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5.24K

第一篇: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讀後感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讀後感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was a great work published in 1885 and it was written by mark twain. as it known to all mark twain is a world-renowned literary giant and a gifted humorist. as a prolific writer, he makes great achievements in novels and short stories. however, what makes him popular are mainly his novels, in particular this book.

the story happens along the mississippi river. huckleberry finn, a little uneducated white boy of about 13 years old. he comes from the lowest level of society. his father is a poor town drunkard. the other boy jim is an ignorant, uneducated black slave named jim. the book tells the story of jim’s escape from slavery, and, how huckleberry finn tries his best to help jim.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at i read this book, when i finished it, was lost in contemplation. it takes me back to a children’s world. finn’s unique personality, only the children can really understand. one the one hand, it’s a description of children’s world, they are naughty, innocent, and they have their own dreams. huckleberry finn and the group of children always want to do something big. even though he is only a small boy, he can do something that adults dare not to do is a kid who naturally loves freedom. he grew up homeless and had no chance to receive family, school and church education. he liked independent life, hated life around the stagnant and hypocritical courtesy. he did not go to church to pray,

not wear decent clothes, and not learn from these “civilized” and the “gentle manner”. in the beginning, kindhearted widow douglas, adopted the poor little huck, and attempted to teach him and transformed him into a “civilized boy”. however, huck soon tired of this decent, and felt that the days of “too sulk” is simply all day long, “a pain”. so “i put on my body worn clothes and drill down to my empty sugar barrel by myself. then i feel free and satisfied”. huck distained the “civilized” society’s enlightenment, and even questioned the sacred religious tenets: if a person can pray to get what he wants, then why still the loss of wayne’s by selling pork do not come back? why the widow’s galactic disk which was stolen do not come back......”so he constantly played hooky, and ran into the forest to have some “fresh air”. even together with the “noble” person, he felt “itch”. huck finally could not stand the stagnant life and the enlightenment of civilization, and he escaped to seek for his ideal free life.

on the other hand, mark twain’s three years’ life on the mississippi left such a fond memory with him that he returned to the theme more than once in his writing career. mark twain------the half savage, tender, god-worshipping, believing boy, playing with rivers and man, ending on the mississippi on the broad river that is the great artery flowing out of the heart of the land. it’s the miniature of real mark twain.

第二篇: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讀後感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作者馬克·吐温(1835---1910),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讀後感。這是繼《湯姆·索耶歷險記》之後的又一部描寫兒童歷險的小説。這兩部姐妹篇堪稱馬克·吐温的頂峯時期的代表作。《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耗時八年,寫的都是真實發生的故事,當然沒有任何著作是完全真實的,《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也虛構了情節、誇大了事實。

故事的背景發生在漢尼伯鎮和密西西比河沿岸,那是馬克·吐温生活了14年的地方,那裏富有生命氣息的河流、岸邊的自然景色、童年的夥伴、鎮裏各種的人以及發生的事,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他以後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所以我認為這是一本帶有很強自傳性的小説。這部小説耗時八年,由此可見作者馬克·吐温這本書的執着,對寫作的執着。所以這本書無論從思想上還是藝術方面都相當成熟,可以説是馬克·吐温的最優秀作品。

馬克·吐温不僅是美國的著作家,還是有名的幽默家,這點在《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也有體現,讀後感《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讀後感》。 書中在哈克逃亡的路上遇到了自稱“國王”

、“公爵”的兩個騙子,雖然兩人的騙術並不高明,但是黑人吉姆還是上當了,可是哈克確心知肚明,一路上通過幾人誇張的表演騙了不少的錢。我沒有像馬克·吐温那樣

的文筆,所以並不能很好的表達出來。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還在上國中,也曾經被書中所描繪的生活深深吸引過,那種自由放蕩的生活彷彿成了我心目中的“人間仙境”,可那是不可能的,那只是像書中哈克和湯姆那樣的孩童的幻想罷了。在看到書中導讀時我才知道,原來我們在市面上讀的都並不是原稿,都只是馬克·吐温手稿的後五分之三,這使我相當驚訝,因為當你讀書的時候並不覺得少了什麼,這也使我相當好奇那五分之二的內容是什麼,希望什麼時候有幸能讀一讀那五分之二的內容。

説句老實話,我看了哈克的種種歷險卻並不覺得有多麼的精彩,感覺比《魯賓遜漂流記》差遠了。《魯賓遜漂流記》故事發生的地點和環境都要離我們的生活更遠的多,作者能夠更加天馬行空的構思很多有趣的東西,反正我看的是很有趣的。也許因為我並不瞭解哈克所處的環境,對美國的歷史和文化並不瞭解得很深入,難以領略作者隱含在文字之下的東西,也許還要再讀幾遍?

有人認為該小説是一部傑出的兒童文學作品,但馬克·吐温本人並不承認,他在前言中提到“這本書根本不是寫給孩子看的,只有成年人才能看得懂它,它是專門未成年人寫的。”這多麼具有諷刺意味啊!被譽為“美國文學中的林肯”的馬克·吐温,一個帶領着大家在文學上打了一場南北戰爭的偉人,他的作品竟然被評為兒童文學作品。我自認文學水平不是很高,但是《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主旨還是稍有領悟:反種族歧視、批判罪惡的蓄奴制是小説的基本思想。

當然這部小説也存在明顯的侷限。如將一個反蓄制的英雄放在一個14歲的孩子身上,將以葉扁舟作為避風港,將吉姆的解放寄託在沃森小姐的一紙赦免令……凡此種種,表現了馬克·吐温不滿現實又無可奈何的心情。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是一部可讀之書,你不僅可以領略書中樸實的修辭,還可以領略美國蓄奴制給黑人同胞帶來的疾苦,還有一個正直孩子的心。

第三篇: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讀後感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讀後感

《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是馬克·吐温的作品,中學的時候曾經學過《競選州長》的課文,他的語言特點幽默、詼諧和滑稽,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被稱為“美國文學之父”。這次讀到是《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的全譯本,不是兒童讀物的節選本,更能全面的領略全書的風采。

這本書描寫的背景是1850年前後的美國,哈克是十三四歲的兒童,他被寡婦收養去學校學習,他的爸爸是個酒鬼,只知道喝醉後打哈克,還不允許他去上學,哈克不能忍受這樣的生活,就製造了自己被殺害的假象,偷了小划子逃去了傑克遜島。在島上遇到了黑人吉姆,他不想被人賣做黑奴,同樣也是逃出來的。兩個同病相憐的人想逃出蓄奴區,他們乘木筏漂流,在河上和陸地之間生活,遇到了騙子“國王”和“公爵”,他們騙了很多錢,騙子甚至賣掉了黑人吉姆,哈克揭穿了騙子,並去營救吉姆,遇到了同樣喜歡冒險的湯姆,根據吉姆原主人華岑小姐的遺囑,其實吉姆早已獲得自由。費爾普斯太太熱情地提出要收養哈克,但是哈克已經決定要到印第安人居住的地方去過漂泊不定的自由生活。哈克是個聰明、善良、勇敢、有正義感的少年,也曾有告發黑人吉姆的想法,但是後來決定幫助他獲得自由。

馬克吐温的描寫十分細緻,故事中人物的對話,甚至自然景物和動物的描寫都是很細緻的,讓人感覺十分真實。這本書適合國小高年級以上的孩子閲讀,書的字體比較小,內容很長,利用閒暇時間來讀,我也讀了一週多才看完,太小的孩子可能沒有耐心或者沒有興趣將這本書讀完。越越現在二年級,沒有讓越越讀這本書,名着是值得細細來讀的,等越越適合的年齡再讀不遲。

第四篇: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

馬克·吐温的小説<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通過白人孩子哈克幫助黑奴吉姆擺脱被奴役、被出賣的命運的故事,塑造了哈克這樣一個與文明社會呆板的社會規範格格不入,保持了正直、善良、純樸的天性,頭腦清醒、聰明,天真可愛、追求自由的藝術形象,表現了哈克蔑視文明世界的法律和世俗觀念、厭惡種族歧視、同情黑奴命運的叛逆性格.揭示了美國社會種族歧視道德觀念和蓄奴制度在哈克幼小心靈裏的積澱與他天性的正直、善良性格發生的激烈衝突,哈克的叛逆性格正是在這種激烈的思想衝突中形成並走向成熟的.小説在美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具有傑出的成就.

哈克是一個被所謂的"文明社會"稱作"叛逆"的傢伙,然而他的天性卻是友好而誠實的.他的雙重性格是他骨子裏的傳統思想與天真無邪的天性進行鬥爭的結果.哈克同時也是一個逃避現實主義者.

馬克吐温被稱為美國文學史上最知名人士之一,被推崇為“美國文壇鉅子”,擅長寫具有諷刺意義的小説。其交友甚是廣泛,迪士尼、魏偉德、尼古拉·特斯拉、海倫·凱勒、亨利·羅傑諸君,皆為其友。他被譽為文學史上的林肯。海倫·凱勒曾言:“我喜歡馬克·吐温——誰會不喜歡他呢?即使是上帝,亦會鍾愛他,賦予其智慧,並於其心靈裏繪畫出一道愛與信仰的彩虹。”威廉·福克納稱他為“第一位真正的美國作家,我們都是繼承他而來”。他是美國鄉土文學的集大成者,海明威曾經説過“一切當代美國文學都起源於馬克·吐温一本叫《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的書”。他於1910年4月21日去世,享年七十五歲,安葬於紐約州艾瑪拉。[1]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這本書出版以後,令他成為更著名的偉大美國作家。《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是《湯姆·索亞歷險記》的續集,嚴肅的氣氛比後者更為濃厚。這書成為了美國大部分學校的必修書,因為哈克放棄服從規矩,而很多這樣年齡的人正是這樣想(哈克的故事背景為還有奴隸制的1850年代)。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又名《哈克貝利·芬歷險記》、《頑童流浪記》)是馬克·吐温一部重要的作品,故事的主人公是在《湯姆·索亞歷險記》中就跟大家見面的哈克貝利·費恩。

哈克貝利是一個聰明、善良、勇敢的白人少年。他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逃亡到密西西比河上。在逃亡途中,他遇到了黑奴吉姆。吉姆是一個勤勞樸實、熱情誠實、忠心耿耿的黑奴,他為了逃脱被主人再次賣掉的命運,從主人家中出逃。

他的代表作《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是一部美國名著,無論從社會內容、思想意義,還是從藝術風格、語言技巧方面考慮,都是一部偉大的小説,永遠散發出“非常清新”的“青春氣息”。 他被稱作美國文學界的林肯。

一位偉大的作家,一位優秀的演説家。

代表美國文學的世界一流作家。

他是懷有赤子之心的勇士,亦是仗義執劍的騎士。

第五篇:《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的成長主題

摘要:成長是美國文學中一個不可或缺的主題。其中馬克.吐温的著名小説《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的出版標誌着美國成長小説的成熟。本文將從這部小説的主人公原型,哈克成長的引路人與旅途中的夥伴,以及自然神靈的引導等方面來分析哈克的成長。

關鍵詞:成長;小説原型;引路人;夥伴;自然;神靈

成長作為一種文學主題,在西方文學史上佔據相當重要的地位,也有悠久的創作傳統。

一、成長的定義

成長小説來源於德國,英文中指教育小説。韋伯詞典這樣定義成長小説:它是針對主人公受教育和自身發展變化的小説。成長這一文學主題,在西方文學史上佔據着相當重要的地位,也具有身份悠久的創作傳統。作為西方文學傳統來源之一的《聖經》中就有着成長文學的淵源。

成長小説限制在主人公對成人世界從無知到知之的敍事,是敍述人物成長過程為主題的小説,常通過其中人物成長經歷的敍述,反映出人物在經歷過程中思想和心理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程。成長小説的主人公是動態人物,具有親歷性,一般有一個基本模式,也就是“天真—誘惑—出走—迷惘—考驗—失去天真—頓悟—認識人生和自我”的過程,主人公在經歷了人生的磨難之後,對社會,對人生,對自我有了重新的認識。

二、美國的成長小説:

成長是美國文學一個不可或缺的主題,它重視的是美國這個民族的集體經驗和國民性。由於每個時代都有困擾年輕人成長的不同主題,成長小説在美國經久不衰。在美國,第一位關注青年人成長問題,並通過小説成功予以表現的作家是霍桑,他的《年輕的布朗先生》,《紅字》都是優秀的成長小説。另外一位重要作家赫曼.麥爾維爾的《白鯨》也對美國成長小説貢獻很大。

19 世紀下半葉,美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迅勢發展,給青少年成長帶來很多新問題,這又為美國成長小説提供了新鮮而又生動的素材,促進了美國成長小説的繁榮。清教主義和西進運動後,鄉村生活的枯燥和黑奴問題又成為美國成長小説不可迴避的問題。馬克吐温舉世聞名的兩部小説《湯姆.索亞歷險記》和《哈克貝利.芬歷險記》的出現標誌着美國成長小説的成熟。從南北戰爭以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美國社會處於上升時期。這一時期成長小説的主流是樂觀和自信的。天真,真是美國成長小説繁榮時代的基本特徵。二戰後,年輕的一代失去了生活的座標,由於社會道德的缺失和混亂,青少年成長遭遇了普遍困境,年輕人對現實社會和文明開始質疑,悲觀。

三、《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哈克的成長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是馬克.吐温的代表作,也是美國文學史上一部影響深遠的作品。哈克是小説中的中心人物,也是美國文學史上一個著名的富於正義感和叛逆精神的兒童形象。他和黑人吉姆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的經歷充滿了傳奇色彩。哈克善良的天性和自然的正義感使他對吉姆產生同情和友愛,一路上,他們經歷了種種考驗和危險,在經歷的過程中不斷成長,其中最突出的表現是幫助吉姆獲得自由。

成長小説中的主人公原型,最早可以追溯到《聖經》中的人類祖先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中,亞當和夏娃過着無憂無慮,天真無知的生活。他們代表了人類的童年。後來撒旦誘惑夏娃偷吃禁果,夏娃聽從了。夏娃的心理反映了青少年成長的共同心理,希望更多地瞭解世界,希望變得更加聰明。他們對未知領域充滿好奇,會經不住誘惑,敢於違背上帝的禁令,冒險偷吃禁果。違背上帝就是反叛權威和長者。偷吃禁果後的亞當和夏娃獲得了智慧,但也受到了懲罰,需要獨立生存,經歷磨難。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幾乎都有做過父母不贊同,禁止的事情。這意味着他們在嘗試自己的獨立能力,體驗自主行為的刺激和冒險。夏娃亞當的故事還反映了人類註定要追求知識,不會因為知識的後果和知識的煩惱而放棄求知的努力。 哈克也是一個反抗權威,即可愛又淘氣的孩子。但他內心善良,質樸。他渴望自由自在,不

受約束,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描述:寡婦道格拉斯認我做乾兒子,她説要教我學學規矩,可是隻要想想這寡婦為人處事有多古板,多正經,就能明白一天到晚呆在她屋裏是多麼受罪,所以到了我再也受不了的時候,我就溜啦。在第四章中,哈克一晃眼混了三四個月過去,幾乎天天上學,也會識字,唸書和寫字了。

但他仍然看不上數學。剛開始恨學校,後來慢慢習慣,煩了就逃學。從這些我們可以看出哈克具有典型的“美國男孩”特徵;首先是對“文明”的拒絕,渴望自由自在,不受規矩的約束,二是不滿足現時的生活和環境,渴望某種形式的逃離和探險;三是實用主義原則,按照自然的正義法則和利益原則,怎麼實用怎麼方便就怎麼做。他的舉止都是本身本能反應和享樂原則,對周圍的人和事都充滿了好奇。這種好奇也更激發他對探險的興趣,也正是之後的密西西比河的遊歷促進了他的成長。

在成長小説中,成長的引路人也是美國成長小説的一個重要構件。人們在成長過程中都會受到一些人的影響,這些人從正反兩方面影響豐富着主人公的生活經歷和對社會的認識。在小説中,成為哈克的旅途夥伴和引路人的是黑人吉姆。成年黑人的特殊身份使得他們能夠成為白人少年最佳的夥伴。由於黑人和兒童都是等級社會中的弱勢羣體和邊緣人物,受到某些相同的待遇,能產生相似的感受。因此他們能以平等的身份與兒童相處。其次,黑人一方面是能幹的成年人,可以幫助兒童學會生存,另一方面他們受到的教育有限,容易與少年兒童產生一定程度的認同感,之間能夠互相同情和理解。吉姆為人忠厚,樂於助人,富有同情心,雖然不如哈克聰明機靈,但他對哈克誠心誠意的關懷,使哈克懂得了什麼叫友情和忠誠。而且在哈克與吉姆的相處過程中,哈克的自我矛盾,從想揭發吉姆到最後助他逃亡,完成了成長的過程。

哈克和吉姆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中間遇上了大霧,他們兩個各自經歷了一番兇險。當哈克重新找到吉姆的時候,他向吉姆開玩笑説一切都是夢,並沒有發生什麼。當吉姆把事情都想清楚的時候,生了氣,説“我因為拼命地劃木排,又拼命地大聲喊你,差點都要累死了。在我困得打瞌睡的時候,誰想把你給丟了,心都要碎了,所以也就顧不得自己和木排會不會出事,就那麼睡着了。等我醒來的時候,看到你平平安安地回來了,我的眼淚都要掉下來了。我心裏説不出的感激,恨不得跪下來親你的腳。可是啊,你心裏想的只是怎樣編一個謊來糊弄老吉姆那邊一堆殘枝敗葉是垃圾……哈克認識到自己的錯,恨不得去親親他的腳求他收回他説的那些話,後來還是鼓起勇氣向一個黑人低頭了,而且從來沒有後悔過。

調皮的哈克喜歡捉弄吉姆,這次的捉弄卻傷害了吉姆的自尊心。黑人吉姆用自己的真誠,善良熱情和對哈克的牽掛和擔心感動了哈克,使哈克認識到自己戲弄朋友是卑鄙的行為,並向吉姆認了錯。一個白人向黑人認錯,這是具有象徵意義的事件,它不僅反映了哈克的道德成長,也反映了哈克對世俗觀念的挑戰。學會獨立生活只是成長的部分意義,學會和人共同生活和發展,才是人成為社會人的重要標誌。平等的心態是建立互相學習的基礎,也有利於他們真心欣賞對方的優點,從對方身上學習自己缺乏的素質。

在第16 章中,在吉姆覺得自己即將獲得自由的時候,哈克的內心矛盾十分激烈。吉姆説他如果到了自由州就要攢錢買回妻子和孩子,如果買不回來就偷回來。哈克覺得很難過,他覺得黑人就是給一寸,進一尺。他開始自責,覺得是自己幫助吉姆逃走的。他決定一看到燈光就划到岸上去告發他。但看到吉姆高興並認為他的自由都是哈克的功勞,都是哈克做的好事,並説哈克是吉姆最要好的朋友也是唯一的朋友時,他就整個泄氣了。他的良心告訴他不能出賣朋友,於是決定不再為這個問題勞神,怎麼方便怎麼做。

後來哈克和吉姆遇到了“年輕的公爵”和“老國王”兩個騙子,他們教哈克和吉姆到各城市去傳教騙錢,或是耍寶,愚弄鄉民以騙取他們的金錢,或是遇到有人死亡便到他家中詐騙錢財,這兩個騙子對哈克和吉姆無所不用其極。哈克在經歷和磨難中不斷了解社會,不斷成長。 在經過與吉姆同行的日日夜夜,哈克終於認同了吉姆,決心幫助他獲得自由,並且拿起了告

發信説下地獄就下地獄吧,隨後一下子把信扯掉了。吉姆不是一個逆來順受的人,他採取了出逃的對策,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算是力所能及的反抗了。吉姆還是一個富有同情心和犧牲精神的人,在大河上漂流時,他處處照顧哈克,儘可能不讓孩子受驚受苦,當湯姆中彈受傷時他不顧自己的安危,留在危險區域協助醫生救護孩子。通過吉姆一系列高尚熱誠行為的描繪,我們看出,黑人在人格上不僅不比白人差,甚至在許多方面還超過了白人。而哈克在與吉姆的共處中終於悟出了這個道理,健全的心靈即民主理想與畸形的意識即種族偏見發生了衝突,畸形的意識吃了敗仗,哈克也由此獲得了成長。

美國成長小説的一個重要傳統,也是另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在大自然中尋求自然神靈的引導。沒有玷污的大自然---這是神聖的男性必不可少的環境。影響哈克成長的是密西西比河---這條象徵自然和原始淳樸的聖河,哈克在它的懷抱裏沐浴着自然神靈的洗禮。哈克和吉姆暢遊在靜靜流淌的密西西比河上---在這裏,水的流動完善了整個意象,使孤獨的美國之夢得以漂浮。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這部偉大的作品是被公認的美國經典成長小説,為我們研究成長小説在美國文學中的地位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參考文獻:

[1“] bildungsroman” webster’s college dictionary. new york:random house,1996.

[2]疏薦.從哈克貝利·芬到霍頓看美國成長小説的發展.安徽文學,2014 年第10 期.

[3]芮渝萍.美國成長小説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年5月第一版.

[4]馬克·吐温.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伊犁人民出版社,2014 年12 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