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我們缺席彼此最重要的十年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26W

第一篇:我們缺席彼此最重要的十年讀後感

我們缺席彼此最重要的十年讀後感

《我們缺席彼此最重要的十年》讀後感

昨日是母親節,打了幾次電話迎接我的都是忙音,父親的電話反而通了,一句在忙,就沒了後續。閲讀課上偶爾翻出了一篇短文,毫不起眼,瞥見題目,本以為又是愛情暖茶,不料卻是寫的老爸老媽,一瞬間反思起了自己這毫無聲息就悄然消逝的錦年。

我的這段歲月,沒有書上十年那麼久,卻比十年還要長。我不知道我是怎麼度過那叛逆青春期的,好友甜甜常常調侃説,誰讓你總是那麼乖。我也曾與爸媽有過激烈衝突,但敗下陣來的總是我,我負氣出門,該做飯的時候總是沒骨氣的折回家中,後來每次弟弟犯錯時,媽媽才突然想起我的好,只是當時已經距離事發很多年,我不曉得爸媽怎麼會記得如此清楚。

這麼多年過去,弟弟從國小升入高中,我也開始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媽媽爸爸慢慢懂得徵求我的意見,整個曾經,爸媽總是很忙碌、很忙碌。我揚言自己更像是獨自成長的,他們很少誇獎我,更不會喊我寶貝,可時間使我漸漸地明白,我,則與願給我全世界的兩個人走向了不同的方向。讀到文中的媽媽説別化粧,對皮膚不好時,想起了現實中的媽媽同樣也是一瓶大寶用一年。卻總是對我説,買件衣服,敷敷面膜。由於媽媽一直素顏,我直到工作後才整明白,原來肌底液、精華液、眼霜、bb隔離防曬打底有那麼多東西掩飾倦容,後來在惡補期間,那些堆得滿桌,佈滿日韓英文的東西媽媽從來不碰,也未曾抱怨過我浪費。她不過問,我也不講,很多時候我會對她説媽,用這個水吧,效果特好,她總説用不慣。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我換了瓶瓶罐罐,她仍舊是一隻大寶。

爸爸總共參加過我三次家長會,媽媽從來沒有。就讀時,我很少與爸爸交談,但我會説很多話,他們只是聽着,很少發表意見。但我還是喜歡和老爸呆在一起。我國小四年級剛剛學會做晚飯的時候,那時我比廚房案板高不了多少,做好飯我就等在門口,見到他們遠遠的就喊,我做好飯了!有時做砸了,他們還説這就行,這就行,導致我下廚挺早,廚藝不精。爸爸總在生活的縫隙裏夾雜一句,看看書、練練字、好好學。但我好像並不懂得這意味深長的話語。我不是個聰明的孩子,國小時作業總是寫不完,爸爸就陪着我,有時也給我抄卷子很晚很晚,即使這樣,他也決不允許我應付了事。那時很多時候我邊擦眼淚邊寫作業,當時特羨慕別人的爸爸,別人的作業寫得那麼差,爸媽為什麼就不管。後來偶爾有人誇我字好看時,我總特驕傲説,是我爸教的,但爸爸從未教我寫字,老媽的口頭語更是查字典。但正是他們的簡單的一句好好幹成為當時與現在我最不竭的動力。

為了安全,從國中就開啟了我的住校生涯,即使學校離我家只轉幾個彎,當時特羨慕那些放學就推着單車踏着月色結伴回家得小夥伴,多年之後才從父親口中得知當年我不寄宿的那幾個夜晚,母親總睡不着覺。可從那時起我呆在家裏的短至半日,長則半年,我隨着歲月不斷地走着、看着。結識了新朋友,換了新地點。我不只學會了化粧,熟練的穿起高跟鞋,我還去了很多地方因為考試或是旅行,觀賞了很多風景,聽了很多歌,看了很多電影,還學會下雨的時候主動打傘,感冒時主動找醫生,天冷時自己加衣,最難熬的時間裏躲在夜深處無聲哭泣。不在像以前去鄰居家都要給你們申請,從不在天黑時還不回家,在外求學時用告訴你們的一日三餐,身邊的人都經歷了哪些事。後來,就在後來,你們仍舊不常給我電話,電話還是我主動打,我總説忙,然後母親才會順其自然的告訴我家裏發生或大或小的事情,好像他們永遠不願干擾我生活,這麼多年,我從呀呀學語到24歲的這段毫無過度的日子裏,仍舊沒找到屬於歸屬,我小心翼翼的問老爹,我要是嫁不出去,怎麼辦呀,老爹想都沒想看都沒看就説養我一輩子。這時光如何捨得讓離開你們呢。

高三時,讀了新概念作文中一篇名字叫做蒹草結的文章,其中説一個人的生活是由一個習慣和一個習慣堆積而成的,而習慣又由血緣延續下去。這麼多年,我畢業,找工作,跳槽,小失敗亦或小成功,我已走出太遠,卻從未想起停下來等一等,因為只要我稍加懈怠,母親,總把我鞭策的更遠,我像只包裹着他們心的陀螺,他們總希望我旋轉出更美的曲線,所以每鞭都用力的抽打,我越轉越快,他們卻越力不從心。這麼多年,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時段,我抱着夢想與單純跌跌撞撞。這麼多年,使他們人生中最辛苦的光華,用期許化作無限的動力,用竭盡全力換的一絲温煦。

我上學時,他們只把我送到門口,我工作時,他們更少到來。我吃過的小吃,喝過的冷飲,賞過的景色,他們統統不知道,我們保持着不近不遠的距離,卻在我讀了那篇短文後使我痛的撕心裂肺。想起我在難熬的時光裏我去平頂山找倩倩散心,在ktv唱《父親》時,兩人哭的抱做一團。

我空缺的這麼久,該怎麼填補,親愛的,而我只能更温暖的活着,努力的活着。並在某個時光,找個人,一起來愛你們,用兩人的來填補這缺了許久的席位。

——致爸媽

第二篇:我們缺席彼此生命裏最重要的十年(轉)

我們缺席彼此生命裏最重要的十年(轉自豆瓣)

盜用了豆瓣上看到的一篇文章的題目,今天因為這個掉了一點眼淚(不是我哈)。

還沒有走進婚姻殿堂的我沒能感受到與父母分屬於兩個家庭的矛盾與糾纏。但是我細細想來,高中三年,大學四年,工作快滿一年。我跟爸媽在彼此的生命裏缺席了快八年。這八年裏,爸爸再也不是那個身強體健隨時隨地能夠為我遮風擋雨的樣子,我看到了他走上坡路駝背的時候。媽媽也再也不是那個滿面容光時時刻刻照顧我生活起居的樣子,我看到了她做手工活力不從心的無奈。我也不是那個滿目稚氣只知道悶頭學習的小孩,我知道,時間總會要讓生活改變一點摸樣。

尤其工作離揚的這一年裏,爸媽都學會了編輯短信息,他們想用親近我的方式儘量的減少我們的距離感。好幾次和朋友聊天,説他正在和父母聊qq,我滿是羨慕。我爸媽根本不會電腦,我記得我筆記本買回來的第一天,我教我爸爸開機,媽媽就在一邊提心吊膽的説,別瞎弄壞了。所以,能教會爸媽發短信,我很是驚喜。

手機裏保存的信息是媽媽小心翼翼的説:女兒,媽媽發了獼猴桃,回來吃好嗎。像是在討好,像是在詢問,擔心得到否定的回答。我一看就哭了,立馬説,好,馬上就回去,我最愛吃獼猴桃呀。

還有爸爸在九點多發來的信息,問我,姑娘,電來了嗎。因為那天公司宿舍停電,我一個人坐在漆黑的小屋子裏聽着門窗被風吹得嘩啦嘩啦響,想找人説話又怕被嘲笑。然後就給爸爸打了電話,怕他們擔心,就嘻嘻哈哈的説:我宿舍停電啦,哈哈,我要睡覺了。爸爸説了一點安慰的話,在我要嚎啕大哭的時候我趕緊掛了電話。然後爸爸的信息做了一顆催淚彈,想到在家有一次洗澡的時候突然跳電,我嚇得大叫,媽媽立馬舉着手電筒站在衞生間門口陪我説話。那晚看着信息我抱着被子哭了好久。

但是大多時候是堅強的在生活,比如擼起袖子修枱燈這種事情,我就覺得我快步走在變超人的路上。人在沒有依靠沒有後路可退的時候就會變得分外強大。

我能感受到爸媽是想極力的走進我的生活,但是無論從對生活的觀念還是理想的狀態來説我們都在漸行漸遠。他們用他們的愛默默的關注我的生活動向,又怕有一點點不和就無法追隨上我的生活步調。我明白這種分歧的存在,同時一邊小心的營造他們的期許的狀態一邊繼續追求我想要的生活。

有一天清早,爸爸送我去渡口。媽媽站在門口笑着跟我説路上會不會冷,自己在外邊多注意,千萬別感冒。爸爸嘀咕了一句:不然你跟她一起去常州麼好了。我笑説:才不要咧,我們在一起麼最多三天就要吵架了。事實也的確如此,我們會爭吵,從燉蛋裏要不要放葱到今天買的衣服適不適合我。她還想以她的觀點來左右我的決定,以為我還是那個一雙襪子都要她去決定的小女孩。但明顯早就不是了。

高中畢業後的日子裏我學會了喝酒,學會了熬夜,學會了通宵,學會了説髒話,學會了打遊戲,學會了對他們説謊。學會了新片上映進電影院看電影,學會了跟朋友外出開始一趟旅行。當然他們都不知道。在家我是個每天清晨最遲8點就起牀,晚上不會超過9點不回家,見到每個認識的人熱情的打招呼,對長輩們孝順聽話從來不會不禮貌的小孩。以至於有一次我在銀行辦業務,因不滿服務人員傲慢的態度跟對方大吵一架的時候,媽媽站在我旁邊,像是看着一個陌生人。回家後,奶奶還不可思議的問我:你真的會跟人吵架???

或許從這時候起,爸爸媽媽有點意識到我在慢慢的遠離他們的生活。

但是家人始終是我生命裏最重要的人,這點亙古不變。我可以跟他們撒嬌跟他們鬧彆扭甚至跟他們大吵大鬧。但是別人不行,説一句我家人不好的話都不行。因為他們是我愛的人,我要保護他們。

最近他們在我耳邊説的話就是趕緊找個穩定的對象他們就放心了。其實哪裏有放心這種事情。從我小時候經常性的胃痛到後來的偏頭痛,從國中要好好學習考上重點高中到大學後要做什麼樣的工作,總是在我耳邊不停的提醒和嘮叨。生怕走錯一步路遺憾終生。他們的確是有着操不完的心。

上次回家,爸爸已經在跟我商量着看房子的事情。我説,這是你們苦了一輩子的錢,我不忍心也不會一下子花完。我想要的東西我會自己努力去掙到,我會好好工作。爸爸説:不想看你辛苦,就你一個女兒,總想什麼事情都替你做好。爸爸還可以再養你二十年。我最親愛的家人,我現在想要的是我能夠養你們十年,二十年,一輩子。而不是向你們伸手,這會使我充滿挫折感和犯罪感。

現在每次回家,我都想賴着不回來。爺爺會慢慢地詢問然後默默的記住我已經換掉的愛吃的菜的口味,奶奶會拉着我看她養的兩隻羊新生下來的小羊仔。爸爸會拉着我飯後散步,然後拐彎抹角地問我最近在和什麼人交往,以後的生活規劃以及向我傳授他的人生經驗和信條。媽媽會幫我找出我想要帶走的衣服和鞋子,然後採摘最新鮮的蔬菜領着我去外婆家走一遭。

我們都在努力的找回缺失的日子,努力的花盡可能多的時間去陪着對方珍惜生活在一起的機會。

我們相互為對方捨不得,相互心疼對方,相互替對方着想。相互想更多的參與到對方的生活當中去卻又不得不時不時的止步,因為他們懂得我已經有我自己的想法和生活。

我的爸爸媽媽不會陪着我看完一部文藝電影,不會跟我討論最近哪本書最好看,不會領着我去我想去的地方觀光一次。但是他們在努力的走近我,以他們的方式笨拙而又慈愛的照顧我。我很感激他們。當有一次爸爸要跟着他們公司去上海遊玩,我下意識的會為他擔心旅途會不會勞累,換洗衣服有沒有帶着,甚至會不會被欺負的時候,有一次媽媽摟着我坐在沙發上陪她看甲方乙方,我一邊嘲笑這些節目很假一邊吵着要上樓睡覺卻很耐心的坐着陪着她的時候我才意識到,我也遺憾着我缺失的不在他們身邊的日子。我也需要停下來看一看他們的生活,等一等他們的步調,然後帶着他們一起瞧一瞧外面的世界有多意想不到。

原來,我們都在遺憾,都在彌補,都在愛着生命裏最重要的人。

第三篇:《我們要彼此聽話》讀後感

快,讓我們慢下來

我女兒對我説:“媽媽,你再對我生氣,你就要長出一根白頭髮!”

我對面鄰居的小男孩對他外婆説:“外婆答應我的事情都做不到,我答應外婆的事我也不高興做。”一個國中生男孩對他的媽媽説:“小孩要聽大人的話,大人也要聽小孩的話,我們要彼此聽話。”有多少個家長能俯下身體,面對面,眼睛對眼睛,跟自己的孩子説話?為何小孩子一定要聽大人的話,是因為大人的話都對嗎?還是因為我們是大人?在我們家長根本不能做到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並且不能起到模範帶頭作用的前提下,沒有資格要求孩子做到如何如何。

劉繼榮和她兒子共同寫的的《我們要彼此聽話》,是一本160多頁的薄薄的小書。網絡上對劉繼榮介紹不多,她的文章標題都很温馨,文字簡潔,敍述也很平實。身為中等生的兒子與她平等對話,在書裏,媽媽和兒子的文章各佔一半,逐篇間隔。網上對這本書的評論也分為贊成派和反對派,贊成的人覺得温暖、感動、貼心,反對的覺得不符合現實。我倒覺得,不用追根究底問作者,這些事情是不是真實的,至少這些給我們一個新的角度新的參考,讓我們認真去思考對孩子的教育。

書裏所寫的一些故事很有趣,我讀了兩篇兒子寫的文章給我老婆聽,一起學習下。一篇是為了達成長大能作為一個主持人的理想,小男孩從外形上評判自己,覺得鼻子塌了點,所以和媽媽商量後決定,以最簡便也不用花錢的手法來整形,那就是時不時地捏捏自己的鼻子。結果可想而知,鼻子的高度並沒有改變,倒是在這母子共同參與的有趣的“實驗”中,兒子不知不知覺讀了些平時不喜歡看的書。因為要做不太吸引自己注意力的事,以免忘記捏鼻子,所以選擇讀平時覺得枯燥乏味的唐詩、宋詞和元曲,卻在寬鬆、有趣的氛圍中瞭解到了古典詩詞的美。

另外一篇是講兒子因為成堆的作業而心情暴躁,一個人寫到深夜,因為卡在一道數學題上出不來,其他的作業再無心情做下去。媽媽卻趁他去洗臉冷靜的空隙,悄悄幫他寫了一些有趣的答案,還寫了:老師,我已經很累了,我想睡覺,對不起,老師晚安!奇怪的是,看完這些答案,小男孩的心情變好了,再回過去看原來拿到難題,才發現原來一點都不難。是的,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都很努力,沒有一個孩子是甘願落後於別人的。關鍵是,假如作為家長和老師 ,能成為孩子最強大的支持,孩子會堅定信念往前走;假如,我們不給孩子調整和喘氣的空間,還一味地強迫孩子爭做第一爭做優秀,當學生考了90分,想95,考了95,想100,結果學生好不容易考了個100分,還覺得不夠,最好能每次都100分。孩子一定身心疲乏,想走也走不動了。我想,這本書不僅為我們眾多的中國家庭,也為我們老師提供了一個思路,那就是,在現實的教育體制下,我們不可能更不敢拋棄分數,但是我們總可以降低一些對孩子的要求和標準,讓教育能夠更自然更符合人性地進行。有的時候,腳步慢一點,反而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第四篇:我們要彼此聽話讀後感

我們要彼此聽話讀後感

胡翠燕

做了多年的國小語文教師,越來越來迷茫:傳統的授業解惑早已過時?賞識教育被大大吹捧?班級管理中,懲罰兩字都不敢提,生怕惹來麻煩?要教會學生打漁的本領,其實幹的還是餵魚的事?學生和老師不看重分數幾乎不可能?……

面對自己的孩子,既是教師又是家長的身份有時難免憂心忡忡,直到看到了劉繼榮寫的《我們要彼此聽話》,一對中等生母子的温暖對話,我的心才慢慢安靜下來。

馬上吸引我的是封面上的一句話“我給他講大人的大道理,他給我教小孩的小道理。我們都不完美,卻很幸福。”向來我們耳邊充斥的是很優秀孩子的成長之路,什麼哈佛的,什麼名校的,什麼考試狀元的……她説,“我們的慾望有多深,孩子便有多累。如果快樂,如果沒有違背自己的心意,我們的孩子,又何妨做一個善良的普通人呢?”如當頭一棒,敲醒了我,平時自以為對孩子是民主寬鬆的,其實潛意識裏還是把自己的願望加到了孩子頭上。雖説沒有過多的安排孩子的文化科目的學習,但還是盯着孩子學了幾年的樂器,那幾年的時間孩子其實很不快樂,是自己希望孩子在某一方面能夠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罷了!

沒有過多的大道理,字裏行間都是生活點點滴滴,濃濃的母子温情無處不在;也沒有説教,只是不經意間,我的心隨着作者的訴説變得暖暖的。作者眼裏,只有“愛”,只有正確的表達愛,只有用愛對待孩子,他們才不會走錯路。

面對孩子,學會寬容孩子的不完美,在對孩子交朋友的事上,作者也真實的描述了自己的心路。其中的妙句不少:“作為母親,我不能只享受孩子成長的快樂,卻禁止麻煩的造訪。”“當你兩隻手都握滿了沙子時,就沒有辦法拿到地上的那顆珍珠了。”“我想靜靜地傾聽,而不是教他如何做,看着自己的兒子自己在生活中成長,也許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

煩躁或失落或無奈時,看看這本書真好!

第五篇:《起跑線旁缺席的啟蒙先生》讀後感

追求樸素的真教育

——《起跑線旁缺席的啟蒙先生》讀後感

商雲/文

今天認真拜讀了曲輝老師的《起跑線旁缺席的啟蒙老師》,文章中痛擊中國教育弊端的犀利語句,句句如同重錘,敲打着讀者的靈魂,心中不僅要問:中國的教育究竟怎麼了?中國的啟蒙先生去哪裏了?!

何為啟蒙老師?百度一下得知,啟蒙老師就是指“使初學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門的知識的人”,是“普及新知識,使人們擺脱愚昧和迷信的人。”曲輝認為啟蒙老師是“擬定兒童一生藍圖”的人,因此也就指出了啟蒙老師的重要性。

教育就是讓每一個鮮活的生命,按照自然規律,以其獨特的方式得以舒展、得以生長。可當我們在要求孩子們死記硬背某個歷史事件的活動時間、意義時,創新思維被禁錮了,當我們的教育以分數為唯一標準時,學生的理想、人格、生命的尊嚴統統屈服於至高無上的分數,他們的生命成長過程是多麼的單一,單一得令人感到悲哀和窒息。

朱永新老師認為“啟蒙老師一個非常危險的職業,偉人與罪人都可能在他的手中成形。因此,教師必須如履薄冰,儘自己最大努力讓自己和自己的學生走向崇高。”

如今的老師工作壓力大,負擔重,究其原因,為分忙,為分累。即使是教學過程,也是根據考試要求為指導,三維目標被折斷了雙翼,情感和能力的培養被擱置一端,知識目標不斷被強化,再強化。有的老師甚至認為,與考試無關的知識點少提,甚至是不提。學生在題海中不斷掙扎,在作業中猶豫彷徨,在頻繁的考試中逐漸變得麻木。

本該是兒童啟蒙老師的人,卻在不遺餘力地在成為中國教育考試機器上的一顆顆螺絲釘,讓學生死讀書、讀死書,後來讀書死。文中講了一個令人倍感汗顏的故事:旅華多年並在華娶妻生子的英國著名出版人馬克·基多發表了一篇文章,聲稱準備從中國撤退,他認為中國的基礎教育只是一個“考試中心”,孩子們的天賦被榨乾,只培養出兩種人,贏家和輸家。“中國並沒有這樣一條大道,能把孩子培養成領導人、發明家和革新者,但這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

素質教育推進多年,但效果如何呢?最終只不過是披着素質教育的外衣,大肆開展應試教育,而且是愈演愈烈。

曾經讀過《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書中的小林校長是一位真正的啟蒙老師,小豆豆可以算是一個很幸運、很幸福的學生。她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科目,可以和小林校長連續説上三個小時的話,可以和同學們們一起體味野外生活,可以欣賞校園裏的美麗風景,可以體驗幫助別人的樂趣,可以大聲説出自己的心裏話,即使犯了錯誤也會得到小林校長的寬容和尊重……而這在我們看來,可以稱得上是教育中的世外桃源了。

其實,類似小林校長的教育思想,早在我的民國時期,錢穆、夏丐尊、朱自清、葉聖陶等諸多大家都已經提出。他們的啟蒙很簡單,就是提供給兒童更多的趣味和自由,指出:“教育就如餵雞,如果讓學生多發揮主觀能動性,那麼效果一定會好得多。”

一個現代社會啟蒙老師的先行者黃玉峯老師也指出:“不以應試教育對應試,而以素質教育對應試。只要學生的素質真正提高了,他們對付考試的能力也不會差。”事實證明,他的學生在傳統的升學平台上,同樣展示出了驚人的“戰鬥力”。

他們的教育思想和主張,無疑給我們指出了前行的方向和道路。如何成為一位合格的啟蒙先生,讓孩子贏在在起跑線上?那就是,揭開教育花哨浮躁的假象,撕去分數至上的外衣,一切從學生的生長規律出發,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尊重生命,尊重個性,呵護創新思維,追求一種樸素的真教育,讓教育迴歸本質。

Tags:讀後感 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