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賽德克·巴萊》的觀後感(精彩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5.21K

《賽德克·巴萊》的觀後感(精彩多篇)

《賽德克·巴萊》觀後感 篇一

今天是《賽德克·巴萊》在內地上映的日子,從去年底知道這部電影的時候就在熱烈的期盼着。只是,在他即將上映前的一個月我終究還是通過網絡將其觀看了。不是不想支持票房,只是怕刪減的太多影響了它的完整性,減低了感官性。

對於電影的好壞,我向來無法評定。我總覺得那是專業的人才能去做的鑑定。例如電影的結構、敍述、畫質、剪接……這怎麼可能是一個普通影迷所能清楚瞭解的了的。所以,大多數人對於一部電影的喜愛或是感覺平平,更多的是來自這部電影給自己帶來了怎樣的感受和體悟。

從側面的角度看,我們在這部電影裏看到了對侵略者的反抗;從民族信仰的角度來看,我們在這裏看到了因為信仰而拋灑的堅貞熱血;從社會的角度來看,我們在這裏看到了野蠻與所謂文明的矛盾;從人性的角度來看,我們在這裏看到了人性不可預知的力量……不管你站在怎樣的角度,看到了怎樣的東西。那羣賽德克人都那樣真實的存在着,在你眼裏他們或許野蠻暴力,但是他們有自己的信仰和快樂。

“若明知前方是絕路你還是會義無反顧的往前嗎?”賽德克人的答案是肯定的,而我們卻是猶疑的。在現實社會中生存的我們太懂得趨利避害,太懂得活着得要學會忍受,太懂得如何保護自己。而他們比起活着更在乎的是信仰,更在乎的是傳承而不僅僅是繁衍。當賽德克的女人為了不拖累男人戰鬥而選擇集體上吊自殺的時候。那樣的勇敢,那樣篤定的信念,匯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直擊我心。記得莫那的兒子對自己的妹妹説“死很容易而活着才是艱難,你們活着要多忍耐要延續賽德克的血脈”。

他明知會死,還是義無反顧的選擇戰鬥到底。生不如死的涼薄或許很少有人能體會到,那時的他們一定深感這涼薄。關於民族關於信仰有太多的感受無法訴説清楚。

“比起無力反抗,更可怕的是愚昧”。這是影片後半部分帶給我的強烈感受。賽德克人分為很多的部落,當絕大部分的部族都聯合起來抵抗日軍的時候,卻有一小撮人為了自己的仇恨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將矛頭指向自己的族人。賽德克人在河裏相互廝殺的那一幕,讓人抑制不住的心痛和焦急。恨不能衝進熒幕告訴他“快,將你的刀刺向真正的敵人,不要在這裏做無謂的犧牲了。”他們的愚昧來自沒有文明的教育,沒有人告訴他們當外敵來襲時最重要的是一致對外,內部的矛盾在滅族的威脅下其實根本不值一提。

但是我想所謂文明並不是指一定要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畢竟千百年來他們都是按照這種方式而生並且他們快樂。文明要帶給他們的是思維上的改變和前進,讓他們知道在面度問題時這樣做或許比那樣做的結果更好。然而卻總是有人想要用絕對文明的方式剷除異己連根拔起。野蠻和文明間的矛盾,產生於“絕對”。還有太多的細膩感受就不在這裏贅述了,相信若去看了這部電影的人定會得到很多的觸動。我想或許你不要用戰爭片的絕對要求去看待它,會喜愛它多一點。

最後,不得不説的是《賽德克·巴萊》的配樂與電影內容真是相得益彰。

《賽德克·巴萊》觀後感 篇二

什麼是信仰?圖騰印記,太陽旗,彩虹橋,是櫻花短暫開謝的絕美,是賽德克人臉上獨有的驕傲。

沒有抗日的深明大義的復國仇恨情懷,《賽德克巴萊》只是站在台灣原住民的角度,以他們的視角突顯人性善惡,展現歷史大背景下的矛盾糾結,禮貌和野蠻的衝突是全片最大的亮色。“既然你們的禮貌,只是讓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們就讓你們看到野蠻的驕傲!”片中花岡一郎一角是在日本文化教育下的賽德克人,他夾在兩種身份之間糾結,進神社還是進獵場。既不能得到日本禮貌人的認同,又有着本根的血統,最終的他用原住民的彎刀以日本武士的切腹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看後,片中一些畫面和片段總是久久在腦海揮之不去。莫那魯道揹着死去的父親時的嚎嚎大哭,賽德克殺死日本人時女人哭喊和配樂悲壯的女聲歌謠,賽德克女人與孩子分別一同上吊自殺的場景還有花岡一郎忍痛殺死妻子和剛出生不久的孩子,那些直入人心的慘烈悲痛,那些哼唱出生命信仰的歌謠,沒有一部電影能夠使我在人性角度面前顯得如此無助如此震撼。片中族羣相互殘殺的仇恨和原住民與日本人的仇恨,沒有絕對的惡和善,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一方的禮貌侵入另一方的自由領地,一方信仰太陽,一方信仰彩虹,為了彼此的信仰戰場廝殺。在殺戮面前的,似乎民族仇恨隨着兩方的血腥場面隨之而散,我看到的是赤裸裸的生命,看到的是信仰的堅守。這是場死的戰爭,用賽德克巴萊的話説,是通向祖先彩虹橋的戰爭。它衝擊的是現代社會信仰缺失的精神狀態,更是我們尋根的呼喚。在現今無根漂浮的病態社會,早已沒有原始人的圖騰信仰,早已沒有那顆勇敢的心,我們是盲目浮誇的一代,工具理性盛行其道,信仰便成了和夢想一同的奢侈精神產物。在所謂的現代禮貌的同化下,我們那種原始初萌的心呢?我們是不是已經丟失了最珍貴的人性?反思“我是誰”,這種尋根的衝動從沒有如此強烈。

“拿生命換取圖騰印記,拿什麼換回那些年輕的生命?”“驕傲!”那是一個值得驕傲的族羣,賽德克巴萊,真正的人。這部影片受到了台灣觀眾的認可和共鳴,卻在大陸這邊慘遭票房和各種批評的壓力。真正能夠從原住民的視角去看所謂的民族大義的史詩,在我看來,反倒比那些宏大敍事的電影更能打動人的心靈,更能引起大眾的反思,因為人性和信仰,會比仇恨和簡單的正義來的更震撼更有精神的力量。

《賽德克·巴萊》觀後感 篇三

這是一部絕對值得去電影院看的電影。不用思考所謂的文化,殖民,隔閡,族羣,只需要看見男性應該如何去戰鬥,他們的熱血灑到了哪裏,你甚至不需要思考仇恨是如何互相埋下的,該怎樣才能消弭這些,文明啊,信仰啊,想這些都太累了,就去看看人性裏最簡單狂野的地方。如果文明不夠文明,那就讓野蠻足夠野蠻。

鮮血、殘肢、斷頭,伴隨的卻是美得讓人無法呼吸的畫面有山川河流,有櫻花漫天,有孩子們的微笑,有女人們的眺望。即便殺戮本身,也是委婉的表達方式第一場突襲戰,躺下的日本兵看到了盛開的櫻花,如血一般殷紅;霧社事件後日軍圍剿賽德克族,一名被殺的狙擊手緩緩閉上眼睛,熊熊火光在他眼裏幻化成了櫻花;年輕的莫那頭目,在山間飛奔追上一名日本兵,回身一刀,只見一縷輕煙,被劃成了兩半……

在日軍進攻村落的時候,在賽德克男人砍下敵人頭顱的時候,在母親與妻子上吊自殺的時候,在年少的孩子與日軍同歸於盡的時候……那悽美的山歌總是如期響起,讓人心醉,讓人心碎。在這種如泣如訴的調子中,整部電影,透露着一股不可名狀的憂傷和魅力。

《賽德克·巴萊》觀後感 篇四

電影一開始,賽德克族住在一個美麗的世外桃源,過着生態平衡的生活。可是隨着日治時代的來臨,他們被強迫改變原本的生活,讓頭目莫那魯道十分痛心。賽德克年輕人要求莫那魯道帶領他們反擊日本人,於是他們的戰爭必就此展開。

“如果禮貌是要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讓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他們不願意讓他們的獵場就這樣被禮貌給吞沒,他們寧願光榮地死去,也不要羞恥的活着。他們靠着這種意念,前往公學校的運動會血祭祖靈,他們的勇氣和精神令人敬佩,他們的民族意識值得我們學習。

莫那魯道明明白這是場必定會輸的戰役,但還是拼命的反擊,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相信,僅有這麼做才能成為真正的賽德克人,死後才能走上讓祖靈認同的彩虹橋。

我覺得不只原住民,就連漢人在以前的作為也跟此刻差很多,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生活方式,如果説打打殺殺 是不對的,這種用現代角度來批評,是不公平的。我們應當要反過來思考他們有什麼地方是值得敬佩的。他們即使遇上連自己都心知肚明敵可是的敵人,他們還是沒有選擇逃避,而是勇往直前。換作是你,你辦得到嗎?他們把他們的不甘心用實體行動表現了出來,而你又如何呢?

《賽德克·巴萊》觀後感 篇五

沒有宣傳,沒有明星,沒有花哨的片名,沒有費盡心思的炒作,如果不是眾多影視名人推薦,不是萬達院線一紙力挺的聲明,想來我也不會去看這部片名讓人摸不着頭腦的電影。

觀影完畢,久久沉浸其中,被深深觸動。一段台灣原住民抗擊異族人統治的歷史,對於我們來説,太過陌生。台灣曾被日本統治50年這個事實,竟也是在我初次台灣行時才明白的。簡單的説,這是一段台灣抗日曆史的縮影,不一樣的是,我們熟知的是抗擊日本侵略,台灣是抗擊日本統治。被侵略時的恨是愈來愈深刻的,而被統治時的那種恨,也許會在禮貌的掩護之下漸漸睡去,面相上的繁榮,日語對全民的教化,部落之間爭鬥的平息,為了留住種族的忍耐,都足以讓那種恨漸漸睡去。

睡去二十年之後,抗爭的力量爆發了。明知抗爭就會死,種族也可能因抗爭滅亡,然而他們還是義無反顧的選擇了抗爭。如果禮貌就是讓我們卑躬屈膝,那就讓他們看看野蠻的驕傲”。

當真正的戰鬥來臨,他們選擇血祭祖先,選擇如何去死,而不是生或死。女人們為了節儉糧食給戰鬥的男人,上吊而死,一人被圍攻的男人,轉身躍入萬丈深淵,或者刺刀刺向自己,中毒的男人,讓同伴攙扶着上吊而死,中槍的男人,祈求同伴殺死自己。死亡的方式死亡的場面,貫穿整部電影。世界盡是漫天飛舞的血色,在鬱鬱葱葱的大森林裏,在清澈寧靜的溪流旁。然而,若非那噴濺而出的血色,你怎能明白男人的血性是這般的重要。“真正的人能夠輸掉身體,可是必須贏得靈魂”,賽德克巴萊,意思正是真正的人。正是在那貫穿全場的血腥中,我讀到了男人的血性,觸摸到了靈魂的尊嚴。

“那是我們的山,那是我們的溪,我們在獵場追獵,我們在溪中取水,願我為此獻出生命。彩虹出現了,一個驕傲的人走來了,是誰如此驕傲啊,是你的子孫。”,部落首領莫那的內心獨白,在和父親的歌謠聲中散播開來。“我們死了,子孫怎樣辦,他們還有驕傲。”

沒有大而全,沒有主義,沒有口號,沒有政治綱領,沒有鼓吹,血性的男人,清澈的溪流,茂密的森林,人和自然,是這個抗日影片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