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學經典的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24W

國學經典的讀後感【精品多篇】

國學經典讀後感 篇一

五星推薦!每每閲讀呂思勉先生的著作,總有提升的感悟。如“凡一種大宗教,必具高深及淺顯二方面之理論,以滿足於高等與低等之人。但宗教之為物,不徒重理智,而兼重意志及感情”,一句話就將宗教與哲學之關係打通。《國學知識大全》以篇區隔彙集了《國學概論》、《經子解題》、《理學綱要》、《中國文化史》、《歷史研究法》、《史學與史籍》和《中國史籍讀法》七篇。個人看法,本書是民國至今初入國學的'最佳選擇,廣博而深邃,可反覆閲讀。

先生對於國學研究之廣之深,寥寥數十字摘錄,“儒家者流,蓋出於古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中庸者,隨時隨地,審處而求其至當;絜矩者,就所接之人,我所願於彼者,即彼之所願於我,而當以是先施之”就將儒家及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講得清清白白,這是一個治學大家的功力體現。“諸子之學重在社會政治方面,不重在哲學科學方面,因諸子本身之發展及其對後來之影響皆如此”。

先生總結先秦諸子百家中最重要六家的別略如下:“最早者農家,沿襲簡陋(時代或地域)之農業社會之思想。次之者道家,代表簡陋之遊牧社會。次之者墨家,其思想與夏代政治頗有淵源。次之者儒家及陰陽家,見多識廣,知若干種治法,應更迭使用。最新者法家,對外主張兼併,對內主張摧毀貴族,總而言之,是打倒封建勢力(以開明專制為手段)。”是不是言簡意賅,大道化簡呀。

《經子解題》更是為國學初學者開出書單、閲讀次序、綱要和參考書目,讓無從下手者撥雲見日,去偽存真。“吾國舊籍,分為經、史、子、集四部,由來已久。而四者之中,集為後起。蓋人類之學問,必有其研究之對象。書籍之以記載現象為主者,是為史;就現象加以研求、發明公理者,則為經、子”;“昔人讀書之弊,在於不甚講門徑,今人則又失之太講門徑,而不甚下切實工夫,二者皆弊也”。

《理學綱要》計十五篇,是先生在1926年上海滬江大學講《中國哲學史》時所編講義。作者以為人生觀與宇宙觀是一件事,“人者宇宙間之一物,明乎宇宙之理,則人之所以自處者,自得其道矣”。理學之特色,在其精微徹底。理學與古代哲學及佛學皆有關係,古人以牝牡之合以為陰陽為萬有之本。溯其源,則自“心即理”一語來而已。

《中國文化史》縱覽梳理中國民國前各類史記。“研究歷史,即研究過去社會之事實,所以求知現社會之所以然,通眼前之人情世故”。中國歷史上確實之紀年,為共和元年,在公元前841年。自三皇五帝商周,廣論姓氏緣起演變,“人類之團結,有依於血統者,亦有依於地域者”。社會階層、農工商業、道路、用人制度、學術、政治、兵制、刑法、民族主義等。

《歷史研究法》,歷史到底是怎樣一種學問?研究了它,有什麼用處?所謂前車之鑑,“在社會變遷較緩慢之世,前後的事情,相類似的成分較多,執陳方以醫新病,貽誤尚淺,到社會情形變化劇烈時,就更難説了”。舊時歷史弊病:一是偏重於政治,以致過於聚焦戰事和過度崇拜英雄;二是民族主義太過亦有弊;三是借歷史以維持道德觀念;四是借歷史以維護宗教。去除弊端,在於“求狀況非求事實”。

《史學與史籍》,“非一物也。會通眾事而得其公例者,可以謂之史學;而不然者,則只可謂之史籍。史學緣起頗遲,而史籍之由來,則甚舊也”。“學問為三類:一曰屬於記憶者,史是也;二曰屬於理性者,哲學是也;三曰屬於情感者,文學是也”。正史六家:《尚書》、《春秋》、《左傳》、《國語》、《史記》和《漢書》。

《中國史籍讀法》為先生73歲高齡抱病在華東師範大學講學的若干次講演合稿。文中開篇再次鞭撻所謂的“前車之鑑”,中國曆代史權為統治階級所篡,所記幾於全部關涉政治,不涉及民生,記錄不能保持客觀。流傳下來的,只是西洋史學家所謂“眾所同意的故事”了。因此,讀史宜先博覽而後專精。首先讀《通鑑》和《文獻通考》,“初學讀書,譬諸略地,務求其速,而戒攻堅”。

初讀國學,本書實在是一本集大成之作!

國學經典讀後感 篇二

耳熟能詳的《三字經》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説的是人在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隨着生存環境的變化和影響,每個人的習性就會產生差異。你瞧,晉朝的周處,天性並不壞,但是從小父母雙亡,沒有人去教育他,受到了不好風氣的影響,長大以後變成了一個非常粗暴、野蠻的人,動不動跟人打架,周圍的人見了他就躲,都惹不起他。後來他良心發現,善良的天性彰顯出來,從此一路上進,當了很大的官,為老百姓做了許多的好事。同學們,“善”就是讓我們擁有善良之心,多做有利於他人及社會的事。

“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話説漢朝有個叫黃香的人,從小就非常孝順。他九歲時,常常在冬天父親還沒有上牀睡覺之前,自己先躺在冰冷的牀上,把被子温熱了才請父親睡覺。夏天他先用扇子把席子扇涼了,才請父親歇息。“孝敬父母,尊重師長”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以他為榜樣,向他學習。

在我們的書本中,還有許多歷史故事教育我們對待他人要用真心、真情和真誠。比如:廉頗“負荊請罪”,藺相如不計前嫌,與他同心協力,保衞趙國;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見他待人誠懇,心中有志,輔助他建立了蜀漢王朝;管仲和鮑叔牙互相幫助,真誠相待,後人常用“管鮑之交”來稱讚他倆的友誼。

在頌讀國學經典的過程中,這些“真善美”的`故事深深感動着我,給予了我許許多多的鼓勵與啟發,鞭策我在學習和生活中,去努力發現真善美、學習真善美,踐行真善美,讓真善美伴隨我成長,一路前行!

《國學經典》讀後感 篇三

為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讓全體教師感受經典文化的魅力,開闊視野、提高自身素養,區教委號召全體教師開展國學經典學習活動,組織全區教師利用網絡學習國學經典,讓教師們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過視頻的學習,讓我對國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感受到國學中的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的經典理論,細細的反省一下,我感覺確實受益匪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沒有實現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識能夠讓你更懂得怎麼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們要做的不是發怒不是指責,要從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個短期和長期目標,放在一個最顯眼的位置,能夠時時的看到,這樣你就能比較容易的實現目標。通過學習國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於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可以説,國學知識裏面對人生道理彷彿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為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為你指出正確的方向。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着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今後,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鬆而灑脱。

作為一名教師我希望在國學經典的叢林中漫步,可以在經典國學的長河裏凌波;可以在國學經典的寶庫裏採擷如花的詞語,構築我心中最美好的教育詩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畫筆描繪一幅幅山青水綠歡聲笑語的畫卷;可以用凝重的深情,唱出我心中最優美的教育讚歌!

國學經典讀後感 篇四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後人記述孔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寫成於戰國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後),《論語》記述了孔子的社會思想、哲學思想、論語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記載了他的生活習慣和細節《論語》成書時間大約在春秋,戰國之際,最後的編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漢代以後,被奉為儒家經典,後來成為歷代文人必讀的教科書,全書大體是孔子弟子及其後所記,是研究孔子的基本資料。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想起來之前學習後就是不會用,再一次次去學習還是不會,“時習之”原來需要大量的實操、練習。知道要練習但就是不行動,這裏的“説乎”是學習後需要嘴巴説出來,説出的都是記住學習到的。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需要朋友的共同陪伴,學習後得説出來找到可以共學習得,互相分享輸出,就會學到的更快吸收的更多。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生活中我們往往會遇到他人不理解自己,自己被冤枉的時候,驚怒地想要去辯解,到頭來卻發現徒勞無功,常説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兜兜轉轉,還是這句點出要點—我們做的不是忍耐退讓,而是恪守節操,不予計較。

至今我們都學習孔子老師的智慧,好像哪裏都可以用,順便還會蹦出幾句文言文出來,孔子老師的才華更是一流。他的一生都在教育這方面有很大的潛能,能和弟子們打成一片,原來他是有幽默的一面,只能站在那個時代去進入孔子老師的生活,值得我們幾千年的研究。

國學經典讀後感 篇五

最近,我書包里斯本又多了一份重量,是我最珍惜的國學經典讀本,雖然它個很小,頂多就a4的2/3那麼大,可講述的道理卻非常適用。

比如,什麼季文子行儉,講述的是季文子非常樸素,而仲孫它卻很瞧不起季文子的做法,便去譏諷他,而季文子仍認為他的做法是正確的,經過一番對話之後,季文子把這一件事告訴了仲孫它對的父親孟獻子,孟獻子聽了很生氣,於是讓仲孫它閉門思過七在,最後勤工作仲孫它受到了教育,並以季文子為榜樣,季文子便説:“知錯改錯,才能有所作為啊!”不久,仲孫它被升為大夫。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不要愛虛榮,或是炫耀自己還有就是去奢侈,反而相互一點他的為人更高尚。

再教育比如毛遂自薦,就是説平原君要帶20個賢能之士去向楚國求救,可只選了十九人,這時毛遂走了出來,他告訴平原君,他也願意去,而平原羣認為沒有人稱讚過他,如果是賢能之士他自己就會在口袋裏發現錐子一樣快,而毛遂卻認為平原君不有將他放進口袋裏,於是平原君很是驚奇,便帶他去了,果然,毛遂立下了奇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敢於推薦自己,自己才能有更多的機會去表現自己。這本書講的雖然都是些小故事,可是它們告訴我們的卻是大道理,我不僅會讀書避的故事,還會試着去理解文言文,我們應該多讀一些古文,因為古人真的很聰明!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值得我們學 這本書分行節儉、強自信、講智慧這三個單元,每個單元都由經典要義、故事、生活、實踐和經典誦讀四個部分組成。不僅有名家名言,還有貼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膾炙人口的著作選讀。其中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詳,還有的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艱辛”也在民間廣為流傳。這本書使國學之精華更接近人們平時的日常生活,讓中國小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記憶,能把聖人之訓用在實處。

讀了這本書,不但讓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為的規範,更讓我明白了要把這些道理應用在生活中。比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就是警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勤儉節約,不要奢侈浪費。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們要從小努力學思想、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着我們健康成長,讓我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並使之發揚光大!

國學,就是指中國的知識;國學,也是知識的源泉。

自打我學了國學以後,知識就增進了不少,説話時也常常運用一些成語,如:畫蛇添足、一毛不拔、鞠躬盡瘁等,“背鼓上門—找打”、“飛機上掛水瓶—高水平(瓶)”等歇後語。其中,令我感悟最深的,則是朱熹的《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首詩看似寫景,其實並不是的。這首詩是在告訴人們:學 我也有對這首詩的看法:知識是學不完的,但還是有的。詩中的“清如許”,就是在問:你學來的知識是有益的,還是對你有傷害的?“為有源頭活水來”指書本是知識之源,但不能全部依靠,就像陸游説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那樣。所以讀書前想要思考一下才行。

《國學經典》讀後感 篇六

最近我讀了一本《經典王子童話》。裏面有一個英俊瀟灑的王子和一個美麗有善良的公主。

有一天王子和公主來到了冰花山上,結果公主被冰花山上的妖怪抓走了。王子經歷了幾天的辛苦攀登,終於找到了公主,可是公主卻被鎖在了一個牢房裏。公主對王子説鑰匙在妖怪手裏,過了一會兒兇猛的妖怪回來了,王子勇敢地向他挑戰,他們打了兩個回合還是不分上下,最終王子的正義打敗了妖怪救出了公主。

王子的勇敢精神打動了公主,最後公主就嫁給了王子,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婚禮,他們過着幸福的生活。

國學經典讀後感 篇七

中華民族文化有着上千年燦爛的歷史,《國學經典誦讀》這本書裏就融匯着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我覺得這本書很適合我們國小生閲讀,每首古詩都有註釋, 文章還配有插圖,使繁宂的文句變得淺顯易懂,而且生動有趣。

剛開始讀《國學經典誦讀》這本書時比較累,但堅持下來發覺並沒有那麼難理解。讀多了,讀書的速度就變快了,讀完一本書後我感到非常有成就感,讓我更加喜歡經典了。 經典誦讀中,孔子關於學習態度的言論也讓我們值得去學習和借鑑。在《論語》中,給我感觸最深的一則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很多人,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又可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

雖然我成績很一般,但每次考完試驕傲情緒不斷滋長。對於身邊學習比我差的同學總是不理不睬,家長、老師説過很多次,但每次都是收效欠佳。當我讀了孔子的話時,又反省了自己,覺得很慚愧。連知識淵博的孔子都那麼謙虛,何況一個小小的我呢?從此以後,我變得很謙虛,經常向我身邊一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百萬綠絲中的小苗吸 收營養的成分。 《國學經典誦讀》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許多人生哲理,讀之如沐浴春風,我會讓它永遠伴我前行!

國學經典讀後感1600字 篇八

孔子其實是個愛憎分明的性情中人!

讀過《論語》的人都知道,裏面全是格言,好像孔子不食人間煙火一樣,平常就專門説格言。其實這是誤解,孔子從三十歲教學,一直到七十三歲去世,中間共四十多年,這些年得説多少話,不可能全是格言。《論語》不過是把他這四十多年所講的話,挑了又挑,選了又選,最後把這些精華集中起來,我們才產生了這樣的誤解。

其實仔細讀《論語》,就會發現,其中有不少有趣的情節,讓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真實的一面,他並不是一個古板的教書匠,而是一個愛憎分明、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

一、他非常直爽。

《論語。陽貨》:“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有個叫孺悲的人想見孔子。孔子不肯見,就推説自己病了。可是,傳話的人剛出門,孔子就又奏瑟又唱歌,故意讓人家聽見。意思就是説,我其實沒病,就是不想見你!就是不給你面子。

二、他非常可愛。

孔子不但喜歡音樂,還會唱歌。如果別人唱的歌很好,他一定會請人家再唱一遍,心甘情願給人做伴唱。《論語。述而》中説道: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孔子不會因為自己聲望高,是老師,就端着架子,裝模作樣。他想唱就唱,無拘無束,哪怕給人家當伴唱,也心甘情願,就這麼率性,你説可愛不可愛?

三、他非常坦誠。

有一次子貢問孔子什麼叫做“士”。《論語。子路》講到: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孔子的回答是:愛惜自己,懂得羞恥,能夠出使四方而不辱使命,這就可以叫做“士”。次一等的呢?孔子説:族人稱讚他孝順父母,鄉親們稱讚他敬老愛幼,這也可以稱“士”。再次一等的呢?孔子回答説:言必信,行必果。雖然是淺薄固執的小人,但馬馬虎虎也算是最次一等的“士”了。

子貢又問:那些搞政治的人又是怎樣呢?孔子鄙夷不屑的態度馬上溢於言表,從一個“噫!”字當中,c就看出來了。孔子説:哼!那些人呀,算得了什麼!意思是説還不如剛才那些“硜硜然”的小人呢!孔子對當政者的蔑視態度毫不掩飾,如此坦誠,還不算是性情中人嗎?

四、他敢於哭。

孔子哭弟子顏回,場面可謂感天動地。《論語。先進》: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四十歲就不幸去世了,孔子那年七十一歲,白髮人送黑髮人。孔子痛哭流涕地説:哎!老天這是要我的命呀!這是老天要我的命呀!旁邊的人就説:先生哭的太悲痛了!孔子説:難道真的太悲痛了嗎?我不為這樣的人悲痛,還該為誰悲痛呢?

沒想到,禍不單行,第二年,另外一個最喜歡的學生——子路,也不幸在戰亂中喪生。據《公羊傳。哀公十四年》記載:“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孔子再一次的悲痛欲絕,哭着説:哎呀!老天爺真是要斷絕我的後路呀!欲哭無淚。

五、他敢於罵。

在《論語》中,孔子罵宰予,可以説是狗血噴頭: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孔子説:宰予這傢伙,就是朽木,是糞土之牆,都不知道罵他什麼才好!為什麼罵?就是因為宰予白天睡懶覺。當然這只是表面情況,肯定還有其他原因。所以孔子後面又説:過去別人説什麼我信什麼,現在別人説什麼,我還要看他做什麼。可能宰予以前就白天睡過覺,被孔子發現後,他就發誓説以後白天不睡了,結果今天又犯了,所以才氣得孔子對他大罵。

其實很多學生,都捱過孔子罵,尤其是子路,罵的最多,我們就不一一舉例了。俗話説:“打是親罵是愛”,孔子罵這些學生,正是因為對這些學生非常喜愛,所以這些捱過罵的學生,最後都很優秀,都成為歷史上傑出的人物。

通過以上五點我們可以看出,孔子並不像我們想象中的那樣,而是一個有情有義、坦誠直率、真誠可愛、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

《國學經典》讀後感 篇九

這幾天,徐教師向我們推薦了《國學經典》這一本書,並且還給我們打印了這本書裏比較好的名言,讓我們多背,讓這些名言永遠做我們的生活導航。我們經過多讀、多背,漸漸的瞭解了這些名言的意思。

就像“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這一句吧,我們就能夠以字面上的意思來解釋這句名言。人生自古誰無死就是人生自古以來誰都要死亡,留取丹心就是留下一片赤誠丹心,照汗青就是要為光照史冊留下最精彩的一頁。連起來就是人生自古以來誰都要死亡,要為光照史冊留下一片赤誠丹心。這句話告訴我們,人沒有一個能長命百歲長生不老,所以活着要做一個能犧牲,有意氣的人。我們的一生都要向文天祥那樣的愛國。

還有一些能琅琅上口而又意味深長的名言警句。比如“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張百歲”、“志小則易足,易則無由進”……一些能啟迪人心靈的諺語、名言都能讓人濫記於心。這才是讀詩、讀詞的最高境界—讀名言。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值得我們學習。《國學經典》這本書正是中國小生國學啟蒙的一本好書。這本書分行節儉、強自信、講智慧這三個單元,每個單元都由經典要義、故事、生活、實踐和經典誦讀四個部分組成。不僅僅有名家名言,還有貼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膾炙人口的著作選讀。其中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詳,還有的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艱

辛”也在民間廣為流傳。這本書使國學之精華更接近人們平時的日常生活,讓中國小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記憶,能把聖人之訓用在實處。讀了這本書,不但讓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為的規範,更讓我明白了要把這些道理應用在生活中。比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就是警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勤儉節儉,不要奢侈浪費。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們要從小努力學習,不斷增長自我的知識才能,增強自我的獨立性;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我們不可能總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應當自立自強。

《國學經典》這本書在擴大我們的閲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着我們的思想、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着我們健康成長,讓我們以自我的實際行動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並使之發揚光大!

《國學經典》讀後感 篇十

書,彷彿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阿姑和阿姨都是老師,所以我從小迷漫在書的海洋中。打開書本,一切不愉快都離我而去。這不,我最近又迷上了《中華經典誦讀》這本書,它讓我徜徉在詩的海洋中。

在讀詩中,我收穫到“亡羊補牢,未為遲也。”(節選《戰國策》)。

記得有一次,我病好剛回校上課,誰知下午老師説:“同學們,明天要考試了,回家要認真複習。”叮零零,放學鈴響了。我垂頭喪氣地回到家,慢吞吞地把作業做完了。我剛拿出語文書準備複習,心想:唉!複習還有什麼用,我都請了幾天的病假,怎麼也考不到第一。老師説過:“要在全組考第一才能當上語文組長。”反正當不了語文組長,還不如看看電視,輕鬆一下!我拿着作業找媽媽簽字,媽媽問:“你這麼快就複習完了,明天能考好嗎?”我跟媽媽説了緣由,媽媽摸着我的頭説:“你不復習,不努力,不去試一試,怎麼就知道自已不行呢?更何況你如果有不會的,還可以打電話問老師呢!如果現在放棄了,不是一點機會也沒有了嗎?語文組長可是你這段時間夢寐以求的啊!聽媽媽一説,我便跑進了房間,認真地複習起課本來。等考試結果出來了,我終於如願以償地當上了語文組長,這真是:事到臨頭,只要及時想辦法彌補,都來得及。

在一個星期五的晚上,我拿出書本準備做作業。可是又想:不是還有明天嗎?留着明天做吧,今晚看一下電視。當我打開電視看得津津有味時,腦子裏忽然想起了《中華經典誦讀》中的“《今日歌》”:今日的事要今日做,不能拖到明天,因為明天還有明天的事。於是,我關掉電視,回房間做作業去了,從讀詩中我感受到時間的寶貴。

從讀詩中,我體會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艱辛——“到頭禾黍屬他人,不知何處拋妻子”(選自《農夫》)。

從讀詩中,我領略了江南水田美麗的風光——“更被鷺鷥千點雪,破煙來入畫屏飛”(選自《稻田》)。

誦讀經典,我感受這世間的真諦。誦讀經典,我享受這世間的美景。誦讀經典,我分享這世間的真情。經典,伴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