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電視劇《門第》觀後感(精彩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5.45K

電視劇《門第》觀後感(精彩多篇)

《心術》觀後感700字<四>篇一

著名醫史學家亨利·西格里斯曾經説過,每一個醫學行動始終涉及兩類當事人:醫生和病人。

從行為學上來説,無論是“醫”還是“患”,其出發點都只有一個——讓病人康復起來。這本該是一對互相協作、目標統一的“利益共同體”,也是最應該互相信任的兩個羣體,但為何近年來卻表現出了勢如水火的對立?醫患關係僵局將如何破冰?相信僅靠內心的自覺去重建信任是不夠的。

或許,我們在近日各大衞視熱播的電視劇《心術》中能夠找到關於重建良好醫患關係的一些共鳴和啟發。

最初被《心術》吸引,跟醫患這件事一點關係沒有。

因為編劇是六六,因為主演是張嘉譯、吳秀波及海清——如此強勁的陣容其實是提前宣告了勝利。但看了幾集之後,慢慢發現《心術》絕不是靠大明星和大編劇撐門面的劇集,它的現實意義即直面現實中尖鋭的醫患關係更讓人全神貫注。

《心術》拍得很有誠意。它沒有迴避當今社會日益突出的醫患矛盾,更沒有迴避部分醫生“一切向錢看”的價值觀,同時還能看得出《心術》在重建良好醫患關係方面在做着積極的嘗試。

關於醫生的責任,二師弟吳秀波和大師兄張嘉譯的一段對話讓人印象深刻。

“師兄,我想你一定記得教授的話:醫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叫治病救人,就是看好病人的疾病。第二重叫人文關懷,不僅看好病人的病,還有悲天憫人之心,對待病人要像對待親人一樣。第三重,那就是進入病人的靈魂,成為他們的精神支柱!”

這話如果放在主旋律劇集中,怎麼聽怎麼彆扭。但在極具誠意的《心術》中,在一臉誠懇的二師弟口中説出,透出的則是感動。那一刻我相信,大部分醫生都達到了第一重境界。能夠達到第二和第三重境界的,則是具備了仁心仁術的高人。大師兄和二師兄都是這種高人。

心術觀後感 篇二

已經很久沒有看現代生活片了。我不是不喜愛看生活片,主要是喜愛看時刻跨度大的連續劇,例如《從農奴到將軍》、《我這一輩子》類型的奮鬥史。朋友説這一部《心術》,抱着試一試看的心態就下載看了起來,剛剛看了一點就被劇中的人物劇情吸引住了。這是一部作為國內首部反應醫患關聯的電視劇,電視劇《心術》將為人們真實的呈現醫護人員的生活環境與情感狀態,集中討論了醫患信任危機、醫生吃回扣、醫療訴訟等熱點社會話題。

此刻的醫患關聯已經是現今社會的熱門話題,紅包基本成了醫院的代名詞,個性是做手術,只要是做手術的基本沒有不想送不送紅包這個問題的,患者很多都是在想,假如不送紅包,就不敢去做手術,總以為醫生會留一手,患者及家屬就會怕犯忌諱。受社會的影響,個別醫生的道德水準也降低了,不給紅包就給患者臉色看,把患者當作發家致富的工具。醫患關聯開始緊張起來,患者不敢堅信醫生。作為一個人幾乎沒有不生病的,生病就會和醫生打交道,作為患者信任醫生無疑對病情的治療,有着無可替代的作用,心理療法也是很重要的。我們就應建立起良好的醫療秩序,醫患雙方建立充分的信任,患者不信任醫生就很難徹底治療疾病。我的一個老領導給我講過這樣的他個人的親身經歷:六十年代末,他剛剛大學畢業,在醫院工作,有一位婦女抱着一個孩子讓他治療,當時他看到這個孩子已經死亡了,告訴這個婦女孩子不用治療了,但是,這個婦女還是不甘心的問:“陳大夫在不在?”(陳大夫是這個醫院比較有名望的的老醫生)。這是什麼樣的一種信任啊,就是孩子已經死亡了,沒有經過自己信任的醫生決定就不願放下。

《心術》是一部大型醫療題材電視劇,關注醫護羣體,揭示當代中國的醫患關聯現狀。裏面有許多橋段和台詞直接觸及這天諸多敏感醫療話題,令人深思。首先是《心術》的真實感來自於它不簡單地追求戲劇性,而是擺脱神祕化的成見,重新去發現醫生的工作生活狀態。霍思邈、鄭艾平們不總是遇到“急診”被緊急召回,工作之餘他們也簡單調侃、家長裏短;劉晨曦既是神經外科醫生,同時也是腎衰竭患者的父親;“美小護”剩女愁嫁,常常正因護士身份而受到莫名的“歧視”……總之,和其他羣體相比,他們一樣有困惑,也有尷尬,有委屈,也有成就感,只但是這些情感的來源和方式有所不一樣。這種真實顯示了作者創作的誠意,讓人自覺不自覺地對作品有了信任。建立在真實自然的情節基礎上,劇中人物大段大段的議論也就顯得入情入理了,並且放大了故事所要促成的“不一樣羣體間的和解”的效果。

其次是真誠地明白醫患雙方。它沒有停留在醫患矛盾的表層去製造戲劇衝突,而是體貼地發現矛盾背後醫患雙方的訴求和心態。患者“鋼絲男”賴在醫院不走是病痛折磨和極度貧困所致,他最終選取跳樓,想把捐款留給老婆孩子,為的正是擔起對家庭的職責。腦瘤需不需要做手術?有時候即便專家也言人人殊,並無定論,思考到“手術與否”對患者產生的心理暗示,問題就會更加複雜……《心術》充分展示了這種複雜性,並且讓複雜性自身產生戲劇效果,在觀眾愉悦的觀賞中不斷地滲透和説服,最終讓人“心悦誠服”。

此刻的個別患者及家屬恨不得殺雞取卵,有事沒事就去醫院鬧一番,個別媒體也並沒有起到一個很好的導向。任何事情,無論誰對誰錯,只要一扣上醫患關聯的帽子,好像就是醫生在欺負患者。其實,就是一個技術十分精湛的好醫生也不可能避免醫療意外和無可預知的醫療事故,患者就應去明白醫護人員。

海清、張嘉譯、吳秀波等演員的精湛演藝,在這部電視劇裏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心術》是從一個新的角度去重新審視醫患關聯這個問題,哪怕不能起到什麼實質性作用,但是讓大家重新用一個較為公平的眼光去看待醫生,這部電視劇就算是一個比較成功的了。這一部電視劇對於醫生形象,細節漏洞無傷大雅,過度拔高則沒有必要。誰不期望現實中的大夫都這麼帥氣、善良、負責,醫術高明還不收紅包?問題恰恰在於,如果我們經受了《心術》的沐浴,使我們真正去明白醫務工作者,使他們更好的為我們大家服務。

心術觀後感 篇三

醫生也有苦衷,聽起來有點難以置信,想起來也符合常理,當面對親情和患者取捨兩難時,當面對高風險工作時,當面對病人垂危家屬拒絕簽字時,當面對微薄的工資無法維持生計時,醫生的心情是何等的矛盾與痛苦,但為了使命,最終他們還是選擇了自己深愛的崗位。 一部《心術》揭示出當代中國的醫患關係現狀。

提起醫生,大家都會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體面、令人尊敬的職業。其實並非如此,醫生表面看來風光,但內心卻非常勞累,每天不但工作辛苦,而且職業壓力較大,大多數醫生工作起來幾乎都是“5+2”、“白加黑”,因此醫生很少和家人團聚,欠家人、朋友的太多了。

當你深入醫生平凡、單調、緊張的生活時,看到有些醫生整天高度緊張時,瞭解到有的醫生帶病還堅持工作時,感受到醫生的職業壓力巨大時,體會到醫生的付出與工資及不成比例時,你會感覺到醫生是多麼偉大與高尚啊!特別是那些工作在基層的醫生,環境雖然艱苦,但是從不計較個人的得失,每天過着清貧的生活,默默奉獻於基層衞生事業,更可敬的是那些鄉村醫生,為了農民羣眾的生命健康,每天起早搭黑,風裏來,雨裏去,誰又會真正瞭解他們的感受啊!

日月輪迴,光陰荏苒,雖然醫生很清貧,很辛苦,很無奈,但他們還是時刻心懷病人,牢記服務宗旨,依然每天做生命的守護神,淚,在一點點流,情,在一點點灑,誰又會真正瞭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啊!

心術觀後感 篇四

“人在世上不外乎兩點,心與術,就是德與才。要麼德才兼備,要麼心術不正。一個要預備成為醫生的人,首先要有一顆仁心,然後才去訓練他的仁術。”這是《心術》電視劇編劇六六在原著中寫過的一段話。

正是這段話,讓我回想起剛踏入醫學院的時候,我們這幫醫學生緊握拳頭,宣誓要為人民服務,為醫學事業奮鬥終身的那一刻。那時候的我們意氣風發,眼神堅定,有着作為未來醫生的抱負。

記得大二時候,教我們《系統解剖學》的鐘教授説過:“作為一名醫生,必須懷愛在心,先是擁有崇高的醫德,發自內心的關愛病人,然後才是不斷的提升自己的醫術。”這位白髮蒼蒼的教授用平靜的語言和堅定的目光告訴我們,從醫者要有心,用心去關愛病人,治療病人,這其實不正是《心術》這部電視劇編劇想要傳達給我們的思想嗎?

隨着《心術》電視劇的播出,我感受到我國比較少這種描寫醫院現實題材的影視作品。然而劇中每一個角色都被刻畫的有血有肉:他們既是擁有專業技術的工作人員,而在脱去白大褂、護士服的專業服裝後,又是生活在社會大環境裏面的普通人,一樣要買房供房,生兒育女,一樣有七情六慾,有常人的煩惱,而他們,不就是同樣工作在醫院裏面的各個崗位的我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