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讀儒林外史有感精品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96W

讀儒林外史有感精品

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一部十分有代表意義的長篇諷刺小説,作者以細膩的筆法、真摯的情感真實的再現了康乾時期科舉制度下讀書人的羣像,那麼你知道《儒林外史》讀後感該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讀儒林外史有感優秀範文_儒林外史有感800字作文,歡迎大家查閲!

儒林外史讀後感範文1

《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清代小説家,字敏軒,號粒民。吳敬梓出生於豪門,卻淪為窮儒,家境的升沉變化,使他體會到世態炎涼,為其創作《儒林外史》打下了基礎。全書共五十六回,三十多萬字,描寫的中心是儒林文士。《儒林外史》表面上寫明代生活,實則展示了一幅清國中國社會的風俗畫。

全書以一位正直文人王冕的故事為引子,接着寫了周進、范進中舉的故事。周進是個老童生,一生之中科舉不得意,直混到給商人管帳的地步。在商人的資助下,他捐了個監生,又先後中了舉,成了進士,官至廣東學道。在南海主考時,他拔了五十四歲的老童生范進。范進中舉後,竟發了瘋病,被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醒。

我尤其欣賞第三回《范進中舉》一節,能代表全書思想藝術的主要特色。作品開頭寫的是范進的主考官周進,因幾十年落第,已經六十多歲了,仍未功遂名就。他滿腔哀怨,見到貢院,痛哭不已,一頭撞在號板上,眾人急忙搶救,才算活過一條命來。後來在親戚朋友的幫助下,再次應試,竟巍然高中,做了欽點廣東學道,一舉成名。小説就通過他引出了范進。作品寫道:“周學道坐在堂上,見那些童生紛紛進來:??落後點進一個童生來,面黃肌瘦,花白鬍須,頭上戴一頂破氈帽。廣東雖是地氣温暖,這時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還穿着麻布直裰,凍得乞乞縮縮,接了卷子,下去歸號。”——這便是這段故事的主人公范進。范進交卷時,周進“坐在上面,只見那穿麻布的童生上來交卷,那衣服因是朽爛了,在號裏又扯破了幾塊。周學道看看自己身上,緋袍金帶,何等輝煌。”通過衣着形貌的簡單勾畫,揭示出兩個人物截然不同的命運,形成帶有濃厚感情色彩的鮮明對比。接下去寫被錄取做了秀才的范進為“恩師”送行,又作了進一步的渲染:一方面,是“學道轎子,一擁而去”,何等的威風、煊赫!一方面,是送行的范進,獨自送到了三十里之外,懷着感激而又惶恐的心情,在那兒“立着,直望見門槍影子抹過前山,看不見了,方才回到下處”,何等的卑微、可憐!這個開頭頗具深意。它把兩個有着同樣傷心史的人物放在一起,一個因功成名就而飛黃騰達,顯赫一時;一個卻因科場失意而窮困潦倒,卑躬屈膝。兩種不同的氣派、景象,構成強烈的對照,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科舉制度造成的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核心。

范進中舉後,書中這樣寫:“他笑了一聲,道:‘噫!好了!我中了!’説着,往後一交跌倒,牙關咬緊,不省人事。灌醒過來,竟發了瘋,一邊叫‘我中了!’,一邊往門外飛跑,一腳踹在塘裏,掙起來,頭髮都跌散了,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此時竟需要他平日害怕的胡屠夫打他一巴掌,他才清醒過來。”他周圍的人在他考中前後也儼然兩副嘴臉,其中尤以胡屠户表現得最為典型:先前的“現世寶窮鬼”一下子變成了“賢婿老爺”,連“尖嘴猴腮”也頓時變成了“體面的相貌”。這個故事揭示了科舉制度對讀書人及整個社會毒害之深。

《儒林外史》之所以廣為流傳,其主要優點有三:其一是小説的諷刺藝術:《儒林外史》諷刺的矛頭雖然直接落在某一個人的身上,卻始終使人感到人身上的罪惡歸根到底是社會的產物,是當時的科舉制度造成的罪惡。比如像周進看見號板一頭撞倒,范進聽見中舉忽然發瘋,馬二先生遊西湖無心賞景,只是大嚼零食,留意於自己所選八股文的銷路,都使人感到是那個社會造成的。其二是《儒林外史》在諷刺上並不排除誇張:像嚴監生臨死為兩根燈草不肯嚥氣,周進撞號板,范進中舉其母快樂得一命嗚呼都是。但作者的誇張並不使人感覺虛假,而是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其三《儒林外史》的結構獨特:它沒有貫穿全書的中

心人物和主要情節,而是分別由一個或幾個人物為中心,其他人物作陪襯,組成一個個相對獨立的故事。每個故事隨着有關人物的出現而展開,又隨着有關人物的隱去而結束。

《儒林外史》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狀態為中心,揭露了科舉制度對士人的毒害,進而諷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聵無能、地主豪紳的貪吝刻薄。附庸風雅的名士的虛偽卑劣,以及整個封建禮教制度的腐朽和不可救藥。

儒林外史讀後感範文2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這是《儒林外史》開頭的幾句。可以説,這也是整本書的靈魂所在。

這些話雖然已是老生常談,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幾個"學而優則仕",正是這句話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讀書人。他們把讀書當成敲門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圓如意,書中自有美嬌娘……".為了金錢,為了財富,他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髮垂髫考到白髮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樑灝,花白鬍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為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魯迅先生稱封建禮教為吃人的禮教,那麼稱封建科舉制度為害人的制度也不為過了。

讀書,其實強調的是一個漫長的求知過程。王國維説得很好,讀書分為三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這是立志。"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奮鬥。"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才是最後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錯了。在我看來,讀書就是人在不斷汲取精神食糧的過程。其中最關鍵的在於吸收,然後再轉化為自身的力量。這與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飯,吸收營養,再促進自身生長。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學子們只注重"食",即數十年如一日地讀書,卻忽視了吸收。讀書對他們來説,只是一個敲開榮華富貴之門的工具。一旦達到目的,這個工具也就毫無價值了。這些人,即使讀一輩子書,也不會有半點知識吸收轉化成自身力量。這些書,除了造成他們的"營養不良",別無他用。

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渾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沒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從小就因為家境貧寒而為鄰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羣書,更自學成為了畫沒骨花卉的名筆。此後,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縣財主都來索畫。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徵聘王冕出來做官,他卻隱居在會稽山。後人提到王冕時,常常稱其為王參軍。但王冕何曾做過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為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鱗角了。

幾百年後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時而為當時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歎息,時而又為貪官污吏的卑鄙醜惡而憤怒。吳敬梓以其幽默詼諧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的入木三分。難怪後人有"慎勿讀《儒林外史》,讀竟乃覺日用酬酢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之歎。

儒林外史讀後感範文3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題記隔一窗而思慕入房的白月光,皎皎。傾瀉了掌中的《儒林》,行行列列的小字,清晰地透過悲憤交織的我瞳孔,同珠璣一般敲擊在心頭,錚錚有聲。隨之,一浪一浪歎息灌滿了夜的陰霾,染深了牆頭的影……

掩燈,昏昏而入夢。

我只覺全身輕輕然,隨風路過平蕪,攀過疊巒——原來我是一粒捻着風的沙。我悄悄尾隨着一個眉目明朗的少年郎,他喚做匡超人。流浪杭州的他,如今因父重病,滿肚牽腸。幸得馬二救濟,才僕僕回了家。

我棲落在蔽陋的草屋前望着他——晨光未開時,便殺雞,賣豆腐,後有為老父親熬藥煮湯,伺候拉撒;深夜未寐時,一盞青燈黯黯,偏是埋頭苦讀。我隨風而入室,看見他單衣在身,手持書卷,夜的冷瑟,凍得他直哆嗦,也不肯懈怠……連那書冊都被他來回翻讀有些鬆散了,黯淡了。如此日復一日,入試,放榜,中舉,苦盡甘來。我望着他,在仕途平步青雲,再渡杭州尋潘三,竟結交假士,偽造朱籤,替人考試,謀取私利——樁樁件件把我的心打得似上的浮萍。就連昔日恩人牛二遇難,他只忙於撇清自保。一步一步,踏入淤灘,淪陷……過往的歲月,那個眉目明朗的少年,什麼時候變得模糊,碎散直至零落……

我晃晃然後醒來,滿腹沉甸甸的心情,只覺這夢恰如庭草葳蕤,蔓越了半個世紀……可幸的是今日晨光微熹,將昨日的陰霾盡數刺破。我不禁深深歎息那個喚做匡超人的少年,原本樸實敦厚,如一粒白沙,安居在紛雜如麻的社會,即使艱苦渺弱,卻透着骨子裏的白淨正氣,使人稱道。後來踏入科舉,廣結假士,終日在黑沙灘裏摸爬,漸漸被利慾燻黑了心;權勢矇蔽了雙眼。就如“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惹滿身的腐黑與薰臭。

人活得脆弱,環境的黑白,容易改變自己本真的顏色。一個環境,漫長一種風氣,一個人不能夠決定所處環境的好與壞,但也不是束手無策。不能決定其他,那就主宰自己!即使在“黑沙”遍野的環境,若使自己心堅意定,追逐着堅強,白沙在在涅依然潔白!

如今的我正處九年級,想想自己升業緊迫——就如面對白沙與涅的抉擇,自己應持有怎樣一份態度!偶爾的閒暇,撥開不相關的人海,一心奔赴學海。有時跌進難題的苦海,無論苦思冥想,卻依然等不到白帆駛來。突然,從窗外傳來明朗的嬉笑聲,內心便是搔癢難安,一點一點似雜菜冒探。頭不自主地往外一探,只見成羣的人騎着單車,沐浴暖陽——好不羨煞我!內心的糾結:到底是墮落為涅,拋開學習與她麼為伍;還是苦一時風雨,堅持學下去?走吧,…去放鬆一下……我猛然站起身,堅決地走到窗前,“哐”,把門窗關牢。回到書桌前,在次握筆,湧入題海……

白沙與涅不過是一種外在環境,真正要抉擇的是要做白沙或是像涅一般,還要取決於自己!人之初,性本如“白沙”,而匡超人是抵制不住外在的誘惑,一步步將自己推入涅灘,親手掩埋了自己的質樸與厚道,葬送大好人生,實為諷刺!所以最一個明智的人,不要因為外在因素而動搖本真!

一切本意,由心而生;一切答案,由心而擇。就算你處的環境再壞,又能如何?或白或黑,或懦或固,但總堅持那個最優秀的自己!

我是一粒白沙,捋過浮潛,不再折法,逍遙我的人間。

儒林外史讀後感範文4

我最早接觸《儒林外史》還是在很小的時候,因為吳敬梓先生是我們家鄉人,我小時候就經常聽到老師們説過《儒林外史》是一本很具有時代意義的書,並且建議我們去讀它。但是小時候太小了,有許多還不能夠理解,所以我長大了之後就開始讀它。

在整個小説中吳敬梓先生,都用非常鮮明的諷刺手法,表現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統治,以及八股取士制度的腐朽。同時吳敬梓先生的語言也是非常有特色的,採用了許多全椒地方方言。

當我讀了他的書,我才發現原來他所寫的東西,全部都來源於他的生活中。書中最為典型的是周進和范進兩個人物,也是給我印象最深的兩個人物。

周進,想要考取功名,但是始終沒有成功,於是他就跟着商人,替他們管賬,相當於一個賬房先生。有一次,他經過考場,突然想到自己平生的遭遇,就嚎啕大哭,哭得死去活來,他的朋友看見了,實在於心不忍,替他捐了一個官。范進,一個考到鬍子花白都沒有考取功名的一個讀書人。常常受到自己岳父胡屠夫的白眼。一次偶然,周進看見范進這麼大年紀還在考場裏考試,就問他的原因,范進和他説出了自己的遭遇,周進聽了之後,覺得兩人的經歷遭遇十分相同,於是非常同情他。

周進作為主考官,在審閲范進的試卷時,特別關注了他,周進第一次讀范進的文章,覺得他並沒有什麼才華,但是又想到了兩個人相遇非常相似的身世,於是就看了第二遍,看第二遍之後,他覺得他寫的還不錯,於是就看了第三遍,第三遍之後,他拍手叫好,説范進寫的太好了。從這裏我們不難看出,范進的確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可是之前的考官卻沒有發現他有才華,這就説明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腐朽的統治和官僚機制的腐敗。

在這個小説中,我看到了各類人士對於“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一方面真實的揭示人性被腐蝕的過程和原因,從而對當時吏治的腐敗,科舉的弊端,禮教的虛偽等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諷。

我覺得《儒林外史》想要表達的就是:不要過於重視錢財這些身外物,不一味追求名利富貴,要放開自我,追求思想自由。雖沒有人仗着學識換來的權勢蠻橫鄉里,不要賣弄自己的知識換取財富。周恩來曾説:“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們學習不該為了名利,而是為了祖國將來的繁榮富強。

儒林外史讀後感範文5

今年寒假教師佈置寒假作業時,要求讀《儒林外史》,我興趣濃濃地讀了起來。這是古代有名的諷刺小説,我讀了兩三片後,發現果然名不虛傳,它讓我愛不釋手。

書中的《范進中舉》一文深深的吸引了我。它主要講述了范進在自我堅持不懈的努力和周進的幫忙下,相繼中了相公和老爺的故事。54歲的范進在考相公時巧遇學識淵博並且富有同情心的學道周進。他一看范進的考卷十分生氣;二看,覺得還有玩味之處;三看,不禁拍案讚歎“真乃千古至文也”。於是周進將范進錄為第一名。之後,他又瞞着老丈人胡屠户去考試,結果又高中舉人,可結果卻讓他喜極而瘋……

《范進中舉》這篇故事深刻的揭露了八股科舉制度對古代文人的摧殘,《儒林外史》正是經過這樣一個個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批判了八股科舉制度,揭露了當時殘酷的法律和統治者的腐敗無能與虛偽。

文學是比鳥還飛的遠的夢想,比花開的還美的感情,比星閃的還亮的智慧,讓我們多學文學,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