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5.26K

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多篇】

《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 篇一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戰爭片,一向以來我都很少看戰爭片,因為總有那麼幾個片斷,太殘酷、太血腥,使人無法直視。所以,久而久之遇到這種畫面總是會下意識的把頭別開,但是這部影片使我真正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和對生命價值的重新認識。

電影開頭就是,老瑞恩帶着自我的家人來到米勒上校的墳前,向他的靈魂祈禱。自從俄馬哈搶灘成功後,總部就接到了瑞恩一家三兄弟都犧牲的消息,便下令讓米勒一行人去救他。在半途中,他們幾個都慢慢的走向死亡,但是經過艱苦的[]努力,皇天不負有心人,他們最後找到了瑞恩。但是,讓人疑惑的是,米勒一行人沒有立刻走開,而是他們決定和瑞恩留下來共同守衞橋,但是最終米勒上校還是死了,但是臨死前還不忘叮囑瑞恩要好好活地下去。

是啊!戰爭永遠是最殘酷的,它往往使平凡的百姓也被無辜的牽連。在燭光下,當幾個大漢露出他們的柔情的一面時,我忽然發現,他們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人啊,也有自我的家室、自我的生活;他們也會聊八卦、開玩笑,他們談論的事情和我們平常談論得是那麼相似。沒有人天生就是英雄,而只是為了某些人的野心,卻讓大批大批的無辜者牽扯進來一齊受害。

從這部電影中,我們能夠看到,戰爭不光是政治的延續,它也會給我們所有的人留下不一樣的記憶,有的驚慄,有的慘烈,有的悲痛,有的……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它給人們帶來最多的是難過。

《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 篇二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戰爭片,一直以來我都很少看戰爭片,因為總有那麼幾個片斷,太殘酷、太血腥,使人無法直視。所以,久而久之遇到這種畫面總是會下意識的把頭別開,但是這部影片使我真正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和對生命價值的重新認識。

電影開頭就是,老瑞恩帶着自己的家人來到米勒上校的墳前,向他的靈魂祈禱。自從俄馬哈搶灘成功後,總部就接到了瑞恩一家三兄弟都犧牲的消息,便下令讓米勒一行人去救他。在半途中,他們幾個都慢慢的走向死亡,但是經過艱苦的努力,皇天不負有心人,他們終於找到了瑞恩。但是,讓人疑惑的是,米勒一行人沒有立刻走開,而是他們決定和瑞恩留下來共同守衞橋,不過最終米勒上校還是死了,但是臨死前還不忘叮囑瑞恩要好好活地下去。

是啊!戰爭永遠是最殘酷的,它往往使平凡的百姓也被無辜的牽連。在燭光下,當幾個大漢露出他們的柔情的一面時,我忽然發現,他們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人啊,也有自己的家室、自己的生活;他們也會聊八卦、開玩笑,他們談論的事情和我們平常談論得是那麼相似。沒有人天生就是英雄,而只是為了某些人的野心,卻讓大批大批的無辜者牽扯進來一起受害。

從這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戰爭不光是政治的延續,它也會給我們所有的人留下不同的記憶,有的驚慄,有的慘烈,有的悲痛,有的……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它給人們帶來最多的是難過。

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 篇三

在這個觀眾被抗日神劇洗腦的時代裏,這個問題可能很好回答:就是殺小日本嘛,拿着歪把子機槍一邊怒吼一邊掃射……褲襠藏雷,手撕鬼子,一系列抗日神劇恐怕已經讓觀眾雖然反感卻也見怪不怪了。最近,又重温了一遍《拯救大兵瑞恩》,這部問世了幾近二十年的電影之後,才終於知曉了何為戰爭。

1944年6月6日,盟軍在歐洲西線發起了大規模的登陸戰役,戰役極盡慘烈。尤其是由美軍第1及第29步兵師負責登陸的奧馬哈海灘,剛剛開始的兩個小時便陣亡了2000多人,因此,這場登陸戰又被稱為血腥奧馬哈。當時的美軍因為暈船本就士氣不佳,而且海岸邊的水雷與各種障礙又將美軍的海軍增援隔開,毫不誇張地説,剛剛登錄的兩個小時,登錄的美軍只能躲在鐵蒺藜後面,茫然無助的捱打。

電影《拯救大兵瑞恩》的前二十多分鐘一直都在描寫登陸戰的慘烈戰況。時不時的炸彈飛濺,時不時的血肉橫飛,沒有誰不會害怕這樣一片絞肉機一般的戰場。也許當時,沒人會相信所謂的戰爭能磨練人的意志這樣所謂的雞湯了。

何為戰爭?少一些壯美,浪漫和熱血,多一些恐懼,絕望和顫慄。對於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人來説,戰爭也許是每天用來消磨時間的談資;對於經歷過戰爭的人來説,戰爭也許就是讓他們銘記一生的恐怖陰影。《拯救大兵瑞恩》在上映之初,因為太過血腥和紀實被很多觀眾和評審亮起紅燈,甚至有的國家拒絕上映這部電影。但是在眾多二戰老兵口中,這部電影的戰爭場面卻是最接近真實的。也因為導演斯皮爾伯格的堅持,這部電影最終成為了最為經典的戰爭史詩,在百大電影名單中永久留存。

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 篇四

大片,尤其是很多經典大片,之所以受推崇,在其能給觀眾留下很多思考。昨晚看了《拯救大兵瑞恩》,心中還真有觸動,雖然以前耳聽過這個名字,但鮮有心境去欣賞。

首先是戰爭的場面及其殘酷。戰爭總是要死人的,在槍林彈雨中,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在生死之間遊離,每一個人的倖存,都伴隨着很多戰友的犧牲。電影裏宏大的場面和血淋淋的鏡頭也給觀眾的心靈以震撼,對於和平年代的我們,也是一種教育,人們會更加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其次是責任。在生活中,不同的人生角色擔當不同的責任和義務,正如蟻羣或者蜂羣,不同的種類的職責是不一樣的。“在其位,謀其政。”瑞恩的言行實際上是給所有的的人上了一課,雖然個人的幸福和生命彌足珍貴,但責任和集體的利益高於一切,失去了集體的利益,個人的價值就失去了意義。這個世界不是一個孤島,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個成員。只要我們選擇了一種職業,就是選擇了一定的責任,越是在關鍵的時候,這種責任的高尚就會愈加凸顯,人性偉大的光輝就在樸素的言行中發出温暖的光芒。

最後,人應該懂得感恩。電影首尾由大兵瑞恩去墓地形成呼應,實則是一種感恩教育。瑞恩只是一個代表,他感謝周圍的人,尤其感謝米上尉。生活中的每個人應時時地地懷有感恩之心,在生活中低調生活,不要認為什麼都應然,不要認為一切都是上帝對自己的厚愛。只要我們懂得感恩,一切都會變得更加美好。

總之,有工夫看看經典,既是一種消遣,又是一種自我教育,更是一種自我救贖。

《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五 篇五

剛剛看了電影《拯救大兵瑞恩》,裏面有幾個場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是1944年6月,盟軍在奧瑪哈海灘登陸。影片中,盟軍登陸艇裏,士兵們在海浪的顛簸中,很多人都難受得嘔吐了。很快,登陸艇到達奧瑪哈海灘前沿,剛才的難受變成了恐懼:有的士兵在胸前划着十字,祈求上帝保佑;給觀眾印象最深的是一名士兵咬了咬自己的護身符——十字架……,艙門打開,德軍的MG42機槍開始招呼了,前面的士兵紛紛中彈,後面的士兵於是從側面往水裏跳,照樣沒有能夠躲過彈雨。呵呵,影片還對掉進海里的士兵作了一些特寫,就是他們在海水下方被子彈擊中,鮮血直流。據説一般子彈在水裏的有效殺傷力只有3米,狀況真的是這樣嗎?接下來,美軍士兵雖然登上了海灘,但是被德軍機槍火力壓制而無法前進,美軍在海灘上傷亡枕籍(順便插一句,當時登上海灘的除了美軍外還有英軍,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的軍隊,在影片中,我們好象只能看見美軍的身影);炮彈不時在人羣中炸開,一名救護兵的腸子給炸了出來,倒在地上不停地叫着“媽呀,媽呀”,堅信這樣的場景誰看了都不會遺忘。美軍最後打開一個缺口,衝到了敵人的工事後面,用手雷、火焰噴射器攻擊工事裏的敵人。德軍腹背受敵,紛紛投降。美軍喜愛殺俘虜是他們的光榮傳統了。

在這部影片也有體現:兩名德軍士兵扔下槍枝舉着手從工事裏鑽出來,兩名美軍端着槍對準了他們,德軍士兵求美軍不好殺他們,不知是那兩名美軍是真不懂還是假不懂,説着“你們在説什麼”,冷不丁地一梭子幹掉了他們。

影片中這段表現當年奧瑪哈海灘的十多分鐘的激戰是真實、讓人震撼的:在戰爭面前,個人的生命是那樣脆弱。看過許多二戰影片,像這樣具有震撼力的場景並不多。

《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 篇六

在戰爭的硝煙中,你可以預料到傷亡,預料到某人被殺,當你的戰友被機關槍打中臉部時你不會覺得驚訝,你只能繼續……”

也許米勒上尉和他的部下起初在攻佔猶他海灘時也是這麼想的,但是,當看到這麼多的戰友倒在血泊中時,米勒的心伴着猶他海灘不斷湧上的血紅色潮水,一起震撼,從那一天起,他的手便開始顫抖,面對死亡,每個人都是弱者。

在拯救瑞恩的小分隊中,卡帕素是第一個犧牲的,難道這真的是對小女孩的憐憫之心導致的嗎?戰爭的殘酷,讓人容不得半點拖泥帶水,面對死亡,他唯一能做的,只剩下將那沾有血跡的書信叫兄弟代寄給父親。

“我不想死!”醫生在臨死前這樣喊着,作為一個醫生,早應習慣了鮮血與死亡,但當他自己面對死亡時,卻像個無助的小孩,不斷的喊着“媽媽,媽媽……”,那一句“我不想死!”,猶如尖刀般刺痛每個人的心,他們之中,又有誰真的想死?

整部影片中最可恨的應該是那個忘恩負義的德國俘虜了,天真的厄提姆認他做朋友,米勒在眼睜睜的看到醫生被殺後,仍然沒有違反規則,放了他一條生路。

然而,換來的是什麼?那人又重新回到德國部隊,甚至硬生生的把尖刀刺入了帕加的胸口。

他重新回到德國部隊可以美稱為愛國,但是殺死曾經放自己一命的人又可以稱作什麼呢?第一次面對死亡,他很幸運,但並不知道珍惜,因為他根本沒了解生命的真正含義。

當死亡再次降臨時他就應該明白,厄提姆已經不再是以前的厄提姆了,所有人都可以存活,他,絕對沒有資格。

厄提姆,很氣他為什麼這麼懦弱,這麼沒用。

但後來想想,他不過是一個文弱的翻譯員,也沒有真正上過戰場,他只是將人性懦弱的一面暴露了出來,但最後他還是舉起槍桿開向了那個德國俘虜,也許,經歷了這些,他會成為第二個米勒。

最喜歡那個鼻子尖尖的狙擊手,幾乎百發百中,開槍的時候還總是念着“神賜予我力量吧!”“願主在我身邊!”之類的話,感覺他有種佐羅式的大俠風範,雖然外表顯得如此冷酷。

當他發現坦克的炮筒正對準他們時,他首先喊出的是“帕加,伏下!”面對死亡,他想到的還是別人,稱他大俠,當之無愧!

“我只是被風吹倒了!”這是對米高上士印象最深的一句話,聽到這句話,想笑,卻發現淚水快了一步。

在身中數槍生命垂危時,他還能開出這樣的玩笑,面對死亡,也許只有他如此坦然。

當米勒回頭看到僵硬的躺着的米高時,世界再次無聲……

很多次看到米勒在失去戰友後一個人痛哭,“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不正是米勒在這一刻的寫照嗎?很多次看到米勒的手不停的顫抖,我不知道他要承受多大的壓力,也不知道他要承擔多大的責任,但我知道他也是個平凡人,他説過他想早點完成任務,早點回家和妻子團聚,但最後他還是衝向了坦克,中彈了依然堅持着向坦克開槍,最後,援軍的飛機隨着坦克的爆炸聲呼嘯而來,那是勝利的聲音劃過天際。

“不要辜負……”瑞恩看着奄奄一息的米勒,面對那麼多人的死亡,他唯一能做的只有不辜負他們的犧牲--回到母親身邊。

這樣做值得嗎?用這麼多人的生命換取瑞恩一人的生命,真的值得嗎?瑞恩的母親不能失去這唯一一個倖存的兒子,其他人的母親就可以失去她們的兒子了嗎?即使米勒也只能安慰自己:我每犧牲1個部下,就可以就回10個人,甚至100個人。但這,可能嗎?公平嗎?也許下面這段文字可以回答所有的一切:

“你難道更希望別人的兒子死在泥濘中嗎?你希望我們贏得戰爭,但顯然你又不希望自己的兒子流血犧牲,這真是一種自相矛盾的心態。

總得有人去打仗,殺敵;總得有人犧牲:如果整個國家的人都是你這種心態,就沒有人會去打仗了,每個人都戴在後勤務部,這個國家又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這是二戰的一位美國士兵寫給母親的信,這樣的話,怎能讓一個母親不感到心酸,但也因為有這樣的兒子,她會感到欣慰。人活着,既然選擇了為國家付出,就一定要付出到底,不管對自己是否公平,只要知道對國家有利,那就是一切。

兩個同名同姓都叫瑞恩的士兵面對退出戰場返回家園機會一個涕淚縱橫感激不盡,一個大氣凜然:“我的兄弟沒有死,他們正在和我一起在前線並肩作戰,戰爭勝利後我會跟他們一起回家。”也許,這足以讓米勒和他的部下感到欣慰,至少他們沒有救錯人。到最後,他們並不會像以前那樣抱怨不公,人在戰場上,既然無力改變這種現實,那就只得接受。許多事還等着他們去做,仗還要靠他們去贏,他們想的是這些。

影片最後已經老邁的瑞恩抱着對死去戰友的深深緬懷和對往事的痛苦追憶來到一排排的十字架前,與此同時,響起了營地上悠揚的歌聲,瑞恩老淚縱橫地自問:“我是一個好人嗎……”聯想起當今國際上的戰爭格局,戰爭不管你願不願意,它都是存在的,有形的無形的,以前存在,以後還會發生。

人們願意記住的都是戰爭中的温情以及它的深刻意義,而不是它的殘酷與血腥……

面對死亡,每個人都是弱者,既然無法改變現實,那就接受,重要的是,在還活着的時候,做一個好人,好好活着。當死亡來臨,你不會害怕,因為上帝會給你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