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家》讀後感集合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89W

《家》讀後感集合多篇

《家》讀後感1

“家”,本是一個温暖的代名詞,巴金的《家》一書中,卻構造了一個封建腐朽,最終步向沒落的家庭。

淺讀了一下“覺慧出走”一章,卻發現短短兩千多字,把所有人物不捨的情結和各自的性格形象描繪得淋漓盡致。這一章敍述了覺慧受不了家中封建的制度,由家裏出發直到乘船離開的過程。例如文章開頭第一句“天還沒有亮,他就醒了,躺在牀上,左思右想地捱到了天明”,覺慧也許是因為對城中熟識人的不捨,也許是因為對出走後到大城市生活的期待、或茫然,又或許是因為即將能逃離這個封建家庭的欣喜,竟早早就醒了,引發了我的深思。再如最後一段中“前面的幻景迷了他的眼睛,使他再沒有時間去悲惜被他拋在後面的過去十八年的生活了”讓我感受到了覺慧對新生活的希望,振奮起來。

文段中最感染我的,是他上船後所見到的景色——“他的眼睛所觸到的,只是一片清瑩的水,一些山影和一些樹影。三個舟子在那裏一面搖櫓,一面唱山歌““他的眼前是連接不斷的綠水。這水只是不停地向前面六區,它會把他載到一個未知的大城市去”“仍舊回過頭去看永遠向前流去沒有一刻停留的綠水了”。三次寫到前方不停流動的綠水,巴金在這裏寓情於景,象徵着對封建主義的反抗,將會帶來無限美好的前途與未來。覺慧為了實現自己青春的意義與價值,他離開了家,他反抗封建陋習,反抗封建宗法制度,這強烈的反抗精神,令我感受到無邊的期待,其間似乎又夾雜着些許憂傷,覺慧的反抗能夠讓這個社會引起重視嗎?能夠改變人們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嗎?但總的來説,這便應該是作者在《家》的序中所提到的那“一條路”了。

一個封建家庭的沒落,伴隨着一個充滿青春活力的全新生活的崛起,所以,向着我們所找到的這一條征服生活的路,勇敢前進吧!

《家》讀後感2

最近,我讀了《肩挑一個家》這本書,一看到書名,我的腦海裏自然地就閃現出一個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形象來,然而,當我打開書本,細細閲讀時,才發現自己錯了,書裏的主人公卻是隻比我們大一點、甚至和我們同齡的小朋友。他們每天所思考、所經歷和所承擔的事,卻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像。

你看,從小就是孤兒的薛馥華,能踩着三輪車帶養父去看病;心裏住着“小太陽”的胡繼汕,含辛茹苦卻樂觀地照顧癱瘓的媽媽;聾啞兒童朱恩漢,已經會為爸爸的幸福着想,拼命打工賺錢,只為給爸爸買一套穿出去相親的西服;身為國小生,卻有着很多大人都無法比的寬厚善心的華靈,幫助了一位又一位貧困兒童;乖巧懂事的陳能,日復一日地重複着照顧有內風濕關節炎的媽媽,再上學,再照顧媽媽的工作……

這一個個真實生活中的“小”人物,一幕幕感人肺腑的情節,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靈。他們小小的年紀,卻用自己的堅強、樂觀、勇敢、孝順、善良,肩挑起一個家,甚至承擔起一些成年人都無法做到的家庭、社會責任來,這與我們身邊那些平時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對父母稍不滿意就亂髮脾氣的小孩比起來,真是天壤之別呀。同時,我也領悟到,美德並不是一定要有什麼英雄壯舉,而是要從愛身邊的人,做好身邊的小事開始。

這不,我已經開始向那些美德少年學習了。星期天,奶奶忽然生病了,媽媽要帶我去看望。我靈機一動,以前都是奶奶照顧我、給我做好吃的,今天,我也給她做點吃的,相信奶奶一定會非常高興,病還會好得快些呢。心動不如行動,我立刻打開冰箱,找出奶奶喜歡的番茄、雞蛋、絲瓜等,還把一直不捨得吃的鱈魚拿出來,拉着媽媽,和我一起精心製作了奶奶愛吃的番茄蛋湯、絲瓜餅和香煎鱈魚。小心翼翼地擺放到多層餐盒裏,送到醫院,端給奶奶吃。看着奶奶吃得香香的樣子,我忽然感覺自己也好“偉大”呀。其實,美德就是要從關心身邊的人,做好身邊的小事而開始的呀!

同學們,讓我們學習美德少年,從現在、從身邊開始行動,每天幫家裏打掃一次衞生、給爺爺奶奶捶一次背、替老師擦一次黑板、捧一次本子,幫同學解決一下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肩挑起起家庭、班級、社會中我們該承擔的責任,人人都爭當一位美德少年吧!

《家》讀後感3

這次寒假,由於時光不足,匆忙看完巴金的名著《家》,不敢説完全看懂摸清。只能稍微説一説自我的感受。

這是一個成都地區的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潰的故事,故事發生在辛亥革命以後。長江上游某大城市有個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館。高老太爺封建專制,頑固不化,代表傳統封建的勢力。覺新是長子長孫,早熟而性格軟弱,受過新思想的薰陶卻不敢頂撞長輩,他年輕時與梅表妹相愛,但卻理解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後他過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愛自我美麗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個性是出嫁不久後梅就成了寡婦,回到成都,兩人的見面帶給他無窮的痛苦。不久,梅在憂鬱中病逝。覺新的弟弟覺民、覺慧用心參加愛國運動,遭到爺爺的訓斥,並被軟禁家中。覺民與表妹琴相愛,但爺爺卻為他定下親事,覺民為此離家躲避,覺新夾在弟弟與爺爺中間受氣。覺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個,他愛上聰明伶俐的婢女鳴鳳,但馮樂山卻指名要娶鳴鳳為妾,鳴鳳堅決不從,投湖自盡…至此,覺新有所覺醒,而覺慧則毅然脱離家庭,投身革命。

巴金以成熟的文筆揭露了封建專制制度的罪惡,揭露了在温情關係掩蓋下的大家庭的勾心鬥角,揭露了所謂“詩禮傳家”的封建大家庭的無恥。另外,他還描述了新思想下,新一代青年逐漸覺醒和反抗。封建勢力雖然強大,但那畢竟已成為過去,和現代社會發展相悖,始終會被社會所淘汰和遺棄,即使覺民、覺慧不站起來反抗,還會有千千萬萬的人站起來。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響,一方面在社會上用心參加宣傳革命思想的學生運動,另一方面在家庭內部和封建勢力、封建禮教展開勇猛的戰鬥。一個如此龐大的的家庭衰落,,雖然有點可惜,但封建專制始終是不可取的。

在這些充滿政治色彩的思想下,也不乏細節的描述。用了很多不一樣的修辭,景物彷彿就是為了主角的思想而生。比如小説一開頭寫風雪中那“黑洞”似的公館以及結尾寫覺慧如鳥脱籠似的離家。

《家》的另一個特點是洋溢着純潔濃厚的青春氣息。這種單純而自然的氣息,正如巴金所説:“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在歷史的洪流中,這本書永遠不會被淘汰,因為它是我們新文化運動的見證。

《家》讀後感4

家是什麼?家是王維《雜詩》中“來日綺牀前,寒梅着花未”的那朵寒梅;家是李白《靜夜思》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那輪明月;家是馬致遠《秋思》中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九曲迴腸;家是崔顥《黃鶴樓》中“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縷縷愁思;家是李白《春夜洛陽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那撩人的夜曲;家是張繼《楓橋夜泊》中“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那夜半歌聲;家是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似箭歸心;家是李商隱《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家,是靈魂棲息的港口,是心靈停泊的港灣。它在我們生活中是十分熟悉的,也是分親切温暖和睦的。然而在巴金小説《家》中高覺新一家卻是每天都在明爭暗鬥,是為了爭奪那點家產,正面以笑臉對着家人,轉身卻是在暗地裏説對方的閒話……這樣的.家,還是家嗎?

在巴金的《家》中,大概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種是逆來順受的孝順子弟,一種是思想前衞反抗封建的子弟。就拿“覺新”來説,他就是那些逆來順受孝順子弟,他“父親”自作主張讓他和現在的“大嫂”結婚,他心中雖不願意,因為他愛的是“梅”表妹,但他不敢為自己的愛情去爭取,只是惟命是從,結果最終還是和自己所愛的人分開了。思想前衞反抗封建的莫過於“覺慧”,他積極參加學生會,參加遊行,敢於表現對現實社會的嚴重不滿,敢於做出反抗。即使他爺爺不許他外出,他也並沒有就此放棄了學生會的工作,而是在家看書讀報,瞭解當天的時事新聞,通過不同的方式來反抗封建社會的統治,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滿。再看看今天,家家户户和和睦睦,極少存在家庭的明爭暗鬥,都是民主制度,家和萬事興,有什麼事情説出來和家人合夥商量解決,小孩子也有發言權,有時還能提出一些家長不能相處的解決方法,並不是一味的不分對錯的唯命是從;和那封建社會的那種“我是長輩,我説了算”的封建專制家長,逆來順受的孝順子弟,鈎心鬥角、互相傾軋、損人利己、口是心非的男男女女截然不同。

《家》讀後感5

讀完一本書,有很多感想,想要寫讀後感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巴金的《家》就是這樣一本書,這樣一本給我很多感想的書。我來談談我的感想吧!

經過一個寒假的時間,我終於將巴金的《家》讀完,這是一本反映了一個時代變遷的書。《家》以巴金嫻熟的藝術手法,塑造了眾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個形象都寫得有血有肉、個性鮮明、栩栩如生。

巴金老爺爺透過對一個大家庭的描寫折射出對舊社會舊制度的厭惡與憎恨,家只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通過家來痛斥了人與人在交往中黑暗、違心和奉承,通過三兄弟間性格的不同和對未來社會的不同看法進行了層層更加深入的分析,真讓人眼前一亮。

三兄弟中老大覺新的性格用現在的話來説就是懦弱到極點的那種人,在以前就稱他為無抵抗主義,是舊社會、舊體制的積極的擁護者;老二覺民則是站在老三覺慧那邊,但他並不像覺慧那樣衝動,有着沉穩的性格,對於進步先進思想十分接受,但意志不堅定,在必要的時候也會積極主動的爭取幸福,從這點上來説我還是很欣賞他的;我最欣賞的是老三覺慧,他是一個對前途未來充滿信心,堅定不移的相信舊社會一定會過去,舊制度一定會被捨棄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為他的這種性格使他和老大覺新的性格剛好背道而馳,就像兩條平行線不可能有任何交叉點一樣,也就註定着他們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

是的,在《家》中描述的這七十多個人物,各有各的鮮明特點,他們中大部分是舊社會、舊制度的擁護者,是當時社會的主流,但也有像覺民和覺慧這樣少部分的舊社會、舊制度的批判者,進步先進思想的接受者。也就是有了這些人,才使五四後中國人民慢慢覺醒,開始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文化。

那個黑暗的年代永遠地過去了,但《家》在批判那個時代的同時正昭示着青春的可愛,對啊!青春是多麼的可愛,我們正處於美好的青春歲月中,我們充滿了激情,我們的心裏洋溢着愛!

只要心中還有夢,就能忍住多少痛。無論什麼事情發生我們心中都要有夢。

只要心中還有愛,那就離快樂很近,離幸福不遠了!

《家》讀後感6

《家》這本小説是我讀的最快的一本。我讀書的速度並不快,但這本書兩天便讀完了,我自己都有點驚歎這個速度。我想原因有二,一是有任務在身,必須快速讀完,二是這本小説確實十分有吸引力,看着看着就全身心融入進去了,等回過神才發現原來已經看了這麼多了。

巴金的《家》這部小説,以四川成都為背景,寫出高家這個很有帶表情的封建大家庭漸趨腐朽的過程,其間表現了覺民兄弟和一羣新青年奮起反抗以及深受封建禮教毒害的女性的悲慘命運,控訴了封建制度對生命的摧殘,歌頌青年一代的反封建鬥爭以及民主主義的覺醒。

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高家三兄弟了。雖然他們是兄弟,但性格差異很大,所以對比起來就很有意思。

首先是覺新,覺新是一個很可憐的人。他本來也是一個有這自己的夢想和心愛之人的人,但由於封建大家長早就為身為長房長孫的他規劃好了一切,安排了他的工作和妻子,覺新沒有反抗,家庭的重擔落在他身上,他也默默承受。他開始用敷衍的方法來與長輩相處,以避免衝突。於是覺新的朝氣與青年夢想被生活磨盡,他處於極度的痛苦之中。後來又因為他的懦弱,妻子在生下二胎後死去,覺新才覺醒,幫助覺慧離開高家。覺新信奉着“作揖主義”和“無抵抗主義”,深受封建毒害但又受一些新思想影響,可悲又可憐。

然後是覺民,覺民是我最喜歡的一位,帶金絲眼鏡,温文爾雅,比覺慧理智,又比覺新勇敢。為追求愛情,逃出高家,堅決抗婚,最終取得勝利。他是介於覺新與覺慧之間的人。

覺慧可以説是三兄弟中覺醒最早最徹底的一個,或許是因為年少而無畏,受封建影響不深入。覺慧藐視等級制度與丫頭鳴鳳相愛,反對包辦婚姻支持覺民逃婚,大膽揭穿迷信的捉鬼、血光之災等邪説,最後義無反顧地從封建大家庭出走。但我又覺得覺慧身上還存在着他所出身的那個家庭和階級的思想印記,比如他對待鳴鳳的態度,一邊表示着自己的愛慕,説着並不在意鳴鳳婢女的身份,但一邊又想着要是鳴鳳處於琴的地位就好了。如果他沒有封建等級觀念,或許根本不會這樣想,所以我覺得覺慧並沒有完全跳出封建的桎梏。

《家》讀後感7

今年暑假,我讀了一本兒童讀物《百家姓》,作者是北宋年間吳越錢塘地區的一位儒生,全書一共涉及到504個姓氏,以此排列,宋朝的皇帝姓趙,所以趙排在了第一位。

《百家姓》裏從各姓的來源、名人、名事來演説他們的歷史和名人故事。比如説我爸爸姓謝,關於謝氏起源有3種説法:1.謝姓出自姜姓,是炎帝后裔申伯的後代;2.出自任姓,為黃帝之後。相傳黃帝之子25宗。3.為他姓改為謝姓。據《舊唐書不文苑傳》,衞州人謝偃之本為鮮卑族人,姓直勒氏,後改為謝氏,亦為河南謝氏。主要以廣東、江西、湖南等分佈較多,約佔全部謝氏人口的36%,安徽的謝氏人口分佈相對較少,但我的家鄉有一個村子全部是謝氏家族,聽爸爸説,我們就是爸爸的爺爺輩從那裏遷來的,現在我們都還有聯繫呢。

謝姓歷史悠久,傑出人才不絕於史,從古到今出了不少名人呢。如古時候東晉的謝安,曾率領弟謝石、侄謝玄、子謝琰迎戰苻堅的百萬大軍,在淝水一戰中大獲全勝,使晉室贏得偏安於江左的機會,謝氏家族從此也成為東晉的高門世族;南朝詩人 謝靈運開創了中國山水詩一派,世稱“大謝”,其後人 謝朓,則為永明體作家中的代表詩人,世稱“小謝”,二人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等、當代有中國音樂人、歌手、詞曲唱作者、演員、老闆、商人、特效製作人、青年企業家、po朝霆創始人的謝霆鋒;出生於安徽省合肥市瑤海區的著名主持謝楠及著名的模特謝東娜等等許多名人。我們學校也有幾名謝姓的同學,想不到我們謝氏家族有那麼多傑出人物,我要以他們為榜樣,不怕困難,努力學習,好好生活,要對得起自己的姓氏,不給自己的祖先丟臉,立志長大後為家族爭光,做社會有用的人才。

讀了《百家姓》,我感覺有了動力,有了奮鬥的目標,對自己的謝氏產生了自信和自豪。

《家》讀後感8

巴金是中國近代的著名文學家,而他的代表作《家》是被我們熟知的作品,通過閲讀這本書,我們看到了封建時代大家庭的腐朽,人們深受思想的毒害,帶給人們人生的不幸。今天,我們受到明主主義思想影響,在和平的年代生活,可以勇敢的追求自己的幸福,不懼怕一切阻礙,但是在舊時代是不能的,例如巴金的《家》中的長子覺新,就是因為包辦婚姻而不敢追求自己的幸福。

《家》圍繞成都的封建大家族高家展開,高家的孫子輩有三個男丁,覺新、覺民、覺慧,覺新在上國中的時候,由爺爺做主包辦婚姻放棄了自己喜歡的女孩錢梅芬,不僅自己沒能獲得幸福,而且這個女孩嫁人不到一年便守了寡,從此揹負上了一生的不幸,從覺新和梅芬的愛情悲劇中,我們看到了封建思想對人們的毒害之深,棒打鴛鴦這種事在那個時代已經是平常事,人們想要自由戀愛是難以實現的。而接受了新思想的青年覺民和覺慧則完全不一樣,他們認為大哥是一個迂腐的人,沒有勇敢的追求自己的幸福,因此覺新仍然是守舊主義的維護者。

在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高老太爺心中,一切都應該聽從他的安排,因此也為覺民安排了一樁婚事,但遭到了覺民的抵制,為了解決問題逃出了公館,與大哥覺新的做法完全不同,他是接受了明主主義思想觀念的人。而這是我們應該讚揚的,人們本來就應該為了自己的幸福而鬥爭,努力的去爭取。

讀了這本書,我們看到了五四時期人們在思想觀念上的巨大變化,新舊這種思想產生了激烈的碰撞。接收到新思想的青年人開始為了自由和平等而鬥爭,就像覺慧參加到遊行的隊伍一樣,是出於思想的反抗。覺新的戀人梅芬年紀輕輕變抑鬱而終,她本來是一個應該得到幸福的人,卻在封建家庭的干涉下成為了時代的犧牲品,是一個可悲的女人。

巴金用一家三兄弟的成長反應了封建思想和制度對生命的摧殘,歌頌了青年一代人明主主義的覺醒和敢於反抗的意志!

《家》讀後感9

在多數人對他嗤之以鼻時,唯我義無反顧地憐愛他,為他辯駁,為他申張,致以我對他地無限崇敬。他,便是巴金墨筆下的覺新。覺新,是高家長房的長孫。他也曾有過那樣美麗的憧憬,任年少時激情四溢的理想,青春激揚,義無反顧的追索,還有,一段青澀的戀情。而噩夢,封建禮教將他漸豐欲飛的羽翼禁錮束縛,將他謫入心靈受虐的牢獄之中,他是如何度過每一天的,實在難以想象。覺新,是一個孤寂的叛逆者,他在無盡黑暗冷酷的禮教中掙扎;他又是一個無奈的順承者,在咫尺光明的洞口躑躅。因為一個長孫的名分,他極其無辜地揹負了太多不該承擔地責任,他成為這個五房大家的主持者。他無能為力,他無法全然牴觸,他無止地掙扎吶喊又彷徨。無數次受辱,他潛藏內心的矛盾,又一個人默默承受,默默淚流,。忍。忍則安之,忍則和之。覺新可以忍受一切,忍受弟弟的責怪,忍受“懦夫”這個虛名。覺新絕不是懦夫,只是他深知自己的責任深重,他不可以為維護自己的幸福而棄去整個大家的寧和,他僅僅希望這個家一切安好如初,風平浪靜而已。所以他耗盡青春,流年去磨合圓潤一切矛盾,去周旋順承每一個人,亦去忍受一切不公或自私或愚昧。

現在的我們,過於張揚,過於高調,我們無法忍受一切不公,我們喜歡説:“這對我不公平!”我們總是毛毛草草,憂憂匆匆,喃喃埋怨社會的不公。何必要如此計較呢,疲累於世呢?能退則和,能忍則安啊!孝。孝為道德準則,恪守孝道是人之本性,責任。覺新是個絕對守孝的人,他孝於父母,孝於這個大家。他不會去抗拒,不會去抵制父母的決定,儘管他犧牲了與梅芬的愛戀,忘卻了與戀人的思念,他摒棄了一切叛逆與浮蕩。就這樣,他輕輕在高老太爺的耳畔吟着,在父親心頭勸着,在所有人面前點着頭,靜靜答應着,無論他是否真正應了。覺新,當今社會,我們到何處才能尋聽到這樣的覺新,這樣的人並未匿跡。只是,只是我們每個人的冷淡與漠視讓那些默默付出的覺新深埋在生命旅程的腳印裏。

我們總以為生活的充實滿足是自己的雙手創造的,可到臨終了,我們何嘗會想不到那些未得到報答的覺新呢?他們曾經那樣在寂靜的暗夜裏為你祈禱,伸手攙扶着你,直到生命結束。

《家》讀後感10

我並非是個熱愛看書的人,最先接觸巴金先生的文章也只不過是教材書中的巴金先生的幾篇節選,20年過去了,至今還記得學習《雷雨》時老師在課堂上的演繹,但唯一接觸完整的一本書是今年寒假和兒子一起讀的《家》。

《家》這部小説是從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的一個大家庭中説起的,講述了那一代人對自由,對愛情,對創新中國的夢想的追求和努力,和他們三兄弟做出的不同決定,是堅持還是放棄,是愛還是恨,是走還是留以及這些決定帶來的不同後果,越是讀到後面,情節越是起伏不定,內心越是激動不已。

《家》中塑造了一個封建壓制極其嚴重的大户人家,在這個家中有着不同性格,不同命運的人物。覺新無疑是這個時代大部分人的影子,他是一種悲劇,曾經深愛着梅,但讓他的父親用佔闔的方式決定了他的命運,娶了瑞珏。他愛他的妻子,但世俗的思想害了他,聽從別人的鬼話,將待產的妻子送到城郊,以至他的妻難產而死。他含淚忍受一切不義行為,不敢吭一聲,他活着,只為敷衍,豪無主見,這也正是舊中國的悲哀。然而丫頭鳴鳳對覺慧的不渝也是一個悲哀,這個悲哀是這個社會造成的,但麻木的人們不以為然,在他們心中丫頭擁有的權利不同於他們,他們是物品,可以當作人情相送。而覺民則不同,當他得知與馮家小姐定親時,為了自己的夢想毅然選擇離家,最終他在這個家庭中是最早取得小小勝利的人。

讀完了《家》,我的心潮澎湃,不知是為了覺民,覺慧的勝利而歡;還是為了琴,鳴鳳的大膽而喜;或者是為了瑞珏,梅的遭遇而泣;再不然,就是高老太爺的專制受到了打擊而歌……總之,五味瓶打翻的味道,難以用言語闡述。

《家》描述了封建社會各個階層的生活,《家》讓每一位讀者熱情,衝動和幼稚,《家》讓我們看到了青春給予我們勇於改革和創新的動力,不管碰到什麼坎坷和挫折,都要堅定信念衝下去,千萬別像覺新那樣一生充滿遺憾和內疚。

《家》讀後感11

家,可以讓你想到什麼?家,在人們的眼中,都是愛的代名詞,是避風的港灣,是永恆的棲息地,但無論如何形容,家就是一個能給你幸福温暖的處所,它就是愛。然而,巴金先生的小説中,“家”卻是一個明爭暗鬥卻不見硝煙的戰場。

《家》的故事發生在辛亥革命以後。長江上游某大城市有一個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館。

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爺,封建專制,頑固不化。長房長孫覺新,為人厚道,去很軟弱,原與梅表姐相愛,後屈從於老太爺之命而與李瑞鈺結婚,覺新的胞弟覺民、覺慧積極參加愛國運動,從而和馮公館的馮樂山成了死對頭。覺慧愛上了聰明伶俐的婢女鳴鳳,但馮樂山卻指名要取鳴鳳為妾,鳴鳳堅決不從,投湖自盡……至此,覺新有所覺醒,而覺慧則毅然脱離家庭投身革命。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他和鳴鳳的愛情。即使鳴鳳知道,婢女是不能和少爺相愛的,即使鳴鳳知道,他們的愛是沒有結果的,但她依然深深的愛着覺慧。她一直明白,做下人的便要好好侍奉主子,自己一輩子的命運也是掌握在主子手裏的。下人的慣有思想操控着她,使她並不抱有反抗的念頭。不,也許是在她的潛意識裏還沒有“反抗”這個定義,但當她和覺慧相愛時,這種情緒就產生了。“我只求你不要送我出去。我願意一輩子在公館裏頭服侍你,做你的丫頭,時時刻刻在你的身邊”。鳴鳳對覺慧如此深不可測的愛,給了她難以估計的勇氣和力量。於是就在那一天,鳴鳳帶着覺慧輕輕的一吻和“再過兩天”的承諾,在湖中尋找到了自己的歸宿。這就是鳴鳳反抗的爆發——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她沒有屈服,卻把生命獻給了真摯的愛情。她是為了追求幸福,自由等不可轉讓的權利而死,她是為了反抗封建家長制而死!

有句話説得“好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

《家》讀後感12

再來談談二表哥覺民,不知是因為我對"覺民"二字的反感,還是對某些事實的印證,總之覺民的開始除了第一句話都令我感到厭惡,彷彿是一個小人;也許有些電影的老二都是油滑的或是"覺民"讓我想起了那個電影的油滑角色,總之他在我的腦子裏一直是帶着一副金絲眼鏡(我並未看仔細他的描寫,卻腦中明確了他戴眼鏡的樣子,直到後來説到"那一副金絲眼鏡",令我也是很驚訝),很狡詐,很無賴的感覺,求家的讀後感。那封信,讓我對他的性格定了格…之後的一切彷彿是受最初印象的影響,令我很困惑:對大哥的憐憫--很假;對覺慧的關心--沒意思;對琴的愛情--也過於激進。只有最後的送別,讓我對他的認識又回到了零刻線,讀後感《求家的讀後感》。説明我好像錯了。但他到底是什麼人?我卻不懂了。我只明白他是一個介於覺新和覺慧性格中間的人,象牆上草,兩邊倒,沒有主見的樣子。我還覺得他是會毀掉琴的。最後他的"覺醒"令我有些欣慰,也看到了他光輝的未來。

談到覺民,就想到了琴。或許現在女子美髮比男子強多了,女學生進學堂也是天經地義的事了,所以下意識的我沒有認為這是錯的。並且我覺得琴也是一個優秀的女子。彷彿在我的眼裏,《家》講述的男子都是循序漸進的,而女子卻是愛憎分明的。一個優秀的新青年,徘徊在新與舊的之間,她這樣的尺度,最令我滿意。她不象鳴鳳和瑞鈺那樣有經歷,那樣"懂事",可卻給人一種可愛無暇並略帶憂鬱的感覺。覺民嘛,我看不懂。還要多説一些,我不知她和覺慧的感情是怎樣的。巴金費了一些筆墨去説覺慧以前是愛過琴的,我不懂為什麼這樣寫。最後他和她分別的一句句話和動作跟令我琢磨不清--他倆到底是怎麼樣個關係?我想,隨着年齡的增長與知識的增加,我會解決它的。這比我讀懂覺慧,讀懂覺民要容易得多了。

《家》讀後感13

席慕容,是我最喜愛的女作家之一。席慕容的文字是敏感而又細膩的,與其説是畫家的散文,不如説是詩人的散文。她的散文,文辭如水,一筆如舟,引領我們一步步走入一條條優美的水域。

我最喜歡的文章,就屬《一個春日的下午》了。“在離別之後,卻能得到一種相聚時無法得到的心情,那麼,又何妨微笑地面對這種命運呢?”人生自古傷離別。一起長大的玩伴,六年同窗的好友。當離別無可避免地到來,無盡的傷感讓人撕心裂肺。是席慕容的文章,教會了我如何勇敢面對離愁別緒。有得亦有失,換個角度看事物、看人生、看世界,你將會大有收穫。請記住,失去是為了更好地獲得,離別是為了再次地重聚。世間萬物,就像一枚硬幣,有正面就有反面,我們需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人生將會有不一樣的精彩。

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應該就是《心靈的對白》吧。“世間總有一些事,是我們永遠無法解釋也無法説清的,我們必須要接受自己的渺小和自己的無能為力了。”記得小升中的那場考試,原本信心滿滿的我,無法直面那不能接受的分數。於是,對於命運,我有新的認識。在命運面前,我們必須要承認自己的渺小與無能為力,有些事物是你無法為它畫出一張準確的畫像的。或許,真的變精確了以後,那原來最美的哪一點就會消失。世間萬物,美在不可預測性。只要,我努力了、盡力了,就勇敢接受命運的安排。

《在南下的火車上》,我最喜歡裏面的一句話:“在一切的痛苦與歡樂之下,生命仍然要靜靜地流逝,永不再重回。”人的一生就像是在乘坐一輛列車,時快時慢,可永遠都在向前行駛。無論你歡樂也好、痛苦也罷,錯過了便是錯過了,列車不能回頭,人生不能重來,美麗的風景只能記在心裏。相信吧,在某一個站口,會有更為美麗的風景。

讀《槭樹下的家》,如同一位老朋友向你娓娓道來,讓你在感懷之餘,又增長了許多人生的閲歷。

《家》讀後感14

花了幾個晚上,把《家》重温一遍。那是xx年年底還是08年年初,筱芸老師給我們看的,本來是想着把我所有感受統統寫下了,把我眼裏的他們一個個寫下了。卻總是寫寫刪刪,刪刪寫寫,終是沒能寫下來。

只剩下簡單的一些字、詞、句。在這裏,最讓人心酸的感情,是明軒和梅芬。明軒是一個受新舊思想參半的人,是一個夾在封建與叛逆中間的人,他有叛逆勁兒,卻不曾跨越,他是最艱難的,因為長房長孫的角色。婚姻不是自己選的,不夠勇敢為自己爭取···梅芬、瑞珏的死,將他的叛逆,從心裏牢籠放出來,只是,他已經滄桑了,就像那個時代的思想··· 而最後,覺慧的離開,算是他心裏的寄託,他將心裏的他交給了覺慧,讓他完成。明軒滄桑了,為封建的他,也為接受新思想的他;他笑了,因為他看到了希望。

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梅芬,沒有變過,因為這個角色,我喜歡了李小冉,她穿旗袍很美。梅芬是封建思想的犧牲品,是母親親手釀造的犧牲品。而温順的她,不正面反抗,而骨子裏,她一直是反抗的。從她得知母親賭掉她一生的幸福開始,她就已經絕望了,親手把藥倒掉。她説:

下輩子

我要投身做一滴朝露

夜裏悄悄地來

伏在我心愛的草地上

太陽升起時

無聲無息地死去

沒有人知道我來過

更沒有人知道我的離去......

她就像她的名字,梅。在嚴寒中傲立綻放,用獨特的魅力讓大家感受她的堅強和傲骨。 而明軒在湖畔吹簫,總就是那麼一首曲調,哀怨嗎?淒涼嗎?也許,更多的是他對自己懦弱的無奈吧!只能用這蕭,來釋放自己內心深處的自己,內心深處的思念!

多年未聞簫聲起,夜半更近痛相思;

生活已是平靜水,怎奈又起此漣漪。

此處抹淚話相思,彼岸結綵度新年;

今朝悔恨晚已矣,無力悲劇憾終生。

我好像喜歡上了明軒的簫聲,只是,一直找不到這曲子的名字。這劇,一遍下來,流了三次淚,明軒婚前聽聞梅芬遠嫁宜賓時,衝出去的時候;第二次是覺慧聽聞鳴鳳投湖自盡時候,跑長廊之時;第三次是覺慧坐船離開成都,看見覺新來送別時。這三次,都有那個簫聲,都是這個調。

我好像喜歡了看書,重新喜歡上了文字···

《家》讀後感15

家,對我們來説是温馨,舒適,安心的代名詞。它是幸福的港灣,庇佑着我們這些稚嫩又天真的孩童。而我們也滿足地處於父母的懷抱中汲取温暖與幸福。

但是,在《家》中,在這個由四四方方的磚瓦組成的院子裏,在這個抬頭看不到廣闊天宇的囚籠中,在這個封建禮教壓制灌輸的孕育之下,裏面的孩子就這樣長大了……

他們接受着同樣的現實,但是卻演繹了不同的人生,在這無邊無際的黑暗中,他們又處在怎樣的漩渦中掙扎?這部書中我最欣賞的是老三覺慧,他是一個有思想,不聽天由命的抗爭者。許是他的兩個哥哥的經歷讓他處於理性的叛逆中。他關心時事,他熱血沸騰,他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許是他有一顆悲天憫人的心註定了一段悲慘結局的戀情。他喜歡上了婢女鳴鳳!這在那個時候是相當不允許的!鳴鳳是一個機靈天真,清秀勤勞的姑娘。他們並沒有過多的交往,但是,彼此的心意是相同的。最後,在覺慧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在老太爺不可更改的命令下,鳴鳳寧死不願嫁到別人家,不願悔了清白。於是啊,她悄無聲息地投入冷冽的湖泊中。在死前,她在掙扎,她在等那個喜歡的男人温柔的呼喚她的名字。可是,沒有,沒有人在意她的死活吧!她活着沒有任何希望,她選擇了死亡。不,她是選擇瞭解脱!不知她在尚未沉底的那一刻,她是否後悔。可憐的覺慧是在第二天,她死後才得知的,他後悔,他悲痛,他跪在湖邊等心中的她告訴自己這是一場夢。可惜啊,現實不是個善人。這一場悲劇就以她的死終結了,但在他心中留下的殤卻怎麼也揮不去。他發覺在這個所謂的“家”中,他沒有任何思想,這個“家”中沒有温馨,只有無窮無際的折磨!是呀,它要把人折磨成怎樣才肯罷手呀。於是,已經失去信心的他選擇了逃亡,逃離這個樊籠,逃離這個沒有一點人情味的家。同樣老二覺民已失望,老大覺新也無可奈何的忍受着。

於是啊,一個好端端的家變成了這樣。

若是這樣的家拿到我們現實生活,我想沒有幾個人能受得了吧!即使如此,真正珍惜家的意義的又有幾人?因為一些小事就離家出走,因為在一件衣服的顏色上有分歧鬧離婚的人,甚至還出現了一些家暴的行為等等,這應當引起我們的反思。社會在進步,親情卻在淡泊。以史為戒,我們應該有些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