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讀書筆記青年幹部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2.75W

第一篇:敬告青年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青年幹部

當代現代之青年

——《敬告青年》讀書報告

摘要:《敬告青年》在開篇就熱情謳歌“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並且以進化論來闡述我們的社會要遵循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才能繼續生存於世界,“社會遵新陳代謝之道則隆盛”。之後陳獨秀又提出了六項基本原則: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隱退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以此來激勵青年們“以科學説明真理,事事求諸證實”,成為國家之棟樑之才。

關鍵詞:青年、新陳代謝、自主、進取、科學

《敬告青年》是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的第一篇文章,相當於是《新青年》(當時叫《青年雜誌》)的發刊詞,主要是在東西方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的對比中表達批判封建禮教,崇尚西方的思想,追求民主與科學的強烈願望。陳獨秀在文章中表示,這一切的改變都矚望於“新鮮活潑”之青年,但我們又必須改造“年少老成”之青年。陳獨秀毫不吝嗇地大肆讚揚“青年之於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人身。新陳代謝,陳腐朽敗者無時不在天然淘汰之途,與新鮮活潑者以空間之位置及時間之生命”,但是同時他也認識到,其始也未嘗不新鮮活潑,寢假而為陳腐朽敗分子所同化者,有之;寢假而畏陳腐朽敗分子勢力之龐大,瞻顧依回,不敢明目張膽作頑狠之抗鬥者,有之。所以他寫下這篇蕩氣迴腸的文章來警示當代青年,要反對封建的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如他所願,它的確如當頭一棒,深深影響了整整一個時代的青年。即使在現在,也是有一定的影響力的。

那麼,想要了解1915年前後的青年,我們不得不先去看看當時的社會背景。《新青年》的創刊,最大動因是辛亥革命後,以袁世凱為首的舊勢力倒行逆施,導致政局混亂、民怨沸騰,讓人們普遍感到失望。先進知識分子於混亂與苦悶中力圖為國家、民族尋找到一個新的出路。

當代現代之青年——《敬告青年》讀書報告

那為什麼陳獨秀想敬告“青年”呢?當時頭腦比較清醒的人都認為,中國社會積腐太深,中年以上的人大抵都為舊污所染、舊習所困,唯有青年是國家和民族一線生機所繫。李大釗説:“國中分子,昏夢罔覺者去其泰半,其餘喪心潰氣者又泰半。”希望只能寄託於青年。當時梁啟超也斷定:“吾國處飄搖欲倒之境,所恃者厥為青年。”可見,在當時的社會中,進步者革命者愛國者很多都青年,都是先進的知識分子。

但是,我們不可否認的是,這當中也摻雜着許許多多的腐敗青年,這些人或許是中了封建的毒太深,或許是沒有勇氣反抗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勢力,或許是對中國的未來不抱有希望,或許是自甘墮落,種種原因,導致中國部分青年不思進取、愚昧無知。本該是“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的年齡,卻“青年其年齡,而老年其身體者十之五焉;青年其年齡或身體,而老年其腦神經者十之九焉”。在國家危難之際,民族危難之間,這種國民狀況叫人何不擔憂啊!“予所欲涕泣陳詞者,惟屬望於新鮮活潑之青年,有以自覺而奮鬥耳!”,只是希望當代之青年能夠擔負起拯救國家、拯救民族的重擔!

在當時,對青年的思想起重大解放作用的有《新青年》和新文化運動,而陳獨秀是《新青年》的主編,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主要領導人,可見,陳獨秀在中國重大轉型期是一個思想啟蒙者,革命領導者!《新青年》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誌,它極力宣傳民主與科學,在五四時期代表了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在中國現代社會轉型中起着重要的精神橋樑作用。由陳獨秀、李大釗等人掀起的新文化運動的主要思想是德先生、賽先生、莫拉爾小姐、還有文學革命,他們提出“破除迷信”口號,號召人們“沖決過去歷史之網羅,破壞陳腐學説之囹圄”,以“求得思想之解放”。的確,《新青年》的創辦和新文化運動的普及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不論是青年們還是部分年長者的思想都受到極大的衝擊,他們開始或者是更加深入地放眼觀看世界,審視中國傳統文化,探索救國之路。

我們知道,《敬告青年》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上光芒四射的一頁,對此後中國革命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它整整影響和改變了一代

人啊!今天的我們再回過頭來探討它在現代社會的意義,是不是還有那麼必要呢?

有必要!我可以堅決地回答這個問題,現在我們依然要學習《敬告青年》的積極進取之精神。

我們不妨看看現在社會的青年們。我們可以非常自豪地説,我們新一代的青年是有理想、有抱負、熱愛祖國的好青年。在各個重災區,那些不遠千里勢必助人的志願者們,在北京奧運會、廣州殘奧會、上海世博會等等各種舉世矚目的盛會上,那些勤勞奔波的志願者和工作人員們,那些為國家榮譽而全力以赴的運動員們,還有無數無數的愛國之士,有誰能説這當中沒有青年的身影?

梁啟超説:吾國處飄搖欲倒之境,所恃者厥為青年。雖然現在吾國不是處飄搖欲倒之境,但是所恃者厥為青年。都説祖國是未來的花朵,是國家的棟樑,對於青年的培養,首先體現在教育上,但是我們現在的教育普遍出現一種不自由不自然的狀態,近百年前,偉大的革命領導者李大釗就發現並指出了這個問題,他在《應考的遺傳性》中説道:中國人有一種遺傳性,就是應考的遺傳性。什麼運動,什麼文學,什麼制度,什麼事業,都帶着應考的性質,就是迎合當時主考的意旨,説些不是發自本心的話。甚至把時代思潮、文化運動、社會心理,都看作主考一樣。所説的話、作的文,都是揣摩主考的一種墨卷,與他的實生活都不生關係。是甚麼殘酷的制度,把我的民族弄成這樣的不自然!放眼看看,自國小、國中、高中,甚至是大學,我們的老師,我們的學生,一個個都在揣摩考官的思維以迎合主考的意旨。就連我們讀的書都是跟考試相連接,考試考什麼,我們就學什麼,只會死記硬背,如此“對症下藥”地讀書學習,已經成為教育上的常態。看來,這種根深蒂固的教育制度早就形成,已成為我們的遺傳了。在這樣一種不自由的束縛思想禁錮思維的環境下學習,我們的青年如何能夠能夠高舉自由、民主、科學的旗幟,充分發揮科學鑽研精神,成“新鮮活潑者”?

如此看來,陳獨秀《敬告青年》在今天還是很有價值的,因為我們的青年還沒有完全實現思想上的解放,還沒有完全達到陳獨秀期望中的“彼陳腐朽敗之分子,一聽其天然之淘汰,雅不願以如流之歲月,與之説短道長,希冀其脱胎換骨也。予所欲涕泣陳詞者,惟屬望於新鮮活潑之青年,有以自覺而奮鬥耳!” 我們在行走的路上,還應該經常重温那六個基本原則: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隱退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

還有一個不好的現象,就是很多腐敗思想流入、侵蝕國人的身心,諸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諸如近幾年炒得火熱的眾多的“門”事件,諸如哈韓哈日哈美哈歐如數家珍卻對中國傳統文化時政實事一問三不知等等,以上種種只是冰上一角,還有更多的價值觀問題,道德問題漸漸浮上水面,我們不得不去面對它。是我們青年的價值觀扭曲,是我們過於忽視傳統,導致沒有了根,是我們受西方腐朽思想毒害太深。全盤否定傳統文化,全盤西化或許在當時的那個特定的背景下能夠激勵青年們解放思想,從封建的牢籠中看到一絲希望。但是在現在的中國已經不適用了,我們既需要傳統文化的精華的薰陶,又需要國外先進文化的陶冶,這樣我們才能成新鮮活潑者,才能成為社會之新鮮活潑細胞。

由此可見,《敬告青年》不論在什麼時候都起着重大的思想啟蒙作用,永遠不過時,都能時時刻刻激勵青年!我們不能辜負老一輩革命家對我們的殷切期望,應該做到《敬告青年》中陳獨秀希望中的新青年!

參考文獻:

1、李大釗《應考的遺傳性》1919年

2、史海《陳獨秀創刊敬告青年"自主而非奴隸 進步而非保守"》2014年4月

28日《人民日報》

3、馬寧 《時代需要新青年,我們爭做新青年——讀〈敬告青年〉等文章有感》

2014年10月 《法制與社會》

4、

5、

第二篇:青年校長讀書筆記

《和青年校長的談話》讀書筆記

我用了一週的時間閲讀了《和青年校長的談話》,與前蘇聯著名教育家、理論家和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進行了八次對話,想看看蘇霍姆林斯基是怎樣當校長的,他又是怎樣告戒別人應該怎樣當校長的。看完以後,既享受了一場精神大餐,又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可以説我們在學校中會遇到的所有問題,蘇霍姆林斯基幾乎都進行過深入的研究與實踐。

第一次,是關於“教師創造性勞動的幾個基本問題”。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校長要領導好一個學校,就必須深刻理解教育過程的最微妙的細節,並理解它的最深遠的根源。他應當既是一個熟悉業務、經驗豐富的教育學家,又是一個心理學家”。為此,蘇霍姆林斯基又指出:校長要妥善解決好學校的各種問題,關鍵在於領導全體教師進行創造性勞動。“領導學校工作的祕訣之一,就在於喚起教師探索和分析自己工作的興趣。”喚起這種興趣,首先是樹立一種精神,“精神”是學校中最寶貴的財富,在學校裏,沒有比教師的精神狀態更重要的事情了!而對於一位校長的“工作”來説,沒有什麼比“喚起”更重要的事情了。在本次談話中,他還明確的得出了:“我認為校長的使命就在於使每個教師都成為善於思考、勤於鑽研的研究者。領導學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領導”。

第二次,是關於“教育現象之間”的相互依存性。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善於認清教育現象的複雜性和多面性,善於找出他們之間的依存關係,這可以説是學校領導人主要的能力之

一。”在本次談話中,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要了解兒童”,並且重點談到了“教師的教育素養”問題,他認為:“提高每位教師和整個集體的教育素養,是領導教育和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而且“不能把對這方面的的領導歸結為一套行政命令的辦法”。

第三次,是關於“學校集體的精神生活”。在這一次談話中,蘇霍姆林斯基講的主要意思就是:校長和教師應當設法使學校集體過一種生氣蓬勃的、富有思想性的精神生活。他指出:“教師上好一堂課要作畢生的準備”,“教師需要有足夠的自由支配的時間,不斷的豐富教師的精神世界”,“教師沒有自由支配的的時間,這對於學校是真正的威脅”。在這一次談話中,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教師應當讀書和創作”。

第四次,是關於“難教兒童”。關於“難教兒童”的問題,到現在為止,都還是一個重大的課題,也是一個難題。實際上,這也是最複雜的教育問題之一。在本章中,蘇霍姆林斯基描述了“難教兒童是些什麼樣的孩子”;分析了“他們為什麼變成了難教兒童”,他指出“童年時代缺乏真正的人的環境,是一些孩子成為難教兒童的主要原因。”在如何轉化“難教兒童”這個問題上,蘇霍姆林斯基提出“重要的是要有有經驗的、懂得兒童心理世界的老師”。

第五次,是“關於道德教育的幾個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育技巧真正在於能使人從幼年就開始他的公民生活,樹立愛國思想。為此,蘇霍姆林斯基花了大量的精力和篇幅來闡述關於道德教育的問題。在此次談話中,他討論了有關道德教育的14個基本問題。他認為:“道德內容的核心乃是義務”,“而義務感的培養,則要求從這一點做起:教育兒童體貼別人,理解別人的利益和願望,使他們自己的行為與人的尊嚴感協調一致”。他批判了只重視智育不重視道德教育的現象,提出:“學校的任務是,要使學生了解人類智慧所創造的一切”,在此,他還探討了道德與知識之間、精神文明與知識水平之間的相互關係,並且提出師生關係是“教師是學生的朋友和同志”,教師應當“儘量鼓勵學生參加積極的活動”。

第六次.是關於“談談怎樣指導學生的腦力勞動”。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校領導要力求使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從這樣一個觀點出發周密地考慮教材:向學生揭示那些初看起來並不引人注目的‘關鍵點’。因為在這些‘關鍵點’之間交織着各種因果聯繫和其他有機的聯繫,他們將會是學生產生各種疑問,而疑問可以激發求知慾”。他主張:學生應當掌握最重要的技巧和技能。

第七次,是“關於聽課和分析課的幾點建議”。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校長知道學生的腦

力勞動,首先就是經常聽課、觀察課和分析課。在本章中,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聽誰的課,何時去聽,聽多少課”等聽課的技巧問題,也探討了“聽課的目的是什麼”以及怎樣讓“教師理解和達到課的目的”。在本章中,蘇霍姆林斯基提出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要“教會兒童學習”。

第八次,是關於“怎樣做學年總結”。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學年總結是非常必要的。他提醒校長,應該“要有一本記事薄”。他指出:“你作為學校的主要教育者,必須經常地、有意識地發展自己的這種能力:善於看出各種現象之間的聯繫,並且善於進行理論上的概括。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學校領導者,你就不要委託任何人去作這個總結報告。”在做學年總結時,他主張:“各項理論概括的都是經過深思熟慮並有充分論證的,同時在教師看來都是他們自己的勞動、探索和思考的總結,而不是某種外來的強加於人的東西。”

對話結束,我被他的教育思想所吸引。一滴水珠,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輝;一本好書,可以滋養無數美麗的心靈。蘇霍姆林斯基的《和青年校長的談話》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書,讀完後我有三點感觸:

第一: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蘇霍姆林斯基的教改經驗和他的教育思想是符合當代教育發展的一般要求的。他對教育事業的無私奉獻精神,他對教師和學生的研究和服務精神,是他取得成功的力量源泉;他對理論問題的勤奮、求實的探索精神,使他獲得了重大的理論建樹。是的,校長必須真正把教師確立在人的位置上,並以人為中心實現領導和管理。校長應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提升教師的生命質量上,要通過服務,讓教師感受幸福,從而使教師對教育教學理念的領悟和實施從被動接受轉為主動發展;通過服務來合理配置學校的各種資源,幫助教師在學校的教育教學中發揮最大的潛能。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曾説:“我當清華大學校長很容易,只不過是給教授們泡泡茶、端端凳子罷了。”從中我們不難體會到:一個學校的領導,只有自己的心理位置擺正了,才不會自以為是,才不會凌駕於教師之上。只有做到這點,領導才會虛心待人,尊重他人,與教師們有共同的語言,與教師們有廣泛的溝通,從而贏得教師們的信任,真正做到集思廣益。

第二:應當怎樣來做一個合格的校長?我想作為校長,就應該向蘇霍姆林斯基那樣。袁校長在一篇博文裏就關於如何做校長的問題提出幾條建議,我覺得非常好,摘錄下來與大家分享:一是要有先進的教育理念與明確的辦學思想,並要將這一思想化為全體領導成員的統一思想。作為一個校長,必須要有辦學追求,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這種思想和理念立意要高,要瞄準社會和教育發展的大方向。同時要實,要立足於本校的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踐。校長只有樹立了這種追求,才能引導教師向更高境界、更高層次邁進。二是時刻要有質量意識。校長的職責,就是要幫助每個教師實現他的自身價值,幫助其獲得成功,從而提高教師隊伍的質量。三是研究課堂教學的改革。課堂教學是教育改革的主陣地,亦是培養師資的主陣地,校長必須緊緊抓住不放。

第三:做一名能領導教學的校長。學校領導首先應該是一個教育思想的領導。也就是説,校長自己在教育理論方面一定要有主見,要成為教育教學工作的內行。校長是學校的主要教育者,如果只是指示別人應該如何教育學生,自己不直接進行教育教學工作,不直接和學生打交道,就不可能成為主要的教育者。校長的工作應當是深入課堂,到教師中去,到學生中去,研究教育教學工作的規律,依靠教育科學領導學校。

蘇霍姆林斯基的每次談話都深深地震撼着我,啟迪着我,我從文字中悟出一些生動真實的道理,懂得做一名合格的校長需要淵博的知識、深厚的理論、獨立的思想和工作的魄力,也能更好地指導我怎樣做好我的本職工作。像這樣有價值、有意義的書籍我應多看、常看、反覆看,只有不斷提高自己多方面的素質,才能提升自己的品位,在以後的工作中以此創造出自己的教育教學和工作特色。

看來,做一個校長容易,做一個好校長,真的不容易啊!

第三篇:青年讀書筆記

青年讀書筆記:再讀《圍城》

燕趙都市網 05-01-07 10:20

“鳥籠”、“城堡”、“圍城”,這是錢鍾書對男女婚姻給出的一個隱喻,在外面的想進去,進去的想出來。正像俗話所謂的“這山望到那山高,去到那山更矮了”或者“江南望到江北好,去到江北喊苦惱”。只不過,人類心理普遍的“不知足”意識在《圍城》一書裏被放大了,而且,錢鍾書把這樣的心理傾向引申至婚姻大事,讓人難免有種錯覺,誤認為“離婚”和“結婚”一樣,是自然不過的事。當然,倘若這一點真得到了普遍的承認,那對於人倫而言該是多麼的不幸。

對於這個“不幸”,在高中初讀《圍城》那會兒我是讀不懂的。即使口口聲聲説喜歡《圍城》,大多也只是喜歡它的敍事。冷嘲熱諷的筆調、嬉笑怒罵的詞句配合上錢鍾書過人機智和五車才學,使得全書每一個部分都很精彩。譬如,“説女人有才學,就彷彿讚美一朵花,説它在天平上稱起來有白菜番薯的斤兩。”這一則諷刺,真是挖空心思,轉了幾個彎,既不是説“女人無才”,也不是把女人當成“花瓶”,而是諷刺漂亮的女人不會有才學,因為她的聰明在漂亮上。又譬如“有人失戀了,會把他們的傷心立刻像叫化子的爛腿,血淋淋地公開展覽,博人憐憫;或者事過境遷,像戰士的金瘡舊斑,脱衣指示,使人驚佩。”這一段話是對失戀人的幽默,可不是對叫化子和戰士的諷刺,只是拿他們的心理現象,用來作了適當的比喻。

周錦在《<圍城>面面觀》寫道:“它(《圍城》)的幽默,能發人深省,給予讀者思想的餘地,想得愈多愈有意思;它的諷刺,刺得很深,但不會給人鮮血淋漓的感覺,反而會讓讀者產生正是如此、應該如此的念頭。再者,《圍城》的幽默和諷刺文字,不輕佻,運用得很自然,看來不是作者有意的安排,而是寫到這裏,在意義上必須要這樣表現。”一般的長篇小説,由於篇幅和字數的關係,作者很難處處用心,更不會去可以推敲每一字每一句,而《圍城》似乎一反常態,每一處遣詞造句都很着力、很考究。

前些天在書店發現一套十本為一系列的“錢鍾書研究叢書”,其中有三本書對《圍城》作了專題研究。除了那本週錦的《<圍城>面面觀》,還有張明亮的《槐陰下的幻境———論<圍城>的敍事與虛構》和田建民的《詩興智慧———錢鍾書作品風格論》。當然,這些書適合像我一樣讀過《圍城》而尚未“敢”碰《管錐篇》、《談藝錄》的人,畢竟,參閲着這些評論,當我們重讀一遍《圍城》,難免有一些新鮮會被我們挖掘。

第四篇:青年教師讀書筆記

弄養國小青年教師讀書筆記

姓名 馬正山 摘錄時間2014年11月 文章題目 <<青年教師成長之旅>>讀後感 文章出處 <<青年教師成長之旅>> 文章要點 有人説:讀書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青年教師讀書筆記。使人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養性靈。因為書中有着廣闊的世界,書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雖然滄海桑田,物換星移,但書籍永遠是新的。 身為教師,我們的教育對象是活生生的人,要做一名有智慧和符合時代發展的教師,那必須要藉助大量的書籍,因為閲讀可以讓我們的思想改變,因為閲讀可以使我們有更多反思,也因為閲讀讓我們有更多的感悟。 《青年教師的成長之旅》一書則讓我們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更多的學習和提高。 讀書隨筆

(150字以上) 我們深深知道,只有樂學的教師,才有可能成為樂教的教師;也只有教者樂學,才能成為教者樂教以及學者樂學。讀書可以提高一個人的人文素養,然而讀最好的書,卻讓我們在最短的時間裏面達到最高效。《青年教師的成長之旅》把對教師幫助最大的54本書進行了一一的介紹,作了有針對性的解讀。這裏有我們所熟悉的《愛的教育》、《給教師的建議》、《老子》(《道德經》)、成功教育》、《論語譯註》……也有我們所陌生的《發現母親》、《新教育之夢》、《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每一本他們都在闡述着不同教育思想和理念,都在傳達着不同的觀點和做法。《愛的教育》是進行效教育的優秀範式,安利柯的日記紀錄了他兒童生活的點點滴滴,講述着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他使我們深刻地感受到教育即生活,讀後感《青年教師讀書筆記》。 《給教師的建議》,它給我們提出了100條有針對性和價值的建議。他首次讓我們知道,我們要用一生去準備一節課,創辦家長學校,強調了家長的重要。書中有着許多值得我們深思的話語:真正能夠駕馭教育過程的高手,是用學生的眼光來讀教科書的。學校---首先是書籍。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種教育現象,正是向教育的智慧攀登的第一個階梯。54本書有着讓我們可以有所提高的思想,54本書裏面有着各自值得我們去深深探究和實踐的有效方法和技巧。然而《青年教師的成長之旅》卻給了我們最大的最好的閲讀機會,我們在一本書籍裏面就能對這些這麼優秀的書籍有了更準確的認識和把握。每看到書中介紹的不同書籍,我總在不停地反思自己,自己在對待學生的態度,對待家人的態度。我慨歎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沒有一雙慧眼,去發現我的學生的長處與潛力。平凡得沒有一雙巧手,去引領我的學生到更加廣闊的天地中去。 弄養國小青年教師讀書筆記

姓名:馬正山 摘錄時間2014年11月 文章題目 <<湯姆`索亞歷險記>>讀後感 文章出處 <<湯姆`索亞歷險記>> 文章要點 作者馬克·吐温以滿腔熱情和真摯的愛為讀者塑造了小主人公湯姆·索亞和他的一羣小夥伴.湯姆·索亞是個成長中的孩子,他調皮,喜歡惡作劇,卻又善良可愛樂於助人.他討厭教堂里老師乾巴巴的説教,他不喜歡整天在學校裏乾燥無味的生活,他嚮往成為綠林好漢,他希望加入海盜,過新鮮刺激的生活.他總在危險時刻,挺身而出,做出那些懦弱的"好孩子",體面的"優秀生"無法做出的正義行為,展示出自己的魅力。 讀書隨筆

(150字以上) 其實孩子的頑皮有時候正好體現了孩子的天真爛漫。 這種童真過了孩童時代就很難再尋,能讓我們找到的,就只有一點點偶爾才會想起的甜蜜回憶。我相信,即使你的童年再艱苦,回想起來你也會很開心。誰沒有在小時候做過一件半件的傻事?當你越長大,你就會越覺得這些傻事有趣。 我説童年就像一罐甜酒,時隔越久,嚐起來就越香,越純,越讓人回味。

人總是會長大的,除了個兒長高了,身子強壯了以外,人的思想也在長。你對世界的看法不同了,懂事了,不再幼稚了。不過人是要越變越好才是。千萬不能像歷險記裏的那個心狠手辣的壞蛋卓伊一樣,他壞事做盡,人見人憎。但最後他還是惡有惡報,得到了一個活活餓死在山洞裏的下場。

看完《湯姆索亞歷險記》,我真羨慕湯姆能有如此有趣的經歷。這本書讓人看起來津津有味,甚至廢寢忘食。我想,《湯姆索亞歷險記》在你煩悶的時候或許能讓你一笑解千愁。

第五篇:敬告青年讀書筆記

《敬告青年》讀書報告

文章背景與主要內容:

本文是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的第一篇文章,表達了他反對封建禮教,追求民主與科學的強烈願望。他滿懷激情地謳歌青年,“涕泣陳辭”,寄希望於活潑之青年,呼喚青年“自覺其新鮮活潑之價值與責任”,號召青年“奮其智能,力排陳腐朽敗者以去”。陳獨秀提出了六項標準幫助青年判斷“孰為新鮮活潑而適於今巨之爭存,孰為陳腐朽敗而不容留置於腦裏”: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進取的而非退陷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這篇文章充分表達了“五四”時期的啟蒙主義知識分子改造國民性的思想主張、體現出他們矚望於青年但又必須改造青年國民性的深刻意識。該文在“五四”運動和中國現代思想文化史上均有重要的影響。

讀書心得:

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論述了青年的重要性:“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青年之於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人身。”青年有蓬勃的朝氣,青年易於接受進步的思想,青年敢於與陳腐的勢力,不畏強暴,現在的青年,將會是未來社會的中流砥柱,推動社會進步的中堅力量。那些現在的社會支柱,深受封建思想影響,多半十分頑固,難於接受新思想,縱使他們支持民主與科學,也因為沒有青年那樣的熱血,不願挺身而出反對桎梏中華民族上千年的;而林則徐這樣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也避免不了本身封建性的制約及對世界認識的不足,難以推動整個社會的變革,最終他們也只是默默支持着原來體系的運轉。要改變當時的社會,不能寄希望於已然陳腐的一代,“惟屬望於新鮮活波之青年,有以自覺而奮鬥耳”。只是陳先生悲哀地發現,當時的青年“其頭腦中所涉想,所懷抱,無一不與彼陳腐朽敗者為一丘之貉”,“充塞社會之空氣,無往而非陳腐朽敗焉,求些少之新鮮活潑者,以慰吾人窒息之絕望,亦杳不可得”。於是他越發認識到喚醒青年的重要性,提出了對青年的六點要求。

第一,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這點集中體現了民主的思想。歐洲經歷過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破壞君權,否認教權,均產興説,女子參政。啟蒙運動所提倡的自由、平等、博愛深為進步知識分子接受與推崇,而這自由的觀念,也與中國封建制度衝撞最深。傳承數千年的宗法制,忠孝節義,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遵從似乎已成為天經地義的事情,從遵從對象處得到一絲獎賞就歡天喜地,殊不知所謂該與不該,榮與恥,都聽命於他人,淪為奴隸。我很贊同陳先生説的:“輕刑薄賦,奴隸之幸福也;稱頌功德,奴隸之文章也;拜爵賜第,奴隸之光榮也;豐碑高墓,奴隸之紀念物也。”青年應該遠大的理想,崇高的追求,不應止步於這些努力的榮光。

第二,進步的而非保守的,森羅萬象,無日不在演進之途,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看中國當時的情況:“大夢未覺,固步自封,精之政教文章,粗之布帛水火,無一不相形醜曲拙”。封建帝制推翻了,而僵化的封建體制、封建文化繼續深深影響着中國,並逐步將中國帶向滅亡。

陳先生表達的是一種進步的歷史觀,只有不斷變革,才有進步,然而他的觀

點不免有些極端,“固有之倫理、法律、學術、禮俗,無一非封建制度之遺”,這裏全盤否定了傳統文化。“吾寧忍過去國粹之消亡,而不忍現在及將來之民族,不適世界之生存而歸消滅也”“巴比倫人亡矣,其文明尚有何等之效用耶?”。當我們將所有的文化根基摧毀,我們又以什麼自居,縱使我們學的最先進的制度和技術,我們也只是喪失了傳統被文化殖民的民族,我們現在的及將來的民族已經滅亡。巴比倫人滅亡了,但他們創造的文明依然讓人歎為觀止,如果當初滅亡的是巴比倫文明,那現在那些巴比倫人的後代應該被稱作波斯人、阿拉伯人、羅馬人??隨便什麼,總之不會是巴比倫人,因為他們找不到什麼來證明自己是巴比倫人了。所以我覺得,一個民族固然要進步,他的落後的文化應該摒棄,但不能將他的文化全盤否定,有很多精粹是應該傳承的,像我們的儒家文化。

第三,進取的而非退隱的,這一點着重於激勵青年“戰勝惡社會,而不可為惡社會所征服;應超出惡社會,進冒險苦鬥之兵,而不可逃遁惡社會,作退避安閒之想”。退隱是弱者不適競爭的選擇,然而進取又談何容易,當整個社會都陳腐朽敗,那些進步的、超前的聲音註定以悲劇收場。王安石主持變法,緩解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然而當時最反對他的,是大名鼎鼎的司馬光,在變法失敗後的八九百年,他一直揹負着禍國殃民的罵名,直到近代;大思想家李贄,提出了許多超前的想法,卻也只是被大多數人認為是狂人是瘋子是異類。不過,即使不能在最前方發出自己的聲音,也不該逃遁為惡社會征服同化。

第四,世界的而非鎖國的,辯證的看待自1840年被迫打開國門以來,“自悲觀者言之,失地償金,國力索矣;自樂觀者言之,倘無甲午庚子兩次之福音,至今猶在八股垂髮時代”,封閉只能讓自己慢慢落後,最後淪為被侵略的對象。日本主動開放國門後,走上了迅速富強的道路,學得西方最先進的制度和技術,積累下足夠的力量打敗大清王朝;我國改革開放後,經濟建設開始騰飛,到今天,經濟總量已雄踞全球第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正在一步步實現;相比朝鮮,仍然處在封閉當中,他們全力發展核武,發展軍事,而他們的人民,還要靠他們的仇敵—美國的糧食救濟才能生存。可見,主動融入世界的潮流是多麼重要,無論是當時的青年還是現在的青年,都應該積極地去了解世界,去學習那些先進的思想,再回來改造業已落後的文化。

第五,實利的而非虛文的。陳先生倡導“厚生利用”,反對迷信,“誑人之事,雖祖宗時所遺留,聖賢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會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這裏也有一些極端,迷信應該拋棄,但信仰不能。人們所信奉的上帝、佛祖、安拉,救贖、輪迴,雖然沒有人真正見過,但這給了許多人無窮的精神力量,甚至塑造了一個民族的精神。一個民族失去信仰,那是不可想象的,有宗教等教義確立的道德約束崩壞,社會秩序也將出現一定程度的混亂。

第六,科學的而非想象的。這裏陳先生提倡純粹的科學,抨擊陰陽五行,“氣”,及無理由的信仰。顯然,這也有些極端與片面了,古人提出陰陽五行有一定的實踐基礎,其中也隱含着對立統一等科學的世界觀,“氣”也是在當時條件下提出的樸素的唯物主義世界觀,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侷限,但那樣的認識在那時已經是一種突破,有一定的合理性,我們不能太苛刻的要求古人。而且宗教存在的價值這裏也不用贅言,不能將他們一竿子打死。温總理説過,腳踏實地,仰望星空。科學固然重要,但再先進的科學,也都是在實現着人類那些曾經不切實際的想象,飛機多少年都被認為是一種妄想,今天我們抬頭便可時常看見航班飛過;計算在今天的發展更是我們曾經的想象都無法達到的。我們既要崇尚科學,也要有無窮的想象。

儘管陳先生的觀點在今天看來有些許極端與片面,但在當時是十分了不起的,放到今天,一樣激勵着我們這些青年,追求自主的理想,崇尚科學的力量,爭取無上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