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聽竇桂梅老師評課》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56W

目錄

《聽竇桂梅老師評課》讀後感
第一篇:《聽竇桂梅老師評課》讀後感第二篇:《聽竇桂梅老師評課》讀後感第三篇:《聽竇桂梅老師評課》有感第四篇:《聽竇桂梅老師講課》讀後感第五篇:聽竇桂梅老師的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聽竇桂梅老師評課》讀後感

《聽竇桂梅老師評課》讀後感

以前,對竇桂梅老師瞭解的並不多,只知道是小語界的一顆明星,清華附屬學校的業務校長,《聽竇桂梅老師評課》讀後感。寒假,買來竇老師的《聽竇桂梅老師評課》,閲讀一遍,深深歎服,不愧為“建國六十週年從課堂裏走出來的教育家”。於是,開始閲讀第二遍,做了十一頁的摘抄,總覺得沒有做過摘抄的閲讀是沒有生命的閲讀,當然,摘抄的,也是觸到自己教育命脈上的語句。

這是竇老師作為校長期間,聽課後的一些點評,每次聽課,只抓一個方面,可能是教師課堂語言,可能是教學內容,可能是教學韻味,也許是教學的落腳點……從22篇文章中,我讀出了一個對語言極度敏感而細膩的竇老師,讀出了一個喚醒教師專業尊嚴的竇老師,讀出了一個持之以恆的竇老師。

竇老師是個對語言極度敏感而細膩的教師。(請幫助宣傳好範文 網:)在聽課中,她敏鋭地發現授課教師三言兩語的導課有了問題,提出老師要梳理孩子們的發言;她敏鋭地發現教師的評價用語只是“好”“真好”“真棒”等籠統空洞的詞語,提出教師要從自己説的每一句話開始,自覺地“漂洗”教學中的雜質,每一處都力爭顯現出語文的真面目;她敏鋭地發現教師在課堂上缺少調控能力,建議教師必須讓那些喜歡搶先的學生知道,和他一起學習的還有幾十個小朋友;她敏鋭地發現現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不是真正的對話;她大膽地對《印度洋上生死夜》一課提出道德上的質疑……就這樣,帶着一顆敏感而細膩的心,竇老師走過了“課文-語文-課程”的歷程,從“課堂裏走出來一個教育家”,讀後感《《聽竇桂梅老師評課》讀後感》。

不僅僅是自己在成長,竇老師更是個專業引領的導航者,她通過“共讀、共評、共寫”的方式打造了一個優秀的團隊。在她眼裏,課堂,不僅僅是學生成長的地方,更是教師成長的平台,於是,她帶領教師讀書,聽課,評課,寫課。聽課,要聽出門道;評課,評得出名堂;寫課,寫得出水平。就這樣,通過“共讀、共評、共寫”,她把教師的專業尊嚴喚醒。

為竇老師多年的堅守而感動。她帶領語文教師團隊,圍繞主題教學理念,花費八年時間,研製出一套12冊的《國小語文質量目標手冊》,這是“一羣人向着共同的偉大的目標”“認認真真地做成的一件大事”。八年啊,如果是你我,我們能堅持嗎?但,竇老師堅持了下來,她帶領她的團隊,用心規劃,潛心研究,反覆實踐,披沙揀金,聚沙成塔,由一冊到一套,由初稿到反覆修改定稿,這其中,會有多少迷茫和波折,但,竇老師堅持了下來,感動,感動。

第二篇:《聽竇桂梅老師評課》讀後感

《聽竇桂梅老師評課》讀後感

一直以來,很羨慕那些優秀的執教者,更羨慕聽課以後才思泉湧、娓娓道來,而且能評到點,能帶給自己學習,給他人帶去幫助的評課者。所以一直也在尋找為什麼自己不會講、不會聽、不會評,帶着這些疑問,我讀了《聽竇桂梅老師講課》和《聽竇桂梅老師評課》一書,竇桂梅老師書中用平實的語言,美麗的文字記錄了一篇又一篇的精煉而又精彩的教學設計、教學實錄和教學反思,而在《聽竇桂梅老師評課》聽評課記錄,把我深深的吸引,也讓我深深地震撼。原來課可以這樣講,課可以這樣聽,課可以這樣評。

細細品味竇桂梅老師的每一篇實錄,都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對不同年段的各種不同類型的課文,竇老師都能找到一個全新的視角引領學生理解感悟文本。在《圓明園的毀滅》一課中,我以前在教的時候根據很多課例將文本落腳在對帝國主義的恨和“雪我國恥,振我中華”的空洞誓言上。而竇老師為了讓學生留下的不僅僅是情感,而是沉甸甸的思考,她從理性的角度出發,想辦法引領學生走進思考的空間。中華的復興不是靠非理性的仇恨所能完成的,必須讓孩子們明白,除了恥辱和仇恨,我們很需要保持理性的反思。這就是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用真實的課例告訴我們,教師不應該是教材的傳聲筒,而應該是一名有勇氣的思想者。運用自己獨特的理解去引導啟迪學生。

聽竇老師的課,是一種享受,語言的盛宴,語言是熱情四溢,感染力着每一位聽課者。在《秋天的懷念》一文結束後老師深情的説“母親的好好兒活化作了我的血液,借了我一生啊,成就了我一生啊。是這句話讓史鐵生在無法彌補的身體缺憾中,找到了另一種生命的延展!再讀課題。在雋永深情的語境中學生對課文有了更深入的體會。她在課堂上對學生的評價極其富有活力,比如評價學生的發言情況“你真用心,謝謝你給同學提的醒兒,要多看書,注意積累”、“你可真會運用語言,讀到課外閲讀上的話,就在這裏用來評價,這就不僅僅是積累這句話了,而是運用語言,表達你的觀點。”評價學生的讀書情況,“就是因為你讀的好,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才得到這樣好的評價;你的幽默極富有創造,聽你的聲音,我可以感受到胸藏大智慧的矮個晏子的笑聲,一笑解千“醜”;真是一笑解千“愁”,謝謝你的發現,真棒啊!”等等。

而竇老師的評課讓我深深地感到“評課”是促進教師成長的方式,印象最深的一句話:盲目聽十節課不如認真剖析一節課。這就要求我們在聽課的時候改變聽的方式,由聽課者變成參與者,知道要聽什麼,怎麼聽?聽前聽後要思考什麼。我想在聽課的過程中只有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有備而聽,才能聽的出效率,聽得出成長。因為只有確定了聽課的方向,和自己的研究方向,我們在聽課的過程中才能深入到問題的核心。就好像上學期我們開展的語文教研活動一樣,每個人都圍繞執教者的教案進行解讀、分析,説一説自己想怎樣上,給執教者提出建議,然後在聽的過程中選擇自己的觀課點進行聽課,聽課後進行細緻的分析,這樣我感覺才能真正地在聽的過程中獲得成長。而我們在聽課後的評課中也要注意自身發展的需要和執教老師優勢和不足之處,從建議上着手,真正地起到學習和促進作用。竇桂梅老師告訴我,“真正的評課應該給予教師超越他原有水平的營養。我感覺其實還應該説一句話,那就是“真正的評課應該給予自己超越原有水平的營養。”這樣才能在在評課的過程中建立一種思維方式,站在被評課教師的角度想問題,不能聽了就評,信口開河,而應該想清楚,被評課的這位教師最需要的是什麼,你評課的重點是什麼。而且,不能僅僅用‘耳’聽,用‘筆’記,用‘嘴’説,它還應該是專業上的引領與帶動。”

縱觀竇老師的評課,她都是這樣“缺點不漏,優點説盡,方法給夠”,給每一位被評課教師傳遞最真實的心聲。可是,反觀我以前的許多的評課,很多的是流於形式,有時不知從而説起,有時被動發言,卻因為種種原因忽視應該怎樣才能正確的評課。竇老師在評價老師的課時,樹立了一個重要的觀念——評課不是批評,更不是無謂的讚美,評課就是要發現課堂的問題,而且問題就是執教老師的朋友,問題是聽課老師的朋友。評課的重要目的就是正視問題和發現不足,這才有助於教師找到前進的方向和目標。

第三篇:《聽竇桂梅老師評課》有感

《聽竇桂梅老師評課》有感

張夢瑾

竇桂梅老師,説來並不陌生,早先因為備賽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大賽便與她結緣,校長推薦研學竇桂梅老師的閲讀教學法,於是便開始了在網上拼拼湊湊找各種視頻及資料的學習之路,我的語文課堂也在竇桂梅老師的“幫助”下頗具韻味。最近有幸加入賈寨鎮新教育教師讀書會,得此機會拜讀她的《聽竇桂梅老師評課》一書,更是受益匪淺。

這本書,竇老師從語文、數學、英語、體育、科學等不同學科的聽課、評課為我帶來了專業上的引領與指導。特別是針對語文課堂,竇老師從識字教學、閲讀教學、詩歌教學等方面為我提供了很好的指導。同時從課堂的應變能力、教師的語言、重難點的把握等方面為我指引了方向。

語文是有生命的,那字字句句的共情使學生與我們以及作者結為一體,語文的韻味能夠帶活整個課堂。竇老師説,教學時,僅僅是一種感覺,還不夠;僅僅寫在教案上,也不夠。要想辦法實現這一目標,就要找到一個核心詞,即主題,然後走到文字的裏面,琢磨琢磨,體會主題的內涵,從而感受文字的生命。這樣,語詞就帶動了全篇,就又有了“真正的生命”。

針對這一話題,在第三篇《語文韻味,不僅僅是感覺》中,竇老師例舉了一位語文老師執教的課堂,她講的是五年級《楓葉如丹》。開場便自詠了一個古文樣式的開場白,跟着吟誦了《山行》,接着這

位老師又引用了陳毅的“西山紅葉好,霜重色愈濃”,一下使的課堂“語文味”十足,在學生意猶未盡之時引入課堂。接着就是讀,可不要小瞧了“讀”這個字,在這個“讀”裏可大有文章。語文的生命在於韻味,那韻味就藏在“讀”裏,只看我們能不能把它挖掘。直至整節課結束都沒能離得了這個“讀”,其中教師也頻頻引用宋玉、曹丕、毛澤東等的名篇名段,更顯韻味。

竇老師在本篇評課結尾處寫到:讓我們一起努力,真正在文字中品出“韻味”來,而不僅僅是一種感覺。在此,我也“拿來”結尾,以示共勉。

第四篇:《聽竇桂梅老師講課》讀後感

《聽竇桂梅老師講課》讀後感

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不應該是教材的傳聲筒,而應該是一名有勇氣的思想者,《聽竇桂梅老師講課》讀後感。運用自己獨特的理解去引導啟迪學生。這是教學的智慧,更是教師的責任,讀後感《《聽竇桂梅老師講課》讀後感》。

細細品味竇桂梅老師的每一篇實錄,都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竇老師對不同學段的不同類型的課文,都能找到一個全新的視角引領學生理解感悟文本。在《圓明園的毀滅》一課中,竇老師為了讓學生留下的不僅僅是情感,而是沉甸甸的思考,上這節課時,竇老師更多是從理性的角度出發,想辦法引領學生走進思考的空間。而以往的執教者都落腳在對帝國主義的恨和"雪我國恥,振我中華"的空洞誓言中。竇老師為了讓學生留下的不僅僅是情感,而是沉甸甸的思考,中華的復興不是靠非理性的仇恨所能完成的,必須讓孩子們明白,除了恥辱和仇恨,我們很需要保持理性的反思。

第五篇:聽竇桂梅老師的

聽竇桂梅老師的《皇帝的新裝》有感3月25日,在十里塬國小聯片教研,我有幸觀看了竇桂梅老師的《皇帝的新裝》課堂教學實錄。竇桂梅老師通過帶領學生,通過預學、共學、延學三個板塊展示教學。一個半小時的課堂,學生們意猶未盡,觀看的老師更是收穫良多。對竇桂梅老師的課具體有如下體會:

一、問題少,討論多

竇老師能夠尊重學生,讓學生通過預學,針對學生不懂的東西交給方法,放手讓學生在與同伴交流的過程中自己去尋求答案,自己去解惑。因此,在她的課堂,沒有老師的串講串問,沒有學生的一枝獨秀,而是全員參與,百花盛開,教師真正成為學生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合作者,課堂上學生正當主角。

二、講説少,彙報多

在竇老師的課堂上看到的多數是學生的精彩,老師只在關鍵處做引導,真正感到這是學生的課堂,真切體會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而學生爭先恐後的彙報過程就是與文本的對話,與作者的心靈溝通,與同伴的真摯交流,就是最好的學習過程。

三、課堂延伸,令人深思

竇老師告訴學生:“經典不厭百回讀”。一堂課的學習帶給學生一生的思考,竇老師在課堂即將結束的時候還要詢問學生有沒有疑惑,這裏並沒有定格的一一作答,而是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尊重學生個性化的見解,讓學生在讀書中,在生活中去品味,去解惑。

我深深的被全國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的課堂所震撼:原來語文課還可以這樣上!語文教學,不再是機械的閲讀教學,也不是字詞句篇的枯燥學習,而是從主題出發,帶着問題閲讀,整合課程,獨立思索,最後進行深度的發散思考與學習。面對日新月異的世界和充滿奇思妙想的學生,語文老師的教學決不能僵化成某一種固定的模式,更加不能僅僅成為完成教學任務的機械化操作,而是應該用創造力去重構課堂教學,用科學的教學方式去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完成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

本站給你推薦其他文章:

聽竇桂梅老師講課

讀《竇桂梅老師評課》有感

聽竇桂梅老師講課心得

聽竇桂梅老師講課有感

聽竇桂梅老師的圓明園的毀滅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