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3.15W

第一篇:《時間簡史》讀書筆記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

讀《時間簡史》有感讀《時間簡史》有感

霍金的《時間簡史》,可謂純科學追求者的《聖經》,霍金本人和他的治學精神,成為一個時尚的符號,這也使艱深晦澀,十分難懂的《時間簡史》成為一部風靡中國的暢銷讀物

《時間簡史》是由英國偉大的物理學家、黑洞理論和“大爆炸”理論的創立人史蒂芬·霍金撰寫的一本有關宇宙學的經典著作,是一部將高深的理論物理通俗化的科普範本。在這部書中,霍金帶領讀者遨遊外層空間奇異領域,對遙遠星系、黑洞、夸克、“帶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質、“時間箭頭”等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並對宇宙是什麼樣的、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古老問題做了闡述,使讀者初步瞭解狹義相對論以及時間、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學的奧妙。書的名字就告訴了我們,時間的基本性質。從有人類科學到現在,人類基本還沒有能力去證明時間的開端與終點,而且現在我們所使用的時間概念只是針對個別的事物而言。還有就是到現在人類對於宇宙它的開始與終結也沒有相關數理根據。只能還在百家爭鳴地去概括一些現象。

五方面:

我們的宇宙

宇宙和時間

量子物理與相對論

黑洞

時間箭頭與時間膨脹

我們的宇宙:

宇宙是最大的物理實驗場,對它的觀測是我們瞭解未知世界的一個巨大的窗口。它的起源、命運、運動、大小都是我們最常見的問題,前些時候聽説宇宙的年齡有了一個較為準確的數值(約為137億年),

宇宙的起點——思維的奇點,由於宇宙現在處於不斷的膨脹運動中,所以宇宙起源應是一點,在大約137億年左右宇宙開始膨脹,這個時刻就是我們現在所説的大爆炸時刻,由於大爆炸是過去發生的,我們是不可能回到過去,去 直接或間接觀測來斷定我們現有的理論對宇宙的起點是否正確,只能通過現在的一些空間、時間殘留的信息和現有的物理理論去推導宇宙的起點應該具有的形態,但這是基本上是現代物理的一種推測而已。

宇宙和時間:

宇宙是對我們生活的三維空間的稱呼,它和時間的關係需從光速不變説起,發現光速不變是近代物理學的起點之一,也是它把空間與時間聯繫在一起,使時間擺脱了早先與空間相對獨立的狀態,形成我們現有的四維空間。由於我們一般認為的四維空間就是三維空間在加上一維垂直空間的時間,四維空間的形態是三維空間的推廣,但事實上空間與時間並不是簡單的維數累加關係,這是由於我們生活在三維空間中,具有三維空間的實踐經驗,能識別直線和曲線(一維空間)、平面和曲面(二維空間)的形狀,但是,我們沒有第四維空間的生活經驗,因而對於三維彎曲空間的形象,即使將它們嵌入四維空間還是不能夠想出它們具體的形象的,因為它們超越了我們的經驗認識和直覺感覺,因此只能憑藉數學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推理去認識。狹義相對論是把三維平直空間扭曲成球面空間,求得的是三維平直空間在三維球面空間(二維空間與一維時間)上的投影形象;而廣義相對論是把三維彎曲空間中的問題嵌入到假想的四維平直空間中去進行數學處理,或給出它們在某一維空間中的投影形象。但這些都不能簡單地、明確地給出四維空間的形象。

量子物理與相對論:

量子物理是一門以研究微觀的物體運動和物質特性為目標,反映微觀運動客觀規律的學説。它與經典物理學本質的區別,在於在宏觀領域能量與質量可以分離開來考慮,不必考慮物質所擁有質能轉換,而微觀的量子空間裏,物質即可表現成波動的能量波形式,又可表現成聚合的質點形式,並存在e=mc2的質能轉換關係。我認為量子空間所體現的質能特性正是我們所在空間的一個重要的特性,即質能同價,能質體現出的空間不同,是因為物質在我們空間的投影表現不同,就是説在我們的空間中質量與能量分別是物質在不同兩個方向上的投影量。由於光量子在我們所在的三維空間的投影是電磁波的形式,我們不可能直接地觀測它的物質形式,所以它存在不確定性。

量子物理與相對論一直是相對獨立的兩個物理學理論,它們一個適用於極小的空間,而另一個用於大尺度的空間中,它們都在各自的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從它們誕生以來其間的思想衝突就沒有終止過,“上帝不玩弄骰子”就是量子物理對我們思維衝突的寫照,由於微粒子存在波粒二象性,使我們不得不從新考慮以前對物質的認識,以前我們所認識的物質是有着質量、形態的,但現在它竟是能量波的一種形式,我們所看到的微觀世界中的物質是那樣忽隱忽現、不可捉摸。我們不能同時準確的得到粒子的位置和速度,只能通過波動學預測出粒子出現的概率。就像我們玩骰子一樣,我們知道每一個點數出現的概率都是1/6,但我們卻不可能説出將要出現的點數,而上帝也許所看到的骰子只是一個波包,而通過波的變化或許可以得出將要出現的情況,但這一切只有上帝他自己知道。這就像兩個完全隔離的人對同一件事物的認識,他們誰都不知道對方的認識,更不知自

己和對方的認識是否有差距。

相對論與量子物理之間的聯繫是它們對質能的認識,相對論可以通過空間變換得到能質轉換的關係式,量子物理研究基本現象之一是微觀物質存在波粒二象性現象,這是兩種相對獨立的物理學理論對質能統一認識的共同點,有這個共同點並不是巧合。正是由於相對論與量子物理存在着這樣的內在聯繫,所以在遇到相對論與量子物理都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就出現了整和兩種學説的量子引力學

黑洞:

在第七章,黑洞不是這麼黑的開頭説:“黑洞邊界--即事件視界--是由剛好不能從黑洞逃逸而永遠只在邊緣上徘徊的光線在空間--時間裏的路徑所形成的。黑洞視界上的交錯光波不斷疊加、不斷抵消,其結果就是黑洞視界上的光波只能是相互平行或散開。

第二篇:馬克思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

讀《時間簡史》有感讀《時間簡史》有感

《時間簡史》是由英國偉大的物理學家、黑洞理論和“大爆炸”理論的創立人史蒂芬·霍金撰寫的一本有關宇宙學的經典著作,是一部將高深的理論物理通俗化的科普範本。在這部書中,霍金帶領讀者遨遊外層空間奇異領域,對遙遠星系、黑洞、夸克、“帶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質、“時間箭頭”等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並對宇宙是什麼樣的、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古老問題做了闡述,使讀者初步瞭解狹義相對論以及時間、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學的奧妙。書的名字就告訴了我們,時間的基本性質。從有人類科學到現在,人類基本還沒有能力去證明時間的開端與終點,而且現在我們所使用的時間概念只是針對個別的事物而言。還有就是到現在人類對於宇宙它的開始與終結也沒有相關數理根據。只能還在百家爭鳴地去概括一些現象。

看了霍金的書後,使我對於整個宇宙的基本組合有了最基本的認識,從開始的人類對於宇宙的看法的幾個觀點改變,證明了我們文明在不段地進步。由托勒密的地心説到哥白尼的日心説,到盧瑟福的原子構造圖,再到愛恩斯坦的蟲洞等都是由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這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他教會了我們如何正確地看待世界以及我們周圍的許許多多的奇異的事情,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有一定的依據的,它讓我們學會了用科學的眼光來看待事物,而不是遇到難懂的事物就盲目的相信迷信之類的歪理邪説。

就我而言,對於能用科學理論解釋奇異事物的書刊雜誌便很感興趣。但是由於自己認知水平有限,對該書不得不一字一句地慢慢理解,可仍然還是有不少地方弄不明白。也難怪就連霍金先生在某一場合也曾説過,能夠讀懂全書的每一句話的人,就已經夠格攻讀引力物理博士學位了。雖説只學到了點皮毛,但對自己的知識面還是個很大的擴充並對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了不小的提高,這讓我不覺得對霍金先生深厚的學術造詣敬佩不已。

“任何物理理論總是臨時性的:你永遠不可能將它證明。不管多少回實驗的結果和某一理論相一致,你永遠不可能斷定下一次結果不會和它矛盾。”是我看《時間簡史》中最受啟發的一句話了,這句話大概意思是,所有的物理理論,你永遠不能説是真理,哪怕是準確推測了一千萬次,只要下一次出現了不符合的推

斷。那麼這個理論就錯了。

正如馬克思的座右銘,思考一切,換而言之也就是懷疑精神。懷疑精神是人類前進的動力,只有這樣文明才會進步,不然,面臨的結果只會是停滯不前。以前,我從沒有過這個觀念。我總覺得老師講的物理理論,比如牛頓定理,是像古代帝王歡呼的那樣千秋萬代,絲毫不用改變,行之四海而皆準的。反省才明白,所有的理論都不過是一時的,這還説的是適應的有效的理論,這些理論存在的目的,是更方便人的生活和思考,比如牛頓力學,用它可以建造很多東西,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所有的理論都是為了更好的解放人,而不是用理論捆綁人。所有的理論的另一個意義就是台階的意義,讓人能踩着這個台階向更高走去,能有一個起點,去發現新的東西。在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發展到廣義相對論的中間,之所以要發展的原因就是狹義相對論很難解決引力問題。

讀了這本書之後,腦中一直縈繞着許許多多的問題。宇宙到底有沒有過大爆炸?宇宙到底是否曾經是一個無限小的點?宇宙到底是不是在無限的膨脹還是最後會坍縮,還是最後趨於穩定?宇宙到底在時間上要不要有個開端?宇宙是無限的還是有盡頭?人類能否發明出時光機回到過去或是來到未來???所有的問題接踵而來,讓人應接不暇。但是這種種的問號又是那麼的有趣,那麼的吸引我們的目光,讓人浮想聯翩。可能這一切一切的問題,你或許現在就能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可是誰又能知道,你給出的答案或許就像是從比薩斜塔上落下的那兩個不等重的鐵球不同時落地的“真理”呢?可能僅僅在當時的情景下被人們所認可,但是隨着科技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將會有更多的伽利略站出來,告訴你不是這樣的;也會有更多的哈勃望遠鏡向你展示,原來宇宙真的並不像你想象中的那樣,而是真真切切的正如你眼前所視,此時你可能會有所迷惑,到底什麼才是真理?沒有人能給你一個滿意的答案,正如沒有人能預測你的未來會怎麼,一切都要交給時間。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人類就能進行太空旅行,或許仍然在浩瀚的宇宙面前無所適從??

最後,從這本著作中,我深深的瞭解到科學上的很多重大的進展都是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們不盲目的追隨權威,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有時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險,提出自己的理論,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對於現今這樣一個日新月異的社會,大學被賦予的歷史使命將不同於往,它肩負着培養出下一代有着卓越創新

能力的複合型人才,作為 一21世紀的大學生,應慶幸我們有一個好的環境來進一步求學,拓展自己的知識、開闊自己的眼界、活躍自己的思維、培養自己的能力,所以,我們更應該充分利用這樣一個好的條件來努力學習,在學習方面我們也不應該盲目相信課本上的條條框框,而是帶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見解來求知問道。同時在校學習的期間我們也應該逐步的走進社會、感受社會、瞭解社會,來培養自己多方面思考問題的能力,亦即創新思維的培養。

第三篇:霍金《時間簡史》讀書筆記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

早在八年級的時候就買過了史蒂芬霍金的最著名的兩部著作,《時間簡史》和《果殼中的宇宙》。不過當時買這本兩本書多少是跟由於風或者完全是對於他生平以及理論的崇敬,買來只是為了瞭解一下什麼叫做經典的科普讀物。雖然作為科普讀物這兩本書寫的並不是特別晦澀難懂,甚至霍金本人在《時間簡史》裏通篇只放了一個大家都知道的e=mc^2的質能方程來儘量讓大家都能看懂,不過鑑於國中時有限的物理知識以及各方面知識的匱乏,這兩本書在被自己草草翻閲之後不久就被束置高閣。幾年裏雖也屢次翻起來看看,但卻從未再從頭仔細的將其研讀一遍。直到大學有了足夠的空閒時間才得以重新拾起《時間簡史》這本被塵封好久的經典著作。

相信這本書大家都不陌生。《時間簡史》是由英國偉大的物理學家、黑洞理論和“宇宙大爆炸”理論的創立人史蒂芬霍金撰寫的一本有關宇宙學的經典著作,是一部將高深的理論物理通俗化的科普範本。但他本人的經歷卻十分坎坷,當他在劍橋就讀時診斷患上罕見的了"肌肉萎縮性側面硬化症"的疾病,這種病至今仍不能治癒乃至於控制它,至此之後他便一直坐在輪椅之上。然而這位全身只有三個手指能動的殘疾人,卻依靠驚人的毅力,完成了一系列驚人的關於大爆炸和黑洞的理論,對量子物理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將宇宙偉大而神祕的背景展現給世人。被人稱之為“輪椅上的勇士”,他也被廣泛尊崇為繼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的科學家。

《時間簡史》自1988年首版以來,已成為全球科學著作的里程碑。它被翻譯成幾十種文字,銷售了幾千萬冊,成為國際出版史上的奇觀。當時登陸中國的時候書店裏甚至引發購買熱潮。其內容是關於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識,但是從出版以後無論在微觀還是宏觀宇宙世界的觀測技術方面都有了非凡的進展。這些觀測證實了霍金在該書第一版中的許多理論預言,其中包括宇宙背景探險者的最新發現,它在時間上回溯探測到離宇宙創生的幾十萬年之內,顯露了霍金不同尋常的時空感知能力。主要向人們介紹了什麼是宇宙論,以及宇宙論最新的發展狀況。霍金曾説過:“我的目標很簡單,就是完成我對宇宙的認知,這包括宇宙為什麼是它現在的樣子,以及宇宙為什麼會存在。”這也就是他撰寫時間簡史這部希望能讓大眾理解的宇宙科普讀物的初衷。

儘管看的朦朦朧朧,似懂非懂。但這幾年下來多多少少對時間簡史這本書有所收穫。我覺得這本書其實不能簡單的當成一本科普讀物來看待,很多東西是要經過我們更深層次的思考才能有所體會的。我認為關於科學理論的哲學原理是:不要迷信,尤其不要迷信科學。很多人説科學現在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我認為很有道理。那些很多打擊偽科學的鬥士們比如方舟子,司馬南,何祚庥院士等等所謂科學家們,頂着科學的帽子去拿着竿子四處拍人實在令人厭惡,依我看這和中世紀黑暗時期的歐洲教會沒什麼區別。科學是一個不斷髮展的過程,而不是一個規範的條條框框。愛因斯坦就是因為相對論的問題引用宇宙常量而錯失發現宇宙大爆炸的機會,不過這是和他所信奉的信仰是有關的,並不能怪他。從古希臘開始各種哲學以及物理的思想就不斷被後繼來着所顛覆。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等都曾是人類的革命者與探路者。而現在的量子力學又不斷推翻前人的研究而使科學研究進入一個嶄新的領域。包括霍金本人在04年也宣佈他關於黑洞的理論存在錯誤。他説: “黑洞並非如他和其他大多數物理學家以前認為的那樣,對其周遭的一切“完全吞食”,事實上被吸入黑洞深處的物質的某些信息實際上可能會在某個時候釋放出來:信息守恆。原因是先前把黑洞想得太理想化了,把黑洞熱輻射也想得太理想化了。”可見科學是在不斷進步的,同時我們也要有勇氣

過去認識上的錯誤。我們要承認科學理論也是一種假説,是既定條件下適用的既定真理。辯證法認為真理是一個過程,不是一成不變的,人類對於任何事物的看法,對一切事物的認識,都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沒有終點,每個階段的真理連接起來,形成真理的過程,每一個時期的真理都只是相對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點馬克思主義哲學説的其實是很正確的。

關於時間簡史所描述的物理內容我不想贅述太多,蟲洞黑洞弦理論等等也不適合在這裏討論。我想説的是,宇宙中藴含着太多的祕密,縱然人類從未停止過對它的探索,但我們仍然是越思考越迷茫。其實霍金他也並未想過要為我們普及什麼科學知識,他只是狡黠地動了動一下他的手指,將我們推向祕密的邊緣,讓我們越迷茫越思考。他也並沒有做出具體結論,只是把他所知道的用簡單的方式告訴我們,把問題留給我們自己。有個悖論説的好:學得越多,知道得越少。知道的越少或許是因為你知道了更多事情而迷惑了你曾固有的價值觀,或許是由於發現世界太大你來不及探窺全部。科學、哲學、宗教,這三者有其各自的領地,也都有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但如果能把三者結合起來看,相信問題會更加簡單明瞭的多,其實都是共通的,只不過概念被人為的分離了罷了。看了這本書之後最後懂得的彷彿不僅是宇宙,時空存在原理,而是明確了我們自己的宇宙觀,以及生命與宇宙的關係。而與一般哲學書所不同的是,它提供給我們了一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用科學的思維去判斷世界。説到這裏你就應該發現,與其這本書説其完全是一本科普讀物,倒不如説是哲學性的或者可以啟迪內心的科學讀本或許更為妥當。或許,霍金告訴我們的不僅僅是他心中所存在的宇宙,而是將我們引入了自己的內心深處,宇宙同樣的也存在在每個人的內心之中,如此精彩,如此絢爛,如此讓我們着迷。

第四篇:時間簡史讀書筆記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

這次《馬克思基本原理概論》課程的讀書筆記我選擇了閲讀霍金的時間簡史。選擇這本書的主要原因是我一個理科的學生叫我認真的去閲讀《馬克思傳》或者《恩格斯轉》這類的人物傳記實在是有點枯燥。而霍金的《時光簡史》雖説對於大二的我而言還是有點深奧可其中藴含的一些物理知識忍讓我十分感興趣。

本書的作者斯蒂芬·威廉·霍金,英國劍橋大學應用數學、理論物理學系教授,當代最著名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被稱之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同時也被稱為“宇宙之王”。而《時間簡史》正是霍金最著名的一本有關宇宙學的經典著作。其中包含了霍金對宇宙的形成和歸宿做出了一個詮釋。作者用嶄新的物理理論回答了有關宇宙的基本問題,將複雜多變的宇宙物理學首次用十分簡明扼要的語言詮釋給普通大眾。書中延續了霍金一貫的著作風格,清晰、機智地為讀者呈現了探索時間和空間的核心祕密。

我讀了這本書之後對其的印象是霍金雖然在闡述一系列有關宇宙,有關空間,有關時間的一系列十分複雜,一般人根本無法去理解的事情可是在書中卻被作者用一種十分清晰,十分能被大眾接受的手法去分析去闡述。書中多出引入了一些歷史上的小事件對內容進行引入,進行分析並且多處加入了一些插圖來幫助人們理解。使得講十分深奧的問題變得深入淺出,這一點讓我印象十分深刻,也對作者十分欽佩。

書中讓我最為記憶深刻的無疑是本書的第一張“我們的宇宙圖像”。開頭作者就直接引用了一個故事:有一位著名的科學家作了一次關於地球和太陽運動的演講,結束之時以為老婦人對他説:“這個世界其實是一個烏龜背上的平板”。科學家便反問烏龜又站在哪裏,老婦人卻答道這是一隻馱着一隻一直下去的烏龜羣。由這個故事引出了下文人們對宇宙瞭解程度的歷史並依此引出作者自身對於宇宙的認識及其看法。作者在第一章的最後寫道:一套完整的統一理論的發現可能對我們種族的存活無助,甚至也不會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然而自從文明開始,人們即不甘心於將事件看作互不相關而不可理解的。他們渴求理解世界的根本秩序。今天我們仍然

渴望知道,我們為何在此?我們從何而來?人類求知的最深切的意願足以為我們所從事的不斷的探索提供正當的理由。而我們的目標恰恰正是對於我們生存其中的宇宙作完整的描述。讓我感受到了學海無涯,可我們仍因為了內心深處的求知不斷的去探索,去理解這個宇宙。

通過閲讀《時間簡史》,讓我對於整個時間、空間以及整個宇宙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一番理解,同時也讓我再次擁有了去探知去學習的動力。

第五篇:時間簡史 讀書筆記

讀《時間簡史》有感

《時間簡史》是由英國偉大的物理學家、黑洞理論和“大爆炸”理論的創立人史蒂芬·霍金撰寫的一本有關宇宙學的經典著作,是一部將高深的理論物理通俗化的科普範本。在這部書中,霍金帶領讀者遨遊外層空間奇異領域,對遙遠星系、黑洞、夸克、“帶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質、“時間箭頭”等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並對宇宙是什麼樣的、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古老問題做了闡述,使讀者初步瞭解狹義相對論以及時間、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學的奧妙。書的名字就告訴了我們,時間的基本性質。從有人類科學到現在,人類基本還沒有能力去證明時間的開端與終點,而且現在我們所使用的時間概念只是針對個別的事物而言。還有就是到現在人類對於宇宙它的開始與終結也沒有相關數理根據。只能還在百家爭鳴地去概括一些現象。 一般認為,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用於描述宇宙演化的正確的理論。在經典廣義相對論的框架裏,霍金和彭羅斯證明了,在很一般的條件下,空間-時間一定存在奇點,最著名的奇點即是黑洞裏的奇點以及宇宙大爆炸處的奇點。在奇點處,所有定律以及可預見性都失效。奇點可以看成空間時間的邊緣或邊界。只有給定了奇點處的邊界條件,才能由愛因斯坦方程得到宇宙的演化。由於邊界條件只能由宇宙外的造物主所給 定,所以宇宙的命運就操縱在造物主的手中。這就是從牛頓時代起一直困擾人類智慧的第一推動力的問題。 如果空間-時間沒有邊界,則就不必勞駕上帝進行第一推動了。這隻有在量子引力論中才能做到。霍金認為宇宙的量子態是處於一種基態,空間-時間可看成一有限無界的四維面,正如地球的表面一樣,只不過多了兩個維數而已。宇宙中的所有結構都可歸結於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所允許的最小起伏。從一些簡單的模型計算可得出和天文觀測相一致的推論,如星系、恆星等等的成團結構,大尺度的各向同性和均勻性,空間-時間的平性,即空間-時間基本上是平坦的,並因此才使得星系乃至生命的發展成為可能,還有時間的方向箭頭等等。霍金的量子宇宙論的意義在於它真正使宇宙論成為一門成熟的科學,它是一個自足的理論,即在原則上,單憑科學定律我們便可以將宇宙中的一切都預言出來。 在這部書中,霍金帶領讀者遨遊外層空間奇異領域,對遙遠星系、黑洞、夸克、“帶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質、“時間箭頭”等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

並對宇宙是什麼樣的、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古老問題做了闡述,使讀者初步瞭解狹義相對論以及時間、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學的奧妙。 宇宙論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作為宇宙裏高等生物的人類不會滿足於自身的生存和種族的綿延,還一代代不懈地探索着存在和生命的意義。但是,人類理念的進化是極其緩慢和艱苦的。從亞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説到哥白尼一伽利略的日心説的演化就花了2014年的時間。令人吃驚的是,儘管人們知道世間的一切都在運動,只是到了20世紀20年代因哈勃發現了紅移定律後,宇宙演化的觀念才進入人類的意識。人們甚至從來沒有想到過宇宙還會演化。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表明,宇宙的物質在引力作用下不可能處於穩定的狀態。 儘管霍金教授的著述極為清晰而機智,有些讀者仍然覺得難以掌握複雜的概念。為了使讀者加深理解,《時間簡史》還增加了240多幅彩色插圖,包括衞星圖像和照片。這些都應歸功於諸如哈勃空間望遠鏡和電腦三維和四維實體成像等技術進步之賜。詳細的插圖説明使讀者能體驗到星系際太空的廣漠、黑洞的奇妙性質以及物質和反物質碰撞的粒子物理的微觀世界。作為一本饗以讀者宇宙學的最新理解的經典著作,《時間簡史》插圖本是探索時間和空間核心祕密的引人入勝的故事。

看了霍金的書後,使我對於整個宇宙的基本組合有了最基本的認識,從開始的人類對於宇宙的看法的幾個觀點改變,證明了我們文明在不段地進步。由托勒密的地心説到哥白尼的日心説,到盧瑟福的原子構造圖,再到愛恩斯坦的蟲洞等都是由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這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他教會了我們如何正確地看待世界以及我們周圍的許許多多的奇異的事情,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有一定的依據的,它讓我們學會了用科學的眼光來看待事物,而不是遇到難懂的事物就盲目的相信迷信之類的歪理邪説。

就我而言,對於能用科學理論解釋奇異事物的書刊雜誌便很感興趣。但是由於自己認知水平有限,對該書不得不一字一句地慢慢理解,可仍然還是有不少地方弄不明白。也難怪就連霍金先生在某一場合也曾説過,能夠讀懂全書的每一句話的人,就已經夠格攻讀引力物理博士學位了。雖説只學到了點皮毛,但對自己的知識面還是個很大的擴充並對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了不小的提高,這讓我不覺得對霍金先生深厚的學術造詣敬佩不已。

“任何物理理論總是臨時性的:你永遠不可能將它證明。不管多少回實驗的結果和某一理論相一致,你永遠不可能斷定下一次結果不會和它矛盾。”是我看《時間簡史》中最受啟發的一句話了,這句話大概意思是,所有的物理理論,你永遠不能説是真理,哪怕是準確推測了一千萬次,只要下一次出現了不符合的推斷。那麼這個理論就錯了。

正如馬克思的座右銘,思考一切,換而言之也就是懷疑精神。懷疑精神是人類前進的動力,只有這樣文明才會進步,不然,面臨的結果只會是停滯不前。 以前,我從沒有過這個觀念。我總覺得老師講的物理理論,比如牛頓定理,是像古代帝王歡呼的那樣千秋萬代,絲毫不用改變,行之四海而皆準的。反省才明白,所有的理論都不過是一時的,這還説的是適應的有效的理論,這些理論存在的目的,是更方便人的生活和思考,比如牛頓力學,用它可以建造很多東西,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所有的理論都是為了更好的解放人,而不是用理論捆綁人。所有的理論的另一個意義就是台階的意義,讓人能踩着這個台階向更高走去,能有一個起點,去發現新的東西。在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發展到廣義相對論的中間,之所以要發展的原因就是狹義相對論很難解決引力問題。

讀了這本書之後,腦中一直縈繞着許許多多的問題。宇宙到底有沒有過大爆炸?宇宙到底是否曾經是一個無限小的點?宇宙到底是不是在無限的膨脹還是最後會坍縮,還是最後趨於穩定?宇宙到底在時間上要不要有個開端?宇宙是無限的還是有盡頭?人類能否發明出時光機回到過去或是來到未來???所有的問題接踵而來,讓人應接不暇。但是這種種的問號又是那麼的有趣,那麼的吸引我們的目光,讓人浮想聯翩。可能這一切一切的問題,你或許現在就能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可是誰又能知道,你給出的答案或許就像是從比薩斜塔上落下的那兩個不等重的鐵球不同時落地的“真理”呢?可能僅僅在當時的情景下被人們所認可,但是隨着科技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將會有更多的伽利略站出來,告訴你不是這樣的;也會有更多的哈勃望遠鏡向你展示,原來宇宙真的並不像你想象中的那樣,而是真真切切的正如你眼前所視,此時你可能會有所迷惑,到底什麼才是真理?沒有人能給你一個滿意的答案,正如沒有人能預測你的未來會怎麼,一切都要交給時間。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人類就能進行太空旅行,或許仍然在浩瀚的宇宙面前無所適從??

在《時間簡史》中霍金所有理論公式都棄置不用,因為別人告誡他,放在書中的每一個方程都會使本書的銷售量減半。霍金成功了,此書自經問世,已售出1000萬冊。霍金曾戲稱,寫此書的目的是為了給女兒掙學費,結果是,他女兒得到了豐足的學費,而讀者獲得了豐富的知識。

人們對於霍金的景仰,還來自於霍金對科學的執著精神和對生活的勇氣。霍金20歲時被診斷出患有肌萎縮性側索硬化,該病將導致癱瘓,醫生甚至預言他還只有兩年的壽命,然而霍金卻創造了奇蹟。儘管如今他只能坐在裝有馬達的輪椅裏,依靠一個電腦發聲合成器,以正常人十分之一的速度與人“交談”,生理上他寸步難行,智慧上卻一躍千年,跑到幾十億光年之外,那宇宙的邊緣。他同其他科學家一樣,用自己的經歷告訴世人:執著的探索精神是生命的最大動力。霍金所説的一切不可能都是絕對真理,他是一個探索者,在不斷探索新的事物。他不僅推崇數學作為最嚴謹的形式邏輯的威力,更處處引證實際觀測結果作為理論可信的基本條件。正如作者在書中指出的:“無論如何,科學的力量在於凡是未經實驗驗證的東西就不能被認為是真實的存在。”所以,在任何一種理論被實驗或觀測事實多次重複地證明之前,它是不可能為科學界所承認和接受為一種科學理論的,不管提出這種理論的是何許人。就宇宙學來説,説“宇宙在空間和時間上是無限的”,這對哲學家們來説可能一般地是正確的,但在現代自然科學中,科學家們往往避免使用或者根本就不使用這種説法。因為任何科學理論只能以實驗和觀測證據為基礎,而任何實驗和觀測只能作用於有限的客體。所以對於現代天文學家、宇宙學家,他們所能研究和討論的只能是可實驗、可觀測的具體而有限的宇宙,而對於望遠鏡看不到的更遙遠的宇宙深處,他們將會老老實實地告訴你“這還是一個未解之謎”。這就是科學。科學永遠不會標榜自己“無所不知”。重要的是,人類必須思考,必須繼續不停地思考。人類必須努力拓展知識領域,但有時人們確實不知道從何處入手。我們不知道知識的邊界在哪兒,是不是?因為你不知道起點在哪裏。

如果我們發現了完整的宇宙理論,我們應當及時地讓所有的人都能理解它的基本原理, 而不僅僅只限於少數科學家。到那時, 我們所有的人——— 哲學家、科學家,以及普通大眾,都能夠參與關於我們和宇宙為什麼存在的問題的討論。如果我們找到了這一問題的答案,人類理智將奏起終極勝利的凱歌,因為人

類獲得了最後的勝利。

最後,從這本著作中,我深深的瞭解到科學上的很多重大的進展都是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們不盲目的追隨權威,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有時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險,提出自己的理論,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對於現今這樣一個日新月異的社會,大學被賦予的歷史使命將不同於往,它肩負着培養出下一代有着卓越創新能力的複合型人才,作為 一21世紀的大學生,應慶幸我們有一個好的環境來進一步求學,拓展自己的知識、開闊自己的眼界、活躍自己的思維、培養自己的能力,所以,我們更應該充分利用這樣一個好的條件來努力學習,在學習方面我們也不應該盲目相信課本上的條條框框,而是帶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見解來求知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