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畢淑敏散文集》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18W

《畢淑敏散文集》讀後感(多篇)

畢淑敏散文集讀後感 篇一

讀了畢淑敏的散文,感慨頗深。她的散文是澄清的,健康的,佈滿活力的。她的素材全部取於平凡人的餬口,並沒有太多華麗的詞藻潤飾,也沒有令人一讀就感到新鮮的選材,但她卻把最普通的布衣餬口,便成了如孔雀開屏一樣的輝煌的餬口美景。她總能捉住人在餬口中發現不到的鏡頭,她總能洞穿人的心理,寫出人人心中有,筆下無的畫面,令人佈滿遙想與佩服。讀完以後,感到自己的文學境界也加深了良多,對文學創作有了更深的熟悉的理解。

記得讀過畢老師《混入北圖》,這篇文章把畢淑敏的母愛與她對兒子的教導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實在畢淑敏不僅是一位聞名的作家,她同樣是一位慈愛而又可愛的母親。

在那時,北京藏書樓是最大的藏書樓,哪裏有各種各樣不同種類的圖書,但那裏卻有劃定:只對成年人開放。不知是不是遺傳了畢淑敏,她的兒子從酷愛看書,對文學佈滿了好奇心與求知慾。當他長到十幾歲已經是個小夥子的時候,畢淑敏在他苦苦的要求下,不得不帶兒子“混入”北圖,知足孩子向博覽全書的願望。

本文主要講述了畢淑敏到兒子進入北圖的過程和看書的過程。其中詳寫的是進入的過程。在過程中,運用了心理描寫和生動的動作描寫,表現了母子二人害怕被識破的心情,但兒子也急切想去看書的複雜心情。在好不輕易進去後,兒子恨不得把全館的書都看一遍,所以,他直到閉館才依依不捨的離開。

所謂,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在畢淑敏的這篇文章中,充分的體現了兒子對讀書的渴想,甚至把博覽全書為理想。的確,在我們少年時代的是官(時光)是很寶貴的,我們在學習上,不因兩耳不聞窗外事,同心用心只讀聖賢書,而是多多去闖闖,在豐碩的經歷和閲歷下,就能夠讓你體會到世界是包羅萬象的。在青春時,何不去拓展自己的領域,為夢想努力,像畢淑敏的兒子一樣,有志氣:“長大一定要光明正大的從正門走進北圖,由於那是貴賓的通道!”

還讀過一篇《風不能把陽光打敗》這篇文章圍繞這“但是”一詞展開了描述。

在我們的餬口中,常常會説用“但是”這個連詞,比方説:你這次的考試成績不錯,但是——強中自有強中手;這女孩身材不錯,但是——皮膚黑了些,等等。

不知“但是”這個詞剛發明的時候,它向誰?在後來的長期使用中,堆積了多少褒詞,“但是”一出,記住的老是貶意,沒來得及喘口勻氣,“但是”就不由分説把你推下了谷底。

一位心理學家主張大家廢棄“但是”,改用“同時”。好比我們形容天色的時候,説:今天的太陽很好,但是風很大。現在是:“今天的太陽很好,同時風很大。” 看這兩句話的時候,似乎沒有多大差別。你不要急,輕聲地多念幾遍,那分量和語氣的韻味,就體會出來了。

“但是”風很大——會把人的留意力凝固在不利的因素上。覺着太陽好就是值得興奮的事情,風大才是樞紐。藉助了“但是”的威力,“風把陽光打敗”;“同時”風很大——它更中性和客觀,中庸之道,合理而平整,一詞背後,潛藏着的是如何看待世界和自身的目光。

鮮花和綠色,一併存在。我們的視線降落在哪裏?都會把眼光會萃在鮮花上,“但是”,是一副偏光鏡,讓我們聚焦在葉子上,把它的影子放得濃黑碩大,“同時”,是一個透明的水晶球,均衡地透視整體。既看見漂亮的綠色,也看見無數搖曳的鮮花。

嘗試着用“同時”代替“但是”。時間長了,你會發現自己多了勇氣,由於情緒得到保養和庇護。你會發現擁有了寬容和慈悲,由於更細緻地發現了他人的優異。……

用不同的觀念,可以使我們的餬口佈滿陽光,使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快樂中渡過。

總之,畢淑敏以一個女性作家特有的敏感,在散文中表達了她對人生的感悟,闡述了她的人生觀、女性觀。表現出真、善、美的執着追乞降對生命的打動、對人生的追求。她的創作風格是筆觸細膩有味,抒懷感人,文章洋溢哲理,行文幽默,情節跌宕放誕放誕起伏。從平凡小事中表現深刻的餬口哲理。令人思考---- 

畢淑敏散文集讀後感 篇二

樂,一個人人都盼望的情感,而我就在讀《畢淑敏散文》當中感受到了樂!

畢淑敏是一個能將生活中的情感點滴帶入寫作中的淳樸作家。她的文章有滋有味,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構成,再將她的體會,她所瞭解到的背景加入其中,便成為篇篇打動人心的散文。

她的散文有沉思篇,有人生感悟篇,有心靈處分篇等多個篇幅。一縷瀰漫着的香煙,一絲綠植芬芳,一點生機的鳥鳴,便描畫出一篇文章,一幅圖畫。

我很喜歡讀《每一天都冒一點險》這篇散文,很有意境。文章講述的是畢淑敏的三個“險”事,教導我們人生因“險”而精彩。所以每一天都冒一點險,不僅僅能夠抗衰老,還能夠活躍生活。我讀了之後感到冒險原先在人生中有這麼重要,也不禁發出感慨,多冒冒險必定會讓我增大膽量,受益匪淺。

我喜歡的另一篇文章叫《精神的三間小屋》。如果讓我推薦作品的話,我定會推選這篇文章為演講主題。它貼近生活,教育我們要在心間樹立三間小屋。第一間是:盛着我們的愛與恨,第二間是:盛放着我們的事業,第三間是:安放着我們的自身。

她在文中這樣闡述道:“三間小屋,説大不大,説小不小。十分世界,建立精神的棲息地,是智慧生靈的義務,每人都有如此的權利。”是啊!安放着我們喜怒哀樂的三間小屋,代表着期望,代表着生靈萬物的平和,所以,人必須心中都要有這三間精神小屋,它們是你心的核心,是你情感發泄的控制總部,是理解打擊、理解喜悦的基地。

讀久了畢淑敏教師的散文,真會不自覺地稱她為師。散文情感濃厚,資料樸實,令我看了就脱不了身,總想多看幾篇。其實我的許多經歷都和畢淑敏教師有異曲同工之妙,比如她説的“到底我重不重要”,我以往也有這樣的疑惑,並問過我自我這樣的問題,我在她的散文中找到了答案——我很重要!

畢淑敏那平實卻活力的散文使我久久難忘,我仍不時翻翻這篇,看看那篇。那種被畢教師渲染得瑰麗多彩的、生動活潑的故事情節,相信必須會讓我難以忘懷,而那種被畢教師描述得具有感悟、具有哲理的道理也將廣為流傳。

感激畢教師為我帶來的樂,雖説樂自由我,但這是“樂自由書”,相信這種閲讀的喜悦,將傳遞給更多的讀者!

畢淑敏散文集讀後感 篇三

看到並記住畢淑敏這個名字,是由一篇《孝心無價》開始,文章用確切而真實的語句告誡天下的兒女:抓緊時間盡孝,趁父母健在的光陰,因為世上有些東西能夠彌補,有些東西永無彌補。

因此深深的感謝這麼一位女性,能用美妙的文字、真實的事例為眾生敲響親情的警鐘,使世間少了幾位必須要去尋找“後悔藥”的凡夫俗子,這才是文字工作者對社會實實在在的貢獻。

再讀畢淑敏源於她的《提醒幸福》,文章如題目一樣,無一個贅字、一句廢話,猶如一針清醒劑,使讀者由眼睛吸收,而滲透至心靈。它反映了一種人生態度,是對“知足常樂”的另一種詮釋,直達現代人浮躁、鬱悶這個心理病灶,因而被選入國中語文教科書,。

《不宜重逢》寫出了許多人用事實驗證過的真理,誰都經歷過初戀或暗戀的時光,幾年過後,幾十年過後,還是不要刻意相逢為好,正所謂:相見不如懷念。事過境非,想追憶的往事放在心裏,真誠的祝福也放在心裏,以前的暗戀儘管很苦、很澀,當年未表達是缺乏勇氣,如今不提起是不忍,不忍驚擾了心底那一潭清泉,不要説,不要説,一説就錯!

教育孩子是個永恆的話題,她用自己作為心理學博士的專業知識,在《我的成長我做主》一書中告訴青少年一系列心理問題的答案,幫忙他們擺脱孤獨、狹隘、悲觀,從而健康快樂的成長。

喜歡畢淑敏,因她是位素面朝天的女人,是位有深刻的社會職責感的女人,是位因閲歷而無年齡感的女人,如果世間有更多這樣的女人,與音樂、書為伍、為善良、正直為伍,將無所謂漂亮與否,都會如散發着陽光氣息的花草,將周圍裝扮得愈加美麗……

我最喜愛畢淑敏的《提醒幸福》了,它闡述了在生活上喜或者悲的時候,都要提醒自己,正確看待事情,尤其要記得關於幸福的提醒,它給了我很大的感觸。

現實生活上,每個人的經歷都不會一帆風順,或許是遭到意外,或許是碰到綁匪,或許是破產的危機,這些都會給你造成災難或者損失,甚至使你一無所有。這時,有的人悲痛欲絕,怨天尤人,有的人則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我們就應以樂觀的態度應對人生中的一些災難。“當我們一無所有的時候,我們也能夠説,我很幸福,因為我們還有健康的身體。”錢沒了能夠重新賺過,至少,我們還擁有健康的身體,這也是一種幸福呵。“當我們不再享有健康的時候,那些最勇敢的人能夠依然微笑着説:“我很幸福,因為我還有一顆健康的心。”

每個人的人生際遇各不相同。就應説上帝對你有多重視,它就可能讓你的人生有多磨難。記得有作家説過:每個人都是上帝咬過的蘋果,它個性青睞你的話,缺陷也就大些。我們一出生就沒有了選取的餘地,那我們就唯有勇敢地去應對,努力地去奮鬥,經過了這些挫折之後,就會有好日子等着你。“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人生就是這樣,先苦後甜,這才是最真實的人生。

人,從呱呱墜地起就要對每一件事情認真負責,儘自己最大力量去完成每一件事,因為我們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存在意外,這些意外可能隨時都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人不可能明白自己的生命有多長,如果每件事情都馬虎了事,就對不起自己,對不起自己存活下來的使命,所以我們要做到,認真活好每一天,認真做好每一件事。就算是某天遇到點什麼意外,也對得起自己,不枉活了一次。

我們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在災難降臨時,要提醒自己坦然樂觀地去對待;志得意滿的時候,也不要忘了提醒自己,災難隨時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所以我們要加倍地珍惜幸福,享受幸福。要明白在任何時候,任何狀況下,幸福都會存在的,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以樂觀的態度對待人生,對待生活,我們的生活會更多彩,世界會變得更加美麗。

女人,是位有深刻的社會職責感的女人,是位因閲歷而無年齡感的女人,如果世間有更多這樣的女人,與音樂、書為伍、為善良、正直為伍,將無所謂漂亮與否,都會如散發着陽光氣息的花草,將周圍裝扮得愈加美麗……

畢淑敏散文集讀後感 篇四

經常聽到父母對我們説:“出門注意安全,天冷多穿點衣服,別凍感冒了!”我們已經習慣了父母的提醒,看得見的恐懼看不見的恐懼始終像烏鴉盤旋在頭頂。讀了畢淑敏的《提醒幸福》這篇文章,有了很深的感觸。

幸福就是沒有痛苦的時候,它出現的頻率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少。幸福其實隨處可見,它就在我們身邊,回到家後香噴噴的飯菜、衣櫃裏洗乾淨併疊好的衣服、認識了一個新朋友……這都是樸素的幸福啊!

當我們陪伴在父母身邊的時候,應當對自我説:“我很幸福”!因為至少父母還留在我們的身邊,父母給我們的愛就多一天。

當我們擁有許多知心朋友的時候,應當對自我説:“我很幸福”因為友誼是最珍貴的,我們的任何歡樂和悲傷都會與好朋友分享。

常常提醒自我注意幸福,就像寒冬裏的一縷陽光,讓人感到無比温暖!

畢淑敏散文集讀後感 篇五

在寒假中我讀了《畢淑敏散文集》,其中有一篇散文《我很重要》,對我感觸極大。

對於今日這個寬廣無窮的世界來説,一個人實在是太渺小,太脆弱了。而讀了畢淑敏教師的《我很重要》之後,我改變了自我的看法。我對於我媽媽和我爸爸來説,他們有了一個兒子;我對於我們家來説,我增添了許多的歡樂;對朋友來説,他們有了一個知己;對以後的社會來説,也許我們能夠推動新時代的潮流,創造出更驚人的偉業……可見,我們的意義是多麼重要啊!

“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確,不管我們以後從事什麼,我們對於整個世界都有價值,我們不應當自卑,總説:我不重要。要自信地説:我很重要!我們對於親人,朋友,乃至整個社會都是不可替代的,我們都是唯一的。

我們每個人都十分重要,不論我們身處何處,不論我們的地位多麼卑微,不論我們的事業多麼坎坷,不論我們的身份多麼渺小,但這不等於我們不重要!

我們往往以對社會的貢獻來作為自我是否重要的標準,但我不這麼認為,只要別人因我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我們就是無比幸福,無比重要的。

《畢淑敏散文》讀後感 篇六

一個藍色的橡皮泥蘿蔔,擺在桌前,預示着自我未滿足的童年。你也許會説:“蘿蔔不是紅色的嗎?怎樣變成藍色蘿蔔呢?”如果你想明白答案,就來讀一讀畢淑敏的《藍色蘿蔔》吧!

蘿蔔和童年,兩個完全沒有關係的東西,卻在作家的神來之筆下,顯得密切相關,人的一生有幾個童年呢?答案永遠只會有一個——1個童年。這篇文章中的一位母親,只因為自我的虛榮與粗暴,奪去了自我孩子的僅有童年,請家長捫心自問,自我的童年是否過的愉快、無憂無慮呢?對於我來説,一個國中生來説,童年是遙遠的、是夢寐以求的,在我心中它是比金錢貴萬倍,可是它已離我而去。

畢淑敏是一位感性與多情的心理學者,在文章中,她通常將情感發揮得淋漓盡致,所以使我對她的作品愛不釋手,這篇便是我的最愛。

雖然我沒有經歷過文章中孩子被拿走橡皮泥時的情景,但他那時的心境我完全能夠感受,僅僅因為一個“孝”字,他就能忍痛割愛把自我的最愛拋棄了,但他的母親沒有想到,正是因為此,孩子的童年被剝奪。

我相信,上億孩子中,有60%~80%的孩子的童年被家長所剝奪,我從小就被父親所學習我毫無興趣的東西,等我在一次比賽中失利了,父親從不安撫我,反而責罵我,試問,對一樣毫無興趣的事物,你怎能打起精神去學習,更談不上去比賽得名次了,從小我便喜愛畫畫,媽媽極力贊成,可是因為“學了沒用”的理由將我去培養毫無興趣的滑冰!就在今日,我下樓去鍛鍊身體,看到一個比我小六七歲的孩童和父親無憂無慮地玩耍,家長的臉上洋溢着笑容,孩子的臉上綻放着歡樂,這場面讓我羨慕不已,竟在一旁發起了呆。再次讀了一遍畢淑敏散文,我彷彿沉浸在母愛的懷抱中舒適不已。

散文的大門為你開着,所有的感動與温柔,盡在你翻開的一瞬間。願你把握今日,展望完美的未來!

《畢淑敏散文》讀後感 篇七

在讀《畢淑敏散文》前,因讀的是《張曉風散文》對於散文,便誤認為是一些華麗的詞藻以及高深莫測的言語拼湊而成的,所以當閲讀畢淑敏第一篇散文,覺得有些抗拒,不像散文。但慢慢,發覺散文就似是記錄作者經歷的事,以及世間的悟,而畢淑敏就像在這世間遊走的精靈。

畢淑敏所書寫下的文字,似是在畫着一幅幅她的人生畫卷。像是我是她的一個朋友,她在我耳邊訴説這經歷。我甚至可以感受到她在西藏阿里當兵時的心情,可以感受到她在訪美后所受到的震撼,可以感受到她做為一名母親的勇敢。裏面篇篇都是她經歷或感悟的,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找到的是本質的美。

讓我感觸很深的是《大雁落腳的地方》,初看標題,以為是寫景,大雁的棲息地在她所遊覽的城市吧。可我發現我錯了,那是畢淑敏與她母親的尋故記。畢淑敏出生的小鎮巴巖岱。那是她出生的故里,她們所尋的不只是新疆巴巖岱不長憂鬱眼睛的伊犁楊,更是她母親懷她時住的俄式建築,漆黑夜裏如同鬼魅一般的榆樹。可半個世紀過去了,巴巖岱變化巨大,連母親都找不到舊時的醫院,而她卻僅憑直覺找到她睜眼第一縷陽光的地方。我心中有什麼觸動了。她與這裏有着的是千絲萬縷的關係,而她與這裏的情是緊緊相連的!那被繩子拽着,卻又激動不已的心情,是她重歸故里時最令我震撼的,那冥冥之中的安排?那是被命運之神所連繫成的重重牽絆?我感歎於畢淑敏如此的直觀切入,驚歎於畢淑敏與她舊時回憶的一線牽,更是詫於世間的情感與宿命的安排。

我心靈由此深深觸動了,畢淑敏的寫作風格是很實際的,現實的就像一面鏡子,我讀着讀着,總覺得它像在我身邊發生似的,最後便歸咎於鏡花水月的幻覺了。

我驚異於她是如何從索然無味的生活中尋找到那麼多的瑰麗珍珠,最後向讀者展示出一幅幅生活美景,她那敏鋭的慧眼,給了我們一個不同角度的生活。就是日常生活,平凡的再也不能平凡中的哲理與普通人的心理。

我想是那精靈,帶給以世間明朗,而它遊走過的足跡,在身邊,步步芳香。

沒有錯,我們走過的每一步路,都將成為往事,無論它們是歡樂的相逢,還是痛苦的別離,但是請你相信,無論是熱切的期待,還是深情的追憶,我們所唱過的每一支歌,都不會轉瞬消失,如同羅莎·盧森堡所言:“無論我走到哪裏,只要我活着,天空、雲彩和生命的美,都將與我同在!”

狹隘而自私的心靈,可以變成自己的地獄,廣闊而開朗的心靈,卻可以成為他人的天堂。地獄和天堂,只有一層之隔。

而一切嫉妒的火焰,總是從燃燒自己開始的。

一位年老的作家告訴我説:

“你的雙腳,踏碎了多少時間?但不要懊悔吧,只要踏得真實,誰的步子,都會有深淺。”

在你終於贏得成功的鮮花的時候,難道你不懷念往昔的路口?在你重新營造成功的華貴的屋宇裏,難道你不懷念昔日的木頭?

信任

信任一個人有時需要許多年的時間。因此,有些人甚至終其一生也沒有真正信任過任何一個人,倘若你只信任那些能夠討你歡心的人,那是毫無意義的;倘若你信任你所見到的每一個人,那你就是一個傻瓜;倘若你毫不猶疑、匆匆忙忙地去信任一個人,那你就可能也會那麼快地被你所信任的那個人背棄;倘若你只是出於某種膚淺的需要去信任一個人,那麼旋踵而來的可能就是惱人的猜忌和背叛;但倘若你遲遲不敢去信任一個值得你信任的人,那永遠不能獲得愛的甘甜和人間的温暖,你的一生也將會因此而黯淡無光。

信任是一種有生命的感覺,信任也是一種高尚的情感,信任更是一種連接人與人之間的紐帶。你有義務去信任另一個人,除非你能證實那個人不值得你信任;你也有權受到另一個人的信任,除非你已被證實不值得那個人信任。

擁有

這世間,美好的東西實在數不過來了,我們總是希望得到的太多,讓儘可能多的東西為自己所擁有。

人生如白駒過隙一樣短暫,生命在擁有和失去之間,不經意地流乾了。

如果你失去了太陽,你還有星光的照耀,失去了金錢,還會得到友情,當生命也離開你的時候,你卻擁有了大地的親吻。

擁有時,倍加珍惜;失去了,就權當是接受生命真知的考驗,權當是坎坷人生奮鬥諾言的承付。

擁有誠實,就捨棄了虛偽;擁有充實,就捨棄了無聊;擁有踏實,就捨棄了浮躁。不論是有意的丟棄,還是意外的失去,只要曾經真實的擁有,在一些時候,大度的捨棄不也是一種境界嗎?

在不經意所失去的,你還可以重新去爭取。丟掉了愛心,你可以在春天裏尋覓,丟掉了意志,你要在冬天重新磨礪。但是丟掉了懶惰,你卻不能把它拾起。

慾望太多,反成了累贅,還有什麼比擁有淡泊的心胸,更能讓自己充實、滿足呢?

選擇淡泊,然後準備走一段山路。

《畢淑敏散文》讀後感 篇八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可理解為知識的實體,而?畢淑敏散文?的道理似乎大多關於幸福。

?畢淑敏散文?裏的故事總隱藏着一個道理,或許它簡單明瞭,或許它又意味深長。這些道理正是建造這本書的磚頭。在這些道理中,有一個特別令我驚訝,它使我頓悟。

這個故事是?畢淑敏散文?的第一篇?提醒幸福?。一看這個題目我便疑惑了,幸福怎麼提醒?它需要提醒嗎?我繼續看了下去,發現似乎只在寫災難的提醒。是啊,我們總是提醒災難,因為災難的後果不好受。為了免受災難才提醒,然而災難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提醒一個接着一個,一絲空隙也不留給我們。“我們太多注重了自己警覺災難,我們太忽視提醒幸福。”真是看君一行字,勝讀十年書。這句話猶如晴天霹靂,把我從惡夢中打醒。我恍然大悟,之前這段人生算是白活了,從沒想起過幸福。

我開始注重提醒幸福,忽然覺得發現了新大一陸。幸福仍然總是來個措手不及,沒等享受,就飄走了。但也不必像災難一樣做好應對措施,我的生活變得從容了,我終於有時間發現世界的美好,不再是個幸福盲。一句話便把我以前的生活徹底顛覆,長這麼大第一次發現:生活可以這麼輕快,我改變了。

雖説這本書裏的好文章如天邊繁星只待你發現,但這一次是唯一因為書而改變了自己。這本書裏幾乎每個故事都是作者自己的切身體驗,每一篇都是那樣的真實,把議論文給變成了日記。作者的文筆是那樣清晰,用簡單的對比就讓幸福站到了我的面前。

這本書是人生的啟迪,是用筆勾勒出一幅婉轉又光明的畫,是一條通往幸福與成功的路。然而我覺得這條路比先哲們指得更妙,是難得的捷徑,把我帶到緊張的彼岸,享受幸福,體驗成功,這是人生的色彩!我們也應該像畢淑敏一樣看得更清更遠,到達那幸福的時間。它猶如一劑救苦的良方、一盞指路的明燈,指引我們向前走!

《畢淑敏散文集》讀後感 篇九

記不起是什麼時候在《讀者》上看到那篇《青蟲之愛》了,只記得文中講到的媽媽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第一次看到蟲子就被嚇到,為了不把自己的。恐懼感遺傳下去,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雖然自己二十幾年來對蟲子談之色變,當時也已經嚇得毛骨悚然,但是,還是親手將掉落身上的青蟲輕輕地取了下來。每每想到此,不禁肅然起敬。

不想,開學第一天,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那天經過校門小賣部,暉兒就發現了三盒春蠶。媽媽定睛一看,密密麻麻、大大小小的白色的小蟲子,在翠綠的桑葉中蠕動着。血液頓時往上湧,人也不自覺地往邊上靠,拉着你的手就想迅速逃離。媽媽,這是什麼蟲子,我想養!你的一席話令媽媽不知所措,輕聲告訴你春蠶。你一把將媽媽拉到盒子邊,店主也鼓勵買幾隻給你飼養。可是,自從畢業實習時被同伴嚇得暈過去之後,就沒有再敢看一眼這蠶了。再看一眼,媽媽覺得雙腿也發軟了:放學再來吧!拉着你的手就逃離了。原想,時間一過你也就忘記了,沒想你一直惦記着:媽媽,蠶咬人嗎?不。它是好的嗎?是的。那我們養幾隻吧!想想媽媽有什麼理由不讓你飼養呢?想到了《青蟲之愛》,想到了那位媽媽,不禁覺得慚愧!

勇敢些,再勇敢些,千萬不可把自己的恐懼遷移到孩子身上。不斷在心裏給自己打氣。可是,第一天,媽媽的勇氣還不夠,一見到還是渾身發毛。在家裏,在寶貝的一再要求下,媽媽掙扎了一個晚上,又想到了《青蟲之愛》,第二天上午,終於買下了。買的是五隻,可後來才發現店主爺爺給了好些只。看到你,天天抱着蠶寶寶的盒子,,一天天照看着它們,觀察它們的一舉一動,滔滔不絕地向媽媽敍説着你的新發現,不覺心潮澎湃。感謝《青蟲之愛》,感謝那位媽媽帶給我的勇氣與力量,才使我們能夠觀察、分享這生命的變化。

現在,媽媽已不再象起先那麼害怕了,雖然,寶貝偶爾把蠶寶寶放在手心裏,還是不覺地驚恐起來,但是畢竟剋制住了。現在,我們的蠶寶寶有三隻已經開始吐絲結繭,黃的,白的,可愛極了。突然覺得媽媽的童年多麼蒼白啊,連只小蟲子都沒曾定眼細看過。現在,終於彌補了這一遺憾了,謝謝你,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