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岡仁波齊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37W

岡仁波齊觀後感【精品多篇】

岡仁波齊觀後感 篇一

《岡仁波齊》是一部藝術片,但更像一個紀錄片,據説投資僅有300萬元左右,票房卻已超過一個億。影片震撼心靈的兩點:一是美麗的西藏景色,二是純淨的藏民的心靈。

西藏是一個自然美麗、獨特而又神祕的地區,那裏荒蕪的高原,一望無際的原野,豐茂的綠林,高聳入雲的雪山;以及奇特的寺院,精美的壁畫,睿智的喇嘛,虔誠的信徒……攝像在講述故事的同時,以唯美的鏡頭語言將這些西藏自然人文景觀逐一呈現給我們。

故事從一個説走就走的朝聖旅程開始,待產的孕婦、年少的女孩、青澀的少年、負罪的屠夫、年邁的老人,普通的牧民,每個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懷揣着各自的希望,只是幾句簡單的商量,無畏路程的遙遠、過程的艱辛,收拾起行李就上路出發,彷彿上鄰村串門一樣,一路長頭,磕向千里之外的聖地。

路途中的幾個鏡頭印象極深:碰到積水,一句“咱們磕過去吧”,全隊人員毫不猶豫,依次撲進冰冷的水中。拖拉機頭壞了,人工拉車本已很疲憊,但他們仍一如反顧地走回來再磕。孕婦生完小孩,沒有所謂“做月子”的身體恢復,直接返回朝聖的隊伍。他們心中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對佛的虔誠,對聖地的嚮往。

據説劇組在拍攝時,遇到一輛旅遊大巴,車上好像有40多個人,擦肩而過,就在一霎那間,他們看到那部車輛掉在江裏邊。生命的存在僅在剎那之間。

製片人李雨林在《拙見》採訪中説:“我的理解就是信仰不關乎宗教,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只是信仰的東西不一樣而已。”而我想:信仰是你的價值取向、你心中的方向、你想到達的地方,你想要的生活、你想成為的人。而如果每個人都每一天當作是生命當中的最後一天來活的話,我們就不會再去糾結於人生中的得失、榮辱和苦樂,心中只有現實的寧靜、純淨的嚮往。

《岡仁波齊》觀後感 篇二

當初懷着一顆期待又平靜的心走進電影院去看《岡仁波齊》,離上一次走進電影院有將近一年的時間了,在去電影院的路上一直在琢磨着:這部電影(確切的説,應該叫電影紀錄片)應該是叫好不叫座吧(具體原因後面告知)。

最近這部電影的宣傳是從某個網絡視頻平台上看到的。由於我去過兩次西藏,對西藏有一種特殊的懷念,看到《岡仁波齊》的簡介的時候,就決定一定要看一看這部電影,所以就在昨天,一個人去了電影院。

也是在昨天,看到某新聞網站的佛學頻道里有一篇別人寫的關於《岡仁波齊》的文章,多是對“信仰”、“佛教、“藏傳佛教””的個人角度的深層次解讀,於是提高了我的期待。

直到我坐在放映廳裏的時候,看到裏裏面熙熙攘攘的目測整個影廳裏不超過20個人,還有兩個是媽媽帶着兒子去看的,在開始前大家可能都是認為即將看的是一部“電影”,直到電影開篇的時候,由藏民最普通的生活鏡頭開始了整部電影的節奏。.。.。諸多細節不在這贅述,就從電影裏的一羣藏民開始朝聖之路説起吧。

以前在藏區看到很多磕長頭的人,也聽到過説他們都是磕了幾個月甚至幾年一直在路上,當時覺得還將信將疑,心裏也常常想着:是什麼讓他們如此地篤信和虔誠?在電影中,他們從家門口開始啟程,帶着家人的期盼和擔憂,上路了。

坦白説,在他們磕下第一個長頭的時候,我被感動了,一種莫名的感動。但是在這個時候,坐在我身後的一對小情侶在嘀咕:他們為什麼要這樣?

如果説這部電影通篇在講述的是一羣藏民的朝聖之路,那他的主旨就是:信仰與人生。

這部紀實電影,用最平實的電影鏡頭記錄着這樣的一羣平凡的人的朝聖之路,可以想象的到,從他們的家鄉——芒康縣到拉薩有1200多公里的路程,還帶着一個即將臨盆的孕婦和一個九歲的女娃。一個年邁的老者和一個“沾滿血”的屠夫,兩個剛成年的年輕人,一個即將當爸爸的男人和和兩個中年父親,也許有些人從出發的時候就不確定會否能走到終點-岡仁波齊。

這羣人的朝聖之路,在電影的鏡頭展示下,顯得極為平凡,他們每天的生活就是磕頭-搭建帳篷-做飯-唸經-睡覺。日復一日,不管風雪還是暴雨,亦或是路遇車禍,沒有人會在這條路上放棄。

在朝聖的路上,有一個新生命誕生了,看到這裏的時候,我想很多人會和我一樣,會認為孕婦生完孩子應該會把孩子帶着返回家裏(這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思維),但是他們沒有讓孩子回到原本温暖的家,而是帶着剛出生的嬰兒繼續上路,並且成為他們朝聖的一份子。.。.。

匍匐、磕頭、起身——匍匐、磕頭、起身。.。.一個動作、一成不變的生活節奏,不管外界自然環境如何變化,他們的生活姿態從不改變,換句話説,他們心裏都有一個當下,和一個遠方,這是我從這部影片裏看到的最真實的人生信仰。

在他們磕頭的`路上,有無數的路人走過,萬千的路人眼中,有萬千個他們,而他們的眼中,也許萬千個路人,就是一個路人。

我想大多數不瞭解這些信徒的人都很難理解他們這樣的一種堅守和信念,其實我也一樣,我也不過是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視角來看待這樣的一羣人。他們,也只是眾多人羣中的一羣人。我們常常習慣用一種生活方式去評判另一種生活方式,最近經常有人問我:你們信佛的人,到底是在信什麼?你們真的不吃肉嗎?或者你們吃肉佛祖會懲罰你們嗎?。.。.。.我就回一句:“呵呵”

生活在城市裏的人,有城市裏的生活邏輯和態度,生活在農村的人,也有農村人獨有的思維。

向外看,每個人都有追求,或是生活物質,或是名利;向內看,每個人的生命長度放到大千世界裏,都差不多,有的人執着於向內尋找生命的意義,不斷探索這一世的終極使命和理想。

有的人在衣食住行裏追求極致的昇華,生命本身沒有好壞,生活本身也沒有對與錯,而人生來就有不同的心識,短短數十載的光陰,用物質包裹了原本透徹的心和靈,也有人生來就像掙脱這層包裹,有的人在歷經滄桑後看破了這層迷障。

如果我們有幸找到了遠方的方向,那就尋着這個方向“匍匐、磕頭”,如果我們依然在所謂的當下徘徊,也可以“匍匐,磕頭”。所謂信仰,其實真的很簡單,你篤信什麼,並且堅守什麼,當下其實你已經得到了。

人生無常,黑也無常,白也無常,好也無常,壞也無常,善業無常,惡也無常。.。.。.唯有生命的信仰會讓稍縱即逝的光陰在當下永恆。

無常,才能讓生命璀璨!

岡仁波齊觀後感 篇三

高中起就想去一次西藏,一夢十年,終於得以成行。為了避免高反坐了五十多個小時的火車,猶記得翻越唐古拉山口時的呼吸困難,到達那曲時下車點煙,幾十個人點了十分鐘都打不着火,大風把原本稀薄的空氣吹散。車窗外的藍天白雲彷彿觸手可及。你若問我西藏美不美,我只能説去了才知道,應該比掛曆上漂亮得多,人眼是最強大的取景器。

西藏的風光在進入相機後,電影就已經不需要構圖佈景來維持美感。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選擇大面積遠景和中遠景的拍攝獲得景象,每一幀都可以當做明信片。

初到拉薩,便見識了朝聖者的虔誠。

每日108圈,或繞着布宮,或繞着大昭寺。電影中展現的就是最真實的朝聖者。孩子出生便出生,繼續朝聖。老人逝去便逝去,咱們繼續朝聖。導演並沒有刻意去展現信仰有多麼神聖,多麼牛逼。它就在那裏,平淡得就像每天的呼吸,你越想知道他們為何信仰,卻越是看不透,就像佛法,其中的大智慧只有你真正的放下,才可參悟零星。

經過兩天的適應後,終於決定去珠峯大本營打個卡。一路上的顛簸曲折讓你只能對自己開解,一切都是為了最好的風景。果然沒有讓我失望,在錯過了羊湖藍寶石般的湖水之後,到達珠峯大本營,並且拍下了我攝影生涯中最漂亮的一張銀河。

好景不長,沒想到兒子的高反嚴重到根本不敢告訴我,自己買了車票準備溜回拉薩。在全團隊員的勸説下,又陪着他玩狼人殺,他終於被遊戲的樂趣戰勝了理智,把票退了。

有的人把信仰寄於真善美埋藏於內心,有的人卻把信仰寄於投入功德箱的人民幣。燒香算命拜佛並不能帶給你什麼,只有內心的真正強大才會讓你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懼風雪。

一心向往的納木錯也由於風雪被耽擱了,沒法拍到銀河倒灌,天月逆行的美景。想看一看,是納木錯的湖水清澈還是朝聖者的內心,抑或是你望向一心所愛的目光。

電影並沒有講述什麼故事,如果老朝聖者的死去,以及新生兒的誕生,這是一個故事的話,那麼確實告訴我們這是一種循環,大概是“相逢近道乞還山,公乞還山便得還”最好的表達了。

片子整體的沉悶是我一貫喜歡的風格,看罷了之後會讓你悵然若失,卻又彷彿有所得。片子的最後老朝聖者死去後,年輕一輩的朝聖者明顯磕頭更虔誠,不再走路多磕頭少,不再彎不下腰額頭不着地。但又彷彿老人的死並沒有帶給他們什麼觸動。故事最後朝聖者們來到岡仁波齊,但導演卻刻意沒有表現如何在這兒轉山,講而不表最後做到絕妙。而是借了一句兒歌告訴我們,只追求結果,一心想要成功,恰好無法參透朝聖真諦。

命運好的做了喇嘛,命運不好的我,去了遠方。

命運好的人生成了喇嘛,不必去理會凡塵俗世,一心只向佛便好,內心不必受到諸多煎熬。命運不好的人如我,生而為人,必被俗事煩惱,便下決心斬斷三千情絲,卻也無法避免輪迴苦道。只好心懷善念,一心向佛。

岡仁波齊觀後感 篇四

何為信仰?是在生病難受的時候,祈求菩薩的保佑,是在廟會上香的日子,在未曾看過《岡仁波齊》之前,我從未想過信仰的力量會如此之大,讓我震撼,也讓我思考。

電影一開始,描述的是西藏小山村的鄉村生活,這裏沒有大城市的繁華喧囂,也沒有利益衝突,有的只是樸實無華的人情味和一幫虔誠的信徒,能去朝聖,是他們一輩子的願望。如果你年輕的時候沒有去過,那麼可能這一輩子你都去不了了,它不僅僅是克服各種險情的發生,更是對於自己身體的挑戰。但是如果你去了,我想他們在以後的日子更會一往無前,一直開心健康。

有信仰的人,不會去幹壞事;

有信仰的人,但也會變得頑固。

為了能夠去朝聖,他們可以捨棄一切外在的東西,求家人幸福安康,更求眾生幸福。這也是我真正通過電影知道了朝聖在我國藏族地區又稱為磕長頭。一邊念六字真言,一邊雙手合十,高舉過頭,然後行一步;雙手繼續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雙手合十移至胸前,邁第三步時,雙手自胸前移開,與地面平行前身,掌心朝下俯地,膝蓋先着地,後全身俯地,額頭輕叩地面。再站起,重新開始復前,該過程中,口與手並用六字真言誦唸之聲連續不斷。不得不説,有信仰的人值得敬佩;不得不説,信仰的力量真偉大。這要是換做沒有信仰的人可能走一半或者一個周就不能繼續走了。

我想起了之前大傻子跟我説過用石頭搭一個塔,能把最上邊的石頭放下去不掉就可以許願,並且願望成真。大傻子,我跟你説這東西叫做瑪尼堆,藏語稱“朵幫”,就是壘起來的石頭之意。“朵幫”又分為兩種類型:“阻穢禳災朵幫”和“鎮邪朵幫”。在西藏各地的山間、路口、湖邊、江畔,幾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以石塊和石板壘成的祭壇。有機會我自己也嘗試搭一個,然後許一個大大的願望,希望大傻子永遠健康開心,嗯,我會幫你許願的。

在朝聖的路上,不可避免的就是各種險情的發生,有向下滑落的石子,有路面積水,更有可能發生車禍。但是當遇到各種險情的時候,他們選擇的不是逃避而是迎難而上,因為沒有什麼事情是比朝聖更神聖的事情。

但是更讓我深有感觸的是中間穿過拉薩的時候,他們和遊人的對比,讓我對他們的敬佩之情達到了最高,那種不在乎世俗的眼光,那種沒有遊人的匆忙,試問現在的我們又有多少人能夠在五彩繽紛世界裏不迷失自己,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心靜如水,我想應該很少很少吧!因為他們一生只做一件事――朝聖。

有信仰的人,令人敬佩。

電影《岡仁波齊》觀後感 篇五

張楊導演新作《岡仁波齊》已於近日在全國公映,這部長117分鐘的電影,只講了一個簡單到樸實的故事――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同村10個普通的藏族人和一個孕婦一起從家出發,翻山越嶺2500公里去神山岡仁波齊朝聖,此行歷經生、歷經死、歷經震撼的西藏四季風光,歷經災難、變故、內心的拷問、成長與蜕變,看似平靜至極,實則波瀾壯闊。上映首日,就有人説這是一部“今天不看,明天就看不到”的電影,可它卻在包括《變形金剛5》、《異形:契約》、《新木乃伊》、《神奇女俠》等眾多好萊塢大片前後夾擊下野蠻生長,突出重圍。

三日票房破600萬 七日票房破2000萬 上座率持續高

6月20日,《岡仁波齊》在上映首日以1.6%的排片量開畫,彼時多部好萊塢大片正在熱映,佔據了超過60%的排片,《岡仁波齊》卻以21%的超高上座率高居榜首,並於上映第三日(6月22日)票房突破六百萬。6月23日,面臨《變形金剛5》上映的巨大排片壓力,《岡仁波齊》排片量鋭減至0.9%, 但依然沒有阻擋觀眾的觀影熱情,平均上坐率高達26%。在隨後週末兩天,《岡仁波齊》排片分別升至1.2%和1.9%,上座率更飆升達到43.8%及41.4%。

與低排片率伴隨的是影片超高的上座率及口碑,來自大眾和影院對影片的支持聲越來越多,終於在觀眾和影院的共同努力下,《岡仁波齊》在上映第七天(6月26日)排片達到3%以上,票房突破2000萬。

與此同時,在微信等社交媒體上《岡仁波齊》的討論熱度也在不斷增加,數據顯示,自6月20日影片上映以來,微信指數已突破350萬次,甚至超過正在上映的《異形:契約》。

這樣一部在眾人眼中只屬於小眾的影片,自公映以來日均排片不到2%,但是憑藉一路飆升的上座率和口碑逐漸逆襲。行業人士一致認為這是近年來的罕見案例,尤其對於一部看起來不討好的藝術電影來説。

對於一部商業片來講,千萬票房不值一提,但是對於往往會被市場冷落的藝術電影,這樣的成績,讓大家看到了國內電影市場的轉變,變得越來越成熟,越來越能夠給觀眾帶來更豐富的選擇。這些成績也讓大眾看到,我們的市場一直在低估自己的觀眾,藝術電影的觀眾遠非小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