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知行合一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68W

知行合一讀後感(多篇)

知行合一讀後感1

中國在史以來對聖人的評判標準有很多,其中最受人們認同的説法是要符合"三不朽",既立德、立功、立言,據説能做到的人只有兩個半,分別是孔子、王陽明和曾國藩(半個)。

孔老夫子自不必説,立儒家道德規範,創儒家學派,立萬世之論,集三者於一身。另一個能被視為三不朽的就是明朝王陽明,熟悉明朝歷史的人對王陽明應該都不陌生,而且大名鼎鼎,如雷貫耳。立德,他當官不收賄賂,幫助窮人,不畏生死,仗義執言,智鬥權奸,不因人勢小而欺之,不因勢強而附會。立功,他平定廣西,福建,廣東交界的民變,平定南昌的寧王宸濠之亂,為國家立了大功。立言,這就不得了了,心學的創始者,他獨創心學,提倡知行合一,是後人公認和孔子,孟子,朱子排列為"四大家",他的學術影響了正個明朝,直至現代,以至國外也有很多忠實粉絲。

第一次接觸王陽明是在高中上歷史課,看到老師對王陽明説起心學如何偉大,如何改變中國哲學思想,對我來説只要記住要考試的內容,考分高一點就好了,我才不管你在歷史中屬第幾。再次接觸時已至大學哲學課,對我這種逃課的理科生來説,他不認識我,我也不認識他;剛參加工作時,小年青閒來無事,翻看各類雜書時被這位王大人小時候離經叛道的故事、"守仁格竹"、"智鬥劉瑾"、"龍場悟道"、"江西剿匪"、"平定寧王"等傳奇故事吸收,漸漸開始留意這位傳奇人物和他所開創的"心學"。

工作十多年來,人生經驗也漸漸豐富起來,各種起起落落後,對"心學"所揭示的強大智慧更加歎服,他所提倡的"致良知"、"知行合一"足以讓人心定神明,讓自身源於良知的本能智慧顯露出來,對外在事物能覺察到事物的本質規律,順勢而行,事半而功倍。

要明白"心學"的全部奧祕是要孜孜不倦的追尋的,但"心學"的一個好處就是你不一定要等到把整個"心學"理論都搞懂了才能能運用,只要你對其中的某一部分理論或處事方法有感悟,就可以在實際生活實踐。以我自身為例來説,"知行合一"這四個字所倡導的"知"與"行"的有機結合,內心與行動的一致性,近年來就一直指引着我,俗話説"説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現在社會的浮躁,個人對成功的渴望,很難讓自己靜下心來實實在在的去做事,常常在懊悔自己的自控力,為自己的失敗氣餒時,多對照一下自己"知"與"行",感受自己內心的追求,往往能讓自己找到行動的方向。

知行合一讀後感2

趁暑假假期,讀了一本朋友介紹的《知行合一王陽明》。

這本書的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史學碩士度陰山,由於他欣賞的唯心主義使他認識了王陽明,在後來的學習道路上,經過十年嘔心瀝血,終得厚積薄發之作。

此書主要解讀了知行合一這一哲學理念以及其創始人王陽明的通俗全傳,也可以説是一部從知行合一的角度來呈現王陽明傳奇人生的傳記。這就不得不説到王陽明。

王陽明,浙江寧波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心學創始人,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其陽明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它從道德修養的角度批判了格物致知的內在矛盾,並主張心即理,提出知行合一的口號。

知行問題是中國哲學中一個相當古老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王陽明的立場是知行應當合一。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也就是道德是人的指導思想,人的行動要按照要始終遵循道德才能達到“良知”的工夫。

王陽明的'心學,講究的是人人平等,講究的是光明良知,講究的是內心的平靜。朱熹主張去心外格物,而王陽明則認為物就在己心,只要良知是光明的,就能得到其中的真諦,現在所做的事不過是對心學悟道的踐行而已。自龍場悟道以來,王陽明的仕途就變得光明起來,南贛剿匪以及平定寧王都是他心學的運用。我認為在他的心學中有心理學的應用,似乎他的心學可以運用到任何領域,而王陽明則解釋為這都是良知的作用。

王陽明提倡眾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為聖賢,所以每個人都不應該把自己看的輕賤,但其在剿匪時卻因為士兵剿匪時士氣不高,當眾砍殺了幾名士兵以儆效尤。既然他提倡眾生平等,那他又為何以別人的生命來換取其他人的前進,這無疑違背了他提出的觀點。不過王陽明也説自己在運用戰術的時候是違背良知的,所以他在以後的講學過程中從沒有提過這些戰術的運用。天地間的心是人,而人的中心則是良知,只要良知光明,便可所向披靡。

正如習爺爺所説,貫徹核心價值觀、貫徹黨的羣眾路線都一樣貴在知行合一。“知”是基礎、是前提,“行”是重點、是關鍵,必須以“知”促“行”,以“行”帶“知”,做到知行合一;也要堅持行勝於言,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統籌兼備、多管齊下,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人們看得見、信得過、學得來的日常行為規範。

所以“知行合一”這一思想,更強調的是個人精神修養與精神境界對道德行為的影響。談及人的行為我們就要知道,正確的認識可以積極影響人的行為;錯誤的認識則消極人的行為。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當前我國社會發展的正確認識,因此只要我們對其進行必要的正確引導就會積極影響人的行為。在我們進行必要的正面教育、使人們在內心存在對核心價值觀的“知”後,還要在持久的實踐中不斷產生正面的社會效果,最後才可能使人們自覺行動。

知行合一,習主席推薦了六次的哲學理念。以其為基本,強調了黨的羣眾路線該如何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該如何培育和踐行;以及對當代年輕人“十六字訣”新要求。

看完這部書後,感覺更深的是對自身認識的提高,不僅僅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入認識,還有自己在道德行為上的認識。

知行合一讀後感3

“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心學的精髓,“知”即良知,它與生俱來存在於人們的內心,人們可憑良知判斷是非善惡;“行”即行為,是指人們的為人處事。“知行合一”就是憑內心的良知去做事。這道理看似簡單,要做到卻太難太難。因為王陽明的“良知”所指,除了關於道德的善惡之心外,還有關於智慧的是非之心。既然這些已存在於我們的內心,遇到事情只要聽從內心的聲音去判斷,並指導行為,便是知行合一了,但是難就難在我們真的能做到聽從內心的聲音嗎?身外環境太多的干擾、太多的規則、太多的套路,早已遮掩了初心,遇到事情越左思右想權衡利弊,越難做到知行合一,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悲哀。

王陽明的偉大在於他始終能遵從自己的心,蔑視權威、淡泊名利、追求自由、崇尚獨立人格。在立下不朽功勛後,由於他軍功和思想的光芒過於耀眼,權臣嫉妒,皇帝忌憚,給了他極不公正的待遇,而面對這一切,王陽明毫不動心,因為他的初心就是為天下百姓謀幸福,為江山社稷謀安穩。他的良知始終澄澈透明,從未被外界所遮蔽,這正是王陽明超凡脱俗的聖人境界。

希望王陽明的心學能夠得以光大,希望每個人都能不忘初心,聽從自己心的指引,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