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整理36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7.46K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36篇《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相關的範文。

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整理36篇)

篇1: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

《許三觀賣血記》 這本書語言精練,樸素又不乏飽滿,簡單、淳樸而又不失充實,他的描述讓人有一種親眼看到當時人們生活的悽慘和感受當時簡單的快樂的幻覺。

也許,他只是世間萬物之中的一粒塵埃,隨風起起落落,在廣闊的世間對自己的明天充滿迷茫與期待;也許,他只是廣袤的大海中的一滴水,沒有與大海抗爭的力量,無奈之下隨波逐流;也許,他只是茂密的森林中的一片綠葉,堅強承受着風雨的摧殘,對陽光愛的沐浴心存感激。

他是許三觀,只是社會裏的一個不起眼的小人物,是一個為了生存而努力堅持下去的人。

這本書中,許三觀與許玉蘭的婚姻讓我感覺有些荒.唐可笑“小籠包子兩角四分,餛鈍九分錢,話梅一角,糖果買了兩次共計兩角三分,西瓜半個有三斤四兩花了一角七分,總共是八角三分錢……你什麼時候嫁給我?”為了八角四分錢以及所謂的傳宗接代,許父答應了許三觀娶許玉蘭,但似乎他們兩個人的生活並不像我想象的那麼糟。

剛開始讀這本書,我認為許三觀有些不近人情,在得知一樂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變成一個被人人嘲笑的“烏龜”後,他會因為自我感覺委屈和不平等把所有的家務都交給許玉蘭做而自己在一旁享受,他會在旱災的時候出去賣血,帶着除了一樂以外的其他家人去吃麪,只讓一樂一個人在家吃烤紅薯。

隨着深入的讀書,我漸漸感覺他又是一個善良的人,在知道一樂不是自己兒子的情況下,他還是承擔了一樂打架欠下的醫療費,在一樂離家出走後出門尋找,帶他去吃麪 ,在何小勇被車撞將要死的時候,他不計前嫌,還哄一樂喊何小勇爹,讓一樂把他喊回來,在一樂得肺炎後,他為一樂即使賣血賣到昏厥還是堅持賣到上海。我想,在現實的社會中,能像許三觀這樣大度的人,很少吧。但他因為跟一樂的感情,置自己的生命於不顧,只為一樂能夠健康生活下去。

他還是一個樸實真誠的人,即使在時期許玉蘭被當做“妓女”批判,所有的兒子都不喜歡她,許三觀仍舊給許玉蘭送飯,瞞着兒子們給許玉蘭做紅燒肉,他對許玉蘭説:“你已經在水裏了,這世上只有我一個人還想着救你,要是我也被拉到水裏,就沒人救你了。”

許三觀的經歷是由無數苦難,痛苦交織而成的,他面對困難最無助的方法就是賣血。他會和阿方、根龍一樣在賣血前拼命喝水,大冬天不顧河水冰冷,甚至還害怕自己喝不下去,會吃一些鹽……這樣做只為多能賣些錢。他會學着阿方、根龍在賣血後去勝利飯店豪爽地叫:“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黃酒温一温。”那彷彿是他最神氣的樣子。

而現在,人們存在許許多多的壓力,會有虛榮,利益,榮譽的爭奪,會有自私的意識使人們更加遠離那個時代人們的樸素,純真。即使那艱苦的生活使人們經歷絕望,但它告訴我們:生活,就是一個克服磨練的過程,堅強勇敢的面對,則必定會迎接人生中明媚的陽光。

篇2:《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

《許三觀賣血記》這本書是着名作家餘華1995年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説。它講述的是主人公許三觀憑藉賣血度過了生活的一個個難關。戰勝了所有命運強加給他的困難和艱辛。最後當許三觀老了的時候,知道自己的血賣不出去了,而為以後有所擔憂,有些傷感。

許三觀在青年時代,被周圍的生活不斷壓迫,他一直拼命工作可還是無法保證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他只能用賣血來維持了。每次遇到什麼困難,他總會想到去賣血,可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為了給兒子一樂治病,在到上海的途中,到了六個地方賣血,隔三差五就賣一次,要知道,每買一次血要休息三個月,為了孩子,他在“松林”賣血差點賣死。我在書中看到了許三觀賣血的一幕幕,掐指一算,許三觀為了家人,為了生活,一共賣了12次血。他還説過一句話,令我很感動,這句話是“就是把命賣掉了,我也要去賣血。”這是他在“百里”賣血後對一個老人説的話。

許三觀的三個孩子是他用血喂大的,許三觀託舉着整個家,承擔着他必須承擔的責任,他飽含辛酸的經歷感染着所有的人,感動了所有的讀者。

文章最後一章,許三觀已年過六十,他想吃豬肝,喝黃酒,決定為自己賣一次血,但到了醫院,醫生説他的血只能賣給油漆匠漆傢俱,他的血不能賣了。那一時,許三觀哭了,在整篇故事中,很少看到許三觀“哭”,可得知自己的血賣不出去了,他卻哭了,哭的那樣傷心。人生的無奈,他或許認為自己的人生到了盡頭,自己已經沒有辦法再去承受任何打擊,或許沒有辦法再一次解決生活的拮据,或許為自己已經沒有任何作用了而感到傷心。他哭了,每次家裏遇上什麼災禍,他都是靠賣血度過的,他擔心以後有了什麼災禍,家裏該怎麼辦啊?許三觀一直是為家而活着的。

當我讀完《許三觀賣血記》時,就像是在讀,再看,在品味在我身邊所發生的的事。這本書中沒有那些華麗的詞語,卻給我一種樸實感,真實……

篇3:《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

讀完了《許三觀賣血記》,有一種蒼涼的感覺從心底生出來,慢慢浸透了全身,彷彿有一塊巨石壓在胸口,彷彿有千言萬語也無法表達出來。

許三觀是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人,他有一段平凡的人生和一連串自然演進的賣血經歷,他用賣血來對抗生命的苦難,丈量苦難的長度和強度,我們從他身上看到了眼淚、温情、堅強和不服輸的精神。面對苦難和悲劇性的命運,活着比死去需要更多的勇氣。他在苦難中依然能夠有尋常人的悲喜,面對苦難,他不是怨天尤人,而是思考解決辦法。他就像是一個扁擔,挑起了家裏所有的苦難。

許三觀過生日那一天,許玉蘭特意為了慶賀,煮了一頓加糖的、比平時稍稠一些的玉米粥。孩子們並不能滿足,想的都是肉。在那樣一個只能喝粥的苦難時期,許三觀給孩子們來了一頓“精神會餐”。他用嘴巴給兒子們“做”好吃的,“先把四片肉放在水裏煮一會,煮熟就行,不能煮老了……紅燒肉就煮成了”,最後他給自己做了一道菜“爆炒豬肝”,説着許三觀哈哈大笑起來。他説“今天我過生日,大家都來嘗一嘗我的爆炒豬肝吧。”許三觀的笑聲笑出了樂觀、堅強,笑出了對苦難的抗爭。苦難是真實的、殘酷的,但是在人類這種有關頑強意志的生命面前,它是一座可以攀登而過的大山。在做紅燒肉的過程中,苦中帶甜。菜餚雖然只有一個,但是親情卻很豐富。苦難只是暫時的,而温情將永遠存在。

許三觀一生賣了十一次血。第一次賣血和最後一次賣血的收場比較具有隨意性,第三次賣血則具有戲謔的喜劇色彩。除了這三次賣血,其餘八次都是被生活所迫,都是對苦難的頑強的抗爭,為了方鐵匠兒子的醫藥費、為了饑荒之年改善生活、為了招待二樂的生產隊長、出於對一樂的憐愛、以及最後四次為了一樂的病情。每一次賣血的緣由都是為了生存、為了抗爭。許三觀面對倫理、自然、社會、親情等因素所造成的不幸和苦難,表現出令人難以置信的堅強。雖然他只能以生命做賭注來贏得生存的權利,但他從來不曾被打倒過。當最後一次賣血不成功的時候,他首先想到的是“四十年來,每次家裏遇上災禍時,他都是靠賣血度過去的,以後他的血沒人要了,家裏再有災禍怎麼辦”。可見許三觀是一個偉大的父親,是家庭的頂樑柱,他思考的永遠都是家人。當許三觀老去,無法再用賣血來對抗生活的困境的時候,值得我們慶幸的是還會有千萬個“許三觀”成長起來並用自己的方式對抗苦難。採取何種方式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那種苦難中的堅強樂觀以及生存的信念和不服輸的精神。

在眾多的苦難面前,許三觀始終有一種“船到橋頭自然直”的幸福感,關鍵在於他始終認為自己對有血可賣的生命狀態表示確信。在時代的大背景下,他用自己的生命來抵押幸福,然而他為什麼這麼確信自己的身體呢?是因為他所堅持的生存觀,他認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當知道讓自己做了十三年的“烏龜”的何小勇被卡車撞了的時候,許三觀特意光着肩膀跑到街坊四鄰面前,一邊展示自己的身體,一邊説道:“這叫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做了壞事不肯承認,以為別人就不知道了,老天爺的眼睛看的清清楚楚。”“經常做善事的人,就像我一樣,老天爺時時要惦記着要獎勵我些什麼,別的就不説了,就説我賣血,你們也都知道我許三觀賣血的事,我就是天天賣血也死不了,我身上的血就是一棵搖錢樹,這棵搖錢樹,就是老天爺給我的。”這幾段話裏我們可以看出深藏在許三觀心裏的信仰般的生存觀念。他認為自己善良所以老天爺獎勵他身體很好,可以不斷的賣血來對抗苦難。雖然説認為有老天爺作為評判是一種迷信,但是卻是一種非常樸素自然的生存觀。在這樣的生存觀下,許三觀生活的踏實善良並且自信。作為一個農民,他不會去思考什麼迷信不迷信,他堅信這世界上存在着公正和評判標準。

在苦難面前,許三觀這個如草芥一樣的普通人的生存觀普通卻不平凡。

在希臘有這樣一則神話:諸神為了懲罰西緒福斯,判他把一塊巨石不斷地推上山頂,石頭因為自身的重量又從山頂滾下來。明知這種勞作既無用又無望,但西緒福斯仍然日復一日,邁着堅定的步伐,將巨石一次又一次的向山頂推去。正如人類,明知人生最後無法逃避死亡但依然在堅定的活着。我想這並不是悲劇。當西緒福斯每一次將巨石推向山頂的時候,他都戰勝了命運,他比巨石強大。這一次又一次的巨石的跌落象徵着人世間不斷跌落的苦難,你永遠也無法想象下一次的苦難是什麼樣子的,然而在這苦難的生命裏我們體味酸甜苦辣,感受悲喜離合,更加為人類的生存意志和堅強所震撼。

許三觀是一個平凡的人,他的身上也有着缺點和不足可是正是在最普通最平凡的人身上所體現的抗爭更具有普遍性。他的一生是苦難的一生,更是豐富的一生,無論是眼淚、温情還是歡笑、樂觀。我們從中得到的是生存的意義和生命的力量。

在現代生活中,大苦難彷彿離我們很遙遠,而我們卻也生活在一個個不痛不癢的小挫折中,樂觀堅強的面對這平凡又瑣碎的生活,就是生命的意義。

篇4:《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

上個星期,藉着晚自習的時間,看完了餘華寫的一本小説《許三觀賣血記》。看完後,餘華在我心中的地位又往上高了一層,餘華對小人物的描寫真的很寫實。

小説講述了許三觀靠賣血渡過了一次次的難關的故事,特別是小説最後部分時,當他每賣一次血時我都擔心他會在某一次賣完之後會死去。小説裏一樂不是許三觀的親生兒子,許三觀本來在三個兒子裏最喜歡的就是大兒子一樂,後來得知一樂不是自己親生兒子時,他卻覺得養着一樂是浪費自己的糧食,從而想把一樂歸還給他的親生父親。小説裏有一段,許三觀帶着全家人去吃麪條卻唯一叫一樂去買個番薯自己吃,一樂在得到不公平對待是委屈的離家出走想去找自己的親生父親,後來許三觀在外面找到他時,揹着他一邊罵着一邊往飯店走去,當一樂問他是不是要去飯店的時候他温和的説是的,讀到這裏時突然有股暖意湧上了心頭,一起生活了這麼多年的人怎麼能説放下就放下呢?

前半部分的許三觀和後半部分的許三觀給我不一樣的感覺,後面的他真正的讓我看到了他作為一個父親的偉大,為了湊錢給一樂看病,許三觀一路賣血,賣到自己昏厥過去。從一開始不願花錢給他買麪條到最後為了他讓自己差點死去,讓人心痛不已。

其實父愛的嚴厲中帶着看不見的温柔,不管他們曾經以什麼樣的形象出現在我們面前,都要記住,他們並不是我們我們所看到的那樣,他會比任何人都喜歡我們過的更好,只是不善於表達而已。

許三觀賣血記

篇5:《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

北極光文學社

如果《活着》是在看似不平的生活中,進一步毀滅生活,那麼《許三觀賣血記》就是在掙扎,創造生活。二者同屬悲劇,前者現實悲到絕地,後者尚有些許温存。文學創造着一個世界,我們總能在這一方天地中找到那或多或少的現實存在,在餘華的筆下,總會自覺融入每一個人物的命運之中,感同身受。序言中説:一個人的一生,猶如盤起來的一捆繩子,被敍述慢慢拉下去,拉到了路的盡頭……

生命各有活法,活着要有所念意。初識許三觀,覺得本可以用雙手創造生活,卻偏偏選擇賣血。但他的境遇,人物的生存狀況,又或許將前一疑問淡然。賣血為了生計,為了妻兒生活,這個人物有自己的嬉笑怒罵,爆粗口,有自己的道理,這些道理或是自私,或是不義,或是封建……但,一切的不完美,在親情的珍貴中令我原諒他的不足。即便認為大樂不是親生,會大罵,會在自我心裏尋一個理,這種血緣觀的重視,又會在大樂遇到事情時,讓他去為其賣命。從這一點看,許三觀重情重義。即便許玉蘭被推到風口浪尖,遭到所有人的欺壓,許三觀仍會在批鬥結束後,帶着米飯,下面藏着肉,去照顧她。一共賣了十一次血,為了妻兒,為了家庭。直到最後一次,已經60多歲……我曾一度想,難道就只能這樣生存嗎?但文學的世界就是這樣,以一個人的現實,揭露着某一個並不光明的角落。

這樣的人似乎更加真實,每次都會被其賣血後的身體狀況所牽動,又每每在一兩炒豬肝,二兩黃酒中存活下來,這或許是一個滑稽的悲傷戲謔吧。這個由血去換生存的交易中,有各種黑幕,壓榨獲利的李血頭,在以及以這個人物為主的相關人賣血的不幸與生離死別。許三觀一直在掙扎,與生命掙扎,與輿論和自我內心掙扎,與那無能為力的世道掙扎,掙扎的最後,他的結局也似乎還好。不至於像福貴悲絕到底,剩下一頭訴與悲苦的老牛。餘華反映的是一個人,一個特有的時代中走過來的人。這些人從來不完美,但是卻在與命運,與生活在鬥爭。無論最後會安於生活,還是對生離死別的現實所麻木,這些人都是值得讓人去尊敬的。以最悲的現實,寫着這世間底層小眾的喜怒哀樂。且以悲情的現實,調動大多數人對生命和生活意義的追問與思考,給人以深刻的啟迪與指導

賣血的目的是為了活着,活着的目的是為了所牽掛的家人。大抵活着第一意義即是如此。在許三觀的命運中,另人動容的是父子情深,三個孩子或是那苦困生活中的一絲慰藉。我記得文中寫到,三樂看到許三觀哭,自己也跟着哭,沒有原因,只是看父親哭。三樂似乎在是非觀的選擇上很單純,沒有被人情,生活所磨去稜角。童言無忌,是母親許玉蘭道訴生活悲苦的樹洞。三樂一個人在大街上游蕩,在糖果店站很久,在別人家的.門口睡着了……這些無憂無慮的刻畫,似乎是在反襯那人性的不完美。三樂不必去為生存所累,有着人性的本真,無憂無慮,單純,乾淨。三樂的形象,總會在簡單中讓我得到一絲感動。這個形象給那些心懷私利,醜惡的現實以重重的回擊,三樂是我個人最不想其被傷害的一個角色,即便命運在作者筆下,由作者掌握。

這種賣血的交易,或暗黑,或者是迫不得已。之前看到關於賣血,血漿交易的新聞。覺得現代醫療化科學,人的生命生存似乎是在進步,又似乎是在充滿不安。醫療衞生,醫患關係,疾病,人的健康價值觀,人的生存觀,各種不光明的交易,醜惡或多或少的存在。活着是為了活着,生存也應該是以好的方式生存。許三觀的賣血是小我的生存,在那條新聞中有一個以賣血漿為營利的產業。當生活拮据時,有許多人,選擇去賣血漿。出於為人的道義,可能這種方式存在隱憂,即便我們直面現實,卻未必能在道德觀的層面上予以最好的解決方式。所以從醫療健康的行業來看,從自我的價值觀來看,皆是責任重大。每一個個體的生存,從小我到大我,一樣需要同等的認真。餘華先生對這個世界的態度一直是認真的,認真的看着這個世界角落裏的真實。讀完《活着》,讀完《許三觀賣血記》,我想對於生命,我們應該認真對待。

篇6: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

一首歲月的歌,一杯濃濃的酒,一幅優美的畫卷,一個平淡無奇的人生,餘華追求的,只不過是一個長度。在他的筆下,許三觀的世界很簡單,沒有那麼多的名利,沒有那麼多的糾紛,一個人,一輩子。

許三觀賣血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只不過是偶遇他人賣血後能夠神氣地點炒豬肝和熱黃酒覺得很體面,加之二叔的封建思想,使他走上了這條路,他沒有想到,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一生。

許三觀與許玉蘭的結合完全來自於許三觀第一次賣血的錢被許玉蘭的父親盡數收下,他的父親認為許三觀相比何小勇來説身體更硬朗,因為在許三觀當時的世界裏,所有人都認為,如果不能賣血,那麼身體就是有問題的,在這種環境下,許三觀自然而然就是許玉蘭父親眼中女婿的最佳人選。在第一次的賣血故事中,其實包含了作者餘華對當時社會的封建以及人們愚昧無知的諷刺與批判。

在讀《許三觀賣血記》的過程中,我一直認為許三觀是善良的。在全書中,許三觀有三個兒子,但是直到一樂九歲時許三觀才發現一樂不是他的兒子,一樂的出生完全是由於婚前何小勇與許玉蘭的一次意外。許三觀很生氣,可他從未遷怒於一樂,甚至對一樂比其他兩個孩子都要好,因為他懂得孩子是無辜的。何小勇的死是全書中的一個亮點,在當時,死後必須由兒子“叫魂”,但何小勇的妻子只和他有兩個女兒,當何小勇的妻子跪在地上求一樂時,年僅十三歲一樂的態度讓我非常詫異:“我不去,我只有許三觀一個爹,你們這些年來不讓我喊何小勇一句爹,何小勇也不認我,現在他死了,和我也沒啥關係。”看到這裏時我潸然淚下,人人都説血濃於水,可是真心才能換真情啊,有很多人説一樂冷漠,我卻為他和許三觀的父子情所折服。許三觀同樣也沒有落井下石,他勸服了一樂,不為別的,只是因為善良是一種本能。

許三觀最後一次賣血不再是因為家裏沒有米沒有錢,也不再是因為為了證明自己的身體沒有病,他只是想吃豬肝,想喝黃酒,但是他的`血醫院不要了,他太年邁了。許三觀一邊走一邊哭,其實我認為,許三觀是過窮日子過慣了,他下意識地感覺如果想吃豬肝喝黃酒,必須要在賣血之後,因為這樣他才不會太心疼他的錢,所以,當許玉蘭看到痛哭流涕的許三觀時,她輕聲撫慰許三觀,像安慰孩子那樣,攙扶着許三觀走向酒店。年輕時的轟轟烈烈分分合合,讓他們在老了以後珍惜彼此,不離不棄,生死相依。

是啊,這就是許三觀的一生,他沒有對未來有任何企盼與奢求,他也不曾對自己當下的生活有任何不滿和抗爭,他只是從生活的泥沼中撲騰。他是一個丈夫,他是一個女婿,他也是一個父親,他是一家人的支柱,生活早已剝奪了他思考的權利,歲月也已經把他的情感和心酸灌在江河之中。但,這就是生活,無奈卻又不得不面對的生活。

篇7: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

這是一本由許三觀賣人血這股線串連起來的故事,色彩似乎濃了些――血的殷紅,文字敍述娓娓道來不温不火,散不掉的宴席。在週末陽光裏的公交車上,我無事可做,拿起這本書,從祁家墳到中關園,我到站了,手裏的這本書也就看完了。

餘華講了一個四十多年的跨度來説這個故事。故事裏面有許三觀,許三觀的妻兒許三觀的家還有圍繞這個家庭的雞毛蒜皮家長裏短,像許三觀做了烏龜也去睡別家的女人,睡過他女人的何小勇出了車禍需要大兒子一樂――他的妻子和何小勇的兒子――喊魂的時候,他罵罵咧咧説何小勇是壞人遭報應但仍不失善良的心腸,答應了一樂去給何小勇喊魂。他不足以做社會的道德楷模,但也不做壞事,他用賣人血應付困窘,到老的時候賣人血都沒有人要。

他不巴望投桃報李,他要的只是將心比心,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未必要犯人――説他懦弱吧 ,有那麼點,他未必有心思去追求比別人活得好,但看到別人和他生活的一樣糟他也會心滿意足,他不能忍受的是他的女人被何小勇――徐玉蘭的初戀情人睡了,他也要去睡自己的初戀情人林芬芳,可笑的報復在他的心中得到的卻是一種滿足。

餘華算是把這個賣人血的故事畫圓了,像一條水順着溝流,裏面的小悲小喜小計較,餘華沒有拿這個賣人血的故事説教,沒有藉此給悲苦的人生撓癢。他説的那個許三觀就是我們骨子裏的小市民。不高看人也不喜歡被人輕視有時候還閒着自卑,他在家裏喜歡對着自己的妻子和兒子罵罵咧咧,他不是跋扈的丈夫父親,他只是在尋求一種平衡,一種在勞苦時養着妻兒而需要的一種自尊,那種在外面的世界所不同的一種面孔。他年輕的時候,身體強壯,走起來身上的肌肉像是小松鼠跳起來似的,他娶妻生子,他也有自己的小計較小平等觀,因為何小勇出車禍也會幸災樂禍但不落井下石,他做了烏龜也去睡別人的老婆,他賣人血,他為兒子為了家,他老了,頭髮白了,牙齒也掉了七顆,眼睛還好,但他的血沒有人要了。

總覺得許三觀就在我們平凡人的骨子裏,有時候還和我們低頭不見抬頭見,我們的那些建立一個家庭的小心思,遇見的小恩怨,很多時候我們在為我們所遭遇的事情找一個心靈的出口,為了愛情找一個專一的出口,為了兒子找一個責任的出口,為了一些自我認同找一個平等待人的出口。為了餘華找了賣人血這根繩,將這些平淡稀鬆的平凡生活捆紮起來,九個月後他捆好了,然後離開。而那個許三觀在賣完血後仍會去勝利飯店還點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當然要温一温。

只是這頓飯要一直襬下去,因為生活沒完,困苦的人沒完,賣人血的人就不能完,也完不了。

篇8:《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

-------小人物,大時代

其實,讀到文中許三觀揹着一樂去吃陽春麪時,目光在那段上‘駐足’了好久。回憶起數年前看見的一個場景,一條街頭小巷,一棵巨大的槐樹,泛着昏黃的路燈下,映出了那位父親臉上絲絲皺紋與額頭上幾根微微發白的髮絲,父親的背上是一個正熟睡的孩子,父親小心翼翼使步子儘量平穩······

在我們看來這個場景是父愛,可許三觀呢,他揹着只是一個被他養了九年卻和自己沒有一點血緣關係的一樂,他的愛已超過了血緣之親。如果是今天這個時代,試問有誰會像許三觀一樣做了九年的“烏龜”卻還選擇繼續養一樂,又有誰會容忍這種事發生?可許三觀,他沒有説不要一樂,沒有罵他打他,更是平等的對待他。這可能就是人性中所折射的光輝吧!人,性本善!一樂剛開始離家出走時,許三觀其實表現的不擔心,甚至還很氣氛,這很正常,他不過是心裏有氣,不甘罷了。誰會讓他最喜歡的兒子卻是別人的。他曾經整夜整夜地照顧一樂,最疼的也是一樂。可天黑之後,他也着急起來,已經養了十一年的兒子,就算他是何小勇的兒子又能怎樣,十一年,先不提人性本善,就這四千多天的日子,陌生人也該變成親人了,更何況許三觀還是看着一樂一天天長大的人。在他那責罵中,我們能聽出他的擔心,他的心疼,在他滿含愛意的責罵中,漸漸走回了勝利飯店。

整體

小説圍繞着賣血的經歷,展開許三觀生活中的瑣事,體現出一個男人所應當承擔的某些責任,或許這也正是一種人生的無奈。小説飽含辛酸的經歷,但也不乏幽默之處,比如每次賣血前喝足八碗水,這樣身上的血就會多起來了,諸如此類的奇怪想法非常多。

賣血,似乎離我們很遙遠。小説向我們披露了40年前的人們在遇到困難時,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賣血。許三觀第一次賣血是為了娶老婆,第二次賣血是為了償還一樂砸破方鐵匠兒子的腦袋的醫藥費。自然災害的那一年,為了讓三個兒子和許玉蘭不用再喝玉米粥,許三觀再次賣血,讓全家人吃上面條;二樂在鄉下插隊,為了討好二樂的隊長,好讓他能早日調回城市,許三觀又賣了兩次血,請二樂的隊長吃,給二樂的隊長送禮;一樂不是許三觀的親生兒子,但許三觀最愛的還是許一樂,對他也是最好的。一樂得了肝炎,在上海治病。家裏沒有錢,許三觀就一個地方一個地方去賣血,一路賣到去上海,為了救一樂的命,他可以連命都不要,隔三五天就去賣一次血,在松林還差一點把自己賣死了。

這些賣血的經歷,都説明許三觀身為一個男人,身為一家之主,身上責任的巨大,他為了這個家一次又一次的賣血,為了兒子一次又一次的犧牲,也體現了他的父愛。他是用生命去愛着這個家。作者將許三觀設計成一位集責任與善良於一身的人,作者設計得很成功,許三觀確實是一個讓人感動的人物。他只是一個小人物,但他在我眼中算是個大英雄。

小人物

許三觀,他,不過是一位最底層,最最卑微的小市民罷了。但他也有自己所堅持的。他有自己的“三觀”—— “良心觀、婚姻觀、平等觀”。作為一個小市民,他沒有遠大理想,唯一的願望就是好好活下去。他身上,又父愛、有親情、又良心、但他也有狹隘、有錯誤。他一生都很苦,甚至習慣了苦難,還會自己年老無法賣血而痛苦。

良心觀

“做人一定要有良心”。儘管他恨何小勇,很堅決地不同意一樂去叫魂,可他還是説“只要是人的命,都要去救”。往大了説,其實他很無私,為給孩子改善伙食去賣血,也就去想“等我老死了,你想起我養過你,心裏難受一下,掉幾顆眼淚出來,我也就心滿意足了······

”多麼樸實的話,他所求的其實很簡單!

當一樂病了,急需用錢時,他一次又一次地為了救一樂而不顧生命去賣血,並不會在一樂危急時,去想他不是我的兒子,去想該不該去救他,也許這就是他的“良心觀”,至少他救了一樂,救了一條命,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婚姻觀

許三觀,他也有自己的“婚姻觀”,當他決定和許玉蘭結婚的那一刻起,已經扛起了自己身上的責任。許三觀和許玉蘭的婚姻一開始未必是因為愛情,但是隨着彼此的付出他們之間不僅有了那難得的理解,更增加了彼此的疼愛。還記得在他們家鬧糧荒的時候,那時候他們家幾乎沒有糧食了,可是就在那個時候許玉蘭還記得許三觀的生日,並且還在他生日那天特地為一家人熬了一鍋加糖的稍稠一點兒的粥。小小的舉動但卻滿是温暖,在那個饑荒年代人們很難還能想到別人,就連夫妻之間也是如此,大家都只是想着自己。即使想得到家人,很多人也沒那個心來為家人過生日,可是許玉蘭卻不是這樣的,足以看得出她是深深地愛着許三觀的,也許剛結婚的時候她並不是深愛着這個男人,可是經過了那麼多後她深深地愛上了這個男人!這樣的愛情才能真正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我想玉蘭對許三觀這樣的愛,許三觀是深有感觸的,而且我相信正是這樣的樸實才讓他們的愛情更加的堅固。在我眼裏那種惺惺相惜,相伴到老才是真正的浪漫,而且這樣的浪漫才是地久天長的。就像許三觀和許玉蘭這樣彼此心中都想着對方,彼此都為對方着想。我相信只有這樣的愛情才能真正的經得起考驗!

他們兩人共同努力,一起走過饑荒,走過水災,走過彼此最艱難的時刻。他們有對未來美好日子的期盼,有對彼此的關心照顧,他們有着一種最樸實、真誠的愛情,不需要過多現在浪漫的語言。在那個時代,他們沒有爭吵完就分開,沒有因苦難而各顧各。

平等觀

許三觀,他有自己堅守的原則,有與妻子的樸實的愛情,有一生追求的“平等觀”。當他知道一樂的事之後,他認為妻子犯了錯,所以在那一段時間裏,他一直在享受,而沒有幹活,這也是他追求的平等,也算是心理上的平衡。而當他“強姦”了林芬芳後,也是為了使妻子平等(當然,這並不是他自願的。)許玉蘭神氣了一些日子,穿上精紡的線衣,與鄰居們聊天,而這時許三觀卻在家裏做飯。但沒多久,他又不幹了,他認為許玉蘭的錯誤比他嚴重,又不平等了。

也許時過境遷,多年後,無意中回想起這個樸實的故事,還會被感動,亦或是有不同於現在的感受吧!

篇9: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

拖拖拉拉好多天終於讀完了《許三觀賣血記》,讀得慢倒不是因為寫得不好,而是因為我病了,每天都很累,而且最近的課不知道為什麼那麼多,上不完的課讓我感到膩煩。

算是託了胡歌的福吧,才讓我知道有這樣一部小説,有餘華這樣一個作家,有一段時間我是頗瞧不起現代作家和一些做作的詩人的,總是固執的認為什麼文章必文辭華麗的散文,故事必浪漫高雅的典故,詩必太白、義山,詞必後主、納蘭。可現在想起來真是有些可笑,目光太過短淺。我總是不喜歡那些平淡如水的敍述,寧可看一些清靜無為的哲學,可誰知我的無知讓我錯過了多少人生的華章,和真正人生的體會。我從未聽説過餘華這個人,我是多麼的淺薄,一個有摘取諾貝爾文學獎實力的作家。無論如何,為時未晚。

從沒有讀過這樣的小説,真實而又平淡。小説幾乎沒有什麼的明顯的高潮,但是又有一波接一波的感覺。人物性格似乎簡單,但是又如此的矛盾,有些情節可以説是很可笑,但是又覺得也許那是屬於那個時代的人性和劣根性。許三觀和徐玉蘭的糊塗婚姻僅僅是因為可笑的八角三分錢,但僅僅因為如此何小勇就曝露了自身的'無情與自私;當許三觀知道徐玉蘭的不貞時氣急敗壞,一反常態,不再唯妻子命是從,看着方鐵匠搬自己家東西幫忙不説還更賣力氣,對於養了九年的一樂,心情十分複雜,愛也不是,恨也不是,始終走不出他是別人兒子的陰影。而徐玉蘭的心情呢?到底他已成為這一家的女主人,她可以在不為婦之前,痛快的花掉八角三分錢,但是在嫁給許三觀後,她比誰都會過日子,大聲的對菜販砍價還肆無忌憚的挑選每一顆菜,未雨綢繆平日攢米,以備不時之需,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很賢惠的女人,但是也許她的遺憾就是她經常説的那句話,不知她到底造了什麼孽,讓她承受如此之多,她犯了女人的禁忌,也許當初她有把握嫁給何小勇的,並不知道會有一個許三觀出現,於是她接受了來自何小勇的引誘,不貞成為她生命中揮之不去的烙印,愧疚,罪名,批鬥,一樂的怨恨,她承受了太多,接受了太多的懲戒。但她卻保守了一個祕密,一輩子都沒有説出真相,她一口咬定是在婚後出軌,甚至都已經承認一樂不是許三觀的兒子,去不肯交代自己的第一次送給了何小勇,也許考慮到許三觀,自己的丈夫最大的承受力就是此種程度吧!

説説他們的兒子吧!我是最喜歡一樂的,是長子的原因吧,他特別的懂事,對於二樂三樂,他很有當哥哥的擔當,三樂被打,找二樂幫忙,後來又拉來了一樂,一樂贏得很睿智。一樂是許三觀的得力助手,許三觀對一樂説:如果你是我的親生兒子,我最喜歡的就是你。看了讓人心酸的一句話,一樂從九歲就開始承受着這種本不應由他承受的壓力,當許三觀説他不是親生兒子時,當一家人都去勝利飯店吃麪條,而一樂只能吃一個沒有手掌大的地瓜時,他的心有多疼。當找何小勇做親爹時,何小勇打他,罵他,他只能一路向西,他傷心難過,沒有人是他親爹,最終他回到了許三觀的身邊,許三觀對於一個養育了十幾年的孩子,還是動了惻隱之心,也許真正的親情並不來源於血緣關係,而是熟悉,習慣而已,一樂很孝順,除了許三觀的話誰的話都不會聽,許三觀不計前嫌讓一樂為慘遭橫禍的何小勇叫魂,那一幕,一樂和許三觀一個屋上,一個屋下,他們的對話感染了我,那才是父子之情。

再説二樂,個人認為二樂是很八卦的,呵呵。哪裏有事兒他哪裏到,也許是那種年齡,他專門打聽一些沒用的事兒,無意間又跟別人説,消息多半是很可靠的。三樂呢,有點兒傻,但是是最幸福的一個吧,小時候是狗都閒的年齡是,大家都對他説:三樂走開。長大一點還沒有脱離傻氣,總是傻傻的笑,沒有什麼主見。

最後我還是要説許三觀的,許三觀一次次的賣血,每次都可以賺35元錢。有兩三次我是很感動的。第一次是為了一樂還方鐵匠錢,第二次是為了請二樂的生產隊隊長吃飯,()還有就是為了給一樂治病,連續買下賣血的情節。最後一次賣血是很有深意,很有餘韻的,還透着一種悲哀。沈血頭嘲笑許三觀的血只能賣給木匠當油漆,許三觀久久不能釋懷,他頓時認為自己已經太無用了,他用賣血的錢熬過了一次又一次的災荒,而此時已沒人要他的血,如果再有饑荒他要怎麼辦呢?最後的鏡頭是這樣的徐玉蘭帶許三觀來到了勝利飯店,吃了三次同樣的黃酒和炒豬肝兒,兩人相濡以沫,夫妻情深,沒有了年輕時的吵吵鬧鬧,也許他們並沒有存在過什麼愛情,但是此情更珍貴。

篇10: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

許三觀,一個平凡之極的絲廠送繭工,在那個艱苦,如同地獄般生活的歲月裏,為了一個個理由,而這些理由的根源就是為了他的家庭能夠存活下去,一次又一次不得不去賣血來維持生計。在這一個個賣血場景的背後,我看到的是一個凡人作為父親義無反顧而承擔的巨大責任。他這樣賣血也是迫於無奈,為了保持家中的經濟條件,他不惜自己賣血賺錢,也要養活家裏人。當他的非親生兒子得了肝炎去上海治病時,他竟一路賣血,在短短一個月不到的時間裏賣了四次血,還有一次因失血過多而輸的一次血。

每次他和朋友來到勝利飯店都叫了“一盆炒豬肝,二兩黃酒,還要温一温,這成了許三觀賣血後最大的奢侈。

我感歎自己生活在好時代,沒有經歷糧食及其缺乏的荒年,沒有餓到只能喝粥的地步,但是我還是體驗過輕量級的苦難,如此更能理解在貧苦中人們的心情,也是如此,在讀小説的過程中更心有慼慼焉。

和我現在比較起來,可想而知,那時的條件有多麼艱苦。

在這本書裏面,不僅帶領我們走進了過去的舊社會裏,也同時體現出了一個父親的重大責任,對兒子深沉的愛!

篇11: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800字

夜深,我翻開了《許三觀賣血記》,想到了《活着》。

《許三觀賣血記》這本書多大段對話,或者稱之為大段落式的對話式的敍述獨白。其中的字話乍看平淡,有的還夾雜着方言。但多品幾段,字裏行間縈繞的卻是一種宛若千斤重的沉重感,於是文字也竟穿透了書紙一般,把我抓進了作者刻畫的那個生命一生都在掙扎的泥淖裏,而我被迫思考什麼是生活。

愚昧,野鄙,無知,三人成虎,但是,還在努力都活着。不幸,心酸,狼狽,桃色,癲狂,看似無意義又死守的堅持,不知會不會成為一個啼笑皆非的鬧劇。經歷這樣苟且的人生,你會不會問“活着到底算什麼?”如果説,這些便是生活呢?

對於書中角色而言,讀者甚至作者都始終是旁觀者。在閲讀過程中我並未把自己帶入某個角色裏,但我的心又被書中的角色牽動着,時而歎惋,時而憤怒,或許更多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而合上書,我想到了蕭紅在《生死場》中借那個漂亮卻不幸地成了蛆蟲温牀的女人之口説下的“我要死了”的話中的咆哮之語,悲泣之語。

讀罷,心中竟多是無語凝噎之感。

比起《活着》,這本書的語言多了種魔幻與霧裏看花般的迷亂,卻相似的都讓我有種快餐似的不真實感。對角色多不理解和空洞虛假的感覺。而所謂生活,竟是作者對筆下人物惡意的堆砌苦難嗎?在我看來《活着》中過多的苦難反而將福貴的形象塑造的過於空洞。

或許是我作為一個讀者太強烈地被如此陌生又厚重的歷史和個人所吸引,不自覺地想對許三觀,對福貴再多瞭解一點,總希望能從書中發現再多一點細節來豐滿他們,卻在一口氣深夜讀完後悵然若失地發現,太平淡太平靜的話語之下或許盡是心酸。

或許,許三觀和福貴從來不是某個具體的個人,而是歷史與時代這些抽象觀點在個體上的共性與典型的具現。換言之,窺一人而見時代,讀時代而品人生才是作者的真實意圖,從這一角度,似乎也能稍稍理解餘華的文字的美麗與價值所在,也覺得具體而充實的人物固然好,卻不足的承載人生這個主題的厚重。

而反思自己對於某些文學載體和形式上少見多怪式的偏見,是當下我從這部文學作品中得到的最真實的思維上的進步。

好書是有着讓人廢寢忘食的魅力的,翻開他們,除非翻到尾頁,哪能輕易放下。又好像誤入仙境,在其中暢遊自在,這便是閲讀的魅力吧。

篇12: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3000字

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很早的時候就聽説過,心底便存下一份好奇,最近終於買回來一睹究竟。

書的內容並不深奧,使用大量的口語對話,語言簡潔質樸,讀來比較輕鬆。主人公許三觀是一名普通的絲廠工人,一生艱難困苦,每每遇上難關就靠賣血渡過的經歷,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記憶。我似乎也能感受到他那種沉鬱的無奈和悲涼,被他善良、知足、樂觀、頑強的意志深深感動。捧書在手,初讀一遍,意猶未盡,再讀一遍,細細體味,三遍讀時,邊翻邊寫。在此只選賣血一事,管中窺豹。

許三觀一生共賣過十二次血,每次四百毫升(最後一次沒有賣成),從二十出頭直到年過六十,持續了40年。

許三觀第一次賣血是出於好奇。二十多歲時,他回到村裏,聽四叔説,這地方身子骨結實的人都去賣血,沒有賣過血的男人娶不到女人。賣一次血能掙三十五塊錢,和在地裏幹半年活掙得一樣多。四叔還説,人身上的血就跟井裏的水一樣,你不去打水,這井裏的水也不會多,你天天去打水,它也還是那麼多。於是,許三觀便跟着村裏的阿方和根龍一起,到縣城的醫院賣了兩碗血(四百毫升)。阿方和根龍教着許三觀,賣血前要喝水,一連得喝上十多碗,直喝到肚子又漲又疼牙根一陣陣發酸,為的是讓身上的血變多點。賣血後要去館子吃頓好飯,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這樣才踏實。這次賣血後,許三觀沒有頭暈不適,只是感覺少了些力氣。他用賣血的錢辦了件大事情,娶了媳婦許玉蘭。

許三觀第二次賣血是為了大兒子許一樂。十年過去,他發現養了九年的大兒子一樂不是他親生的。一樂把方鐵匠的兒子打傷住院,因為沒錢償付醫藥費,三十多歲的許三觀想到了賣血掙錢。賣血後他在館子裏吃了一盤炒豬肝,喝了二兩黃酒,這才想起賣血前忘了喝水,只懊悔他賣的兩碗血的濃度抵得上三碗血。

許三觀第三次賣血是為了林芬芳。又過了一年,許三觀看望摔斷腿的初戀林芬芳時與她出軌,他想到買些肉骨頭和黃豆報答林芬芳,就再次來到醫院賣血。這次,他賣血前先喝了九杯水,賣血後也吃了炒豬肝,喝了黃酒。

許三觀第四次賣血是為了全家人。自然災害降臨,沒了糧食,一家人連着喝了五十七天的稀玉米粥。已經餓到滿面灰色的許三觀,想讓家裏人吃上一頓好飯菜,又一次去賣血。這一次館子裏什麼都沒有,只有陽春麪,他賣完血空着肚子回來,一點力氣都沒有了,眼前一陣陣發黑,只能靠睡覺來補。當天晚上,全家人就像過年一樣,穿戴整齊去吃了一頓麪條。

又過了好幾年,年近五十的許三觀為了一樂第五次賣血。二十多歲的一樂正在農村插隊,有一次回家後,許三觀發現他竟然變得骨瘦如柴、臉色灰黃,憔悴不堪,便在送他回鄉的時候,又一次到醫院賣了血,把掙到的錢交給一樂補身體。

還不到一個月,許三觀第六次賣血,這次是為了二樂。二樂插隊的生產隊長要來家裏做客,為了能招待得好點,許三觀又來到醫院。醫院的人告訴他賣一次血要休息三個月,三個月以後才能再賣血。這時根龍正好也來賣血,根龍為他説情,他才賣成了血。根龍和許三觀一起去吃炒豬肝,喝黃酒,他説阿方的身體敗掉了,因為有一次喝水太多把膀胱撐破,阿方以後再不能賣血了。正説話時,根龍突發腦溢血,被送進了醫院。許三觀回家後,心裏一陣陣發虛,躺在牀上休息了一下午。傍晚,二樂的隊長來家裏吃飯,許三觀陪着他喝了許多的酒,非常難受。第二天,渾身痠疼,頭痛欲裂的他去醫院看根龍,才知道根龍已經死了,他忍不住哭了。

又過了一個月,一樂病得奄奄一息,被送到上海去治病。為了籌錢給一樂治病,許三觀在半個月的時間裏五次去賣血。一開始,縣城醫院的人知道他一個月前剛賣過血便拒絕了他,有人告訴他可以到別的地方去。寒冷的冬天裏,許三觀乘坐輪船,打算在縣城到上海沿途的六個地方上岸賣血,一路賣血到上海。他先在林浦的河裏喝了很多刺骨的冷水,再到醫院賣了血,穿着棉衣的身體還是冷得直哆嗦。三天以後,他到百里又賣了一次血,剛出門就倒在了街上不省人事,被好心人送到旅館蓋了四牀被子還是瑟瑟發抖。四天以後,面黃肌瘦、四肢無力的許三觀來到松林的醫院賣血,直接被拒絕了。他坐到太陽底下曬了兩個小時,直到把臉曬得黑紅,終於如願賣了四百毫升血。可是剛一起身,他就倒在了地上。醫生把他剛賣掉的四百毫升血輸給了他,還給他輸了三百毫升別人的血,他的血壓才升上來了。看到兩次賣血掙的錢,一次就付出去了,許三觀找到醫生,非要把別人的三百毫升血給還回去,惹得醫生説他有神經病,旁邊的人哈哈大笑。接下來的幾天,許三觀為了省錢,搭上了一對年輕兄弟來喜和來順的送貨船繼續往上海走。到了黃店,他説動兄弟倆和他一起去賣血,並教給他們賣血前要喝水,賣血後要吃炒豬肝,喝黃酒。兄弟倆高興地説以後不搖船了,搖船太苦太累,他們要去賣血掙錢。許三觀勸告他們賣一次血要歇上三個月,不能常去,還説他們的血很濃,一碗血能頂自己的兩碗血。於是,五天以後,他們三人來到了七裏堡的醫院,由於都是O型血,來喜便賣了一碗血(二百毫升)給醫院,許三觀又把來喜賣的那碗血買來輸上了。這次賣血前來喜沒有喝水,賣血後也捨不得吃炒豬肝、喝黃酒。趕到長寧,許三觀又一次賣了四百毫升血,坐車到了上海。一樂終於救下了!

又過了十一年,年過六十的許三觀頭髮白了,牙齒掉了,三個兒子都有了工作,並娶妻生子。他再也不缺錢花了,身體也很好。有一天,他路過飯店時,聞到了炒豬肝的氣息,就很想吃一盤炒豬肝、喝二兩黃酒。因此,他決定去醫院賣血,這回,他要第一次為自己賣血。可是,醫院的人嫌他太老,不要他的血。許三觀想到四十年來,每次家裏遇上災禍時,他都是靠賣血渡過去的,可今天,他的血第一次賣不出去了,家裏再有災禍可怎麼辦呢?頓時,許三觀淚如雨下,他在街上一圈又一圈地走着、哭着。許玉蘭和三個兒子都趕過來了,問清緣由後,許玉蘭帶着許三觀來到館子裏,一連要了三盤炒豬肝、三份黃酒。許三觀笑着吃着,説這輩子就今天吃的最好。

許三觀賣血的故事到這裏結束了。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1995年出版。那年,河南賣血村成艾滋病村的事件震驚全國,那年,我開始上班。正逢國家出台一系列措施,規範採供血行業,每個地市都成立了獨立的血站,專門負責管理血源,統一採供血。1998年,《獻血法》頒佈實施,無償獻血如雨後春筍般發展壯大,有償賣血逐漸退出歷史舞台。我和許三觀有一點經歷比較相似,都是從二十出頭開始獻血,獻血量也都是四千多毫升,區別是他堅持了四十年,我才堅持了二十年,他生活在賣血時代,我趕上了獻血時代。從賣血到獻血,看似一字之差,實則有着天壤之別。

首先,動機不同。雖然賣血和獻血的存在都是因為救治病人的需要,基於血液不可替代卻可以再生的特點,但兩者的出發點明顯不同。許三觀賣血首先是想要掙得那份錢,這點從他每次有難處需要用錢時才去賣血,平日無事從不賣血便可看出。而無償獻血沒有任何報酬,也並非生活所迫,純粹是為了挽救生命,發自於獻血者的自願,是一種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互助共濟行為,更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一種體現。

其次,認識不同。許三觀的四叔曾説過,人身上的血就像井裏的水,你不去打水,井裏的水也不會多,你天天去打,也還是那麼多。話雖如此,但畢竟在那個年代,賣血並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會被周圍的人看成是要丟命的冒險行為,只有走投無路的人才會拿生命去換一份血錢。如今,科學獻血有益健康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人們瞭解到血液新陳代謝的生理知識,知道了血細胞生成、衰亡的自然規律,每年全國都有上千萬的人們勇敢地伸出臂膀,捐獻熱血,感受獻血給自己身心帶來的愉快體驗,以能為自己、為他人、為社會貢獻力量而自豪。無償獻血者贏得了全社會的尊重。

最後,效果不同。這一點可從兩個方面來説,一方面是病人輸血療效不同。許三觀時代,每次賣血前要喝十多碗水,為的是讓血變多,至於血變多後也會變稀,病人輸上的效果會打折扣,他們並不關心。許三觀在趕往上海的途中,買來喜的一碗血時,來喜沒有喝水,讓許三觀只花一碗血的錢,就能輸到兩碗血的濃度,這份不摻水的濃血,是因為朋友間的情誼,陌生的病人可就沒有這個待遇了。另一方面,是賣血人的健康沒有保障。許三觀賣血的時機總是家中有災禍要用錢,卻從不考慮他當時的身體條件怎樣。前三次賣血時,他年輕身體好,間隔時間也長,賣血後並無不適。第四次賣血時,他已餓到嚴重營養不良,賣血後他眼前發黑,只靠睡覺來補。第五至十一次賣血,他在短時間內頻繁賣血,甚至為了不被拒絕,就到多個地方換着賣血,直到身子發虛、冷得哆嗦、四肢無力、暈倒在地,差點丟了性命。最後靠輸了些血,身體才漸漸好轉。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沒有人會為了掙錢去賣血。無償獻血迴歸到公益屬性,對獻血者沒有經濟回報,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保障獻血者、用血者的身體健康和血液質量。為此,國家對獻血的條件做出了嚴格的規定,比如,身體健康,年齡在18-55週歲(多次獻血者主動要求可放寬到60週歲),兩次獻血間隔期須滿6個月,等等。獻血前,還要對獻血者進行健康徵詢,請獻血者自我排查有無不適合獻血的情形,還要通過體檢和血液檢驗,確保獻血者是健康的。獻出的血液,必須要再做一系列的檢測,確保不會給病人傳染疾病。許三觀一路賣血到上海的事情放在現在就是不可能的事,因為無論他走多少家血站,貧血和低血壓都會在獻血前篩查的時候被擋住,自然不會發生後來那一連串危險的情況。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許三觀賣血的時代已經遠去,但他為生活而奮鬥的頑強品質,以及他和千千萬萬的獻血者對他人、對社會的奉獻和愛心,永遠值得我們尊敬。

篇13: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800字

許三觀?許三觀為什麼要叫許三觀?一時無解,那麼請跟我來。

觀時代:

時代是一塊刻板,它規矩着每一個字的寫法,每一個人的活法。每個時代都提供給屬於那個時代一代人特有的記憶,特有的體會。“今年是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大躍進,大練鋼,還有什麼?我爺爺、我四叔他們村裏的田地都被收回去了,從今往後誰也沒有自己的田地了……國家就像是從前的地主,當然國家不是地主,應該叫人民公社。”時代送給他們的第一場浩劫叫做人民公社化運動。餓呀!吃飯成了最大的問題。那時人們唯一的願望就是活下去,身體強烈的反抗,已經由不得精神有追求了。那些時日,生命真的很脆弱。“到城裏來要飯的人越來越多了,許三觀和許玉蘭這才覺得荒年已經來了。每天早晨打開屋門,就會看到巷子裏睡着要飯的人,而且每天看到的面孔都不一樣,那些面孔也是越來越瘦。”本來葱鬱的夏季,再強壯的樹,也只能看到荒蕪。

比飢餓更殘害人的,也就是了吧。那時候人們不談尊嚴,因為早已不見其蹤影,一大批知識分子被迫害,甚至不解世事的最普通的羣眾也會莫名其妙的受牽連。“我這輩子沒見過街上有這麼多人,胳膊上都套着個紅袖章,遊行的、刷標語的、貼大字報的,大街的牆上全是大字報,一張一張往上貼,越貼越厚,那些牆壁都像是穿上棉襖了。”也許參與這大革命的人跟本就不理解他們自己在幹什麼,大家都這樣做,也就跟着幹了。委屈了一個個倔強的靈魂,多少人受不了這種慘無人道的蹂躪?多少風華正茂披上了恐懼壓抑的顏色?“尊重”和“人性”被掩在大江裏,遠去了。

“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於是青年們離開故土,下鄉去了,忍受命運的孤獨勞苦。或許更艱苦的環境能造就更堅忍的性格,或許也毀掉了一些鮮活的生命。但是他們怎麼辦?無能為力啊!什麼時候才能解脱?為什麼一句話就可以決定很多人要有哪些經歷?我想,歷史會解答的。

觀人性:

許三觀的一生是由苦與血交織成的,同時心酸中也充溢着僅由他的身份才能理解的幸福,那在巨大的苦難下依然掩不住掙扎在無奈中的幸福。實話説,我很欽佩許三觀的意志與堅忍或是説他的愛。他尊重生命,也用他的善意養大了一個“親生”兒子,當然這對他來説也並不容易。由刻意的排斥到真心的接納,是他的仁愛與責任“逼迫”他的。許三觀很可笑的地方,他為了抹去何小勇為他帶去的不平等,又去強姦了林芬芳。然後他在家中也不再神氣了,到真像認錯似的,開始操持家務,儘管這沒有持續很長時間。許三觀懂世故,會交際,也會忍耐。有求於人,你沒辦法不去討好,這甚至演變成了生存定則。

對於許玉蘭,我一直反感她的虛榮——在物質極其匱乏的年代仍舊追求打扮。但轉念一想,活出自己的樂趣,也並無不可,她是幼稚的,慶幸她只關注些家常瑣碎。她活着,用她的話説是因為許三觀,因為他的三個兒子。所以儘管她被污衊成了妓女,被剃成了陰陽頭,仍舊頑強地活着。可見“尊嚴”並不是她的軟肋,她甚至一點也不在意,掛着牌子在大街上“陪鬥”。漠視種種侮辱,堅守着自己的信念,我贊同這種不軟弱、不求解脱的生活。陰霾過後,總還會有光明,這一點,是種大智慧。

李血頭則是典型的黑暗時代下的腐敗人物。他會為了一己私利而漠視生命,他會展現經貪婪調味過的同情心。但是這種非正義在當時沒有人去打倒,有求於他的人會不惜一切的縱容他,他接受這些“好處”被視為飽含無奈的理所應當。嚴峻的形勢下,走投無路的人如果真找不到“李血頭們”或許更是一出悲劇。但我仍希望這種現象不再發生,這種人不再存在。多做些慈善吧,世界會好些的。

書中還有些單純質樸的人。他們沒有幸免於難,但他們的形象是温和的、最動人的,卻又是最無辜的。許三觀的爺爺和他的四叔是留給他最初温暖與感動的人。一輩子勤勤懇懇,卻也由了命,沒有了田地,也就等於失去了生活來源。唉!不由得心生憐憫,卻也無奈。那個時候,哪有人可以幫他們?根龍與阿方也是在時代的壓迫下才不得不以殘害身體的方式來維繫生存的。命運這條船駛進了風浪,可是他們卻不是舵手。

觀未來:

知道過去有多苦,才真正的信服了現在的甜。同樣的我們也沒有顯赫的家世背景,沒有不計其數的人脈關係。但不一樣的是——我命由我不由天!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若精彩,天自安排。躲在翅膀下的我們,需要考慮的真是太少。相比於生計,我想其他都微不足道了吧。所有的毫不費力,都來源於非常努力。我們擁有和平穩定的生活年代,更要去珍惜。國家的強大是國民幸福感的直接來源。我相信,我們是下個時代的主宰,我們渴望着強大。

許三觀為我們重現了那段歷史。那一代人是祖國成長的見證者,是陪祖國一起掙扎過的人。解讀那段苦難,不止為批判,更是為讚揚。保留那些堅韌的品格,以史為鑑,然後開創未來。

篇14: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800字

步入高中生活的第一週,我便讀了餘華的作品——《許三觀賣血記》。餘華用一種樸實無華的文字向我們敍述了許三觀迫於生活無奈而去賣血的生涯,不僅寫出了他苦難的一生,也反映了當時社會背景的腐敗混亂,人與人之間的冷暖。讀完了它,使我的心裏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樣,酸甜苦辣。在這裏我就不説書中悲劇的一些片段了,我説的是其中感人的篇目。

夫妻篇

也許許三觀第一次賣血是出於好奇,但他卻用賣血得來的錢,“兒戲”般地娶回了“油條西施”許玉蘭,這使我不禁想:這樣的感情能維持多長時間呢?但接下來的故事令我大吃一驚。許三觀在得知許玉蘭被何小勇強姦後,他並沒有像如今這些家暴的男人一樣暴打許玉蘭,拿刀追殺何小勇,反倒為不是自己親生兒子的一樂,背叛了自己的許玉蘭做了很多事。

到來時,許玉蘭不幸被成“妓女”,還剃了陰陽頭,被拉着到處遊街。連她的兒子們都嫌棄她,可只有許三觀來給她送飯,費盡心機地藏了美味紅燒肉。三觀這樣説:“你已經在水裏了,這世上只有我一個人還想着救你,我要是也被拉到水裏,就沒人救你了。”是啊,只有三觀了,這才是他的愛情,雖然沒有古人的相敬如賓,也沒有現代人的浪漫情調,只有“拌嘴,埋怨,吵架”,但他們經過了多年的歷練,在潛移默化中已經形成了一種默契。這才是夫妻。

兄弟篇

俗話説:“兄弟同心,其利斷金”用這句話來描述故事中三人的感情是最好不過的了。一樂在下鄉過程中不幸得了肝炎,是二樂在大雪紛飛的夜晚,一步一個腳印揹着一樂回了家,而自己卻得了重感冒。讀着這段文字,我彷彿已經看到,在風雪交加的夜晚,一個只穿秋衣的小夥子氣喘吁吁地揹着蓋滿衣服的人一步一步走在鋪滿大雪的路上。即使一樂是二樂同母異父的哥哥,但二樂依然用行動詮釋了什麼是“兄弟”。讀到這裏,我想起了我的姐姐。小時候,我到處亂跑,姐姐頂着大太陽到處去找我,當她因找不到我哭着回家時,發現我已經回家了,一氣之下,拿着衣架,狠狠地抽在了我的後背,我哭了,她也哭了。

父子篇

整個故事是圍繞許三觀11次賣血來寫的,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許三觀為籌集一樂的藥費,更加頻繁地賣血。為了一樂,她在寒冷的冬天,吃鹽粒兒,喝河水,頻繁賣血掙錢,以至於他變得骨瘦如柴,身體僵硬,面如土色······但他依然想着一樂,儘管一樂不是他親生的兒子。從他在一樂離家出走,在路上找回來的時候,就已經把他當做了自己的親生兒子;在一樂哭着不喊何小勇的魂時,就已經把他當做了親生兒子,這才是偉大的父愛,不是親父子,勝似親父子。唉,也許會有人説:“許三觀傻,傻得被人戴了綠帽子還去幫私生子籌錢。”我只想説他不傻,他也曾經為把賣血錢花在一樂身上不甘心過,對一樂失望過,但他最疼的還是一樂,就像那句話:“你們中間有誰敢説一樂不是我親生兒子,我就和誰動刀子。”

當我讀到第251頁時,我哭了,因為這一段文字幾乎概括了許三觀苦難的一生,悲哀,可憐,也概括了許三觀偉大的愛。反映了社會基層人性的偉大。

愛,勝過一切!

篇15: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3000字

《許三觀賣血記》有一股温情在默默流淌,散遍全身,化作眼淚,觸動了我心中最柔軟的部分。這是一個關於丈夫和父親的最圓滿的夢。

《許三觀賣血記》這本小説,餘華並沒有用很多華麗的詞語,或許那些華麗的詞放在許三觀這樣一個平凡的小人物身上也有些不合適吧!他只是把時間線拉得很長,圍繞着許三觀一次次賣血的經歷寫出了許三觀艱難的一生,沒有絢麗的情節,只有一個簡單的故事和許三觀傳奇的一生。

是的,許三觀的一生可以説是傳奇的一生,經歷了那麼多次的賣血都可以讓他享有花甲,這也實在是他的命。他的人生取向就是為了——安慰生活,寧願賣血。他只是按照一種習慣了的生存方式盲目地生活,面對生活中不時從天而降的災難,沒有避讓、選擇;對自己的艱難處境,沒有抱怨、抗爭,更沒有企盼和希望,只是靠本能在生活的泥沼中撲騰。他沒有思考過災難緣何而來,沒有思考過災難背後深層的社會現狀,對災難只剩下無奈的屈從和麻木。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賣血被認為是一種缺乏尊嚴的行為,但是許三觀的每一次賣血,都是他的生命和別人的生命融合的過程,所以你能感覺到他身邊的人,他圈子裏的人,都是他生命的一部分。這才是生活,這才是有感情的生活。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炒豬肝和温熱的黃酒。前半部分是詼諧幽默的,時而蹙眉,時而忍俊不禁,雖然有點像鄉村愛情式的家庭鬧劇。一個總坐在門檻口無遮攔抱怨的“大喇叭”,一個自尊心極強卻做了十三年“烏龜”的送繭工,人性都是不完美的。雖然時,常談吐粗俗不堪,但仍是刀子嘴豆腐心,本性是質樸善良的。文化背景雖然沒有《活着》那麼濃厚,也沒有它那麼沉重,但卻以詼諧生動的語言快節奏巧妙的描述了中國現代史初期的發展變化歷程,使讀者很快全身心的投入其中——走進那個社會。全書運用隱隱的諷刺手法,講述着人性、生活與希望。苦難面前,小人物總是渺小的。我很喜歡也憐憫一樂這孩子。他不該承受那麼多的…從到一樂生病,我心情一直都是沉重的,甚至眼噙熱淚,總在歎息。慶幸山河依舊,故人仍在。至於結尾,許三觀像是一個老小孩,哭訴着不再肩負“使命”的失望與感傷,有些可笑,也可愛。一生中何止闖“三關”,還好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許三觀這樣一個社會底層的小人物,愛憎分明,卻有一顆温柔的心,更是有着那種包容一切的大愛。

這本書帶給我的十分之一的感動。但是想想也沒什麼,讀一本書,重要的是它已經帶給了我那麼多的感動,讓我看到那麼多小人物的正直和善良,以及在那個貧苦的年代人們心中也一直保留的一份善意與堅強,讓我相信世間始終存在着許多美好。但是這本書所帶來的感動和思考卻沒有停止,一部好的作品就是這麼真實的反映生活和社會,儘管這種記憶屬於一代人,但是人物背後的人性和本質卻還在繼續鮮活的存在着,一個小人物的坎坷命運和與命運頑固鬥爭的背後作者想要表達的一種對社會的思考,這一沉重的思考也將會在文壇上永遠的。

篇16: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800字

“都説世想迷離,我們常常在如煙世海中丟失了自己,而凡塵繚繞的煙火又總是嗆得你我不敢自由呼吸。千帆過盡回首當年,那份純淨的夢想早已漸行漸遠,如今歲月留下的,只是滿目荒涼”。然而沒有丟失自己的是,《許三觀賣血記》,是餘華。

我之所以喜歡,《許三觀賣血記》這本書,是因為它的作者餘華,餘華用的語言質樸,真實,把人們具備的本性或天性都寫了出來。例如,當我看到許玉蘭做在門檻上,把什麼醜事都喊出來的時候,我也會像許三觀一樣咬牙切齒地把她吼進來。如果我是許三觀,一樂把別的孩子的頭砸破了,我也會讓一樂去找他親爹要錢,比竟,我不是一樂的親爹,並且家裏根本就拿不出這麼多錢。當自己家空了,自己的老婆孩子無法生活時,我想我也會和許三觀一樣拿東西去“孝敬”李血頭,讓他在醫院血庫裏的血富裕的情況下,能買下我的血……正因為這本書把人們的本性寫了出來,我才覺得它更真實,才更觸動我的內心,而不是那些優美崇高的語言,華而不實的語言。

接下來,我要談一談“幸福”。前年最火的一個話題“你認為幸福是什麼?”我認為在《許三觀賣血記》中,幸福是許玉蘭在產房裏生孩子,疼的大罵許三觀王八蛋,而許三觀在產房外哈哈大笑;幸福是許玉蘭看到一雙精紡手套會突然的喊叫,常把許三觀嚇一跳;幸福是許玉蘭,許三觀還有一樂和二樂對三樂説:“三樂,你走開……”;幸福是三樂受欺負了,二樂,一樂來幫三樂出氣;幸福就是許三觀對許玉蘭説:“我前天帶你們去絲廠大堂吃了飯,昨天我帶你們去天寧寺大食堂吃了飯,今天我帶你們去戲院大食堂吃了飯……”然後嘮嘮叨叨説個沒完;幸福是許玉蘭知道許三觀過生日,特地把稀的玉米粥煮稠了,併為許三觀多煮了一碗,還在粥里加了糖。幸福是許三觀一家人吃完飯坐到一起,許三觀用嘴給一家人一人炒了一道菜。“三樂想吃肉,我就給三樂做一個紅燒肉,有肥有瘦”“爹,給我切四片肉”“二樂的,我先給二樂切上五片肉……”“爹,一樂和三樂在吞口水”“給一樂切六片肉….”許三觀繪聲繪色做出來的清燉鯽魚,使屋子裏響起一片吞口水的聲音;幸福是許玉蘭時,許三觀在米飯下面藏了幾塊紅燒肉和菜。幸福是,許玉蘭聲淚俱下地説:“許三觀,我們走,我們去吃炒豬肝,去喝黃酒,我們現在有的是錢……”等待一場奼紫嫣紅的老事是幸福,在陽光下和喜歡的人共築一夢,是幸福。守着一段冷暖交織的光陰慢慢變老,亦是幸福。我更羨慕許三觀他們平平凡凡中的風風火火的幸福。

在這本書中最讓我感動和難以忘懷的是一樂和許三觀之間的故事。其實,一樂才是最讓人憐惜的,他那麼愛許三觀,而許三觀卻不是他的親生父親。一樂曾説過他第一個恨的人是何小勇,第二個恨的便是。可想而知,這件事對一樂的傷害“爹,我去借一把梯子來”“爹,我先把梯子借好了,你再去搬”“爹…..”“爹……”每當看到一樂這樣,內心不由一酸。在一樂出事時,他本該在爸爸身後,讓爸爸去處理,可是他連他爹是誰,誰能當他爹,他都不知道。許三觀不是,何小勇也不承認,對這個九歲的孩子來説,他內心該有多麼痛苦,多麼無助啊!。在一次全家去飯店吃麪時,許三觀唯獨沒帶上一樂,一樂傷心透頂。為了一碗麪條,一樂認親爹。我彷彿看見一個瘦小的小男孩哭腫着眼在街上拉住男人,乞求男人給他買麪條的情景,我是多麼想去給他買一碗麪條啊!許三觀本性善良,並且又養了一樂九年多,人都是有感情的,這就是人比動物高級的地方。我最感動和激動的就是許三觀用菜刀在自己臉上劃了一道口子,説“你們中間誰敢説一樂不是我親生兒子,我就和誰動刀子。”“一樂,我們回家去了。”看到這時,我忍不住哭了,我替一樂哭的,我為自己哭的。一樂解脱了,許三觀解脱了。他們父子感情終於和好如初了。為什麼彼此相愛,還要互相傷害?

許三觀靠賣血渡過了許多難關,可以説許三觀愛上了賣血,許三觀總是感覺他還年輕,感覺他還有很多血可以賣,但等他六十多歲時,還去賣血,再吃一次炒豬肝,温一回黃酒,可無論他如何躲避,隱藏,想要挽留青春的純真歲月還是會無情地在你臉上留下年輪的印記與風霜。沈血頭一語道破,並諷刺了他,這嚴重打擊了他的自尊心與自信心。他哭了,在街哭了。他感覺他的存在沒有價值,我要告訴他“我們應當相信,每個人都是帶着使命來到人世間上的。無論他多麼的平凡渺小,多麼的微不足道,總有一個角落會將他擱置,總有一個人需要他的安穩與幸福,不驚不擾地過一生。有些人在紛擾世俗中,以華麗的姿態盡情演繹着一場場悲喜人生”

《許三觀賣血記》其中一言一語都是真實的,都不刻意去刻畫某一人物形象。活在當下,做每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去每一座和自己有緣的城市,看每一道動人心腸的風景,珍惜每一個擦肩的路人。縱算經歷顛沛,嚐盡苦楚,苦楚,也無怨無悔,做最真實的自己,開心就好。

篇17: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500字

讀完了這篇中篇小説我感覺滿足極了,餘華的作品《活着》和《許三觀賣血記》比較出名,而後者又是他的代表作。總的感覺是富有真情,餘華也説賣血的故事有很多,而這篇只不過是其中一篇而已,但這一篇絕對是相當不錯的。故事中我清晰記得的是許三觀賣了11次血,而後5次是因為兒子一樂病了急需用錢,一個月之內連續賣了5次,聽之令人害怕,但是這是這個淳樸的賣血人,通過賣血使家庭一次又一次地走出了艱難。

那麼我們從第一次賣血開始,那時的許三觀還是個毛頭小夥,20歲的樣子,跟着村裏的根龍和阿方去縣城賣血,一路上喝着水(喝很多水能使血變淡的謬論,結果一人喝了8大碗),還帶着給李血頭的好處,就這樣憋着尿賣了兩大碗血(400毫升),一人得35元,我感覺這35元在當時是一筆相當大的數目。也就是這筆錢讓許三觀娶到了老婆。也許就是因為得了好處,使許三觀在很多萬般無奈的情況下總想到以賣血來救急。還有一個特別有趣的地方就是每賣完一次血之後,去勝利飯店,敲着桌子喊一份炒豬肝、二兩黃酒、黃酒要温一温。

文章濃墨重彩敍述的是許三觀與許一樂的父子情節,由於一樂長得越來越像許三觀老婆許玉蘭未出嫁時的相好何小勇,加上鄰居們的風言風語,許三觀也開始認為自己不是這孩子的親爹,在困難時期許三觀賣了一次血,讓自己的另外兩個兒子二樂和三樂,自己和老婆去飯店吃了麪條,唯獨讓一樂拿了5毛錢買了紅薯,這下一樂不幹了,獨自一人走遠了,結果家裏人擔心了半天,許三觀也急了,那天晚上一樂最終還是回來了。第一樂説要去任何小勇當親爹,結果被拎到了巷口上,許三觀見者一樂被欺負,於是把一樂拉回,還帶他去飯店吃麪條,説就是他的親爹。當然在給何小勇喊魂的一幕中,一樂又給許三觀賺了很多面子。

篇18: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500字

他是那個年代的背景裏最平常的小人物,沒有太多文化卻無私善良。在窮困的舊中國,大部分的人只能解決自己的温飽問題,家中遇難時,他們只能想到賣血,也只能賣血,因為他們什麼都沒有。故事中許三觀賣了八次血,為妻子,為三個兒子,從未想到過自己,精神的折磨,身體的摧殘,一次又一次,許三觀都將困難解決。

許三觀是個真男人,是個好父親。談起一樂,人們都説他長得像妻子許玉蘭的情人何小勇。因為這事,許三觀覺得自己當了“烏龜”,他恨,他惱,他不再喜歡一樂,他也愁,為什麼他最喜歡的一樂是別人的兒子。饑荒時,許三觀賣血帶妻子、二樂、三樂去吃麪條,卻唯獨不帶一樂去,這是他賣血的錢啊!他怎麼捨得讓別人家的兒子共享呢?在知道一樂無比委屈後,他心軟了,帶着一樂去吃麪條,並且在以後的日子裏,對待一樂如親生兒子。最動人的是一樂患病時,他去籌集醫藥費,一路靠賣血艱難來到一樂作文治病的上海,而這其中的艱辛又有誰知道。他身子發虛暈倒醒來再賣,終於在上海見到思念至深的兒子,許三觀就是這樣散發父愛的光輝。

故事的最後,許三觀想為自己賣一回血,他懷念以往賣完血後在勝利飯店吃炒豬肝,喝黃酒的時光,卻發現自己的血不再有人收了,妻子許玉蘭對他説:“我們現在不用賣血了,現在家裏不缺錢了,你想吃什麼,我就給你要什麼!”

沒有華麗情節,《許三觀賣血》只有一個簡單的故事,聽餘華講述一個小人物的悲歡。感歎許三觀這一生坎坷的命運,面對不同逆境,他選擇樂觀。全書以賣血為主線,將許三觀的一生勾勒出來,也讓這個男人有血有肉,他隱忍善良,他人性的光芒體現出對四叔、對妻子劉玉蘭、對情敵何小勇和出軌的林芬芳身上。

哭着,笑着,看完這本書,心中早已悲喜交織,這樣的愛也很珍貴。世上像許三觀這樣的父親真的很偉大,儘管他們平凡或卑微,但是他們也很崇高,值得我們用一整顆心去愛戴。

法國的《讀書》雜誌介紹説:這是一部精彩絕倫的小説,是外表樸實簡潔和內涵意藴深遠的完美結合。

特殊的年代,人們就有特殊的活法,那個時代困難無法想象,可許三觀並不遺憾而是滿足與幸福;處在和平時代的我們有什麼理由不感到滿足呢?人有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我想,我們也該去尋找我們心底那個許三觀了。

篇19: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400字

繼《活着》後,朋友推薦的《許三觀賣血記》,篇幅不算長,敍事性較強,所以,沒忍住,兩天中午午休時間就看完啦。一看這個書名,賣血記,加之之前看《活着》眼淚沒少掉,所以在看這本的時候,整個過程我都是小心翼翼十分謹慎,生怕許三觀在哪次賣血時就發生什麼意外。雖然這本沒有之前的活着給我那麼大的心靈衝擊,但是看完之後還是感觸頗多,所以想記錄下來。

説實話,剛開始對許三觀這個人,沒什麼好感,他第一次賣血得了錢後左思右想,做了各種打算,最後把爺爺以及待他很好的四叔排在後面,把娶許玉蘭排在第一,當然這也沒什麼,畢竟娶妻是人生第一大事,而在那個時候沒錢真的很難娶到老婆。追許玉蘭的時候,這一段我印象挺深刻的,她其實已經有何小勇了,許三觀説請她吃東西,她去了,吃完小籠包子吃餛飩,接着話梅糖果,糖果還吃了兩次,接着又吃了半個西瓜,我在想,她不撐嗎,是她食量真的這麼大還是覺得別人請客,佔小便宜的性格使然。當然,天底下怎麼會有免費的午餐,吃完後,許三觀説話了,你花掉了我八角三分,你什麼時候嫁給我,看到這裏,我在想,女孩子真的不要隨便花男孩子的錢,那些可能是別人的老婆本,除非你願意嫁給他了。

第二次賣血為了一樂賠方鐵匠,這時候許三觀已經知道一樂不是他兒子了,其實本來三個兒子他最喜歡一樂,但是這個晴天霹靂,我想一般人都是無法接受的,所以一開始許三觀並沒有想着去賣血,我感覺後來是因為為了這個家大局着想才去的,這裏他對二樂三樂説得那段話我實在無法接受,因為一樂是許玉蘭跟何小勇的兒子,然後讓二樂三樂長大了去rape何小勇的兩個女兒,這是什麼教育理念啊?

篇20: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400字

許三觀僅僅是城裏絲廠的送繭工,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下里巴人。偶然的一次機會,他加入了賣血的隊伍。並且用賣血的錢娶到了老婆。此後,兒子打破了別人的頭,他去賣血;為了報答老情人,他賣血;為了孩子們吃頓好飯,他賣血;為了……

賣血甚至成了一種驚喜,潛伏在許三觀的體內,讓他覺得只要還有血可賣,生存就充滿了希望。一次次賣血,一次次賣血後到飯館裏喊一聲“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許三觀的聲音從結巴變成了老練,從年輕變成了蒼老,然而賣血也使他全家躲過了一次次的災禍和劫難,在厄運和困境中求得生存,喜中有悲,悲中有喜。大悲大喜間就是賣血。許三觀賣血的一次壯舉是為了救他兒子的命,從他居住的小城到上海的路上十天就賣了四次血。甚至於昏倒在醫院裏……醒來後他還想繼續賣血救兒子。多年過去,當許三觀的頭髮白了,牙齒掉了七顆,他家已經不再為一盤炒豬肝和二兩黃酒發愁的時候,他又恍然發覺歲月已奪去了他的健壯,“賣血救急”的好時光一去不返,對未來災禍的憂慮,使他像失掉了魂一樣,憂憂鬱鬱淚流滿面。人生滄桑莫過於斯……這兒沒有一處對主人公的肖像和心理活動進行了描寫,但許三觀的形象卻躍然紙上,

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他的語言毫不做作,如同行雲流水,酣暢淋漓,這是一種豐滿的,富有生命力的語言,對話描寫是《許三觀賣血》一書的閃光點,它佔了全問的一半以上,我讀過的小説裏,卻再也找不出第二本小説的對話描寫能和它一樣與小説本身完美的結合,能和它一樣生動貼切地表現出人物的性格特徵,敍述上的留意,使得餘華的小説在對人物的描寫上達到了一種反撲歸真的逼真性,無所用心而無處不在。

篇21: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400字

小説一共寫到許三觀賣血十一次。第一次賣血是為了娶許玉蘭,反映出來的其實是當時的貧窮和愚昧;第二次賣血是因為一樂打傷了方鐵匠的兒子,用來還錢給方家大兒子療傷,也是貧窮和人物內心麻木的一面的反映;第三次賣血是為了“報答”林芬芳,因為自己強姦了她,似乎是有一種對許玉蘭的報復心理在裏面;第四次賣血是因為大躍進帶來的災難,僅僅為了帶兒子們去吃麪,為了吃飽肚子,反映的是大躍進的惡果;第五、六次賣血是為了兒子的前途,讓用來討好兒子的隊長,個人認為是自身的貧困和wenge影響,以及階級的分化;第七到第十次賣血,是為了治一樂的病,同樣是因為貧窮,不得已而為之,雖然,一樂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這裏將許三觀這一普通的底層人物推向了人性的最高點。

最後一次賣血是故事的高潮,前面十次賣血,都是為生活所迫,然而最後一次賣血,真的是為了一頓炒豬肝和那點黃酒麼?其實不是的。關於這一點,有很多種認識,許三觀一生都在為生活所迫,那個特定的環境裏面,一直都是身不由己。從他結婚後到最後一章為止,他都沒有為自己賣過一次血。生活的困苦使他飽受折磨,倍感煎熬。最後的一次,或許是悲劇的一種迴歸,是人精神麻木,愚昧的體現,是社會對人影響的體現。

主人公許三觀本就是一個矛盾的複合體。從他身上折射出的是那個時代的一段歷史。許三觀的生活艱苦,不是他一個人的艱苦,是當時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的生活艱苦的一種典型體現。也體現出作者對百姓疾苦的關心。

篇22: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400字

主人公許三觀本就是一個矛盾的複合體。從他身上折射出的是那個時代的一段歷史。許三觀的生活艱苦,不是他一個人的艱苦,是當時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的生活艱苦的一種典型體現。也體現出作者對百姓疾苦的關心。

就全篇來看,小説的寫作手法並不是很細膩的那種類型,語言貼近生活,短句較多,生活化語言較多。一些細節描寫也是相當的出色,如最後許三觀老了,血頭不要他的血了,他‘“ 許三觀開始哭了,他敞開胸口的衣服走過去,讓風呼呼地吹在他的臉上,吹在他的胸口;讓混濁的眼淚湧出眼眶,沿着兩側的臉頰刷刷地流,流到了脖子裏,流到了胸口上,他抬起手去擦了擦,眼淚又流到了他的手上,在他的手掌上流,也在他的手背上流。他的腳在往前走,他的眼淚在往下流。他的頭抬着。他的胸也挺着,他的腿邁出去時堅強有力,他的胳膊甩動時也是毫不遲疑,可是他臉上充滿了悲傷。他的淚水在他臉上縱橫交錯地流,就像雨水打在窗玻璃上,就像裂縫爬上炔要破碎的碗,就像蓬勃生長出去的樹枝,就像渠水流進了田地,就像街道佈滿了城鎮,淚水在他臉上織成了一張網。”這一段描寫將許三觀的傷痛描寫到讀者的內心深處。又如最後許三觀連續要三份炒豬肝的描寫,體現了主人公簡單的生活願望,他從來沒有過過什麼好日子,動不動就要為家裏的災禍去賣血,最後只想美美的吃一頓,僅此而已。

雖然也有一些少兒不宜的內容,但是總體上來看本書還是很有價值的。至少證明了餘華作為一個成功的作家,心裏裝的,是天下。

篇23:長篇小説《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400字

最近,拜讀了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讀完以後,內心有一種深深的苦悶,久久揮之不去。

故事的主人公叫許三觀,他短暫的一生,都圍繞“賣血”二字展開。許三觀生活的年代非常窮苦,人們很難賺到錢,於是便通過賣血來滿足家人的温飽。一開始,他是不賣血的,但村裏的人都去城裏賣血,然後用賣血的錢娶了媳婦。在他生活的小村莊裏,賣血不僅是一種潮流,更成為了人們判斷男子身體是否強壯的依據。後來,他跟着村裏的根龍、阿方去城裏賣血。他們無知,認為賣血可以使身子骨更結實!賣血前,他們要喝許多水,目的是讓血更多一些。賣完血,又會到飯店裏去吃一盤炒豬肝,喝二兩温過的黃酒……平日裏,他們是沒有機會下館子的,只有每次賣血之後才能理直氣壯地去。他們裝作經常下館子的樣子,用手指敲着桌子喊道:“來一盤炒豬肝和二兩黃酒!”“黃酒要温一温!”隨着兩杯黃酒下肚,他們臉上僵着的肌肉也慢慢舒展開來,伴着落日餘暉,他們暢聊着這賣血換來的錢該怎麼花……此刻,他們又是滿足的。

許三觀靠着賣血,娶了媳婦,生了娃,日子不緊不慢的過着。可生活總會給你設置一道又一道考驗,他無力、彷徨……每到走投無路的時候,許三觀就會去賣血,他沒有別的掙錢的方法,他只能通過賣血來勉強度過難關。他所能做的只有變相地妥協,然後掙扎着活下去。

經歷了種種磨難,最後他還是過上了比較滿意的生活,而根龍和阿方卻因賣血而失去了生命。也許這就是人生的真相,大部分人都是掙扎着活在這世上,幸運兒只是少數的。活着本身就極其不易,所以,切記要好好珍惜,珍愛自己,珍愛身邊的一切。

篇24:長篇小説《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400字

天是星期六,因為無聊而想尋找一本小説來打發一下時間 ,也好讓自己過得不那麼頹廢。

因為曾經因為姐姐阿z的原因,知道了有一名叫餘華的作家,也因此知道一本其代表作之一的《許三觀賣血記》。

首先,該本小説的線索全程圍繞着許三觀賣血而展開。一開始,許三觀因為阿方和根龍的介紹而進行了第一次的賣血,從而賺得了35塊錢。因為許三觀認為這錢賣的血,而不是汗,所以把這錢視為娶媳婦的本錢,就如許三觀所説:把好鋼用在刀刃上。自然而然的,許三觀娶了一女人——許玉蘭。後來,倆人有了三個兒子,分別叫一樂、二樂、三樂,其中,一樂是何小勇的種。儘管這樣 ,許三觀仍為救肝炎的一樂而三個月賣血五次。在四十多年裏,許三觀前前後後多次為撐起一個家而賣血,可謂是真正的血汗錢。

許三觀,一開始看上許玉蘭而表現得像一個痞子。但結了婚,有了孩子,他不得不在着艱苦時代撐起一頭家,讓家人都好好活着。血,小説中的許三觀多次賣血都是因為家人。他,是一個好丈夫,一個好父親,一個願意為家人而焚燒自己的一家之主。

在小説的最後,三個兒子都在城裏娶了媳婦,有一天,年過六十的許三觀突然想吃炒豬肝和喝黃酒,就去醫院賣血,但新的血頭嘲笑鄙視道:你的血只配讓工匠拿去刷油漆。聽了這話後,許三觀一人在路邊涕泗橫流。僅僅這一次,許三觀是想為了吃豬肝,喝黃酒而去賣的血。

故事的最後,是一個温馨而圓滿的結局。回顧許三觀的前半生,歷經坎坷,但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而我想的是,許三觀只是當時千萬無數父親的一個縮影,他,為了家人而變得‘無所不能’……

我是一名標準零零後,是二十一世紀的新青年。我沒有經歷過主人公許三觀的時代,但我想,我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是經歷過的。我曾聽我奶奶説:幹活乾渴了,去奢侈地買了一碗綠豆糖水,喝了一碗之後不解渴,但終究還是不敢奢侈下去。我想,我是生在了一個多麼好的時代!像許三觀這樣的人,我相信,一定還會有,但數目會越來越少……

篇25:長篇小説《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400字

剛到大學,在學校超市前會擺放各種類型的書籍,我好奇就買了一本《許三觀賣血記》,看完這本書的我卻發現這書居然這麼現實而富有生命力。

這本書塑造了一個敢於與苦難作鬥爭、頑強堅韌的父親形象,而這位叫許三多的父親賣血的經歷也成為本書主要的線索。我仔細數了一下,許三觀前前後後一共賣過十一次血。每次賣血經歷不僅僅是生活中的苦難與折磨,還是他面對生活中的苦難所不屈的精神與毅力。許三觀的第一次賣血是出於好奇,因為賣一次血就可以獲得好多的錢,所以就跟隨同村的龍根和阿房進城賣血,賣完血後在勝利酒店學着龍根和阿方吆喝:“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黃酒給我温一温”。嚐到賣血的甜頭後,許三觀也開始了他的賣血之旅。第一次賣完血他把錢用在了娶妻生子上,第二次賣血他把錢用在處理他的大兒子一樂打傷鐵匠鋪兒子要求賠償的醫藥費上,第三次賣血的錢用在了自己因為探望因摔斷腿在家養傷的絲廠女工林芬,乘虛而入了她,最後想要補償她,給她買了肉骨頭和黃豆上,而第四次賣血則是為了在大饑荒環境下家人能不捱餓。再之後的大躍進、知青下鄉背景下為了宴請二樂的生產隊長和治療一樂的病許三觀又去賣了血。

這本書中有温情、有無奈、有感人也有傷感。從小説整體來看,許三觀是過去貧苦中國舊社會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們在面對困難時別無他法,賣血只是生存的一種方法。這無疑是對當時社會的一種諷刺,百姓辛苦拿血汗換來的錢都沒有輕輕鬆鬆賣血換來的多,這不禁讓我們深深的反思。餘華的作品文字十分樸實但卻能給人最直觀的感受,推薦大家也看一看這部書,它值得我們品味。

篇26: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700字

初讀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為故事主人公許三觀一次次的賣血而緊張,擔心他在每次的賣血中因為輸出過度而死去。再讀《許三觀賣血記》留下更多的是對當下美好生活的敬畏和對父母感恩。

書中故事從上世紀四十年代末,寫到了九十年代初,橫跨四十年。許三觀是個一個普普通通的送繭工,對許三觀來説,他唯一能對付生命和尊嚴遭遇踐踏時的方式就是“賣血”。許三觀先後11次的賣血開啟了他漫長人生的救贖。

年輕時,許三觀出於好奇,同時證明自己有把“好筋骨”而第一次賣血,第一次賣血得到三十五元錢,在勝利飯店吃了人生中第一盤爆炒豬肝,喝了第一口温過的黃酒,娶了稱心如意的老婆許玉蘭。許三觀的第二次賣血是他大兒子一樂把方鐵匠家的兒子頭上砸了一個洞後,需要賠對方錢,可是許三觀家卻沒有這麼多錢,在許三觀得知大兒子一樂並不是自己親兒子時,還是去賣血還了方鐵匠家的錢。自然災害時期為了全家人能去勝利飯店吃碗麪而賣血;兒子們下鄉插隊,許三觀賣血給一樂補身體、增開銷,又賣血給二樂的生產隊隊長置辦酒菜;最後一次,也是最漫長、最艱辛的一次,一樂病重,為了湊錢治病,許三觀一路賣血賣到上海……許三觀每次賣血後都會去勝利飯店,吃一盤炒豬肝和二兩黃酒,黃酒要温一温。

辦法都是被逼出來的,人只有被逼上絕路上了,才會有辦法,在沒有上絕路前,不是沒有想到辦法,就是想到了也不知道該不該去做。在許三觀的意識裏已經根深蒂固的認為,賣血就可以解決災難。所以,當他六十歲得知自己已經老到沒人再要他血的時候,他的精神崩潰了,感到自己的人生走到了盡頭,站在大街上失聲痛哭,“我老了,我以後不能再賣血了,我的血沒人要了,以後家裏遇上災難怎麼辦……”

許三觀的一生能夠説是傳奇、平凡、操勞的一生。許三觀的每一次賣血,都是他的生命和別人的生命融合的過程,所以感覺到他身邊的人,他圈子裏的人,都是他生命的一部分。這才是生活,這才是有感情的生活。

篇27: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700字

這是一個為生存而不斷賣血的人的故事。

在他身上,無不閃着令人敬佩的光。讀完全書,主題很明確,那個時代艱苦的生活對人們的逼迫,導致無數人被餓死,而面對生活絕境極力求生,很多人去賣血,其中就有主人公——許三觀。

他為了賺錢,去賣血;他為了娶妻,去賣血;他為了買傢俱,去賣血;他為了還債,去賣血……

在書中,我印象深刻的有兩處。在第十九章,災荒年景,糧食十分緊缺,許多人被餓死。“到城裏要飯的人越來越多,許三觀和許玉蘭這才真正覺得荒年已經來了。每天早晨打開屋門,就會看到巷子裏睡着要飯的人,而且每天看到的面孔都不一樣,那些面孔也是越來越瘦。”在這饑荒年,全家天天吃玉米稀粥,三個小孩越來越瘦。”生日第二天,許三觀掰着手指數了數,一家人,已經喝了五十七天的玉米粥,他就對自己説:我要去賣血了,我要讓家裏的人吃上一頓好飯菜。

飢餓所帶來的不僅是對肉體的吞噬,更多的是對精神上的折磨。在饑荒面前,主人公仍不屈服,恰恰相反,他在哀傷、悲憤後學着站起來面對現實。

印象最深的是第二十七章。這時一樂肝炎重病住院,需要大量資金,於是許三觀付出一切代價——甚至不惜生命,一路賣血賣到上海。“一個戴口罩的護士,在許三觀的胳膊上抽出四百毫升的血以後,看到許三觀搖晃着站起來,他剛剛站直就倒在了地上……”為了給兒子治病,他寄託了希望,搭上了性命,由此可以看出一個父親的偉大和他那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無與倫比的父愛,更多的是為求繼續生存表現出來的頑強意志。

許三觀的人物形象代表了當時許多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羣眾,全書表達了餘華對當時中國底層老百姓的同情。許三觀有着剛強、堅毅不拔、與不公的命運作抗爭的頑強意志和為家庭負責任的高尚品質。他“堅毅地生存,固執地活着”。從他的身上無數處的閃光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即使你所面對的境遇是多麼的糟糕,你也要繼續生存下去。來到這世上是上帝給予你的福份,雖然每一個人的歸宿都是大地母親的懷抱,但你要好好歸劃你這場生存遊戲,昇華你存在的意義,那麼你,將會成為星空中獨一無二地閃着光的星。

篇28: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700字

許三觀最初買血,是因為回村看望他的爺爺,遇到了跟龍和阿方。他知道他們去賣血,也跟着去,還知道了買血的道理。通過第一次賣血,他結了婚。娶上了一房的老婆,叫許玉蘭。然後就過的十分平穩。大概是講着些吧。

我認為他雖然沒有多少文化,但是他十分樂觀。也平穩的生活了幾十年。他非常有阿Q精神,凡事都忍,他也認為一樂不是他的孩子,也知道自己的老婆還有那麼一段,可他也是人了。然而,隨着賣血的次數的增多。賣血的理由也越來越多。也不知道到底是什麼在變化。

説到這裏,要説一下根龍和阿方,最後好像是根龍死了。他見到他們都是在賣血站,阿方身體不好,再見面的的時候已經顯得很老了,

阿方解釋的很好,很符合當時的情況,他解釋是‘鄉下人顯老,要是城裏人,四十五歲看上去就像三十多歲。呵呵呵,切實呢。

許三觀賣了好多次血,第一次是為了娶媳婦,第二次是為了贖回別人那走的東西……第三次,第四次……他每一次都是用賣血解決問題,這好像陳為了他沒有辦法的辦法。雖然他知道,賣身也不能賣血。賣血就是賣命,這似乎成為了他的一種習慣。那種沒有節制的傷害自己。為了妻子,為了孩子……真正體會到了“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最後都恢復了昔日的平靜。很多不尋常的東西會慢慢的變成一種習慣,直到你領悟的那一天,全都沒了。

當有些人認識到時,卻發現自己才是這個世界裏最孤獨的人。

篇29: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700字

花了半天時間看完了整本書。看的過程中心情壓抑着悲痛…… 書中講述了許三觀通過一次次賣血,幫助家裏躲過了災難的故事。以致書的結尾處,當又一次去賣血被拒絕,被告知自己的賣不了的時候,他害怕了,絕望的痛哭起來。擔心以後家裏再有災禍,自己再也沒辦法了。 除了第一次和最後一次的賣血。許三觀每一次都是在最絕望的時候去了醫院,換來了35塊錢。貼一段最後許玉蘭痛斥三個兒子的話。 “想當初,自然災害的那一年,家裏只能喝玉米粥,喝得你們三個人臉上沒有肉了,你們爹就去賣了血,讓你們去吃了麪條,你們現在都忘乾淨了。還有二樂在鄉下插隊那陣子,為了討好二樂的隊長,你們爹賣了兩次血,請二樂的隊長吃,給二樂的隊長送禮,二樂你今天也全忘了。一樂,你今天這樣説你爹,你讓我傷心,你爹對你是最好的,説起來他還不是你的親爹,可他對你是最好的,你當初到上海去治病,家裏沒有錢,你爹就一個地方一個地方去賣血,賣一次血要歇三個月,你爹為了救你命,自己的命都不要了,隔三、五天就去賣一次,在松林差一點把自己賣死了,一樂你也忘了這事。你們三個兒子啊,你們的良心彼狗叼走啦......”

在那個悲劇的時代裏,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感受不到那種生存壓力的絕望。但在餘華的書裏卻能深深的感受到。《活着》,《許三觀賣血記》,字裏行間裏,盡顯悲慘,不幸,讓人跟着劇情,心也沉重的透不過氣。為了活下去,一次次的掙扎,一次次頑強的抵抗。 這本書除了濃厚的悲劇色彩,也能感受到摻雜在其中暖暖的愛。許三觀對兒子,妻子的愛,妻子被,不顧一切去送飯,把菜藏在飯下面,一邊對愚昧感到憤恨,一邊體會他們的堅強與愛。兒子肝炎住院,捨命賣血,只求兒子能活下來…… 所幸故事的結尾是陽光的。經歷了種種磨難後,迎來了寒冬過後的第一縷暖陽。 在絕望中掙扎,掙扎中盡顯温情。很棒的一本書。

篇30: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700字

大學時讀過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和《活着》,隱隱地被這樣的農民形象所震驚,我們的一生會有那麼多苦難嘛?這樣的在絕境中只能默默接受,而又繼續活着?

福貴一直接受着死亡——他人的死亡,許三觀一直用賣血渡過一次次的絕境——往往是兒子產生的困境。

去年再度《活着》,福貴的一生令我痛哭,活着是那麼不易的一件事,那到底上帝給予我們那麼多的苦難是為了什麼呢?我們不可能如同偉人一般,以極強的生命力去超脱,我們只是福貴,萬般無奈地恨着卻又平靜地接受。

再讀許三觀,想起了我的父親。我的父親病了,他是一名農民工,做着這個社會最辛苦的搬磚工作,在這個行業裏一呆40多年,他以為他還可以再幹10年,即使現在已經有些吃力。在過去的40年裏,他的血汗錢,帶大了他的兩個女兒,在三線小城市買了房——雖然是二手的的,雖然只有70多平。回憶我的成長,我們家沒有如福貴般突然因為錢而難以招架的時刻,當在早期兩個女兒都讀着書的日子裏,我們家一直很貧困,有住過舅舅的房子,有住過20平米的小平房,2001年我從鄉下國小到城裏花了2000塊錢,我讀高中時為了讀學校外語班花了2萬塊錢,2010年我們終於買了房,房產證上寫的還是我和姐姐的名字......

然後我的父親倒下了,從醫院回來那天,吃着飯他突然哭了,也許是因為害怕,害怕自己沒幾年好活,也許是化療太痛苦,也許是發現人沒用了。他是家裏的頂樑柱,他賺不了錢了,這讓他難受,他覺得沒能給我買輛車而覺得對不起我,我給他錢的時候只是落寞地説讓我省點錢。有一次我和老媽去買電動車,他覺得我們買太貴了吵了一架——他生病後脾氣很差,後來我也哭着在大街上和他吵,他一個人在外面呆了一會,回家後他説他賺不了錢了,你自己的錢你自己決定,你喜歡你就買好了。

那個時候我就想到了許三觀,他的血拯救了這個家庭那麼多次,而最後一次,他老了,正如我的父親辛苦了一輩子,當兩個女兒都能賺錢了,他還在想着付出,想着賺錢給我們買車,甚至病了害怕成為累贅。

所以對我來説,許三觀是個父親形象,一個簡單的中國農民父親形象。

篇31:《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1000字

《許三觀賣血記》是我讀餘華的第二本書,他的文字很樸素,樸素得讓你找不到太多可以去摘錄的片段,樸素的文字卻更容易走到人心裏去。

四年前看了他第一本書《活着》,和《活着》一天看完的是加繆的《異鄉人》。

四年之後,後者留在我腦海裏面更多的只是阿爾及利亞,耀眼得令人窒息的陽光,還有那句“我知道這世界我無處容身,只是你憑什麼審判我的靈魂。”

而《活着》卻給我烙印下了華夏土地上承載的重重苦難。

《許三觀賣血記》和《活着》不同的是,活着寫的是地主出身輸光錢財的農民的一身,過長的壽命,讓他在時代的鉅變中,如海里的舟,時而順風,時而沉舟;而《許三觀賣血記》,雖也寫小人物,但是在無產階級的社會裏,作為工人的許三觀,有沒有就翻身把歌唱了呢,沒有,就因為你是小人物,通貨膨脹時你只有餓飯,政策出台時你只能接受,被人綠了你都只能忍氣吞聲地替人養兒子。

小説前半段甚至讓我想到了《紅玫瑰與白玫瑰》,不過,令人覺得詫異的是,作者剛寫完許三觀對林芬芳的好感,接下來就表述另一個漂亮姑娘許玉蘭,再然後就是許三觀對她的追求,對於他的選擇,作者直接就跳過了。後來,他在胖得像個球一樣的林芬芳的病牀前説:“我現在想起來就後悔,我當初要是娶了你,我就不會做烏龜了.....林芬芳,你什麼都比許玉蘭好....”就像是在分岔路口選擇兩條未知的路,不管是鋪滿落葉的小徑還是野花遍佈的那條,沒走到後面,都不知道會出現什麼樣的風景,而人呀,不管是怎了哪一條路,做了怎樣的選擇,總是會在面臨困難時想起,要是當初走了另一條路,會不會更好。

當你辛苦工作的錢,只夠滿足最低等的生存需求,沒有一點應對災難不測的存款,走投無路之時,只能想到去賣血,在你辛苦幾個月只能轉來幾塊錢,賣一次血就能賺到三十幾時,在耗時短,回報大的誘惑,迫於生計,他也只能夠去賣血。文中帶他走上這條路的人,兩個都有着悲慘的結局,一個是因為賣血前喝水太多膀胱憋壞了,一個是最後一次賣血後腦溢血死亡。在地裏掙的勞力錢只夠吃飽飯,要想娶妻蓋房,還是隻能靠進城賣血。賣血是他們唯一的出路,也把他們一步步逼上了絕路。

文中無數處細節反應了當時社會的種種風氣,不寫歷史,不着眼於時代環境,而是用小人物的生活去隱射一個時代。

儘管很多的中國的現當代書諸如王小波,路遙,嚴歌苓的書,陳忠實,都在寫這一時期的故事,但是也並不會覺得看起來乏味。可能這就是作者的魅力吧,不同的選角,不同視野下人生。

篇32:《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1000字

炎炎的暑假天,百無聊賴,讀書,成了我的消遣。在炎熱的天氣裏,讀上一本好書,會讓你的心,如清泉洗滌過一樣,清澈涼快,融入書中的你,會忘卻天氣帶給你的煩躁。

《許三觀賣血記》是我這個暑假裏讀的第一部好書,正如人們評價它一樣:這是一部精妙絕倫的小説,是外表樸實簡潔和內涵意藴深遠的完美結合。

賣血,這在我們看來,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血,是我們人生的支柱,在我們人體內流着,支持着我們的生命活動,好端端的,為什麼要賣呢?難道不怕送命嗎?但是,在許三觀看來,這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通過賣血,他可以娶妻生子;通過賣血,他可以讓全家在鬧饑荒時吃上一頓好飯;通過賣血,他可以為兒子謀得好工作;通過賣血,他可以救活兒子的命賣血,似乎是他一生中不可缺少的“救星”,在他面臨所有困難的時候,他只要到醫院裏賣上自己的血,便可以順利地度過難關,他感謝賣血帶給他的“幸福”。你會認為,一個過着幸福生活的人,會去賣血,來殘害自己的身體嗎?不會。所以許三觀賣血,也是迫不得已的,他要撐起一家五口,要讓家人過上至少温飽的日子,他必須這樣做。而親情,就是他的動力。正是這一次次的付出,一份份的親情,使許三觀的困難都迎刃而解,而且迎來了幸福之光。

篇33:《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1000字

初識《許三觀賣血記》,我的第一反應是許三觀會是一個嚐到賣血甜頭而不斷成癮,致使最後死於非命的人,所以看整本書都有種膽戰心驚的感覺,生怕許三觀遭遇不測。事實上,許三觀沒有因為賣血死於非命,但也是當時社會的一個普通而又普遍的人物,是當時中國社會的縮影。許三觀的父親死了,母親跟別人跑了,他和鄉下的四叔最親,他在城裏的蠶絲廠上班,靠自己的勞動賺錢,只能勉強維持生計。

小説一共寫到許三觀賣血十一次。第一次是一天下班後許三觀碰到了阿方、根龍倆人,倆人帶他賣了血,賺了三十五元錢,帶他第一次下館子吃豬肝,喝黃酒。有了第一次賣血,很快便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每一次賣血都反映出許三觀這樣的小人物式的貧窮、愚昧和內心的麻木。其中一次賣血是因為一樂打傷了方鐵匠的兒子,用來還錢給方家大兒子療傷,是貧窮和人物內心麻木的一面的反映;有一次賣血是為了“報答”林芬芳,因為自己強姦了她,似乎是有一種對許玉蘭的報復心理在裏面;還有一次賣血是因為後鬧饑荒,家裏揭不開鍋,許三觀帶兒子們去吃麪,為了吃飽肚子,卻唯獨不帶一樂,因為他是何小勇的兒子,這再次反映了許三觀的愚昧;再一次賣血是一樂、二樂去插隊,許三觀給了他倆一人十五元。最後幾次賣血是為了給一樂治肝病,許三觀一路賣血到上海,中途差點喪命。儘管一樂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許三觀還是拼盡全力去救一樂。小説在這裏將許三觀這一普通的底層人物推向了人性的最高點,給予光環。

而最後一次賣血是故事的高潮,前面十次賣血,都是為生活所迫,然而最後一次賣血,真的只是為了一頓炒豬肝和那點黃酒麼?其實不是的。試想前幾次的賣血,許三觀要麼是為了一樂,要麼是為了自己所謂的“報復”,都是身不由己。他從沒有為了自己真正想要的去賣過血,或者説他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這讓我覺得許三觀這個人物是可悲的,又是可憐的,他的一生都沒有真真正正為自己活過。

當然最後的結局還是令人欣慰的,沒有讓這個悲劇式的沒有自我的人兒連性命也丟掉。人一旦沒有了生命,那一切就不復存在了,所有他做過的事情也都沒有了意義。許三觀的悲喜交加的人生也折射了當時中國的社會現實,貧窮之下温飽無法解決,何談追求,更何況是為自己而活,活出精彩。按理説,當下人們大多沒有了温飽的困擾,應該考慮如何為自己而活了。可仍然有不少像許三觀這樣再普通不過的人被生活役使,無可奈何,無法為自己而活。他們的生活經歷決定了他們仍然有着小市民的愚昧和麻木。當所有的一切都變好的時候,人卻不適應了,不知道如何生活了。一個時代造就一代人,是時代造就了許三觀式的一代人,他們過慣了苦日子,思想麻痺,當美好生活向他們張開雙臂的時候他們卻躲開了。

或許我本身就有悲天憫人的情懷,看到可憐之人會油然而生出憐憫。讀許三觀會有一種同情,會替他擔心,怕他最後為了生存不得不榨乾自己的鮮血。讀他悲喜參半的一生會讓我想到五爺爺。五爺爺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為人厚道,四鄰八舍沒有不稱讚他老實厚道的。因為種種原因,他一生未娶。自己孑然一身,孤苦無依。小時候的我看到他去集市上買東西吃,總擔心他會被人騙;看到他吃東西吃很香,總擔心他撐着。他來我家,我就各種好吃的都拿給他,我常常擔心五爺爺老了自己凍死在家裏。五爺爺是家裏的老小,有爹媽疼有哥哥姐姐寵,而且很有學問,而且當時還是鹽廠的工人。我不明白他為什麼沒有娶妻,最終什麼都沒撈着,只能回家收破爛。後來聽爺爺説是因為精神上的原因,五爺爺精神很容易脆弱。五爺爺從鹽廠回來後就一直靠收破爛為生,他不捨得吃不捨得穿,前前後後攢下了好幾萬塊錢,臨了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奪去了他的生命,所有關於他的一切都隨着他呼吸的停止離開了。他曾經吱吱作響的鐵門早已鏽跡斑斑,曾經載滿廢紙箱的電動三輪車再也沒響過。人們唏噓感歎命運如此不公,可時間久了,也會忘記那個總是笑呵呵的老實憨厚之人。

既然生命如此短暫,禍兮福兮不可知,何不盡情揮灑熱血,用心生活,為自己而活,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呢?

篇34:《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1000字

聽説餘華的《活着》讓許多人大呼喚起了自己心中無限的抑鬱,彷彿把心肝脾肺都要嘔吐出來,彷彿對於這個世界只有消極可言。沒看過這本書的我先入手了這本《許三觀賣血記》,純黑的封面,醒目的紅字“餘華”好似是那沾了血的手描繪出的黑暗中的一絲希望,又那麼絕望。幸而許三觀還是幸運的。

這本書充斥着舊社會的人們的在今天看來的無知而產生的搞笑,與此同時又不禁他們的可憐。許三觀在我看來,對於許玉蘭是很大男子主義的。他用了自己的“本領”娶到了油條西施,生子後本該過着幸福快樂的生活,可是這個時代不允許,他們的命運也不允許。許一樂作為這場“悲劇”的核心人物,他是許玉蘭與和何小勇所生,讓許三觀的世界觀一些些崩塌,又一點點建立。可以説,一樂既是許三觀人生的敗筆,又是他這顛沛人生的全部。

迴歸到賣血,每次的賣血,都是對許三觀的人生的不同階段的一次總結和反饋。在迷茫打拼中,他隨着阿方和根龍的“指引”,用自己的力氣,賺了來之十分容易的錢財,娶了許玉蘭。在出軌時,用身上的血,去犒勞他上的女人,好在他只是一時起色心。在大躍進期間,他用自己的血,換來全家人能喝上熱粥,帶家人去勝利飯店吃一碗熱騰騰的面。在二樂當兵期間,賣血給他的上級請酒飯,送禮物。在一樂生肺炎時,更是一月內賣四次血,差點把自己賣死了過去,命運對他們還是充滿善意的,救活了一樂,也救活了全家。每一個階段,許三觀一點點發現,家庭對自己來説其實是最重要的。即使一樂不是自己親生的,即使許玉蘭也有過片刻的不貞,即使三個兒子都不那麼孝順,他對家庭的責任就是他一生的責任。

當許三觀讓許一樂去招何小勇的魂歸來時,深切感受到他的矛盾,縱使那個人給自己帶來過恥辱,他也要放下自己的自尊去救一條人命。許一樂的哭,許玉蘭的哭,一個人的過錯,需要兩個家庭承擔,然而許三觀在那時又是冷靜而理智。每一個的意外,都會讓許三觀的內心更加堅強,宛如被打上了石膏,抑或是被千錘百煉,體悟出人生的意義,有些事那麼有所謂,有些事又有什麼所謂呢,人在,一切都好。

看到許三觀在醫院不要自己血時候同聲大哭,不禁憐憫這個老人。一生以賣血來救別人,卻不曾想過自己,即使兩鬢斑白,賣血仍是他心底救人命,救家庭的唯一方式。是的,他還硬朗,他的身體,對他的家庭來説,永遠硬朗着。

篇35:《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1000字

這是一本讓人讀起來簡單順口,全文對話佔了百分之七十,講述了民間一個苦難的普通人家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是平凡的,但是餘華先生卻用他的筆賦予了書中人物靈物,給我們展現出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面,彷彿身同感受,實在令人着迷。

生活本來就是百味陳雜,書中令我們感觸深刻的地方也有許許多多,但我更想講的是許三觀對不是自己親生兒子一樂的濃濃感情,從發現一樂不是自己親生兒子到後面拿菜刀割自己放狠話讓大家承認一樂是自己親生兒子,再到後來許三觀一路賣血救治病重的一樂,故事情節一波三折,緊扣心絃,實在令人回味無窮。

一開始是人間在流傳一樂跟許三觀長的不像,然後許三觀為了驗證讓三個兒子一起學動作,再到許玉蘭漏話,後面許三觀對一樂冷談了,就像他們去勝利飯店吃麪條而讓一樂自己去買紅薯,一樂的那句“誰給我一碗麪,誰就是我親爹”,讀到這裏時,令人揪心,感受到了那個年代對於人性的考驗。後面許三觀背起一樂去吃了那碗遲到的面時,正如許三觀所説的“如果你是我親生兒子,你就是我最疼愛的”,再寒冷的夜晚也難寒温暖的父愛。

一樂喊魂這章節,環環相扣,讀起來到章尾了,但是卻感覺還沒讀過,或者是本來就該如此,如此細膩的寫法,對話當中反覆出現何小勇女人求人的話語,但是卻沒有重複囉嗦的感覺,反而更加襯托出一樂對許三觀那種依賴,同時也反映了許三觀對一樂那種承認,以至於到後面許三觀從屋頂接一樂下來,到何小勇家拿出菜刀劃自己臉流出鮮血的那一刻,“從今往後,你們中間有誰敢再説一樂不是我的親生兒子,我就和誰動刀子”,這就是一個血誓,用鮮血來驗證的諾言,讓我感受到了原來許三觀也是一個霸氣之人。

一樂病重,許三觀去上海看望一樂,沿途賣血,十來天賣了四次,差點要了許三觀的命。大愛無言啊,沒有血緣的關係,卻是藕斷絲連,就像許三觀那次血誓一樣,讀後感.他在堅守自己的諾言,用行動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情,就像餘華先生用了上萬的字來描寫,感情及其細膩,章節緊抓人心,讓人忍不住擔心,細節描寫令人感同身受,章尾許三觀哭的兩次,一次是以為一樂死了悲傷的哭,二次是看到一樂還活着高興的哭,這都是許三觀濃濃的父愛,大愛無言啊!

故事的一波三折,文字描寫很多,讀起來卻朗朗上口,就是那麼直白的體現了許三觀的那種感情,就像一幅幅畫面在腦海中閃過,讓我看到了當時的生活,那是一種在苦難生活之中,依然難以磨滅的人性,那是一種親情,一種不是親情勝似親情,這就是一種愛,一種父愛。

篇36: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800字

相比《活着》,本書又延續了作者悲式幽默的風格,將人物的立體感與簡單形象深深刻畫在讀者的腦海,全文一口氣讀下來着實享受,無任何的多餘詞彙,整個故事架構完整,意想不到的結局——從啞然失笑的狀態到最終的釋然面對。無論人物、故事情節,從一而終,相得益彰。

作者以許三觀賣血為主線來衍生故事情節,再而用故事起承轉合,如果説《活着》是一部拼盡全力的悲劇,那《許三觀賣血記》更像是一部令人驚悚的輕喜劇,從最開始引入人物許三觀——一個現實社會中貧窮的送繭工,沒有和其他故事裏一樣高層次、富有的背景人物,只有和多數新中國成立時期的普通人一樣的角色,被現實生活推着往前走,更迅速將讀者帶入情境。

內容形式上,從自然災害導致生活所迫,到家庭的瑣事引發的危機,再到友情在心裏所埋下的種子,才造就許三觀一次次的冒險,用賣血去換錢,而在那個時代下,人們賣血就能賺到比平常工作多不知多少倍的錢,這卻是對於當下社會無比深刻的諷刺。前文有相對輕鬆的生活場景和對話,如許三觀和許玉蘭的對白:“我生孩子時,你是不是在外面哈哈大笑,“我沒有哈哈大笑,我只是嘿嘿地笑,沒有笑出聲音”,文字描寫及形象展現相對輕鬆和詼諧,包括在許一樂是誰的親生兒子這個話題上,何小勇和許三觀的表現和處理方式都激起並滿足了讀者們的生活感官,容易引起共鳴。

故事情節上,印象最深的還是許三觀賣血救命的那段描寫,一路賣血到用血續命到買血再賣血重重波折,是令人驚悚和心疼的,這過程中從喝冬季河裏的冰水,到逼自己吃鹽,到抽血時的突然休克而不得不輸血救命,我們都可以看到許三觀骨子裏對救兒子心切和愛,和一個父親的職責和信仰。

起初我對於許三觀這個人物的評價是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懦弱的亡命之徒,不是一個好父親和好丈夫,所有的行為和言語都充滿了消極和抱怨和對生活的逃避。後面我們看到他和一樂的真誠的相待、相處;看到了他在命不保下拒絕別人多給的300毫升血的做人原則;在____期間,對於妻子被時智慧冷靜和關愛;對於最終終於可以在生活中足以生存時,面對逝去的友情的緬懷和敬畏。

“我只要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許三觀説:“我這輩子就是今天吃的最好”,足以表現出許三觀對生活、友誼、家庭都已經給出了最好的答案,面對一切周遭和現實生活所迫,他給與了自己對於孩子、妻子、朋友他最大的能量,它讓我們始終相信希望在前方,他不是所謂的亡命、懦弱之徒。以上這些深刻的片段,在餘華的筆下總是那麼新手練來,恰到火候。這些最終都是力證許三觀是一個智慧、果敢、不被生活屈服的總是充滿希望的當下之人,我不太敢説他是一個好父親、好丈夫,因為生活中重重的考驗大多來自親情下的不信任,前文的描寫中作者給了我們這樣的一個感受,但回頭看看當下那現實社會背景,我們可以理解和適當客觀評價,當然大多數情況下,他是幸運的。

《許三觀賣血記》是中國人的生活寫照,他能用悲憫的幽默沖淡殘酷的故事,能輕鬆的處理痛苦處境下而對筆下那些沒有文化的普通的窮人不加絲毫的嘲弄。餘華或許不會在想給筆下的那些可憐的人物做毫無審美感的手術了,但他沒有放棄給折磨人的社會歷史拔牙,這或許應該是這本書出彩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