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艾青詩選讀書筆記摘抄精品多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2.77W

艾青詩選讀書筆記摘抄精品多篇

艾青詩選讀書筆記摘抄 篇一

愛青詩選是我國現代詩人艾青所發表的詩詞的選集。

艾青的一生也算是跌宕起伏。在他念國小時,爆發了“五四”運動,又受到愛國主義、科學與民主的啟蒙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使他的寫作風格也隨之變化,在獄中的一段時間裏更是使它“棄畫從文”。

他的作品分為兩類,一類是建國前,一類是建國後。

建國前,他的作品比較樂觀,也批判諷刺黑暗勢力,像《透明的夜》寫作方向,積極樂觀,沒有消極,思想。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先是讚美了大堰河以及我對大堰河養育我的感恩之情,下文筆鋒一轉,寫了大堰河的死,痛斥侵略者的無理與作者的慚愧心理。

建國後,他同樣歌頌光明,但他寫作題材更加豐富,寫作手法與技巧,也更加靈活。並且每一篇文章的敍事性比較強烈,思想深度也更加深入,如《鏡子》這篇文章從一面小小的鏡子引申出自己的。問題思考深度更加深入。

總之,艾青詩選是一本語言簡單易懂,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書。

艾青詩選讀書筆記摘抄10篇相關文章:

★讚美勞動者現代詩歌最新5篇

★國小生致敬勞動者詩歌最新5篇

艾青詩選讀書筆記摘抄 篇二

《曠野》

薄霧在迷濛着曠野啊……

看不見遠方——

看不見往日在晴空下的

天邊的松林,

和在松林後面的

迎着陽光發閃的白堊巖了;

前面只隱現着

一條漸漸模糊的

灰黃而曲折的道路,

和道路兩旁的

烏暗而枯乾的田畝……

田畝已荒蕪了——

狼藉着犁翻了的土塊,

與枯死的野草,

與雜在野草裏的

腐爛了的禾根;

在廣大的灰白裏呈露出的

到處是一片土黃,暗赭,

與焦茶的顏色的混合啊……

——只有幾畦蘿蔔,菜蔬

以披着白霜的

稀疏的綠色,

點綴着

這平凡,單調,簡陋

與卑微的田野。

那些池沼毗連着,

為了久旱

積水快要枯涸了;

不透明的白光裏

彎曲着幾條淡褐色的

不整齊的堤岸;

往日翠茂的

水草和荷葉

早已沉澱在水底了,

留下的一些

枯萎而彎曲的枝杆,

呆然站立在

從池面徐緩地升起的水蒸氣裏……

山坡橫陳在前面,

路轉上了山坡,

並且隨着它的起伏

而向下面的疏林隱沒……

山坡下,

灰黃的道路的兩旁,

感到陰暗而憂慮的

只是一些散亂的墓堆,

和快要被湮埋了的

黑色的石碑啊。

一切都這樣地

靜止,寒冷,而顯得寂寞……

灰黃而曲折的道路啊!

人們走着,走着,

向着不同的方向,

卻好像永遠被同一的影子引導着,

結束在同一的命運裏;

在無止的勞困與飢寒的前面

等待着的是災難,疾病與死亡——

彷徨在曠野上的人們

誰曾有過快活呢?

然而

冬天的曠野

是我所親切的——

在冷徹肌骨的寒霜上

我走過那些不平的田塍,

荒蕪的池沼的邊岸,

和褐色陰暗的山坡,

步伐是如此沉重,直至感到困厄

——像一頭耕完了土地

帶着倦怠歸去的老牛一樣……

而霧啊——

灰白而混濁,

茫然而莫測,

它在我的前面

以一根比一根更暗淡的

電杆與電線,

向我展開了

無限的廣闊與深邃……

你悲哀而曠達,

辛苦而又貧困的曠野啊……

沒有什麼聲音,

一切都好像被霧窒息了;

只在那邊

看不清的灌木叢裏

傳出了一片

畏懾於嚴寒的

抖索着毛羽的

鳥雀的聒噪……

在那蘆蒿和荊棘所編的籬圍裏

幾間小屋擠聚着——

它們都一樣地

以牆邊柴木的凌亂,

與竹竿上垂掛的襤褸,

歎息着

徒然而無終止的勤勞;

又以凝霜的樹皮蓋的屋背上

無力地混合在霧裏的炊煙,

描畫了豢商穎艿鈉肚睢?-

人們在那些小屋裏

過的是怎樣慘淡的日子啊……

生活的陰影覆蓋着他們……

那裏好像永遠沒有白日似的,

他們和家畜呼吸在一起,

——他們的牀榻也像畜棚啊;

而那些破爛的被絮,

就像一堆泥土一樣的

灰暗而又堅硬啊……

而寒冷與飢餓,

愚蠢與迷信啊,

就在那些小屋裏

強硬地盤據着……

農人從霧裏

挑起篾籮走來,

篾籮裏只有幾束葱和蒜;

他的氈帽已破爛不堪了,

他的臉像他的衣服一樣污穢,

他的凍裂了皮膚的手

插在腰束裏,

他的赤着的腳

踏着凝霜的道路,

他無聲地

帶着扁擔所發出的微響,

慢慢地

在蒙着霧的前面消失……

曠野啊——

你將永遠憂慮而容忍

不平而又緘默麼?

薄霧在迷濛着曠野啊……

1940年1月3日晨

艾青詩選賞析

每首詩都要通過自己的心去寫

1940年。

中國農村的曠野景象。

詩人以他那細緻而準確的筆觸,在我們面前展開了一幅生動的、然而是悽蒼的圖畫。詩人寫到了曠野上的山坡、小路、池沼、小屋、田疇、農人,也寫到了曠野上的霧、墓堆和石碑……

詩人這樣精細地描繪曠野上的景色,是要告訴人們什麼呢?

看完了全詩,仔細想一想,就會領悟到詩人那內心深處的情感波動:

看看我們的曠野吧,這曠野本來是廣袤的、富饒的、美麗的。我們的農民們,一代又一代在這片曠野上耕耘生息。農民們愛這片土地,他們的根深深地紮在這片土地上,他們祖祖輩輩在這片土地上流血流汗。他們總是希望着,以自己勤勞、聰慧,以自己的血汗,能使這片土地富裕起來,昌盛起來,使它更加遼闊,更加瑰麗……然而,進入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這裏依然是這樣荒涼,這樣貧窮,這樣愚味。人們看到這裏,自然會發出這樣的疑問:這是為什麼呢?看看我們的生存環境吧!統治者的腐敗無能,他們除了享樂,除了對這片曠野進行奴役,除了對農民的殘酷剝削之外,他們又能做什麼呢?帝國主義的鐵蹄踏進了中國,雪上加霜,又給這貧窮的土地加上了新的重壓,這片曠野,這些曠野上的一草一木,這些農人們,又怎能承受得起這樣的重壓呢? 人們讀到這裏,自然又會進一步想到:難道這曠野就這樣忍受下去麼?不能忍受下去,又該怎麼辦呢?正像詩的最後,詩人那嚴峻的發問:

“曠野啊——/你將永遠憂慮而容忍,/不平而又緘默麼?”

想到這裏,詩人那深層的意圖明顯地露出了:曠野的這種凋蔽景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要改變這種面貌,就必須起來鬥爭,與侵略者鬥爭,與腐敗的統治者鬥爭,非如此沒有其他出路。

這首詩的積極意義燃燒着人們的心!

而詩人內心世界的這複雜的活動,在詩中並沒有直白地道出,而只是通過對曠野上景物的描寫,讓讀者自己去體會。這首詩的高明之處,也就是説它的藝術特色,正在這裏了。

我們看,詩人的描繪多麼深切入微:

“人們在那些小屋裏/過的是怎樣慘淡的日子啊……/生活的陰影覆蓋着他們……/那裏好像永遠沒有白日似的,/他們和家畜呼吸在一起,/——他們的牀榻也像畜棚啊,而那些破爛的被絮,/就像一堆泥土一樣的/灰暗而又堅硬啊……”

我們再看:

“農人從霧裏/挑着篾籮走來,/篾籮裏只有幾束葱和蒜;/他的氈帽已破爛不堪了,/他的臉像他的衣服一樣污穢,/他的凍裂了皮膚的手/插在腰束裏,/他的赤着的腳/踏着凝霜的道路,/他無聲地/帶着扁擔所發出的微響,/慢慢地/在蒙着霧的前面消失……”

這深切入微的描繪,使讀者去感受去思索。這幾乎是中國傳統的白描手法,不加任何修飾地 baihuawen.c n讓人看到真實面目,從而使讀者感受到這種畫面的嚴峻性。

其實,詩人自己的感情也滲透於這白描的景色之中了。讀者可以清晰地感到詩人內心的焦慮和不平!

一般來講,詩中都是有“我”存在的。這“我”有時直接出現,有時不直接出現。不管如何,“我”的感覺,“我”的思索在詩中是無所不在的。道理很簡單,詩是由詩人寫的,詩人的思緒、感情就不可能不在詩中流露出來。

艾青的詩《我愛這土地》,“我”就是直接出來説話的,而且像大特寫似的把“我”推到讀者面前。而這首詩《曠野》,詩中並沒有出現“我”,完全是直接寫實的描繪。但是,“我”是不是就於詩中沒有存在呢?不是。“我”的目光,“我”的情感,“我”的思索,都深切地含在其中了。

艾青説:“每首詩都由自己去寫——就是通過自己的心去寫。”

他明確主張,詩人寫詩,必須把詩人自己擺進去,溶進去。詩中沒有詩人自己,那是不可想象的。詩人要把自己擺進去、溶進去,就必須忠於時代,忠於生活,忠於自己的真切感受。

艾青詩選讀書筆記 篇三

“一堵牆,像一把刀,把一個城市切成兩半,一半在左邊,一半在右邊,”一句話,一個比喻,營造出一種淒涼悲憤的氣氛,語氣用詞中能夠深深體會到一種恐懼與一種淒涼,被侵略的恐懼,孤獨無奈的一種淒涼,體現出一種隱隱約約的熾烈的心情,深思才明白,他對異族情感有着深刻理解,對異族藴涵着深厚的感情。

是艾青,曾在中國詩歌史上書寫過兩段輝煌的樂章的艾青。

他融匯了民族與世界兩方面的美學價值,把現代詩推進到繼“五四”以後的第二高峯的,他憑藉更為激昂的熱情和更為成熟的藝術手法引起世人的關注。

艾青的詩大都表現出對土地,對人民的喜愛。他的《我愛這土地》中的“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着的土地,這永遠洶湧着我們悲憤的河流,這無止境地吹颳着激怒的風,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温暖的黎明……”能讓人深深地體會到愛國之情的強烈。詩中可見他對於時代生活和人民總是那麼的質樸與純真,從中表現出他坦蕩的赤子的忠誠。

他的詩也有對光明的追求與呼喚。呼喚《太陽》,呼喚《黎明》,他追求用最淺顯的語言表達出深厚的感情,他以全部的感情氣勢磅礴地謳歌了“只知放射,不求報償”、“大公無私,照耀四方”的光明,着力鞭撻了“凝固得像雪花崗巖”似的黑暗。這些具有真率、樸素、單純、明快的有獨特風格的詩中袒露出他對政治與人生的極高的見解,有極高的美學價值。他的詩有的慷慨悲憤、深沉淒涼,有的如行雲流水、淺吟低唱。無論怎麼樣,人們總能感覺他作品上籠罩着一層憂鬱,但又並不是憂鬱導致的頹廢,仍有蓬勃向上的感情。他後期的詩作《傘》、《鏡子》等,感情平實而有熾烈,想象新奇而又自然,形象鮮明而有概括,詰言口語化而有音韻美。各種特色互相聯繫和互相依存,形成了鮮明的意境,正是他詩歌藝術的魅力所在。

中國土地上的這束光同時也照亮了世界。他的詩描繪那種人類共同的情感,超越了國家與民族的界限,關懷整個世界,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認可與歡迎。

智利詩人魯達稱艾青為“中國詩壇的泰斗”,法國政府授予他“法國文化藝術最高勛章”……他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以中國人的詩情,將世界上愛詩的人聯繫在一起。這是詩人藝術創造的產物,滾滾的詩情與時代的脈搏一起跳動,風格截然不同於20世紀80年代—90年代風靡詩壇的朦朧詩和新生代詩。

艾青是特殊的,也是唯一的。他是中國土地上的光芒!是世界上最強烈的光芒。

艾青詩選讀書筆記 篇四

這幾天閒來無事,翻書櫃時瞥見蒙上一層灰的《艾青詩選》,輕輕拂去灰塵,翻了幾頁。艾青中國式藍色的憂鬱深深的吸引了我。

艾青的詩是古體詩的與現在詩的外衣最完美的結合。它往往能將“大我”的豁達、“小我”的卑微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來。在他的詩中無處不是靜靜地流淌着一種“藍色的憂鬱”。我愛艾青的詩,因為詩中的這種“藍色的憂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苦修,鍛造出詩人博大的“大我”情懷;於是痛苦不因一己之私,於是哀傷不因一己之利。“假如我是一隻鳥,我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着的土地;……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詩人的情懷從一己之悲中走出,又將走向何方呢?中國的文化土壤孕育出這樣一種答案——祖國、人民和光明。人民棲息的“土地”作為一種意象從詩人的心中油然而生。屈原的“香草美人”,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不因為時事的艱辛而選擇精神的逃避,不因為食不果腹而整日擔憂“食無魚”。或許處處碰壁,或許一生終不得志,但我仍會“依然站在那裏,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艾青《礁石》)。詩人走出自我的內心體驗,以千年古國的過往與未來而憂思。你難以想象詩人的肩膀上負荷的力量,和他希望得到更多的責任——“以天下為己任”。這是中國知識分子創作的源泉和思想根基。

我愛艾青的詩,又因為它的詩充滿了語言的張力。艾青的詩往往前半部分或平鋪直敍,或澎湃激昂,但往往要到詩文的最後採用直抒胸臆的手法達到整首詩的高潮,然後是在高潮中謝幕。這往往產生一種言已盡而意未絕之感,使餘音裊裊,三日不絕於耳。美!

我愛艾青的詩,源於艾青博大的胸懷;我愛艾青的詩,因其自然天成,而有着最偉大的手法,這是深厚文化積澱與徹底消化的產物; 我愛艾青的詩,因為我同樣和詩人一樣,愛着這片土地和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