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希利爾講藝術史》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1.34W

第一篇:《希利爾講藝術史》讀書筆記

《希利爾講藝術史》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希利爾講藝術史》講述的是世界藝術史,分為繪畫、雕塑和建築三部分。我剛讀完繪畫部分。這本書的繪畫部分介紹了西方,特別是歐洲的美術史。

希利爾重點介紹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和作品。繪畫部分有29章,其中有10章在寫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在這些文章中,我最喜歡希臘的愚人畫故事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介紹。

希利爾認為:描摹出一幅畫是很容易的。即使不描摹,看着一個東西描摹出一幅畫也難不到哪去。成千上萬的人都能畫出一籃子水果、一瓶花或一處漂亮的風景,但這些畫都只是簡單的臨摹而已。還有許多人可以臨摹出偉大畫家的作品,有些甚至臨摹得非常像,簡直讓人辨別不出真假。但很少有人能夠全憑自己的畫筆創作出一幅畫,能夠將各種零碎的碎片拼湊成一幅美麗的圖畫。只有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才能夠算得上偉大的畫家。

我認為:描摹出一幅畫也是很不容易的,創作出一幅畫就更難了。光和影每一刻都是在變化的,畫家在繪畫時會加入自己的感受和想象。美術作品的效果往往是攝影作品很難達到的。

法國畫家柯羅曾經説過:“假定某一景色使我激動,我一定在潛心表現它時,絲毫不放過使我激動的東西”。你能在柯羅的《蒙特芳丹的回憶》感受到使柯羅激動的東西嗎?我覺得這句話也可以用在寫作上,我們在寫作時應該絲毫不放過使我們激動的東西。

很多繪畫作品真是太美了!我最喜歡英國畫家康斯太勃爾的作品,例如《乾草車》、《從主教花園眺望索爾茲伯裏教堂》……

第二篇:《希利爾講世界史》讀後感

《希利爾講世界史》讀後感

今天,我看完了《希利爾講世界史》這本書。顧名思義,作者就是美國的希利爾。

這本書從人類的起源一直講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厚厚的一本,共講了90個故事。我一拿到它,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住了。這是一本非常適合我們看的書,希利爾就像表演一般,用風趣幽默的語言以及精美的插圖把枯燥的歷史演化成了一本讓人興趣盎然的歷史故事集。

希利爾善於用我們的口吻進行講述,即使是大人們都感覺乏味並較難記住的歷史,都能在他妙筆生花的敍述下變得生動有趣,讓我們明白喜愛。給大家舉幾個例子:他常常再文章中使用顛三倒四的話與字符,如頭朝下的“覆地翻天”,把字倒着寫,讓人一下找到天翻地覆的感覺;還比如“i……h……s……v”,逼着你看完這一章,直到得出答案:“in hoc signo vinces”,意思是“以此為記,必將得勝。”看到這裏,我發現,希利爾原來也像我們一樣搞怪。

看完這本書,我想,中國歷史比較難記,中國人為什麼不能把中國歷史寫得像《希利爾講世界史》一樣適合我們看呢?我想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吧:()第一,希利爾畢業於哈佛大學,學識淵博,博學多思;第二,希利爾當過美國着名國小——卡爾維特學校的首任校長,非常懂得兒童教育學和心理學;第三是希利爾有一雙智慧的眼睛,能發現我們的教科書枯燥無味,我們需要一本喜歡的歷史讀物;第四就是希利爾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和意志力,他不但能夠親自動手編寫,還能在忙碌的生活中堅持自己的目標,最終完成了這本人人稱頌的好書。

可是國內的一些學者,他們要麼沒有兒童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要麼就是一些兒童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可歷史知識又不夠淵博。國內既知識淵博又懂兒童心理學的,他們又不立志為我們寫書,據説給我們寫這類書不賺錢。難怪中國還沒出現專門為我們創作的中國歷史讀物了。

看到這些問題,我開始產生一個願望,那就是,做中國的希利爾。當然,這中國的希利爾可不是這麼容易做的,第一步是提高自己的學識,第二步是保持自己的童心,第三步是立志創作孩子喜歡的書。為了實現這個理想,我知道,我還有很多事要幹。

第三篇:讀《希利爾講世界史》有感

讀《希利爾講世界史》後感

八年級(4)班吳陳媛

我讀了一本有關世界史的書,作者是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希利爾。 這本書有50個章節,主要介紹的是從萬物起源到今天的世界,其中包括了很多世界各國的戰爭、起源、文化、信仰等,內容很豐富。

我印象較深的章節有記述了發生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的著名戰役——《特洛伊戰爭》。這是一場因當時世界上最美的女人海倫而引發的在希臘與特洛伊之間的戰爭。當時逐漸失利的希臘人設法制造了一個巨大的木馬,派遣士兵潛入特洛伊,裏外匯合,用木馬衝擊了特洛伊,希臘人一舉獲勝。西方現仍有諺語“小心希臘人送的禮物”,以此來告誡人們提防送禮的敵人。

另一篇名為《天國、權力、榮耀,全是你的》,文章的主人公是耶穌。故事講的是在公元前四年,耶穌誕生於羅馬帝國東部的村莊—伯利桓。他在30多歲開始傳教佈道,教導人們信仰上帝,教導人們從善,受到了很多猶太人的敬仰。但導致一些教士的擔憂,深怕自己的崇高地位被取代,就污衊耶穌想要稱王,絞盡腦汁把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雖然耶穌死去,但他的基督信徒不但不畏懼死亡,還為基督教殉道。後來,這種宗教盛行,多數人都開始信仰上帝,耶穌被人們認為是上帝的使者。

我很喜歡這本書,作者完全以小孩的口吻敍述,易懂且信息量豐富,不過對於國中學生來説,相對比較簡單,推薦大家一讀。

第四篇:兩希文化 讀書筆記

兩希文化

兩希文化指古希臘—羅馬文化和希伯來文化。而其中代表讀物就是聖經。在我看來,《聖經》這本書其性質與我們大家都看到過的《心靈雞湯》很類似,都是通過很多一個個小故事來告訴我們做人、為人處世的道理。只不過《聖經》更加的抽象化,更加的過於偉大,更加的傾向於去表達人們的美好願望。最不同的一點是《心靈雞湯》主要是告訴我們,而《聖經》則告訴我們這麼做,你覺得怎麼樣?。在這點上,我還是比較認同《聖經》的。因為在生活中任何事都沒有什麼該與不該,每個人的看法和處事的方法都不一樣,所以自己覺得怎樣做怎樣好就怎樣做,這樣應該比較符合人性吧。 在讀着《聖經》這本書的時候,我有無數次都被它所感動,總是莫名其妙的有一股熱流從心底往上湧。我知道這是因為裏面的人物,裏面的事情都讓我覺得太美好太讓人憧憬。與現實相比較起來,那是多麼的完美啊,多麼完美的人啊,多麼完美的世界啊。雖然他們是生活在貧窮與飢餓中,但是他們還是對生活佈滿了幻想佈滿了希望。假如我們身邊的人都有着他們這股耐力與勇氣以及樂觀的生活情緒,我想還在感歎生活不公平的人應該不會存在吧,感歎自己的命運多舛的人應該也不會如此之多吧。在這一點上現代人真的是應該好好反省反省啊,不管怎麼説我們現在的生活雖然還沒打到讓任何人都可以揮霍的程度,但是要讓每個人都吃得飽還是不成問題。只要你肯努力,你可以得到更多。所以《聖經》中的不管碰到任何事情都抱着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想法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在那麼多的故事中,我認為最具有神祕色彩的應該是關於摩西的神奇故事了,摩西在耶和華的指引下帶領以色列人逃離埃及,逃出被奴役的命運的過程中,當他們來到紅海前時,摩西的一聲令下,紅海就自己分開了,摩西帶領着大家順利的度過紅海,在現實中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在我們的生活中這也只能在那些“神仙鬼怪”的故事中實現而已。也正是這樣的神奇增添了幾分神祕的色彩。而摩西最後的死亡,在聖經中也帶着神祕之感,通過摩西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得出,在聖經故事中,充滿了神祕的色彩。也正是這些個神祕色彩是人們對“神”的信奉更加虔誠。上帝在他們生活中,所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影響着他們的決策,更影響着他們的生活。

《聖經》這本書不僅是在故事情節上很生動讓人難以忘懷,而且在語言文字上也很漂亮。它的詞,它的句都很樸實而不華;即淺顯易懂,又讓人回味無窮。尤其是希伯來的詩化語言,瀰漫於整個經文之中,讓人回味無窮。

但是我們在生活當中不能僅僅只是靠《聖經》中的美麗語言來過活的,假如把它當做我們的精神支柱,然後將其付諸於實踐的話,這才是最完美的搭配。假如只是一味的盲目去相信上帝,把任何事情都歸於上帝,希望得到上帝的諒解和寬恕,希望上帝幫自己度過難關,或是希望上帝幫自己達成願望,而自己從來就什麼都不做,什麼都在等待的話就會事與願違,事事都不順。所以我們應該將《聖經》中所傳達的教義和生活哲理賦予精神上的意義,讓它鼓勵自己,給自己一個更加積極的努力方向。

我們要從《聖經》中得到一些反思,吸取其中的一些教訓,讓其中有易於現代發展的東西為我們所用,而不是讓其中的一些不正確的思想行為被人所利用來危害社會。我相信在這個文明的時代在每個人的努力下世界會更加的美好的。

還有一點我們必須認識到,就是《聖經》文化意藴深奧,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珍品,聖經文化影響深遠。隨着人類發展的全球化,各種文化相互激盪、相互滲透,相互融合。而我們中華文化有着包容性和開放性,因此我們認識瞭解基督教文化,瞭解其獨特的文化體系,以更好的借鑑優秀文化,弘揚中華文化!

高一五班趙藝

第五篇:《民主四講》讀書筆記

《民主四講》讀書筆記

中山大學公共政策學廖遠

《民主四講》這本書屬於“文化:中國與世界”新論叢書。在緣起部分,有一段話引起了我的注意:“近百年來我們過於迫切地想把自己納入這樣那樣的普遍性模式,實際忽視了中國文明的獨特性。同時,我們以過於急功近利的實用心態去了解學習西方文明,也往往妨礙了我們更深刻地理解西方文明內部的複雜性和多樣性。21世紀的中國人應該已經有條件以更為從容不迫的心態、更為雍容大氣的胸襟去重新認識中國與世界。[1]”這一觀點可以很好地體現在《民主四講》這本書中,作者是帶着一種批判的態度來分析西方民主的,正如他所説:“這本書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介紹,也不僅僅是為了讚賞;在很大程度上,它的目的是要對西式民主進行批判和反思。[2]”通過批判和反思,我們能更好地發展適合我國的民主模式。

一、民主模式應體現時代性

民主是好東西,但其模式卻是多種多樣的,我們該如何對待各個時期和各個地區的各種模式的民主?在作者看來,民主的實效是區別什麼模式的民主是好民主的關鍵因素。同時,作者認為民主的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應該以一種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它:“正確的態度是,隨着時代的變遷,在不同經濟、社會、文化環境下,應該不斷探索實現民主的新方式。[3]” 在看這本書的同時,我在思考着一個問題:什麼樣的民主模式是適合中國的?

書的第一講是民主的起源和演化,主要討論民主發展的歷史過程,探究為什麼它會從“壞東西”變成了“好東西”。[4]書中説道,民主最原始最簡單的含義是“統治歸於人民”或人民主權。更準確地説,由全體人民(而不是他們選出來的代表)平等地、無差別地參與國家決策和進行國家管理。[5]很顯然,這種形式的民主是最公平的,是真正意義上的民主,從這個意義上説,這是最好的民主。古希臘的雅典民主可以説最接近於這種模式,雖然雅典的公民只佔總人口(包括奴隸)中的少數,但是在公民中,雅典人真正實現了民主。但是作者認為,今天講民主時往往都背離了民主的原意。由於“自由”與“憲政”概念的提出,民主的適用範圍被限制了,經過長期的異化,民主的原意被徹底顛覆了:把選舉代表放在第一位,而把人民的決定權放在第二位,“民主”完成了從“人民統治”向“人民選擇統治者”的轉型:“人民”變成了“選民”;“民主”變成了“選主”。[6]而作者認為,當“自由的”、“競爭性的”選舉實現了普選後,人民依然不能當家作主,因為選舉的“貴族”、“寡頭”性質還在。由於實行像雅典一樣的直接民主不現實,因此作者認為民主的原則至少要求所有的公民都應有擔當公職的平等機會,雖然選舉權的限制大大減少了,普選實現了,但是與此同時,當選者的財產資格也逐漸消失。這兩個變化使人們相信,只要政府是經過普選產生的,它就是民主的;相反,只要政府不是經過普選產生的,它就不是民主的。在此過程中,民主的概念被偷換了:從人民行使主權的政體變為人民作為權力來源的政體;政治平等的概念也被偷換了,從公職分佈的平等變為了選舉權的平等。[7]

然而,雅典式的民主卻被人們認為是“壞東西”,而異化的民主則被認為是“好東西”,這是為什麼呢?從作者的觀點來看,關鍵還是一個字——“錢”。雅典的民主模式最符合民主的原意,即人民當家作主。但是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社會產生分化,一小部分人成為富裕階層,而大部分人是窮人,如果真的讓大多數的人民掌握政權,那必定會威脅富人的利

益,特別是威脅到他們的財產。因此,當民主受到“自由”與“憲政”的限制後,富人階層才終於接受了“民主”。正如書中引用雪瓦斯基的觀點:如果有產階級得不到對其財產權的保障,他們是拼死也不會接受民主的。[8]因此,作者認為:今天我們看到的所謂“民主”都是經過改頭換面的民主,它們是異化後的民主、去勢化後的民主、無害化的民主、去功能化的民主。經過“自由”、“憲政”、“代議”、“選舉”、“多元”一刀刀閹割之後,民主已從難以駕馭的烈馬變成了温順的小羊;窮人已沒有辦法利用它來實現他們最想實現的目標,他們甚至不再知道自己最想實現的目標是什麼;富人也沒必要害怕這種“鳥籠民主”,鳥籠內外依然是他們的天地。對有產階級而言,既有唬人的“民主”之名,又無可怕的“民主”之實,這種玩意兒不是“好東西”又是什麼?在這裏,作者還引用了一句拿破崙的名言:“真正的治國之道是利用民主的形式來行使貴族統治。”[9]

我認為作者的觀點有失偏頗。作者看到現存民主模式存在的弊病,這點我非常贊同。現在的民主確實是有錢人的民主,窮人只能充當看客,而這還是在發達國家,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所謂的民主都是拿來騙老百姓的。但是卻不能完全否認當代民主的存在價值。一個事物在其特定階段會有其特有形態,當蝴蝶還是毛毛蟲時,我們可以罵它難看,卻不能説它一無是處。民主也一樣。我認為,民主是個好東西,無論任何時候,只要它適應時代的發展。過去,雅典人實現了一種直接民主的模式,但是那是建立在奴隸制的基礎上,那是那個時代的“民主”;後來,時代變了,雅典民主也消亡了,隨之而來產生了羅馬共和國,而後是羅馬帝國,它們都沒有采用古希臘的民主制,為什麼?因為不適用。其實民主不過是人類歷史的其中一種政權模式而已,雖説從現在的觀點來看它更符合正義,但是合適不合適,那是另一回事。再後來到了中世紀,民主便基本消失了,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批判中世紀的如何如何地不尊重人權,如何如何黑暗,畢竟封建君主制的存在對於當時來説還是有合理性的,當時的人民大眾還就是服從君主,你跟他們談民主那就是對牛彈琴。終於到了文藝復興,人文主義開始興起,人們終於感到了個人價值的存在,個人自由觀念逐漸萌發;再後來,法國大革命爆發,使有產者再次看到人民的恐怖力量,因此,就有了“自由”與“憲政”對民主的限制,有產者終於接受了民主。隨着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由於社會分配的不公平,以工人階級為主要代表的人民不斷掀起奪取政權、維護合法權益的高潮,迫使統治階級逐步作出妥協,逐漸地滿足人民的各種合理要求,使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成為改良的資本主義社會以及後來的福利國家。可以看出,在漫長的人類文明史中,人類的政權模式一直處在變化之中,民主也一直處在變化之中。

政權組織模式的選擇的根本價值取向是:應該由多數人來統治少數人還是又少數人來統治多數人。民主認為應該又多數人來統治少數人,這一點現在的人們都認可了,少數服從多數才是符合正義的。但是這並不代表現在的人們真的會按照民主原則來做。畢竟,真正的民主是一種理想狀態,是人類希望到達的境界和未來努力的方向,但是從現實的角度看,由於各種條件的制約,人民當家作主目前還是很難實現。比如民主的鞏固,雖然歷史上經歷過“第一波”、“第二波”的民主化浪潮,但是在許多發展中國家都出現了民主的倒退,因此,民主的鞏固受到了挑戰。另外還有民主的質量問題。如作者在書中所説:嚴酷的現實告訴我們,即使民主的遊戲規則被大多數人接受,即使民主體制得以鞏固,未必所有的民主體制都是美好的。任何人只要對被看作民主的國家稍作比較(例如挪威與印度比較,或澳大利亞與菲律賓比較),就會了解已經鞏固的民主也有質量上的差別:有些民主質量高,有些民主質量低下,還有些民主不上不下。因此,民主也有優劣之分。[10]而這種優劣是應該從民主的實效來看的,而不是看民主的形式。我們不能為了實現一種所謂的真正的民主形式而不顧一切,不能為了民主而民主,我們應該想清楚,實現民主到底是為了什麼?人民掌握政權到底是為了什麼?是為了噹噹統治者,耍一下威風?或是為了掠奪富人的財產、報復富人,就像曾經的共產主義運動?還是為了全體人民乃至全人類的福祉?這些問題引出了本書最後一

講涉及到的內容——民主的實效。

二、民主是為了實現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

書中用了兩種標準來衡量現存民主的實效:一是用工具性標準來衡量,如民主是否有利於經濟增長,是否有利於促進社會公平,是否有利於增進人們的幸福感等。二是用民主本身的尺度來衡量民主的實效,即現實的民主制度多大程度上是按照民主方式運作的?[11]關於工具性標準書中得出的結論是:1、民主不一定能夠促進經濟增長,也不一定阻礙經濟增長,還得具體環境具體分析;2、民主政體本身並不一定會帶來更高水平的社會公正;3、民主制度不一定會帶來幸福。這三個結論都是作者在綜合各國研究機構的調查研究成果而得出的結論,在此我不對它們的正確與否作出評論,我只是想説,既然人們把經濟發展、社會公正以及幸福作為衡量被認為是“好東西”的民主的實效,説明了經濟發展、社會公正、幸福這三個標準在人們心中有很高的地位,是人們普遍的追求,那麼實現民主,不恰恰應該以實現這三個標準為最終目的嗎?

因此,我認為:民主是為了實現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在這裏我把經濟發展與社會公正合稱為社會進步。因此,應該實行什麼樣的民主,一種民主是“好民主”還是“壞民主”,都應該以能否實現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為根本出發點。

當民主的實現以社會紛爭不斷、停滯不前甚至倒退為代價時,民主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價值。進步是人類社會的主旋律,民主只是一種手段,是為了推動社會更好地前進,而經濟發展則是社會進步的推動力,因此無論是什麼民主模式,只有推動了經濟的發展的模式才是好的模式。

而人民辛勤參與生產勞動,發展經濟,是為了使自己過上好的生活(來源説明好範 文網:),是為了個人的幸福,因此,民主作為一種政治體制,作為一種手段,應該最大限度地符合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使社會穩步發展,使人民生活幸福。

只有這樣的民主,才是好民主。

書中提到了西方研究機構的研究結果表明,中國民主程度很低,但是人民的幸福指數卻挺高的。[12]雖然我不敢説中國的幸福指數真的很高,但是無論如何,這恰好表明了不是隻有西方的那一套民主才叫“民主”,不是符合了西方標準的民主才是好民主,才會實現幸福,是不是好民主,還得看該民主模式適不適合一國的國情。那麼什麼樣的民主模式才適合中國呢?

三、中國的民主

書的最後作者對民主制度進行了反思,其中提到了“民主赤字”,即掛着“民主”的招牌,但徒有其表。比如“美國的民主赤字”、“加拿大的民主赤字”、“澳大利亞的民主赤字”等等。民主的赤字表現在很多方面,最主要的是三個方面:投票率的下降、政黨的衰落,民眾對各種政治機構和政治人物的信任度下降。這三種現象並不侷限於個別國家,而是在相當多的所謂“民主”國家都可以觀察到。[13]為什麼會出現“民主赤字”?為什麼原來在西方國家運轉良好的民主制度也會出問題啦?關鍵問題還是——時代變了,民主制度卻沒有變,矛盾就產生了。因此還是那句話:“正確的態度是,隨着時代的變遷,在不同經濟、社會、文化環境下,應該不斷探索實現民主的新方式。[3]”

中國的民主現狀是很複雜的。

首先我們用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的標準來衡量中國的民主現狀:中國的經濟發展成果在近三十年來有目共睹,但是這是以犧牲了很多民主權利為代價換取的,比如城市房屋的強行

拆遷、強制徵收農民土地、各種“血汗工廠”榨取工人剩餘價值。然而經濟的發展卻反過來促進了民主的發展,這三十年來,人民的自由權利得到越來越多的保障,社會輿論環境也越來越寬鬆,政府服務意識在逐漸加強。中國的不民主的體制照樣實現了社會的進步,説明一種政治模式只要適應了時代的發展,就有可能推動社會的進步,而不一定非要嚴格標準意義上的民主制。但是目前中國的發展遇到了瓶頸,這説明中國的政治體制需要進行改革了,大方向必定是符合世界潮流的民主改革,但是,注重自身特點才是關鍵。

如果從民主原則來分析中國的民主現狀,即用平等的參與、平等的代表和平等的影響[14]來衡量中國的政治體制是否民主,那麼我們只能説中國的民主之路還很遙遠。總結起來就是書中的一段話:有些社會羣體基本上不參與政治,另一些社會羣體則積極參與政治;有些社會羣體的利益和偏好很難在政治過程中得到代表,另一些社會羣體的利益和偏好在政治過程中得到充分、甚至過度的代表;政府對某些社會羣體的需要和要求作出積極迴應,對另一些社會羣體的需求和要求卻不作出迴應。[15]

客觀來説,隨着社會進步,中國的公民權得到越來越多的保障,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中國民主的發展。而隨着時代的變化,中國的政治體制已經不適應發展的需要了,因此,中國要想繼續實現社會的持續進步和人民的生活幸福,必須改革政治制度了。這要看黨的魄力和智慧了。至於中國的政治改革應該怎麼改,中國應該實行什麼樣的民主模式,由於個人能力、學識以及閲歷有限,我也無法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在這裏只能把作者的關於民主發展的建議作為參考列出:

第一, 用抽籤代替選舉,增強民眾政治參與的力度。

第二, 加強商議,提高民眾政治參與的深度。

第三, 利用現代電子技術,提高民眾政治參與的廣度。

第四, 超越政治民主,將民主的原則適用於更廣泛的範圍,尤其是經濟領域。[16]

我始終認為,民主只是一種手段,或許人類歷史發展到某個階段它會消失,但是無論如何,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才是我們應該永遠追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王紹光.民主四講.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8,“文化:中國與世界”新論緣起第5頁

[2]王紹光.民主四講.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8,前言第4頁

[3]同上第3頁

[4]同上第3頁

[5]王紹光.民主四講.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8,第2頁

[6]同上第45頁

[7]同上第65-66頁

[8]同上第69頁

[9]同上第69-70頁

[10]同上第75頁

[11]同上第191頁

[12]同上第200頁

[13]同上第244頁

[14]同上第205頁

[15]同上第205頁

[16]同上第245-2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