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論語心得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9.05K

論語心得讀後感【精品多篇】

《論語心得》讀後感 篇一

不同於春節紅紅火火,讀書要心自然涼,要的是專注修心,火候不可太過。

似乎曾經見過,一千年前也許與他品過茶論過學;他對世俗施教對人民的教誨不難看出;看他風情淡雅學富五車書,那和睦之下更沒有更深之意。如何想如何做又不温不火,如他是船伕不需錢直接渡河也許還能改變人心修教。

似乎與論語而從他相見,又于于丹更深領悟,更喜歡翩翩君子而不是莊重面孔,孔老夫子為何賢德賢能為何寬宏大量飽含其中,並不是在品書似乎更能親人,似乎不是誦讀而是直接對調,他為講師,吾為學生,于丹為聚緣人。

妙句不説,精髓片面何處不在,置身仙境之處的人何不嘗知道內也如凡塵一般。從偷窺者到勝任只一步之遙,只是否到情到義是否為灑汗好男兒亦或是郎才小書生時代隨於變化,本心質不變便天變樣,一千年前教書知道又豈是今日草草二十章能理解?解字解意最重要為解心,人又七情六慾但並不會看一字有同樣體會,那些感覺豈豈不過千張便收尾?她所之事不可能只出於于丹之口但于丹之説定位他心之所向眼之所見只不過不同之意不同之人領罷。

如何?手捧竹卷書頭扎髮帶盤頭嘴裏唸唸有詞身旁是等石桌伸出桃園世外桃花緩緩落下,此處美景何處有?志心中心如神明便若斯飛天也不覺如讀書來的輕盈,聽他談國家大事何治何説何學何親,似以為朦朦欲睡安心睡便可,一切如他所説如果能一張嘴説完所有人睡熟無人高議自己飛上一片寂靜又豈不是天下太平?

《論語心得》讀後感 篇二

于丹在《論語》心靈之道中推介了好多個小故事,用來説明心靈的強大力量。濃縮于丹心靈之道的主題就是,心靈中至為美好的一面是積極的心態、自信和勇敢。當然,似乎有人以為這是在勵志,因為在世界知名的勵志學家,如卡耐基和拿破崙希爾還有安東尼·羅賓斯的書中,充滿對這三種力量的喚醒和訓練。

——“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

——“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以約失之者鮮矣。”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方,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首先肯定的是,作為一篇勵志的小散文,這個演説是成功的。上面那些是于丹老師摘自論語中的原話,構成了演説的論點,這些論點我們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吧。但是,與論點比起來,我倒是覺得文中的三個小故事讓人印象深刻,並且和勵志的主題更加接近一些。批評于丹老師假借論語之名行其它主題的演説和出書甚至出名之實,這樣的話,一向對於美好的事物都持支持態度的我説説不出的,也就是想想而已。呵呵。

話説回來,于丹老師還是一個富含哲理意味、平和而通達的智者。上篇文章也説過,各人讀歷史各取所需,下面摘一些于丹老師此篇中較為美麗的文字。

一個有風骨的驕傲,在外在一定不是張揚的,這就是所謂“泰而不驕”的——于丹老師。

“我曾經看到過鈴木大拙在他的書中記載了一個日本江户時期的故事。當時有一個著名的茶師,他跟隨着主人去京城裏辦事。碰上了一個浪人挑釁身着武士服防身的茶師比劍。這茶師只好老老實實地説我就是個茶師,我不懂武功。這個浪人就得寸進尺,説你既不是一個武士,你穿着武士的衣服,你就有辱尊嚴,那我就更應該跟你比,你就更應該死在我的劍下了。茶師一想,就説你容我幾小時時間,今天下午我跟你還約在這個池塘邊見。那個浪人想想就答應了,説那你一定來。這個茶師就走了,他直奔京城裏面最著名的大武館,求大武師教給他一種作為武士最體面的死法。武館的主人當時就驚詫了,他説來我這兒所有的人都是為了求生,你是第一個求死的,你是為什麼?他説我是個茶匠,我就只會泡茶,但是我今天遇到了這麼個情形,我不能不跟人家決鬥了,我想死得有尊嚴一點。武館的主人説,你是這麼著名的一個茶師,那好吧,你再為我泡一遍茶。茶師想了想,很傷感,説這可能是我在世界上泡的最後一遍茶了。所以他就做得很用心,他很從容地看着山泉水在小爐上燒開,很從容地把茶葉放在裏面,洗茶、濾茶、然後一點一點地把茶倒出來,捧給這個武館的主人。這主人就這麼一直看着他這個過程,看完了以後他喝了一口茶,他説:這是我一生中能喝到的最好的茶,但是在這個時刻,我可以告訴你,你已經不必死了。茶師説:哦?你要教給我什麼嗎?他説:我不教你,你只記住,你用泡茶的心去面對那個浪人,我就告訴你這一句。這茶師就回去了。回去他看見那個浪人已經在那等他了。浪人很囂張,當時就拔出劍來,説:你回來了,那我們來開始比武吧。茶師就老在想着那句話,説我心泡茶的心面對他。所以他就不着急,他笑笑地看定了對方,然後從容地把自己頭上的帽子取下來,端端正正放在旁邊,然後解開身上寬鬆的外衣,一點一點疊好,壓在帽子下。他還笑笑地看着對方,拿出綁帶把自己裏面的衣服袖口紮緊,再拿出綁帶把褲腿也紮緊,他從頭到腳,一點一點地在裝束自己,一直氣定神閒。對面這個浪人就越看越惶恐,越看越惶恐,因為不知道他武功有多深,就被他的眼神和笑容給嚇得內心心虛起來。等到這個茶師全都裝束停當,最後一個舉動就是拔出他的劍來,欻,就揮向了半空,然後棒喝一聲,停在了那裏。因為他也不知道再往下該怎麼用了。他停在那以後,這個浪人噗通就給他跪下了,説我求你饒命,你是我這一輩子見過最有武功的人。”

《論語》讀後感 篇三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我的感悟:

這段話,是文與質交織結合的意義;是君子的品格所在;同時,也是孔子——這位偉大思想家對於品行和行為的極大影響所在。

我覺得,外在的文采和內在的思想,一個是禮樂之儀,落落大方,行為得體;一個是仁義之師,心中坦蕩,心有對向。二者的本質區別,就在於一個“心”字,過分追求內心的滿足,丟了禮節,只會令人不安,失去了相互間的信任感;過分拘於禮數,裝腔作勢,實則空心一顆,披着一層虛偽麪皮,令人生惡。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心”和無“心”的人也會經常存在。有心者助人為樂,愛打抱不平,卻會在不經意間傷害到他人;無心者表面平靜,對旁人盡是迎合、恭維,暗地裏卻處處機關算計……我們無法判斷一個人的文與質的多少,但我們,一定不要變成上面所説的那樣。

我很害怕變成那樣。文與質,外表與內含,絕不像魚或熊掌,不可兼得。因為這是兩個相互依存的詞語,而不是不同的等量事物。等量事物分輕重,文質的世界卻害怕偏執。只有當文與質平衡的時候,你才做到“然後君子”。

《論語》讀後感 篇四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我想對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有所啟發。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指孔子説:“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後,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義禮智信,國人都按這一標準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成為文明、昌盛、禮儀之邦。

為政方面,孔子講得最多。可我是學工科的,對這一方面也不太感興趣,就草草地看了一點。自然,虎頭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雖然這本經書我沒讀完,但已從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時間和精力的話,我一定會仔細的。重讀幾遍,細品其中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