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目送》讀後感600字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51W

關於《目送》讀後感600字多篇

《目送》讀後感600字一

我以前很少認認真真地讀完過一本散文集。但這本書,竟然會讓我為了其中的字字句句而感歎、思考,甚至於感動到視野朦朧。 這便是龍應台的《目送》。

“二十一世紀的《背影》,跨三代共讀的人生之書”無疑成為了對《目送》最精闢的評價之一。無奈的愁緒貫穿全書,卻未嘗失去對未來的憧憬與對生活的希望;對於過去的不捨與深情追憶,漸漸變為對漫漫人生“生死大問”的深刻思考,目送着或悲或喜的往昔,斟酌着眼前的現實,悲哀、深邃而美麗。

龍應台的文字温暖細膩,富有親和力,字裏行間中充滿着怡然情趣與幽默自嘲。我第一次這樣深刻地感受到所謂的“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只是生活中極不起眼的一個詞語,一聲鳥鳴,一隻百足蟲,便造就了一篇篇毫不矯揉的、隨感而發的散文,充滿着作者對生活、對生命的嶄新認知以及深刻的哲理。

父親的辭世,母親的衰老痴呆,與親友的離別,與兒子之間的隔閡……對於這些生命中必須經歷的、正在經歷的、將要經歷的不忍與不幸,對於這些不斷地目送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的背影漸行漸遠的所謂“緣分”,人們大徹大悟之時,是否總是“為時已晚”? “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也許你正“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

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何必要強壓住內心的情感,定身站在那裏看着“他”逐漸消失呢?就算真的不必追或説真的追不上,為何不重新審視自己追的方式甚至是追的人呢?

也許你正要在小路轉彎的那一端,為何不回頭再看一眼佇立在小路另一端遲遲不走的人,再説一句表達珍重情義的話呢?

你無法逃避生活中的不忍與不幸,你只能選擇被動忍受和主動直面。如果我們時刻珍惜彼此相遇相聚的緣分,珍惜眼前人、眼前事,就不會在離別和失去時倍感不捨、憂傷、慚愧,就不會在這時才懂得要去珍惜。自是仍然不忍與不幸,卻不止是安慰了自己。

《目送》便是在用作者親身經歷和切實感受這樣不斷地提醒着我:你可以目送過去,但是請不要目送現在;如果你不想目送現在,那麼請時刻目送過去中的不忍與不幸,努力改變現實!

只因為,現在還為時未晚。

《目送》讀後感600字二

這是一個關於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慢慢地變成了別人眼裏的背影。

翻開《目送》,一本記錄龍應台生活點滴的散文。她用優美的文字記錄了自己作為一個母親在對待日益成長的孩子時所遭遇的種.種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記錄了自己作為一個女兒在面對日益蒼老的父母時耐心温柔的守候;記錄了自己作為一個敏感細膩的女子在面朝大海、耳聞杜鵑時感受到的傷感和彷徨。她用最細膩柔軟的筆觸,寫盡了幽微處動人心絃的種.種感悟。讀起來,連呼吸也充滿了與之共鳴的渴望。

她,擁有着不凡的驕傲和鋭氣,然而在洶湧的母愛面前,也心甘情願地作出了讓步。在浮華的萬千世界中,她常常這樣反思:“會不會你贏得了全世界,但你卻失去了你的孩子?”因此,她辭去了文化局局長的官職,拋開了博士高官的耀眼光環,重歸學者作家清新淡雅的樸素生活。素雅如她,淡然如她,她明白在虛浮和掌聲過後,在繁華落盡之時,留下的也許只是一份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她用淳淳的真情,讓孩子感受到温暖細膩的母愛;她的優雅知性,也使孩子擁有了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理應得到的尊重和自由。

也許是隨着歲月的增長,人的心也變得容易憂傷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不知不覺間也在心裏烙下了深深的印跡。我們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也開始擔憂起孩子越走越遠的腳步。 所以,書中的一字一句彷彿踩在我們最柔軟的心房上,讓人流下暖暖的淚來。

人生是一趟旅程,每分每秒,我們的旅伴都可能在前方的轉角消失。有的人懂得珍惜,能與親愛的人相伴走完整個旅程;然而,有的人只顧着留意峭壁上那叢豔麗的花,等突然驚覺四下闃然無聲時,卻早已“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了。

《目送》讀後感600字三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是《目送》中最讓人感觸的一句。相信每個為人父母的人,尤其是那些孩子已經能獨立的父母,感觸是相當的深。

《目送》一書收錄作者近年來寫的七十三篇散文,全書分“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沙上有印,風中有音,光中有影”、“滿山遍野茶樹開花”三章。但這三章體例不大清晰,多為作者一些遊記及人生感悟,大致歸作兩類,一談周邊人物,一談家庭。前者瑣碎雜亂,將經歷的所聞所見,點點滴滴記錄下來,加以評論與感歎;唯後者談親情則着實感人,平實中飽含深情,含蓄中不失真切。全書以時間為軸,以親情角色為卷,作者遊走於“女兒”與“母親”的雙重角色,用細膩的情感之筆勾勒出每寸光陰中觸動自己的“背影”,達到這種境界既需要時間歷練,更需要反觀人生的靜思。

這本書與其説是龍應台女士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説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書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也以此文最為精彩,文中描寫作者目送兒子踏入各種不同的門,兒子的背影,愈來愈高大,但卻從來都沒有猶豫,沒有回頭,這種落寞感,使她回憶起當年父親用廉價的小貨車載着她去大學報到,父親因覺得女兒會嫌棄小貨車太窮酸,便在校門口放下她和行李轉頭就走,留下一團黑煙和背影。多年後慈愛的父親過世,作者又在細雨中,目送着父親的靈柩慢慢滑入火葬的爐門,消失在火焰中。

文中沒有歇斯底里的情緒,但卻讓你有哽咽的滋味,讓你體味到隱隱的悔恨與哀傷,正如作者所説,她的確是想讓讀者從她的文章中得到感悟,她也正在用她心酸的經歷給我們還未曾有過悲傷體會的人指點迷津。從小到大,從上學到上班,從欲走還留到不再回首,孰不知每一次的啟程,都有一對關切的眼神在背後凝視着。是因為越來越獨立了?還是越來越忙碌了?甚至有時連再見都沒説就走。

是的,我們都太忙了,忙着學業,忙着談戀愛,忙着結婚生子,忙着事業。時間越來越緊,腳步越來越急,但我們是不是從未想過,能與父母相望的日子也在一天天的在減少?難道真的要經歷作者在醫院目送父親的那一幕,我們才能頓悟嗎?我們無法醫治父母身上的病痛,我們也無法阻止生命進程的客觀規律,但我們至少可以在有限的時間裏多陪陪他們;孩子們固然要長大,總有一天要張開翅膀飛翔,但我們至少可以在他們年少的時候多一些愛的呵護,我們可以以身作則,教會他們更多的生活技能,更多的為人處世的道理;少些應酬,多陪陪家人,放卻一些無謂的紛繁雜亂,多關心你身邊的人和事,善待他們,這樣當你一次次面對背影的時候才會釋然。

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着我們漸行漸遠。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讓他(她)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目送》讀後感600字四

父女母子之間的緣分,是將你和他手上繫了一根線,他的漸行漸遠不能拉動你,卻有了一絲痛楚,是牽掛,是回憶,是生的意義。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時候,是我們承受愛我們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們不捨得,不放心的,滿眼的目送。但我們從小到大隻管一個人離開,從未回頭張望過。

記憶最深的一次,每次回老家,出去玩的時候:總會看見奶奶一臉不捨的神情,雙手急促纏着圍裙,那時的我總以為:

又不是不會回來,擔心什麼。便一臉不耐煩走開了。卻不曾想這卻是最後一次見面。奶奶因為摔了一跤,不幸走了。我十分傷心當生命裏最關心的人走了,我們才知道我們失去了最珍貴的東西,再也找不回來了都不再會有人為你留戀,為你掛牽,為你等待。就算有千萬次的回頭,會有誰人在一直目送着我的離開,哪怕轉了彎仍捨不得收回目光。

再多的遺憾都只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着愛與釋懷與生命的和解。小時候,每當遇到兩難時候。我們總是喜歡問爸爸媽媽:你説我選哪一個好?我們總是喜歡把問題丟給父母,當我們長大了,父母老了。我們必須學會一個人面對,然後去解決。

昨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裏,讓他們的眼睛多落點在我們的臉龐上,而不是含淚看我們漸行漸遠,做父母的也要知道,孩子不是你的附屬品,有些路,只能一人走,你給孩子的只是些精神上安慰與支持,讓他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只能一人過。有些關,只能一人過。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見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目送》讀後感600字五

這個暑假,一本名叫《目送》的散文集伴我成長。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華安上國小的第一天,母子手牽手,當鈴聲響起,兒子奔跑在人羣中,媽媽在穿梭紛亂的人羣中無比清楚地看到自己兒子的背影,而兒子也在不斷地回頭看媽媽。

華安十六歲,到美國做交換生,當媽媽在機場與兒子擁抱告別時,“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

華安二十一歲,上的大學正好是母親教課的大學。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願意搭母親的車。母親只能在高樓的窗口望到兒子的背影。“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我在文字中看到一個孩子的長大,更讀到一個母親的深情。我不僅想到了我自己。幼兒園裏,爸爸放下我後堅決地離開,我的眼睛一直望到爸爸的背影消失在人羣中;國小時,當我獨自一人走過熱鬧的十字路口,不必回頭,我知道,有一雙眼睛在望着我,直到我安全。爸爸説:“兒子,你要快快長大!”媽媽卻説:“兒子,你怎麼這麼快就長大了呢?”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當孩子長大,從父母的生命中分離出去,父母任是不捨,也多欣慰。爸爸的厚望,媽媽的深愛,且珍惜。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書中的那些生老病死聚散離合,那些恩恩怨怨坎坎坷坷,告訴我,人生的漫漫長路,註定要一個人走。在我8歲那個暑假,父母讓我一個人搭飛機來回北京。雖然這邊有爸爸媽媽送我到機場,那邊有奶奶來接,但心裏還是忐忑,當然還有一些小刺激。脖子上掛着無人陪伴的標誌,隨着空乘員上飛機,找座位,下飛機,等到奶奶來接,一切都順利。自豪感一下子上來了,離開爸爸媽媽,我也可以。小升中報名,排一天長長的隊,獨自進到陌生的環境,接受陌生老師的考試,當老師説“不錯”的時候,一天的勞累都煙消雲散了。我知道,這樣的路,我還要一直走下去。

目送,當我們目送身邊親愛的人背影漸行漸遠,只要珍惜曾經相聚的時光,珍愛彼此,就不必遺憾;目送,當我們目送時光的背影漸行漸遠,只要我們曾經踏實走過,再回首,也坦然。

讀龍應台的《目送》,我沉思良久,也感悟良多。

《目送》讀後感600字六

十三年前,父母的面孔在我的腦海中一直是淺淺的存在。我與大多數人盡同,生活在一個古樸的小鎮,伴隨着年邁的長者們靜靜地生長在這片土地,在槐樹底下聽盡“南柯一夢,精衞填海”,踏盡小鎮的每一寸土地,尋遍每一處花的存在。這樣的我很幸福,很幸福……但一直有個深深的期盼,去往那光芒萬丈的大城市。並不為了那份繁華的誘惑,只因那份來自父母,從那遙寄過來的愛。

每當那輛從遠方緩緩歸來的車停在那棵槐樹旁時,心中的喜悦就如蜜一般溢出,停滯在我那紅撲撲的小臉上。而這一次我深深地明白他們的歸來是因為有一份離別,一份與“南柯一夢,精衞填海”的離別。深深記着那一天,只有靜與黑籠罩在病房內,每一次機器正常運作的轟鳴聲對於每個人來説都是一份慶幸,只是……

當讀完《目送》後的那個晚上,我的腦海就一直顯現着這個場景久久不見散去。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的拐角處。他那背影彷彿正在説:不必追。”這段話伴隨着燈光打下,我回憶了許久。爺爺奶奶與父母的離別是這般無奈。我們每個人都站在時光軸上,而時光卻把至親的人推開直到我們無法再去眺望……

而真應當“不必追”嗎?我不欣賞這股淒涼,終有一天我與父母也會站在那個十字路口,而我會勇敢回頭站在父母身後,靜靜訴説:你養我長大,我陪你到老!

評語:整篇文章,作者通過閲讀《目送》深有感觸,從而聯想到了自己,不禁發出感慨:時光把真摯的親情給越抹越淡。“不必追”實則是“要追”,作者運用反問加深了自身的情感,也給予讀者以思考。最後作者用“你養我長大,我陪你到老”這簡短的幾個字作為文章結尾,不僅有力地總結了全文,更昇華了文章主題。

《目送》讀後感600字七

涼爽的晚秋裏,當我讀一書《目送》時,不禁感到一絲淡淡的、涼涼的滋味。澀澀的文字讓人感動,卻平凡得讓人流不出眼淚。

龍應台用一篇篇散文,記錄了作為母親的自己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遭遇的困惑,記錄了作為女兒的自己在父母日益衰老中的細心和耐心,記錄了孟買的鐵軌、金門的地雷、老撾的孩子……她的文章不是在光寫自己,而是通過自己這微不足道的光來投射每一個人。每篇散文的主題內容都很常見,可是讀起來又有不一樣的感受。“母親,原來是個最高檔的全職、全方位CEO,只是沒人給薪水而已。”有人説母親是棉襖、是旭日、是山水畫,龍應台説母親是CEO,語言並不華麗,卻很真實。

當我讀到她送別自己的兒子時我想到現在的自己也和安德烈一樣,跟媽媽擁抱很難為情,漸漸的,不再擁抱了,我的心一陣刺痛。自己以前是多愛粘着媽媽,無論走到哪,自己的手永遠抓着媽媽的衣角。但現在的我們早已習慣把自己的背影留給母親就算同處一室,也是戴着耳機,看着手機……我們是不是太忽略母親了?她含辛茹苦把我們養育成人,可得到的卻是如此冷落的對待。

現在回想起來,每晚的母親端來的那一杯熱氣騰騰的牛奶,平日裏那些各式各樣水果,書包裏只增不減的零花錢,我從來沒有,也未想感謝她。反而還經常與她發生矛盾,使她經常傷心,一個人在獨自抹淚。但不管我怎麼樣對待媽媽,她卻總視我為珍寶。她為了我吃盡苦頭,還忍着不表現出來。現在想想,我有什麼理由去拒絕媽媽的愛?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終究我會長大,變成那個看着背影的人,目送下一代的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