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新版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82W

新版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為本站的會員“凌空飛舞的風”投稿推薦,但願對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新版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

《拯救大兵瑞恩》這部影片主要是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百萬大軍登陸諾曼底時,米勒上尉率領一支8人的小分隊深入敵後,去尋找空降部隊的一名士兵詹姆斯-瑞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最新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範文,希望你喜歡。

最新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範文1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戰爭片,一向以來我都很少看戰爭片,因為總有那麼幾個片斷,太殘酷、太血腥,使人無法直視。所以,久而久之遇到這種畫面總是會下意識的把頭別開,可是這部影片使我真正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和對生命價值的重新認識。

電影開頭就是,老瑞恩帶着自我的家人來到米勒上校的墳前,向他的靈魂祈禱。自從俄馬哈搶灘成功後,總部就接到了瑞恩一家三兄弟都犧牲的消息,便下令讓米勒一行人去救他。在半途中,他們幾個都慢慢的走向死亡,可是經過艱苦的努力,皇天不負有心人,他們最終找到了瑞恩。可是,讓人疑惑的是,米勒一行人沒有立刻走開,而是他們決定和瑞恩留下來共同守衞橋,可是最終米勒上校還是死了,可是臨死前還不忘叮囑瑞恩要好好活地下去。

是啊!戰爭永遠是最殘酷的,它往往使平凡的百姓也被無辜的牽連。在燭光下,當幾個大漢露出他們的柔情的一面時,我忽然發現,他們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人啊,也有自我的家室、自我的生活;他們也會聊八卦、開玩笑,他們談論的事情和我們平常談論得是那麼相似。沒有人天生就是英雄,而只是為了某些人的野心,卻讓大批大批的無辜者牽扯進來一齊受害。

從這部電影中,我們能夠看到,戰爭不光是政治的延續,它也會給我們所有的人留下不一樣的記憶,有的驚慄,有的慘烈,有的悲痛,有的……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它給人們帶來最多的是難過。

最新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範文2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描述二戰時期的影片,講述了盟軍一隻八人小分隊潛入德軍後方,歷盡千辛萬苦,最終成功找到並帶回一位名叫瑞恩士兵,把他送還給他那已失去四個兒子中三個的母親的故事。其導演斯蒂文第56屆金球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第71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錄音、最佳剪輯、最佳音效獎。

影片給我以極大的震撼,影片的第一幕是描述諾曼底登陸的場景,戰爭的殘酷性超出了我的想象,據歷史記載諾曼底登陸中盟軍傷亡2876000人,德軍傷亡138000人,是二戰中傷亡人數最多的戰役之一。導演無疑為屏幕前的觀眾們製造了與電影資料極為相符的情境,戰爭是慘烈而血腥的,人在彼時顯得如此脆弱,槍林彈雨穿透頭盔、撕裂身體;士兵在灘頭上尋找自我的殘肢斷臂;一聲炸響過後,米勒拖着的傷員只剩半截……這次戰役同時暴露了人性的軟弱與堅強,應對德軍鐵桶般的封鎖,美軍在付出慘重的代價後最終攻佔了諾曼底。該片中戰爭的慘烈與美軍的戰鬥意志交相呼應,約翰·米勒上尉領導其連隊率先攻入了敵軍內部成為了反攻的轉折點。而米勒上尉和他的部隊剛剛在奧馬哈海灘登陸戰的慘烈激戰,傷亡很大。

登陸的勝利將鏡頭切換到美軍後方對陣亡家屬的安撫工作上,從激烈的戰場轉到平靜的後方,由動到靜,徒增了悲痛色彩。一位偉大的母親的四個兒子全部投入到世界反法西斯鬥爭中,美國作戰總指揮部的將領在得知其中的三名兒子全部陣亡後該消息之後,為了不讓這位不幸的母親再承受喪子之痛,決定派一支異常小分隊,將她僅存的兒子安全地救出戰區。該拯救小組的任務就落在了剛剛完成登陸任務的約翰·米勒上尉身上,此時米勒已經顧不上閒暇歇息,而必須組建一支小隊即刻出發開始拯救任務,他匆匆地挑選了幾位身邊較為優秀的士兵,然後又臨時從別的部隊徵召了幾名專業兵種,在別的部隊還在原地休整的時候,米勒的八人小隊又開始踏上長驅直入敵方佔領地帶,在茫茫未知的廣闊地域中尋找一名叫瑞恩的士兵的征途。

當小分隊的士兵們陷入敵區,各種困難和危險相繼撲面而來,他們逐漸開始懷疑這項任務的合理性:為什麼這一個士兵,就值得讓八名士兵去冒死拯救瑞恩的一條命為何比他們的生命更有價值在困惑中他們選擇了堅守,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這句話在該片中得到了最深刻的體現!他們遇到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應對着隨時可能撲上來的敵人,應對着一個又一個倒下的戰友,應對着一次又一次人性的抉擇,他們最終懂得了這次任務的意義所在,他們不僅僅在拯救瑞恩,而是在拯救他們自我,是對這場戰爭的拯救,是對人類人性的拯救!

經歷過千難萬險之後,小分隊最終在某處激戰正酣的地帶找到了這名士兵瑞恩,然而抱有強烈意志與職責感的瑞恩並不願意與米勒一齊離開戰場.。米勒上尉及其戰友也充分認識到了拯救瑞恩這項任務的意義決定留下來與瑞恩一齊守住這座橋!最終米勒和他的戰友都犧牲了,可是瑞恩活下來了。他們的任務完成了……米勒上尉在臨死前對瑞恩説“好好活着,不要辜負大家。”一句普通的囑託便,一句很平實的語言,一種崇高的精神和高尚品格情操卻躍然在心中。可是為了一個人的生命犧牲八個人的性命,這種犧牲的代價是否值得米勒上尉的話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八位戰士用自我的生命詮釋給世人人性的光輝!

碟片已經播放完。可是我的心境許久不能平靜。米勒上尉最終説的話一向在我耳邊迴響,他的身影也越發令我肅然起敬。這是一次光榮的任務!在人性泯滅的屠殺中,在慘絕人寰的戰爭中,拯救大兵瑞恩帶給了人類期望!

最新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範文3

"你快走吧!你的母親正在家裏等着你!你的三位哥哥已壯烈犧牲了......那裏交給我們吧."

幽冷的空氣凝固了.

瑞恩沉默了,抽搐的心在滴血:"不!"

他堅決説道:"我的兄弟沒有離開!我要和他們一齊浴血奮戰!"

漫天黃沙飛舞,兵戈鐵馬馳騁戰場.

風輕輕劃過我的臉,穿過萬水千山,我彷彿就來到了激烈的戰場:灰濛濛的天空下,勇敢的九位戰士裸露着流着鮮血的堅實臂膀,激昂地拿着血紅的刀子向敵人刺去,高舉正義之槍向着敵人掃射,直到仇敵紛紛倒在血紅的沙地上......

經過了戰火的洗禮,我對生命的價值有了重新的認識與感悟.

生命誠可貴,和平價更高.戰爭是不幸的,但無數革命先烈用自我無價的生命換來的今日的和平,代價真高!!

奉獻是最美的花兒.偉大的生命是因奉獻而閃爍人性的光輝,為國捐軀的烈士們,是你們用自我的胸膛築成堅固的城牆,是你們用自我高尚的靈魂澆育了奉獻的花兒,浸越歷史的長河,綻放在正義的天空!

也許當時,離別就是悄悄的笙簫.瑞恩活下來了!但,那八名士兵卻全部壯烈犧牲了!混亂的戰場上響起了勝利的號角,彷彿是給躺在血泊裏靜靜沉睡的站士們,奏起最終的悲亢驪歌---"安息吧!安息吧!......"

時光能夠流逝,歲月能夠漂浮.但人性偉大的光輝卻能流芳百世.

渺小的我就像是亙古戰場上的一粒黃沙,和你們一同戰鬥,為你們自豪,為你們祝福.

輕輕地,我走了.

帶上永恆的花香和一滴感激的淚!

最新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範文4

在略顯粗糙的畫面中,戰爭的殘酷和人性的糾結被展現的淋漓盡致。全片看完後我的感受僅有震撼兩字。

《拯救大兵瑞恩》講述了一個小隊被派去拯救一個二等兵瑞恩的故事。這個小隊一路上與敵人交戰最終全軍覆沒,換來了瑞恩的生存。影片的前部用了紀錄片的手法重現了諾曼底登陸,鮮血、斷肢、屍體、炮火,這一切都被赤裸裸的還原。斯皮爾伯格告訴我們,諾曼底登陸並不僅僅是歷史書上的一次大捷,更是殘酷、殘忍、絕望的衍生物。

我不由得想起了我們的歷史。我們的先祖歷經種種戰爭以換得我們的生存與生活,如今記憶被風沙侵蝕,再提起他們,我們很少會覺得感動。他們成為了歷史書上的油墨,成了考試的考點。而更多的犧牲者成為了墓園裏每年一次理解弔唁的墓碑,甚至很多的戰士一齊組成了一組租統計數字,我們捧着鮮花卻不知何處弔唁,歷史殘忍的把他們慢慢磨成齏粉。我們記住的只是名字,而就像卡爾維諾所説,名字是沒有意義的。我明白這一切不可避免,歷史終究會塵埃落定,掩蓋住當年的熱血與愛恨情仇。楊慎早就參破了,他在《臨江仙》裏説:“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但我仍想在歷史的縫隙中抓住哪怕一點碎片,在某個時刻突然回憶起它時能付予最忱摯的敬意。

還有那些戰爭,內戰就不需要提起了,二戰、抗日戰爭,這些戰爭究竟對我們的意義是什麼我想戰爭就是戰爭,任何冠之以“崇高、偉大”的字眼的行為都是對人性的漠視。我從來不認為平津、遼瀋等戰役是偉大的,因為我們屠殺的是同胞,我甚至不認為抗日戰爭是偉大的,偉大的是中華民族,不是戰爭本身。想來戰爭離我們很遠了,我們在温室裏呆久了不免會忘記戰爭的真面目。無數的屍體、槍林彈雨、怒吼、哭泣、絕望……戰爭才不是電腦遊戲,也不是統計數字。看看那些老兵,很多人一輩子活在戰爭的陰影中難以自拔。“軍人的天職是服從”,這是因為在看不到期望的戰鬥下,所有思考都會讓人崩潰,僅有服從使人有繼續戰鬥的勇氣。對於戰爭,無論如何,理性的祭奠死者,帶着“温情和敬意”看待它們。我突然想起了以往看到的一篇報道:一位知識分子呼籲以後説“南京大屠殺死者紀念館”而不是“大屠殺紀念館”,因為屠殺永遠無需紀念。

這部電影有一個每個觀影者都無法避開的問題:用一個小隊來換一個瑞恩值得嗎中西方在這個問題上的看法恐怕是不一樣的。西方關懷每一個個人,認為為了避免損失更多的生命而放棄一個生命的行為是不人道的,而我們更關注全局,強調理性,爭取把傷亡減到最小。奇怪的是,西方恰恰是以理性著稱的,而中國文化偏於感性。

我想我們不能直接的斷定中國人不講人道。我們向來崇尚團體主義,為了團體利益能夠犧牲個人利益是我們一向遵循的準則。所以應對一個生命與多個生命的權衡時,我們自然而然的會選擇犧牲那一個生命。我們始終被困於團體主義的泥潭。這種團體主義帶來的是對個體的相對漠視,時間久了,我們變得畏畏縮縮,甚至在團體面前無視他人的痛苦,最終無視自我的痛苦,那時也許就是《1984》預言的場景之一。然而這種團體主義或多或少的幫忙了中華民族一路生存下來。西方則更崇尚個體利益,不放棄每一個個體。這種觀念自有其缺陷,然而從人之常情來説,它更容易博得百姓的肯定。我們保守、瞻前顧後,安全卻疲累,西方人開放、專注個體,卻無法實現利益的最大化。也許這麼説不對,因為生命無法用利益來衡量,也不能用數字衡量,如果為了避免可能的更大傷亡而放棄一個生命,我不敢苟同這種行為。

最新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範文5

究竟是戰爭磨滅了人性,還是人性在戰爭中愈發顯得熠熠生輝?《拯救大兵瑞恩》給出了答案。

電影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因珍珠港被襲所以加入了反法西斯的行列。戰爭極為慘烈,血流成河,德軍裝備極其精良,但在各國的猛烈攻擊下,德國勢力漸漸被擊退,聯軍離柏林的距離也越來越近。

大兵瑞恩就是一名美軍101師506團E連的二等傘兵,但不幸的是,他們被錯投到了敵腹——德軍後方重地,十分危險,更不幸的是,他的三個哥哥也都在戰役中犧牲,他是母親的唯一依靠,卻同樣杳無音訊,所以,美軍參謀長馬歇爾上將下令,派出一支搜救小隊,找出瑞恩,把他帶回家。

乍一看,這個命令完全就是胡鬧,就算是為了一個母親,也不能讓搜救小隊搭上性命去救一個人,並且,美軍士兵有多少,找出一個士兵簡直如同大海撈針,更何況這個士兵深入敵腹誰去救,又有誰願意去送命呢?可是如果站在母親的角度去研究,卻又不禁多了一份憐憫,而這個命令又是建立在法律的基礎上,獨子無需參軍,並且,已經有過家庭因戰爭而失去了所有的孩子,那麼這個命令也就合情合理,但關鍵是,去救瑞恩的任務應當派給誰呢?

這個任務被派給了米勒上尉,米勒上尉帶着霍瓦特中士、萊賓、梅利西、傑克森、卡帕佐、軍醫韋德和翻譯官厄本出發了。

但顯然,這個任務對於搜救小隊的每個人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只是一件不得不去做的苦差而已,僅有醫生韋德例外,他明白生命的寶貴。

而災難很快就降臨了,卡帕佐陣亡,為了救一個小女孩被德軍狙擊手射中,又在中彈後不斷説話耗費體力,未能得到及時治療而死亡。卡帕佐的死讓搜救小隊出現了**和分歧,抱怨聲越來越大,倒黴的是,還遇到了一個同名同姓的瑞恩,但並不是他們要找的那個愛阿華州的詹姆斯法蘭西斯瑞恩。能夠想得到,搜救隊員的心境,他們本來就心不甘情不願,在失去了隊友卻只找到一個同名同姓的膽小鬼,不能不説他們沒有憤懣。

之後,好不容易打聽到了瑞恩的消息,卻又遭遇了韋德醫生陣亡的慘痛,但根據軍法,卻又不得不把射殺韋德醫生的德國兵放掉,因為他已經投降做了俘虜。搜救小隊面臨着解散的危機,因為眾人已經不在願意為了一個素不相識的二等兵再眼睜睜看着戰友死去。

就在小隊分崩離析之時,米勒上尉説他原先是一個英文教師,但此刻已經沒有人能夠認出他是一位教師了,教師育人,軍人殺人,每殺一個人,他就離家越遠,他並不喜歡打仗,他期望這次任務結束後,自我就能回到家中,不需要再讓自我的雙手沾滿鮮血。

小隊重新上路,但他們的心境已經變了,為了回家,他們不再抱怨了。

踏破草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無意之間,他們就與瑞恩相遇了,瑞恩並不像他們所想的那樣,反而是個漢子,更出人意料的是,瑞恩堅決不當逃兵,不拋棄戰友,唯獨自我回家。

一個大難題擺在了搜救小隊的面前,已經找到了瑞恩,要麼留下,要麼回去。

在戰爭中,應當優先研究生命,但如果留下守橋,很難相信他們能很好的活着,所以應當選擇回去,但搜救小隊選擇的是留下,那麼這又是出於什麼呢?沒錯,選擇了人性,不再是一個戰爭機器,為了完成任務而活着,不僅僅把生命放在第一位,甚至,他們不再執着於回家,執着於那個守望着的母親,而是留下來,為什麼?因為在殘酷的戰爭中,有一種感情叫做戰友情誼,有一種心境叫做為了擁有一段真正值得紀念的生命與回憶的選擇。

最終的戰鬥是十分殘酷的,靠着有限的並不十分精良的裝備對戰德軍的虎氏坦克和22毫米機槍還有步多於自我幾倍的步兵,雖然定下了周密的作戰計劃,但還是被強行突破,到最終竟連炸橋都做不到了。儘管如此,在戰鬥中依然想着戰友,傑克森看到了坦克的炮筒瞄向了這邊,不是先保護自我,而是大叫讓旁邊的人伏下……超越死亡的是什麼東西,是人類的情感,米勒上尉最終也不在想着回家,而是拿着一把手槍朝着坦克開槍——每一槍,都是一份普通的人類的心境,不喜歡戰爭,期望擁有一份回憶,與戰友之間的情感……

轟——的一聲,坦克在米勒上尉的眼前爆炸了,援軍最終到達了,,空軍粉碎了德軍的坦克與陣形。

八個人,最終只活下來了兩個——萊賓和厄本,其實,之所以是他們活下來也是有原因的吧,不是男一號米勒,而是他們,因為萊賓當時是抱怨最兇的一個,當他應對死去的戰友,會想些什麼呢?厄本,正是因為厄本的懦弱,梅利西才會死掉,就算他最終射殺了那個忘恩負義的德國士兵,他也會抱着深深的愧疚活一輩子,他真的能夠揹負得起生命嗎?瑞恩其實也在無形中被禁錮了,揹負着為救他而死的人的生命。

然而,為什麼會有人喪生,有人需要為了別人的生命揹負一切?這都是戰爭的罪過,那麼,德國士兵有錯嗎?他們為什麼要被仇視呢?這樣的故事不一樣樣也會發生在德國嗎?有錯的是希特勒,是戰爭。

回到開頭提到的問題,是戰爭磨滅了人性,還是人性在戰爭中愈發熠熠生輝?戰爭是殘酷的,死亡如影隨形,戰爭奪走了生命,但絕不可能抹滅人性,不管你是個軍人還是個普通人(基度茲),在戰爭中,人性依然散發着光彩,那麼,到底是什麼磨滅了人性——答案是人的內心,人性不能被磨滅,只能被自我所摒棄。

所以,拯救難道只是瑞恩一個人麼?拯救的真的只是生命嗎?

最新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