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新版的勵志文章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4.33K

新版的勵志文章讀後感

我曾經無數次夢想過,陌生花開的時候湖邊折枝的人羣裏會有自己的身影。那個時候,我的心思和大家一樣單純而迫切,我的目光卻是比你們更加迷茫和恍惚。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勵志文章讀後感,請您閲讀。

勵志文章讀後感1

這是一個普通女孩記述了靠自己的艱苦拼搏在兩年的時間內創造北大奇蹟的。文章本來我看到文章的題目後覺得這又是一個浪子回頭的奇蹟故事,但靜下心閲讀後才體會到了很多道理。她和別的北大生不同的是,她在高一的時候是個自甘墮落、自欺欺人的學生。她迷茫、沉淪,就像剛開始吸毒的人一樣,開始可能只是好奇心指使,而後來就慢慢成了習慣,最可怕的是明明知道自己這樣子不好卻抵抗不住誘惑,任憑毒素慢慢腐蝕着自己的身體,就放棄了掙扎,習慣了這種習慣。

而她高二時才開始醒悟,覺醒的理由很簡單:“覺得自己的一輩子不能就這樣過。”讀到這的時候,我突然想到了我們政治老師在第一次月考結束後跟我們説的一句話:“那些在七年級二三很乖的學生在到了初四後就想,我都聽了三年的話了,這一年就不要那麼聽話了,而那些調皮了三年的學生又想,我都皮了三年了,這一年就好好學吧。”也許只有經歷過人生最頹廢的時候才會得到最深的感觸吧,她想要開始學習了。

第一次月考,她考了全級第12名。可這並不能滿足她的野心。她對那個整日只知道死讀書的年紀第一不屑一顧,可這時候,一次班會又讓她更上一層樓,這次考試的大跨越和她平日表現出來的自以為是讓她的班主任老師忍不住在班會上側面批評了她。而這個批評,卻讓她心頭一震。為什別人可以我就不行?

本着拼一拼的態度,她開始了一個月的努力學習。行為改變習慣,一年來養成的壞習慣想在短短几天內改掉是不現實也是不可能的。但她仍然靠着自己的毅力堅持了下來。第二次月考,她真的用行動向大家證明了自己。就從這一次往後,她徹底改變了自己。她用行動改變了習慣。他的野心真的很大,對於她那所上三本都難的學校裏,她卻毅然決然的選擇了要上北大,“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考入北大以外的哪所學校。”她的自信讓我佩服。她也真的沒有在説空話,她考上了北大。

上帝總是公平的,你付出了多少就會收穫多少,他為你關上了一扇門同時也會為你打開一扇窗,當你放棄了一些東西也會得到一些東西。而你只要努力了就一定有回報。

無論是政治老師的話還是這個姐姐的親身經歷都讓我深有感觸。就拿我自己舉個例子吧。我想我就屬於那種乖了三年想在初四變壞的學生吧。還有半年我就要為我的國中生活畫上句點了,這三年半來,我的成績真的是一波三折。七年級的時候,是小孩子不懂事,不知道要好好學習,總覺得自己做的很不錯了,自傲自滿,可實際上還差一大截。

而八年級的時候,隨着年齡的增大,自己也懂事多了,知道開始學習了,所以那時候的成績上了一大步。再後來,到了九年級,慢慢總結出自己學習方法的我,發現了學習了樂趣,越來越愛學。直到現在我也認為那時候的學習是我國中生活裏狀態最好的。可是花無常開時,從九年級的下半學期開始,我的成績就走了下坡路。

那段時間裏我就像那個姐姐高一時一樣,上課睡覺、聊天、看小説、吃零食,晚上一到家就上網,作業想做就做,不想做就早上去學校抄,自己也知道這樣不對,卻也像那吸毒品一樣,無法抗拒,無法自拔,眼睜睜的看着自己陷深,也只是麻木的看着。那時的我和高一的她真的很想,她是要從壞變好,而我是從好變壞。

半年後的現在,我看到了這篇文章,甚至有點遺憾為什麼不早點看到。我用了半年來解決我所所存在的問題。也用了五分鐘的時間看了那篇文章又激勵了自己。靠天靠地真的不如靠自己,只要你從內心想學了,一切都不是困難。希望大家都能仔細的看看那篇文章,也許它會使你產生巨大的變化。

勵志文章讀後感2

早在兩個月前就拿到了這本書,只是一直沒有好好閲讀,直到最近,我才靜下心來認真翻閲了一遍,深感受益匪淺。事實上,我一直對勵志書籍或者成功學書籍抱以不屑的態度,因為它們絕大多數都是“空談”,內容無非是眾多例子+説教,不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往往起不到實際效果。起初以為這本書也是如此,但是真正閲讀之後,才發現這本書強過很多勵志書籍,給我耳目一新的感覺。與其他勵志書籍相比,我認為這本書最為突出的特點有兩方面:

第一,作者對人們抱怨的原因、行為表現做了非常深刻的詮釋,分析非常到位;

第二,最難能可貴的是,作者還建立了一套可操作的方法(紫手環運動)來幫助人們減少抱怨的行為,可以使讀者“身體力行”。

可以説整本書都貫穿了科學的心理學思想,無論是作者對抱怨行為的分析還是這套操作方法,尤其是後者,其本質上就是一種認知行為療法,其步驟、方式、時間都藴含大量的心理學原理在裏面。可能是和自己學了七年心理學有關吧,我認為這是迄今為止我讀過的最好的勵志書籍,比較推崇。

作者威爾鮑温認為,我們之所以會抱怨,就和我們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一樣:我們察覺到抱怨會帶來好處。許多抱怨涉及了從他人身上誘發的人際互動反應,例如同情或認可。比如説,人們可能會抱怨自己的身體健康,卻不是因為真的覺得生病,而是‘病人的角色’能讓他們取得附帶的好處,例如他人的同情,或是可以避開反感的事件。聯想到自己也常常對着朋友抱怨,仔細思考起來,我想不會僅僅是為了發泄那麼簡單,恰恰是朋友們給予的同情、關懷和正向的認知才是我最想要的,也正是這些因素導致抱怨已經成為一種我無法覺察的習慣了。

鮑温認為走出不抱怨的四個階段,即無意識的無能,有意識的無能,有意識的有能及無意識的有能。無意識的無能,即是對自己的抱怨(無能)毫無所覺(無意識)的;有意識的無能,是指自己能覺察到自己的抱怨,以及周圍其他人的抱怨;有意識的有能,是指傾向於用沉默來便於自我反思、慎選措辭,以便於説出有價值的話語,而非喋喋不休的抱怨;無意識的有能是指你已經重塑思維模式,習慣於不愛抱怨了,並且不需要意識控制。

此書對於我的幫助是非常大。作為新一代的年輕人,我應該調整自己的心態,減少抱怨,努力地接納自己、確定自我價值。遇事多從自己身上尋找問題,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在任何時刻都要努力保持積極良好的心態。馬雲説過,“不抱怨的態度是人生的第一態度”,非常有道理。我不能將眼光只着眼於眼前的困境,而是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到未來,看到我漫長的生命歷程。

因為,在漫長的生命中,眼前的困境僅僅是滄海一粟而已,我相信自己會有很多機會來改變的。正如書中所説:“停止抱怨,你就已經在通往你想要的生活的路上了。”雖然這條路還很長很遠,還需要我付出無法想像的努力和代價,但是既然做了選擇就應該積極地走下去,勇敢地面對前進道路中的各種不確定。

勵志文章讀後感3

今天我讀完了紅色經典文章《少年他》,既感動又激動。我感受最深刻的幾點是:

少年他有堅定的信念,向着自己定下的目標前進,不達目標不罷休。文章中有很多勵志的詞語,比如,“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和富強而讀書奮鬥”、“既來之,則安之”、“士可殺,不可辱”、“今日莘莘學子,明日國家棟梁”、“落後就要受人欺負”、“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從古代走向近代,從閉塞走向開放,從落後走向進步的歷史,也往往是它打開眼界、敞開國門、走向世界的歷史”。

少年他知道去法國的費用來之不易,所以到了法國後,開始勤工儉學。他節約地花着每一分錢,日子雖然辛苦,但他從來沒有忘記“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和富強而讀書奮鬥”的目標。他説不能勤學就去勤工,有志不在年高。他來到鋼廠,幹各種體力活,一天可以掙10個法郎,他就這樣一點一滴的積攢下錢去儉學。

少年他樂於助人。雖然他家生活也很艱苦,但他看到同學有困難,一定會竭盡全力幫助他們。有一次同學的妹妹生了重病,他不顧自己的困難,把自己僅有的錢給了同學,讓他拿錢去給妹妹看病。另一個同學的母親病入膏肓,那位同學準備“割肝救母”,鄧希賢(他小時的名字)勸他不要這樣做,並請了一個郎中,幫他母親治好了病。他這種助人為樂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少年他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每次作業他都對自己要求非常嚴,得到很多“雞蛋”,也就是我們現在的優星。他學習刻苦認真,作業一絲不苟,毛筆字剛勁有力,背誦倒背如流,講故事津津有味,説道理頭頭是道,寫文章胸有成竹,説名言脱口而出,各方面的成績在學校都是出類拔萃的。

少年他膽識過人,不信邪,不信鬼。他小時候居住的村子有個鬼屋,誰也不敢去,一天他和幾個同學放學一起去鬼屋。鬼屋白巾飄揚,野草叢生,小鳥在草叢中做窩,他還大膽地從鬼屋走了出來。人們都誇他膽識過人。

少年他雖然個子不高,但他志向遠大,有堅定的信念,永遠不會屈服。正如紅色經典的封面中寫的“信念不是鐵錘下繚亂紛飛的火花,而是爐中熊熊燃燒的烈火,不是夜空中閃瞬即逝的流星,而是西西里島上徹夜不息的明燈。信念讓你擺脱飢寒交迫的日子,而奮發圖強……”

看完少年他的故事,我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好好學習鄧爺爺的優秀品質,做一個嚴於律己,樂於助人,能夠為自己的目標而奮發努力的好孩子。

勵志文章讀後感4

看完《海蒂》,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小主人公海蒂那種對生活積極向上的樂觀態度。她不管遇到什麼樣的挫折都不灰心,也從不失去對生活的信心。海蒂的玩伴克拉拉也是如此,雖然失去了行動能力,卻從未對生活產生怨恨或是自暴自棄。當我看完了這本書的時候,使人感覺到人間的温暖,友情的滋潤。

可現在有許多孩子都生活在無憂無慮的環境中,過着許多山村孩子夢寐以求的生活,可當他們遇到一點事就灰心,比如:作業稍稍多了點便叫苦連天,遇到一點困難就退縮不前,更有甚者不停地喊着要自殺。小時候的我們應該樂觀一點,像海蒂和克拉拉一樣,笑着去面對磨難。其實,人生在世,有很多挫折,有很多人都像海蒂一樣,經歷過風風雨雨,經歷過許多事情。但摔倒了不能永遠趴在地上,要站起來,重新面對新的人生!

就説在雲南金摘金寨上學的孩子們吧!那裏的生活條件差的簡直無法形容,學校的桌子,都是坑坑窪窪,連字都沒法寫。宿舍裏的牀就是兩塊木板,地上的老鼠‘吱吱’的叫。書的頁面非常薄,書都是灰白的。有的人就穿着拖鞋,有些人連拖鞋都沒有,就光着腳,走到學校。但他們沒有放棄對生活的興趣,即使沒有任何東西……如果我們在這麼惡劣的環境下生活,必定是受不了的,然而他們卻生活了下來,是多麼堅強!

記得前不久在電視中看到一個真實的感人至深的故事:一名叫李夢瑤的11歲女孩,她小時候曾得了先天性心臟病,經不斷治療稍有好轉,可不幸的是又患上了右髖股骨頭壞死的疾病,將來這條腿就會殘廢,更不幸的是他的父母都身染絕症,而且將不久於人世。看到這我感慨命運對這個年僅11歲女孩的不公平,彷彿世間所有的苦難都將落到他的身上。

可是,李夢瑤從沒有因為自己的疾病和家庭的貧困而抱怨,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不但堅持上學,她還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照顧父母和弟弟的重擔。為減輕家裏的負擔,每天晚上,她都邁着一條殘疾的右腿走很遠的路去賣花以貼補家用。有時路走多了,右腿就會沒有知覺。小姑娘的故事不但催人淚下而且還使我們這些身康體健、生活富足的正常人感到震撼和慚愧。

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十分的自私,自己擁有的東西從來就不願與別人分享;當別人指責他的時候,不但不承認錯誤,還把責任推到別人的身上;當別人有病時,他不但不去鼓勵別人,還嘲笑別人;當別人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卻編織出許多理由去推卸……

為什麼不去幫助、關心、尊重別人呢?要是實際生活中,人們能像海蒂那樣的去關心他人,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尊重社會上的每一位人士,那該多好啊!

勵志文章讀後感5

於是,有人為旅人歎息,要是他不迷戀那些小花而大踏步地一直向前走,就可能失掉那朵奇怪的花。我卻不以為然,就算他失掉了那朵令他喜出望外的奇怪的花,當他回眸時,也會以同樣的心情遺憾錯過的那麼多芬芳的無名的小花,大概就在這不起眼的無名小花叢中會有一朵更讓二心馳神往,更讓他歎息不已,更讓他喜極而泣……

曾聽過一位愚人講的故事。一個旅人在路旁看到很多怒放的鮮花,他一邊走一邊採。沿途的花一朵比一朵大,一朵比一朵美,一朵比一朵香,到薄暮的時候,將近路程的盡頭,他看到一朵巨大的奇怪的花,在暮色中分發着沁人心脾的芬芳。他喜出望外,拋失了手中的花,奔馳已往,但他的腳步卻因跋涉的委頓而顯得有些極重繁重。他終於趕到了那朵花的面前的時,那朵花曾經繁茂了,他絕望的握住花梗,手一搖動,花瓣一片一片的失了下來。

人生是一個遺憾的過程,正由於有了有數個遺憾,我們的人生才變得如此精美如此美麗。稍不經意的一次回眸,滿眼往事中最令人難忘和念念不忘的註定是曾經有過的些許遺憾,就像我們常常遺忘的夏季的洗浴,而記着了難捱的燥熱,遺忘了夏季樹掛上的棉絮,而記着了冰冷的冷漠。每一個遺憾倒給我們的都是凝重的思索,每一個遺憾留給我們的總是流年的衝動。重要的是不要由於一次遺憾,而忘卻了我們人要風雨兼程的行旅。

今天我看了一書,名叫《紹興名人故事》,內裏多數是一些勵志故事,如:《獄中鬥敵》、《罈子避蚊》、《當效周生》等。但對我感悟最深的,還是周恩來的那句名言:為中華之崛起而唸書!出自《當效周生》。故事講了:十二歲那年,周恩來脱離家鄉,離開瀋陽,前來接它的大伯對它説;“萬萬不要到外國租界地去完啊!”“為什麼呢?”周恩來問。“為什麼?中華不振吶!”伯父歎了口吻,沒有再説什麼。

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周恩來揹着,約了個要好的同硯進了租界,內裏果然和表面大不相同。突然,從警員局門口授來了吵鬧聲,他們連忙趕了已往,原來一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去世了,她原想中國巡警局給她討回公正,可是中國警員不但不幫婦女反而幫外國人。周恩來這才體會到中華不振的寄義。

周恩來回到學校後一直在想:為什麼那裏可以住外國人,而中國人卻不可以住在那兒?那不是中國的土地嗎?一連串的題目使他決定親身去看個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