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朝花夕拾瑣記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93W

朝花夕拾瑣記讀後感多篇

朝花夕拾瑣記讀後感(一)

《瑣記》介紹了魯迅先生衝破封建束縛,為追求新知識,離家求學至出國留學的一段生活經歷。文章從作者切身感受出發,寫出了進化論及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對進步青年的影響。第九段中説城中唯一的一所中西學堂也成了“眾矢之的”。這也説明了封建舊思想的根深蒂固,人們對新思想的不瞭解、不認同。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電學堂求學時,校長出了個《華盛頓論》的文題,國文老師竟不知華盛頓是什麼。這也足見當時人們頭腦之古舊、思想之老化,對新思想的排斥。這樣的老師,豈不要耽誤學生嗎?我也很痛恨那些所謂的“中國通、支那通”,對中國悠久文化……

介紹了魯迅先生衝破封建束縛,為追求新知識,至出國留學的一段經歷。文章從寫出了進化論及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對進步青年的影響。

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電學堂求學時,校長出了個《華盛頓論》的文題,國文老師竟不知華盛頓是什麼。可見當時人們思想之老化,人們對新思想的不接受與排斥。這樣的老師,豈不是要耽誤學生的學業嗎?我也很痛恨那些所謂的“中國通”、“支那通”,對中國悠久文化的曲解。他們簡直是對華夏文化的污辱。當然,那些奇談怪論是肯定永遠不會被我們所接受,也永遠應該去抵制的。

文中最有趣之處當數要去日本留學之前的那兩條所謂的“經驗”,簡直是一堆廢話,沒有一點可用之處,也由此可見中國人當時對一些外國事物的誤解。

後面的幾段中,也寫出了當時一些新文化對青年學生的影響,和老一輩對學習新知識的不支持。

朝花夕拾瑣記讀後感(二)

《瑣記》講的是魯迅從家到南京,從南京到日本的經歷,從中我不但看到了一個腐敗的舊中國,還懂得了不能從表面來看任何事物和事情。

衍太太是那種小孩子看不出,但大人一眼就看得出來的歪心眼的人,他對別人家的孩子“好”,“讚賞”他們吃冰,並且不告訴他們的媽媽,並且還鼓勵他們多吃,與之成反比的是沈四太太,當他看到孩子們吃冰,即使阻止,但因聲音太響,被母親聽到,罵了一通。表面上看,衍太太心胸寬大,懂得保護小孩的自尊心,會替別人保守祕密,而沈四太太就顯得有些大驚小怪。但是,吃冰對人的害處,遠遠大於衍太太的“熱心”沈四太太雖然方法欠妥,但是它是真心為孩子們着想。而衍太太所謂的“讚賞”就是變相的慫恿,放縱。當“我們”在那裏打旋,他在那裏計數,突然一個孩子摔倒了,正好孩子的嬸母來了,他非但發佈夫妻那孩子還説:“你看,不是跌了麼?不聽我的話。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這件事情突出了他愛推卸責任。

當孩子們跌倒了,像母親尋求幫助時,往往是一頓臭罵,但是衍太太絕不埋怨,立刻給孩子們上藥。從表面上看,孩子們的母親心狠異常,但是衍太太卻是和藹可親,孰不知,母親的狠心是要讓孩子們記住這個教訓,下次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然而衍太太的不厭其煩,寬容大度,是對孩子們的一種放縱,是真正的不關心。

朝花夕拾瑣記讀後感(三)

這篇文章的題目委實有點兒意思,叫做《瑣記》。不似前幾篇文章都有個明確的主題,這篇卻有點兒像形散神亦散的散文了。

先從衍太太入手,先生回憶了兒時發生在自己和衍太太之間的故事,衍太太總是給我留了一個不好的印象的,一個似乎有了小市民的種種劣根性的婦女,但是孩子們在她那兒總能得到百般的縱容,或許更是一種不負責任。最後竟然還從衍太太口中傳出先生偷偷變賣家當的謠言,此時的衍太太卻愈發的不可愛了。

當先生不想再留在S城之時,便去南京求學了,在南京做學生的時候,先生對於學習的處所倒有個詳細的介紹,也表明的當時自己讀書的態度,對於一些先進的科學讀本均是喜愛的,對於一些陳古的文言,先生多是沒甚印象。這也得以看出當時先生為何要倡導新文化運動。

最後在文章的末尾,先生有寫到去日本留學的事情,4箇中國的留學生要去日本留學,文章的最有趣之處便在此了,一些前年去日本留過學的前輩特意指教了關於“襪”和“錢”的經驗,不成想,這些讓新留學生們紛紛遵命的經驗,到了日本,簡直是一堆廢話,沒有一點可用之處,也由此可見中國人當時對一些外國事物的誤解和一些理想主意的存在。

總言之,《瑣記》雖説是瑣記,但卻似可以説是哪個時代社會的一個縮影,很好地寫出了當時社會的一些現象,是一篇很好的回憶性散文。

朝花夕拾瑣記讀後感(四)

《瑣記》介紹了魯迅先生衝破封建制度,為追求新知識,離家留學並出國求學的一段經歷。文章從作者切身感受出發,寫出了進化論及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對進步青年的影響。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所這在雷電學堂求學的事,校長提出了一個【華盛頓論】的問題,國文老師竟不知到華盛頓是什麼。這也足見當時人頭腦之古舊,思想之老化,人們對新思想的不理解與排斥。這樣的老師,豈不是會耽誤學生的學業嗎。

我也很痛恨那些所謂的‘中國通’,‘知那通’,對中華悠久文化的曲解。他們簡直是對華夏文化的侮辱。當然,那些奇談怪論是不會被我們理解的,也永遠就應去抵制的。

文中最搞笑的幾處當屬去日本留學之前的那兩條所謂的‘經驗’,簡直是一堆廢話,沒有可用之處,也由此可見中國人對外國人事物的誤解。

後面的幾段中,也寫出了當時那些新文化對青少年學生影響,和老一輩對學習新知識的不支持。令我感觸最深。

朝花夕拾瑣記讀後感(五)

這天是中秋短假的最後一天,中午,頂着炎炎烈日,我從書店捧回了一本《朝花夕拾》。到家後,翻開幾頁,雖説是小説,可我基本一點都讀不懂。偶然翻到《瑣記》這篇文章,感覺不那麼深奧,便讀了起來。

一開頭,是講一位姓衍的太太,她對自己的兒子雖然狠,對別家的孩子卻好的,無論鬧出什麼亂子來,也決不去告訴各人的父母,因此小孩們都喜歡去她家,剛開始我還覺得她很民主,可看着看着就覺得有問題了,她總是慫恿孩子們幹壞事,事後又充當“老好人”的一個主角,簡單的説就是“虛偽。”譬如,她慫恿孩子們冬天裏去吃水缸裏結的冰,那但是在農村,一個水缸常年不打掃該有多髒啊!她還笑着説,“好,再吃一塊。我記着,看誰吃得多。”;她還鼓勵孩子們比賽“打旋子”,還從旁計着數,但當她看到孩子的大人出來時,立刻就會變換口吻説道,“你看,不是跌倒了麼?不聽我的話。我叫你們不要旋,不要旋……”看到那裏,她的形象在我心中已經大打折扣。

之後,魯迅的父親過失了,她竟然慫恿魯迅去偷錢,魯迅説自己家沒有錢,她又讓魯迅去偷家裏的首飾變賣。魯迅最終還是沒有去偷,但是不到一個月,就聽到一種流言,説魯迅已經偷了家裏的東西去變賣了,事情很明顯就是那個衍太太跑出去亂説的。

這種表面上對你很好,背後卻捅人一刀的人,我是最鄙視的,小時候,我總覺得別的同學的家長個性好,總是和顏悦色,而我媽媽卻很兇,總是管我。看了這篇文章我才明白,其他同學的家長,其實表面上對我好的,總是和顏悦色的,卻很少有內心真正對我好,只是覺得我是客人。而我的父母,平時對我總是很兇,總是管我,這也不讓那也不讓,其實才是真正對我好。

朝花夕拾瑣記讀後感(六)

《瑣記》是魯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是《朝花夕拾》一書中第八篇文章。《瑣記》——魯迅在這篇文章裏主要回憶了自己為追求新知識離開紹興去南京求學的過程。描述了當時的江南水師學堂和礦務鐵路學堂的生活和學習,批評了洋務派辦學的.“烏煙瘴氣”。作者記述了最初接觸進化論的興奮心情和衝破封建束縛閲讀《天演論》的情景,表現出探求真理的強烈慾望。第九段中説城中唯一的一所中西學堂也成了“眾矢之的”。這也的確説明了封建舊思想的根深蒂固,人們對新思想的不瞭解、不認同。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電學堂時,校長出了個《華盛頓論》的文題,國文老師竟不知華盛頓是誰。體現了封建社會思想十分陳舊,而且對新思想不接受,排斥。

在魯迅生活的年代,正好趕上百日維新,但很多老輩的人並不支持,國門洞開的原因之一正是文化閉塞,而魯迅先生很有主見,提倡學習新的文化。我們現在有了良好的學習條件,更應該好好學習新的文化和知識,將來報答父母,報效祖國。

朝花夕拾瑣記讀後感(七)

《瑣憶》裏反覆強調魯迅先生幽默與諷刺的特點。而對魯迅先生的這種幽默確實值得我們探討一番的。幽默,是個外來語,即Humour。而尋找中國有關詞彙,古時只有“徘伏”、“詼諧”、“滑稽”等字眼。例如宋代有位詩人姓石,一次外出騎馬不留意掉了下來。人們看了便嘲笑他。而他卻拾起帽子,彈彈灰塵説:“多虧我是石博士,若是瓦博士,可就完了。”近乎是自我解嘲了。

而國外的正宗幽默是:一位音樂家教國王拉小提琴。國王當然拉得很整腳了。音樂家便對國王説:“音樂家分為三等:第一等是一竅不通的人,第二等是水平糟糕的,第三等才是像我這樣技藝高超的人。恭喜陛下,您已經躍入第二等了。”

這種幽默既巧妙地説了真話,當然也不會惹得龍顏大怒,真有把山一般的沉重都化為風一樣輕盈無形的力量。而英雄柏修斯只有藉助幽默這面鏡子的幫忙,才能避免因直視女妖的臉而使自己化為石頭,又能砍下女妖的頭顱,而從中飛出雙逸輕靈的飛馬。正是在這種慧義上,我們才珍視魯迅先生文章中那種幽默語言的力量,每次讀他的雜文,總為其中瀰漫的幽歇風趣、力透紙背的風格而感染。心想:人説他“嘻笑怒罵皆成文章”,可若少了這幽歌,也會是言之無趣,行而不遠了。

看一出意大利戲劇,客人向主人自謙説:“我是您最末僕人衣服上的最後一粒鈕釦。”而主人含笑回答説:“這粒鈕釦但是寶石做的。”這樣機智的對話,説明雙方都富於幽默感,因而自然會成為交際場上的佼佼者。那位聞名世界的女作家斯塔爾夫人,據説其談吐的幽默與詼諧會令反對她的人都心悦誠服,以致拿破崙皇帝命令她不許進人巴黎方圓50裏之內,以免受了她的感染而放下了自己的原有立場。

幽默竟有這麼大的力量!

所以我就明白了魯迅文章那千鈞的力量!

朝花夕拾瑣記讀後感(八)

最近,我看了一本散文書——《朝花夕拾》。這是一本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就更加充滿了個體生命的童年時代與人類文化發展的童年時代所特有的天真之氣。書中有批判,有嘲笑,能夠視為魯迅的雜文筆法向散文的滲透,不僅僅使其中的韻味更加豐厚,而且顯示了魯迅現實關懷的一面,這也是真正的魯迅。這本書確實十分好看。

《狗貓鼠》記述了童年時對貓和鼠的好惡。《阿長與〈山海經〉》回憶了保姆長媽媽的淳樸善良。《二十四孝圖》對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進行了抨擊。《五猖會》回顧了兒時一次看廟會的經歷。《無常》栩栩如生地描述了鄉間迎神賽會時的活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回味了純真快樂的童年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日子。《父親的病》在敍述父親生病長期治療的過程中,對庸醫誤人表示出了深深的憤慨。《瑣記》記述的是作者去南京讀書的經歷。《藤野先生》懷念日本留學期間的老師藤野,並記述了作者棄醫從文的經過。《範愛農》回憶和悼念了青年時代的摯友範愛農。

《朝花夕拾》以清新、平易、深情、舒緩的筆調記述了魯迅童年、少年、青年時代的生活片斷,展現了家鄉的風土人情,抒發了對親朋師友的摯誠懷念,寄予了對現實的思考。

我們的童年漸行漸遠,留下的是一個美麗的回憶。《朝花夕拾》,去領略一下魯迅的童年,慢慢體會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兒吧。瑣碎的記憶在《朝花夕拾》中重現,不一樣的年代,一樣的快樂,童年,惹人懷念啊。

朝花夕拾瑣記讀後感(九)

今天看了魯迅先生的《瑣記》,《瑣記》記敍了魯迅先生為了尋找“另一類人們”而到南京求學的經過。作品描述了當時江南水師堂和礦物鐵路學堂的種種弊端以及魯迅先生等一些學子求學的艱難,同時揭露了洋務派不切實際的辦學方式,魯迅還通過這篇文章記敍了自己最初接受新思想的興奮心情和不顧老輩的反對閲讀《天演論》,表現了他探求真理的強烈願望。

魯迅的作品有很多時候都是通過側面描寫來表達他所要描寫的人物的性格特徵,如本文中他家的房客“沈四太太”,通過她大聲的説了那句“莫吃呀,要肚子疼的呢!”體現了房客沈四太太一種小市民階層的婦女形象。又如對“衍太太”的一些描寫:幾個孩子在打旋子,她在旁計數説道“好,八十二了,再旋一個,八十三,好,八十四……”還有衍太太在作者的父親去世之後説教作者去偷母親的首飾和錢去用,體現了衍太太勢利的一面。

後來魯迅先生為了躲避S城的流言去南京求學,漢文教員自己竟然惴惴的問學生“華盛頓是什麼東西?”體現了一些洋務派的學者不切實際的教學方法,明明自己是漢文教員,卻連漢文試題都搞不清楚,體現了洋務派辦學“烏煙瘴氣”的形象。

文章的結尾寫了作者去日本留學,在國內聽説不能穿日本襪,邊帶去了十雙中國的白襪,而且還換了日本的銀元,結果銀元早已廢置不用,而且穿制服和皮鞋,中國襪也全然無用,體現了國內人的思想封閉,與外界溝通較差,當時的國情也是出於閉關鎖國的狀態。作者藉此喻國情,的確有一番用心,這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朝花夕拾瑣記讀後感(十)

在魯迅先生《朝花夕拾》這冊散文集中,有一篇文章別具一格,那就是《瑣記》。

《瑣記》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魯迅先生衝破封建束縛,為追求新知識,離家求學至出國留學的一段生活經歷。

文章先從衍太太這一主角入手,回憶了魯迅先生兒時與衍太太之間的故事。文中寫了“衍太太”的一言一行,表面看來像是在誇讚她,實際卻諷刺了她的虛偽舉止。也讓我從中懂得了不能憑藉表象來判定一個人的好與壞,事情的對與錯,而是要從內心、從本質上來決定。

而後文所寫去學堂一事,則更是耐人尋味。文章中説的城中唯一一所中西學堂也成了“眾矢之的”。這的確説明了封建舊思想的根深蒂固,人們對新思想的不瞭解、不認同。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電學堂求學時,校長出了個《華盛頓論》的文題,國文老師竟不知華盛頓是什麼。()一天的時間都消磨在一科的學習上,滿腦子的英文或滿腦子的古文。學堂中根據等級的分別,竟然連宿舍的好壞都算在其中。好的就在人前耀武揚威,不好的就低頭不敢言語,連走路都要讓他三分。這也足見當時人們頭腦之古舊、思想之老化,人們對新思想的不理解與排斥。

文中最搞笑之處當數要去日本留學之前的那兩條所謂的“經驗”,簡直是一堆廢話,沒有一點可用之處,也由此可見,封建制度使人本身的思想被深深地囚禁,怪不得魯迅先生要醫好人思想上的病。

總而言之,《瑣記》雖提名為瑣記,但卻頗能展現那個時代的社會現象。透過閲讀此文,讓我長了不小的見識,真是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