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回家過年電影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57W

回家過年電影觀後感【精品多篇】

回家過年電影觀後感 篇一

近日,一部講述都市上班族過年不能回家的微電影走紅朋友圈。“工作忙”、“要加班”、“走不開”成了上班族給父母們的不能回家過年的理由。那麼,過年回不了家你會如何向父母解釋?今年過年你會回家嗎?

(電影字幕)李偉快遞員二十六歲:“喂,爸,我剛給你和我媽打了一千塊錢,過年,過年我就不回去了。”

這是陝西一家企業拍攝的一部微電影,取景地點就在西安市周邊。微電影上傳網絡後立刻走紅朋友圈,12天獲得了近1000萬的點擊。而電影中台詞,也讓不少人感到似曾相識。

(電影字幕)林燕售票員二十四歲:“好了,媽,我工作忙,今年過年就不回家了。”

民警張海波:“這些理由確實都很熟悉,我也經常説過類似的話,因為特殊工作關係的原因,經常會因為值班備勤,臨時的單位加班或者其他的事,而想回家卻回不了家。”

西安市民張女士:“孩子有時候説回來呢,但是偶然我都準備好了,他們説有事回不來了,我就哎一聲。”

電影裏演繹了父母在家中得知孩子不能回家過年後落寞的表情,讓不少觀眾覺得很是心疼。一些上班族表示,過年不能回家陪父母會覺得很自責,但也很無奈。

地鐵工作人員喬女士:“(過年)有事回不去的時候,能感到媽媽電話那頭有一些小小的失落。”

加油站工作人員:“大年三十、七年級、八年級都得值班,覺得還挺對不起爸媽的,但是這是公司的需要工作需要。”

郵遞員李女士:“過年回不去,心裏也挺自責挺難受的,但是咱這個工作性質得有人輪流值班。”

雖然有部分上班族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不能回家過年,但在採訪中不少人還是表示陪伴是送給父母最好的新年禮物,過年一定會回家。

私企員工黨先生:“已經工作7年多時間了,也去過不少地方,只要過年一定會回家。”

私企員工王先生:“每年(過年)都會回家,已經堅持快20年了。”

個體經營户劉先生:“過年回肯定回,我票都已經買了,臘月二十八的。”

採訪中今年74歲的李大爺對記者説,無論兒女能不能回家過年,只要他們平安自己就放心了。

西安市民李先生:“我們就希望他能回來儘量回來,那真正的因為工作需要回不來,怎麼辦呢?那就給家裏面 打個電話報個平安,我們心裏面就踏實一點。”

回家過年電影觀後感 篇二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兩個大節最不能忽視,這就是中秋和過年。這兩個節日是全家人團圓的日子,無論你有什麼理由,只要可以,總要想盡一切辦法,在這兩個節日裏回到家裏,與親人們圍坐一起,享受天倫之樂。而這兩個節點,是最能夠勾起遠方遊子思鄉之情的,家裏的親人也翹首企盼,希望親人在節前趕回家,不為別的,只為團圓。

王維的一首“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詩,將濃濃的思鄉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

與中秋節相比,過年,在中國人的傳統意識中,更是無可替代的“大節”。即使相隔千山萬水,天涯海角,在春節前這幾天,幾乎所有中國人不約而同集體開啟大遷徙模式,為了除夕之夜的那一桌團圓飯,千里迢迢,奔向各自家園,於是“春運”這一令世人歎為觀止的現象便應運而生。

在這一條春運的路上,奔波着不同的'面孔,卻氤氲着相同的情感:有錢沒錢,回家過年

由周村推出的大型公益宣傳片《回家過年》,將人們思鄉的淚水,團圓的喜悦,離別的酸楚濃墨重彩地進行了刻畫和渲染。坐在齊納影城,首次觀看這部由張紅霞女士策劃、導演並由周村人本色出演的電影,內心的情感隨着三個家庭中所講述的故事,歡笑,流淚,感歎。

一個海外的遊子,在年前回到了分別已久的家,與年幼的女兒,賢惠的妻子,大手牽小手,駐足燈會,流連街市。女兒對父親的依戀之情,始終在父親一雙寬厚的大手中緊緊相握,誰都不捨得輕易放開,因為一旦放開,就是又一次長久的離別。妻子不善言辭,一雙深情的眼睛中,滿滿的都是愛。

可還是要走。車子甫一開動,父親就淚濕眼眶,一個七尺男兒強忍的眼淚了打動每一位觀眾心底最柔軟的心絃。輕點鼠標,他給剛剛分別的妻子發了一行短信:我想多一點時間陪你和孩子,可是不能夠。家裏交給你我就放心了。親愛的,辛苦了!畫面在丈夫和妻子的淚眼中切換,不由人為這剛剛聚首的團聚便馬上面臨分別的酸楚唏噓動容。

一個在異地工作的孩子,在父母翹首期盼中回到家。“離家的餃子落腳的面”,父親親手給兒子下一碗兒子平日最愛吃的“落腳面”,兒子再一次吃到那碗家常面時的酣暢淋漓,父親專注地看着兒子吃麪時的心滿意足,母親毫無遮攔的幸福的微笑,滿滿的都是感動。幸福在這一刻,在三口人的心頭蒸騰,蔓延。這一幕質樸無華,傳遞出來的卻是傳統中國家庭的的終極追求。不求大富大貴,只要簡簡單單的幸福平安,這也是千家萬户多少人的美好心願。

老鄭家在古商城這條大街上世代生活了多少年,是典型土生土長的老周村人。年過半百的老鄭每逢過年前幾天,都要按照老輩人流傳下來的傳統為過年做準備。他做的最有特色的一件事就是“過油”——俗稱“過有”,寓意越過越有的吉祥之意。不苟言笑的老鄭,看似漫不經心地做着眼前的一切,但是經他手精心炮製的蘿蔔丸,綠豆丸,四喜大肉丸,炸雞,炸魚,每一樣美食背後,都是他歷盡滄桑後對生活的感悟和凝練,對如今兒孫繞膝享受天倫之樂的無盡的滿足感。低調,含蓄,內斂,是每一個“老鄭們”做人的風格,代代相傳。

朱玉麗是一個普通的機關職員,她的兒子遠在非洲從事文化傳播工作,為了做好中非之間文化傳播的使者這一角色,不能回家過年團圓。窗外的鞭炮噼啪炸響,焰火騰空而起,她只能在電話裏和兒子互報平安:兒子,我很好,你在那邊好好的。話未説完,一行熱淚已經潸然滑落,聲音也是哽咽難言。

親情,真實,自然,是這部電影向大家傳遞出來的無聲的力量。每一句述説,每一句問候,每一段音樂,每一個畫面,都把觀眾的心緊緊地拴在一起。電影還沒看完,心裏唯一的也是最迫切的想法就是: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不讓親人的期盼成為遺憾。

家是世界上最温暖的港灣,年,就是家裏那盞最温暖明亮的燈,等你回來,一起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