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品讀《沒有秋蟲的地方》有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79W

【概述】

品讀《沒有秋蟲的地方》有感

結合當前工作需要,本站的會員“szhsbb”為你整理了這篇品讀《沒有秋蟲的地方》有感,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正文】

願生如夏花般燦爛——品讀《沒有秋蟲的地方》有感

作者:磐安縣實驗初級中學王莉莉

《沒有秋蟲的地方》這篇散文中,葉聖陶以描寫秋蟲的鳴聲為背景,表達了秋天的思緒情感,從寧靜的鄉間到“叢墓似”的都會中生活,兩種文明所帶來的不同的衝擊,使得葉聖陶的心境也同樣發生着變化。葉聖陶“有味道勝於淡漠”的願望,使文章主題更加深遽博大,穿透力更強,直擊人心。

一、環境——構成精神文化的巨大外力

我想要提到一個年份1923年,《沒有秋蟲的地方》寫於1923年8月,當時的葉聖陶結束了自己長達十年的教育生涯,從一個秋蟲鳴聲繞耳的鄉間,來到一個秋蟲都不屑居住的地方。同時,中國,正處於一個動盪的年代,“五四”新文化低潮之際,知識分子陷入一種苦悶和迷惘之中,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之下,作為“五四”運動的先驅者,葉聖陶所要傾吐的是作為一個進步的熱血青年對生命的渴望和對理想的追求。

泰納在《藝術哲學》一書中,對環境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認為“民族特徵是構成精神文化的一種永恆的內在的動力,環境則是構成精神文化的一種巨大的外力”。就如同希臘悲劇,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三大悲劇家的悲劇作品產生時,希臘正處於一個鬥爭的年代,戰勝了波斯人,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取得獨立和自由,感受到的是身處鬥爭的壯烈。在整個社會環境的感染之下,人們對悲壯、崇高和偉大有着深刻的認識和體會,悲劇藝術也油然而生,得到迅猛的發展。在泰納對於社會環境這一因素的分析中指出:“要同樣的藝術作品在世界上重新出現,除非時代的潮流再來建立一個同樣的環境。”特定的環境之下會產生與之相適應的精神狀態和藝術文化,且每種環境之下產生的精神狀態和藝術文化也同樣是不可複製的。因此我們可以説,葉聖陶的《沒有秋蟲的地方》寫於1923年,受到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而呈現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一個精神狀態,它所反映的正是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之下的人們的精神狀態,整個生活狀態的枯燥無趣,但是任然對生命的充滿了一種積極渴望。

二、發憤著書——憤動於衷而形於外

當我們在閲讀葉聖陶的《沒有秋蟲的地方》時,我們不難發現整篇散文洋溢着抒情風和音樂感,連郁達夫等人也曾讚歎葉聖陶散文在藝術形式方面的精妙和典範。其文字和情感的完美結合,在這篇散文中展現無遺。那麼在葉聖陶寫這篇散文的契機在那裏?在我看來,可以和司馬遷的“發憤著書”説相結合。

司馬遷在《史記》中説: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

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説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韓愈也在其《送孟東野序》一文中提出:不平則鳴。聖賢的創作在於抒發個人內心的憤懣不平,葉聖陶同樣也是如此。

當秋蟲的鳴聲聽不見了,滿耳朵充斥着嘈雜靡靡之音,身處“井底似的庭院,鉛色的水門汀地”,一個連秋蟲都避之唯恐不及,作者心中又怎能沒有不平和憤恨?開篇的“階前”、“窗外”和文末的“庭院”、“水門汀地”相對應,從四四方方的庭院,從狹小的視野中,看到的世界,沒有綠草,沒有蝴蝶,沒有任何生機,失去了鄉野田地,秋蟲鳴叫的自然和寧靜,作者想要傳達給我們的就是一種城市生活的枯燥無趣和令人窒息之感,展示的是整個城市所帶有的沉鬱和病態。作者所向往的生活,是一種掙脱了“庭院”、“水門汀地”的束縛的生活,迴歸於蟲鳴繞耳的自然寧靜的生活,通過作品展現在我們眼前,有不甘無奈,卻也不失卻希望激情。

三、感同身受——悲劇體會之於自身

當我在閲讀《沒有秋蟲的地方》時,總有一種感同身受之體會,我讀到了他的無奈,我的不甘;讀到了他的不平,我的憤恨;讀到了他的傷懷,我的難過。“心如槁木工愁善感,迷濛的醒不如熱烈的夢,一口苦水勝於一盞白湯,一場痛苦勝於哀樂兩忘。”短短的四句話直擊心底,當所有的束縛加諸於己,最基本的權利也被剝奪,散文的最後一句“有味遠勝於淡漠”道出了各種無奈心酸。

弗洛伊德在分析《俄狄浦斯王》時曾提出一個概念——“俄狄浦斯情結”,他在闡釋中説道:“《俄狄浦斯王》之所以感動從古至今的每一位觀眾,其效果並不在於命運與人類意志的衝突,而在於我們每一個觀眾可能面臨與俄狄浦斯同樣的命運,具有共同的俄狄浦斯情結。”我們常常能從各種各樣的作品中,或多或少地找到自己的影子,或是當我們看到一部作品時,腦子中突然湧現出的感受,而你會發現這些感受之於作者,有着出奇的相似,這是由於我們曾經或正在或將來可能會經歷的與作者所寫的事物類似的經歷,因此會有感同身受之體會。

《沒有秋蟲的地方》之於我就是如此,生活的枯燥無趣,對生命的期望熱情,願生如夏花般燦爛的願望。

“有味勝於淡漠”在我看來是文章的重點所在,也是葉聖陶先生用這篇散文告誡世人的真諦。不管我們曾經歷過什麼,或將經歷什麼,即使是過着柴米油鹽的平淡生活,也要讓生活多些酸酸甜甜的味道,少一些無所事事的乏味枯燥,每一個人的人生都不應失去熱情和期望,有屬於自己的生如夏花般燦爛,這樣的人生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