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讀《全球通史》有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85W

讀《全球通史》有感多篇

讀《全球通史》有感1

本書作者L.S斯塔夫裏阿諾斯是美國加州大學的歷史學教授,享譽世界的歷史學家,曾獲得過古根海姆獎、福特傑出教師獎和洛克菲勒基金獎等一系列學術榮譽。雖然他以《全球通史》享譽世界,但實際上他著述頗豐,還有大量其他作品為學術界稱道。其實他的作品還遠不止這一部,他的作品還包括《1453年以來的巴爾幹各國》、《奧斯曼帝國:它是歐洲的病人嗎?》、《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歷史進程》和《源自我們過去的生命線:新世界史》等。可惜的是,這位享譽世界的歷史學家於20xx年3月23日在美國加拉荷尼亞去世,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第七版《全球通史》也成了最後的版本。

《全球通史》是一部“經典中的經典“這本書問世30多年來一直暢銷不衰,不斷再版,不僅為英語國家讀者所喜歡,而且還被翻譯成多種文字成為在全世界擁有最多讀者的通史類作品。

這部書包含了人類的起源、文明的嬗變,有帝國的更迭、宗教的擴散;有對歐亞大陸諸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運的宏觀思考,也有對著名歷史事件的詳細介紹;有對人性善惡本質的哲學分析,對文明是“詛咒”還是“福音”的辨證評價,也有對世界愈加兩極分化的人道關懷對人類歷史上諸多災難的淵源――社會變革總是滯後於技術改革――的憂慮與警示

這本書之所以可以享譽世界,還在於它是“全球史觀”的代表作,是迄今為止全球史觀最有影響力的作品。其實在西方,早在啟蒙時代就有人試圖以全球視野來闡釋歷史。

正如作者本人所説,我們自己這一代人是西方主導的歷史觀中成長的,我們也生活在一個西方主導的世界裏。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是西方享有政治、經濟和文化霸權的時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和這後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結束了這種霸權,世界地圖上歐洲殖民帝國的消失就證明了這一點。地圖上許多地方的名字和顏色都發生了劇烈變動,從而顯示出20世紀中葉湧現出來的這個新世界。

我們漸漸不情願地認識到,在今天這個世界上,傳統的西方導向的歷史觀是落後於時代潮流並有誤導性的。為了理解變化了的情況,我們需要一個新的全球視角。儘管伴隨着種種精神求索的陣痛,世界卻已經完成了其從舊到新的轉變。

新世界需要新史學。20世紀60年代的後殖民世界使一種新的全球歷史成為必需,作為讀者,作為一箇中國人,在看到這部《世界通史》時受到了一種震撼,這是一部真正打破了國家界限的作品,它站在全人類的角度審視整個世界從古至今的每一幅過往的畫面。是呀,人類總是要向前看的,不能總在打破一種桎梏而進入另一種桎梏,而是要超越這些桎梏,上升到一個新的更高的起點之上。感謝作者,也許一部書的價值不在於他在學術上取得如何大的成就而是在於他也許會影響某個讀者的生活態度,進而可能影響讀者的一生。

向已故的一位歷史學巨匠,本書作者L.S斯塔夫裏阿諾斯教授致敬!

讀《全球通史》有感2

一直以來就很喜歡讀歷史,感覺可以穿越回那個風雲激盪的年代,與那些歷史中有趣的人們進行交流。陸續的看了很多與歷史有關的書籍,但都是片段式的,就連國中、高中上歷史課所學到的歷史,也是明確的劃分出了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這次閲讀《全球通史》這本書算是連貫性的對整個人類的歷史做一次梳理,把以前看不清楚弄不明白的一些歷史事件的關聯性,看得更加通透。

這本書的時間跨度是從史前史到xx世紀,作者斯塔夫裏阿諾斯是美國加州大學的歷史學教授,已於20xx年去世,這本書是其最後的版本。

《全球通史》這本書有意識的淡化世界史中政治方面的內容,而把全人類的文化、社會生活的演進作為史學考察的重點,儘量以更加客觀的角度來描寫歷史,讓讀者真正進入到"整體世界史"的思考境界,而不侷限於個別地區和個別國家,對現實世界具有啟發意義的思考,便於讀者理解"民族國家"形式遮蓋下的真實世界。

這本書從人類還是食物的採集者講起,到人類進化為食物的.生產者,進而人類發展出古典文明,歐亞大陸上的中世紀文明,也沒有忘記非洲大陸上的人類文明演進,以及一些在燦爛文化邊緣的被孤立的文明,最終講到新興西方世界的興起與衰落,宏觀上十分的全面。

這本書的每一個篇章的最後一節內容都是歷史對今天的啟示,這些啟示帶給我們的思考都非常的有意思,和我們上中學時死記硬背的歷史意義很不一樣,這些啟示與思考並沒有一個很準確的結論,它涉及方方面面,卻帶給人很多思考的空間。比如第一篇講述了人類作為食物的採集者,可以採集到的食物種類很繁多,那時的人類死亡多是因為意外和醫療條件的落後,如果一個人順利的活着,壽命並不比現在人類壽命短,這與他們豐富而又健康的飲食,以及適量的運動是相關的,現在的營養學家推薦給人們的健康飲食與當時以採集為生的人們所獲得的食物結構是十分相似的,那個時候人們也主要以植物的果實為主,肉食的攝入量十分有限,而且那時人類的食物種類遠比現在豐富,結構也更加合理,書中引導讀者以此來反思現在生活中人類的飲食結構。諸如此類對於生活方方面面的思考還有很多,這也正是這本書有趣的地方和意義所在。

講到有關非洲大陸的章節,也在敍述歷史的同時引導人們思索曾經有着燦爛文明的非洲,是怎樣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書中提供了史實和其關聯性,但把思索的部分留給了讀者。所以這是一本需要細細去讀,慢慢去想的書,每一次閲讀都會給我帶來不同的收穫,因為今天的我們也在進步,隨着文明的進步我們對歷史的思考也會更有深度、更有廣度。

人類學為人類提供了一面巨大的鏡子,使他們能夠從中窺見自身無盡的變化。

讀《全球通史》有感3

雖説“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今年因為疫情的影響,我們難以“行萬里路”,但只要不讀死書,好書亦可開闊我們的視野,更能啟發我們的思考。不同往年的遊覽祖國大好河山,今年暑假我將視野橫向展開至全球,縱向延伸數萬年,站在斯塔夫裏阿諾斯的肩膀上,進行了一場思想的出遊。

本以為這部長達一百萬多字的通史會是一段相當枯燥的旅程,且充滿了尷尬的翻譯,沒想到開卷伊始這本書就給我上了一課——凡事不能想當然,更不能有偏見。這本書與我的預想大相徑庭,翻譯絕不生澀,生動的文字瞬間吸引了我,實在忍不住為它打call。

講了這麼多我的感受還沒切入正題,畢竟歷史不只是故事的延續,我們更需要以史為鑑,將其作為輔助自己審視事物的工具。

首先從作者著書的初衷來看,他認為傳統的以西方為中心的歷史是具有誤導性的,作者盡力以整個世界的角度,表達全球不同地域間的相互影響,且目前史學史對此觀點一致認可。這證明了從全球角度看世界才是當今趨勢,不可能以某個獨立的區域為重心。回望歷史,我們從近代説起,清朝自認天朝,鄙夷其他國家,最終下場就是固步自封,使這個千年來領先的國家落伍於世界發展的進程。槓精這時可能會説了:“現在是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他國發展得如何誰還不知道呢?”那二戰時的軸心國呢,退一步還有歐洲的傳統列強呢?德國曾雄踞大半個歐洲,日本佔領了幾乎整個東亞和東南亞,意大利風頭也不可一世。曾自居軸心國的他們可曾想到:德國一路猛攻蘇聯竟止於斯大林格勒,又被一路反攻;偷襲珍珠港的日本,野心被兩顆原子彈徹底摧毀;意大利由於輕敵竟在希臘就已吃癟。二戰過後十年內,亞洲殖民地紛紛獨立,二十年內非洲殖民地也獲得瞭解放,那些所謂的“高等民族”早已失去當時四處擴張領土的“輝煌”。這些國家即使曾列世界的前沿,但從不代表是世界的霸主。

讓我們將視線拉回到當今,美國所謂的美國至上純粹與上述例子大同小異,沒有哪個國家能成為世界的軸心。美國所強調的國家利益是有悖於歷史發展大趨勢的。無數事實證明:只有能吸取他國的長處,才能保持在世界前列。歐洲若沒得到造紙術和印刷術,文化就無法很好傳播;若沒有指南針,就不存在地理大發現以及大規模殖民,更不知道現在能否有美國的存在;若沒有火藥,美國也不可能擁有如今的軍事地位,可能都還在冷兵器時代呢。

我尚不懂史學更不通政治,只在此表達一點拙見。然而這點拙見卻是我表達對學習歷史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的媒介。其實,讀史學史重要的就是有自己的一點思考和一點感悟,不求精深不求完確,作為一名學生更不需成為一部活史書,但憑興趣和熱愛盡情涉獵罷了。讀完《全球通史》,我感覺腦袋裏並未塞滿艱澀的知識,而思想卻更加豐滿,自以為大有所益,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