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艾青詩選經典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2.18W

艾青詩選經典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艾青詩選讀書筆記 篇一

《艾青詩選》這本書的封面,有着一副圖:乾旱的土地,一眼望去沒有一點綠色,枯黃的樹,生長雜亂的枝幹,我知道當時的人謬的很辛苦,糟糕。

打開書,一股書香味撲鼻而來,帶領着我進入書的世界。

這本書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愛這土地》。這首詩創作於抗日戰爭初期。當時的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的世界裏,在絕望中無力的嘶喊着,想為國家做點什麼,卻無能為力。而作者也是如此。

這篇詩的開頭作者將自己比作一隻鳥。鳥在這個生態環境中是渺小的,短暫的。鳥是辛勤的,它從出生的那一天起,它的使命就是得學會飛翔,圍繞着這祖國飛翔,直到它死去的那一刻也要為祖國歌唱。但是在國家有危險的時候,它也要盡力為祖國歌唱。“嘶啞的喉嚨”,讓我們看到了一隻飽受折磨的鳥,顯然它已經唱不出優美的歌聲,可是它仍在歌唱着,這是它用生命發出來聲音,抒發了對土地義無反顧的執着和不放棄。

詩歌就在這樣的基礎下,進一步展開了對鳥兒歌唱的描述:土地,河流,風,黎明。它們都是遭受暴風雨的打擊,悲憤滿懷和奮力抗擊的形象,與下文鳥兒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這隻鳥兒在歌唱土地,河流,風,黎明時,將自己也與着土地融為一體,投身懷抱之中。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隱含了願意為祖國獻出生命之情。

艾青詩選讀書筆記 篇二

“一堵牆,像一把刀,把一個城市切成兩半,一半在左邊,一半在右邊,”一句話,一個比喻,營造出一種淒涼悲憤的氣氛,語氣用詞中能夠深深體會到一種恐懼與一種淒涼,被侵略的恐懼,孤獨無奈的一種淒涼,體現出一種隱隱約約的熾烈的心情,深思才明白,他對異族情感有着深刻理解,對異族藴涵着深厚的感情。

是艾青,曾在中國詩歌史上書寫過兩段輝煌的樂章的艾青。

他融匯了民族與世界兩方面的美學價值,把現代詩推進到繼“五四”以後的第二高峯的,他憑藉更為激昂的熱情和更為成熟的藝術手法引起世人的關注。

艾青的詩大都表現出對土地,對人民的喜愛。他的《我愛這土地》中的“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着的土地,這永遠洶湧着我們悲憤的河流,這無止境地吹颳着激怒的風,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温暖的黎明……”能讓人深深地體會到愛國之情的強烈。詩中可見他對於時代生活和人民總是那麼的質樸與純真,從中表現出他坦蕩的赤子的忠誠。

他的詩也有對光明的追求與呼喚。呼喚《太陽》,呼喚《黎明》,他追求用最淺顯的語言表達出深厚的感情,他以全部的感情氣勢磅礴地謳歌了“只知放射,不求報償”、“大公無私,照耀四方”的光明,着力鞭撻了“凝固得像雪花崗巖”似的黑暗。這些具有真率、樸素、單純、明快的有獨特風格的詩中袒露出他對政治與人生的極高的見解,有極高的美學價值。他的詩有的慷慨悲憤、深沉淒涼,有的如行雲流水、淺吟低唱。無論怎麼樣,人們總能感覺他作品上籠罩着一層憂鬱,但又並不是憂鬱導致的頹廢,仍有蓬勃向上的感情。他後期的詩作《傘》、《鏡子》等,感情平實而有熾烈,想象新奇而又自然,形象鮮明而有概括,詰言口語化而有音韻美。各種特色互相聯繫和互相依存,形成了鮮明的意境,正是他詩歌藝術的魅力所在。

中國土地上的這束光同時也照亮了世界。他的詩描繪那種人類共同的情感,超越了國家與民族的界限,關懷整個世界,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認可與歡迎。

智利詩人魯達稱艾青為“中國詩壇的泰斗”,法國政府授予他“法國文化藝術最高勛章”……他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以中國人的詩情,將世界上愛詩的人聯繫在一起。這是詩人藝術創造的產物,滾滾的詩情與時代的脈搏一起跳動,風格截然不同於20世紀80年代—90年代風靡詩壇的朦朧詩和新生代詩。

艾青是特殊的,也是唯一的。他是中國土地上的光芒!是世界上最強烈的光芒。

《艾青詩選》讀書筆記 篇三

這本書我本是沒有的,因為九年級的需要,我便買了它。剛拿到《艾青詩選》這本書時,我迫不及地翻開,被書裏面優美而豐富的內容所吸引。

藍色的封皮使夏天多了一絲清涼,我讀了一篇篇小詩,我從“當黎明穿上了白衣”讀到“浪”,從“黎明”讀到了“街”,又從“我們的田地”讀到“古鬆”……我從30年代起步,經過了40年代,路過了50年代,又到了70年代。

我透過鐵窗看見熔鐵般紅熱的奔流着的朝霞,看過月明的夜是無比温柔與寬闊的,穿過那些十字鋪的小巷,一切都如此協調。

《艾青詩選》,是近代詩人艾青的詩歌選集,他的詩歌通常都是富“五四”戰鬥精神和飽滿的進取精神的。從詩歌的風格上,可以看出艾青是一個奔放、進取、激昂的熱血青年。艾青作為五四之後的著名詩人,在那個年代蒼茫的北方,寫着彭拜激昂的詩歌,描述着復活的土地與戰鬥的血液。

艾青在寫詩的字裏行間透露着對舊社會的黑暗,與恐怖的痛恨以及對黎明,光明,希望的嚮往與追求,Thankyou,它緊密結合現實的賦予戰鬥精神的特點,繼承了“五四”新聞學的優良傳統。而在新中國成立後艾青的詩歌仍在歌頌勞動人民的事蹟更為廣泛,思想更為渾厚,情感更為深沉,手法更為多樣,內容更為豐富。又以精美創新的藝術風格成為新式發展的重要收穫。

我喜愛艾青的詩歌,源於艾青胸懷寬廣,熱情奔放,詩的內容充滿了語言的張力,平鋪直敍或彭拜激昂,每首詩到最後都會達到高潮。因其自然天成,而有着特殊的手法,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位讀者。

艾青詩選讀書筆記 篇四

存在於詩裏的美,是通過詩人的情感所表達出來的、人類向上精神的一種閃灼。這種閃灼猶如飛濺在黑暗裏的一些火花:也猶如用鑿與斧打擊在巖石上所迸射的火花。——艾青如是説。

艾青曾去法國留學,跟着恩施林風眠學詩歌,幾年的異國他鄉生活,使他的詩收到了俄羅斯後現代主義以及一些文藝復興時期名家們的影響,但同時,歐洲的法國同樣動盪不安。在這期間,艾青作了兩首“在地獄裏創作出來的詩”。一首是《巴黎》,另一首便是收錄於《艾青詩選》中的《馬賽》。

《馬賽》創作於1933年。馬賽是法國的第一座城市,從羅馬時期起,便是戰火與掠奪下的產物。19世紀,以描摹500名烈士奔赴巴黎一路壯歌支持___而流傳後世的《馬賽曲》聞名於世,作為法國的國歌飄揚於歷史的長河,那是一個國家發展而來的高光時刻,同樣也是艾青內心中的法國情節。但在20世紀,馬賽便進行了殖民擴張,愈發繁榮穩定。艾青説,那是地獄。

從詩中來看,無處不是人民的鬥爭,無處不是矛盾與掙扎,無處不是從胸腔最炙熱的鮮血中迸發出的怨惡與詛咒。“無定的行旅已把我拋到這,陌生的海角的邊攤上了”——是時代,是歷史,是時間,是人心,推動着身在異鄉的艾青,被綁架,被侮辱,被迫害,在馬賽對東方國家進行殖民擴張時,艾青作為黃種人,作為中國人,可想而知受到了怎樣的霸凌,而後半句更是使人聯想到已經變了性質的馬賽,將人民逼迫至絕路拋棄在邊緣地帶的慘淡情形!

之後艾青便描繪了在馬賽,所謂的繁華,所謂的工業化,所謂的經濟繁榮。本質是混沌不堪,是壓在人民脊樑上的血鞭,是帝國主義毫無人性的打壓。在人羣向着所謂燈塔而無血無肉的麻木向前時,艾青知道,他們不過踏在底層人民的屍體上向上一層層疊加着傷痕罷了。而艾青則是站在底層勞動人民及工人審視着這個混沌不堪的社會。“像唯一的駱駝,在無限風飄的沙漠中,寂寞地寂寞地跨過——”艾青的語言無疑是撼動人心的,縱使無限風飄,卻仍無法動搖駱駝堅實的目光,腳踏實地的腳步,身處的是沙漠,腳下踩的,與駱駝的本質並無異,同樣也是塵埃,所以在逝去的靈魂下跨過去,跨過去,不忍傷害每一個普通且平凡的生命。“放射着混沌的憤怒,和混沌的悲哀——”這時的太陽,是眼睛,是民眾的眼睛,是艾青的眼睛。

接下來便是厚重且沉痛的批判,是憤怒並無所畏懼的指責,是痛徹人民心扉而深刻到刻在骨子裏的詛咒。工業強大又何用,工人們面黃肌瘦,將繁瑣的會話,屈服的手勢,醉酒的空瓶埋葬在工廠厚重的濃煙之下。它們是盜賊,是綁匪,艾青甚至將自己比作米蟲,看啊,那些是異國來的看盡馬賽罪惡與富貴下的暴力的旁觀者,有些甚至是掠奪與剝削下的受害者,那些高樓大廈、瓊樓玉宇皆是幫兇,甚至是輪船,引渡着成百上千的旅行者見證1933年的祕密。

但艾青並沒有對這片土地絕望,它是地獄,但仍然不捨,依舊依戀,也許是這片土地上的人民足夠孤獨,也許是紀念百年前温存的理性與藝術的遺骸。儘管如此,離別的最後,馬賽,還是墮落的,是“盜匪的故鄉”,是“可怕的城市”,這是艾青所以帝國主義原則性的批判與反對,雖然要學習外國的先進知識與思想,但是對於違揹人道的,虐待人民的,堅決抵制,絕對拒之門外。這是地獄裏關於艾青的一朵火花,他帶回了中國,歸屬於世界,應當被時代所認識。

地獄裏的火花,是世界的寶物,是我們應當存於心的敬仰與堅持。

《艾青詩選》讀後感 篇五

所謂國人有夢,則中國有夢。中國人的夢想便是中國的夢想。若談中國的夢想,必定要談到艾青。這個詩作中充分地描寫着一代中國人的夢想和命運的詩人,用簡單而又生動的筆觸,將周遭最低層人民的夢想反映得淋漓盡致。這樣一種對於中國夢的體現,也是對當時時局的一種體現。

從感人至深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到令人讀來感到昂揚向上的《給太陽》,再到包含着作家深情,時時刻刻體現着自己希望能為祖國盡一份力的《煤的對話》,無不反映着詩人希望警醒世人,希望讓周圍的所有人團結起來,為自己的祖國盡一份力的願望。而這樣的願望在那個**的年代,便是所有國人的中國夢,是所有愛國青年的中國夢。

有人曾經説,百無一用是書生。因為在**的年代,需要的不一定是一支筆書寫千秋,而更可能是武生一身戎裝,披掛上陣馬革裹屍。然而,他們卻錯了。因為正是由於**,正是由於人心不穩,才應該在這樣的日子裏擁有一種共同的夢想,為了這樣共同的夢想而去奮鬥。

而艾青,恰到好處地反映了那個年代裏,所有國人的中國夢。他用樸實的筆法將這一切書寫出來,再讓這一切進入所有中國人的心間。

每一首詩,都浸潤着詩人的心血和最深刻的希望,代表着他在那個黑暗的年代當中進行的,對世界和國家的反思和思考。而反觀當今,雖然我們處於和平盛世,但心中的夢想卻不可缺少。少年有夢,則國家有夢,這並不是一紙空談。“中國夢”的提出然所有人開始認真審視夢想這一個永恆的話題,也讓中國開始位置思考。而讀罷艾青詩選,我對夢想又擁有了新的理解,發現其實不論如何,夢想才是人的心中最不應該缺乏的東西。

所謂夢想,就是拼盡全力為之奮鬥的東西。而對於我們學生來説,可能思考一些遠大的問題太過遙遠。我們所能做到的,就是在這樣的美好年華中努力學習,盡力做到為着自己的夢想而奮鬥。然後在不久的將來,成為真正的國之棟樑。

艾青詩選讀書筆記 篇六

或許處處碰壁,或許一生不得志,但我仍會“依然站在那裏,含着微笑,看着海洋。”——題記

春風十里,夏花百里,秋雨千里,都不如你——《艾青詩選》!

我很喜歡艾青的現代詩,總覺得那些滄桑的字眼讓人讀起來熱血沸騰。拋掉一切無用的矯飾,艾青從古詩煩瑣的字數、行數等束縛中解放了出來。因此,他所表達的情感顯得更為深摯,直抵讀者的內心。任時光駿馬飛速的奔騰着,“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這句詩在我記憶的天地裏永存。

從感人至深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到令人讀來感覺昂揚向上的《向太陽》,再到時時刻刻體現着自己希望——為祖國盡一份力的《煤的對話》,無不反映着詩人希望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像麻繩一樣凝結在一起,為自己的祖國盡心盡力的願望。

幾千年來,從屈原寫下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開始,”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一直是文人騷客所謳歌的對象。在艾青的詩裏,我們看不到像“黃河在咆哮“那樣的戰鬥力,但它所傳達出來的情感更接近人們的生活,更易激起人們的共鳴。

曾經的我認為百無一用是書生,因為在**的年代裏,不需要用紙筆書寫幹秋。然而,在讀完這本書之後,我發覺我錯了:正是由於戰亂,正是由於人心不穩,才應該在這樣的日子裏有人以另一種方式激勵着人們奮鬥前進。報國並不一定要披掛上陣,馬革裹屍,不是嗎?

艾青詩選讀書筆記摘抄加賞析 篇七

“春風十里,夏花百里,秋雨千里,都不如你。”

——題記

很早就聽説過艾青是有名的詩人,曾無數次幻想他的詩是什麼樣的,是像毛澤東那樣豪放,還是像秦觀那樣浪漫,初讀艾青詩選,心中竟泛起陣陣漣漪。

艾青出生在一個封建家庭,一到三歲都被寄養在一位農婦家中,他從小便感受到生活的貧苦,卻始終心中充滿陽光,充滿希望。我很喜歡艾青的現代詩,總覺得那些充滿滄桑的文字讓人讀起來熱血沸騰。任時光荏苒,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句是在記憶裏永存的。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他的成名作,讀後感的優先選擇也一定是它,可我卻獨獨鍾情於他的另一首詩:《願春天早點來》。

這首詩是他前期的作品,風格深沉,表現對春天的無限嚮往。這是一幅很美的畫面:我站在屋檐下看着田野,門前有一條黃色的路,一直延伸到很遠很遠,池沼凝結着冰層,山上閃着殘雪的白光。天空暗沉,有些灰濛濛的。

他希望雪可以趕快下完,美好的春天可以早日到來。待萬物復甦,暖陽到來之際,他便穿上芒鞋去尋覓温暖。他從小就受了不少苦,便不願度過冬天這樣的嚴寒季節,所以他喜歡春天,喜歡太陽,喜歡温暖。心中充滿陽光,充滿希望,期待春天的生機勃勃,期待春天的温暖美好。

我很喜歡這首詩,因為它很美,讓人一讀就覺得很有畫面感,覺得很温暖。“等路邊吐出一點綠芽時,我將穿上芒鞋,去尋覓温暖。”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句,他像一個剛剛來到世界的孩子,心中充滿了對世界的幻想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突出一點綠芽讓我眼前一亮,感覺這個世界都是美好的,不再有苦難,充滿陽光,帶來了希望。春天是個多美的名詞呀,春天會有很美的桃花,會有很動人的梔子花,還有迎春和含笑對你表示着歡迎和微笑……

春天終將到來,陽光變得柔和,伴着微風,夾雜着花香……

艾青詩選讀書筆記摘抄加賞析 篇八

走過街頭巷陌,看盡浮世三千,靜下心來,打開深埋心底的匣子,仍忘不了,我曾被這樣一些詩句打動着——

追憶逝去的光陰

“而我也將給着遠方的,迷失在煤煙裏的城市和煩忙的人羣以憐憫。”艾青憐憫整日在忙碌中度過的人們,而我又何嘗沒有憐憫過自己?翻出壓在記憶深處,已灰撲撲的笑臉,曾經是那麼天真可愛。童年學業輕鬆,相伴我左右的是路邊的花花草草,每日準時升起的炊煙,鄰居家的奶奶,小賣部裏一笑眼睛就眯成縫的阿姨。多麼肆意無憂的時光!如今呢?學業繁重,如大山壓的人喘不過氣來。小時候,無時無刻不盼着長大;如今驀然回首,才驚覺,原來逝去的年華最美,最無可挽回。

歌唱最美的年華

“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在我的印象——也是多數人的印象中,鳥兒的歌聲從來都清脆悦耳,婉轉悠揚。他們是音樂精靈,飛到哪兒,便在哪兒施下令人愉悦的魔法,實在想象不出嘶啞的鳥鳴聲。那是怎樣的悲痛與執着啊!我好像看到一隻瘦骨嶙峋的鳥兒,羽毛失去了往日的光澤,趴在地上,翅膀微顫,含着淚,啼着血,風雨吹打着它,卻不能讓它的聲音微弱半毫。假使我是這隻鳥,我會這麼做嗎?我不禁捫心自問。艾青對祖國的愛是熱烈而深沉的,是捨生忘死的,他一定會給出肯定的答案。可我呢?我給不出答案。

實現人生的價值

“換一次工地,就搬一次家,帶走的是荒涼,留下的是繁華。”建築工人總是灰頭土臉,滿身疲憊,卻如同大俠,披着荒涼,浪跡天涯,所過之處,入眼盡是繁華。應該少有人思索這繁華從何而來,若仔細想過,便會明白,不是一切都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看看周圍的事物,哪一樣不是他人努力的成果?他們或許是廣為人知的,或許是默默無聞的,但他們一直努力告訴這個世界其存在的價值。願有朝一日,這世上的萬般繁華也能有一片是我所留。

親愛的詩,艾青的詩。在最好的時光遇到你,你就是我最好的時光。願滄海桑田,你我不變,我會將你打動我的瞬間保存在心間,直到——永遠……

艾青詩選讀書筆記 篇九

艾青作為中國現代代表詩人之一,對我國現代詩歌的發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和貢獻。他曾任第三屆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艾青的詩歌創作具有必須的時代背景和生活經歷,幼年時被父母視為剋星的他被寄養至“大堰河”保姆家中。由於在父母那裏感受不到作為兒子的疼愛,反而得到大堰河濃濃的愛意和關心,從小感染農民的純樸和憂鬱,在他以後的創作生涯中烙下了深深的烙印。所以他將自我作為兒子的深情寄託到大葉荷身上。於是在他創作的初期,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表達了對大葉荷的深深的懷念以及對她不幸身世的描述。

艾青創作還受西方哲學和文學影響。在詩歌中,他將現實主義主義手法和象徵手法結合起來,吸收世界詩藝的營養,大大提高了其豐富性。同時他又深植於民族的土壤,感情熾熱,結合了革命浪漫主義詩風和現實主義本色,極富革命戰鬥精神。

艾青在其創作中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其獨特的審美意象,憂鬱和崇高之情,反映民族杯具性境遇。追求感受力的統一,善於捕捉意象、色彩渲染增加形象鮮明性,具有散文美,融匯光彩和音樂的律動。遞進排比句式,首尾呼應的手法。“太陽”和“土地”是艾青詩歌中兩大中心意象,是其創作的核心和支柱。在他的創作生涯中,艾青把自我對於祖國和廣大農民的深切關心賦予在諸多作品中,他與勞苦大眾一齊同呼吸共命運,可謂憂國憂民。他的憂鬱就是農民的憂鬱,他的憤懣就是農民的憤懣。而他對“太陽”的不懈追求和嚮往,也表現了他對這一個時代的憂慮,他期望光明、春天的到來,能夠帶領深陷黑暗中的人民走向黎明。兩個意象互相映襯,完美融合,到達現實與夢想的交匯,民族與世界提高思潮的統一。

艾青融合個人悲歡於時代悲歡中,反映自_和人民的苦難與命運,對舊社會的仇恨和詛咒,這是艾青創作的思想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