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感動中國頒獎典禮》觀後感精彩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61W

《感動中國頒獎典禮》觀後感精彩多篇

《感動中國2012年度頒獎典禮》觀後感 篇一

不管從意氣風發到兩鬢斑白的偉人,還是純樸的百姓把播下愛的種子變成了接力賽,從黑土地灑向人間,讓人間感受到了温暖。那些體現着中華民族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關愛的美德,,而這些温暖又讓我們的國家得以從冰雪融化成溪水,流淌在人間,而得以讓我們的國家變得更加有希望。當我們從呱呱墜地,就有了父母無畏的關愛,而極少數的嬰兒卻遭到丟棄。但世上存有一些好心人士收留那些棄嬰,無論那些棄嬰的健康狀態,還是殘疾程度,都義無反顧的做出了艱苦的抉擇:收留他們。就是高淑真在十幾年的時間裏去收留上百名的殘疾人士,在家裏人沒有飯飽的情況下也不讓那些殘疾孩子們的肚子受的。半點委屈,她為的就是讓那些有殘疾孩子能夠為自己掙得養家餬口的錢去,她已經不在乎自己的餓,冷,暖……只在乎那些不能自理的孩子們,她不僅僅是她自己孩子的媽媽,是那上百名孩子的媽媽,她是可敬的!在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嘴裏説出了:把自己的腎捐給那些最需要的人,最後還把自己的肝也捐給了那些真的需要的人士。她還沒有受完應盡的學習義務,但她想,卻再沒有了機會,她的年華還沒有綻放,就已凋謝,留在了人間温暖,她就是:何月。人間冷暖完全由我們自己去鑄造,不要忽視那些微小的事,這樣才能讓那些小的變成更大~ 的温暖去温暖人間。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二

在我們的生活中,國家中。總有一些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人。他們為了我的祖國的興旺而付出了一生甚至生命……

今天是我們班的活動課,老師打開電腦點擊(感動中國)這個視頻給我們觀看,裏面説的是一些為國家,為人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英雄。在裏面我最佩服的是黃旭華爺爺。他的事蹟讓我最為感動。

先從黃旭華爺爺説起吧!他現在是一位共產黨員,可是有誰知道他青春時的事蹟呢?黃旭華爺爺大學畢業時就參加了製作核潛艇的工作,他在當時擔任總設計的職位。因為當時這項工作是黨密工作,所以不能透露給別人,連自己的親人也不能述説。黃旭華爺爺的親人們時常埋怨他。可是他沒有放棄這個工作。如果核潛艇出了什麼問題,他們即使在被窩裏也會不顧一切地去解決。經過他們不休不眠的工作,終於核潛艇快速度地完成了。可是要真正地完成還有經過水壓測試。在當時美國為了更高效的完成核潛艇,開展了水壓測試,但是核潛艇下海10米時就因為承受不住水壓的衝擊而失敗了。在當時美國死了一百多人。可是黃旭華爺爺並沒有因此而害怕而是我自己親自帶領着戰士們做測試。潛艇下了5米,10米,20米……終於核潛艇成功了。中國成為了5個國家中其中一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黃旭華爺爺為了祖國奉獻了自己一生的青春。

正是因為這一些為國家而努力,奉獻的人。我的祖國才變得如此美好。讓我們一起攜起手來。共創美好家園吧。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三

如今的社會,在權力和利益的追逐之中,人們往往忘記了什麼是真正的感動,什麼是真正的美。

當看了cctv《感動中國》頒獎晚會之後,我幾度淚流滿面,深深的被當中的人物所感動。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善良的女教師——張麗莉。她是一位國中的教師,她非常愛她的學生,在學校她親切的稱自已的學生是寶貝,而她的學生稱呼她麗莉姐,師生之間的關係非常地密切。

就在2012年5月8日20:30分,張麗莉老師和四位同學站在學校門口候車,突然,一輛大客車猶如失控的機器人朝學校門口疾馳而來,幾位學生還都沒發現,只有張麗莉老師發現了,她見狀奮不顧身,迅速用身子朝後一頂,把後面的同學推進了學校,又竭盡全力撲向前面的同學,把他們全部推開,此時此刻,大客車就像離弦的箭飛馳過來,正好壓在張麗莉的下半身上,慘不忍睹的一幕出現了——張麗莉老師的雙腿被壓在車下。危急時刻,她憑直覺挺身而出,那直覺的背後,是最具美麗的純正師德。

當張麗莉老師醒來的時候,她已永遠的失去了雙腿,她將一輩子坐在輪椅上,但她無怨無悔。正如《感動中國》組委會給予張麗莉老師的頒獎詞一樣:“別哭,孩子,那是你們人生最美的一課。你們的老師,她失去了雙腿,卻給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們不多,卻讓我們學會了許多。都説人生沒有彩排,可即便再面對那一刻,這也是她不變的選擇。”

面對張麗莉老師的所作所為,感動中國推選委員會陳雨露説:“她播撒下的大愛種子,必將被無數的奔跑接力,從黑土地傳向四面八方,只有教師心中有愛,孩子的世界才會綻放光芒”。

説真的,有時候,我們確實需要這樣的感動,來喚醒心中的良知和真情;有時候,我們確實需要這樣的人物,來引領我們走向新的希望和輝煌。請記住這些名字吧,他們為我們樹立了楷模和榜樣;請記住這些面孔吧,他們為我們叫醒了內心的狂野和熱情。這一刻,他們感動了中國,感動了世界!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四

近日,“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典禮播出。我觀看後感概良多。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看到這樣的人:他們腰背彎曲,整天駝着身子走路。他們最大的心願,就是能夠看到好心幫助他們的人。而樑益建就是那個幫助他們完成心願的人。

樑益建作為一名骨科醫生,每天要面對成千上萬個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但是他從未感到厭煩。有時還特意來到偏遠地區進行義診,患者康復出院以後,他都會親自去往患者的家中複診。對於患者來説,他是一名醫生,更是給一個家庭帶來希望的人。他用兩根支架支起患者的脊柱,也撐起了患者的人生,左邊是“妙手”,右邊是“仁心”。

同時,樑益建發動自己的力量為患者籌集醫藥費,向醫院提出把辦公室改為病房的要求。這些被同事們看在眼裏,記在心裏。漸漸地,每年都會有人找到樑益建進行愛心捐助,甚至成立了一個專門的基金會來提供資金……這是榜樣的力量,也是社會正能量的傳播。

患者在被治癒的過程中,收穫到一份尊嚴,這樣的醫生功德無量——妙手回春,醫者仁心。

我們往往會覺得自己太過渺小,以至於忘記了自己的價值。其實,在平凡中鑄就不平凡的人才更加令人尊敬。

“李萬君”這個名字起初對很多人來説是陌生的,但隨着2016年中央電視台“大國工匠”系列特別報道的推出,這個名字逐漸被人們熟知。他並沒有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只是一名再普通不過的焊鐵工人。可為什麼他的名字能夠在這個時代熠熠生輝?

答案很簡單。因為他的每一項任務都能完成得精準無誤,他對每一位技工的要求都嚴格苛刻,他把每一個零件都看作是自己的孩子一樣。他在這個不起眼的崗位上默默付出了數十年,用他鍥而不捨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品質鍛造出一個又一個工件。工廠就像是他的家,他用雙耳判斷電流過大或是電壓過高等問題,他絕不容許技術方面有絲毫的疏忽。在李萬君心中,這些不是嘈雜刺耳的聲音,而是動人的交響樂,每一個零件就像不同唱名的音符,共同譜寫出精彩的樂章。他説,真正的大國工匠不僅要有過硬的技術本領,而且要有一顆熱衷於製造業的心,能夠創造出智慧與藝術的結晶。

沒有這樣的大國工匠,就沒有這樣偉大的中國製造業——凝心聚力,匠人精神。

生命總是在危難面前現出原狀,那是多麼的絕望與無助。但生命的價值是無法衡量的,它可以重於泰山,也可以輕於鴻毛。

2016年的某個夏夜,這棟大樓裏安然熟睡的人們絲毫不知危險正在悄然逼近。緊接着,一場大火在樓裏蔓延。住在一樓的王峯最先驚醒,他救出妻子和孩子後,又轉身向火海奔去。“你去哪?”“我去救人。”寥寥數語,卻道出了這大千世界裏説不清的真情。一場人與時間的較量拉開了序幕。王峯挨家挨户地敲打着窗户,從這棟樓裏救出一個又一個在死亡線上掙扎的生命。他在火海中穿梭,絲毫不放棄救人的機會,他想着,只要自己還有一口氣,就一定能夠多拯救一個生命。我不敢相信聽到的這一切,因為這需要一個人付出太多太多。也不敢想象他是憑藉怎樣的意志力去和死神作鬥爭。

終於,這場拉鋸戰落下帷幕。王峯終究沒能抵過上天的安排,他被送往天堂……

生命是弱小的,但生命的力量是偉大的,為生命的尊嚴和價值而付出的人更應該被我們銘記——疾風勁草,忠義無價。

這世間有許多平凡的人,他們終其一生,開創了一條不平凡的路。這條路上走過你我他,走過淚和笑,走過風和雨,更走過人生在世不可缺少的真情。這條路帶給我們的是感動,也是震撼……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五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晚會,就像早春的約會在中央電視台如期播出。通過投票等多種方式在全國範圍內評出的年度人物事蹟,在晚會現場陸續與觀眾見面,分別用他們不同的親身經歷講述了感動中國的真實故事,用感動的力量再次喚醒了心靈的春天。

感動是人類最直接的一種情感。生活中總會有那麼一些人,時時感動着我們。他們是宋兆普、黃大年、王鈺、鄧迎香他們是一個人,他們是一羣人;他們是一種精神的代表,他們在用一種心靈的力量,喚醒沉睡的春天。

我們常説,好人就在身邊。“感動中國”的人物也都來自我們的身邊。它傳遞出了中國人的好人觀,行善觀。“勿以善小而不為”,積小善者必成大德。在生活裏。

與往年一樣,感動中國總影響着千千萬萬的中國人。在這些感動人物中有國之大器的精英,也有百姓草根的凡人,但卻都以不同的偉大事蹟感動着這個名族的人民。又是一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我的內心再一次受到了激烈的撞擊與神聖的洗禮,在感動與眼淚交織的背後,我收穫的不僅僅是文字上的樸實與感動,感動就在我們身邊,感動一直在傳遞着和發揚着,相信和期待更多的愛和夢想被點亮。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六

十三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溝坎。命運百般擠兑,她總咬緊牙關。寒風帶着雪花,圍攻最北方的一角。這小小的車庫,是冬天裏最温暖的宮殿。她病中的老父親,是那幸福的王。她是朱曉暉,為給父親治病,她辭掉報社的工作,欠下一身債務,週末還給“債主”的孩子補習。

本年度“感動中國”的另一則親情故事同樣發生在黑龍江這片黑土地上,與陶豔波的舐犢之情所不同的是,女詩人朱曉暉為我們講述的是反哺之恩。

剛過40歲就頭髮灰白、十幾年沒買過新衣服、整日洗洗涮涮……這樣的朱曉暉很難讓人將她和詩聯繫在一起。

但她又確實是詩人,16歲起發表詩歌,大學畢業後在報社工作。2002年,父親突患腦梗癱瘓在牀,從此改變了她的生活軌跡。

“父親最疼我,我一定要讓父親活下去。”為了悉心照料父親,朱曉暉辭職、借債、賣房賣車。不堪重負的丈夫帶着孩子離開了這個家。生活的苦難全壓在了朱曉暉的肩上。

父女倆在社區的一個車庫裏安了家,一住就是13年。女兒天天給父親擦身、翻身,父親從未得過褥瘡。兩人生活的唯一來源是父親每月1000多元的養老保險,除去治病的開銷所剩無幾。為維持生活,朱曉暉放下面子去菜市場撿拾別人不要的菜。

“剛開始也有一點點委屈的感覺,但是一看見我爸活着,每天還能跟我爸爸聊聊天,我就覺得很快樂。”夜深人靜時,朱曉暉會在燈下鋪開一張紙,寫寫詩,一年也能寫個百十首,父親常常是詩中的主角。

“每天看着東昇西落的太陽在守望着父親讓我明白這樣的日子會久久的存在不能讓堅強的身體倒下要勇敢的尋找生命的活力”詩歌賜予她力量,讓她抬頭面對生活的所有贈予。

在“感動中國”之前,朱曉暉的孝心故事感動了當地一家孔子學堂的師生。每個週末,朱曉暉在這裏當志願者老師。師生們隨她來到那間車庫,孩子們揹着《三字經》,唱唱跳跳錶演節目,還排着隊,仰着一張張稚嫩的小臉,湊到病榻前親一親爺爺那張溝壑縱橫的臉。當一老一少兩張臉龐在短片中定格時,其帶來的心靈衝擊勝過任何言語和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