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起跑線》觀後感(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5.94K

《起跑線》觀後感(多篇)

《起跑線》觀後感 篇一

《起跑線》是一部印度電影,主要講的是一對夫婦為了自己的小孩可以進印度前五所的私立學校讀書,從舊市區搬到新市區,從炫富到裝窮的過程。最後他們在貧民窟裏遇到一個樂於助人又很真誠的家庭,他們很信任米圖一家,認為他們是落難的新貧民,甚至分享自己的配給給他們。最後那個很窮的貧民為了給皮婭賺生活費,還故意出去給車撞拿賠償金。最後不幸的是他們家沒被校長抽籤抽中,米圖他們家就覺得有虧欠於他們的兒子。就資助了公立學校。後來另外驚喜的是,不是那個很窮的叔叔去學校告發他們,因為他認為皮婭也是他的孩子。後來米圖的丈夫醒悟了,主動發聲,説很多有錢人冒名去佔領那些貧窮孩子的名額是不對的,自己也主動將皮婭送去公立學校。

説實話,這部電影是有戳到我的淚點,我有一個朋友。她國小國中都是在一些很普通的學校讀書,家裏人也沒有知識分子,從小就沒什麼要上重本大學、重本高中的壓力。但是她遇到了一個數學老師,那個數學老師會和他們講一些以前她從來沒聽過的雞湯。而且他的教學方法很特別,總是能讓那個女生保持很大的衝勁去學習、讀書,走出這小小交際圈。那個女生就從全級排名40多慢慢地進步,直到會考的時候她拿了全級第一,順利考進了重點高中。但是在重點高中她完全跟不上。不僅是在學習方面,而且也融入不了他們的交際圈。為什麼融入不了呢,她思考了四年,終於何凱文回答了她。是因為自己不夠主動,內心太過傲嬌,總是把成績放在第一位。可悲的是,這個在高中經常被認為很勤快、很努力、總是在複習功課的女生竟然沒有考上重本,成為全部寥寥幾個沒上重本的女生。於是這個女生在大學期間完全變了一個人似的,變得很開朗,很主動,不愛學習,更加不想讓別人知道她很勤快。在高中的時候她很喜歡Taylor swift,很喜歡聽歌,而到了大學就很少了。可能是不想回憶起那段可笑又可憐的回憶吧。可是人的本心是很難改變的,這個女生在大三下學期又突然想考研。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拿到好的大學的門檻,結果又沒考上。我朋友和我講真的不是找藉口,其中一門專業課的分數不可能這麼低的。我只能説是差一點運氣,不知道是好還是壞,最後她也如願以償地調劑到自己理想的院校了。

説這麼多到底是想表達什麼呢?我也不知道,我朋友説如果再讓她選擇一次,她不會選擇考那個重點高中,但是她不會改變考研所選的一志願。

《起跑線》觀後感 篇二

《起跑線》這部電影聚焦的是教育問題,比起我們大家都看過的《三傻大鬧寶萊塢》説的是大學教育,這部電影的點可能更多的是放在我們的義務教育這一方向。

男主角服裝店老闆拉吉,算是一個小有成就的男人。靠着他的服裝店,能開上寶馬住上豪宅,可以説是在中產階級裏面混的偏上游的那一種人了。但是,他的女兒馬上面臨上學了。印度的教育資源是極度不平均的,私立的幼兒園和學校有着更好的硬件設施和師資資源,雖然很貴,但是大家都是擠破了頭才能弄到一個入學名額。公立的雖然便宜,但是條件差,教室裏面連課桌都沒有,是隻有窮人才會去的地方。為了能讓女兒上好學校,夫妻倆不辭辛苦的弄到了學校旁邊的學區房,希望能夠在富人區生活,來讓女兒接近他們想要達到的那個階層。可是在諸多嘗試之後,他們發現原來上個幼兒園遠比他們想象的要困難,這時候採取常規手段,已經不太可能讓自己的女兒進好學校了。最後他們就瞄準了每個學校專門向窮學生開放的貧困生指標。

這部電影有別於最近幾部阿米爾汗的印度電影。聚焦的方面在男女平權這樣的話題上更多一些。電影主要的方向是教育,男女主的家庭設置就不太像我們之前所看到的常規印度家庭的刻板印象。男主是一個有點怕老婆的耙耳朵形象,其實這樣的家庭,就比原來的那種傳統印度家庭更接近中國的家庭形象。所以這部電影在討論教育問題的時候,帶入感就會更強一些,它的語境和我們還是挺接近的。我們和印度一樣,都是人口大國。

如何讓我們的教育資源平等,本身就是一個我們一直在探討的話題。我們當下的實際情況其實是寒門再難出貴子,社會的階層固化將會越來越嚴重。這一點,在電影裏面通過一些方面的展現是揭露的挺明顯的。例如平民窟的窮人,會説我家裏就是三代窮人,從我爺爺那一輩子就開始窮,所以我早就知道窮人怎麼生活了。窮人的孩子從小就沒有辦法獲得良好的教育,即便是能通過某種政策得到入學的資格。但也最終會被高額的户外拓展費用嚇得不敢入學。而富人呢,大家現在都不是傻大款了。從懷孕的時候就會開始操心孩子的教育問題,孩子還沒進學校就已經掌握了幾門外語。自然而然的就會更強的競爭力。

印度的社會階級固化的可怕,你在看電影的時候是能鮮明感受到的。而我們呢,我不好説跟他們一樣,但是很明顯,我們也是有這種趨勢的。不信,你們自己去查一下這些年來的大學聯考狀元。原來可能還有幾個寒門子弟,但是現在基本上都是中產以上家庭出來的孩子,成績優異而且課外活動也同樣出色。最讓我記憶猶新最近的一個新聞,好像説的是兩個漂亮女生學霸什麼的。我就覺得挺蠢的,都什麼時代了,好看和學習早就不再是對立面了,還拿出來做新聞。更加讓我關注到的是,説這兩個女生其實原來成績並不好,但是後來出國去深造什麼的,終於成功。這意味着什麼,家裏肯定有錢。當你處於一個較高的社會階層之後,成績不好也不是太大的問題,你是有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的。給錢,讓你去最好的學校,認識最厲害的人,只要你不是一個真的廢物,肯努力,成功就是理所當然的。這已經成為了我們社會中很普遍的現象了,富二代早就不是我們早期的刻板印象中的二世祖(當然這種人還是會存在,而且也不少)也有相當一部分人,成為了我們這個社會的精英,中流砥柱。

而我們山區裏的孩子呢。雖然我們是九年義務教育,但是這九年的質量,其實是天與地的差距的。很現實的就是越來越少的人能夠上到名牌大學,且不説在大學學到的知識一不一樣,你能接觸到的人,層次就會差別很大。這是直戳人心的。

電影很荒誕的安排了一段讓男女主這樣的富人,去平民窟那裏住一個月的荒誕戲份。就有點像《變形計》)雖然很戲謔,但是那種貧富差距帶來的巨大鴻溝被展露無遺。我們不説富人一定冷漠,窮人一定熱心。但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給我們的帶來巨大反差,在電影裏觀眾是能很容易的感受到的。例如富人開party吃着魚子醬,但是窮人喝水都要靠搶。電影裏面有一段很觸動我的戲。就是在貧民窟的孩子被篩選出學校之後,看着爸爸在哭。他上去拉了一下爸爸問對不起爸爸沒事,孩子爸爸我們只是不幸運嗎?這個時候,我忽然感覺到很無力,因為我們已經看清了社會的發展方向,這種方向太不可逆了,我們似乎只能努力延緩它卻無法去改變它。

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電影的主角作為一箇中產階級。自然而然的就會產生焦慮,電影拿教育資源作為一個標杆。富人有權有勢,進學校能給學校帶來更多的好處,窮人有着某種形式化的指標。唯獨中產,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裏裏外外不是人,這不也是不公平嗎。富人因為富有所以更富,窮人因為窮所以更窮。這是我們明顯的社會大趨勢。教育就是很大的一方面。所謂鯉魚跳龍門,我們為什麼誕生科舉制。就是讓寒門有才之人,得以有機會展現自己的才能,得以有機會獲得教育。而現在這條路,似乎開始越來越難走了,下面的孩子無法通過教育來與上面的孩子競爭,教育已經不太能改編他們的原生階級。

《起跑線》這部電影,以寶萊塢習慣性風趣幽默的方式給我們扯開了印度社會的遮羞布。話題沉重,但是卻又不會讓人壓抑。我覺得挺厲害的。當然,這部電影,時刻不忘輸出那種真善美的價值觀。讓你覺得,這世界縱使有千般不堪,也有這些光,能讓你繼續去相信美好。我覺得電影的優點就是它的缺點,因為這些商業化的元素影響了它的批判性。但是我依舊推薦。因為即便是諷刺,也是能讓我們深思的,這就夠了。

《起跑線》觀後感 篇三

每一個人的身上都有一定的缺陷,可是,我們中國的學生最大的缺陷就是控制自己習慣的能力。

在日本,就是一年級的國小生在吃飯時都是自己打飯,能吃多少打多少,儘量把飯菜吃完。吃完飯以後再自己刷盤子,擦桌子。他們自己控制自己的生活能力很強。在我們中國,一個班級中一般有100%60的人去各自的小飯桌,還有100%40的人可能家離學校比較近,就可以讓爺爺或奶奶或姥姥等等的親人去接,或者是會自己家。可日本的學生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學校解決了中午飯的問題。他們都是自己來照顧自己。

他們不僅僅管理自己的的能力很強,而且他們也很樂意去幫助別人。視頻裏有一段話是這樣的:不久,日本的國小生就和中國的國小生漸漸地熟了起來。

我們中國的學生不像日本的學生吃多少挖多少飯菜,而是先挖上特別多的飯菜,管他吃不吃得了呢!然後按照自己的飯量去吃,吃飽了以後實在吃不下去了,再往餐盤裏一看,還有一半的飯菜沒吃上呢!

當我們中國的國小生和日本的國小生一比,發現自己卻了很多很多,雖然日本人很狠毒,但是,他們管教孩子的能力是非常好的。不僅可以教育孩子可以吃多少飯挖多少飯,儘量把餐盤裏的飯全部吃光光,還很好的教育了吃完了飯就要收拾盤子,自己洗自己的盤子,把桌子髒的地方擦一擦,要不然就沒有人幫你幹着一些活了。而我們中國的學生呢?吃完了飯讓別人給自己擦桌子,洗盤子,自己不幹一點事。

人是要學習,沒錯!可是連生活的基本常識自己都做不到,學那麼多的習還幹些什麼呢?

《起跑線》觀後感 篇四

自去年看完《摔跤吧,爸爸》後,我對印度的教育題材電影是很有好感的,今日又去看了《起跑線》,自覺受益頗多,對教育也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是一名教師,從事教育行業,但我從不敢説自己是一位教育者。其實我是很希望自己成為一位真正的教育者的。當教師的想法,從我年幼時候就在心裏紮根,多年來一直走在這條路上。我從未懷疑過自己對教育的忠誠,可今日在看《起跑線》時,我的心裏忽然響起了一個聲音,它在問我:“你真的做到了不忘初心嗎?”事實上我是心虛的。

上師範前,我曾在新聞裏看到很多貧困山區的孩子,因為貧窮而無法受到教育。那時便在心裏立志,待我學有所成,定要盡力將知識送進大山裏,讓那些可憐的孩子,也能享受到教育。而畢業後,我卻選擇了安逸,再沒有過去山區支教的想法。我為自己找藉口:在哪裏教不是教呢?只要能讓學生學到東西,就都是一樣有益。

實則不然。日子有千百種過法,教育也絕不止一種做法。我接觸過形形色色的許多教師,有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的,自然,也有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我並不想評論什麼,只是認為如果沒有付出真心,那絕稱不得教育,曾經在電影《可愛的你》中記下了一句話:教育是以生命影響生命。

今日看了《起跑線》,我想到了自己的父母。我的父母都是普通人,拿着一般的工資,過着一般的日子,但他們對教育卻很是重視。有一句話從記事起他們就經常對我説:“我們都不是很有文化的人,但我們希望你能成為一個知識分子,靠腦力勞動吃飯,而不是去掙辛苦錢。”父母都是很節儉的人,但在我和弟弟的教育問題上,他們向來都是最大方的。他們總捨不得給自己買身新衣服,卻樂於去給我們報各種興趣班,所以,我成年前就學了很多五花八門的東西:鋼琴,吉他,中國舞……可惜樣樣不精。

從一年級起,母親便逼迫我去背《唐詩三百首》。每日4點半便起牀,母親陪着我坐在庭院裏,大聲地念着:“葡萄美酒夜光杯……”很不可思議,我人生中讀的第一本小説,竟是關於階級鬥爭的,那時我才國小三年級,説實話,我是並不瞭解書中深意的。

母親總説教育要贏在起跑線上,擇校是重中之重。我的弟弟在上國中之前一共轉了五次學,可惜弟弟天性不愛好讀書,國小畢業的成績還是差的沒法看。但母親依然覺得只要選對了學校,弟弟的成績便一定會有所提升。於是他和父親在那個夏天四處奔波找關係,低聲下氣説盡好話,終於將弟弟送進了市內最好的國中。父親一生從未求過人,那年暑假,他突然添了好多白髮。

在我看來,教育是不該有三六九等之分的,教育的好壞應體現在教者和學者的思想和行為之上,而不應該是因學校不同而有所區別。人也不該因貧富差距而有高低貴賤之分。曾在書中看到過這樣一句話,我很是贊同:

我崇尚這世間所有形式的平等,無論你是渾身奢侈品,還是粗衣麻布,只要包裹在身體裏的靈魂是高尚的,就值得所有人尊敬。

影片中除了教育問題,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希亞姆一家。從家境來説,他們是真正的窮人,但正是這一家窮人,教會了主人公什麼是“少即是多”,什麼是“分享即關愛”。

在他們一家中,我看到了人性的真善美。比起錦上添花,善意更在於雪中送炭。在富有的情況下去分享,那是慈善;而在自身難保的情況下,依然記得分享,則是大愛。

關於西亞姆,有兩件事情最讓我欽佩。第一件事:拉吉在提款機前騙他説為了孩子在偷錢時,希亞姆不顧一切將拉吉給拖走了。他不需要錢嗎?不!他的家境窘迫,他的孩子也需要入學。但他不會對那份不屬於自己的錢動一絲念頭,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中國的一句俗語:人窮志不窮。

第二件事:得知孩子們入學需要24000盧比時,為了幫助皮婭順利入學,希亞姆不顧生命危險去撞車,用身體為皮婭換來了入學資格。即使後來得知真相,與拉吉決裂後,他仍不忍讓皮婭失去在這所學校學習的機會。他最後説道:“皮婭也是我的女兒。”這是怎樣的一種大愛,讓他在被欺騙,被傷害後,依然心中滿存善意?

影片中除了這些動人心絃的愛之篇章,也揭示了人性的醜惡,社會的黑暗,階級的不公。但我今日並不想去談這些。謹以此篇,誡己律己,不忘教育初心,不忘做人之本。

《起跑線》觀後感 篇五

週末,我和父親在常傑天漢散步,不知不覺中結束了。看了看錶,時間還早。“哦,去看電影吧!”就這樣,我們走進了電影院。

我們看了一部發人深省的電影《起跑線》,講述了一對非常富有的夫婦為他們的女兒買了全國最好的幼兒園,讓他們有一個好的幼兒園。住在那裏的人都是來自社會上層的人,都説英語。雖然吉拉的妻子會説英語,但是吉拉不會。因此,每個人都認為吉拉只是土豪。所以他們的家庭在當地被邊緣化了。最後,學校開始招收學生,但學校認為吉拉是個商人,不會太注意孩子們的學習。

"沒有辦法從山中的重水中恢復,黑暗中還有另一個村莊。學校將為窮人保留25%的學位。吉拉想出了一個好主意。這家人搬進了貧民窟。最後,他帶着錯誤和虛假的真相走進了學校。然而,一個在貧民窟幫助過他們很多次的朋友的兒子沒有被選中。吉拉認為他假裝貧窮,剝奪了真正貧窮的孩子上學的機會。所以他帶着女兒離開了學校。吉拉真的是一個值得欽佩的人,他稱讚自己的正義感。

電影開始時,吉拉正在和一個顧客談生意,他的妻子打電話給他,他開車接她,顯示他非常愛他的妻子。當聚會舉行時,他的女兒想和他跳舞,而他不顧自己的形象瘋狂地跳舞。為了讓女兒進入一所好學校,他絞盡腦汁,想盡一切辦法來表達對她的愛。

同時,這部電影也生動地反映了現實生活中的擇校問題。在電影中,有一個場景,一長串的申請者描述了選擇學校的殘酷。他們對學校的選擇表示不滿。我認為這種情況應該改變,為孩子們的未來增添光彩。

《起跑線》觀後感 篇六

要説今年大熱的印度電影,《起跑線》可算其一。

電影講的是印度的教育問題:一對印度的中產階級夫婦,為了讓女兒皮婭接受更好的教育想盡了各種辦法,而當他們費盡心思終於將女兒送進名校時,事情又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

雖然故事背景放在印度,但全場觀看下來,中國的家長們也不免產生於我心有慼慼焉之感。

説到底教育問題一直是全社會關注的問題,因為孩子們受教育的程度,往往決定了他們以後在社會上的競爭力,因此教育問題的主角,前台是孩子們,幕後則是家長們。

但當教育淪為一樁生意時,教育不免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這是一個值得大家深思的話題。

《起跑線》觀後感 篇七

剛才,看了一個短片,叫《起跑線上的較量》,這部短片是講的是中國專家帶着自己的學生到日本武石國小交流,不與日本國小生交流,直接不知道什麼叫“輸在起跑線上”。

在日本,大人對小孩要求嚴格,不溺愛小孩子,武石國小的午餐既簡單,味道又一般,可是,孩子們都吃的乾乾淨淨的,不剩下一粒米,不放過一滴湯。專家剛進來的時候,看見一些比我們個子小的小孩子,他們看起來是一年級的他們提着一個比水桶還沉的牛奶箱進來了,當專家問他們是誰的時候,翻譯説,他們在幫食堂裏的廚子幹活兒,每天都會抽籤抽到一個班,有些時候,會連續好幾天都抽到一個班,他們也不抱怨。日本的小孩,在等着專家和他的翻譯以及他的學生們,如果他們不來,日本的小孩就不動筷子,日本的小孩非常懂禮儀。日本學生送給國家代表隊的禮物是一個用畫筆親自畫的帽子。一個日本女學生幫專家解開了牛奶的繩子,還幫一些中國學生解開了繩子,好懂得禮儀呀!中國的學生一解開繩子,就有日本學生來收拾瓶蓋和繩子。塑料包裝要放到1號垃圾桶裏,紙質包裝要放到2號垃圾桶裏。我們中國人問:“你們快樂嗎?”他們説:“快樂!”他們問我們中國人同樣的問題,國家代表隊的學生們卻有的沉默,有的説:“不快樂!”這一點,明顯看出了中國小孩子的不知足有多麼的嚴重。日本學生基本上所有人都把飯菜吃光了,雖然《憫農》這首詩是中國人寫的,但是看起來,日本人貌似比中國人瞭解這一句瞭解的更透徹!!!!!看到短片裏的中國學生剩飯剩菜有這麼多,作為中國人讀後感 ,我

都感到臉紅。吃完飯後,很多日本學生都自覺的搶着活兒幹,有的雖然是低年級小朋友,可是卻如此的有邏輯性!!他們不用老師分配幹什麼活,他們直接自己找活兒幹!這一點,他們的一年級都比我們五年級學生做得好!連一個一年級的女生都提着和水桶差不多沉的大號飯桶!

我覺得,我們還有很多很多地方要向日本學生學習,不然,我們就要“輸在起跑線”上了!!!

《起跑線》觀後感 篇八

印度電影起跑線與其説在説印度教育,不如説在描繪全世界的社會現實。貧富差距彷彿將人隔成不同世界。

無論是窮人和富人,在下一代的教育問題上,都力求得到最好的教育。可是教育資源就那麼多,優質教育資源更是少之又少。為了獲得優質資源,無數家長動用各種資源,學校也逐漸有了“選擇權”,大家不過在各取所需,獲得最大化利益罷了。

所謂的教育公平,不過相對中的相對。影片中雖然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名額,但這也只能滿足一小部分窮孩子的需求。即便有幸獲得名額,也還要考慮學校課餘的活動費用,又有多少家庭能夠承擔得起呢?

即便孩子能夠順利入學,他的學校生活和家庭生活有着天壤之別,孩子如何能夠適應調整呢?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呢?從這點來看,這似乎是教育可以思考的問題。

所以,影片中的每個角色都是千千萬萬真實生活中的角色。不是每個有錢人最後都能幡然醒悟,影片最後那些想站起來鼓掌卻瞬間放棄的鏡頭告訴我們有太多的家長不能、不想也不敢,因為拿孩子的未來開玩笑每個人都不敢。也不是每個窮人都像影片中那樣善良。也並不是每個學校的領導人都像或不像影片中的校長。

其實,看清楚現實不是妥協。那些喊着改變命運、促進公平的確很美好,不過幾千年來的人性和遊戲規則告訴我們,有些事情是無能為力的,解決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就會以另一種面貌出現,所謂防不勝防。

認清了現實再來談教育,教育不該放的太低,因為下一代需要。教育也不該放的太高,太高會站的不穩。

《起跑線》觀後感 篇九

自從《三傻大鬧寶萊塢》後我就喜歡上了印度片,最近也是越來越多的印度片進入影院,《摔跤吧,爸爸!》、《小蘿莉的猴神大叔》、《神祕巨星》,包括最近新上映了《起跑線》都是讓我印象深刻、值得好評的電影。尤其是《起跑線》讓我印象最深,讓我深刻感受到了現在競爭壓力,很多家長都抱着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信念,給孩子各種壓力。同時各種學校間的競爭也異常激烈,也讓我聯想起了自己身邊的一些孩子。

這部電影情節很簡單,一對夫婦為了讓孩子能夠從小就獲得最好的教育、走上人生巔峯而絞盡腦汁擇校的故事。學校要求學生必須住在學區房,還要對孩子父母的學歷、職業、談吐思維、衣着品味等因素納入考量。

夫婦兩人為了讓孩子進入好學校,先是假裝富人,搬進了學區房,初入上流人士場所,結果洋相百出與周圍人格格不入。一番周折以後,女兒皮雅還是被學校拒絕了,理由是學校不想錄用店鋪老闆的孩子。

印度政府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特地規定,包括名校在內的所有學校,必須有25%的入學配額要留給貧困學生。

乍一看這似乎是對貧困家庭的保護,但實際上這種粗糙的政策本身就是一種不公,上流階層憑身份,貧困階層靠政策,中產階級便成了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一羣人。也正是這一點,拉吉夫婦在假裝上流人失敗以後,不得不板筋貧民區,開始扮演窮苦家庭,目的還是為了給女兒爭取寶貴的入學名額。

同樣的事情再次發生,貧困家庭並非那麼好扮演,本來不屬於這個階層的人,又怎麼能適應得了這樣的生活?醜態百出以後,拉吉夫婦的女兒依然沒有得到入學配額,原因很簡單,正如學校老師的一句話如果我把這個穴位給一個貧困孩子,那我怎麼從中收益?

父母都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部《起跑線》説的是印度的家庭,實際上中國的家庭也是這樣的。如連夜排隊入學、高價購買學區房、盲目追求全英文授課、跟風接受早教,強迫孩子學習各種興趣班等等。

看完電影我五味雜陳,尤其當看到希亞姆的兒子落選的時候,眼淚還是忍不住留下來。

還有影片的最後,私立學校的家長會上,拉吉帶着公立學校的孩子們登台演出,孩子用他們的努力和天賦向大家展現了他們的實力,他們是如此的快樂有活力,他們不知道社會的壓力,他們只是無憂無慮地生活着。他們不知道外界階級差別與歧視他們很快樂,他們的未來一片燦爛。

由此我想到了我的學校,一所農民工子女學校,這裏的孩子也許沒有優越的家庭條件,可能也缺少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但是他們很快樂,他們一樣可以學習,一樣可以開心的玩耍,他們的潛力無限,他們的未來一片燦爛!

起跑線也許沒有那麼重要,順其自然,厚積而薄發,孩子也能擁有美麗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