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精彩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87W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精彩多篇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 篇一

林清玄的散文過之後給人一種回味無窮的感覺,作者那易懂的語言,卻又含着很深的寓意,哲理。

在林清玄散文集中我最深有感觸的是一篇名為在繁花中長大的孩子的文章。讓我明白在美麗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因為受到美的薰陶,所以心也是美好的。

環境對人的薰陶感染甚是重要,比如把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交給一隻母狼去撫養,嬰兒長大後就具有狼的很多生活習性。社會環境與一個人、特別是青少年的成長有直接的關係。孟子後來成為大學問家,與社會環境對他的薰陶感染分不開的。所以做父母師長的要為我們千方百計選擇和創造一個優良的環境。因為一個人的素質,一個人的成長,確實離不開它的環境,一個好的環境能催發一個人上進,而一個差的環境呢?早在300多年前的明代,人們就總結出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以及“人若近賢良,如紙包蘭麝,因香而香。人若近邪友,似柳貫魚鼈,因臭而臭。”這説明,中華民族早已運用環境心理學的規律於教育與個人修養方面了。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 篇二

讀《心田上的百合花開》一文,我看到了偏僻遙遠的山谷、高數千尺的斷崖——野百合追求完美願望的曲折道路。惡劣的生長環境,並沒有消磨它作為一株百合的天性——雖然它剛誕生時長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樣。但一個堅定的念頭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開花,我要以以此證明我是花。為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陽光,深深地紮根,直直地挺着胸膛。”我想這篇文章就是表達此意:僅有事實才能證明我們的本事!讀《桃花心木》一文,我想到了我們更需要一種獨立自主的心。依靠父母和教師,並不是我們的本性,可是要在父母的懷抱中度過,在一種不確定的生活中生存,我們則永遠會有一顆依靠的心。我們要想獲得自理本事,必須經過生活的考驗,擁有不確定的生活。從中深化了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對道理的理解。對於簡單的物質,更會有深刻理解。在生活中,我們不應當總依靠父母,無論在做什麼事,我們都應儘量自己動手解決;在學習時,我們不應當在教師不停的催促中,複習、做作業……依靠的心往往使我們經不起生活的磨練,但如果有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就會從中顯示出優雅自在和勃勃生機……那時候正如文中寫的“種樹的人不再來,桃花心木也不會枯萎了。”

至若《生命的化粧》一文,先從自己對化粧的錯誤認識談起,認為“化粧再有學問,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實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應追求的”,這便引發了下文對化粧師的詢問:“到底什麼樣的人才算會化粧?化粧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麼?”而化粧師的回答讓作者感歎不已,並從內心裏歎服,認為化粧師是一個智慧的人。在那裏,化粧師談到:“化粧的最高境界能夠用兩個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粧術,是經過十分考究的化粧,讓人家看起來好像沒有化過粧一樣,並且這化出來的粧與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現那個人的個性與氣質。次級的化粧是把人凸現出來,讓她醒目,引起眾人的注意。拙劣的化粧是一站出來別人就發現她化了很濃的粧,而這層粧是為了掩蓋自己的缺點和年齡的。最壞的一種化粧,是化過粧以後扭曲了自己的個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協調,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濃眉,大臉蛋時人竟化了白臉,闊嘴的人竟化了紅脣。”我想林清玄先生經過化粧師就是想告訴我們:最純真最完美的生命應當是像嬰兒一樣無邪的、完美的……自然才是真!就寫到這吧,水平有限理解不深啊!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400字 篇三

咬舌自盡的狗

《咬舌自盡的狗》吸引了我,狗是人類的朋友,狗多少乖巧、忠誠,想着狗,心田裏便流出一股盈盈的笑,狗該有一個好的主人呵護、嬉戲它。還沒看完,視線已經模糊。狠心的主人竟然作了這樣的事:第一次把狗拋到幾百公里以外的深山裏,狗,回來了。

第二次想把狗拋到幾百公里外的深山中時,狗卻在車中咬舌自盡了……啊!一隻有情有義的狗呀,為了尋找主人,在原野、在高山、在城鎮、在荒郊奔馳百里,不管經歷多大痛苦,多大風險,始終來尋找主人,尋找家。好不容易回到家了,主人不但不開門,還冷眼相待,接着立刻又送去拋棄,又被無情無義的人拋棄!兩次拋棄撕裂着狗的心。“萬物皆有靈”。

人類自以為聰明總是以為自己比動物更有智慧、有感情,可動物們總用它們最真誠的`依賴和信任,甚至生死的決絕向我們證明,它們也有愛,有思想,當它們被拒絕、被拋棄,它們也會流淚,甚至無比地傷痛,其實,它們的要求並不高,只要每天能和我們在一起就好,僅僅是陪伴。人又何嘗不是這樣?

我皺着眉,搖了搖頭。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 篇四

認識林清玄是在高一看了一本《紫色菩提》,才瞭解到他的。覺得我和他的一些觀點很相似。這次看到推薦書目有他的書,就果斷買了。

先介紹一下林清玄吧,他的文風多多少少也會和他的一些經歷有關。他17歲開始發表作品,20歲出版第一本書之後一發不可收,走上了文學之路。到30歲時,他的作品囊括了當時的文學大獎。32歲遇見佛法,入山修行,深入經藏。35歲出山,四處參學,寫成“身心安頓系列”,成為90年代最暢銷的作品。40歲完成“菩提系列”,暢銷數百萬冊,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書之一。同時創作“現代佛典系列”,帶動佛教文學,掀起學佛熱潮。林清玄是國際華文世界被廣泛閲讀的作家,被譽為“當代散文八作家”之一。

這本書分為三部分,少年遊,金色印象,佛鼓,收錄了一些比較著名的文章,《温一壺月光下酒》、《白雪少年》、《在夢的遠方》《紅心番薯》、《光之四書》等。這本書和我之前看到的那本感覺差不多,都會讓人覺得他的散文寫的淡淡的,很隨意,有一絲禪意,但又有深厚的底藴。在現在這個浮躁的社會,能靜下心來讀一篇文章是很少的,但他的文章就能讓你靜下心來,慢慢品讀。讀他的文章就像品茶一下,越品越有味道。讀《林清玄散文精選》會讓我們看清很多事情,會讓我們變得坦然。他的文字有種淡淡的味道,會讓人學會感恩,讓人變得善良。甚至能和他一起進入那富有禪意的世界。

他的散文獨樹一幟,很有風格,他的寫作能以積極的“入世”態度,關注現代人生存中面臨的一些問題,加入他的一些思考。可能是因為他32歲進入佛門,被一些佛學的理念淨化了思想,所以他在文章中總是能夠讓人看到一個最真實的他,他的文風清新質樸,常常從小處着手,生活的點滴,由小見大。他的文章基本上都是一些小故事和所看到的一些感慨。充滿了他對生活的熱愛,也能看出他對人生的深深感悟。他在寫文章的是在提升自己禪的境界,也是在淨化讀者的心靈,讓讀文章的人脱掉已經被社會腐蝕得血

肉模糊的軀殼,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內心,聽自己內心發出的聲音,進入到不被外界所污染的內心世界。以他的散文淨化自己的心靈,讓讀者的內心充滿寧靜與關愛。

有人評論他的散文是質樸、清新、真純的,悲憫情懷是他散文的精神特質,林清玄的散文創作深受禪宗思想的影響,他的作品往往包含了深遠的禪意,他的散文風格簡樸、清新、智慧、幽遠,能做到虛實生輝,空靈流動,具有詩性之美。禪理散文以其獨特的方式表現對人類的終極關懷,照耀人類被物質文化籠罩下逐漸矇蔽的心靈。

他把一些經典的散文放進這本書,應該不是為了隨便出本書,弄到一點稿費,他只是想用這本書來和我們談心,就像書裏面所説的:“這本書可以説是某種自傳,就像某一個夜裏,我們促膝而談,我向你説了自己人生的故事,説給知心的朋友聽,也不隱藏!”他想和我們説説他的經歷,想法,聊聊他理解的禪意……看完這本書,會覺得自己比之前看淡了一些東西,雖然在我們這個年齡,還不能太過淡然,我們需要熱血,青春,去為以後的生活,夢想奮鬥,但,這份淡然可以放在心裏,認識到錢財,名利並不是一切,看淡一些,想想最初的夢想,不要離這條軌道越來越遠。

這本書,我還會再讀,當我心情煩躁的時候,我就會去讀一遍她,讓我靜下來,暫時脱離那個煩躁的我,聽聽我內心的聲音,讓我變得平靜,變得淡然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