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21百年孤獨中學生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71W

2021百年孤獨中學生讀後感

《百年孤獨》給了你什麼啟示?你對書中“孤獨”有什麼新的理解嗎?那麼關於2021百年孤獨中學生讀後感內容又要怎麼寫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2021百年孤獨中學生讀後感五篇,歡迎參閲。

百年孤獨中學生讀後感一

單從讀《百年孤獨》的直觀感覺來説,是非常的微妙且有意思的。與以往容易入書入戲的我不同,百年孤獨裏的悲歡離合、跌宕起伏、生離死別似乎和我之間隔了一層下雨中的玻璃牆。每當我似乎身臨其境的時候,總有一層新雨將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許是因為作者總以戲謔的口吻描述類似神話的種種場景,也許是因為書中人物狂野的孤獨離世俗的自己太過遙遠。

整本書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從家族第一個霍賽阿卡迪奧,到最後一個具有家族明顯特徵的奧雷良諾。從高傲果敢轟轟烈烈的奧雷良諾上將到精力充沛平凡而偉大的烏蘇拉老媽媽,從純潔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絲到喜歡熱鬧以至於娶了兩個老婆的雙胞胎之一。

一部繁雜龐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脈絡清晰的地方興衰史。在時間的洪流中,個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顯得那樣無力。羸弱嬌小的被奪去生命,孤獨執着着的留下悲傷的痕跡。無端去世的雷梅苔絲的蘿莉像被作為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後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貝卡執着的不肯死去。經歷奪走__人生命騷亂的阿卡迪奧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們都是人羣的異子,孤獨的極端。

對於我,則早已習慣了與孤獨為伴,未必開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獨是一個陪伴人一生的夥伴是一個既定事實,與其否認,與其抗爭,與其無謂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擁擠的人羣裏讓它保護你回家,週六的上午讓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陽光,週日的下午讓它陪你曬曬太陽,曬曬俱疲的身體與心靈。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週期性的抑鬱,不妨看看這本書,讓書中孤獨人的魯莽激起你無畏抗爭的勇氣。也許,我們可以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別人眼中。奧雷良諾上將死去的時候,我心中一陣痛楚,就是這麼想的。

我相信,這本書能給我的,遠遠不止於此。

百年孤獨中學生讀後感二

我喜歡那種看完之後留有餘味,能帶給我思考的書。毫無疑問,《百年孤獨》即是。

“人生而孤獨。”沒錯,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他們無法擺脱自己的宿命,逐漸走入孤獨的深淵。布恩迪亞家族,幾個世紀以來都重複地陷入孤獨之中。書的結尾令我由衷驚歎,極其精彩巧妙,即使之前已經隱隱提到。所以,隨着閲讀加深,我們會發現這個家族的結局無非就是走向毀滅。雖然最後阿瑪蘭妲和奧雷里亞諾的活力給人以希望,現在想想那也無非是毀滅前最後的掙扎。一切都還是輸給了狂熱的愛情。也許這個家族的結局有一部分與愛情有關。雖説愛情是小説不變的主題之一,而書中的愛卻讓人難以接受,人物成也愛情,敗也愛情。羊皮卷破譯了,家族也毀滅了,所以讀完之後,我突然產生一種想法,這個故事,本就是在影射我們心中的幻象?我們的內心本就是孤獨又迷茫的,在經歷了狂熱,榮耀,屈辱,衰敗之後,我們終於得以漸漸看清自己的內心,看清一切事物的實質,也是時候走向死亡——人的死亡或心的死亡。所以,百年孤獨在我看來也是我們自己的百年孤獨,書中的每個人物在我看來也是人生中每個時期不同的心境造就的不同自己。

書中我最喜歡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他與生俱來的洞察力,野心和原生家庭帶給他的孤獨感都令我讚佩。這就像是正當盛年的我們,帶着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特質,又努力的去探索新的世界,想發現新的自己。

這本書故事性不是很強,於我而言,讀書只讀故事未免無聊,重要的是能讓我們思考,這無疑就是一本好書。

願我們都能在孤獨的人生中發現孤獨到極致的快樂,在平庸的人生中成就不平庸的自己。

百年孤獨中學生讀後感三

上學期本着練習英語的目的艱難地讀了三章左右的英文,放寒假回來因為耐心有限又找了中文版來讀,這樣一本書,讀起來感覺沒有什麼目的性,作者看似忙碌地在敍述這個家族的故事,再加上奇幻的,甚至有些奇異的想象,總是很有畫面感,腦中不停地閃過一幅幅插圖。在這樣的想象裏,短短一百年似乎描繪了太多的東西,比如數次的科學技術的發展帶給馬貢多的變化,帶給人們的變化。特別是讀到火車來到馬貢多,帶來的各種近現代工業文明的成果,莫名地使我想起了倫敦奧運會開幕式地表演,那種文字描述的忙亂和新興事物拔地而起的迅猛如出一轍。(奧運會開幕式煙囱拔地而起,舊時代的農夫被趕走那一段)

全書的內容真的很豐富,雖然我一直不喜歡一本小説帶有太多的東西,但《百年孤獨》給我的感覺完全不同,就像作者在説:“嘿,我也不想寫這麼多,所以我們還是一筆帶過吧”,作者平靜地在講故事,卻已讓人浮想聯翩,這些東西不是作者強安上去的,而是故事本來就有的,特別是在這樣一個世界裏的故事。

因為前面讀了兩次,這樣關於“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故事就很有印象,他能自己經過研究發現地球是圓的,他的冒險精神和專研精神讓人記憶深刻。在不知道整個故事的脈絡的時候,我以為他會被隔離在文明的邊緣,我就對旁的人講,這樣一個人若是在適當的環境裏(和科技發展接軌的環境裏),必定是科學研究之奇才。後來慢慢讀下去,百味陳雜,對他的評價就是他死的時候有人説的那句:“我來參加國王的葬禮!”,他的確是這個孤族的國王。

説到孤獨,叔本華説:”人生的空虛不在於人的孤獨,而在於心的寂寞“,這個家族裏的人似乎都是這樣,輾轉反側,都沒有一個人得到內心的充實(可能第四代裏的蕾梅黛絲是個例外,這裏我沒看懂)

讀這本書,我感覺不用帶着主觀的色彩去讀,因為他們每個人都有發光的地方,但同樣又沒有人是完人,可憐、可悲、可敬、可歎,可是你又沒有時間去感歎,作者拖着你一路小跑,於是你看他們的故事,時光在字間穿梭,這樣一個人的形象會在你的心理不斷地完善起來,但同時你又看不清楚,看不真切。這也許是我閲歷不夠的原因吧,所以説:似懂非懂,還得交給時間來琢磨。

百年孤獨中學生讀後感四

拉丁美洲作家馬爾克斯的名字是和魔幻現實主義聯繫在一起的。而《百年孤獨》就是他展示其魔幻現實主義手法的代表作。讀過他這部作品的人都忘不了他極善用絢麗而無羈的想象構造出一個彷彿神話中的世界。

馬爾克斯幼年生活於哥倫比亞沿海小鎮。外祖母在夜間經常為他講敍民間傳説和印第安人的神話。反映於創作之中,就是他那種“幻想而又不失真”的魔幻風格。

《百年孤獨》還是馬爾克斯採用外祖母那種“不動聲色的講着許多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的方式進行創作的第一例。為了這個漫長的“百年故事”,他想了十五年,而後因為目睹一個老頭帶着一個小男孩去見識冰塊(那時候,馬戲團把冰塊當做稀罕寶貝來展覽)的場景而開始動筆,《百年孤獨》使他真正享受到寫作的快樂。而他往往十分重視小説的第一句話,因為他認為這決定着全書的風格、結構,甚至篇幅,故而《百年孤獨》開頭的這第一句話也同樣含有這種神祕的信息:“多年之後,面對槍決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人們為此發明了一個新時態名詞“將來過去式”來為之命名。馬爾克斯真正動筆寫作《百年孤獨》僅花了還不到兩年的時間,然而這之後他就引起了世界文壇的一次“爆炸性”的事件,魔幻現實主義的“蘑菇雲”讓全世界的讀者為之震撼不已,痴迷而吃驚。

《百年孤獨》中講敍的一切都具有令人不敢置信的奇妙效果,其中糅合着印第安人的傳統信念和意識,比如認為人的死亡是因為河水或石頭在召喚人的靈魂等等,以及阿拉伯的神話。在小説中,萬物有靈,人鬼共世,時空上則迂迴,迷離以表現人生的輪迴,他還相信預感和預示的作用,以此為以後的故事發展埋下種種神祕的伏筆。

《百年孤獨》被評論界贊為“二十世紀用西班牙文寫作的最傑出的長篇小説之一”。其作者馬爾克斯獲得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成為拉美小説界的“”。

《百年孤獨》是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最的代表作。

百年孤獨中學生讀後感五

“文學是為了嘲笑人們而做出來的最好的玩具。”這句話是最後那個和阿瑪蘭塔·烏蘇拉愛的死去活來的奧雷良諾的朋友阿爾瓦羅説的。那麼加西亞·馬爾克斯寫這本書我可不可以看做他在嘲笑,而且不僅僅是拉美的歷史。

今天下午在圖書館一口氣讀完了最後四章,其實早在讀到老阿瑪蘭塔死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不安了,雖説之後的家庭成員在一定程度上覆興了另一種形式的家業,可是那種浮躁虛華正是預示從波峯下滑直至衰落的最好嘲諷。這個時代就這樣沒落的開始了。

作者以平直的語言講着看似與他無關的故事,語氣裏沒有表情,可是之中有似夾雜着弱弱的同情。每個人孤獨的方式都不同,卻又是一脈相傳。這個家裏是由女人來支撐的,所以孤獨就顯得風情和動人了。

然而,他是這麼嘲笑的。追求科學與外世界的被科學和超脱的精神折磨而死;環球漂泊見多識廣的最終還是回到這裏離奇而死;一心操守家業,默默打理內務的被煎熬而死;參與戰爭、起義和遊行活動的因對鬥爭的恐懼而死;純真的昇仙,惡俗的墮地,在與大自然的抗爭中,全部被意識捲走,剩下幹扁腐化的軀殼。

最後得知墨爾基阿德斯為這個家族早就準備好密碼羊皮書,我彷彿看到了長滿綠斑的吉普賽老頭閃着黑色渾濁的眼睛嗤嗤地笑,笑這個家族以看不到的程式緩緩地進行。每個布恩地亞家族成員和與其有關聯的外人本都擁有特殊的力量,所有人的力量在明處互相烘托,卻在暗處抵消。讓孤獨佔了上風。

我們在看着,彷彿自己成了最後的奧雷良諾,閲讀一本已經鋪敍好的鏡子,在鏡中是否看見自己與周圍不斷的執拗着,孓然一身。我們按照作者設定好的路線笑着小説中人物的愚蠢,笑着不同民族的無聊,笑着舊時人們的落後。但自己是否真的就那麼精明發達?我們的本性就是旁觀者,卻沒法旁觀自己,這部書終於反射出作為旁觀者的卑劣。

我們被同情地嘲笑了,不過我們還好有這面鏡子,看看自己僵硬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