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黨書讀後感心得體會通用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37W

黨書讀後感心得體會通用多篇

黨書讀後感心得體會篇1

實話,我並不是一個愛讀書的人,而多數書中那種條條大道理更是讓我沒有勇氣繼續讀下去。也正是如此,我對李開復老師寫的《做最好的自己》特別的喜愛。

以前讀過的一些勵志的書,看過後總覺得書中説的都是一些空話,只是泛泛的進行了一些要如何做,如何計劃等等的説教,沒什麼實質性的幫助。

這次的感覺卻很不同了,書中利用了身邊發生的很多事情進行分析,以具體的例子來展現道理所在。比如,書中寫到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和潛質,對一個渴望成功的人來説,主動選擇積極、同理心、自信、自省、勇氣和胸懷等六種重要的人生態度,並將這種人生態度在正確價值觀的引導下,應用到追尋理想、發現興趣、有效執行、努力學習、人際交流和合作溝通中,按照這樣的邏輯順序尋找通往成功的道路,每個人才有可能真正做最好的自己,取得多元化的成功。這就是 “成功同心圓”的理念,如果要概括成功的祕訣,那就是成功=價值觀+態度+行為。這裏的給成功的定義就很飽滿了,而我們只要向着這個方向去努力,努力去完善自己,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即是是一種很偉大的成功。

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人生也是這樣。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人生,唯有做最好的自己,才會讓生命閃光。

正因為有了花兒,這世界才變得芬芳;正因為有了鳥兒,天空才學會歌唱;正因為有了風兒,柳枝才學會舞蹈;正因為有了樹兒,炎夏裏才有了蔭涼。每件事物,在世界上都有着不同的位置,人,也是這樣。也許,你不曾擁有出眾的外表,也許,你不曾擁有敏捷的頭腦,也許,你不曾擁有驚人的智慧,但是,要記住,你就是你,你在這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着。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要相信,你存在,就是一個奇蹟!

記得曾經讀過這樣一個故事,故事説的是:1972年,新加坡旅遊局給李光耀打了一份報告,大意是説:“新加坡不像中國有萬里長城、有秦始皇兵馬俑,不像埃及有金字塔,不像日本有富士山,除了一年四季直射的陽光,什麼名勝古蹟也沒有,要想發展旅遊事業,實在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李光耀看後大筆一揮,只在報告上批了一行字:你想讓上帝給我們多少東西?陽光,我們有陽光就足夠了。旅遊局看了報告上的批文,細細思考,終於恍然大悟,的意思再明白不過,是讓我們利用自己的優勢——陽光大做文章。後來,新加坡利用一年四季直射的陽光種植花草,在很短的時間裏發展成為世界上著名的“花園國家”,連續多年旅遊收入列亞洲第三位。是的,上帝我們每個人的東西都是一樣多的,上帝給了你陽光,你就要讓它照亮遠方,上帝給了你雨水,你就讓它把彩虹鋪上。只有我們每個人都做最好的自己,這個世界,才會更美好。

是顆小小的石頭,就不要去羨慕大山的巍峨,一顆小小的雨花石,也能鋪成星光大道。是棵柔弱的小草,就不要羨慕大樹繁多的綠葉,小小的青草,也能見證大地的春天。你要相信,你是這世界上偉大的一員,你會讓這個世界上因為多了一個你,而變得更加精彩。

珍惜你所擁有的吧!把上帝給予你的一切都變成財富,做最好的你,還等什麼?是顆星星,就盡情的閃光吧!

再者,我們可以談一個很簡單的名詞“態度”,態度有很多種,自然也可以影響很多東西。比如,我們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有應該把心態迴歸到零,把自己放空,抱着學習的態度,將每個任務都視為一個新的開始,一段新的體驗.讓我們一起來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一起走向成功之路.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我們更需要用熱情去重燃工作的激情,再來一次觸動心底的反思,都能夠從內心深處承認並接受,引用一句李開復博士的話:有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分辨兩者差異.

在紛繁的現代社會中,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為了追求或世俗、或理想抑或是有個性的成功而奔波忙碌。人人都在追尋成功,人人都可以成功,我可以選擇我的成功。按照自己設定的目標,充實地學習、工作和生活,始終沿着自己選擇的道路,做一個快樂的、永遠追逐興趣並能發掘出自身潛能的人。擁有完整、均衡的人生態度,不斷地追尋自己的理想和興趣、不斷地學習和實踐,妥善地處理好身邊人際和溝通問題。或許無論是否取得了預期的結果,這種努力本身就是最可嘉許的成功了。

作為如今的大學生,面對的是更多的壓力與競爭,能準備的只是不斷給自己充電,讀一些像開復老師寫的勵志書籍,從中感悟一些體會一些。因為讀書,能洗淨心中因現代的生活壓力和快節奏積澱下的灰塵包袱,更可以使心靈得到放鬆昇華,從而更加熱愛生命、熱愛生活,更加堅強的面對生活中的坎坷與艱辛。最後,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屬於自己最好一面,更好的享受生活。

黨書讀後感心得體會篇2

孝,即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特別強調的一種,弟子規中,對待長輩的態度無疑寫的清清楚楚,“孝”這一概念,早應該在中華民族的傳統中成為不可磨滅的一條了,從“烏鴉反哺,羊羔跪乳”這婦孺皆知的故事中體現出來了。

文中説,當作者看過二十四孝後,看到做個孝子如此之難,原先做個孝子的計劃便徹底放棄了,其實我覺的,做孝子不一定非要將事例硬安到自己頭上,那樣多生硬來着,只要打心眼裏替母親着想,替父親着想,不讓他們為自己操心,在家務上替他們分擔一些,也是一種孝,雖不如事例上那麼感天動地,但至少也是一種平平凡凡的孝呀!

硬把事例往自己頭上安,是行不通的,畢竟時代在變,你説有一天你父母想吃鯉魚,你説:“好,我要做一個孝子,卧冰求鯉去!”行的通嗎?現在冬天沒有古代冷,湖面上通常才結一層薄冰,恐怕人才站上去還沒來得及卧下呢,冰就碎了,當時別説父母吃不到鯉魚,恐怕也會嚇的趕緊跑到湖邊來救人,再説,現在市場上明明有鯉魚賣,幹嗎要那麼費勁去求鯉魚呢?

其實,這些事例所要表明的,是“孝”的精神,“孝”不是一件事情,而是一種精神,平平凡凡的“孝”反而更加的温馨,向一縷淡淡的香氣迷漫在家庭之中,使每個人都感到淡淡的幸福。

不用那麼驚天動地,平平凡凡的“孝”,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更加的温馨、幸福。

黨書讀後感心得體會篇3

讀錢鍾書時,感覺自己像一汪清水,被看個透徹;讀魯迅時,又覺得自己像一尾死魚,任他宰割。

細細數來,魯迅的作品在國中高中的語文課本里篇幅不少,《狂人日記》、《孔乙己》、《故鄉》、《社戲》、《祝福》、《記念劉和珍君》等等,而像《藥》、《阿q正傳》等雖沒有出現在課本里,但也出現在語文老師的必讀清單上。高中時代,每次學到魯迅總是頭疼不已,大有古人搖頭晃腦吟誦“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之感,明明全篇不通,還要聽老師口乾舌燥的講解,更要記住此處“鉛灰色的天空”是渲染的修辭手法,意在説明作者悲涼的心境,那處“圓規似的腿”比喻形象,將豆腐西施的形象刻畫的靈活生動,更兼通篇講述了封建禮教壓迫下祥林嫂的悲劇,諷刺了舊社會對女性的壓迫云云,宛如八股文,我雖能對答如流,但並不能領會其意。有時厭煩他這個“刺頭”,專寫些憤世嫉俗的文章為難我們這些苦命的莘莘學子。

然而人總是要長大的。現在的社會消息靈通,各種聞所未聞的事撲面而來,人人不缺飯後談資,且花樣日日翻新,層出不窮,再大的新聞也如丟入池中的石子,撲騰兩下便悄無聲息,轉瞬便被新的新聞覆蓋,杳無蹤影。吐槽是人人都要會的,可若要一針見血,語驚四座還必得向魯迅先生學習,於是我決定重讀魯迅,好好體味下當年老師讚不絕口的辛辣諷刺究竟何如。

這次終於明白了自己往槍口上撞是何滋味。歷史總是不斷重演,生而為小民,現在的我們和當時的他們並無太大的不同。生活的重擔壓得人麻木而自私,有的人眼巴巴地盼着同類死去,好拿他的鮮血來救自己的孩子,好比華老栓;有的人為了活下去拋棄自己當初的信念,只用揮霍無度來彌補自己日漸空虛的內心,比如魏連殳;有的人承受了失去丈夫孩子的雙重打擊,卻還被認為是不祥之人,備受冷落,以致生無可戀,比如祥林嫂;有人以為自己和愛人衝破了世俗的牢籠擁有了自由的愛情,最後卻因自己的自私懦弱,害得伊人離世,比如涓生。而我有時感覺自己也像是那些矇昧的小民中的一個,懵懵懂懂看不清世事,只尋樂似的咀嚼着他人的痛楚,一面擺着悲憫的架子,然而聽多了覺得無趣,總是事不關己,便毋自走開,有時也利齒如刀,隨意評論一番,細細想來,倒像自己也是血盆大口,嚼過新鮮血肉。而他的筆只是緩緩地刻着眾生世相,從未説過苛責誰的話,可又彷彿該説的已經説盡,可是彀中的人往往都不明白。他燒着自己的脂膏,化一點瑩瑩燭火,渴盼有一兩雙混沌無神的眼睛能恢復清明和他同道而行,可謂用心良苦,只是這樣嘔心瀝血地踽踽獨行,總是孤獨徹骨。

我使勁裹裹,被他戳出幾個窟窿的遮羞布還可用,書看完了,孔乙己自排他的大錢,阿q自有他精神的勝利,撲面而來的新聞依舊熱鬧,我仍可看戲似的指指點點,隨意興闌珊的人們一鬨而散,便是讀書時有過片刻自省的清明,也在闔上書的剎那,像狡黠的猹,從少年胯下鑽出去,逃的遠了。

黨書讀後感心得體會篇4

在《史記》中記述了很多忠於祖國,不屈鬥爭的英雄事蹟。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因為牢記“我和我的祖國”,藺相如以非凡的膽略,出色的臨機應變的本事,出使秦國,最終完壁歸趙,讓秦國不敢小看趙國,正是“使不辱於諸侯”,而後當藺相如作上卿之後,廉頗不服,而藺相如不與其相爭,原因卻是“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廉頗負荊請罪,兩人終化敵為友,為“刎頸之交”。在《屈原賈生列傳》中,屈原與賈誼,都忠心為國,本着:“我和我的祖國是不可分開整體”的宗旨,一片丹心,只可惜最終兩人都因小人進讒而貶謫流放。屈原經歷了楚由盛而衰的過程,楚王身邊盡是小人,最終楚懷王死於秦國,屈原也投江而死。一個人寫的文章,體現出他的性格,屈原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司馬遷評之為“《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離騷》者可謂兼之矣。”屈原雖然“竭忠盡智以事其君”,但仍無法挽回楚國滅亡的命運,真是“可憐一片影”。屈原自評為“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司馬遷評之為“濯淖污泥之巾,蟬蜕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我説“錚錚不屈骨,一片赤誠心,千里長相敬,英名永不朽。”而賈誼的經歷與屈原的經歷

如此相似,因為打擊諸侯,而被進貶罷官,走過湘水邊時,為賦以吊屈原,寫下了“鳴呼哀哉,適時不祥!鸞風伏巢兮,鴟梟翱翔,闒茸尊顯兮,讒諛得志;賢聖逆曳兮,方正倒植”的語句,我覺得,這不單單是在寫屈原,分明體現了自我的一片忠魂,至死不渝。

?袁盎晁錯列傳》與《張釋之馮唐列傳》所寫的四個人都以敢做敢為,犯顏諫諍出名,袁盎當看到絳侯為丞相時,文帝禮恭,勸文帝不要這樣做,因為絳侯不是社稷臣而是功臣,不應行此大禮,之後當絳侯被人告為反叛之罪,滿朝文武,僅有袁盎上諫為其正名,好一個有膽有識的正直之人!晁錯之後因為了國家統一而削藩之事成為替罪羊而死,張釋之執法無私,而馮唐則能選賢任能,又為魏尚申冤,這4個人,能夠説忠心為國,死而後已。《李將軍列傳》與《衞將軍驃騎列傳》詳寫李廣、衞青、霍去病三人為保為大漢邊域,橫戈戍邊,擊敗匈奴,真可謂:“我與我的祖國同在。”霍去病的“匈奴未滅,無以為家也。”更是體現他的永志不滅的忠魂。

而太史公司馬遷也是以史學家嚴謹治學着書,並且敢於在直接批評漢武帝,真是一位為國為民的史官,在《封禪書》中,為了祖國人民,為了大漢的江山,司馬遷毫不留情地指出漢武帝與秦始皇一樣,封禪天下名山,為了長生不死,又輕信方士,他在生老病死的問題上比常人還不如,司馬遷對此也氣憤不已,極寫武帝之迂呆惑溺,而在《平準書》中,司馬遷則尖鋭地批評了漢武帝的“外攘夷狄,內興功業”,窮奢極欲,揮霍無度,也指責漢武帝使用興利之人,如桑弘羊,東郭咸陽等,專鹽鐵,摧酒酤,調均輸,置平準,壟斷有關國民生計的生產事業和流通領域,還賣官鬻爵,鑄皮幣、白金,算緡告緡,以致社會風氣大壞,吏治腐敗,工商破產,城郭空虛,人民流亡,在封建時代敢於如此評價當時皇上的,必定是大智大勇之人,在此,我再送一詩給司馬遷:滿腔熱血心,忠心為大漢,直批漢武帝,為國又為君,忠魂垂千古,《史記》永世傳。

?史記》中為自我祖國更完美而奮鬥不息的人們,他們人已逝去,但他們的忠魂不會消失,它們將在我們身上點燃,我們將把“我和我的祖國”刻在心中。“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加油,向前!

黨書讀後感心得體會篇5

?朝花夕拾》是魯迅的一部經典作品,我在暑假裏讀了這本書,他給我的感觸很大。

魯迅的作品能夠説是獨一無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好詞佳句的華麗,卻更能吸引讀者,彷彿在給你講故事一樣。

比如,範愛濃的眼球白多黑少,看人總像是藐視。又比如卻仍然看見滿牀擺着一個“大字”。這就是魯迅在描述人外貌特徵和習性時的異常手法。他能夠生動地表現出一個人的特點,又增加了幽默感。

魯迅不管是對他人的讚揚或批評以及對那人的各種看法,都毫不掩飾地寫出來。所以我比較喜歡他的文章,例如(阿長與山海經),資料大概是這樣的:長媽媽是我的保姆,起先我很厭惡她,並且她睡相極不好,但她也懂得許多趣味的禮節,是我不耐煩的。之後,她給我講“長毛”欺壓百姓的殘忍故事,他偉大的神力讓我默默為她祈禱,本文由我一次次對她態度的轉變,突出了阿長的樸實。

?朝花夕拾》十分耐人尋味,它反映了封建社會的種種陋習,有寫人吃血饅頭,吃人肉,人們迷信,古板,纏足,互相欺詐等等都受到了魯迅強烈的批判,也讓我不由得為那些人們感到悲哀。

如今,中國還有很多陋習,我想我會改變他們,把祖國建設得更完美。

黨書讀後感心得體會篇6

李希貴在《學生第一》裏面展現了理想教育的藍圖,在北京十一中,學生是學校的主人。學生的許多大膽的設想都能在學校成為事實。學生自己出版作品,自己開公司,自己聘用職員,自己選擇喜歡看的電影,自己當大使,這些屬於出了社會才能做到的,卻再校園裏成了平常,這些都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也是我們看到的學生第一的新理念,真真切切能夠展現在我們的眼前。原來學生第一不是觀念,而是事實。

在十一中,學生們又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有良好的平台來展現自己的才華,來提前接觸社會的點點滴滴。他們擁有許多屬於自己的空間,還有許多實踐的機會。他們可以通過學生廣告公司,學習開公司的相關業務;可以憑藉自己的能力,成為學生院士;可以作為大使團,像外交官一樣接待世界各地的來訪者;還可以自己成立出版社,自己徵集和編輯優秀作品;通過模擬國際組織,把握時局,預測未來。

就是這些空間和機會,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讓校園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的園地。

學校還開辦許多活動,來培養和發展學生。比如:“開學護照”將老師、學生、家長三方都牽引到“新學期開始”的事件中來,讓三方都能見證學生的開學,也讓學生對這樣的開學終身難忘。還有,校園吉尼斯活動,通過這個活動,培養出自我悦納,充滿自信的學生。校園開展潑水節,師生同樂,甚至連校長也能脱下身份,和學生一起潑水。十一中的潑水節,潑出的是水,帶來的是親密的關係,愉悦的情感,它給孩子緊張忙碌的校園生活,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留下終生難忘的記憶。

北京十一中通過“學生第一”的教育理念,讓校園變成了教師和學生們的家園和樂園,教師再這裏幸福工作,學生在這裏快樂的學習、健康地成長、和諧地相處。我們沒有看到關於成績,教學質量的內容,但是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特色的學校,一個以創造一個屬於孩子們的學校為價值取向的特色學校。這讓我聯想到我們學校的校訓培養學生成為“勤學習、做真人、善實踐、求創新”的新一代社會主義接班人。其實,我們還是在做藍圖之夢,只是十一中已經成為了現實。有許許多多的原因,阻礙着我們國小成為如十一中那樣的特色學校。但是,我們都會相信,我們“學生第一”的藍圖終有一日會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