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金陵十三釵電影觀後感1500字【精品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22W

金陵十三釵電影觀後感1500字【精品多篇】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優秀範文字 篇一

“我有一段情,唱給諸公聽,諸公啊各位,靜啊靜靜心,讓我來,唱一支秦淮景呀…”

那羣柔柔地唱着秦淮景的女子最後走出了教堂,走向了日本人的宴場,混跡風塵的女人最後以學生的姿態走了出去。

看完《金陵十三釵》,我很難不被這十三釵觸動,我甚至會忘記了她們的職業——妓女。她們第一次來到教堂的時候,眉目豔麗,穿着旗袍披着貂皮,嬉笑怒罵,走起路來腰肢一扭一扭,滿是風塵女子的味道。一來就佔領了地下室,在裏面肆無忌憚地打牌,換衣服,衣衫不整地和外國人調情。

“她們把秦淮河的脂粉味帶進了教堂。”

一羣讓人生厭的女人。

沒人會想到就是這樣一羣女人,會為了一根琴絃而用生命犯險,沒人會想到,就是這樣一羣女人,願意用命去護着一羣抗拒她們的孩子。人性——這是我在她們身上最為觸動的一點,也是貫穿了整部電影的一點。我不想談諸如大背景下小人物的糾結這種宏大的主題,我只想説一説電影裏的這羣人體現出來的人性和感情。

張藝謀在電影裏,用了大量反轉的手法來塑造人物,將這份人性和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表現得那麼動人。

電影裏的每一個人都是活生生的人,她們不是完美無缺的,她們都有缺點。那個來教堂收殮教父的外國人約翰,貪財,好色,怕事兒,面對男孩的免費修車請求不為所動。這樣的一個人,在日軍闖進教堂時想到的第一件事情是躲起來,把那羣無力的女學生丟在外面。但就是這樣一個貪生怕死的人,用還在顫抖的手撐起了教堂的紅十字旗,大聲控訴日軍的罪過和教堂的不可侵犯,將那羣女學生護在身後。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在同伴告知自己只有唯一一個機會離開南京時説“我不能拋下那羣學生”。當然還有那羣女人,我還記得她們因為怕死把全身是傷的軍人趕出教堂時的氣憤,所以我能更清楚得感受到看到她們代替女學生赴死時的難過。

這樣先抑後揚的手法,讓這份人性更加動人。電影中的每一個正面人物,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這個特徵,都有着一份生命的鮮活。

《金陵十三釵》的故事發生在南京大屠殺期間,電影背景便免不了戰爭的血腥和慘痛。電影的開場就是女學生在戰爭的狼藉中逃命,身後是猙獰的日軍。導演在電影開頭就不遺餘力地渲染了戰爭的殘酷和日軍的殘忍。其中中國軍人排成隊,用身體擋住坦克,讓爆破手盡力接近坦克的畫面狠狠地刺痛了我。落後的祖國啊,付出那麼多條生命才炸掉了一輛坦克,而敵人後面還有很多輛坦克。張藝謀是細節處理的高手,他讓緊接補上的那輛坦克只在鏡頭裏出現一小部分,但已經足夠刺痛人心。

那十幾個女人的出現讓我們短暫地忘了這份殘酷,將歡笑和生機帶進了教堂。敵人是野蠻的,軍人是冷酷的,女學生是驚恐而蒼白的,只有這十幾個女人是鮮活的,笑嘻嘻的。她們來的時候是笑的,包括最後決定代替女學生赴死的時候也是笑嘻嘻的,爽朗甚至有點潑辣地叫喊要改一改自古以來“婊子無情”“商女不知亡國恨”的罵名。她們在笑,約翰教父在強裝地笑,女學生因為逃過一劫在笑,她們都在笑,笑得讓我們差一點就相信了這次赴宴不是必死,那些女人還有機會回來,直到小蚊子上車前突然爆發的哭喊,我們才突然醒悟。

導演一直沒把角色刻畫成完美無缺的英雄,人性的第一個字是人。他用小蚊子的哭告訴觀眾,這些女人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會怕死,但即使這樣她們仍然選擇赴死。最後她們離開教堂時,鏡頭從空中往下俯拍——十三釵們穿過地上大大的紅十字架一個個走出去,紅十字架是救贖、生命的體現,這樣的鏡頭讓這一次離別充滿悲劇和諷刺色彩。

張藝謀是個很棒的導演,這部電影延續了他對燈光和色彩的出色掌控力,後期配音在邁克爾米勒的掌握下同樣十分出彩。電影情節和人物刻畫上,作為一個看過原著的人,我平心而論,電影比原著優秀,不管是主要人物如十三釵的刻畫,還是那些小人物如佟大為飾演的隊長,日本軍官,女學生的父親。但電影的評分卻不盡如人意,只有7.9分。我特意去看了看那些給三星、兩星甚至是一星的人的評論,很大一部分人根本沒認真看電影,只因為電影主角是妓女就口出惡言。這種對於社會邊緣人羣的惡意,在當今時代仍然沒有改變,我不由為那十三個女孩子不平。她們身上是有不堪,但她們的情,她們的心,不比任何一個人骯髒,她們唱《秦淮景》的時候,嗓音柔柔,笑意盈盈。電影裏小蚊子與女學生爭吵時怒吼了一句“我倒要看看是你髒還是我髒”,我也想問問,她們髒嗎?。

電影結束了,人們的思考卻沒有結束。

《金陵十三釵》電影觀後感精選 篇二

無法忘卻的記憶

1937年12月13日。

南京。

火光滿天,槍炮轟鳴,血流成河。

三十萬人,躺在血泊中,生命永遠定格。

這慘痛的記憶,永遠也無法讓我們苦難深重的民族忘卻。

隔着歷史的風雲,越過歲月的塵埃,導演們一次次在銀幕上重現這一幕,《南京南京》讓所有觀眾淚奔;雕塑家們用血淚雕成凝固的歷史,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前樹立的一尊尊雕像記錄着民族的苦難;作家們壓抑着悲痛將殘酷的戰爭濃縮為文字,字裏行間流淌着回憶的苦痛……而小説《金陵十三釵》,被改編為電影,一次次震撼着我們的靈魂!

書中以一個十四歲少女的視角來寫,她的見聞、她的感受、她的恐懼……,真實地再現了日本侵略者滅絕人性的暴行,讓我們再次感受遭受異族侵略和殺戮時的無助。

令人唯一欣慰的是,在這冰冷的槍聲中還有一絲餘存的人性善意的温情:明知庇護傷兵可能會給教堂帶來滅頂之災,英格曼神父還是收留了無助的他們;五個死裏逃生的戰士,為了保護教堂裏的人不受連累,甘願挺身受死;……異常是文章最終,那十三個秦淮河上賣笑的女子、被自視為純潔的女學生瞧不起、認為她們無恥下流的十三個女子,卻在生死關頭毅然決然地選擇替女學生進入虎口受難……這滴着血的温情,一次次進入我的心靈,讓我的心緊緊地揪在一齊,為我們的民族、為我們的國家、為我們的同胞所遭受的苦頭而悲憤!

“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十三四歲的豆蔻年華,無憂無慮,像我們,在爸爸媽媽的呵護下成長,不會有生命危險,更不會被任何骯髒的東西玷污……可是,戰爭這個魔鬼卻會破壞這完美的一切,讓人性泯滅、獸性大發。他不僅僅斷送女孩無憂無慮的生活,並且會將她們送到人間地獄甚至是死亡。那個十五歲的少女安妮,最大的願望是做一名記者和作家,卻因為希特勒發動的一場邪惡的戰爭,於花季之齡死於納粹集中營。《安妮日記》中的“我期望我死後,仍能繼續活着”讓所有讀過的人心酸。而《金陵十三釵》中的金陵女子學院的女孩被心懷叵測的日本鬼子在聖誕之夜要求去為他們唱讚美歌,手無寸鐵的她們面臨的是被蹂躪被殘殺的命運!在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時,有一面關於外國人保護中國難民的紀念牆,其中一段文字印證了十三釵的命運:每一天晚上,日本人都會來到金陵女子學院,帶走20多位十幾歲的女孩,而這些被帶走的女孩,很少被送回來……

掩上書卷,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公祭日的講話又一次如黃鐘大呂般在耳邊響起:“和平是需要爭取的,和平是需要維護的。僅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維護和平,僅有人人都記取戰爭的慘痛教訓,和平才是有期望的。忘記歷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認罪責就意味着重犯……”是的,這段歷史永遠不能被忘記!同樣十四五歲的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是多麼幸運!但我們更要努力學習,讓我們的國家更強盛!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為了祖國完美的明天,我們該啟程了……

1.《金陵十三釵》觀後感500字五篇

2.《金陵十三釵》觀後感500字五篇

3.觀看國產片秋菊打官司觀後感範文600字五篇

4.電影金陵十三釵觀後感範文觀後感800字五篇

5.電影《金陵十三釵》觀後感700字五篇

6.《金陵十三釵》觀後感1000字五篇

7.《金陵十三釵》觀後感1000字五篇

8.電影《金陵十三釵》觀後感範文500字5篇

9.電影《金陵十三釵》800字五篇

10.電影《金陵十三釵》觀後感600五篇

釵觀後感 篇三

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城市。而生在江蘇的我,從小就對南京有着無比的崇拜和嚮往。

南京,這是一座怎樣的城市?有時候真的很想去嘲笑一下可憐膽小的天朝。對這樣一個前朝舊都的冷落。從小就看歷史書,説國軍不抵抗,全面投降,我們游擊隊是多麼能幹,是GCD把日本人趕出了中國。可笑。國中起就真實接觸了歷史。也感謝當時國中圖書館裏面那些泛黃的抗戰史實。南京會戰其實和台兒莊一樣會戰慘烈,每一個關口,每一段巷戰,國軍幾乎都是0存活。

張藝謀的電影我並不喜歡,雖然原來他拍出了活着,一個都不能少這樣的佳作,但是近幾年的爛作無數,什麼三槍,黃金甲。但是這次的金陵十三釵,絕對算得上他近些年來最好的作品,也是巔峯之作了吧。有些東西很難拍,就像這種有沉重歷史背景的電影。張藝謀拍的很好很好,很多人詆譭國產片,詆譭張藝謀。但是真正去電影院看過的人,我想都會和我一樣回來之後感慨良多。

影片裏面都是用南京話,英語,這點老謀子做的很不錯,那時候的南京,誰會説普通話,南京話讓我感覺很順耳,家鄉話的舒服。國軍用身體擋坦克的那一幕,真的覺得自己的心都在顫抖。還有豆蔻的死。我後排的那對白痴的情侶在罵豆蔻為什麼那麼傻去拿琴絃。其實他們不懂,男人重命,女人重情。豆蔻的死很慘烈,但是她的死不是自找的,她是為了那份情。想給浦生再彈一次秦淮景。很多人只知道有這段歷史,卻不懂。或許裏面有一點幽默,但是我從未笑過,那種幽默的背後都帶着對那時候現實的嘲諷,無奈。貝爾演技非常出色,展示了一個普通美國人變成一個守護孩子的教父的變化過程,那種從對死亡的糾結,到對面對孩子們即將被強暴時勇敢的變成教父去斥責那羣遭天譴的日本兵,演繹出了一個有血有肉有慾望,有害怕的形象,這是我們需要的,每一個英雄,都是有自己想法的,有變化的。而不是被塑造的那個虛假的雷鋒。

佟大為演出了真實的國軍。在可以出南京城的時候,留下來為了掩護那一羣女學生。佟大為的死太悲壯。死的我心都揪起來了。不知道為什麼歷史總把國軍寫的那麼膽小,怕死,投降?劇透就不必了,希望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一看。

玉墨為首的那一羣漂亮的秦淮河的妓女,她們有她們的缺點,她們有人性的缺點,她們從一開始的自私到後來的悲壯,張藝謀刻畫的很好很好。玉墨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深很深。這才是那一道秦淮河的風景。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商女古時候就是説的秦淮河上的妓女,我想,和電影裏説的一樣,她們要改變那種看法。她們是妓女,她們屈辱,但是她們不代表怕死。

張藝謀很用心,每一句台詞,每一幕電影,都仔細的思考過,來表達。我知道,這部電影也有很多缺陷。比如貝爾的轉變太快。但是當你看到那羣女人一起唱着秦淮景的時候,真的是戳中淚點。好聽的秦淮河,江南的吳儂軟語,或許那個時代和如今的中國人都是懦弱的。但是也是有尊嚴和自己守護的東西的。

我覺得每一個南京人,或者南京方言系的人都值得去看一下這部電影。一個被六次屠城的城市,一個慢慢被大家遺忘的前朝都城,誰知道過去秦淮河的傳説呢?

南京,這座沉默的城市,將在歷史滾輪之下繼續慢慢前行。但是金陵十三釵給我的震撼會保留很久很久。我會依舊對這座城市保留我一直的生畏和尊重。

電影《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篇四

看《金陵十三釵》時,不僅心情沉重,而神經高度緊張,為那些弱女子含恨斃命流淚之餘,胸中充滿了仇恨,咬牙切齒的恨!

看到了屍橫遍地,血流成河的南京;看到同胞們慘死在日寇屠刀下;看到無辜的婦女被糟蹋;看到無家可歸的孤兒,心如刀絞。

可想,那個年代慘遭不幸的又何止南京一座城市?

影片中戰爭殘酷鏡頭和鮮活的生命歷歷在目·······

英勇無畏的李教官,用血肉之軀譜寫着對祖國人民的大愛。搶救奄奄一息的蒲生,用智慧狙擊日寇,給女學生逃生贏得了機會,戰鬥到最後,獻出寶貴的生命。

會英語的墨玉與十二個淪落風塵的秦淮河妓女,從人性缺失的見死不救,到毅然收養照顧蒲生,最後替代女學生赴慶功宴的幾個情節,讓人性光輝得以展現。

以書娟為首,未經歷過苦難的女學生,單純可愛憎分明。當得知赴日軍慶功宴的後果時,大家集體跳樓,這種不可辱的精神讓人感動。

業餘神父約翰,原本是唯利是圖的美國人,在日本鬼子的獸面前喚起良知。為了愛,奮不顧身的去找香蘭和豆蔻,途中遇友有機會逃離,但他選擇留在教堂。為了解救女學生,千方百計的修卡車,把生死置之度外,讓人性光輝得以昇華。

當漢奸的父親,為了救出女兒和學生們,盡一份有人性的父愛之心,最後還是被自己主子槍斃了。告誡人們,這就是當漢奸賣國賊的應得下場。

傷痕累累的小蒲生,激起豆蔻像親弟弟一樣的精心照顧,臨死時還掛念着家裏的麥子,被痛苦折磨的情景令人心酸,看到豆蔻臨死時流淌在發間不知是血是淚時,含淚的恨在心中燃燒。

男扮女裝的小男孩喬治,代替女學生赴會,深知此去無回,可毫不畏懼。可想結果,無辜的孩子成為戰爭的犧牲品。

最後日寇的車開走了,帶走的,不是一羣淪落風塵的女子和一個女扮男裝的男孩,而是人性昇華的靈魂。

看完後,心裏想的最多的就是:要和平,不要戰爭!我們的祖國要強盛,我們的民族要團結!

《金陵十三釵》是一部警醒民心,激勵長志,不忘歷史傷痛的好電影!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2

最近《金陵十三釵》的電影正在上演,有幸在散文在線的首頁上發現原作,就第一時刻收藏,讀《金陵十三釵》,淚紛紛如雨下,日本鬼子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人神共憤,血流成河的南京,血的教訓,這只是南京城裏小小的一隅——教堂,但戰爭中的教堂在鐵蹄和淫威下風雨飄搖。唱詩班的女學生,從牆頭爬進來的妓女們,還有死裏逃生躲避追捕的中國傷兵,神父英格曼,阿多阿多,伙伕陳喬治,這些人物暫時被迫呆在一齊,這十三個妓女,以出賣肉體為生,説話、做事、舉手投足都表現出了她們那個圈子裏的習氣,英格曼神父反感她們,怕她們影響那些稚氣未脱的女孩子,但又無法拒絕無路可逃的她們,勉強收留她們暫住教堂,豆蔻的悽慘遭遇,讓這些風塵女子開始正視現實,,身邊的姐妹慘遭輪姦,救過來後已瘋瘋癲癲,而那幾個中國傷兵,下場更慘,連做了截肢手術的王蒲生也身首異處,妓女們冷靜的埋葬他們,這些人沒有前途和將來,死亡,是遲早要應對的事情。

玉墨隨身多年的一把剪刀,該是一段預示,與其遭蹂躪慘死,不如拼死一搏。姨媽書娟幼小的心靈對玉墨充滿仇恨,這個破壞自己家庭的名妓,她恨不得去毀了她的臉。然而,為了救唱詩班的這些女孩子,這些妓女,她們化裝成女學生的樣貌,去替她們,日本兵帶走了這些如花似玉的女子,她們義無返顧的帶着剪刀,牛排刀、髮釵,帶着一切能夠利用的利器走了。苟且偷安,何如轟轟烈烈的死?把生存的期望留給這些孩子們,妓女,這些最最下層的人身上,閃現着傲人的光輝。書娟懺悔了,玉墨再也回不來了,或許,她該早一些原諒她?

但是,這天的我們能夠原諒一切,一切都被可笑的原諒了,去恨誰呢?軍國主義?還是自己軟弱的祖國?血淋淋的歷史銘記在心,而惠特林女士,一個善良有正義感的美國人,在親歷和目睹了地獄般的南京城後,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最後自殺。活人姑且做惡夢,寧可不活,禽獸的行徑為人所不齒,但願後代們都記住這段歷史,南京——慘絕人寰的大屠殺,金陵十三釵,只是這鮮血歷史中的小小一段。

嚴歌苓女士筆觸清新,細緻感人,一口氣讀完,泣不成聲,這就是我的祖國曾親歷的災難,中國人是不會忘卻這段歷史的,十三釵也將和歷史一樣永存。

金陵十三釵電影觀後感 篇五

很慶幸是一個人,沒有顧忌地讓自己的眼淚恣意地流,太沉重的一部片子,沉重得讓我無法走出,直到看完電影自己開車行駛在路上,眼淚還在不斷地流,幾乎要擋住了我的視線。我不知該怎樣去表達這種沉重。無意中看到這篇觀後感,很例外地轉到我博客中(我博客中極少有的東東),這位作者很到位地理解了老謀子和嚴歌芩所要表達的思想,再寫,我無法超越,特轉。

這十四個秦淮河的女人,花枝招展,風騷性感,朝氣美麗

她們嘰嘰喳喳地嬉鬧着,彷彿完全忘記剛才逃命的驚惶

她們風情萬種地扭進教堂,你一定感覺不到門外的炮火連天曝屍荒野

你一定認為,這羣妓女是被書娟們鄙夷唾棄的

可是你未必知道,書娟們也在偷偷的羨慕甚至嫉妒着這羣秦淮河的女人

她們神祕,她們妖嬈,她們舉手投足都散發出書娟們不可企及的綽約

那是一種連女人都要嫉妒的風韻,包裹在豔麗的旗袍下,張揚在凹凸有致的曲線裏

在她們胭脂水粉的浸泡中,連地窖都散發出一股温柔鄉的曖昧

書娟和玉墨,其實根本就是同一個人,在十三歲之前,經歷着幾乎相同的成長軌跡

是十三歲那一年,改變了玉墨的一生

所以,玉墨不能眼看着書娟的人生也被糟蹋在十三歲

你以為玉墨救的是書娟

其實玉墨救的是當年無法營救的自己

你以為秦淮河的這羣妓女保護了唱詩班的那羣學生

其實她們保護的是自己永遠無法實現的夢

所以 別説什麼深明大義、俠肝義膽、愛國情懷

別用這些CCAV的頒獎詞侮辱了她們

誰説婊子無情戲子無義

她們也許沒讀過書,沒受過教育

可也正因如此,她們保留了最市儈也是最樸實的價值觀:講義氣

“如果不是那些女學生把日本兵引開,你的臉和屁股現在還不知道在哪裏呢!”

你救我,我也會救你,就這麼簡單

“姐姐替你們去!你放心,有姐姐們在,不會讓你們吃苦的!”

女孩和女人,你能説誰值得救,誰不值得救

可是當年如果有人也不捨得讓她們吃苦,她們會不會過着不一樣的人生?

也許有那麼一瞬,她們的內心是雀躍的

因為終於有機會穿上這粗布校服、剪這呆呆的娃娃頭

這一定是她們去了秦淮河之後,最難看的裝扮

卻也是她們去了秦淮河之後,每日每夜都幻想的另一條人生路

於是她們嘰嘰喳喳、不無得意的互相攀比着:看,我多像個女學生!

她們為自己也能裝扮成學生模樣,感到由衷的欣喜和自豪

她把情郎的玉鐲送給女學生;

她把攢着贖身的錢交給女學生保管;

她摸着女學生的頭説,要替姐姐活下去

她們能在死前繼續大笑大鬧,是不是因為,她們真的把命寄託到了女學生身上

因為,一旦死去,她們悲慘又卑微的今生就能結束

女學生替她們堂堂正正的活着,她們的命就能重寫,就能延續

她們合唱了一曲《秦淮景》,這場面一定是滑稽的

十二個剪着娃娃頭、套着臃腫校服的女人,

扭着腰身、拿腔拿勢的細細唱着胭脂巷的招牌小曲兒

裹胸布掩蓋了她們放蕩的曾經

毫無線條的大褂遮擋了她們不堪的過去

燙直了的捲髮、抹掉了的紅脣

她們竟也能如學生般清純,哪怕只是外形

可這清純的外形,唱出的是《秦淮景》

你可以很感動,可你不要忘記,

女學生們引開日本兵時,躲在地窖裏的妓女們並沒有出手相救;

妓女們要代替女學生時,準備自殺的學生們也沒有拒絕

人性是自私的,還是自己活下去好

所以你看,這電影沒有想要歌頌誰,沒有想要塑造出CCAV裏的人物

人性不是光輝的,而是飽滿的,健全的

你可以覺得學生是幸運的,可你不要忘記,學生們是自己救了自己

如果有任何一個學生出賣地窖裏的妓女,結局一定是兩敗俱傷

這羣十三歲的小姑娘,也許還不懂什麼叫義氣

她們只是本能的認為,就算自己躲不掉,也不能坑了另一羣無辜的人

即便這羣人骯髒、噁心、不要臉,即便自己只能自殺

也許正是因為她們還小,所以她們能善良的這麼直率、這麼不計代價

如果換成一羣成年人,為了自保,她們還會這樣做麼?

甚至如果換成是你,是我,為了自保,我們會這樣做麼?

我不敢想,也不敢承認

十三歲的她們,一定不懂這羣妓女為什麼要換自己

可是長大後她們一定會懂,也一定會有腕骨般的痛

她們會活得很不好,因為她們的生,是以另一羣人的死為代價

她們會活得很好,因為她們還承載着另一羣人的夢

這是一部電影,可它不僅僅是一部電影

它以特定歷史為背景,可它講述的不僅僅是一段歷史

我贊成每年都該有這樣一部高質量的作品來提醒我們勿忘國恥

可自此,我的腦海中多了一筆抹不去的風景

就是那十四個花枝招展、風情萬種、裹着旗袍的美麗女人,細細地吟着《秦淮景》

也許那年,我也死在了南京城

不知道那一次,有沒有人逃離南京,替我堅強的活了下去

也許那世,我也死在了南京城

所以這一世,我要替前生好好活 .

金陵十三釵電影觀後感1500字 篇六

“真正的勇士,敢於面對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我承認我不是真正的勇士,甚至不是勇士。看完《金陵十三釵》,我的心情低沉到了極點,痛苦而壓抑,也許這需要好幾天的時間才能恢復,我能夠體會張純如在寫作《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時的痛苦和矛盾的心情。雖然我屢屢下定決心,關於南京大屠殺題材的電影以後絕不觀看,但我沒有辦法控制,一個眾所周知的祕密卻又似藏着無數人類未知的祕密,我竭力通過下一部電影探尋那些鮮為人知的祕密。關於南京大屠殺題材的電影,我已經看過好幾部,大多是以紀錄片或是旁觀者、倖存者的採訪或是歷史遺留的資料片的形式再現歷史的真實面貌,這些影片大都十分沉重,震撼人心,從影片一開始就猶如一把尖刀刺入你的心臟,剜出一塊塊血肉,令你窒息。有些是以南京大屠殺為線索,講述一個故事,或刻畫一些人物形象,表達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

電影《金陵十三釵》我感覺特別震撼人心,其震撼的地方在於真實的還原了南京城慘遭蹂躪的真實場景,真實的再現了中國軍人武器裝備落後的情況下以命相搏的勇敢和慘烈,真實的再現了南京人老老少少面對禽獸般猙獰的日本鬼子時的絕望和無助和令人窒息的恐懼。但是,電影的主體並不是單純的回顧那一段痛苦的歷史,而是刻畫了12名秦淮河的風塵女子(本來是14名,被日軍殺害2名)為了12個教堂女學生(本來是13人,一人因反抗日軍暴行從樓上摔下死亡)免遭侵華日軍殘殺挺身而出的感人事。

當然,藝術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導演和編劇對於風塵女子的描寫進行了裝飾和美化,歷史上,確實有類似的故事,我記得看過一個紀錄片:劇情大概是外國傳教士領着一羣中國人逃難,其中有男女老少,女學生,也有妓女。但在路中遭到日軍的堵截,他們強行要扣留下一部分女性,當然,禽獸的日軍跟想要留下女學生,在外國傳教士嚴正交涉下,日本兵同意只留下人羣中的性工作者(妓女),在此萬分緊急的關頭,人羣中的十幾名妓女為了保全大家,最中還是從中站了起來。

影片中,導演採用了極度浪漫主義的手法來演繹,使得如此沉重題材的電影給人們在苦澀和沉痛之餘帶了稍許的調味。比如,一名風塵女子為了給即將死去的傷兵(她覺得他長得像她的弟弟)談一首完整的曲子,竟和一名為了拿丟失了耳墜的女子一起冒着生命危險重新跑回青樓去拿琴絃,結果,琴絃拿到了,卻不可避免的碰到了日本兵,其後果之慘烈我不願再回憶。但實際上,這只是浪漫主義的故事情節,事實中,那時人們躲命都來不及,又怎麼會去演繹這個電視和電影中常常見到的感人情節呢,這就是電影的藝術性所在吧。

還有,在12名風塵女子為了代替12名女學生參加日本人的慶功宴時,12名妓女換穿女學生的校服時,卻出現令人哭笑不得的情節,由於女學生的校服太小,而妓女的胸又太大,因此大家的校服都拼了命的往裏拉也扣不上釦子,於是,妓女頭牌玉墨下令大家,撕窗簾,纏胸部,改衣服,這一戲劇性的情節不僅使得妓女們放聲大笑,相互開起玩笑,也令現場的觀眾忍俊不禁。這表現了妓女們樂觀的精神和善於打情罵俏的本性,在我看來也是浪漫主義手法的體現,馬上就要奔赴刑場了,戰戰兢兢是肯定的。但若真是這樣,電影就不是電影了,也就沒有觀賞性了。

電影的男主角約翰和玉墨的邂逅也頗讓人值得玩味。約翰不是傳教士卻最終扮演了神父的角色。他出場給人的印象就是一個外國流氓、混世魔王加情場老手。然而戰爭的殘酷性和人性本來的惻隱之心卻讓他的人生角色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轉彎,最終成了保護女學生的神父。他和玉墨的邂逅、調情到後來的愛慕也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約翰和玉墨的調情,對話頗具韻味,既有美國式的幽默,又有法國的浪漫,有點給人以美國好萊塢大片的感覺,然而我不得不佩服老謀子導演水平的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了。

電影《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篇七

拿抗戰來説,之前有個朋友發了個帖子説GD積極抗戰,這點絕對是個誤區,勝者為王,由於和諧太嚴重不好説的太細,蔣軍抗戰確實很被動,但是縱觀8年抗戰,著名的戰役都是以國軍為主導的,真正的抗戰名將也是以國軍將領居多。

建國大業開頭的時候李連杰説過一句話,抗戰結束了,我就不做了,在打下去跟誰打?自己打自己?我做不出來,其實抗戰結束後好多的國軍將領都脱下了軍裝,不是説GD不行,只能説很多將領很佩服GD為老百姓着想的做法,但是卻選擇國軍去打鬼子,不為別的就為裝備武器先進,能打的多。

我不是説GD不打鬼子,GD確實打鬼子了,但是多以騷擾為主,多以民間游擊隊為主,正規軍比如八路,新四軍除了跟鬼子碰到一起,一般都是躲着走,因為老毛在積攢實力,GD最牛逼的一次,也就是百團大戰,後來百團大戰的指揮朱德,彭德懷還在事後的會議上受到了批評,理由是過多的暴漏了我軍的實力。

其實現在都説日本不敢正視歷史,但我認為你説別人之前自己也要正視歷史,是你做的就是你做的不是就不是,最後跟國軍決戰的幾大戰役,真的是GD厲害嗎?小米加步槍幹過國軍的飛機大炮?你們錯了,事實是,在遼瀋,平津以及淮海戰役中,真正拼殺的只有遼瀋戰役,林彪指揮的,那場戰鬥打的多糾結多慘,你可以上網查下,絕對可以説是險勝。

至於另外兩個戰役,贏就贏在老毛用兵如神,下令所有參戰部隊全部老百姓着裝

我記得在博物館裏有個當時國軍空軍飛行員的日記,清清楚楚的寫到,當他盤旋在高空的時候,看着漫山遍野的“老百姓”手一直都在發抖,儘管指揮所不停的呼喊覆蓋式轟炸,可是始終下不去手,也就是説當時國軍的飛機除了觀賞毫無作用,後來雙方開始總攻的時候,國軍的指揮官以及士兵也都不敢打,雖然知道是GD假扮的可是看到這些衣服就會想到自己的父母,其實有一大部分一槍都沒開就把槍扔了,表示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可以説如果國軍當時真的下狠心飛機大炮各種轟炸的結果如何真説不好,我不是説針對誰,我只是就事論事,就好比現在GD打到了天下,可是他們是怎麼對待英雄的?

相信網絡上有篇帖子大家都看過,一個掛滿軍功章的老人在街上要飯,這還是好的他是GD,可你們知道嗎?特別是雲南 廣西那邊,好多當時在國軍**的英雄,就因為有國軍的背景,在村子裏沒人管沒人問,國家發的補助金都被村裏壓着不發,前段時間被關愛老兵網曝光後,有記者去問村支書,村支書理直氣壯的説,他是國民黨沒弄死他就算好的了,這就是抗戰英雄,老人在記者走之前一直在説選擇國軍只因為武器全彈藥管夠,當時只想多殺鬼子,抗戰結束後就在這村子裏了沒有參加內戰,看着老人的老淚縱橫的臉,我心裏很難受。

現在的GD 真的變味了,不在是老毛時候的GD了,那時候的GD真的是一心一意的為了老百姓,現在呢?蒙牛致癌,伊利有蒼蠅,三鹿有三聚氰胺,假煙假酒假油假饅頭,油麥菜鉛含量超標,火鍋假羊肉,我都在想這每天都是在吃慢性毒藥啊,房價漲,物價漲,工資不漲,當官的富得流油,無良商人遍地都是,農民工的工資有錢也不給你發,發生點什麼事明明死了幾十號人,偏偏説死了兩三個人,一個官二代惹事了來句我爸是李剛,一個富二代惹事了叫囂我家多少多少錢,我拿錢弄死你,哎,,我真不知道面對現在的社會説些什麼好。

好了不發牢騷了,説説劇中的谷川,當年**的時候日本方面確實有一個軍官,谷川應該就是説的他,不過那個人是個中左,具體叫什麼忘記了,我只知道是4個字,他當初就嚴令自己手下的士兵除了中國的士兵,嚴禁對婦女兒童老弱病殘老百姓下手,並且規定如果中國軍人投降要善待,他就很喜歡音樂,巧奔妙逃裏的那個喜歡聽黃宏唱彈棉花的就是他,不過他守哪哪失守,打哪哪打不下,最後被岡村寧次勒令剖腹自盡了,其實劇中的谷川我認為是個好人,但是無奈他的權利有限,軍人麼,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縱使他不願意,他也沒有辦法,我説的好是相對於其他日本人,他絕對沒好到拿自己的命去換13個學生的命,再次聲明,我沒有攻擊誰的意思,只是在就事論事。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範文 篇八

李安的《卧虎藏龍》給中國的導演們挖了個坑,都以為以西方的視角去展現中國故事更容易得到認同,更容易得獎,於是爭先恐後往裏跳,其結果是中國外國都不買賬,一個個死得好慘。

一部好的電影絕不只是讓人哭了笑了那麼簡單,還要有比情緒宣泄更深刻的內涵,能喚起觀眾的價值判斷,運用自己的經驗與電影中的人物進行反思和對比。廣義地講,觀眾們的每一次觀影體驗,所得到的結果其實與電影所講述的故事人物無關,只是進行了一次形而上的價值判斷,任何人在觀後都會很直觀簡潔地説出自己的感受,或好或壞。

當然,不同的教育背景,生活經歷、民族信仰也許會影響某一個人對某一部電影的具體評判,但並不會影響到總體,因為全人類有着一個共同的標準,即普世價值的衡量。自推翻巴列維國王之後,伊朗變成了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政教合一在文化上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對意識形態的嚴格控制,但即便是這樣,伊朗的導演們也還是能拍出一些得到全世界認同的電影來,比如説《白氣球》《小鞋子》之類,原因無它,就是展示了人性,講述的都是普通人對美好生活的執著追求。

我曾説過,自《秋菊打官司》之後,張導演似乎越來越不會講故事了。當時有幾個張的同學在場,都説他要是不會講故事,中國誰還會講故事?張、陳是導演中的老大,而他們的同學在影視界也是個個如日中天,自然聽不進這樣的批評。

我所説的“講故事”,其實就是基本功,就是素材的取捨和切入的角度,在技術上與剪輯相關,在創作上與主觀意識相關。張導演在畫面營造上堪稱大師,但是“講故事”也是他一直以來的弱項(這也與編劇有關,但導演起主要作用)。在這方面,日本的黑澤明是個高手,他能把一個事件的台前幕後用鏡頭交待得條理分明。

觀看《金陵十三釵》,張氏風格一以貫之,營造畫面不惜工本,戰爭炮火渲染得像焰火晚會。尤其是十三釵們身上那曲線畢露精緻華美的旗袍,對男性觀眾有一種曖昧的暗示,跳脱於殘酷故事背景之外,不能不説是氣氛渲染的敗筆。再對比斯皮爾伯格對《辛德勒名單》的黑白處理,以及那個小女孩紅衣的出現對觀眾感官與心靈的衝擊,高下立判。

對於貝爾這個演員,説不上喜歡或不喜歡。他所飾演的那個人物,比起小説,因電影的形式所限被壓縮了不少,顯得不夠豐滿。他的表演,總體上中規中矩,但給我的感覺還有些遊離於中國演員之外,或許這就是文化的差異。

相比於《三槍》那樣的庸俗電影,張導演的這部《金陵十三釵》有了明顯的變化,有評論稱是“迴歸了水準”。但是在藝術上,至少在藝術觀念上,張導演還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突破。文藝作品,説到底都是製作者自身素養的客觀反映,大作品需要大胸懷和大人格,需要更高的人文視點和人文關照。題材可以討巧,技術也可以討巧,但也只限於一時一事,不可能獲得永恆。

寫到這裏,我問了自己一個問題,近三十年來,中國有幾部好電影?細想了一下,我認為有三部。一部是張導演的《紅高粱》,儘管不乏粗糙,但拍得蕩氣迴腸,充滿了象徵意義;再就是陳凱歌的《霸王別姬》,細膩深刻地詮釋了社會環境對人的影響,能引起觀眾對歷史的認知與反思;第三部是謝晉導演的《芙蓉鎮》,哀而不頹,歌頌人性,是一部優秀的現實主義傑作。

至於這部電影能不能獲得奧斯卡,實話實説,真有點兒玄。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優秀範文字 篇九

電影《金陵十三釵》一點也不晦澀難懂,其情節的連貫與故事的縝密甚至是張藝謀電影創作團隊的刻意為之。電影通過一系列情節與人物彰顯了人性的温暖與偉大,它們由無數的小溪匯聚成一股巨大的洪流。已經成為死亡之城的南京城裏到處都是槍炮聲與嘶叫聲,還有日軍的燒殺搶掠與姦淫;無數的被俘士兵遭到日軍的集體屠殺,躲避戰火與日軍追殺的青年男女在殘垣斷壁中逃竄;戰火與硝煙,還有恐怖,籠罩了城市的每一個空間。一小隊僅存的中國軍人本可以僥倖撤退出城,但他們卻突然發現了十幾個女學生被日軍瘋狂地追逐抓捕,遂放棄了逃離,就地阻擊日軍,與之展開激烈的巷戰。女學生們逃脱了,一小隊僅存的中國軍人卻幾近全部陣亡。僅存的李教官在將一受傷的少年送進教堂後,重新回到巷子裏,將數顆手榴彈佈置在教堂周圍。當發現衝進教堂的日軍____女學生時,李教官對日本兵扣響扳機,然後與衝進來的一夥日軍進行了最後的拼死搏鬥。明知寡不敵眾,明知還有逃生的希望,但他們在那一瞬間裏,卻選擇瞭解救女學生。他們面對日軍的坦克與槍林彈雨,挺起胸膛,用鮮血與生命詮釋了中國男人的血性。作為電影的開端,他們的鮮血為這部電影塗抹了鮮紅的英雄底色。

貫穿電影始終的是一名美國的殯葬師約翰,貪財的他冒死應約來教堂給被日軍炸死的牧師作法事,不但沒掙着錢,反而被捲入因保護女學生而與日軍進行的生死搏鬥之中。他本來有理由,也有機會與同伴一起撤離南京,但他親眼目睹的日軍的罪惡與暴行激發了他身上善的力量,他用他的勇敢與才智,並在“漢奸”、妓女及小雜役的協助下,成功地將女學生們救出。

約翰的出場,一切都是為了錢;而隨後的遭遇,他不僅僅是由殯葬師轉換成了牧師,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超越了國家與民族,讓人性具有了人類普世的價值與意義。小雜役陳喬治用自己的生命替代一名女學生赴日軍慶功會,出身的“卑微”遮掩不住他底層生命那微弱的閃光。十幾位女學生在最後的時刻選擇了集體跳樓自殺,這一壯舉確實讓我們難以置信,她們還只是剛剛離開母親懷抱的十四五歲的孩子。而女學生書娟在日本兵追逐她時向躲在地窖裏妓女們的一瞥,又給我們留下了多少值得咀嚼的意味呢?

將女學生們從集體跳樓自殺的剎那解救下來的是13名妓女,她們無疑是中國社會最底層的人,最讓人在人格與道德上進行多重詆譭的羣落;而且她們強行進入教堂既破壞了教堂原有的寧靜與和諧,還污染了學生們的心靈與宗教的神聖,並與學生們之間發生諸多齟齬。然而,就在女學生們生與死的緊要關頭,她們挺身而出,以自己的身體與生命代替女學生們前往日軍的慶功會。她們的血性與大義並不輸給那些在槍林彈雨中穿行的軍人。她們那輕鬆燦爛的笑容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苦澀的淚水,還有永恆的懷想。這一情節具有豐富的內涵與思想,無論是電影藝術的呈現,還是理論批評的闡釋,都有廣闊深厚的空間。至此,人性的深度,或曰人性的光芒,在這些普通人物的身上得到極其鮮明且豐富的張揚與呈現。編劇之一劉恆説,《金陵十三釵》是“用人類之善向人類之惡宣戰”。觀眾會被影片感動是因為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善良的角落和土地,一旦種子播種下去就會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