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新版朝花夕拾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8.94K

新版朝花夕拾讀後感

最新朝花夕拾讀後感1

被譽為“民族魂”的魯迅先生一生所創作的散文雖然為數不多,可是篇篇精彩紛呈,意味深長,在中國文壇上脱穎而出,久盛不衰,其灼灼的光華照耀着每一個用心閲讀它的華夏兒女的赤子之心。《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十篇回憶性散文的集結,也是他唯一一部回憶散文集。

這十篇散文讀來引人入勝,令人手不釋卷,字裏行間包含着温馨的回憶和理性的批判,可是很多隱晦難懂的地方我還是不能理解透徹。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我們能夠看到魯迅先生為我們呈現出的一個豐富多彩的兒童世界。在一塊看似毫不起眼的斷磚下頭能夠藏着許許多多的驚喜,長媽媽講的光怪陸離的故事使小魯迅信以為真,而他被送進書塾之後調皮搗蛋,好奇心極強的孩子心性還是沒有多大改變,喜歡問教師稀奇古怪的問題,喜歡爬到書屋後的花壇去折臘梅,還喜歡捉蒼蠅喂螞蟻……

這是不禁使我聯想到了自我腦海中的那些令人難忘的趣事,還記得以前一年級的時候,我隨着幾個小夥伴在社區花園玩耍的時候發現了一棵光禿禿的、其貌不揚的小樹,我們決心好好打扮它一番,讓它煥然一新,變得光彩奪目,於是就採摘了許多嬌豔欲滴的花朵、青青葱葱的綠草、嬌小可人的果實來裝點小樹,待我們大功告成正沾沾自喜地欣賞着自我的“傑作”時,一陣狂風風吹過,花朵青草隨風紛紛飄落,果實們也隨大勢所趨,“咕嚕嚕”地投入了大地媽媽的懷抱,小樹變回了醜陋的樣貌,狂風過後,只剩我們幾人傻愣愣地呆在原地……小時候的我很喜歡觀察螞蟻,發現它們經常搬家,認為它們是不滿意自我的房子,於是找了朋友商量着給螞蟻們造幾個“富麗堂皇、美輪美奐”的新房子,我們搬來了很多小石頭,搭了幾個“迷你堡壘”,還採了幾朵花當裝飾品,然後撥開草叢“邀請”螞蟻們搬入新房子,可我們覺得少了點什麼,前思後想了一陣後認為是缺少食物,我們為了幾隻蒼蠅東奔西跑,弄得灰頭土臉,回到“房子”旁邊時卻發現裏面空空如也,不禁坐在地上開始嚎啕大哭……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讓我認識了一個調皮可愛的小魯迅,勾起了我對七彩童年甜美的回憶,《朝花夕拾》讓我感受到了魯迅先生對過去與故人的懷念、對黑暗的憎惡,這其中的一個個故事還待我慢慢品讀,美妙動人的童年樂曲正等我執筆譜寫,期望成長之後的我回味過去時,也能像魯迅先生一樣,將自我人生路上的酸甜苦辣鹹用最真實的筆調展現給世人。

最新朝花夕拾讀後感2

魯迅先生,本名周樟壽,後更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浙江省紹興市烏程縣人,當代中國傑出的工人階級作家、教育家和革命英雄。著作不計其數。

我第一個想起的就是他的《朝花夕拾》。

這本書,一開始吸引住我的是它的小説名字。《朝花夕拾》,正非以它極具特色的名稱一樣,這部廣為流傳的絕世佳作,是魯迅先生在風燭殘年的歲月裏寫出的。“朝花夕拾”字面意思非常好了解:早晨綻開的花束由於晨熙看起來更為柔嫩,到夕陽餘暉時去採收,失去剛綻放時的嬌豔欲滴與芬菲,夕陽的直射卻使它增添了一絲絲韻味,那若有若無的芳香在風的導送下,令人心潮澎湃。另一層含意便是:年紀大了,再回味無窮起兒時的點點滴滴,心裏依然會有當時的味兒,要來還別有滋味。好像在嘗一道菜式,細細地咬合,品味幼時時童確實味兒,留到心中,漸漸地漾開。

初讀魯迅先生的書,如同在品味一杯素雅的茶,逐漸很有可能會感覺平淡無奇,但回味無窮後脣齒之間都繚繞着香味。

如《二十四孝圖》中這些“孝子賢孫”的事。他覺得二十四孝圖關鍵目的是傳揚封建社會的孝心。他從自身鐘頭閲讀文章《二十四孝圖》的體會下手,關鍵描繪了在他自己在閲讀文章“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2個小故事時需造成的明顯牴觸。

爸爸得病就診的事。研讀出來並並不是僅有小故事那麼簡易,大量的是想通過小故事來揭祕社會發展,揭露出那般一個“人”吃“人”的社會發展,他期待根據那樣的方法來使大家保持清醒。

立在那樣的一個和平時期去看抗戰時期的魯迅先生,去看他的《朝花夕拾》,我認為這書裏充斥着無可奈何。就算是立在那個時候的視角去看,也會有一種低沉的不適感。

就算那樣,魯迅先生卻沒有捨棄,從《朝花夕拾》我看到大量的是信念。一種相信着我國可以站起來的信念。回憶以往,或許會出現這些惡象,會出現這些在封建道德中掙脱的大家,但這一切必定會以往,在那般的時期寫下那般書的人必然擁有堅定不移的信念。

和平時期的大家也必須那樣一種信念。人,只需有一種信念,有一定的追求完美,哪些艱難都能承受,哪些自然環境也都能融入。

《朝花夕拾》所帶來我的啟發許多,期待它也可以帶來別人大量的啟發。

最新朝花夕拾讀後感3

偶然間,我從書架裏翻出了一本魯迅先生晚年的作品——《朝花夕拾》。這本書我從未看過,自然沒能理解這部散文集獨特的名字。

靜靜地品味着字裏行間的故事,我發現全是魯迅先生童年時期的往事。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這大概便是書名的內涵吧!我心中這樣想着。這本《朝花夕拾》中,雖瀰漫着一股率真爛漫的童趣,卻又滲透着魯迅先生尖鋭諷刺的筆調,而鮮明的比較手法為文章添色不少。就像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敍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之後再寫道“我”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前邊寫的百草園很好地反襯了之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表達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而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節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説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比較手法,較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構成了鮮明的比較,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可見,《朝花夕拾》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內涵的童年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諷刺了

傷人的封建禮教,體現了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願望。雖然在魯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時從字裏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燦漫的感情,着實令人心曠神怡,無限嚮往。

朝花夕拾,舊事重提,猶如清晨開放的鮮花到傍晚去摘取,雖然失去了盛開時的豔麗和芬芳,但夕陽的映照卻使它平添了一種風韻,而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則更令人浮想連翩、回味無窮。

最新朝花夕拾讀後感4

夢裏回到過百草園。朱漆凋零的大門,古樸乾枯的石井,蒼翠入雲的皂莢樹……輕風撩過,翻新了記憶中的百草園。

——題記

春華秋實,好一個飄然而來的百草園,它播種了迅哥兒的童年:挺立在身旁的枯槐與亭前的皂莢樹在幽幽地喃語;腳下,一片厚實的土地,烙着周家人的足跡。朝花,夕拾。

萬物復甦,百草豐茂。光着的腳丫以往與細嫩的草莖有多少次親密接觸。

獵獵西風,颳走了百草園的春。夏日時節,如能在樹下乘涼,再聽聽長媽媽的故事,亦是一大樂事。長長的夏草中,“美女蛇”的傳説是那樣神奇,不知當初蒲松齡聽説過沒有?雜草叢生的百草園透露着神祕,或許這正是迅哥兒悠悠的童年情趣吧!神祕的百草園,在夏日裏瘋長,無眠。

秋,是葉落的季節。這詩般美妙季節讓百草園收穫了幸福的沉靜。看吧,迅哥兒正與落葉嬉戲,紛飛的黃葉兒,一片片將自我單薄而柔弱的身軀覆蓋在童年的足跡上。每一片,都是盛開在魯迅筆尖的花;周家人談論着豐收,十五月圓之夜,迅哥兒便將自我稚嫩幻想寄給月亮神。

時光荏苒,一晃已是深秋,也許迅哥兒正準備着捕鳥的工具吧!雪來了,銀裝素裹的百草園是安詳的。等天稍一放晴,迅哥兒就會出來捕鳥。麻雀是他的手下敗將,但每一次太心急,總捕不到大鳥。就像學飛的雛鳥,每一次都想放棄練習飛翔,怎能成為傲視藍天的雄鷹?就像我童年時放飛的風箏,總是等不及將它放上天空,便又心急地將它拉了下來。

又是一年。一年裏,百草園裏灑滿了歡笑、淚水,融進了草上躍動的風。沒有華麗的裝束,沒有深情的洗禮,歲月是這兒緩緩流動的音符,它沉澱在迅哥悠悠的回憶裏。朝花,夕拾。

可是我的百草園呢?

我想,我也會擁有自我的百草園,因為年少是美麗的,是充滿幻想的。早上,我定能看見辛勤的蜜蜂在花叢中穿梭;午後,我定能欣賞向日葵吮吸陽光;黃昏,我定能遙望白雲挽住夕陽;夜晚,我定能仰望樹梢牽着月亮……

遊移的雲,風輕的思緒,好一個百草園,好一個童年!

最新朝花夕拾讀後感5

魯迅的《朝花夕拾》是一本需要慢慢品味才能知作者心的書,我讀了很多遍,直到今日合上書本,才最終對其中幾篇有所領悟。《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記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本應當歡樂美麗的童年,因為籠罩在那個封建社會,時不時透出些迂腐的氣息,所以魯迅以看似温情的語言,激烈地批判着那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給我印象頗深的是《藤野先生》這篇文章。文章回憶魯迅在仙台留學時期的生活,記敍了魯迅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離別的過程和對他的懷念。

“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自然是低能兒……”看到這句話,我的心像是被鋒利的刀子狠狠地刺了一下。那個年代是中國歷史上屈辱的歲月,專制皇權高度加強,國家日漸閉關鎖國,西方列強強迫中國打開大門並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國民在封建思想的束縛下已經沒有了分辨是非的確定本事。戊戌變法失敗後,戊戌六君子被處死,周圍圍觀的人羣拍手叫好,殊不知這六個偉大的人正是為了自我而死。書中魯迅提到看電影看到中國人見到自我的同胞被外國人處死竟和日本人一齊歡呼,這些思想麻木的中國人令我們痛心。

為了挽救中國人民,也為了拯救祖國,魯迅毅然棄醫從文。1918年,魯迅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話文《狂人日記》,它經過“狂人”之口,把幾千年的中國封建專制的歷史痛斥為“吃人”的歷史,向沉滯落後的中國社會發出了“從來如此,便對麼”的嚴厲質問,大聲疾呼:“救救孩子!”

魯迅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他不顧外界打擊,為了讓國民清醒過來,寫出了一篇又一篇寓意深刻的文章,流傳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