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岡仁波齊觀後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75W

【導語】

岡仁波齊觀後感

岡仁波齊觀後感 (優選15篇) 由本站會員“gxdq”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岡仁波齊觀後感篇2:岡仁波齊觀後感篇3:岡仁波齊觀後感篇4:岡仁波齊觀後感篇5:岡仁波齊觀後感篇6:岡仁波齊觀後感篇7:岡仁波齊觀後感篇8:岡仁波齊觀後感篇9:岡仁波齊觀後感篇10:岡仁波齊觀後感篇11:岡仁波齊觀後感篇12:岡仁波齊觀後感篇13:岡仁波齊觀後感篇14:岡仁波齊觀後感篇15:岡仁波齊觀後感

【正文】

篇1:岡仁波齊觀後感

今日我看了電影《岡仁波齊》,受益匪淺。在這部電影裏,我明白了許多不瞭解的知識。片名《岡仁波齊》是指岡仁波齊峯,它位於西藏自治州普蘭縣境內,是岡底斯山脈的主峯,也是中國最美、最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

“岡仁波齊”在藏語裏是指神聖的意思。普拉村的尼瑪扎堆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和叔叔去拉薩和岡仁波齊朝聖。這一年正好是馬年,也是岡仁波齊的本命年,普拉村裏的許多村民也期望加入到尼瑪扎堆的朝聖隊伍之中。這支隊伍裏有即將臨盆的婦女,有家徒四壁的屠夫,有自幼殘廢的少年……每個人都懷着自我的心願和期望。為了去岡仁波齊神山,這十一人組成的隊伍,踏上了2000多公里的朝聖之路。

從芒康到拉薩不但有2000多公里,還要一路磕長頭前行,如果是我可能走不到就半途而廢了。最令我震撼的是:他們能堅持不懈,腳踏實地地前行。我想:他們到達岡仁波齊山頂必須會十分興奮,喜極而泣。我敬佩那孕婦,她的肚子裏有着即將出生的孩子,她竟挺着大肚子去朝聖了。我更敬佩那位自幼殘廢的少年,在家人的鼓勵下,朝聖去了。

我敬佩朝聖者對信仰的虔誠,對大自然的敬畏。每個人都有自我的夢,朝着明確的目標努力奮鬥,也許成功的就會是你。

篇2:岡仁波齊觀後感

位於崑崙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之間的岡仁波齊山,又叫須彌山,是藏傳佛教的四大神山之一,也是世界公認的神山,同時被中國西藏雍仲苯教、印度教、藏傳佛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岡仁波齊峯經常是白雲繚繞,當地人認為,如果能看到峯頂是件很有福氣的事情,所以每年都會有數以萬計的人踏上這條求福之路。電影《岡仁波齊》就是張揚導演用鏡頭講述的一個關於朝聖的故事。

普拉村村民尼瑪扎堆在父親去世後決定完成父親的遺願,帶着叔叔去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聖。當他在家庭聚會時説出這個決定時大家平靜理解的態度和聞訊趕來要求同往的村民,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此時影片剛剛開始,作為觀眾的我還在努力捋清關係的狀態中,影片中的人們不管是青壯年還是婦孺就給我一種強烈的信號——我要去!且不説此去路途艱難,就是這些“朝聖者”讓大家看了都不禁説一聲:懸乎!他們中有即將臨盆的孕婦、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殘疾的少年……可是,他們每個人都有着不一樣的故事,也懷揣着各自的期望,為了去岡仁波齊,這支十一人的隊伍踏上了歷時一年,長達2000多公里的朝聖之路……

一輛拖拉機充當腳力用來運裝備和物資,沒有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的儀式,鏡頭就突然切換成男女老少匍匐在地,磕起長頭,朝聖之路就這樣開始了。而未來2000多公里的每一步路,他們都要這樣走過,幾步一叩首,五體投地,沒有人監督,但每一個人動作之規範之賣力是難以想象的,只為求得神明的護佑,甚至途中拖拉機壞了男人們不得不用人力拉車,走到幾百米的遠處,再折回到去,重新回到原地繼續磕頭,一步都不敷衍。楊培老人在某個清晨再也沒有醒來,大家也僅僅是請來喇嘛,把他葬在神山的懷抱,繼續趕路,沒有痛哭,僅有祝福。

他們在風霜裏叩首,他們在泥濘中跋涉,他們對路上每一個遇見的人微笑,他們完美的詮釋了信念和夢想。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必須標準的生活方式,只要你心中有信仰併為之努力奮鬥,你的生命就是有意義的。此時,倉央嘉措的《那一月,那一年,那一世》久久迴盪在我腦海,我明白,藏人對待人生的態度不是一首歌一本書一部電影能完全詮釋出來的,在應對異族獵奇目光的窺探中,他們面帶微笑,心向陽光,一步一步邁向自我心中的聖地!

篇3:岡仁波齊觀後感

後面還有多篇岡仁波齊觀後感!

今日我看了電影《岡仁波齊》,受益匪淺。在這部電影裏,我明白了許多不瞭解的知識。片名《岡仁波齊》是指岡仁波齊峯,它位於西藏自治州普蘭縣境內,是岡底斯山脈的主峯,也是中國最美、最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

“岡仁波齊”在藏語裏是指神聖的意思。普拉村的尼瑪扎堆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和叔叔去拉薩和岡仁波齊朝聖。這一年正好是馬年,也是岡仁波齊的本命年,普拉村裏的許多村民也期望加入到尼瑪扎堆的朝聖隊伍之中。這支隊伍裏有即將臨盆的婦女,有家徒四壁的屠夫,有自幼殘廢的少年……每個人都懷着自我的心願和期望。為了去岡仁波齊神山,這十一人組成的隊伍,踏上了2000多公里的朝聖之路。

從芒康到拉薩不但有2000多公里,還要一路磕長頭前行,如果是我可能走不到就半途而廢了。最令我震撼的是:他們能堅持不懈,腳踏實地地前行。我想:他們到達岡仁波齊山頂必須會十分興奮,喜極而泣。我敬佩那孕婦,她的肚子裏有着即將出生的孩子,她竟挺着大肚子去朝聖了。我更敬佩那位自幼殘廢的少年,在家人的鼓勵下,朝聖去了。

我敬佩朝聖者對信仰的虔誠,對大自然的敬畏。每個人都有自我的夢,朝着明確的目標努力奮鬥,也許成功的就會是你。

篇4:岡仁波齊觀後感

這兩日,朋友圈被《岡仁波齊》刷屏,看過的、沒看過的都被催人淚下的影評感動着、鼓舞着,看過的藉着影評再回味比較一下所述與資料是否吻合,再補充一下自我不明白的拍攝幕後和沒有看到的深度與廣度,沒看過的計劃着拖家帶口的去看。

前兩天我也去看了,過程中幾次被畫面擊穿淚腺,被他們的虔誠、被他們的平靜。。。。。。可是流再多淚,別人的故事終將過去,我們還是要回到我們自我的生活中來書寫自我的故事,怎樣讓這種震撼經過反思在自我的生活中發酵成養分、成為向前的動力來滋養我們的生命才是文學藝術作品的最終目的。如果不能將其中的能量拿來為自我所悟、所有、所用,幾天以後熱度平息,一切又回覆到從前的樣貌,油是油水是水,依然過着從前慣性的生活,那麼再多震撼、感人的作品也是無濟於事的。

我一向認為,看電影不是看一場熱鬧,而是到別人的靈魂裏看見自我,觀後感也不是評價別人,而是把自我放到那個情境下問自我會怎樣樣?用以照鑑自我並修正自我。

我看書和看電影聽故事總是喜歡把自我置身於那個場景之中,問自我,如果那個當下是我,我該怎樣選擇?

我把這段兩千多公里距離,長達一年的朝聖之旅拉長做自我的人生朝聖之旅,我將以怎樣的態度、用什麼樣的行動應對在路上的每一個朝拜,才是我要思考並付諸行動的。

從他們身上讓我領悟到,人生路上會有很多的意想不到,但依然不妨礙時時以簡便愉快平靜的態度去應對,不用急,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人生結果不必問,就是在一抔黃土下終將化作一縷雲煙,而經歷過程才是此生最為重要的。不用急急忙忙的向着那個結果狂奔,過程中遇見花香停下來聞一聞,遇見有緣停下來喝杯茶,遇見山就翻越,遇見水就趟過,只是始終選擇邁開腳步向前走、不徘徊、不彷徨、不辜負就對了!最終抵達心中嚮往的歸宿——神山。

篇5:岡仁波齊觀後感

大概是《岡仁波齊》票房突破4千萬的時候,我的朋友圈開始出現,對影片質疑的聲,褒貶不一,兩極分化。

貶的説:“這只是碗給小資的雞湯,是藏區的小時代,是在消費異域文化、藏區風光,從電影類型,拍攝手法,階級劃分,民族宗教,到扒出導演張揚和投資人的歷史。”什麼都有,總之只要和影片聯繫起來的都能夠拿來議論一番,不能聯繫起來的也生拉硬扯湊到一塊。也有專家説:“這是藝術片的試金石,是對大自然和精神世界致以崇高的敬畏,帶觀眾迴歸了傳統的審美。”

位置不一樣,角度不一樣,看待問題的感受自然不相同,所以我覺得,不管他人如何,自我看得心安便可,沒有什麼比自我喜歡更重要,都是為了蹭個熱點大家都不容易。

於我來説這就只是一部電影而已,和我平時看的其他電影沒有什麼不一樣。如果非要説有什麼不一樣的話,那就是這部電影能讓我靜下心來看完,並在影片中看到自我和身邊人的日常。

遠處的雪山,近處的火爐,早晨起牀的誦經和打水聲,酥油茶、糌粑、牽牛、寒暄,生活在西藏芒康縣這個叫“普拉”的小村莊裏的人們,開始了他們平常的一天。只是有天一個叫楊培的老人為完成哥哥朝聖的心願,怕再不去就走不動了,為了不留遺憾決定去拉薩、去岡仁波齊朝聖。於是,這一天便在這個村莊變得不平凡起來。這個決定一出,消息不脛而走,懷着各種目的的朝聖者加入其中。

朝聖這件事沒有令人激動萬分,只是普通日常交流的一個話題,沒有什麼異常。十一個做出決定去朝聖的人,只是在平常的閒聊中,就把事情定了下來了,沒有想象中的神聖。走時更沒有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只是安靜的在全村人注視下,始於不斷重複着磕長頭的叩拜中。口誦經文、雙手合十、頂禮膜拜、躬身匍匐,周而復始。漫漫兮其修遠,兩千五百公里雖長,但沒有一句剩餘的廢話,朝着夢想走去一路前行,不論快慢,終將抵達。就這樣一部電影安靜如一股清泓靜靜流淌開來,讓人在平心靜氣中,慢慢等待故事的發生。[由本站網友投稿]

接下來,路遇朝聖者的對話,好心人的收留和指導,孩子的降生,落石的危險,買鞋的討價還價,趟水過河,飛來的車禍,沒錢停下來去打工,替房東磕頭,和理髮店裏姑娘的調笑,到最終老人的死亡。一件件事都很接地氣,或是順理成章,或是突如其來。一路遇到的所有困難,彷彿都能化解在朝聖的路上和每日祈禱誦經中,顯得那麼的自然而然。讓看電影的我也跟誰他們一路前行,體驗路上的喜悦收穫。

生活在藏區的人經常會在路上遇到像《岡仁波齊》裏,為心中信仰虔誠朝拜的藏人。且不説心中懷揣的這份信仰,單説用身體丈量朝聖的距離,這種事需要平靜而強大的內心才能做到,令人欽佩。而現實中的你我又何嘗不是在路上的修行者呢?從來到世間起,一路打怪升級,堅難成長,幹掉生活中一個個大大小小的Boss。讀書時要好成績,上好大學,畢業後想體面安穩的工作,之後成家,養孩子,然後孩子又重複我們走過的路,能跳脱這個循環的貌似很少。原先你我早已是生活這條路上的行者,很早以前就在路上艱難前行,遇山翻山,遇河趟河。誰的生活裏沒有苦難,沒有風雨呢?生活這條路靜水流深,時有驚起波瀾,但身在其中的我們從未感知。

看電影時我能感到孩子媽媽的偉大、會為車拉出幾百米後折回去重新磕頭而感動,會為小女孩打電話問候家人時眼眶濕潤。但我真沒有感受到朋友圈裏的高度,更看不出他們所説的深度,我只是在看電影時找見我自我僅此而已,算是一場觀影與觀心對話。“一千人眼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萬個人看《岡仁波齊》自會有一萬種感悟。朝聖不是終點,所有人終將回到平淡中生活修行。

對於大多數的我們來説生活不易,前路難行,但這並不妨礙我們為肩上的職責,心中的夢想,在路上努力的前行,雖平凡但無畏。岡仁波齊只是我們心中的.香格里拉,最終的路不在遠方,只在腳下和心裏,沒有回頭路能夠重來,直面內心才無所畏懼。

篇6:岡仁波齊觀後感

看《岡仁波齊》之前,老天爺頗為應景地設計了一場充滿儀式感的橋段——趕在濟南悶熱的夏季晚高峯,下起了一陣夾雹帶雷的驟雨。這使得準備出門擠公交去影院的我,聽着窗外鐵皮雨搭上沒有一絲懈怠之意的雨點聲和不時傳來的充滿恐嚇意味的雷聲,頓生一種彷彿要作一場朝聖之旅的虔誠感和悲壯感。

當然,之所以會產生這種略顯誇張的感受,還因為提前明白《岡仁波齊》是一部有關藏民朝聖的影片。

説它是故事片,但其實更像是紀錄片。影片幾乎是以“零度介入”的方式在呈現一段生活、一種狀態,而不像是表現一個分明有編劇設計的故事。當銀幕上那一羣自發去拉薩岡仁波齊神山朝拜的藏民一遍遍地全身匍地、磕頭、起身、夜宿、唸經,它所完成的不僅僅是對片中人物的行為儘量如實的還原,也是電影表現手法上對“重複”的不斷運用或顯現。重複的用意何在?

顯然,用來與資料相對照,影片裏的這些重複隱含着在各種“變數”面前益發凸顯的“定力”——亦是藏民信仰或生存信條的“定理”。電影設計的“變數”體此刻一路之上的氣候多變、孕婦產子、拖拉機被撞、跋山涉水、老人亡故等情節,但諸般考驗又都在眾人日復一日的重複性動作中變成“執着”“篤定”“堅不可摧”“毫不動搖”的信仰的力證。

對西藏的信仰崇拜,似乎已經構成某種概念化的印象或思維定式。雖然其中不乏真誠的情感,但單純地展示信仰的虔誠,卻也難免流露出一種他者視角下的“遊客心理”。事實上,信仰與生存之間的關係,在許多優秀的影片裏被闡釋為“救贖”;但弔詭的是,恰恰在有關西藏題材的國產片中鮮有觸及(去年的《塔洛》在這方面不知是否有所突破)。信仰在那裏被懸置。信仰成為一種無須討論、無須思考,更無須懷疑的生命記憶而非選擇,如同《岡仁波齊》中那個還沒學説話就先聽到唸經、還沒學會走路就先參與了磕長頭的旅程的新生兒一般。

然而,這樣一種不問來由、不問結果、單純而熾熱的信仰,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影片中以一種現象學意義上的存在不斷放大、彰顯、渲染、刷新其意義。此意義不是指向對於這一種或那一種、“愚或是智”的信仰的反思或懷疑,而是對信仰本身的尊重與敬畏。以此,或許影片具有超越他者視角,而賦予普遍關懷的新的可能性。

現代人信仰缺失是普遍問題。尋求信仰,貌似成為治癒現代社會滋生的各種精神疾患(還並非身體病痛),如空虛、迷惘、厭世等的治世良方。然而,過度標榜功利目的的`信仰卻往往徒有虛表,顯得可疑,更其敗壞了信仰的神聖性。真正的信仰,應當是兼具神聖性和日常性的屬性。何謂“信仰”?影片用作片名的“岡仁波齊”或許透露出某種玄思與啟迪:信仰,就是像“岡仁波齊”一樣的一個“目的地”;懷抱着對這個我們信其為“神聖”的目的地的執着信念,一路前行,就是信仰所能給予我們的全部力量和意義。

篇7:岡仁波齊觀後感

張楊導演新作《岡仁波齊》已於近日在全國公映,這部長117分鐘的電影,只講了一個簡單到樸實的故事――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同村10個普通的藏族人和一個孕婦一齊從家出發,翻山越嶺2500公里去神山岡仁波齊朝聖,此行歷經生、歷經死、歷經震撼的西藏四季風光,歷經災難、變故、內心的拷問、成長與蜕變,看似平靜至極,實則波瀾壯闊。上映首日,就有人説這是一部“今日不看,明天就看不到”的電影,可它卻在包括《變形金剛5》、《異形:契約》、《新木乃伊》、《神奇女俠》等眾多好萊塢大片前後夾擊下野蠻生長,突出重圍。

三日票房破600萬七日票房破2000萬上座率持續高。

6月20日,《岡仁波齊》在上映首日以1.6%的排片量開畫,彼時多部好萊塢大片正在熱映,佔據了超過60%的排片,《岡仁波齊》卻以21%的超高上座率高居榜首,並於上映第三日(6月22日)票房突破六百萬。6月23日,面臨《變形金剛5》上映的巨大排片壓力,《岡仁波齊》排片量鋭減至0.9%,但依然沒有阻擋觀眾的觀影熱情,平均上坐率高達26%。在隨後週末兩天,《岡仁波齊》排片分別升至1.2%和1.9%,上座率更飆升到達43.8%及41.4%。

與低排片率伴隨的是影片超高的上座率及口碑,來自大眾和影院對影片的支持聲越來越多,最終在觀眾和影院的共同努力下,《岡仁波齊》在上映第七天(6月26日)排片到達3%以上,票房突破2000萬。

與此同時,在微信等社交媒體上《岡仁波齊》的討論熱度也在不斷增加,數據顯示,自6月20日影片上映以來,微信指數已突破350萬次,甚至超過正在上映的《異形:契約》。

這樣一部在眾人眼中只屬於小眾的影片,自公映以來日均排片不到2%,可是憑藉一路飆升的上座率和口碑逐漸逆襲。行業人士一致認為這是近年來的罕見案例,尤其對於一部看起來不討好的藝術電影來説。

對於一部商業片來講,千萬票房不值一提,可是對於往往會被市場冷落的藝術電影,這樣的成績,讓大家看到了國內電影市場的轉變,變得越來越成熟,越來越能夠給觀眾帶來更豐富的選擇。這些成績也讓大眾看到,我們的市場一向在低估自我的觀眾,藝術電影的觀眾遠非小眾。

篇8:岡仁波齊觀後感

看完《岡仁波齊》久久內心不能平復,電影裏每一個磕長頭的場景,都熱淚盈眶。雙手合十舉過頭頂、停留喉間、安放胸口,然後匍匐下跪,五體投地,合掌起身……一遍一遍周而復始的單調動作,在前往聖山——岡仁波齊的路上,以春夏秋冬為背景,以生老病死為伴奏,以救贖為信念。我想這就是人生最平淡卻也是最震撼的節奏!就此,寫下一段感想,一段關於活着與死亡之間的感受。

西藏、宗教、信仰、朝聖……看似神祕的概念,《岡仁波齊》經過11個普通的藏民,一段平凡的朝拜聖山經歷,如細水般緩緩道出。從電影畫面的角度也許它不夠華麗,從故事情節的角度也許它不具備太多衝突,但正是這般貼近真實,才能激盪起內心深處的漣漪。電影的朝聖之路告一段落,而我們每個人的心依然在朝着前路前行,而你走的每一步,都是一個因果的輪迴……

電影開始於一個西藏的小村莊——芒康,故事開始於芒康的一户普通人家。家中的長者帶着遺憾去世,為了替他完成遺願——去朝拜岡仁波齊,這個家庭傾盡一切,宰殺牛羊,變賣籌資,安排一家老小,準備踏上一條漫漫長路,然而這條路上會發生什麼,完全不知……

現實中,人生許多階段也許都會遇到需要歸零的時刻,初出茅廬的迷茫、人生巔峯的失衡、萬念俱灰的絕望。那時,前進與徘徊,不知難倒了多少人,因為心路的前方是什麼,你我都沒有答案。就像準備朝聖的藏族家庭,傾其全部為的並不是最終的到達,而是為了那一路的懺悔與救贖。

芒康村莊上聞訊而來的村民,紛紛申請加入朝聖的隊伍,他們有沾滿動物之血的屠夫,有懷孕待產的婦人,有身處不幸的中年,有不諳世事的女童,還有年邁的老人……為了同一個信念,他們臨時組隊。

就像漫漫人生路中每時每刻遇到的朋友,也許各自的目的不一樣,年齡不等,身份各異,也正因如此,才會讓心路更加多彩。沒有誰生來孤獨,父母、朋友、師長、愛人……我們扮演着生命中每個時刻的主角,同時,更多的主角配合着我們演繹自我的生命,沒有誰是單純的生和單純的死,因果交織的業力牽引着我們前行。

朝聖之路,註定坎坷,含淚的告別只是開始。沿着318國道11個人開始三步一磕的虔誠之行。重複的動作在不重複的風景、過客、晝夜之間反覆。第一件不尋常的事,便是新生命的降臨,那個被聖山賜福的孩子降生在朝聖之路上。而後經歷短暫的喜悦後,母親加入到磕長頭的隊伍,一切重新歸於腳下。此後,屠夫為一隻走過的螞蟻讓路,孩子帶病堅持磕頭,老人每晚帶領大家唸經,路上遭遇車禍,他們選擇原諒司機……因為撞壞了拖拉機,所以男人們拖着行李車行進幾百裏,再折回遠處磕頭。遇到泥濘和水潭,他們磕着長頭過去,羊皮護具已經破敗不堪,水打濕了他們的身體,曬乾頭髮和衣服,他們又重新向着前方出發,直到一個清晨,隊伍裏的長者楊培老人長眠于山腳下。因為楊培老人的心願,隊伍成行,而他的離開並不預示着隊伍的終結。他們為老人堆起了瑪尼堆,請了喇嘛做法事,而後又以瑪尼堆為起點開始了長頭的叩拜,幾百公里外便是拉薩的布達拉宮……

一路上,經歷生老病死,就像人生的縮影。生命的誕生象徵期望,讓人喜悦,成長的過程有痛苦陪伴,而死亡的寂靜,又有些許惶恐。心路之上,每一段情緒的誕生,每一個身影的出現與離開,都會留下或深或淺的印記。出發的目的以及最終的結果,在前行的過程中變得不那麼重要,唯有每一步前行的軌跡,清晰的留在身後。

如果人出生和死亡的時刻已命中註定,那麼中間所走的每一步都值得我們細細斟酌。人生沒有回頭路,但有很多分叉口,每個路口,我們都要調整步調和步幅。正如影片中,路邊村莊長者的提醒:不能帶紅繩磕頭、小孩磕頭不能走太多步……一路走來,總有那麼一個人、一件事,提醒了沉淪的步伐,重新整裝出發。

電影最終,朝聖的藏民們順利抵達拉薩,他們的錢花光了,頭髮長長了,十萬遍的長頭快磕完了。他們在拉薩打了兩個月的工,和髮廊女孩約定從聖山回來後再相見,之後,重新朝着岡仁波齊出發……

《岡仁波齊》以木板在雪中滑行的聲音來告訴我們電影告一段落,朝聖之路還在繼續……似乎結束但又沒有告別。超乎人們以往對結局的認知,在最需要感情昇華的結尾,一切又歸於平靜。而這更貼合人生之路的設定,因為對於人生最大的落幕“死亡”而言,有時也來的猝不及防。即使死亡過後,依然需要尋找下一個輪迴的起點……

結尾繼續着下個開頭:聽着朴樹為《岡仁波齊》異常發佈的《NoFearInMyHeart》,我的觀影感想到此暫停了,凌亂的文字記錄了小小的一點感想。感恩能在自我歸零,準備開始自我第一段朝聖之路之際,看到這樣一部片子。始終堅信因果輪迴,世事無常,身為滄海一粟的我們,走在自我的心路上,時刻提醒自我腳下的每一步都要踏實堅定,迷茫時不輕易退縮,犯錯後勇敢駐足,摔倒了繼續前進……享受身邊出現和消失的一切,因為這就是你我心路上獨一無二的輪迴,也是最值得你我繼續前行的原動力。

篇9:岡仁波齊觀後感

星期天閒來無事,在麥購網上購買了三張電影票,一家三口便匆匆趕去看晚上的一場影片《岡仁波齊》。

影院並不大,寬敞的皮沙發坐着還蠻舒服,但不久影院工作人員就過來説:“對不起,就正好8號廳的空調壞了,觀眾能夠隨意去其他廳觀看其他影片,但看《岡仁波齊》就得頂着大汗看,看修行的片子就得修行着看。”我是真心佩服這位老兄的口才,寧是把觀眾即將面臨的情緒大爆發轉變成了滿廳鬨堂大笑。於是燈光暗下,台上和台下都開始了修行人生。

生活是平庸的,生命是平凡的,而當我們平凡的生命開始追問起我們是為什麼活着,活着又有什麼意義的時候,我們就擁有了一種東西——信仰

普達村的村民扎堆因父親去世,決定帶叔叔去朝拜大昭寺和岡仁波齊峯。消息傳開,村民紛紛有加入者,其中有屠夫一家三口,有孕婦夫妻倆,有蓋房子不順的小夥還有一個十八歲的少年。這段敍述宂長而平淡,再加上光線昏暗,廳內的空氣渾濁而悶熱,我周圍的幾對小情侶紛紛因忍受不了而離席去了別的廳。

一行人最終走上朝聖路了,一架拖拉機載着眾人的生活用品和帳篷慢慢跟在朝拜者後面,眾人七八步三扣一匍匐就這樣開始了丈量土地的朝聖路。上路時是剛剛過完藏曆新年,大山依舊在荒涼沉睡中,朝聖的十來個人從國道318的3075處一步步邁向心中的聖地。十八歲的少年走在隊伍前面,身體也最為矯健,以至於看不出他有什麼殘疾,他扣板的聲音也如他的生命一樣清脆悦耳,五體投地時也帶着滑板的聲響,這聲音在我聽來是朝聖路上敲擊出的最動聽的音符,前面的扣板響起後面的此起彼伏,沒有剩餘的廢話僅有虔誠的膜拜。

後面的婦孺則顯得力量微弱些,常常讓人擔心小女孩能否堅持下來和那孕婦腹中的胎兒是否經得起這撲地的顛簸,同樣作為女人的我心一向都是揪着的。而最終這個嬰兒降生在朝聖路上,她沒有電影裏的哭天喊地,可是那種撕裂的痛我是經歷過的,我敬佩着這女人的隱忍和堅強。生產後的她只做短暫休息,然後就開始了把孩子放在拖拉機上,她跟在隊伍後面繼續磕長頭,孩子哭了就上車餵奶的朝聖帶孩路。

我們可能永遠也不明白答案,可是,只要我們的靈魂在路上,它會一千次的追問又將一千次的堅持下去。

日復一日的朝聖路,從海拔3000多米走到了海拔5000米,從冬的荒原走到了春的繁茂,永不停歇的腳步,永不言棄的團隊使他們親如一家。朝聖路,是一支簡約而單調的歌,在這條路上,人的軀體如一個卑微的皮囊,經受着泥侵灰濛,經受着風吹雨淋;而靈魂卻在一日日的朝聖中不斷昇華,它似乎總想從肉體中脱離出來,它在日日的打磨中散發着人性的光輝。在一次下雨天山體滑坡落石中大家都跑去掩護落石集中的地方的人,石頭砸傷了幾個人。蓋房子的漢子説:“你們都明白我家去年蓋房子死了倆人,還欠了20萬債務,我此刻又被砸傷腿,我爺爺一輩子沒做過壞事,我爸爸也沒做過壞事,我也沒做過壞事,為什麼我們家會這樣?”一羣人默默無語,沒有華麗的語言,僅有樸實的陪伴,他們説:“沒關係,我們等兩天,等你腿好了再走。”

看到那裏,你會看到人類最樸實的信仰和最樸實的語言。大家聚在帳篷裏唸經是給彼此最大的信心和安慰,唸經聲劃破夜空,無數次地抵達閃爍的星空,在這個神祕的高原上繚繞,那些聲音飄上高空時你便有了神聖的感覺,因為它深沉、蒼涼,和菜市場上討價還價的嘈雜截然不一樣,我第一次看見聲音從人的頭頂出來,以光的形式穿透夜空……

信仰不需要監督,它是開在我心頭的金蓮花。為了找到你,我願意跋山涉水、風雨無阻。

日月輪迴,斗轉星移,他們從春又走到了夏,走過雲霧繚繞的山脊,走過綠野吐新的草地,巍峨的山峯也為之動容,從嚴肅冷峻的荒原絕壁也轉變為一碧千傾的人間仙境。唯一不變的是一顆虔誠的心,哪怕遇到這樣的水窪,也阻擋不了他們匍匐丈量的朝拜之路。

看到那裏,那前仆後繼爬在泥水中的場面着實震撼人心,我深深感到了信仰的力量,人一旦有了信仰,是不需要任何人的監督的,他絕不會偷懶一步或者悄悄走捷近。

生命中充滿了無常,當我們無法改變結局時,不如進取地接納它。

路上發生了汽車和拖拉機相撞事件,這些人瞭解到車上的人由於高原缺氧司機着急着往山下送才開快車導致事故後,這羣人沒有憤怒,他們平靜地理解了現實,放走了汽車司機。由於車頭被撞壞,一羣人只好抬着車身一步步走向百里之外的大昭寺,在接近米拉山口時,上坡的路艱難而曲折,他們用那天生吐字如經的歌喉吟唱着:“我一步一步朝山上走,雪花一點一點往山下落,在我與雪花約定的地方,我想起了我的母親。我們都擁有同一個母親啊,卻有着不一樣的命運啊,命好的當了喇嘛,命不好我去了遠方啊……”

歌聲一遍一遍重複着,藏文裏的尾音和蒙文有很多相似的迴旋,帶着一份淡淡的蒼涼,一份淡淡的憂傷迴盪在山谷,迴盪在飄揚的經幡裏,迴盪在我的心裏……

死亡可是是身體回饋給萬物的一個輪迴,它讓我們懂得,在所有的生命鏈條中我們也只可是是很平凡的一環,當一切塵歸塵土歸土以後,那個叫做靈魂的東西需要有個安放的地方。

他們最終到達了日思夜想的大昭寺,短暫的停留後又踏上去岡仁波齊的路程,岡仁波齊如一座豐碑矗立在眼前,而那個早晨楊培爺爺卻再也沒有醒來。

我有生以來第一次感覺死亡這麼美麗,就如費列羅在《生命的禮讚》中説的那樣:“你從塵土中來,必將歸於塵土。”他死在了他嚮往的天堂,他似乎到達了靈魂的歸所,即使法師已經準備好肢解他的屍體,即使禿鷲已經迫不及待地在天上盤旋,可是我和那些朝聖者一樣,沒有恐懼,僅有安慰。因為誰的靈魂不是在路上?死亡只是貢獻出了一具肉體,在神聖的岡仁波齊面前,一切都顯得如此渺小而微不足道。

影院的燈亮了,我才發現堅持看完的人有三分之一,而我也早已熱的衣服貼在背上,只是我自我全然不覺。這場沒有預定劇情,沒有大牌演員,只是一路磕頭的電影到底有什麼魅力吸引着我呢?

回家的路上,我不斷地問自我。在華燈初上的城市裏,在川流不息的車燈裏,在濃粧豔抹的人羣裏,我們誰能夠説自我的日子過得平靜而安詳?我們不是在羨慕着別人越住越大的房子,就是焦慮着自我越來越渺茫的未來。為了那些利益人們殫精竭慮,我們過着行屍走肉的生活,靈魂卻總在夜深人靜時考問我們的良知。我們在笑話別人的同時自我卻成為了別人的笑資,我們需要一個安定的東西住進身體,讓我們的心不在彷徨和迷茫,讓我們的靈魂不再遭受桎梏和囹圄。

心中有塊聖地,不讓思想蒙塵,卻待靈魂生香,這就是朝拜的力量。

《岡仁波齊》像一座金字塔坐落在人跡罕至的高原上,海拔六千多米,是世界公認的神山,被譽為“世界的中心”,梵文中是“濕婆的天堂”,是佛教裏傳説中的須彌山,它常年覆蓋的雪如水晶般冰雕玉器,那邊緣整齊的山型如蓮花般讓人心生敬畏,它是我們心中的聖地,你每次看到它內心都湧起無限敬仰,那份憧憬可跨越關山,化作無數道佛光穿越萬水千山。人能夠沒有宗教信仰,但絕不能沒有精神信仰,否則就如周國平先生所説我們的靈魂找不到居所,被罷黜在外,而靈魂卻一向有着“王室血統”,總有一些高貴的靈魂為回覆它的王位而努力着。而我,願作它的追隨者。

篇10:岡仁波齊觀後感

《岡仁波齊》偽紀錄片式的手法,對藏族匍匐叩拜朝聖之路的聚焦,在導演張揚的鏡頭下,所為人感受到的是一種淳樸的美,電影這種美的締結,在卻又並不是依靠何般戲劇性的衝突,而是對朝聖者們一言一行的細膩捕捉,使這種美在不經意間便得以躍然光影。

“岡仁波齊”是一座山的名字,在普通人眼中他或許就是一座壯麗的山峯,但在無數藏傳佛教信徒眼中,它的意義卻遠不止於是一座山那麼簡單,在藏傳佛教裏他們認為岡仁波齊是神的住所,代表了無量的幸福,而在神山岡仁波齊的本命年前去朝拜,更是會獲得乘倍的功德,由此電影也拉開了序幕,一羣包含了孩子、孕婦、屠夫等男女老少的藏民出於不動的期望,不遠千里的朝拜之路,構築了電影劇情的脈路。

磕頭前行,風餐露宿,甚至不惜搭上了自我的生命,只為前往神山朝拜,或許很多人都不解這種行為,會認為它是一種落後的愚昧,而張揚在《岡仁波齊》的故事上選角其實十分巧妙,他並沒有糾結於宗教本身,而是讓所有觀眾都能在這樣一部作品中,看到了一種被電影藝術所提煉的魂魄,這魂魄既源於一羣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實,也更源於深植於這羣信徒身上對信仰的虔誠。

在長達一年的朝聖之路上,這個由不一樣的年齡身份的人組成的隊伍,沒有人會去偷懶,在這條充滿了苦難和危險的道路上,也沒有人會去遲疑,影片中朝聖者們對信仰的虔誠無是讓人歎服的,而電影本身更多的只是在原生態的去展現這種虔誠,沒有刻意的昇華,也沒有對信仰的質疑,甚至沒有對壯麗的西藏給予太多的鏡頭,在這個角度上,電影是如此的樸實,而劇情的植入,再讓這個故事變的更為飽滿充沛的同時,更還讓那信仰中善的光芒變的如此奪目。

關於信仰的宗教電影其實並不少,但卻鮮有一部國產電影能這樣真正客觀的去展現信仰,去在虔誠的信仰中樸實無華的詮釋真善之美,而《岡仁波齊》正是這樣一部佳作。

篇11:岡仁波齊觀後感

《岡仁波齊》是部電影,岡仁波齊是西藏一座神山,藏民祈福朝拜的神山中的一座。故事講的是男女老少一行人,自帶設備、露營野外,去往岡仁波齊朝聖的過程。

先看看故事梗概:普拉村村民尼瑪扎堆在父親去世後決定完成父親的遺願,帶着叔叔去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聖。時正馬年,正好是神山岡仁波齊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裏很多人都期望加入尼瑪扎堆的朝聖隊伍。這支隊伍裏有即將臨盆的孕婦、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殘疾的少年,每個人都有着不一樣的故事也懷揣着各自的期望。為了去岡仁波齊,這支十一人的隊伍踏上了歷時一年,長達2000多公里的朝聖之路。

大家對藏民朝拜磕長頭都有所瞭解,簡直就是用身體丈量到聖地。我所看到的大概走三到五部就要伏地磕頭,穿上牛羊皮做的圍裙(不是平日裏女人穿的那種五彩的幫典),雙手帶上用木塊做的撫摸大地的短板,大概一個月就要換一雙鞋子的。有人説這部電影充其量叫紀錄片,也有人説這就是個真實的`西藏。可能是由於國家對西藏的影視方面卡的比較嚴,我曾聽一位藏族歌手説亞東之後不唱歌去北京電影學院學習拍電影了,拍的作品一向審核可是,可能對我們喜歡西藏的朋友來説這也是一件遺憾的事情了。不説別的,我就分享幾個鏡頭吧。

第一個讓我感動的鏡頭是,朝聖隊伍裏的那個小姑娘。一個小孩子跟着大人去朝聖,事情本來就是很辛苦的,何況小孩要跟上大人的步調,難免讓人產生一種佩服、憐憫之情。對於藏民來説,在朝聖的路上,就算是死,那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那也是神對人的召喚,這就是民族信仰。

第二個讓我感動的鏡頭是,朝聖的路上,一隻蟲子沿着橫穿馬路,剛好從一位藏民眼前經過,他趴在那裏不動,等着蟲子爬過去。旁邊人問他怎樣啦?他説這兒有一隻小蟲子。然後等那隻蟲子慢慢的爬過去,下了公路他才起身繼續磕長頭。這個鏡頭讓人想到了兩個字——善良。和那些馬路上來往穿行的車輛,不明白壓死多少蟲子,不明白撞死過幾只羊,沒人承認。臧民的行為才叫善良,不該殺生的絕不殺生,殺生在佛哪裏是有罪的,自我會遭報應的,哦,那個人大概就是那個屠户,經常殺牛的那個人吧,他去朝聖就是為了給自我殺生這件事贖罪,就連該殺生的人都要去贖罪,那麼這是什麼信仰?我看這是道德信仰。

第三個讓我感動的鏡頭是,孕婦半夜要臨盆了,幾個人開着拖拉機去就近的醫院生產,這一去就耽誤了半個月,可是他們還是帶着孩子回來了,回到了隊伍停留的地方,把嬰兒放在拖拉機車廂裏,那位婦女跟着隊伍繼續磕長頭朝聖。這是漢人沒法想象的一件事情,一個孕婦生產後還不在家休息三四個月的,就這還不能幹體力活。可是藏民就這麼堅強,絲毫沒把“坐月子”這個詞放進自我的腦子。這是常人做不到的事情,這叫什麼信仰?我也不明白。

第四個讓我感動的鏡頭是,朝聖的路上遇到四川雅安地區來拉薩朝聖的藏民,他們夫妻兩個還有一頭驢子,男人説他老婆平路上拉架子車,讓驢子跟着走。僅有在上坡路的時候讓驢子拉着,他們推着,驢子是他們的家人,他們很愛它,這次帶着驢子去拉薩也讓它看看,也為它祈福。這是此刻人做不到的,人對待牲口能像對待自我的孩子一樣的人太少了。在西藏,自然環境比較多變,人和牲口有時候是把命拴在一塊的。你對它好,它在關鍵時候可能救你一命,這是區分人和動物之間的感情好與壞最具説服力的證明。

第五個讓我感動的是,公路上一輛越野車把拖拉機撞了,拖拉機司機受了點輕傷,無大礙。小車司機趕忙賠禮道歉,一是為了避開迎面開來的大卡車,二是車上有一位患者,急需到醫院救治,所以釀成了這次車禍。藏民一聽,讓他走了,説救人要緊。大家把側翻在路邊的拖拉機推出來後發現前輪軸折了,車沒法開了。大家決定把車廂卸下來,連抬帶推的往前挪動,車裏拉的是帳篷和起居用品,所以男人們就把死沉死沉的車廂用人力往前挪。擱給一般人,估計都崩潰了,花錢僱人拖走;東西不要了;甚至心裏想老子不朝聖了!感人的事情是,男人們把車廂好不容易挪到前面了,還要回到來重新再磕長頭過去。這是比較感人的舉動,不論困難有多大,磕長頭是不能偷懶的。

第六個讓我感動的是,拉薩街頭旅館女老闆。女老闆説喇嘛開示她磕十萬個長頭,可是她身體不好,於是就和他們商量代勞她磕頭,他們還能夠免費住在旅館,外加介紹工作。他們白天干活去爭錢,晚上在拉薩接頭替女老闆磕長頭,藏民講信譽,重人情。説到做到,絕不會虧待你。

整部電影從心地、生活、信仰、理念、感情等不一樣角度反映了藏民是怎樣一種人,準確的説應當是臧族底層人民是怎樣一種人,和我們大都市生活中的一些上層人之間構成了一種兩極分化的感覺,很多鏡頭我感覺是在打臉。人不在富貴、富有,沒有信仰、沒有愛心、沒有人人平等的情懷那叫世人,世俗之人。我們國人該有的品德、修養和格局,我們已經忘了,忘得徹底,忘得乾淨,病也多了起來!

篇12:岡仁波齊觀後感

有信仰的人總是善良和體貼的,就算是隨行的拖拉機被一輛越野車給撞翻在路邊,他們想到的也是越野車上的人需要快點送到醫院救護,而他們自我能做的只能是迅速做出決定,拆掉撞壞的車頭靠人拉車繼續前行,那裏沒有人抱怨,沒有人遲疑,如此朝聖之路,猶如佛經上講到的故事,一切的磨難都是上天的考驗,沒有這些逆境、磨難,無始劫以來積下的債怎樣還?所造的業如何消?當你經歷、當你跨越,你也就得道證悟了!

翻越米拉山5000多米的高峯,最終一路下山看到了遠處的布達拉宮,大家默默的團體站在那裏遙望施禮,內心的激盪無以名述,我作為觀眾久久不能平靜,一切的辛苦在那一刻是值得的,金光閃耀的布達拉宮是每一個西藏人心中的聖殿,他們在前行的路上,雖然岡仁波齊聖山還在遠方,可是至少到達拉薩讓他們堅信:每一天,無所畏懼,堅持心中的信念,善待每一個身邊的人,珍視所有的生命,甚至那隻馬路上緩緩爬行而過的蟲子,所有的善總會讓靈魂到達彼岸。

為了去岡仁波齊,這支十一人的隊伍需要歷時一年用腳行走、用身體丈量長達2000多裏的朝聖之路……電影最終一個鏡頭是雪山腳下漸漸拉遠的隊伍,轉山尚未開始,經過拉薩完成補給和休養,去往聖山的道路還在前方,這樣的寓意似乎比拍完全程更有寓意,修行的道路不就是這樣嗎?

這是一部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實電影,生活中最真實的故事被用一年的隨拍搬上了屏幕,每一個人都是真名真人真主角,雖然我從小生長在那片神奇的土地,卻並沒有那樣近距離的瞭解過藏民的朝聖之路,這一次,跟隨電影的鏡頭用一種全然浸入的視角看完了電影,內心升起對電影攝製組由衷的尊敬和感恩。

不一樣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是民族團結的基礎,如此的好電影實在是太難得了,我們從電影裏只是看到沒有盡頭的大山、雨雪、米拉山頂上飄揚的經幡美麗而神聖,可是我卻很清楚走到那裏絕大多數人的身體反應之痛苦,五千多米的海拔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的,而攝製組卻在如此身體巨大的挑戰下完成了這部具有十分意義的電影的拍攝,如此對信仰的尊重、對藏民一路朝聖的真實再現難能可貴,如果你想要看這部電影,必須要去影院支持!

篇13:岡仁波齊觀後感

路在腳下,即刻前往我們內心的“聖地”

信仰的極致,是一種心無旁騖的心靈極簡。虔誠的體現,不會有太多花哨的繁複。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純樸而持久的堅持。亦如我們會被匍匐前行風餐露宿,風雨無阻的朝聖人羣所感動一般。

三步一叩首的前行,身與心的合一,路在腳下。如此的堅持,如此的鍥而不捨,如此無所畏懼……

然而,他們的內心卻少有狂妄的期許和不安於世俗的過分追逐。路在遠方,路亦在腳下。無論我們前行的目地的在哪裏,也無論前方的路途有多麼的.遙不可及。信仰的堅定,會讓我們忘卻太多的設計與籌劃。只是,路在腳下,如此便去前行。

不開始,便永遠無法到達。開始,即忘記路途遙遠,只是用簡單的身心合一,去縮減與目的地的差距。風塵僕僕之中,我們或許窺見了生命的意義所在,不為此生,卻為來世。

真正的莊嚴,不在於過度的粉飾。在朝聖者的面龐前,或許更多是滿身泥濘或蓬頭垢面。可是那一雙雙堅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讓人莫名的感動和心生敬畏。

信仰的力量,最大化會體此刻無私無我之中。虔誠之心與我們最大的觸動,也是那不為你我,卻為眾生的離苦得樂而不辭勞苦的前行之軀。

很多時候,我們嚮往一種寧靜,嚮往一種純粹,嚮往一種莫名的感動。往往尋找之時,卻無最好與最真的契合。然而,當五體投地,叩首前行的畫面,呈此刻我們眼前時,莫名的感動,不由的叩啟我們內心中,封藏已久的觸動與共鳴。這就是內心純善的契合。

每一步,每一叩首,每一句誦經,只為眾生的祈願與安康。所以,我們被震撼,這是一份人人心中本該有的最本真的願望。然而很多時候,我們卻被過度的心與心外的裝飾所迷惑,亂了自我,也亂了內心。

每個生命的起初,都有最純粹與極致的信仰與虔誠底藴。那份極簡的純粹,就是褪去自我厚重束縛之後的無私無我。所以,在眼觀純樸信仰與不褪色虔誠的情景時,我們的感動也是最純粹的純善復甦,那是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內心撞擊。

其實,修行路上,沒有太多的信誓旦旦。如果總是口號大於行動,那麼,路,永遠在遠方。可是,回想那三步一叩首,只為眾生的祈願與祝福而前行時,純樸的形象卻波及着我們尋覓已久,卻又似曾相識的內心共鳴。

當我們把信仰落實於當下時,人人心中的至真虔誠,都會自然而然的讓我們的身與心合一。那一份感動與純粹屬於我們每一個大家,只要讓路在腳下,立即前行,最終的殊勝,是人人心中有聖地。然而,那卻是不為你我,是為眾生的無私與大愛!

讓路在腳下,即刻前行,只為眾生的苦與樂……

篇14:岡仁波齊觀後感

自從熱愛户外活動以來,每到一地,除了欣賞那些絕世的風景,我還關注那些遺立世外,尤其是那些或被忽視或被遺忘的角落。

“我一步一步向山上走,雪一片一片往下落。在雪花與我約定好的地方,我想起了我的母親。我們都有同一個母親,可是命運卻不一樣。命好的那個做了喇嘛,命不好我走向遠方……”聽到朋友圈這首震撼內心的歌曲,激起了我觀看電影《岡仁波齊》的慾望,當然也是想回放一下自駕西藏的經歷。

“花開,花落;有生,有死;陽光、暴雪;眼淚、歡笑。不多的語言,平緩的節奏,冥冥之中,有一種力量。突然像斷絃的弓一樣,你雙手高高舉起,身體伸展開來,匍匐在地上,徹底被震撼……”看到朋友在微信上曬出電影《岡仁波齊》觀後感後,讓兒子在網上訂票,深夜去萬達觀看。

之前,網上對電影《岡仁波齊》的評論涇渭分明。而我,作為走過、熟悉這條路朝聖之路,在電影院一向犯困,對電影的感受就一個字:“悶”。對,是悶,不是剋制。剋制是底下有洶湧澎湃的情感力量,但堅決不讓這種力量流於表面,於是對觀眾產生了一個理解上的時間差。在理解力填補完這個時間差的瞬間,觀眾突然感受到了潛沉的力量。

直到片尾出來,我不明白這部電影究竟是什麼如果説它是紀錄片的話,《岡仁波齊》缺乏很多的堅實細節,尤其是一路風景灰暗,完全沒有西藏藍的明快。倒是很多的現代交通工具對原始的朝聖帶來了視覺衝擊。如果説它的故事片的話,那就太乏味了。

之後想想,這也許是新生帶的表達方式,與我們早就存在代溝。於是問了兒子對電影的觀後觀,他説“純是為了陪你,讓你重温西藏之夢,我快睡着了。”

還是重温一下我在聖地看到的自然風光神情清爽,真正是眼睛上天堂、靈魂歸故里。

篇15:岡仁波齊觀後感

看完《岡仁波齊》久久內心不能平復,電影裏每一個磕長頭的場景,都熱淚盈眶。雙手合十舉過頭頂、停留喉間、安放胸口,然後匍匐下跪,五體投地,合掌起身……一遍一遍周而復始的單調動作,在前往聖山——岡仁波齊的路上,以春夏秋冬為背景,以生老病死為伴奏,以救贖為信念。我想這就是人生最平淡卻也是最震撼的節奏!就此,寫下一段感想,一段關於活着與死亡之間的感受。

西藏、宗教、信仰、朝聖……看似神祕的概念,《岡仁波齊》經過11個普通的藏民,一段平凡的朝拜聖山經歷,如細水般緩緩道出。從電影畫面的角度也許它不夠華麗,從故事情節的角度也許它不具備太多衝突,但正是這般貼近真實,才能激盪起內心深處的漣漪。電影的朝聖之路告一段落,而我們每個人的心依然在朝着前路前行,而你走的每一步,都是一個因果的輪迴……

電影開始於一個西藏的小村莊——芒康,故事開始於芒康的一户普通人家。家中的長者帶着遺憾去世,為了替他完成遺願——去朝拜岡仁波齊,這個家庭傾盡一切,宰殺牛羊,變賣籌資,安排一家老小,準備踏上一條漫漫長路,然而這條路上會發生什麼,完全不知……

現實中,人生許多階段也許都會遇到需要歸零的時刻,初出茅廬的迷茫、人生巔峯的失衡、萬念俱灰的絕望。那時,前進與徘徊,不知難倒了多少人,因為心路的前方是什麼,你我都沒有答案。就像準備朝聖的藏族家庭,傾其全部為的並不是最終的到達,而是為了那一路的懺悔與救贖。

芒康村莊上聞訊而來的村民,紛紛申請加入朝聖的隊伍,他們有沾滿動物之血的屠夫,有懷孕待產的婦人,有身處不幸的中年,有不諳世事的女童,還有年邁的老人……為了同一個信念,他們臨時組隊。

就像漫漫人生路中每時每刻遇到的朋友,也許各自的目的不一樣,年齡不等,身份各異,也正因如此,才會讓心路更加多彩。沒有誰生來孤獨,父母、朋友、師長、愛人……我們扮演着生命中每個時刻的主角,同時,更多的主角配合着我們演繹自我的生命,沒有誰是單純的生和單純的死,因果交織的業力牽引着我們前行。

朝聖之路,註定坎坷,含淚的告別只是開始。沿着318國道11個人開始三步一磕的虔誠之行。重複的動作在不重複的風景、過客、晝夜之間反覆。第一件不尋常的事,便是新生命的降臨,那個被聖山賜福的孩子降生在朝聖之路上。而後經歷短暫的喜悦後,母親加入到磕長頭的隊伍,一切重新歸於腳下。此後,屠夫為一隻走過的螞蟻讓路,孩子帶病堅持磕頭,老人每晚帶領大家唸經,路上遭遇車禍,他們選擇原諒司機……因為撞壞了拖拉機,所以男人們拖着行李車行進幾百裏,再折回遠處磕頭。遇到泥濘和水潭,他們磕着長頭過去,羊皮護具已經破敗不堪,水打濕了他們的身體,曬乾頭髮和衣服,他們又重新向着前方出發,直到一個清晨,隊伍裏的長者楊培老人長眠于山腳下。因為楊培老人的心願,隊伍成行,而他的離開並不預示着隊伍的終結。他們為老人堆起了瑪尼堆,請了喇嘛做法事,而後又以瑪尼堆為起點開始了長頭的叩拜,幾百公里外便是拉薩的布達拉宮……

一路上,經歷生老病死,就像人生的縮影。生命的誕生象徵期望,讓人喜悦,成長的過程有痛苦陪伴,而死亡的寂靜,又有些許惶恐。心路之上,每一段情緒的誕生,每一個身影的出現與離開,都會留下或深或淺的印記。出發的目的以及最終的結果,在前行的過程中變得不那麼重要,唯有每一步前行的軌跡,清晰的留在身後。

如果人出生和死亡的時刻已命中註定,那麼中間所走的每一步都值得我們細細斟酌。人生沒有回頭路,但有很多分叉口,每個路口,我們都要調整步調和步幅。正如影片中,路邊村莊長者的提醒:不能帶紅繩磕頭、小孩磕頭不能走太多步……一路走來,總有那麼一個人、一件事,提醒了沉淪的步伐,重新整裝出發。

電影最終,朝聖的藏民們順利抵達拉薩,他們的錢花光了,頭髮長長了,十萬遍的長頭快磕完了。他們在拉薩打了兩個月的工,和髮廊女孩約定從聖山回來後再相見,之後,重新朝着岡仁波齊出發……

《岡仁波齊》以木板在雪中滑行的聲音來告訴我們電影告一段落,朝聖之路還在繼續……似乎結束但又沒有告別。超乎人們以往對結局的認知,在最需要感情昇華的結尾,一切又歸於平靜。而這更貼合人生之路的設定,因為對於人生最大的落幕“死亡”而言,有時也來的猝不及防。即使死亡過後,依然需要尋找下一個輪迴的起點……

結尾繼續着下個開頭:聽着朴樹為《岡仁波齊》異常發佈的《NoFearInMyHeart》,我的觀影感想到此暫停了,凌亂的文字記錄了小小的一點感想。感恩能在自我歸零,準備開始自我第一段朝聖之路之際,看到這樣一部片子。始終堅信因果輪迴,世事無常,身為滄海一粟的我們,走在自我的心路上,時刻提醒自我腳下的每一步都要踏實堅定,迷茫時不輕易退縮,犯錯後勇敢駐足,摔倒了繼續前進……享受身邊出現和消失的一切,因為這就是你我心路上獨一無二的輪迴,也是最值得你我繼續前行的原動力。

【小編簡評】

岡仁波齊觀後感 (優選15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岡仁波齊觀後感範文。

【網友評價】

真佩服這麼讚的見解。

Tags:仁波 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