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電視劇《山海情》觀後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88W

【概述】

電視劇《山海情》觀後感

結合當前工作需要,本站的會員“dfg657”為你整理了這篇電視劇《山海情》觀後感範文,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正文】

電視劇《山海情》觀後感

作為“理想照耀中國——國家廣電總局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電視劇展播劇目”,電視劇《山海情》近段以來在熒屏熱播。這部以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為主線的大劇,之所以引發“追劇”熱潮、和音不輟,其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人民喜愛是“所以然”。

這是一曲為人民美好生活不懈奮鬥的鏗鏘讚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我們要時刻不忘這個初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初心不忘、人民至上、接續奮鬥、追求美好是貫通該劇的主旨。影像追尋了當年“苦瘠甲天下”的寧夏西海固,黃土高坡溝溝峁峁,大山褶皺裏的土窩子,滿臉稚氣的娃們跑不出大山、看不見出路,彷彿掉進歷史的峽谷。就是在這樣一個“三個兄弟一條褲”“吃掉扶貧珍珠雞”“一頭毛驢換一個女”,長年忍受黃沙彌漫、嚴重乾旱缺水的極困地區,卻有着寄託對美好生活憧憬的一串串名字,“喊水”“得福”“得寶”“得花”“水花”“水旺”“麥苗”“大有”等。這個被喻為“一生只洗三次澡”的不毛之地,卻有着靈動的村名——湧泉村。為了讓這些名字“名副其實”,一幕幕真實感人的擺脱貧困故事,落筆在茫茫戈壁灘上,鐫刻着“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真諦。奮鬥,一切為了人民。張樹成、馬得福等基層黨員幹部從7户吊莊移民動員到整村搬遷,吳月娟、陳金山、凌一農等福建援寧代表從苦戰西海固到攜手共建閩寧村、閩寧鎮,一心只盼鄉親們過上好日子,一切只為人民羣眾脱貧致富一個也不能少。他們懷着赤子之心,披着大愛鎧甲,迎戰貧困,換來了浴火重生,詮釋了黨的初心使命。奮鬥,一切依靠人民。“貧困羣眾既是脱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脱貧致富的主體。”在吊莊移民、治沙種菇、勞務輸出特別是在整村搬遷中,村民們對“沙眼”“蚊叮”“種什麼”“女娃安全”“房子、莊稼、先人的墳頭撇下了怎麼辦”等憂慮和觀念的碰撞此起彼伏,但他們對改變命運過好日子、為子孫後代謀未來的冀盼卻從未缺席。在黨組織的引領下,幹部苦抓、各方苦幫、羣眾苦幹,老支書父子、村主任馬喊水一家、白老師和麥苗父女、李水花和馬得寶等年輕人都走在前頭,帶動村民爬坡過坎共同翻越貧困的大山,從幹沙灘走向了金沙灘,他們是平凡英雄,“每個人都了不起”。奮鬥,要接受人民的評判和監督。人民滿意是丈量奮鬥成果的標尺。當張樹成書記以生命擔使命倒在扶貧路上時,老百姓稱他是“好人”;當閩寧鎮三級揚水站建成時,一輛輛大卡車上貼着“共產黨好,黃河水甜”的紅標;當在閩務工的李水旺要將父母接到福建時,其父李大有急中道出了閩寧鎮比哪裏都好的心聲;當已任鎮長的馬得福受領任務坐小車回村時,其父馬喊水站在村口“高標準嚴要求”地監督兒子是否按他立下的規矩不坐小車進村;下車時馬得福與司機的對話,變“光宗耀祖”的概念為“讓村上人都過上好日子”……這些寓意深刻的場景,將黨的初心使命的紅色基因與鄉土大地百姓的心融為一體,展現了每個人的奮鬥都與使命交相激盪。《山海情》讚美人民、謳歌時代、激勵使命,演繹了一曲感天動地的初心如磐為人民的奮鬥之歌。

這是一幅閩寧攜手、東西協作的壯美畫卷。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要戰略決策,總書記當年親自開創的“聯席推進、結對幫扶、產業帶動、互學互助、社會參與”的閩寧協作機制,引領着“一張藍圖繪到底”,閩寧兩地幹部羣眾共同用智慧和汗水澆灌的“閩寧模式”,已成為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典範。“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羣體”榮膺時代楷模稱號,他們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開創的閩寧協作事業的堅定踐行者,是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接續奮鬥者,是社會扶貧的創新發展先行者。《山海情》以真實的筆觸、對應的原型、廣袤的氣象禮讚閩寧協作,致敬時代楷模,讓觀眾在歷史與現實、劇情和原型的交匯中深受教育感染。“援寧為什麼、在寧做什麼、離寧留什麼”,帶着福建省委省政府的囑託,吳月娟、陳金山、凌一農以及郭閩航、阿真等援寧人員,代表着福建各級黨政領導、閩寧協作專門機構、掛職幹部、專家院士和科技人員、教育文化醫療衞生人員、西部計劃志願者、閩商等多路援寧大軍,組團式進軍黃土地。24年來,福建派出11批180餘名掛職幹部和2000餘名各類援寧羣體,遠涉2000多公里,與寧夏人民同嚼風沙、共赴使命,他們一任接着一任幹,一棒接着一棒跑,慨當以慷真情奉獻,砥礪前行久久為功,奏響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凱歌,積蓄了“收穫大於奉獻”的人生寶箴。“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閩寧攜手的工筆畫,畫出了閩寧村、閩寧鎮的塞上江南。《山海情》中西海固的蝶變,在紀錄片《閩寧紀事》的時光隧道里疊加重現。征途漫漫,惟有奮鬥,只有親歷走過的路,才知道走出了多遠。從打下第一口井窖到黃河水的流淌,從只有半把綠葉蔬菜也給生病的老百姓補養到綠洲上的紫色夢想,從初踏荒漠地試種菌草到20多年的心手幫扶,從引進第一個項目到產業園的勃勃生機,從一人援寧到舉家安營,從戈壁國小的孩子們放歌《春天在哪裏》到山窩裏飛出麥苗、得花等金鳳凰,從得寶、水旺等年輕人曾欲插翅飛出大山到他們的下一代貝貝、強強等對“水最甜的地方”湧泉村的鄉愁念想,一批批援寧羣體,留下了“鐵打的營盤,不走的工作隊”,在星辰大海里共享着不負韶華的榮光。在《時代楷模發佈廳》的現場和閩寧兩地分會場,一張張熟悉的臉,都是“福建的寧夏人”和“講普通話的本地人”。可曾想,陳金山、凌一農等援寧幹部和科技人員初到西海固,語言、生活習俗、氣候環境的差異,給本就有巨大工作壓力的他們添了幾道“加試題”。“南腔”與“北調”溝通不暢;流鼻血,做夢都在找水喝;連招待客人的鮮美灘羊肉,對有些不敢聞羊肉味的援寧幹部而言,同樣是要逾越的坎;冰天雪地摔倒骨折,躺牀依然是奮鬥的疆場;吊莊移民、引企育產、建校保學、惠民送暖,40多次的兩地奔波只為牽手忙……山盟海誓情恆久,串串珍珠落玉盤。“讓老百姓生活更幸福就是共產黨的事業”,仰望這份“人生之大幸”的事業。黃土地上的孺子牛、拓荒牛、老黃牛們只顧向前犇,以“精神先見”駕馭“勝負之徵”。閩寧協作走出了一條東西協作、產業支撐、生態優先、民族團結的共同發展之路,是千年小康夢、百年奮鬥圓的生動縮影,承載着“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宏大敍事。《山海情》以誠摯情懷稱頌情深功高的東西協作,生動綻放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彰顯了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

這是一篇人類減貧史上中國奇蹟的華彩樂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消除貧困,自古以來就是人類夢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國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權利。”消除貧困,人類命運與共;擺脱貧困,國際社會面臨嚴峻挑戰。閩寧扶貧協作,是全球減貧治理中國智慧的積極探索者,實踐了人類反貧困鬥爭的中國方案,為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脱貧故事”增添了厚重頁碼。24年來,閩寧兩省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建立常態化聯席會議制度,形成越走越親、越走越興的機制,援寧羣體和寧夏幹部羣眾胼手胝足,從滴水穿石、弱鳥先飛到精準扶貧脱貧,從結對幫扶到社會參與扶貧,從扶貧同扶志扶智結合到拔掉窮根、立足內生髮展動力,從決戰脱貧攻堅到走向幸福生活新起點,閩寧山海相擁、守望相助,東西協作發展、點亮共富。從“模式”到“楷模”,跨越20多年,滄桑鉅變,鳳凰涅槃,撕掉了“人類最不適宜居住的地方”的標籤,樹起了中國扶貧開發史上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標杆,參與和見證了黨領導下億萬人民脱貧致富奔小康的奮鬥歷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脱貧攻堅,我國現行標準下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脱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為增進人類福祉貢獻了磅礴的中國力量。中國減貧奇蹟的豐碑,是黨的百年奮鬥史的壯美詩篇,是中華大地波瀾壯闊的擺脱貧困激越故事寫成的,是無數個互幫互扶羣體穿越時空大接力的璀璨結晶,是東西南北中、全國一盤棋向前奮進的時代印記。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人民滿意,世界驚歎,永載史冊。讀“閩寧”,知中國,看世界,歷史總是站在正確的一邊。天下一家,“德不孤,必有鄰”,攜手並肩向貧困落後宣戰,共促包容普惠發展,這是人類命運與共歷史演進的基本方向。“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閩寧協作的累累碩果昭示了破解和治理千百年來貧困之痛的中國經驗和前行之路,《山海情》以“教科書”的方式呈現和分享閩寧協作對中國特色減貧事業的探索圖景,為營造開放合作共贏的國際減貧治理環境、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一份鮮活樣本。

這是一部“好得很”“美得很”的精品力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夠温潤心靈、啟迪心智,傳得開、留得下,為人民羣眾所喜愛,這就是優秀作品。”《山海情》中,閩寧鎮羣眾的口頭禪是“美得很”“好得很”,這既是大山的兒女對美好的追求,也正是人民羣眾送給該劇的好口碑。人民的需要是文藝存在的根本價值所在,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貫穿作品製作的全過程,是創作思想守正固根魂、創新攀高峯的體現。這部劇為人民抒寫,為奮進抒懷,以開放意境記錄百姓的喜怒哀樂,用地氣土味融入民生凡事,在人民的關切期待中鋪展奮鬥歲月,山鳴谷應,直抵人心。方言的運用適應了分眾化需求,“自成一家始逼真”,使本就帶戲的人間煙火多了幾分詼諧和笑點淚點。當“治沙”聽成“自殺”,“菌草”變成“金草”,“搭橋”當成“建橋”,所有這些如同“金山”的名字一樣,都以愛拼會贏的生命進行時,換來了點沙成金的金山銀山,都以閩寧兩地幹部羣眾同心共情的躬身為橋,使山海大道越走越寬廣。圍繞着主題內藴,在場景變換、人物塑造、故事牽引、情感建構等方面,也都給人帶來真善美的感受,給該劇的主旋律和格局視野帶來倍增效應。如老一輩故土難離的情愫和年輕人迎着朝陽奔跑的期冀,一簇簇親情、友情、鄉情都描摹在跌宕起伏的苦樂交織裏,黃土大山的一望無垠和閩寧鎮的春意盎然,村裏的大喇叭,李家與馬家手足結緣的“百家宴”等,都透視着流變歲月,閃現着成就夢想的美好和不老的情。一曲悦耳動聽、民族韻味濃郁的“花兒”,飄過了歷史和未來,讓人心隨歌走,看得見“美得喲,沙漠變花海”,記得住“花兒一唱幸福來”。為擔當藝術使命,劇組全體演職人員集養德與修藝於一體,全身心投入創造性的勞動,形神兼備、清新魅力的藝術形象,轉化為浩蕩的氣和雋永的美,像“花兒”唱響山海之春,似一場思想、價值、藝術的盛宴讓人品享。

山海為憑,歲月為證。《山海情》以高質量、高顏值、高讚譽的精品之力為黨的百年華誕記載偉業、展示輝煌,“理想照耀中國”、豐碑激勵奮鬥永遠迴盪在天地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