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64W

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多篇】

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 篇一

你可曾想一對夫婦,兩人卻僅僅只有一隻手和雙條腿,卻還能一步一步走向小康,他們用自己的方式活着,並且堅強地活着,他們就是2021年度“感動中國”人物——楊順東,李國秀。

在節目中我們瞭解到了張順東因為一次意外不幸失去了手臂和腿,但他並沒有向命運低頭,沒有自甘墮落,後來他和鄰村的姑娘李國秀結了婚——兩個似乎被上天戲弄的可憐人在一起,成為了彼此唯一的希望。

他們經歷了我們無法想象到的艱辛和苦難,他們的日子不能像我們這樣靈活自如的活動。經過不懈努力,他們學會了如何利用僅剩的肢體部位去像常人一樣生活,我們能幹的他們一樣可以,甚至做地更好,他們用腳掰玉米,用腳幹農活,還用腳照顧年邁的老人、把自己的孩子們撫養長大。“我的父母是用腳把我養大的”,當他們的女兒説出這句話時,眼淚瞬間模糊了我的雙眼,我甚至在責備上天為什麼那麼的不公,這麼善良的人為什麼要遭遇這麼多不幸!

他們不僅僅是做好事關自己生存的事情,還利用“電商”平台直播賣貨,來帶動當地的振興和發展,他們成功脱帽(脱貧)。正如張順東説的“幸福都是拼出來的”,這句話在他們的一生中展現地淋漓盡致。

當他們走進演播廳的那一刻,我的眼淚終於忍不住地流了下來,那一刻我突然感覺,世間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就是這樣命運多舛的兩個人還能“走出脱貧路,撐起半邊天”,我們還能有什麼理由不去熱愛這個多彩的世界,去為自己的人生努力拼搏呢?

“山對山來崖對崖,日子好比江中排;毛竹天生筋骨硬,順風順水出山來。李家大姐人才好,張家大哥看上她;沒腳走出致富路,無手繡出幸福花。”這段頒獎辭是對他們最好的肯定。

2021正是有許許多多的中國人在不懈付出,才有我們感動而又難忘的一年,感動中國,感動你我。

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 篇二

葉嘉瑩是學術界具有影響力的學者,90多歲高齡的她仍堅持講學,還捐出3500多萬元支持優秀傳統文化研究。她用一生培養了大批中國傳統文化和古典文學人才。《感動中國》頒獎辭這樣描述葉嘉瑩:

桃李天下,傳承一家

你發掘詩歌的祕密

人們感發於你的傳奇

轉蓬萬里,情牽華夏

續易安燈火,得唐宋薪傳

繼靜安絕學,貫中西文脈

你是詩詞的女兒,你是風雅的先生

如何理解這位耄耋老人成為感動中國人物呢?竊以為可從三個層面理解。一是學習的楷模。葉嘉瑩三四歲時,父母就開始教她背誦古詩,認識漢字。1941年,葉嘉瑩考入輔仁大學國文系, 專攻古典文學專業。生活的艱苦,家庭的變故,沒有讓她放棄讀書,反而寫作了大量的詩詞。

二是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不遺餘力。近二十多年來,葉嘉瑩應邀到幾十所大學講學,同時應社會各團體的邀請,舉行了數次頗有影響的'古典詩詞專題講演,培養了一大批中國傳統文化和古典文學的人才,深受學生愛戴,可謂桃李滿天下。正如當代紅學家馮其庸所説:“葉先生是屬於我們現代的。葉先生不僅精於傳統的詩詞學,而且能治中西文化學識於一爐,因為時代和條件使然,所以葉先生的學識又與我的兩位老師(王瑗仲、錢仲聯)有所不同,葉先生是更切近我們時代的一位大師,她的學術成就也確實贏得了崇高的世界聲譽。”

三是她有着一顆金子般的心。葉嘉瑩先生多次向南開大學捐款,目前已累計捐贈3568萬元。實現了支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捐出畢生積蓄的諾言。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正是先生學術人生的追求。一個學人對待金錢的崇高境界,足以令世人為之動容。

學者也是勞動者,也可以感動中國。這啟示我們:一個知識分子的偉大、無私,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在長期的淘洗、磨礪、薰陶中形成的。是詩詞,帶她走過人生歡樂與無常;是詩詞,伴她一路而來,承載了她一生所向……可以説,中國古詩詞中美好的精神養分,古代詩人高邁的性格和豪放的愛國情懷,給予她豐厚而綿長的滋養,讓她變得那樣心靈純淨。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正在於此。

誠如先生説過:“我平生經過離亂,個人的悲苦微不足道,但是中國寶貴的傳統,這些詩文人格、品性,是在污穢當中的一點光明,希望把光明傳下去,所以是要見天孫織錦成,我希望這個蓮花是凋零了,花也零落了,但是有一粒蓮子留下來。”誠哉斯言!先生有大愛,這大愛將激勵更多的學人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 篇三

一年一期的《感動中國》如約而來,在每年春天開始的時候,一批各行各業感動國人的故事躍然屏幕,給予我們感動和力量,積澱了一年的淚水為他們而流,這淚水正是他們人生的閃光點。他們一個個十三億分之一,用自己一生的執着堅持,用為事業的默默付出,用危急時刻冒死拼搏,在十三億國人面前做出了表率。

兩個小時的直播,一個個精彩的而又有意思的節目讓活動一次次推上萬人矚目的高潮。我一定要像那些道德模範學習,廖俊波出身普通家庭,始終牽掛羣眾,惦記着羣眾的冷暖安危,用心用情為羣眾辦實事、解難事,用自己的“辛勤指數”換來羣眾的“幸福指數”。廖俊波經歷的崗位,都是“背石頭上山”的重活累活,需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艱辛和努力。但他始終把工作當事業幹,樂在其中。盧永根教授將十多個存摺的存款轉入華南農業大學的賬户,盧永根夫婦一共捐出8809446元,這是她們畢生的積蓄,學校用這筆款設立了教育基金,用於獎勵貧困學生與優秀青年教師。他説:“黨培養了我,將個人財產還給國家,是作最後的貢獻。生活中我們在學校中撿起廢紙或垃圾,這些垃圾看是很小,但它危害着學校的空氣環境,也污染這大地。我們學習道德模範要從小事做起,比如説主動撿拾垃圾,扶年邁的老奶奶過馬路,在公交車上為老弱病殘讓座。為上班勞累一天的爸爸媽媽泡上一杯熱茶,幫他們按按肩膀。

這些榜樣人物也激勵着我們,要從小事做起,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把榜樣力量化作精神動力,付諸工作實踐,作出自身努力,為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凝聚更多的正能量!

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 篇四

看完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後,我受益匪淺,楊振寧被公認在凝聚態物理、粒子物理、場論等領域擁有13項諾貝爾級別成就;他資助數百名中國學者深造,協助清華建高等研究中心,為中國重大科學工程赤誠諫言。百歲壽辰上,楊振寧深情提到已故同窗好友鄧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以後50年適合了你的囑望,我相信你也會滿意。”實至名歸,遲到的尊重和名譽最適合不過。沒有雙腳,卻走出了致富路;沒有雙手,卻繡出了幸福花的張順東李國秀夫婦,可謂是堅強的代表,而作為新時代大多數中國青年都缺乏這種吃苦精神,學習這種精神是我們青年學生的主要任務!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五

看完20xx年度的《感動中國》,我一直在思索着是什麼讓這些平凡的人甘於奉獻,將人性的光輝昇華至極致。思索良久,我發現他們每一個人都一顆愛人之心,並將他們的愛轉化為了無窮無盡的大愛。我承認我做不到他們那樣,但至少我可以努力拉近與他們的距離,相信只有我有一顆愛人之心,我就能離他們所達到的高度更近。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他們十個人每一個人都是生活中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但是他們背後所承載的每一個感人故事就像主持人口中念出的每一份頒獎詞一樣振奮人心,它們深深的震撼我的心靈,刺激着我的神經,讓我受益終生。

其實,我們身邊不乏感動之事。我們也不奢求每一個人都像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一樣做出“驚天動地”的感動事蹟來,我們只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捨己為人的小事就足以温暖這個冰冷的社會和日益冷漠的人心。比如,在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幫助盲人過馬路,哪怕是自覺將垃圾丟進垃圾箱裏。.。.。.這些事情雖算不上偉大,但足夠温暖。

我們是一羣普通的平凡人,也許無力去做一些感天動地的事情,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為別人做些什麼?為集體做些什麼?為家庭做些什麼?多為別人想想,給予需要幫助的人力所能及的幫助,那我們也會成為一個感動中國的人。如此,我們的小家庭,社會這個大家庭,我們的祖國也必將越來越好。我相信,涓涓細流匯成大海,只要每一個平凡的中國人都付出一點點,世界將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我們都是一羣平凡人,做着最平凡的事,或許我們無力去感天動地,但只要我們人人都獻出一點愛,讓這個社會不再冷漠,讓人性道德重回人們的內心,已經足矣!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 篇六

2月18日,在央視播放的“感動中國”的`頒獎盛典上,我們的杜富國同志——傷情牽動國人心的排雷戰士,在邊境的掃雷活動中,面對複雜雷場中的不明爆炸物,他沒有退後,而是勇敢的向前邁進腳步,導致嚴重負傷,並把自己的雙眼和雙手奉獻在這次的邊境掃雷活動中,杜富國同志面對危險,捨己救人,用實際行動書寫了新時代革命軍人的使命擔當。

平凡的軍人擁有一顆不平凡的心。在此之前,杜富國先後進行掃雷1000多次,拆除雷2400枚,每一次的掃雷活動無疑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但之前的每次掃雷活動都安全渡過,最後一次掃雷活動卻讓他永遠的失去雙眼和雙手,再也無法擁抱自己的父母和妻子,再也無法看見那一片由雷區變為綠油油的莊稼地。

他不僅是一名軍人,還有另一個身份——共產黨員。在入伍之前,杜富國還不是一名共產黨員,但加入掃雷大隊一年後,他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併成為了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因為他看見出任務時,在前面的戰友都是共產黨員,他們把危險留給自己,把安全留給身後的戰友,他把前面的戰友當成自己的榜樣。回顧歷史,我們會發現無數像杜富國這樣優秀的共產黨員為黨和國家的事業犧牲小家,犧牲自我,他們的肩上扛着黨和國家賦予的責任,不能在危險面前退縮,要做鐵骨錚錚的漢子。

國富則民強,民強則國盛,國盛則民安,民安則天下太平,杜富強以血肉之軀擋住危險,用鮮血證明這句話的重要性。他敢於擔當,無私奉獻,用實際行動書寫新時代共產。

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 篇七

一年一期的《感動中國》如約而來,在每年春天開始的時候,一批各行各業感動國人的故事躍然屏幕,給予我們感動和力量,積澱了一年的淚水為他們而流,這淚水正是他們人生的閃光點。他們——一個個十三億分之一,用自己一生的執着堅持,用為事業的默默付出,用危急時刻冒死拼搏……在十三億國人面前做出了表率。

兩個小時的直播,一個個精彩的而又有意思的節目讓活動一次次推上萬人矚目的高潮。我一定要像那些道德模範學習,如仁心仁術的宋兆普、以身許國的黃大年、好人“蘭小草”、為祖國奉獻一生王珏、李佩郭永懷、當代女愚公鄧迎香等。雖然他們過着平凡的日子,卻可以比我們更加有為他人着想、無私奉獻的精神。

生活中我們在學校中撿起廢紙或垃圾,這些垃圾看是很小,但是它危害着學校的空氣環境,也污染這大地。我們學習道德模範要從小事做起,比如説主動撿拾垃圾,扶年邁的老奶奶過馬路,在公交車上為老弱病殘讓座。為上班勞累一天的爸爸媽媽泡上一杯熱茶,幫他們按按肩膀。我們在學校可以和同學之間互相幫助,也可以為同學解解難題,或一起討論這道難題。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幫助別人的,要看你願不願意去幫助別人。如果你願意做,那你就算得上是一個小小道德模範了。

同學們,你們努力的汗水可以滋潤萬物,你們也可以用我們的雙手去創造一片屬於我們的天地。

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 篇八

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個有了英雄卻不知敬愛英雄的民族是無可救藥的。魯迅先生説過: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凌然。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一切英雄,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樑,他們感動你我、感動中國,他們永遠是激勵我們前進的強大力量!

中國的科學研究領域從不缺少默默奉獻,潛心鑽研的英雄。他們青絲換了白髮,依舊只爭朝夕,他們從科研新兵到中堅力量,撐起中國的科技脊樑;他們以青春之我,成就青春之中國。正是有了他們,中國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他是回國科學家第一人,他已是為年歲過百卻堅持歸根的中國物理學家,他叫楊振寧。

因核輻射早早離世的鄧稼先曾給楊振寧寫過一封信:“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同途。”隔着幾十年的歲月與生死,年邁的他對同窗深情喊話:“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這五十年,符合你共同途的期望,我相信你會滿意的。”

《感動中國》的頒獎詞這樣寫道:站在科學和傳統的交叉點上,驚才絕絕。你貢獻給世界的,如此深奧,懂的人不多。逆風獻給祖國的,如此純真,我們都明白。曾經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現在,你與國家一起向未來。這就是我們的英雄,心中有大愛,鐵肩擔道義,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我們作為新時代青少年,既是祖國的花朵,又是國家未來的棟樑。先輩們披荊斬棘,用血肉為我們鋪就了一條明路,我們肩負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接力奮鬥的光榮使命,更應接過英雄先輩們的接力棒,衝鋒陷陣,浴血奮戰。我們應心中滿懷“少校誰有投比吏,論功還欲請長纓”的殷殷之情,胸中永葆“十年飲冰,赤誠肝膽”的熱血之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鬥,讓英雄精神在新時代中大放光彩!胸中有丘壑,立馬鎮山河;鮮花正豔,吾輩正當時;勁鬆正翠,吾輩當自強!讓我們接過時代火炬,置身時代潮流,點亮時代底色,在時代之光的照耀下,登上彩虹之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