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感動中國觀後感精彩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7W

感動中國觀後感精彩多篇

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2021 篇一

新冠肺炎的襲來讓一切都變得那麼不平靜。人們的擔憂,社會的恐慌,籠罩着這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但時時刻刻又有種温暖人心、點燃希望的温情散發着永遠的芬芳。 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春節期間,本該是萬家團圓的歡喜時刻,在大愛面前醫護人員們選擇了堅定的離別,整裝待發,趕赴疫區的第一線。諾大的行李箱裏除去必備的醫療器材,就是不少的成人紙尿褲。因為一旦脱下防護服就意味着需要重新換新的,為了節約物資他們不得不身穿長達九個小時的工作服。這些平凡的人是丈夫,是妻子,是父母心疼的孩子,也是孩子眼中的大樹,但他們更是英雄,是最美的逆行者。

愛因博大而變得高貴。年過八旬的醫者鍾南山爺爺,曾在非典中擔當大任,如今又掛帥出征,不知疲倦的拼搏在科技前沿,積極研究有效治療方案。已經73歲的李蘭娟院士每天睡不到三小時,為了讓全國的人民安心,繁重的工作之餘,接受了白巖鬆的專訪在深夜為全國網友答疑解惑。

什麼叫逆流而上?在生與死的考驗面前與最愛的人道一聲珍重,在危急時刻“我自己願意來的,我願意承擔這一切”,這樣簡單的一句話足以展現愛的光芒,正是因為有了這些逆行者才有了我們每個人昂首闊步的前行。

然而,依舊有些令人氣憤的是一些不法分子趁機哄抬物價,甚至單純追求利益,把廢棄口罩重新加工利用發國難財;一些無腦家屬鬧醫,傷醫,不顧大局任由自己撒潑耍賴;還有一些人頂風作案參加聚會走親訪友……雪崩之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作為後方安全的我們不能深入到一線實幹,但卻也不能在後院起火興風作浪。

那麼作為一名普通人我們能做些什麼呢?第一聽黨指揮,儘量減少外出。因為疫情嚴重性事關公共安全,宅在家不亂跑就是我們能做的最大貢獻;第二拒絕野味,敬畏自然。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保護野生動物的迫切性早已不單是保護生態環境這麼單一。同樣是地球上的生物,我們更應將自身置於其中,因為命運共同體我們同呼吸;第三積極宣傳疫情防護措施,號召大家捐獻物資共渡難關。

回望歷史,1998年抗洪搶險,生命之堤,齊心協力,決口奮戰;2003年抗擊非典,病毒來犯,生死之戰,眾志成城;2008年汶川地震,八方支援,同舟共濟,重建家園……多少次患難與共的中華民族在危機中凝聚,聚沙成塔挺起中華民族的脊樑。如今的2020年的疫情我們同樣不彷徨,“雷火”憑藉中國速度托起武漢的重量,祖國的偉大,人民的團聚,讓我們堅定相信這一切終將成為過往。

願與疫情拼搏的人們,堅定信仰,不懼病毒 。

願奮戰在一線的人們,注意安全,早日勝利 。

願祖國早日撥開迷霧,國泰民康,盛世共享 。

武漢加油!中國加油!勝利終將屬於我們!

《感動中國》觀後感之楊振寧 篇二

在1971年,楊振寧在報紙上看到,美國“禁止國家”的名單當中劃去了中國。於是,他立馬申請回國,成為了第一位訪華的學者。回國後,國家領導人接近了他,還和他談了很久很久。從那之後,幾乎每年他都要回國,並且成為了中國溝通的橋樑。

上世紀70年代的中國正處在特殊時期,很多家庭還在温飽線上掙扎。而楊振寧呢?他拒絕了馬里蘭大學提供的高薪職位,把美國唯一的房產賣掉,捐給了中國的科學和教育事業,同時把清華大學給他的工資收入也全部捐掉了。甚至後來清華大學給他住所,他也只要居住權,而沒有要所有權。

除此之外,他從80年代起,就開始在中國旅居,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籌集資金給各大高校建造頂級的實驗室,建立高等研究院,其中清華高等研究院現在已經是世界頂級的研究機構。

同時,他還為國家在海外招募大量頂級的科研人才,比如:現在清華著名的姚班“計算機科學實驗班”,是由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建立,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頂級計算機人才。

無論是招募人才,還是募集資金建立一流實驗室、高等研究院,甚至是發起設立給科學家頒獎的各類組織,他50多年如一日地堅持着,同時也沒有放棄學術研究。他還幫助清華建立起了凝聚態物理系,在研究條件不足的情況下,始終如一地堅守在科研的第一線,並發表了多項成果。

而另一件讓他進入公眾視野的事情就是反對對撞機,實際上,他在剛回國時,就被邀請去探討中國是否應該建立對撞機的事宜。比如,在1972年,當時參與會議的科學家中,只有楊振寧一直在反對建造對撞機。

他認為,當時中國很貧窮,能花錢建造的對撞機都是西方國家十多年前淘汰的技術水平,即便是建造了也得不到什麼巨大的成果,不如省下這些錢去發展計算機、芯片半導體、生物、機械工程方面的領域。

楊振寧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貢獻,很難用一篇文章全部書寫完。2019年度的“求是終身成就獎”頒給了他。2021年9月22日,在清華大學,由清華大學、中國物理學會、香港中文大學聯合主辦的楊振寧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賀楊先生百年華誕,國家也特意為這位偉大科學家送上了生日祝福。

《感動中國》觀後感之顧誦芬 篇三

顧誦芬與飛機的緣分,開始於少年時代。幼時隨赴燕京大學任職的父親遷居至當時的北平,日軍轟炸中國29軍北平營地的記憶至今清晰——“漫天壓得人睜不開眼的轟炸機從頭頂飛過,投下的炸彈看得一清二楚,玻璃窗被衝擊波震得粉碎。”那時,顧誦芬便立志要保衞中國的藍天將來不再受外國侵略,早早將航空報國之夢埋在心中。

國小畢業後,顧誦芬就讀於上海的南洋模範中學,他一直對飛機模型很感興趣,父親還為他從上海開明書店買了一批航模製作方面的書。夢想和興趣堅定了他的方向,高中畢業時顧誦芬專門報考有航空專業的浙江大學、清華大學和交通大學,全部被錄取。最終,他選擇就讀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

大學四年打下了堅實的專業基礎,養成了嚴謹的科研習慣,學會了探究方法。大二時,顧誦芬修讀航空工程系教授季文美先生開設的兩門基礎課。課上,季先生只突出基本概念,聯繫工程實際,用實際問題引導學生探究、運算,找到解決方案。這些訓練為日後顧誦芬成為工程師打下很好的基礎。

1949年下半年,國防的建設急需理工見長的大學生,不少優秀交大學子投身於國家工業建設,顧誦芬也登上北上的火車投身航空事業。那時候,新中國剛成立不久,中國使用的飛機幾乎都是在蘇聯專家指導下製造的,只能原樣複製,對設計原理一概不知。那時候顧誦芬就已經意識到,“仿製而不自行設計,就等於命根子在人家手裏,我們沒有任何主動權”。

1956年新中國第一個飛機設計室在瀋陽建立,首項任務是設計我國第一架自主設計的噴氣式教練機殲教-1,顧誦芬擔任氣動組組長。沒有任何指導參考文獻,經驗技術和設備物資都極其匱乏,但他拿出交大學到的本領,一點一點解決問題。

當時也沒複印機,他就買描圖紙、三角板、曲線板描圖,花了一個星期,基本解決原理問題;後來又把醫務所廢針管的不鏽鋼細頭,焊一排在銅管上再用薄鐵皮做個整流罩去做風洞實驗……就在這樣一窮二白的環境下,歷時兩年時間的研製,殲教-1首飛成功。

此後的歲月,他先後參與主持了殲教-1、初教-6、殲-8和殲-8Ⅱ等機型的設計研發並肩擔殲-8和殲-8Ⅱ的總設計師重任,在那些特殊歲月裏,顧誦芬和同事們克服了巨大壓力,攻克了無數難關。殲8戰鬥機實現首飛,卻在隨後的飛行試驗出現強烈振動。為了搞清楚問題所在,作為沒有經過特殊訓練的非專業人員,顧誦芬不顧危險和他人勸阻,三次乘坐殲教六緊隨殲8飛行,直接跟在試驗飛機後面觀察氣流情況。承受着常人難以想象的過載,他終於找到了問題的癥結,解決了殲-8跨音速飛行抖震問題。

返回導航>>>

▼《感動中國》觀後感之吳天一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