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精彩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7.21K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精彩多篇】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篇一

《金陵十三釵》經創作團隊數年經心打磨,但也並非無瑕疵可言。約翰對玉墨的一見鍾情與追求似可理解,但玉墨的迴應——與其牀第之歡便有些過分。當然這裏會有玉墨對約翰的感激,也會因為玉墨的妓女出身,但畢竟是明天就要以自己的身體,甚至生命去面對兇殘的日軍。於是,這牀第之歡無疑消解了此前與此後的莊嚴與慘烈。體現人性不假,卻有氾濫之嫌。影片的結局過於虛幻與浪漫,將始終的悲慘氣氛一下子轉換成詩意的畫面並不是一個最佳的選擇。

筆者以為,結局如果將赴會妓女們慘烈的抗爭場面呈現出來,並且跟約翰帶領學生們逃離的畫面交替進行,以進一步增強影片的悲劇效果,突顯她們赴死的價值與意義。影片還有一些值得推敲的地方,比如翻譯能將既多又重的修車工具輕鬆地帶進教堂,約翰又在日軍嚴密監視的院子裏將一輛廢棄的卡車修好,這樣的細節處理只能説是懶漢的辦法,破壞了影片整體上的嚴謹。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篇二

如若有一天,你去到南京——一個在古時喚做金陵、有過無數興衰往事的地方,你未聞得秦淮河畔的吳儂軟調温柔心扉;未賞得琵琶撥盡黃昏月動人心絃;更未遇得翠禧樓金陵十三釵環佩叮噹豔琳琅……那一定是1937年12月13日後,煙灰漫卷的南京城。

那裏埋葬了一羣女子,出身風塵最終也歸於風塵;那裏埋藏着一段故事,聽之潸然,思之哀歎。

戰火連綿的1937,日軍入侵南京屠殺百姓,殘害生靈,燒殺掠搶,肆意妄為。六朝古都化為廢墟一片,陷在青灰煙霧中,再看不清原本模樣。長長的街道,向前是殘垣斷壁,往後是屍橫遍野,目光所及皆是荒涼與心魂驚顫。殘暴的日軍滿城尋覓,找尋漏網的、活着的中國人。南京,南京,陷落的南京。

廢墟中頑強屹立的聖保羅教堂,聖歌不再輕聲吟哦,禮拜聲不再虔誠動聽,寸寸磚瓦早被濃煙燻黑,不再聖潔,教堂外是殊死抵抗的軍人將士、是與侵略者同歸於盡的傷兵、是以隊友身軀為盾英勇赴死的爆破手;教堂內是一羣正逢青春年華的教會女學生、一個為護學生假冒神父的美國人,以及14位躲避戰火的風塵女子。故事在聖保羅教堂徐徐鋪陳開來,又在聖保羅教堂緩緩落下帷幕,只是這一幕戲,必將深深烙在每個人的心頭,清晰着,也滾燙着。當同胞的鮮血染透了風情萬種的秦淮河,當南京的失落城牆在風中嗚咽,當冰冷的槍炮與暴虐的人性狠狠戳着每個國人的脊樑骨,當侵略者要在這片陷落的土地開慶功宴……他們命令——教會女學生們,讓如花般年華的女孩子在他們的慶功宴上歌唱。他們的齷齪之念,昭然若揭。這是何等的侮辱!羞辱!“他們侵我家國,佔我故土,不能再讓他們侵犯我們的軀體!”女學生們欲保貞潔攀上了教堂高高的塔樓,她們站在呼嘯的風中,一抬眼,不再是那座古韻凌波十里歡,風搖畫舫雨含煙的南京城,此刻的南京,灰天伴着白霧,混沌中,她們看不到絲毫的光。

14位秦淮歌女從高聳塔樓救下她們。14個眉眼生媚的風塵女子卸了紅粧,剪短頭髮,披上縫補修改過的唱詩袍——那更像是甲胄加身的戰袍,巧笑嫣然着説,別害怕,姐姐們替你們去,去赴一場悲壯的死亡之約。她們一生倥傯,半世伶俜,那煙柳畫橋、風簾翠幕的秦淮河畔,曾是她們難得的家。商女亦知亡國恨。教堂的彩色大玻璃,有斑斕的光在上面流轉,當被血浸透的琵琶弦輕輕撥動出第一段旋律,當《秦淮景》被彈出第一尾音,有羣美麗而堅強的女子從幻境中款款而來。“我有一段情呀,唱給諸公聽呀……”秦淮的繁華,金陵的古韻,就都在那朱脣的一開一合,眉眼的一顰一笑,還有琵琶的一撥一弄中細細描摹。那是她們最後一次為故園歌唱,哀而不傷,悲而不戚。她們是凜然的、不屈的,國難橫空,她們亦是血骨錚錚的中國人。愛與恨,不會有人比她們更清楚,琵琶弦上説相思,相思實則謂鄉思。

“震撼”與“沉重”,是劇終後立刻浮於我腦海的關鍵詞。影片中有一句刻進人記憶深處的話:不願當亡國奴的人,唯有拿命去拼。面對國破山河風飄絮,無論何時何地,無論男女老幼,中國人的民族氣節是永不倒的。曾記否,有那樣一羣人恍若不知疼痛不知死生,火焰覆蓋肉身,槍炮擊穿靈魂,為了革命理想前進,;曾記否,有那樣一羣人鐵骨錚錚頂天立地,死守國門,忠魂永垂。那光波輪轉的彩色玻璃映照的是前途之光——是成千上萬的國人棄之生死不顧,用寸寸血骨築起的國之出路。生逢盛世,滿目硝煙的戰場似乎離我們遠了又遠,可曾經外族鐵騎踏足的山河瘡痍回想起仍歷歷在目。那是段不能忘懷的殘酷歷史,那是我們迄今依舊要引以為鑑的苦難往事。而今的中國,傲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終日乾乾,與時偕行。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流淌着不屈不撓的血液,傳承着忠貞不屈的傲骨;中華兒女,自古以來就懷揣着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勇氣,存留着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意識。中國共產黨,從血雨腥風中崛起,千磨萬擊還堅勁;在風雨如晦的時代掙扎,儘管前路巨浪滔天、荊棘密佈,我們堅強而無畏的黨永懷青衿之志,履踐致遠;儘管前路暗流湧動、詭譎難測,我們偉大而執着的黨始終堅持韜光逐藪,含章未曜。歷史是一面鏡子,鑑古知今,學史明智。往事如煙,終將彌散在時間長河中,新時代已啟新篇,新徵程必將砥礪,黨旗依舊美如畫,我們依然在路上。

“我有一段情呀,唱給諸公聽呀……瞻園裏,堂闊宇深呀;白鷺洲水漣漣,世外桃源呀”。今朝的南京城,千里鶯啼綠映紅,幾多樓台煙雨中;今朝的秦淮河畔,兩岸霓虹畫影裁,依舊有人將琵琶輕輕彈,將那《秦淮景》輕輕唱。

建黨百年,漫舟漾波,盛景好年華。

金陵十三釵電影觀後感 篇三

看完金陵十三釵,我的心被震撼到了。我感覺自我就生活在那個硝煙瀰漫的南京。我為眼前的人的痛而痛;我為日本軍卑鄙、下流的行為而憤怒;我為放棄離開已淪陷的南京的勇敢戰士們而感動。我為秦淮河的女人的品質而流淚。此刻,電影裏的畫面還在我腦海裏輪迴。

故事發生在1937的南京。那時的南京已經成為了所有人的噩夢,那裏被日本軍害的滿目蒼夷,已經是一片黑暗,統統籠罩在戰火之中。血肉模糊的屍體縱橫在南京的大街小巷上,尖叫聲、槍聲隨處可聞。在這戰火之中有十二個女學生和一個孤兒陳喬治在匆忙的向教堂奔去,她們的臉上有着常人無法體會到的痛苦,有着難以傾訴的苦楚。她們失去了美麗的家園,失去了最親最親的家人。與此同時,一羣秦淮河的妓女也到教堂去避難。那些日本軍到處搜捕女學生,對女學生如牲畜般的蹂躪。更可惡的是,日本人竟然還要這些女學生在他們的慶功大典上唱歌,為他們助興。就在這火燒眉毛之時。那些妓女挺身而出,代替了那十三個女學生。在南京的教堂,那個為了送葬教父的送葬者,為了肩上的一份職責,為了保護那些教堂的女孩子們,能安全離開那個可怕的南京,不惜自我冒着生命危險,修好了卡車,把她們帶出了南京!

影片的最終沒有交代那些女人最終如何。但我相信大家猜也猜得出她們如何,僅有死。

妓女的身份很低,大家都説他們無情,但她們做的的事情卻有情有義。可又有幾個人有這種情義呢?在南京危在旦夕之時,正是這種身份卑微的人,獻出了力量。

在看影片時,我一次又一次的流淚,我真想嚎啕大哭,我的心是那麼的沉重,脆弱。一個個場景像一把尖刀一痕一痕刮在我的心上。望着那日本軍殘害中國人的場面,想起那三十萬觸目驚心的數字,想起那一堆堆的屍體,我就想哭。我真為那些日本軍隊的軍官和士兵一向受的思想教育而感到深深地悲哀。我還為中國的腐敗而哭,如果那時的中國強大,日本人敢來欺負我們嗎?只要強大了,我們誰也不怕。一個國家想要在世界立足,只能取決於自我的國家,看你堅不堅強,強不強大。此刻我們的國家強大了,可是我們不能忘記中國歷史上的屈辱。

我們今日的幸福是勇敢的戰士們用鮮血換來的,在我們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時,千萬不要忘記,那些為革命流過鮮血的革命烈士們……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篇四

南京大屠殺,這是一段中國歷史上最悲慘最深重的恥辱,是永遠無法癒合的傷痕。以至於張藝謀2011年導演的《金陵十三釵》我2019年才觀看。很早之前就聽朋友們説起過這個電影,無一例外都是好評,但是隻要我想起是南京大屠殺這一題材時就心生膽怯,不敢觀看。今天是下定了很大的決心去觀看的,畢竟事情已經發生無法逃避,不如主動面對。《金陵十三釵》這部影片把我帶進了那段嵌入我們靈魂,深入我們骨髓的慘痛歷史中:南京大屠殺,整整六個星期,南京就淪為了地獄,30萬同胞慘死在敵人的刀槍下,無數的婦女慘遭蹂躪,到處是死屍,到處是鮮血,山河失色,日月無光。在這場毫無人性的殺戮中,每個人的命運都和整個國家的命運連在了一起,這裏面有像花骨朵般還未綻放的十三四歲的教會學校的女學生,有秦淮河邊倚欄賣笑出賣肉體的妓女,有一個教堂的小打雜,有一個開始還只是想賺點錢撈點油水的美國殯葬師。當死亡向他們逼近時,當一羣花朵般純潔嬌豔的少女即將遭受到日本鬼子禽獸般的蹂躪時,相信每一個身處其間的有一點點做人的良知的人都會挺身而出,在殘酷的戰爭面前,他們每個人都完成着自己的心靈救贖,那個二流子殯葬師成為拯救女孩們最關鍵的人物,那些秦淮河邊賣笑的妓女們和那位教堂小打雜頂替了女孩們慷慨赴死。

影片對這些生活在人羣最底層的妓女們的刻畫非常成功,妓女們剛進入教堂時霸佔了地窖,妓女們袒胸露乳,濃粧豔抹,話語粗俗,一片活色生香的場面與之後妓女們打算頂替女孩們去赴死亡之約,她們洗去鉛華,剪掉頭髮形成鮮明的對比,“商女猶知亡國恨”,當屏幕上出現了妓女們脱掉豔麗的旗袍,剪去妖豔的頭髮,換上學生們的服裝時,我相信所有的觀眾也隨着她們進行了一場心靈的洗禮,她們看起來是那樣的純潔,那樣的高尚,就像小説中寫到的:人生來是有貴賤之分的,女人尤其如此,如果一個國家的災難都不能使這些女人莊重起來,她們也只能是比糞土還賤的命了。這羣可敬可佩的妓女們,用她們的生命洗滌了身上的污垢,證明了自己的價值,展現出人性的光輝,那一刻她們像天使般純潔,像聖母般高尚。影片中還有一個人物的塑造,我覺得非常成功,那就是佟大為飾演的軍人李教官的形象,他是整個沉重壓抑的背景下最亮麗的色彩,他是中華民族衝破黑暗走向光明的一線曙光,他是中國人不屈不撓,誓死衞國的精神的代表,中國正是因為有着無數這樣的不願做亡國奴的中國人,才使中國從那個噩夢中驚醒,奮起反抗,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最終把日本鬼子趕出了中國的土地。

這大概是我看到的,第一部,也是最後一部不敢看第二遍的電影了吧。我已經無法用文明的語言來描述日軍的禽獸之行了,縱然説上一萬句罵人的話,也無法安撫飽受摧殘的先人的傷痛。但是身為中華兒女,不敢不盡綿薄之力,我將與我後代子孫共同銘記這段歷史,刻於骨,融於血。

金陵十三釵電影觀後感 篇五

觀後對片中多個鏡頭歷歷在目,心境分外沉痛。戰爭是不分國家、不分地域、不分種族的,戰爭是殘酷的,在我們抱怨當年日軍暴行的時候,事實上在之前的納粹二戰中,早已上演過。不管是在歐洲大陸上的猶太人杯具,還是在亞洲大陸上中國的隕落,歷史只是一次次在上演人類的貪婪與野心,慾望與自私。片中的細節不管是不是真實的,我們都相信在戰亂的年代,國人是團結的,中華兒女是齊心的。即便政府早已不復存在,“國”在當時必須是凝聚眾人的基礎,信念的所在!大到現任政府、小到如俾草民,一句話在我心中久久不能泯滅——落後就要捱打!

對於沒有多少寄託的秦淮妓女而言,即便是琵琶弦、耳環和貓,都值得她們冒死追尋。這就是她們的精神寄託,無關世間安穩和**。和平年代,她們也是邊緣人,戰爭年代,同樣沒有逃脱邊緣。從良家女子變為妓女起,她們就學會了在自我的世界裏求生存。

電影比小説更充實飽滿,色彩的運用體現了張藝謀獨特的美學,教堂彩色的玻璃在電影中其實起到了很重要的視覺效果,玉墨的旗袍件件精心。更重要的是,電影情節很緊湊,一環扣一環,不像小説天馬行空。

作為電影來説,無論是情節人物設置,還是畫面拍攝手法,大到戰爭場面,小到地窖裏的十四釵生活,都看得到張導的用心良苦。

全片幾乎一半英文一半南京話,注意了一下,貝爾的英文對話都儘量簡潔,句式簡單,玉墨的英語則用了許多很漂亮的句式和詞彙,顯得她很有教養,畢竟是在教會學校呆過6年,是班上英文最好的。從這一點上説,十三釵具備了國際大片的基本素養。

學會尊重下層人民,這是禮貌人的基本素養。因為每一天裝扮得光鮮亮麗,人模人樣的,未必背地裏做的勾當就比妓女枱面上的錢色交易更正當。“妓女是婦女最古老的職業。”和那些被包養的女人相比,起碼她們是靠自我謀生。這些人之所以比我們過的不堪,更多的不是因為她們自身的原因,而是被社會放逐了。

搞藝術的,請不要用常人的世俗心態來揣度他們。不是所有導演都衝着金錢和利益而去,不是拍了個電影就是為了拿奧斯卡。他們想做的,無非就是拍一個好電影。一個首先是自我喜歡的電影,然後是能贏得觀眾喜歡的電影,最終才是評委喜歡的電影。

真正的藝術家,不為別人而創作。他的創作,是內心的需要,是藝術的呼喚。好片不怕被潑髒水,好導演根本就不在乎無道德的詆譭。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篇六

《金陵十三釵》真的是一部很震撼人心的電影。

銀幕上的場景觸動着我的視覺神經,自己彷彿也處在那個**的年代,那個極度的煉獄中。

沉淪的南京依舊充斥着熱血,因有勇士與他存在繼續與日本軍做着殊死搏鬥,我因哪怕只剩一人也要與敵人同歸於盡、不惜衝在死亡的前線保護教堂的女學生的中國士兵而感動,因他們的痛而痛;為日本軍隊在南京到處搜抓女學生,對女性如牲畜般的蹂躪、殘殺而而激憤;為那些逃命的淪落風塵的女子在最後關頭挺身而出代替女學生的去參加日本軍隊所謂的慶功宴而對他們激賞,同時又為自己的無能為力感到徹骨的辛酸和深深的無奈。

電影院中的我只能靜靜地坐着,默默強忍着想哭的衝動,整顆心都是那麼的沉重和苦澀。

回家的路上心久久不能平復,想哭卻不知為了什麼,可能是為了那些慘烈犧牲的戰士而哭,可能是為了那些慘遭日本軍隊殺害和蹂躪的女性而哭,也可能是為了中國大陸上曾有過這麼深深地煉獄,同時也為中國的統治腐敗而哭,為統治者的無知而哭,為日本侵略作文軍的愚忠而哭,他們似乎已經喪失了“人之初,性本善”這種人性的基礎,那是何等的悲哀啊!

最終電影並沒有交代那些那些代替女學生去日本軍營的女人結果如何,只是交代了女學生最終是如何在外國人的幫助下順利逃離了南京,些女人或許是活着出來了,或許是被那些日本軍給殘殺了,相比前者而言後者的可能性更大,但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寧願相信前者。

偉大的祖國孕育了我們,但是一場炮火轟擊了我們的國門,偉大的土地印上了印上了侵略者的足跡。中國人民拿起了我們的武器,和他們進行了戰鬥,可是,那些自以為是勤勞、勇敢的官僚們卻一味的退縮,才造成南京的悲劇!如果當時每個中國人民都敢於拿起自己的武器去對抗我們的敵人,那麼中國也就不會被摧殘到如此境地。

在如今這個和平的年代,作為中國人,我們不能忘記屈辱的歷史,要時常保持警惕,關心國家大事,關注世界上的發展趨勢,尤其是對於帝國主義國家更是不能失去了戒心。古人説得好“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現在的我們更需要的是居安思危。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篇七

這一次張藝謀與自己以及中國電影的以往完全不同。許多觀眾都説張藝謀與此前的電影有了超越。筆者認為更重要的是張藝謀有了一種世界性的眼光。在電影《金陵十三釵》中,張藝謀不僅僅還原了普遍的人性,讓人性重新回到了現實的大地,回到普通人的心底,還讓這普通的人性呈現出耀眼的光芒,足以燭照被戰爭和滅絕人性的罪惡陰霾籠罩着的黑暗的天空與大地;更重要的是,他將人性上升為一種超越國家與民族的精神,燭照着更為廣闊的人類現實時空與未來。

老謀子是改革開放後冒出來的最有成就的中國導演,也屬於恢復大學聯考的第一代大學生,受過苦,歷過難,他的作品已經成為了一個時代的腳印,得到了各年齡段的國人,特別是同時代人——老三屆與新三屆的認可。老謀子是玩色彩的大家,這次也是,但玩得更自然,讓人在不經意間驀然進入了特定的氛圍,讓人知道色彩除了傳遞七彩、豐富視覺感官,竟然可以如此酣暢地表達和宣泄心緒。老謀子曾經的短板——故事性不足的問題,在《金陵十三釵》也有了改進。期盼老謀子不斷為國人拍出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大片。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篇八

張藝謀對電影藝術的探索始終不渝當是不需論證的事實,他的電影總是為中國電影開思潮與風尚之先河。其中有一條是張藝謀電影永恆不變的主題——關注普通人物。他當然不是敍寫普通人的普通故事與生命存在,他獨特的藝術目光總會滯留在普通人的普通故事與生命存在的某一個點上,並將那個點放大,再進一步推向極致。這使得他電影中的人物總是與眾不同,超凡脱俗,張揚着旺盛的生命慾望。比如,《紅高粱》中的我奶奶、《菊豆》中的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頌蓮、《秋菊打官司》中的秋菊、《一個都不能少》中的魏敏芝、《我的父親母親》中的駱老師和招娣、《山楂樹之戀》中的靜秋與老三。

《金陵十三釵》中,張藝謀的藝術目光聚焦到了南京大屠殺時暫借美國人的一家天主教堂活命的13位社會最底層的妓女身上,她們在生與死、苟活與被污辱的關頭,挺身而出,高昂地唱出了“商女亦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英雄花”的大風歌,其震憾人心之程度無疑超越了他之前的多部電影。當然,電影《金陵十三釵》表現的不僅僅是13位妓女,還有拼至生命最後一刻的中國軍人、美國的一位由殯葬師轉而擔當起牧師職責的約翰,甚至還有不起眼的被牧師撿來的小雜役,他們共同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什麼叫人性。這人性的光芒將燭照被戰爭陰霾籠罩的死亡之城。

電影《金陵十三釵》一點也不晦澀難懂,其情節的連貫與故事的縝密甚至是張藝謀電影創作團隊的刻意為之。電影通過一系列情節與人物彰顯了人性的温暖與偉大,它們由無數的小溪匯聚成一股巨大的洪流。已經成為死亡之城的南京城裏到處都是槍炮聲與嘶叫聲,還有日軍的燒殺搶掠與姦淫;無數的被俘士兵遭到日軍的集體屠殺,躲避戰火與日軍追殺的青年男女在殘垣斷壁中逃竄;戰火與硝煙,還有恐怖,籠罩了城市的每一個空間。一小隊僅存的中國軍人本可以僥倖撤退出城,但他們卻突然發現了十幾個女學生被日軍瘋狂地追逐抓捕,遂放棄了逃離,就地阻擊日軍,與之展開激烈的巷戰。女學生們逃脱了,一小隊僅存的中國軍人卻幾近全部陣亡。僅存的李教官在將一受傷的少年送進教堂後,重新回到巷子裏,將數顆手榴彈佈置在教堂周圍。當發現衝進教堂的日軍欺負女學生時,李教官對日本兵扣響扳機,然後與衝進來的一夥日軍進行了最後的拼死搏鬥。明知寡不敵眾,明知還有逃生的希望,但他們在那一瞬間裏,卻選擇瞭解救女學生。他們面對日軍的坦克與槍林彈雨,挺起胸膛,用鮮血與生命詮釋了中國男人的血性。作為電影的開端,他們的鮮血為這部電影塗抹了鮮紅的英雄底色。

貫穿電影始終的是一名美國的殯葬師約翰,貪財的他冒死應約來教堂給被日軍炸死的牧師作法事,不但沒掙着錢,反而被捲入因保護女學生而與日軍進行的生死搏鬥之中。他本來有理由,也有機會與同伴一起撤離南京,但他親眼目睹的日軍的罪惡與暴行激發了他身上善的力量,他用他的勇敢與才智,並在“漢奸”、妓女及小雜役的協助下,成功地將女學生們救出。

約翰的出場,一切都是為了錢;而隨後的遭遇,他不僅僅是由殯葬師轉換成了牧師,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超越了國家與民族,讓人性具有了人類普世的價值與意義。小雜役陳喬治用自己的生命替代一名女學生赴日軍慶功會,出身的“卑微”遮掩不住他底層生命那微弱的閃光。十幾位女學生在最後的時刻選擇了集體跳樓自殺,這一壯舉確實讓我們難以置信,她們還只是剛剛離開母親懷抱的十四五歲的孩子。而女學生書娟在日本兵追逐她時向躲在地窖裏妓女們的一瞥,又給我們留下了多少值得咀嚼的意味呢?

將女學生們從集體跳樓自殺的剎那解救下來的是13名妓女,她們無疑是中國社會最底層的人,最讓人在人格與道德上進行多重詆譭的羣落;而且她們強行進入教堂既破壞了教堂原有的寧靜與和諧,還污染了學生們的心靈與宗教的神聖,並與學生們之間發生諸多齟齬。然而,就在女學生們生與死的緊要關頭,她們挺身而出,以自己的身體與生命代替女學生們前往日軍的慶功會。她們的血性與大義並不輸給那些在槍林彈雨中穿行的軍人。她們那輕鬆燦爛的笑容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苦澀的淚水,還有永恆的懷想。這一情節具有豐富的內涵與思想,無論是電影藝術的呈現,還是理論批評的闡釋,都有廣闊深厚的空間。至此,人性的深度,或曰人性的光芒,在這些普通人物的身上得到極其鮮明且豐富的張揚與呈現。編劇之一劉恆説,《金陵十三釵》是“用人類之善向人類之惡宣戰”。觀眾會被影片感動是因為“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善良的角落和土地,一旦種子播種下去就會開花結果”。

這一次張藝謀與自己以及中國電影的以往完全不同。許多觀眾都説張藝謀與此前的電影有了超越。筆者認為更重要的是張藝謀有了一種世界性的眼光。在電影《金陵十三釵》中,張藝謀不僅僅還原了普遍的人性,讓人性重新回到了現實的大地,回到普通人的心底,還讓這普通的人性呈現出耀眼的光芒,足以燭照被戰爭和滅絕人性的罪惡陰霾籠罩着的黑暗的天空與大地;更重要的是,他將人性上升為一種超越國家與民族的精神,燭照着更為廣闊的人類現實時空與未來。

《金陵十三釵》經創作團隊數年經心打磨,但也並非無瑕疵可言。約翰對玉墨的一見鍾情與追求似可理解,但玉墨的迴應——與其牀第之歡便有些過分。當然這裏會有玉墨對約翰的感激,也會因為玉墨的妓女出身,但畢竟是明天就要以自己的身體,甚至生命去面對兇殘的日軍。於是,這牀第之歡無疑消解了此前與此後的莊嚴與慘烈。體現人性不假,卻有氾濫之嫌。影片的結局過於虛幻與浪漫,將始終的悲慘氣氛一下子轉換成詩意的畫面並不是一個最佳的選擇。

筆者以為,結局如果將赴會妓女們慘烈的抗爭場面呈現出來,並且跟約翰帶領學生們逃離的畫面交替進行,以進一步增強影片的悲劇效果,突顯她們赴死的價值與意義。影片還有一些值得推敲的地方,比如翻譯能將既多又重的修車工具輕鬆地帶進教堂,約翰又在日軍嚴密監視的院子裏將一輛廢棄的卡車修好,這樣的細節處理只能説是懶漢的辦法,破壞了影片整體上的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