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學與教的心理探祕》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3.04W

第一篇:《學與教的心理探祕》讀書筆記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學與教的心理探祕》

無意間發現了一本好書——《學與教的心理探祕》,作者:徐卓婭,本書由三個篇章組成,‘空間de奧祕’、‘千姿百態de音樂’、‘娓娓道來體態語’等;這本書是在美國受到rosalie tun 編寫的《課堂音樂教師的救命稻草》一書的啟示,編寫的一本屬於中國人自己的集體音樂舞蹈教學的“救命稻草”,成為一本既符合學與教的心理規律,避免師幼在集體音樂舞蹈學習情境中的不必要衝突,又能提升師幼共同享受音樂舞蹈學習快樂水平的教學指南。另外,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沒有過多的大道理,而是運用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案例以對比處理的方式呈現出來,每個案例看起來都是那麼地似曾相識,閲讀過後會引發我們很多的思考:當我遇到這種問題的時候我是怎麼解決的?書中解決的辦法為什麼好?好在哪裏?在以後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我應該注意些什麼?等等。下面我就談談對自己印象比較深的案例吧!

在空間擁擠的情況下,沒有經驗的幼兒之間發生矛盾是正常的。教師應該首先告訴他們:擠有擠的樂趣!然後在引導他們去發現,擠在一起的時候,也有辦法做相互不干擾的動作,這就把擁擠空間中共同遊戲的樂趣和解決問題的智慧傳遞給了孩子們;書中舉了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一、二、三,木頭人》,教師發出指令“跑吧,要停了。”停,都別動,很好!”另外一個則是“一、二、三、跑!停,你別動,你們別動,我生氣了,都上位!”同樣是一樣的活動,教師的提醒在前,讓幼兒有一個接受的過程,收到的效果就會不同。

在舞蹈活動中,如果發生個別調皮的孩子“搗亂”怎麼辦?一位老師拉着這位小朋友的手説“我們一起跳吧!”而另一位老師則是大聲訓斥“誰讓你們打架的?大家的不是好孩子!”,在上例中,教師適時地自然插入,讓兩個孩子都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因而沒有造成情緒的對立,活動得以繼續開展。

另外,在娓娓道來體態語中,還提到了有關教師手指、眼神的正確運用,這些都是日常教學中的小細節,在這些小細節中,可以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讓孩子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來,很受用。書中還舉了這麼一個例子:在課堂上,一個小男孩想去摸摸前面一個小女孩的髮夾是軟的還是硬的,一個教師是用靜悄悄的身體接觸和柔和、堅定的目光,對他進行提醒,另一個教師則大聲的呵斥“你怎麼又亂摸別人?”同樣遇到了這種情況,前一個教師的行為既保護了個別幼兒的自尊心,又不影響其他幼兒的活動。因此,教師應該不斷學習如何更巧妙地採用空間接近、身體接觸和表情、目光等體態語言和孩子們進行自然有效的溝通。

在集體舞組織的過程中,保持集體舞的整齊統一無疑是最重要的內容之一,然而,如何才能保證“整齊統一”呢?書中舉了這麼一個例子,在組織《頑皮的小紳士》這一集體舞蹈中,教師為了幫助幼兒區分左右手,採用“標記“的方法,在幼兒的一隻手戴上白手套,肢體一側貼上標記的方法,在組織的過程中,這樣的方法很好地解決了區分左右手這一難點,使活動更順利地開展了下去。

在這本書最後的附錄中,提到了四個論題:“幼兒園韻律活動的教學探祕”“幼兒園歌唱活動教學探祕”“幼兒園打擊樂器演奏活動教學探祕”“幼兒園音樂舞蹈欣賞活動教學探祕”,這四個論題也是這本書的精華所在,每一篇都藴藏着豐富的教學理念以及方法,讓人讀了以後有種想上去試試的感覺。

讀了一本好的書,除了引發我們更多的思考外,最重要的是需要我們去親自實踐,將書本中的東西為自己所用,讀書的意義就在此。

第二篇:《學與教的心理學》讀書筆記(三)

《學與教的心理學》讀書筆記(三)

沛縣湖西中學陳西

(主編 皮連生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三版) 精讀與課題研究密切相關的章節

第十一章課堂教學過程、方法與技術設計

第一節課堂教學活動過程

一、傳統課堂教學過程模型及其缺陷

二、基於新的學習理論的課堂教學過程與過程設計

第二節教學方法或教學技術的選擇與運用

一、教學方法或教學技術分類

二、教學方法或技術選擇的依據

第三節幾種常用的教學方法與教材呈現技術及其評價

一、提高教材可懂度的技術

二、概念和規則的教學方法

三、改進人際關係與思維策略的教學技術

第二節教學方法或技術的選擇和應用

一、教學方法或教學技術的分類

按學習結果分類

(1)適合於傳授知識的方法:如採用先行組織者、閲讀材料中

運用符號標誌或設計附加問題,最流行的方法是講演。

(2)適合於培養智慧技能的方法:如布魯納提倡的發現法

(3)適合於改進人際關係與創造性思維的方法,如腦激勵法、

戈登技術。

按教學階段分類

(1)引起學生注意的方法

(2)複習原有知識的方法

(3)呈現新教材的方法

二、教學方法或技術選擇的依據

教學方法選擇的主要依據是教學任務。

心理學研究表明,中學以上學生具有基本閲讀技能以後,對於學習語言信息來説,看書的效果優於聽講。按照奧蘇伯爾的同化論,教師講解的重點是指引學生的知識組織。

心得體會:現代社會終身學習方式的轉變對教師的要求應該是學習沒有止境,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改進教學方法,提高理論素養,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只有不斷的學習,才不至於像一根蠟燭,在燃燒結束後,不知自己的價值是什麼。教師應該像一棵樹一樣與學生一起成長,在知識的沃土裏,根深才能葉茂。以各種方式學習,有計劃的讀書,接觸各種途徑的信息,參與社會實踐,進行理論深造。總之,多學習,愛學習,才能體會真正的教學藝術魅力,而不是被動地從事教學工作抹煞教學工作本身應有的樂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中學以上學生具有基本閲讀技能以後,對於學習語言信息來説,看書的效果優於聽講。"新課程強調學生

學習方式的轉變,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教師要為學生創造有利的條件,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心理學上的這句話讓我找到了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一點心理學依據,多學習總是沒壞處的。這説明“一三六”教學模式中的“一”張講學稿中課前導學質疑檢測等是符合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的。

第三篇:《學與教的心理學》讀書筆記(一)

《學與教的心理學》讀書筆記(一)

沛縣湖西中學陳西

出於課題研究的需要,我把曾經接觸過的一些教育教學方面書籍又選擇相關章節細細研讀了一下。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但每一次閲讀環境的變化,心境的不同,動機的差異,都使此“義”有很多的不同。為應付考試的讀書與因實踐的需要且結合了實踐的心得進行的讀書又有不同。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的“閲讀”有“實踐”這片肥沃的土壤滋養才顯得枝繁葉茂。

我的研究課題是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既然學生是“主體”,那麼相對而言,教師、教材、教學環境等就是“客體”了。學生的“主體意識”的研究必然要在主客體的相互作用中進行。對學生的主體意識的研究當然也要以對主客體各要素的認識為前提。在閲讀皮連生編著的《學與教的心理學》時我重點閲讀了“良好教師的心理特徵及其培養”“學生素質及其心理髮展”“課堂教學過程、方法與技術設計”等相關章節,感觸還是比較多的。

一、從心理學角度看一個教師的成功

從心理學上角度看一個教師成功的原因與其認知特徵、人格特徵、專業技能相關。

1.教師的認知特徵與其職業成就之間的關係

與日常認識不同,心理學研究表明教師的教學效果與其智力和知識儲備之間並無顯著相關,這也為“學者未必是良師”做了註解。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有的教師智商不低,知識儲備也算充足,甚至也都有

比較輝煌的優良學習成績的歷史,平時甚至還有些自命不凡的味道,但教學中卻並無多少建樹這樣的現象了。

與教師的教學效果顯著相關的是一個教師的的表達能力、組織能力、診斷學生學習困難的能力以及思維的條理性。古人云:“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也就是説“茶壺裏煮餃子”類型的人是做不好教師這份工作的。教師專業確實需要某些特殊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思維的條理性、邏輯性以及口頭表達和組織教學活動的能力。這些能力的獲得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後天努力地結果。

2.教師的人格特徵與其職業成就之間的關係

成功教師有兩個重要的人格特徵:

(1)富有熱心和同情心

(2)富於激勵和想象的傾向性

在自我的教學實踐中,在向其他教師學習的過程中,對一些成功教師的人格特徵對其工作的影響深有體會。單位時常舉行公開課活動,偶爾也有機會出去參加教科研活動會聽到不少教師的講課,在這樣的過程中確實受益匪淺,感觸頗深。所有成功教師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富有熱情甚至激情,在他們的課堂上學生會迅速被感染,全身心投入教師組織的課堂教學之中。他們對學生的鼓勵形式多樣,除了熱情洋溢的讚歎,目光鼓勵,還“煽動”其他同學用掌聲來表示認可等等。你能感覺到教師的目光在洞察課堂上的每一位同學。有些教師課堂板書清晰,字跡瀟灑,吐詞清晰,課堂組織有序,課堂各環節環環相扣,這樣一堂課似乎也挑不出什麼毛病,但整堂課鮮有與學生的目光交

流,目光冷淡甚至冷漠,對學生的鼓勵也僅限於“好”“還不錯”的簡單口頭表達。課堂上,每一位學生都是一束待點燃的火把,需要教師用熱情去點燃,沒有這樣的師生互動,一堂課就失去了靈性,缺乏生動的氣氛,課堂效果自然是要打折扣的。

二、讀書感悟點滴

1、新課程理念早有淵源

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地進行,無論理論還是實踐探索都在使教育教學更符合規律。

在讀書過程中我有這樣一段摘記:“羅傑斯提出‘以學生為中心的’的口號,認為應充分尊重和信任學生。羅傑斯説:‘人的本性,當它自由運行時,時建設性的和值得信賴的’。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學生觀,不應把學生看成是知識的被動接收者,而應把他們看成是知識的主動探求者。

教師的任務是創造促進經驗學習的課堂氣氛,為此教師需要有真摯的感情,表現出温暖和同情。一旦和諧的氣氛形成後,隨之而來的是兒童自我導向的學習。

在心理學領域,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強調研究行為,認知心理學家強調研究認知。唯獨情感領域的研究一向被忽視。羅傑斯基於人本主義的觀點,認為人的認知、行為和情感是緊密聯繫的、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其非指導性教學並不注重具體知識的教學,他把人的價值、尊嚴、自由、創造、潛能的充分實現

羅傑斯提出了心理治療的三條原則:移情、無條件積極關注和真誠。移情就是要有意識、理解和欣賞別人的感情。無條件積極關注就是不加判斷地認可學生。真誠就是表裏一致,不裝模作樣。

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學習中情感的作用,強調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強調學生的積極主動精神,具有積極的意義。”

針對這段摘記我寫了這樣一段心得體會:羅傑斯的教育教學理念對情感的重視彌補了傳統教學觀的不足,與新課程提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是一致的。只有把學生作為活生生生的主體的有思想有感情的個體,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喚醒學參與意識。

在《學與教的心理學》的閲讀過程中我有這樣一段摘記:

“布魯納認為教學目標在於我們應當儘可能是學生牢固地掌握科學內容,還應當儘可能使學生成為自主且自動的思想家;這樣的學生當他在正規的學校的教育結束之後,將會獨立地向前邁進。提出區分講解式教學和假設式教學。採取後者,師生便處於合作狀態。學生不是靜坐在椅子上的聽者,而是投入系統的闡述中,有時還可在其間擔任主要角色。發現教學法的四大優點:提高知識的保持、增強智慧潛能、激勵學生內在動機、獲得解決問題的技能。”

針對這段摘記我寫了這樣的心得體會: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十分的經典,對於國外先進文化的學習在任何時侯都是必要的。新課程的許多教學理念都來淵源於人本主義的思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增強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轉變學習方式,進行合作學習、自主學習、探究學習,都是人本主義光輝思想的體現。

2、讀書時個人成長的重要途徑

在閲讀《學與教的心理學》時我看到這樣一句話:"心理學研究表明,中學以上學生具有基本閲讀技能以後,對於學習語言信息來説,看書的效果優於聽講。"我寫了這樣一段(心得體會)

現代社會終身學習方式的轉變對教師的要求應該是學習沒有止境,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改進教學方法,提高理論素養,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只有不斷的學習,才不至於像一根蠟燭,在燃燒結束後,不知自己的價值是什麼。教師應該像一棵樹一樣與學生一起成長,在知識的沃土裏,根深才能葉茂。以各種方式學習,有計劃的讀書,接觸各種途徑的信息,參與社會實踐,進行理論深造。總之,多學習,愛學習,才能體會真正的教學藝術魅力,而不是被動地從事教學工作抹煞教學工作本身應有的樂趣。"心理學研究表明,中學以上學生具有基本閲讀技能以後,對於學習語言信息來説,看書的效果優於聽講。"新課程強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教師要為學生創造有利的條件,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心理學上的這句話讓我找到了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一點心理學依據,多學習總是沒壞處的。這説明我縣推行我校倡導的“一三六”教學模式中的“一”張講學稿中課前導學質疑檢測等是符合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的。 (《學與教的心理學》主編皮連生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三版)

第四篇:《學與教的心理學》讀書筆記(二)

《學與教的心理學》讀書筆記(二)

沛縣湖西中學陳西

(主編 皮連生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三版) 精讀與課題研究密切相關的章節

第十一章課堂教學過程、方法與技術設計

第一節課堂教學活動過程

一、傳統課堂教學過程模型及其缺陷

二、基於新的學習理論的課堂教學過程與過程設計

第二節教學方法或教學技術的選擇與運用

一、教學方法或教學技術分類

二、教學方法或技術選擇的依據

第三節幾種常用的教學方法與教材呈現技術及其評價

一、提高教材可懂度的技術

二、概念和規則的教學方法

三、改進人際關係與思維策略的教學技術

第一節課堂教學活動過程

一、傳統課堂教學過程模型及其缺陷

傳統課堂教學過程模型:五步課堂教學結構

1、組織上課

2、檢查複習

3、講授新教材

4、鞏固新教材

5、佈置課外作業

這一模型只反映了陳屬性知識教與學的規律,沒有反映知識向智慧技能和認知策略轉化的規律。傳統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習和教學過程的多樣性,因此有嚴重的缺陷。

二、基於新的學習理論的課堂教學過程與過程設計

(一)新的教學模型“六步三階段教學”

1、引起注意與告知目標

2、提示學生回憶原有知識

3、呈現有組織的信息

4、闡明新舊知識關係,促進理解

5、 引起學生的反映提供與糾正(5、對複習與記憶提供指導)

6、提供技能應用的場景,促進遷移(6、提供技能應用的情景促進遷移。)

完整的教學過程必須符合六步三階段模型,缺少任何一步,或者學習不能發生,或者學習雖然發生,但不能轉化或持久保持。

新舊教學模型的區別:

第一,前者着眼於教師的行為,後者着眼於師生雙向活動教為學服務,離開了學,就沒有教。

第二,前者沒有沒有知識分類學習的思想,後者則反映了這種思想。

第三,儘管新的教學模式有許多優點,但它不能解釋學生道德品質的學與教。所以這裏談論的教學只是中國小各學科知識、技能或策略的教學,未涉及情感領域的教學。

(二)據學習結果劃分課的類型

根據廣義知識分類

1、以陳述性知識為主要目標的課

2、以程序性知識為主要目標的課

3、以策略性知識為主要目標的課

4、兩類知識兼有或並重的課

(三)根據學習階段劃分課型

1、以知識理解為主要目標的課

2、以知識的鞏固和轉為主要目標的課

3、以知識的應用或檢測化為主要目標的課

心得體會:新課程理念已經十分清楚地提出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這説明教育教學改革日新月異,新的教育理念與時俱進。作為教育教學實踐的參與者教師,更能也更應該用敏感的觸角去感悟新時代的變革,給教育教學注入更鮮活的生命力。

第五篇:學與教的心理學讀書筆記

學與教的心理學讀書筆記

看了這本書,第一個感受是糾正了我對一些心理學原理的認識。具體地講,以前關於教學方面的心理學理論自己是知道一點的,但是看書之後發現,有些理論不是自己以前認識的那樣,以前的認識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錯誤的。

比如關於“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我自己在寫文章的時候好多次用到這個心理學原理。在看雜誌上的文章之時,偶爾也能看到作者引用這個心理學原理。然而,殊不知,艾賓浩斯是利用無意義音節作為記憶材料來得出這個遺忘規律的。後來的研究證明,如果學習材料是有意義的概念和原理,一旦學生理解之後,就很難遺忘。這個時候,顯然不能用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來描繪概念和原理的學習與遺忘。這段論述對我的衝擊是很大的。站在“心理學”面前,我感覺自己真得太渺小了。同時,這段論述也讓我聯想到了我們平時教學中要多多增加有意義的學習。對此,書中也有類似的論述,例如根據加涅對學習的分類,可知學習有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之分。在言語信息的一個亞類——符號學習中,因為符號學習屬於機械學習,故學習者可以在無意義材料中人為地賦予某些意義,使機械學習易於記憶。這種改進記憶的方法被稱為記憶術。那麼我們可否作這樣的推論,對於艾賓浩斯的無意義音節材料,如果記憶者採取記憶術來記憶,那麼其遺忘規律就不在是“先快後慢”了。

再如,當前在討論教學問題時,經常聽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説法。那麼,到底什麼才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一般的説法是“以學生為中心”就是尊重學生,跟着學生的思維走,等等。這些當然是對的,但顯然是不具體的。當今建構主義學習觀告訴我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指教學時應仔細考慮學生帶到教學情境中的已有知識、技能、態度和信念。同時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並不意味着教師放棄教學責任。在“規則學習的過程和條件”一節中更是明確指出:在課堂教學情境中,完全由學生獨立發現規則的情況較少,更多的是在教師指導下的發現。這樣的觀點讓我聯想到,學生雖然是學習的主人,學習是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但這個“過程”的發起者是教師,同時教師也是確保這個“過程”得以順利通暢的關鍵因素。

類似地情況還有很多,比如我們常説地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循序漸進等教學原則,一直以為這種教學論是具有一定科學依據的,然而事實是這些教學論就是哲學取向的教學論。科學取向的教學論在20世紀60年代才開始興起。還有,如看了“學習心理”部分就會發現,機械學習在學習心理學中佔據着重要地位,強化刺激這些手段具有正統的心理學意義。

看了這本書,第二個感受是讓我看清了我們平時一些看似“不太好”的做法,其實具有重要的心理學原理。具體地説,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有一些教學方法被“素質教育”或者“新課程”套着一些“帽子”,殊不知,在這些“帽子”下面,隱藏着重要的心理學原理。

比如桑代克根據迷箱實驗,提出可以把學習看做是刺激與反應的聯接,並在這個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三大學習定律:準備律、練習律、效果律。這三個定律反應了學習動機、練習、強化和反饋在這類學習中的重要作用。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學習的實質是條件反應形成和鞏固的過程,其中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條件是動機和強化。雖然這些研究成果與當今建構主義心理學具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學習的本質。據此我不得不聯想到朱國榮老師在杭州的那堂《長方形面積》:課中,在學生已經發現“長乘寬”就是“每行幾個乘幾行”之後,朱老師安排了一系列的關於“每行幾個,有幾行”的強化練習。當時我覺得這個過程有點死板,或者説給予學生再次去體悟的成分少了一點,感覺“不太好”。但從今天學習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待這個過程,才發現那是符合心理學規律的。

看了這本書,第三個感受是增加了我對教學與心理學關係的理解。具體地説,以前只知道該這麼做,但為什麼這麼做,有沒有什麼理論依據,是不知道了,而在看書之後,我找到了教學與心理學的聯接。

看了這本書,第四個感受是增加了我做好教學研究的信心。具體地説,以前總認為教學研究是一件非常深奧的事情,是那些非常聰明的人才能有實力去完成的事情,但是現在,我想我也可以去嘗試。

比如,國內外心理學家、學者通過長期的調查研究發現,教學效果同教師的智力水平並無顯着的相關,教師的知識水平同學生的學習成績也無顯着相關。

再如,調查顯示,不經過大量的課堂教學實踐就成為專家教師幾乎是不可能的,要成為專家教師,就必須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

我們都身在教學一線,正在進行着大量的教學實踐,我們都有成為教學專家的可能性,因為我們具備這樣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