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入殮師觀後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13W

第一篇:入殮師觀後感

入殮師觀後感
尊重死亡,熱愛生命

——《入殮師》觀後感

從前説起“日本文化”這個詞的時候,我能想到的只有“茶道”“插花”“藝伎”或是“和服”。而《入殮師》則讓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日本,讓我感受到了日本文化的另一個方面——死亡文化。

影片中的主人公小林大悟原本是一名大提琴手,由於樂隊的解散,生活的壓力,他和妻子被迫回到了山形縣老家,並在陰差陽錯間成為了一名入殮師。在不斷跟隨社長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為死者入殮的過程中,大悟由最初的彷徨,恐懼,甚至噁心漸漸轉變為了習慣,尊重甚至是熱愛入殮這一職業。而跟隨着小林大悟這位懵懂間闖入殯葬業的新人,我們也看到了一幅日本社會的眾生相:易性癖的止夫,染髮的女生,死亡兩週卻無人知曉的老嫗,受家人尊敬和喜愛的普通家庭主婦,要求穿長筒襪上路的奶奶,臉頰印滿兒孫祝福脣印的爺爺,操勞一生的鶴乃湯阿婆……目睹着一連串普通生命的逝去,一場場莊嚴的家庭成員告別式,一系列複雜而又精細的入殮儀式,我們彷彿也對生命有了新的理解,同時也對日本的死亡文化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讓已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她永恆美麗”——《入殮師》細緻的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幅入殮儀式的場景:小心翼翼地為死者擦拭,換衣;一絲不苟地為死者打磨面容,上粧;雙手合什戴上保佑的佛珠;將死者抬進棺材;而死者的家屬則圍坐一旁低頭肅穆……這樣鄭重而莊嚴的儀式營造出的不僅僅是一種儀式感,更讓人們感受到了入殮師的温柔情懷與日本文化對死亡的尊重。這樣肅穆的入殮儀式不禁讓人們對死亡產生了敬畏:原來人的離去可以這樣美,就像一個畫着美麗粧容的新娘等着上花轎去迎接新的人生,原來人的辭世是這樣的寧靜祥和,就像踏上了另一段旅程的開始。

旅程,是的,死亡只是踏上了另一段旅程,而入殮師則是幫助人們安穩地踏上這一段旅程。日本佛教文化中“虛無寂滅”,“輪迴轉生”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生的勃發與死的流轉異曲同工。影片中,與鶴乃湯阿婆相交多年的殯葬師説了一句話“死亡無非是一扇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另一段行程的開始。我作為看門的人,在這裏送去了很多人,每次跟他們告別,我都會説:路上小心,我們會再見的。”這位殯葬師無疑已經看透了生死,同時他的話也很好的反映了日本佛

教文化對於死亡的理解——人,是有來生的。

然而,像殯葬師這樣豁達的看透生死的人畢竟是少數。影片中有個場景讓我印象深刻:小林大悟在處理完高度腐爛的老嫗遺體時止不住內心的恐懼與噁心,到澡堂瘋狂的搓澡,回到家中瘋狂的親吻他的妻子以求得內心的安慰。看到這一幕時我不禁動容——這是人們在面對死亡時本能的恐懼,以及對生的渴望啊!每個人都懼怕死亡,入殮師亦不例外。然而,入殮的過程讓入殮師對死亡有了比常人更多的理解,也對死亡有了一份比常人更多的尊重。

生與死不過一線之間,死亡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影片中,殯儀社的職員説了一句話,“人一輩子買的最後一樣東西,是由他人決定的,説來是個諷刺”。面臨死亡,世間一切尊貴卑微的等級差異,在走向黑暗虛無前消失殆盡。生前一切極致享受都被拋在了身後。至此,還有什麼放下抑或放不下?《入殮師》為我們展示了日本文化中尊嚴如何還給死者以及生者如何通過這最後的優雅儀式與死者和解。死亡,通過入殮師的出色工作,變得不再可怕,它與生命成為連續的整體。這就是《入殮師》在不經意之間散發的魅力:看似在講述不同的死,其實更是闡述不同的生:死亡不再是冰冷可怖的結束,而是優雅從容的超脱。透過《入殮師》,日本民族豁達通透、虛幻無常的死亡觀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影片的最後,小林大悟那離家多年的父親客死異鄉,在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後,小林最終決定奔喪。在他精心地為父親剃鬚更衣進行入殮儀式時,他在父親僵硬的掌心中發現了他給父親的唯一信物——小石子。這一發現也摧毀了小林內心的冷漠與矜持。從最初聞知父親死訊時的心理牴觸到收斂遺體時的淚水如注,小林從怨恨父親多年的心理圍城中得以解脱。隔絕不斷的畢竟是血緣親情,而昇華到愛的理解寬容似乎更為可貴。最後,大悟把父親手中的小石子輕輕掰開,放入已經身懷六甲的妻子的手中,妻子面帶微笑,把小石子緊貼在微凸的腹部上,此時此刻,伴隨着久石讓舒緩的大提琴曲,小石子無疑具有了一種象徵的意味:人間的愛從未消逝,反倒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這部力求簡潔唯美,細膩表現人文關懷的散文詩影片,不僅折射出了日本的歷史傳統、文學藝術、生死極致、佛教輪迴影響等社會文化習俗諸多層面,更充分表現出了日本文化那豁達的生死觀以及對死亡,對死者的充分的尊重。《入殮師》的“死亡教育”彷彿提醒混沌生活着的現代人,面對渾噩的生,肆意揮霍的生,

你的每一天,似乎都是無可挽回的夭折死亡……而對於有幸周遊的智者,“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我們還會再見的……

尊重死亡,也熱愛生命!

第二篇:入殮師觀後感

生命的再出發

-----觀影片《入殮師》有感

假如生命的死亡不是終結,而是又一次出發,你還會悲催嗎?假如生命的死亡不是終點,而是走上來生的旅途。你會充滿希望嗎? 假如生命裏的每一個當下都隨時準備面對死亡,這樣的生者將是怎樣的覺悟和智慧?

《入殮師》,一部智者拍攝的智慧之作,一部觀者靜觀的頓悟之作。靜靜的進入影片,進入影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你也經歷着自己的心靈徹悟。

小林大悟曾是東京樂團中的大提琴手,因為樂團解散,生活無着,帶着妻子返回故鄉山形。破落的小屋,惆悵的生活,無法放下的“物慾聲名”的執迷,就在這時,“nk”辦事處的招聘啟示吸引了小林大悟的目光,“旅途的協助工作”使大悟誤以為是旅行社的工作,前去面試。

當社長將簡歷丟在一邊,直接錄用大悟的時候,大悟有些茫然。社長信手補上的幾個字“走上來生旅途的協助工作”和當即支付的薪金讓大悟在猶豫中開始了自己的入殮師工作。

隨着面對死亡的次數增多,經歷着一次次生命與死亡的告別,看到師傅對死者的尊重和體貼,大悟逐漸改變了對自己工作的看法。大悟的妻子在猶豫、彷徨、動搖後,一次偶然,親臨入殮現場,在莊嚴肅穆的禮儀中,在生者與逝者的相對和離別時,感受到生命的釋然和悔恨,生命的不可復得和不可或缺,終於由不解走向理解。故事最

後定格在大悟給自己離家出走三十餘年的父親的入殮儀式上。大悟終

於完成了自己對生命的覺悟。影片至此戛然而止。

一、 生命的棲身之所

人的生命有涯,終有生死。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是當人活着,

不去面對死亡,不與死亡對比的時候,人往往不覺得活着的珍貴。活

着,不代表你的生命有棲身之所。尋找真正的生命價值,珍惜每一個

當下,生命才有自己的棲身之處。

影片中出現了幾個心靈棲居之所的象徵。第一個是小林大悟的母

親留下的老房子,它代表回憶。老舊的傢俱,童年的故事,兒時的大

提琴,爸爸的老唱片,琴盒中那顆代表石文的石頭。回憶裏有温情,

回憶裏有温暖,回憶裏有愛戀,回憶裏有痛苦。過去在生命中表示什

麼?不可逆轉,不可重複,然而,過去一定影響着現在,影響着未來。

大悟在老屋中,就是過去在如今生活中的一種投射。

大悟的過往有太過的忘卻,不記得父親的模樣,不記得母親是否

愛着父親,沒參加過母親的葬禮,一定也沒有關注過母親活着時的生

活。於是生命安排大悟重新回到舊時的回憶裏。也讓我不斷地回到自

己的回憶裏,尋找,尋找。和大悟一起經歷回憶的追尋,找到自己的

影子,就是找到自己的過去。

第二個是澡堂,它代表安寧和慰藉。每次出現澡堂,一定是劇中

的人物需要心靈慰藉之時。初次經歷入殮過程,大悟到澡堂中洗去全

身的臭味,洗去心中的戰慄;通過澡堂大嬸的敍述,我們知道大悟從

小就把這裏當做釋放情感和心靈慰藉之所;大嬸堅持開着澡堂,不同

意兒子將澡堂賣掉,為了這種堅守,大嬸一直堅持將澡堂保留着,直

到自己生命最後的時刻;火葬場裏工作的大叔也一直出現在澡堂中,

就像他説的那樣:“死亡像一道門,並不是結束,而是通過這道門進

入下一個世界。我就像這個守門的人。”是的,守着自己心靈安寧之

所,無論哪個時刻,都能夠從容的面對一切生的迷茫,死的別離。這

何嘗不是一種智慧? 人啊,要始終保留一個自己心靈的棲身之所,

讓自己覺得安全、自在的地方又在哪裏,但願每個人都能找到這樣安

全的寄託之所。

第三個,是石頭,它代表自我的覺悟。關於石頭的線索,影片開

始並未交代清楚,只是一塊包裹在琴譜中藏在琴盒裏的石頭。隨後,

在大悟送個妻子的石頭中,揭曉了石文代表心情的奧祕:送一顆怎樣

的石頭,就代表有怎樣的內心。最後,大悟父親的手中那枚緊握的,

小小的平和而圓滑的石頭,完成了電影對石頭這個象徵的刻畫。

不論生命的過程怎樣,經歷過什麼,重要的是自己的感受和覺悟,

覺知到的是什麼?外人不可理解,即便是親人、愛人、朋友,也不一

定能真正地走到你的內心裏去。石文沒有具體的文字,而石頭表達的

一定比文字表達的要透徹的多,豐富的多,深刻的多。這顆石頭的心,

就藏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裏。

二、 生命的喚醒之時

面對死亡,我們無能為力。入殮師們對死者的擦拭、更衣、潔

面、化粧就是這樣一個喚醒的過程。喚醒死者,以莊嚴而體面的面目

迎接新的一段旅程,喚醒生者,不要感歎假如還有來世,我要怎樣對

待。活着,在一起,就該珍惜,就該感謝。若是人人都有這樣的認識,

生命中就不會有那麼多不快和爭吵,不會有那麼多矛盾和遺棄。每當

生者與死者告別,總是懺悔,總是哭泣,總是覺得生命還在時,為什

麼不去抓緊,愛別離苦,生者與死者就這樣陰陽兩隔。不要等到最後

一刻才幡然醒悟。

喚醒生者的生命,喚醒自己沉睡的心靈。影片中大悟因為生計

所迫放棄大提琴,因為對生命的感悟又拉響了大提琴。在家裏拉琴,

是對往日的追思,是對生命的叩問;在原野上拉琴,是完成了對生命

的認定和澄清。電影中有一段琴聲作為主旋律反覆出現,那琴聲就是

喚醒的琴聲,當電影畫面從冬天轉向青草依依,當畫面從死亡轉向白

鳥蹁躚,那琴聲中包含的早已不僅是哀傷,還有對生命的渴望和嚮往,

對生命的珍惜與尊重。

電影中對不斷的出現喚醒的畫面和人物:社長夫人的去世是社

長走上入殮師道路的開始;酒吧小姐在入殮師的儀式上喚醒自己的內

心,開始從事入殮行業;社長在自己的小屋中與大悟吃飯,那滿是綠

色植物的勃勃生機,那“好吃的傷腦筋”的美味,喚醒了大悟的心;

雙性人的父親哭着説不論怎樣,他都是我的孩子;澡堂大嬸的兒子哭

着對母親説對不起;鮭魚為了死亡拼命逆流而上,寧願死也要死在故

鄉;妻子在澡堂大嬸的入殮儀式上讀懂了丈夫的心……

一個個人生,一個個鏡頭,閃現在眼前和心頭。喚醒的不是隻

有影片中的人物啊,當淚水一次次滑落面頰,我的心也在一次次的被

喚醒着,生命中的每個時刻,每個人我都珍惜了嗎?有太多的時候,

我只看到了自己,自己的傷,自己的痛,自己的快樂和悲哀。那麼多

的時候,我沒有去珍惜過眼前,不是在回想過去,就是去想象未來,

唯一不去真正面對的就是當下,就是現在。這樣的生活就是一種麻木

的生活,就是一種不尊重生命的生活啊!

電影裏的社長説“活着,就要吃美味。”這是對珍惜當下最好的

解釋。

村上春樹在《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裏説,“我看見一隻白色的

鳥在漫天飄舞的雪花中朝南面飛去。鳥越過圍牆,消失在南面大雪彌

漫的空中。之後,剩下的唯有我踏雪的吱吱聲。”

不要等到最後,只剩下自己,那種悲涼的生命是何其可怖,面

對眼前的人,當下的事,認真起來,嚴肅起來,恭敬起來。生命將變

得不同。

三、 生命的再出發

“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不恐懼死亡,

不為死亡而哀傷,因為死亡是生命的再出發,是另一段旅程的開始。

“一路走好,來生再見。”當火葬場的老人輕聲告別的時候,我的淚

水也悄然滑落。

經歷過幾次生死的離別,我從未這樣的豁然和通徹。總是在憂傷

的陰影裏不能自拔,在痛苦中迷茫掙扎。逝者與生者都是這樣的痛苦

和牽掛。

“一路走好,來生再見。”聽到這句話,我的心在沉重中得到釋

放。是的,“一路走好”,逝者啊,請放心的走好,因為我會一樣走好

剩下的道路,雖然,暫時不能相見,讓我們把想念和牽掛記在心裏;是的,“來生再見”,終有一天,我們還會相見,未盡的緣分,我們一定會繼續進行下去。這分別雖然痛苦,然而分別是為了再次相見。我知道,在另一扇門裏,有我的親人,有我的牽掛。我愛他們,他們也同樣愛我,這種情意穿越生死,穿越陰陽,穿越時空。

生命的再出發,這是對死亡最好的解釋。生命的再出發,這是對生者生命的喚醒。生命的再出發,是對自己原點上的認識再一次警醒。 鼓起生命的勇氣,讓生命再次出發!

第三 篇:《入殮師》觀後感影評

《入殮師》觀後感影評

《入殮師》是我一直都很想看的一部電影,我這個人有點精神潔癖,這樣的一部影片,我一直都想靜靜的,一個人看完它,今天終於看完了。

看着小林大悟和他的社長每一次為死去的人入殮,深受觸動,活着的人分三六九等,可是在死亡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如何讓逝者走完莊嚴又體面的最後一程,是入殮師們的神聖責任。小林大悟是一個平凡而又渺小的普通人,他甚至無法在城市裏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迫不得已,他才從事了這樣的一份工作。從最初的自我抗拒,飽受非議,到最終的受人尊敬,小林大悟的心路歷程異常艱辛。

社長説看他第一眼就認定他適合這份工作,他的眼神堅定又清澈,一眼看進了你的心底。為逝者送行的人應當有一(更多文章請關注:)顆悲天憫人的心靈,小林大悟是個善良又謙遜的人,所以,他真的是適合的。

火葬場的焚化工説:死亡是一道門,每一個人在推進焚化爐的門之後,他都會在心裏默默的説,希望你一路走好,我們一定會後會有期的,因為我們每一個人最終都是會團聚的。在這部影片裏,死亡不再充滿恐懼,更沒有滿含悲傷,每一個告別逝者的人眼裏,逝者不過是先走了一步,多麼靜謐又安詳的場景啊!

當小林大悟為死去的父親進行入殮儀式的時候,發現了父親緊握在手心裏的小石頭,那是他們從前用石頭交換的心語。小林大悟一直不能原諒父親對家庭的不辭而別,可是此刻,他卻全然放下了。他又記起了父親的模樣,他把石頭放在妻子的手心,妻子將它貼在腹中胎兒的心口,那一刻,是親情的傳承。影片在這樣的時刻就結束了,讓人回味無窮!

人的一生,總要送別很多的人,有的是生離,有的是死別,就像一列火車,它緩緩的駛向終點站,無論你多留戀窗外的風景,火車總會開往前方。不要難過你失去了什麼,你曾經得到過的東西才會失去,可是得到過的那一份美好會永存心底,誰也帶不走。我們要感恩每一個參與過你生命的人們,有了他們,你的生命才是完整的!失去了他們,你的生命才會留下印記!失去是為了更深的回味,《入殮師》讓我們更加懂得珍惜!謝謝這部影片,為我的心靈做了一次洗滌。

第四篇:《入殮師》觀後感

《入殮師》觀後感

今晚觀看了《入殮師》這部電影,這次是我第二次觀看此部電影。上一次觀看是兩年前,已經忘得差不多了。這部電影值得看多兩次。 本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名大提琴的演奏家,因為失業,無意中當上了入殮師這個職業。入殮師,一個不尋常的職業,一個不能被普通人所接受的職業。男主角因為高額的工資,接受了這個工作,開啟了自己的不平凡的職業生涯。

本部電影通過一名新手入殮師的角度去講述整個故事。講述了不同的人們的逝去,已經親人逝去時,家人的情感。該電影有太多太多令人難忘的鏡頭。通過音樂的渲染,感受人們的情感。死亡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每個人都要經歷的。許許多多的人直到親友的逝去,才懂得去珍惜。電影裏許多場景都表現出了這一觀點,通過男主角大悟的大提琴的演奏,把這種種的情感串了起來。

電影中有幾句台詞讓我印象深刻,“人一輩子買的最後一樣東西,是由他人決定的。總覺得有點諷刺。”;“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門一樣。我作為看門人,在這裏送走了很多人。説着,路上小心,總會再見的。”死亡好像很可怕,又好像很平靜。死亡是一道門,通過死亡這道門,開啟下一段路程。此片通過觀察不同人對親人死亡的態度,很平靜的道出了這個道理。本片沒有一點多餘的情節,所有劇情都顯得那麼緊扣,所有鋪墊都顯得那麼完美。散發出親切的人情味。

本片最後一幕是大悟為自己逝去的父親化粧。把那個模糊印象中

的父親樣子看清了。他父親手中握着的石頭,像是一種傳遞的力量,把自己的想念傳遞下去。而那塊石頭的原始主人正是小林小時候和父親交換的祝福,寓意平安、快樂。雖然他的父親在他小時候就走了,可是親情卻從來沒有斷絕。

這部電影是不可多得一部描述生死的電影,給人帶來笑、帶來淚,帶來一份久久不能平復的感動。

更多其他精彩相關範文:

入殮師觀後感

《入殮師》 觀後感

《入殮師》觀後感

入殮師觀後感

電影入殮師觀後感

Tags:觀後感 入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