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讀肖川的《教育的方向與方法》中的“有效課堂”有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5.29K

教育需要一些“借題發揮”

讀肖川的《教育的方向與方法》中的“有效課堂”有感

——讀肖川的《教育的方向與方法》中的“有效課堂”有感

我們在評價教學的時候,不能只看教學效率,要堅持把效率和效益統一起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有效教學。沒有效益的效率,不是教學所需要的。但是什麼是效益?詞典的解釋是效果和利益。教學效益主要是指教學所帶來的效果和對學生髮展形成的積極影響。不過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很多老師只是把教學效益歸咎於課堂上的效率及考試成績的高低上,忽視了課堂外的教學,甚至把這些課堂外的教學歸納為“無效教學”。認為課堂外開展得教學是浪費時間,拖沓學生的教學效率。

但,教學是否有效益,不是僅看我們的教學活動做了些什麼,還要看教學生成了什麼。而教師課堂上的有效教學更多是在於引導,而引導之後的課堂外的學習則是學生的自我提升,這是我們教師需要端正的概念。

特別是語文這一科目,提升的空間絕不僅僅在於課堂,其更廣闊的空間應該在課外的自我提升。但是相對於語文課堂的針對性教學,語文課堂外的提升更多取決於學生本身,這種本質上的教學差異則決定語文課堂外的教學是很難保持質量的,甚至在部分老師的眼中這些就是一些無用功,因為其不能直接體現課堂的效益,乾脆摒棄不用。這些觀念既主觀又片面,甚不合理。

出自於《論語·述而》的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一名句據説就是孔子路上所得。這故事實在是有趣,大意是兩千多年前,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學生一起坐車回鄉,一個小孩在路上用磚石泥土做了一個城池,擋住了去路。孔子要小孩給他讓一下路,小孩卻説:“先生,車應該給城池讓路,而不是讓城池給車讓路,你説是嗎?”孔子聽了,大吃一驚,感慨地説:“三人行必有我師!”。孔夫子教育學生,除了面授之外,大抵還有很多這樣課堂之外的教學,靈活輕鬆方便得很。《論語》更是證據多多,根本就是一本記錄孔夫子與三千弟子閒聊磕牙的八卦記錄,關於孔子這種尋着空擋就“借題發揮”的故事可謂多多。例如“孔子妙對農夫”“一擔重泥攔子路”等妙故事也不太可能是憑空出現,只是後人閒聊憑添了很多細節罷了。

但是,《論語》能傳頌千年,裏面的精華是至真至純的。但是道理來自於生活,古板的課堂只是一種傳授方式,生活中的教育可能更是動人心扉。作為一名高中教師,我們既要看到 “傳統課堂”的必要性,但也要思考肖川老師提出的“有效教學”中的具體特徵之一,就是“通過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經驗背景,幫助學生達到更復雜水平的理解”。理論理解就複雜化了,接地氣一點就是從生活中學習知識與文化。我們經常講一句話“藝術來源於生活”,師生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單純的服務與被服務的關係,雖然現在很多人這樣處理師生關係,但是在我們承認的觀念裏的,老師除了課堂之外,在生活與學生的交流也是一種指導

生活之中的師生關係更為隨意,師生的交往相對沒這麼多的條條框框,做事講話自然相對就較為靈活多變了,在這種隨意的交流中,有些事有些話在課堂看來可能是無用的,或者純粹是一種牢騷八卦,但是這個時候老師能通過生活的交往傳授給學生一些道理,從學生的角度來説豈不是更容易接受,畢竟誰不討厭刻板嚴肅的人生道理呢?韓愈《師説》裏也有云: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可見,老師並非課堂的至聖先師,更有生活中的人生導師。課堂的教師傳授道理,生活的老師借題發揮,兩者合二為一才是教育的育人之道。

那麼回過頭來一看,學生生活中的老師可謂人數之多,數不勝數。老師、父母、同學、友人、鬧市中的商販等等,只要這其中的每一個人能在閒談交流中給予他正確的指引及導向,何處不是老師?何人又不是老師?

現時代的教育不能只限於課堂內的有目的性的分數教育指導,還需要生活上的指引,意思即是,我們學校老師除了實施行之有效的“有效課堂”外,還需要在課堂之外多一些“借題發揮”,這樣雙管齊下不是更勝一籌?

細品肖川老師的“有效課堂”之論,再品一品孔老夫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韓愈的“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等賢哲言論,不由令人感歎!現代課堂推行的只是形式,與賢哲的授業行為相比相去甚遠,但是不變的還是內容,不變的還是責任,正所謂換湯不換藥,形式千變萬化令人眼花繚亂,但是固守的道理是一樣的。老師不單單限於授業的課堂,還應看到生活的課堂,除了正兒八經的學堂授業,還有閒雅聊八卦的生活課堂,除了正襟危坐的師生關係,還有一些妙趣橫飛的“借題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