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有關目送的讀後感高中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63W

有關目送的讀後感高中

淡淡的文字,深深的思考,從這段話裏,我讀到的不是小女人對離合悲歡的悽悽慘慘慼戚,而是,對人生必經一幕的理性思考。痛楚、無奈、隱忍、不捨……,情到深處,卻分外內斂、平和,眾生恐只能在情感的貪嗔痴裏面感受歡樂與無奈。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有關目送的讀後感高中,請您閲讀。

有關目送的讀後感高中1

假期讀了龍應台的《目送》,書中寫盡了作為女兒、母親、姐妹的她與自己的父親,兒子,哥哥一次次的聚散離合。一次次的目送也意味着人情的濃淡,一次次的目送講述了多少滄桑鉅變。

新學期伊始,我和爸爸離開了我們一直生活的營口,來到了大連。爸爸來這裏工作,而我也來到了一個新的學校,開始了新的生活。一直生活在母親身邊,突然的離別讓我感到興奮和恐懼,興奮的是我終於可以擺脱母親無微不至的“照顧”,恐懼的是我面臨的陌生環境常常讓我感到離開了母親的孤獨。

曾幾何時,我一直是她的翅膀下長不大的小小鳥,可是現在我要一個人來面對以前從來不用費心的日常生活,儘管還有爸爸,可他是個工作狂,忙的時候常常自己的顧不得吃飯。

臨行前媽媽收拾好了我所有的該帶走的東西,但我們踏上月台,例行揮揮手的一剎那,滿載着行將遠行的興奮的我突然發現母親眼角的淚痕---我是不是太粗心了,還是我太不在意了,我還沒有能力去體會她此時此刻的感受。當列車漸行漸遠,我依稀能感覺到媽媽一直站在初春的寒風中,列車,也許是我的身影,像一塊吸力巨大磁鐵,牽引着她的目光,就那樣,她會一直望着遠方。

這種經歷讓我想起《目送》一書中的另一個重要人物,作者的兒子安德烈,他在媽媽的心目中有着無可替代的地位;從小對母親的依賴,“直到學校門口也不肯鬆開緊抓着我衣角的小手”“在通往學校的路上,在茫茫的人海中,一次又一次地回頭,與我四目相對,跨越一切。”可是當他一天天長大,漸漸對母親不解,不屑,甚至反感,當他終於有一天遠赴異國求學,臨上飛機之前,“我們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夠到他的胸口,很明顯,他在極力忍受着這種告別”“在他等待檢查護照的過程中,我一直站在那裏,等待他那一次又一次的回眸,但這次,他沒有,他沒有回頭,甚至沒有做出任何動作,自動門咻地關閉了,再開門時,人影全無,只剩下一隻孤零零的垃圾桶,就那樣佇立,靜默着……”

仔細想想,我和母親又何嘗不是如此?雖然我沒有象安德烈那樣對母親“牴觸”,但我以後不會嗎?我永遠不會嗎?我不敢答應自己雖然我現在每天都樂此不疲第和媽媽電話彙報、滔滔不絕講我的新生活,但我會不會有一天面對着她卻默默無言嗎?我不敢肯定。

時常想起和媽媽一起在超市裏推着購物車,看到我中意的東西,無論多麼貴媽媽都會撿到籃子裏,而有一次她選了一包自己喜歡的餅乾,我竟然説“媽媽,這種口味的餅乾最難吃了!快放回去吧!”在我的印象裏,媽媽只對那些被我吃膩了而丟到一邊的食品感興趣,而且那樣津津有味。

當年的媽媽身後的跟屁蟲現在已經自己單飛了,我和她可能也要同樣經歷着無數次的彼此的目送,當她過來陪我度過每個週末返回營口,當我每次從營口返回大連,看着列車遠去,看着彼此的身影從對方的視線中變小變小、直到消失,我知道在這個過程中她在變老,而我,在長大。

沒錯,就象龍應台在書中所寫:“我漸漸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與他的緣分是不斷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在小路的這一段,他在小路的拐角處,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有關目送的讀後感高中2

這是一個關於時光的故事,生命的反思

龍應台的《目送》是一部對親情和周邊人物的感悟性散文,“把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舍“化作”刻骨銘心的痛”。

也許這部書正應了書中一句話“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不同的年齡對這句話(正如這本書),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而這些理解也會因人而異:

生命中常常會有朋友的離去,親人的離去,顧名思義生離死別。“天下無不散之席”,總不會有永恆的相聚,而我們,活在當下,應該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時光的流失是世間萬物的規律,它會帶走我們的親人朋友,還有我們的思想,我們的情感,那是因為我們不斷在成長,當我們正感歎周圍的一切都變了,其實不知不覺我們也在改變。

一生目送我的理解也許並不夠深刻,並不夠成熟,還沒有經歷深思熟慮的錘鍊。但我往往會經過仔細思考,來寫下這些閲讀中的心得,理解中的體會。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慢慢變成了別人眼裏的背影。我們的一生都在目送。

也許是隨着歲月的增長,人的心也容易變得憂傷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不知不覺間也在心底烙下了深深的印記。我們都是自己的主宰,目送自己的時光歸去。“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我們看見人生道路上行人蹣跚也好,平整順利也好,回望自己的腳步,會不會有所彷徨已走了那麼長?

人生的道路中,我們懷揣欣賞的眼光看世界,看世間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他們的成就背後,也許還有必不可少的奮鬥過程;他們華麗的外表下,也許還有孤獨寂寞的內心世界。只有從人生中理解他人的人,才能擁有自己的一番成就,總是無用的羨慕欣賞,對自己是毫無幫助和意義的。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我們知道他們的成就,但卻不知道他們“孤獨”的人生。

目送一生每個人都會隨歲月的流逝而老去,也許沒人回望自己的一生會完完全全滿足吧?人性都是貪婪的,尤其在可貴的生命面前,他們往往歎息自己的財富不夠,權利不大,但在這時光中,我們丟失的最珍貴的是什麼?難道你願意擁有永恆的生命?人生是旅程,一個旅伴在不斷變化的旅程。可以想象當你孤獨的行走於人生,周圍的景色變了,親人離去,人生又有何意義?J.K羅琳在書中曾説:死亡對於勇敢的人來説是一次冒險。對於生命來説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挽留不住的是生命的腳步,能留下的就是回憶。好好目送自己的一生,同等於好好珍惜。

世間大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終還是沉寂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凡是描寫人所經歷的故事,總能引起我們的共鳴,也許我們有些傷痛不曾經歷,但我們可以在別人的體會中體會,這豈不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過早的體會讓我們理解再多的遺憾與不捨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填補過去的空白與傷口,帶着愛與釋懷,與生命和解!

有關目送的讀後感高中3

時間教會我們只能目送光陰流逝嗎?

是歷史告訴我們只能目送歷史蒼茫嗎?

以至於我們只記得目送親人遠去而忘了回望親情。

在文章裏,作者的兒子在漸漸長大的過程中,用自己的時間無形的抵擋了母親的靠近,當作者一寸一寸目送他遠行企盼他回頭時,他只自顧自的離開了。

在我抱怨作者兒子的同時,我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每週末返校時,總要出現送別的情景,母親那不厭其煩的囑咐聲總要跟到自己踏上校車台階的那一刻。每次都是這樣,已經和母親説再見了,她的話還是會鋪天蓋地的過來。我越嫌她嘮叨她越説不停,我走的越遠她説的就越大聲,"記得每天都要吃維生素片"這是我每次進校車聽到的最後一句話。我有時甚至不懂事的認為母親的話像機關槍,咻咻的掃來,而我像是落荒而逃。

我突然想起,我從來沒有一次回過頭,看着她説:“好的,我知道了媽媽。”母親肯定像作者一般“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和作者一樣“一直等待着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而我也和作者的兒子一樣一次也沒回頭,一次也沒有。我為自己的行為感到自責,也絲毫不敢想象母親那是心中的落寞。只要是對你好的,哪怕重複過千遍萬遍的,母親也還會對你説。你以為她不煩嗎?她也會煩。原來不單是離別是需要回望,父母的心思也需要你的回望。

“一件事的畢業是另一件事的開始”,生命也是這樣,一個終點聯繫着另一個起點。或許母親在囑咐我的同時腦海裏會想起外婆對她離開時的囑咐,如同我身後的背影一樣,母親的身後也有一個背影。

外婆的突然離世,對母親來説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母親強忍着痛楚準備着外婆的葬禮,而父親帶過的一句話讓母親更加自責:“葬禮是給活人看的,人在的時候不多孝順一點。現在人沒了,做些表面文章有意思嗎?”後來閒聊時,母親常和我提及:年輕時和我一樣,想要什麼就突然要了。也不管外婆辛苦,然後外婆就大街小巷的去找去買,現在你外婆走了,輪到我遇到你這個“小祖宗”。

我想母親和外婆也是這樣的,在母親成長的過程中。外婆對母親如同母親對我一樣百般呵護,但也少不了母親長大後對她一次又一次的目送,直到母親目送外婆離開。母親也有回望,也有感激,只是她總自責説晚了些。當我們在人生道路上行走時,千萬要記得及時回望,及時迴應那束渴望的目光。

龍應台説:“所謂父女母子一場,便是今生今世不斷目送他背影漸行漸遠。而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不必追,生命的腳步是無法追逐的。但也不能忘記回望啊!對自己來説,那是一種學會感恩的發現,如同朱自清回望,看到自己老父親翻欄艱辛的背影。不知我們回望,有會發現一個如何艱辛付出的背影。對於父母來説,那一回望。則是內心對自己所付出的肯定,是內心不知名的喜悦與安心吧。

如果説目送是父母眼底止不住的淚珠,那回望就是替他們拭去淚痕的雙手;如果説目送是父母心底無聲的嗚咽,那回望便是使他們釋懷的安慰。回望永遠是目送最好的回答,感恩永遠是親情的回報。

有關目送的讀後感高中4

一直決心好好讀書,卻都因為忙於工作中的瑣碎不能堅持。2021年伊始,決心藉助外力監督,讓自己不好意思找理由。1月7日,收到西城團區委快遞來的《目送》,打開看見外包裝,就有一絲欣喜,淡綠油畫封面設計,套上半透明的硫酸紙書封,忽然就那麼走進自己心裏了。

目錄中看到三部分73篇散文,加上自序《你來看此花時》,共74篇。翻開正文,每篇中都配有相應主題的照片,感覺一下子拉近了自己和作者的距離,更難得可貴的是,很多張照片都是作者自己拍攝的作品,不由更加佩服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和行動力,想想自己在很多時候,空有想法,總不能落實,時間久了,具體的事情淡忘了,留給自己的卻是越來越多的惆悵和落寞,是對自己的不爭之惱,時間長了,直接影響到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如此,在這個年關前,在述職測評慰問考核等常規工作忙不開身加上民主生活會更忙死人的情況下,決心有個不一樣的開始。

全書名為《目送》,開篇也是《目送》。讀完,覺得這篇所述是全書靈魂,像一根線串起了全書,奠定了全書的調子。雖然,目前我還只讀完了第一部分,但已經找到很多共鳴,有些是感情上的共通,如《目送》中作者與孩子一起手牽手第一次上學,那種母子之間的依戀我相信是大家共有的。而此後,孩子大了,僅剩下母親自己的守候。也是很多家長在孩子長大些後落寞的共感。

作者最後從這些回憶起自己和父親之間的過往及現在。進而告訴我們她的所悟,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如此,短短的一千餘字,把為人父母與孩子從小到大互動的心路勾勒清晰,也把為人子女從小時與父母強烈的依戀到青少年時對父母的不屑,到自己成為父母后養兒方知父母恩的感悟寫得很到位。但是,作者最讓我欽佩的是,她不僅寫到位了,而且悟得很透,所以她不偏執,她告訴我們,面對父母子女漸行漸遠的背影,不必追。

有關目送的讀後感高中5

雨一直在下,我的思緒也隨着雨絲漫天飛舞,在這樣的時節,這樣的雨天,好像最適合聽着音樂讀一本好書,於是我和着輕音樂在網上漫步,不經意間又一次看到了龍應台這個名字,這個名字最初映入我眼簾的時候我覺得它應該與女人無關!但是當她的作品引領我細細品味時,我才知道她是一位來自台灣的女作家,她的文字像涓涓細流般,靜靜的流淌。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卻能深入讀者的心靈,她的文字平實卻有着深深的寓意。似是和一位故交娓娓的講述着自己的經歷。

今天我是第二次讀《目送》了,確切的説是第一次認真的讀,這是一篇讀後讓我有些酸楚和失落的文章,龍應台在文章裏的每一種感覺都撕扯着我的心,讓我感同身受。《目送》由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蒼老、兒子的離開、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出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出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

當我讀到“我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時,我的心有種難以言喻的痛楚!當讀到“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我的心再一次被刺痛,“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只一個人聽音樂。”我們含辛茹苦養大的孩子對我們是如此的排斥與冷漠!

於是“我慢慢、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任誰看到這樣的文字,都不免在心裏發出一個共鳴的震顫,這讓我想起現實中的自己,現在我們總在抱怨孩子粘人,總希望能讓自己多一點自由的空間,少一點孩子的糾纏,可是隨着歲月的流逝,當孩子一天天長大,我們想要跟她們親近都將成為一種奢望了。

我們的現在就是孩子的將來,今天上午我還在跟表妹埋怨老媽太過嘮叨,我都三十好幾了還管三管四的。從上學到工作再到成家,我不知道留給了母親多少落寞,我每次都匆匆的離家,留給父母的只有背影!當車輪啟動我目視前方,完全忽略了身後那深情的目光!每一次離家,母親都會把我送到車上,幫我找好座位,而我卻只留下淡淡的一句:“媽,你快回去吧”,但每次媽媽都會固執的等到車子啟動,直到我完全脱離她的視線。

感謝龍應台的這篇散文,是她讓我讀懂了老人內心的淒涼與無奈!是她讓我知道在以後的日子裏應該怎樣去對待我的親人,愛人和孩子!怎樣讓我們的人生少一些不必要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