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的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1W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的讀後感多篇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的讀後感 篇一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多麼温馨的一句話啊!這裏面從充滿着寬容、信任和愛。而真正做到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就告訴我們怎樣讓孩子信任我們,怎樣讓孩子主動把自己成長的手放與我們心間。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是美國心理學家海姆·吉諾特撰寫的,他在成為心理學家之前,是一名優秀的老師。這本書共有三部,我手中的是最後一部。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正是處於教育工作崗位的我所急需汲取的知識。此書告訴我們在遇到問題時,理論是沒有用的,有用的只有技巧。怎樣獲得這種有效的技巧呢?帶着此問題我快速的閲讀着。

在引言中有這麼一句話“有一件事將永遠是老師的職責:創造一個有利於孩子們學習的情感氛圍”。我對這句話有很深的感觸。讓我想起兒時的自己,因為喜歡一個老師,所以愛上她的課堂。即使老師無意講錯了一個地方,我也會滿心歡喜的原諒她。在她的課堂上我全神貫注的聽講,在她佈置的習題中我次次全對,本科成績更是遙遙領先。數年後,我也成為了現在的老師,這一職責我也深深的記得,並認真的執行着,我努力讓班裏每個孩子愛上我,也能像小時候的我愛上我所教學的這一科。我運用豐富的面部表情、抑揚頓挫的語調、不同的教學手法等等使這羣孩子們愛上課堂,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我的課堂上總能看到孩子們面帶微笑的聽課,在課堂上孩子們總感覺時間過得那麼的快。由此可見,“這個學習的情感氛圍”是多麼的重要啊!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的讀後感 篇二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的作者是海姆·G·吉諾特,心理學博士、臨牀心理學家、兒童心理學家、兒科醫生;紐約大學研究生院兼職心理學教授、艾德爾菲大學博士後指導教授。這是一本讓很多家長看後很吃驚的書,我在看完前言時就擔心自己平時的一些言行對孩子的成長會不會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

書中説道:”我們相信,只有心理不正常的父母才會做出傷害孩子的反應。但是,不幸的是,即使是那些愛孩子的、為了孩子好的父母也會責備、羞辱、譴責、嘲笑、威脅、收買、懲罰孩子,給孩子定性,或者對孩子嘮叨説教。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大多數父母沒有意識到語言的破壞力量。他們發現自己説出來的話正是以前自己的父母對他們説過的,發現他們正用一種自己也不喜歡的語氣跟孩子説話,他們原本沒打算這樣的。在溝通中發生這種不幸,常常不是因為缺乏愛心,而是缺乏對孩子的理解;不是因為缺乏智慧,而是缺乏知識。“

是的,可能很少有父母在責備孩子之前,仔細想過自己説的話對孩子會產生多大的傷害,相反很多家長只是圖自己的一時之氣,噼裏啪啦給孩子劈頭蓋臉一頓訓。訓完自己感覺輕鬆了,可是孩子有多痛苦,很少有人在關注了。其實不管是作為父母還是老師,我們面對的都是一羣可愛的孩子,我們在回答孩子的每一個問題時,都應該要仔細揣摩一下孩子的心理及承受能力,什麼樣的回答對孩子的心靈帶來陽光。

怎樣改善和孩子的溝通呢?這樣一個例子讓我深思:

如果我們想改善和孩子的溝通,該從何處開始呢?可以通過觀察我們自己的反應。這些語言,我們都是知道的。我們聽到父母在跟客人和陌生人交談時就是使用那樣的語言。那種語言照顧你的感受,而不是對你的行為進行批評。

我們對一個忘了帶走雨傘的客人會説什麼?你會不會追上去説:”你怎麼回事?每次來我家都要拉下什麼東西,不是這個就是那個,你為什麼就不能像你妹妹一樣?她來我家時,總是很守規矩,你都四十四歲了!就不能長點記性嗎?我不是跟在你後面撿東西的'奴僕!我敢打賭,如果你的頭不是長在肩膀上,你會把頭都弄丟的!“我們不會對客人這樣説話,我們會説:”這是你的傘,艾麗絲。“也不會再加上一句:”你總是不注意。“

恐怕沒有多少家長會用這樣的口氣和孩子説話,如果我們都能像對待客人一樣對待孩子的話,孩子的反應肯定會很快樂,而且很樂意接受我們的意見的。這比起大發雷霆效果好多了,還會給孩子很愉悦的感受。

那麼如何實現與孩子真正有效溝通的方法和技巧呢?

第一、家長在和孩子溝通時的語言是非常的重要的。在生活中家長、教師和孩子該怎麼相處?我們都知道現在的家庭氛圍應該是:民主、尊重、平等、自由。大家都有這個意識,但是一旦到實際的生活中我們的言語就表現出了專制和不平等,如”大人講話,小孩別插嘴,到一邊去;或者“你的作業寫完沒有?都九點了,你還不去練鋼琴?”等等這類似的不信任和不尊重的語言與行動表現,每一天大多數家庭裏家長和孩子間都會出現叫嚷、爭辯、甚至是吵鬧、矛盾、衝突等。出現這些不幸,不是因為缺乏愛心,而是缺乏對孩子的理解,不是缺乏知識而是缺乏語言智慧,所以在家長在和孩子溝通時的語言是非常的重要的。

第二、大人應該針對孩子的感受做出反應,而不是針對其行為。在書中談到,我們要針對孩子的感受做出反應,而不是針對其行為。一個八歲的孩子,一天回家吃午飯時生氣的説:“我不要回學校了。”她媽媽沒有跟她陳詞濫調地講,小孩子一定要上學,怎麼不應該發脾氣,而是理解的説:“你看上去很煩,能告訴我怎麼了嗎?”,“老師把我的卷子撕了,我那麼努力地答題,她居然只看了一眼就撕了。”媽媽説:“沒有得到你的允許嗎?怪不得你這麼生氣呢!”這位媽媽沒有發表任何評論,也沒有提出任何疑問,她知道想幫助女兒消除怒氣,就必須帶着理解和同情跟她説話。針對孩子的感受做出反應,而不是針對行為。糾正他們的行為前,一定要先處理他們的情緒問題。例如:那一定非常尷尬,那一定你很生氣,那個時候你一定很恨老師吧,那一定很傷你的心……

第三、我們需要學習用關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談。作為教師和父母,我們都深有感觸:當我們發怒時,我們的行為就像完全失去了理智。我們大喊大叫。所以,我們一定要剋制住自己,依靠周密計劃的程序,可以在爆發前有系統地減輕緊張情緒。從這我就想到我們老師有時對帶有情緒,有怒氣的學生,我們也不妨換一種方式,説一些理解他的話,“這件事的確讓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難受吧!”我想這些理解的話,立即能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他在一起,你理解他,這樣學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緒也會緩和,師生的情感關係自然會提升很多。給孩子一定地理解,他們的孤獨和傷痛就會減少,誠懇地承認孩子的困境,承認他們的情緒和抱怨,説出他們的失望。説教和批評是毫無效果的,不能起到一點好作用,並且會產生距離和怨恨,我們需要學習用關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談。

第四、大人要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首先是要尊重孩子。“理解、尊重孩子”能夠有效地拉近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心理距離,縮小“代溝”。理解是一種無條件的喜愛與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無私和愛心。作為父母,我們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我們往往希望子女無條件的服從我們,我們卻不能無條件的去尊重子女。父母在與孩子説話時,準確地向孩子傳達出內心的想法、願望,使孩子能夠感覺到父母“批評”、“教育”中所包含的關愛和善意是非常重要的,這可以減少由於父母“言辭不妥”而引發孩子的牴觸情緒。父母不應該用“打罵和訓斥”來把自己的“愛心和善意”偽裝、包裹起來,而應該直接地、準確地把自己的感覺、想法表達出來,這樣效果會更好。

最後,作為父母還要學會傾聽。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有時是不需要用嘴去説,而是要用耳、用心去聽。可以説,傾聽有時候是最好的溝通方法。有時我們作父母的,最容易犯的一個毛病就是,總是希望孩子聽自己的,卻很少主動去聽孩子的。讓我們每一個作父母的都來試着剋制一下自己,改變一下自己,在家裏我們儘量的少説,多聽。那麼我們就能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了。

如果每一個孩子享有良好和諧的家庭教育,那我們的學校教育就能事半功倍了,作為教師更是要注意引導家長對孩子進行正確、科學、健康的教育和培養。我們要承認努力、表達感激,但是我們不能評價孩子,不能給他們定性。所以,讓我們改變自己,掌握一定的技巧,讓我們的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的讀後感 篇三

讀到《家庭作業》這一章時讓我想到那些總不能按時保質保量的完成作業孩子的名字。家庭作業一般是老師針對白天所講的課佈置的運用、鞏固的習題,但班裏總有幾個孩子完不成,作為班主任經常有任課老師向我反映此問題。文章中講到“尊重孩子的自主”:當父母過於熱心的參與孩子的家庭作業,孩子可能就會反叛。如果嘮叨和檢查作業干涉了孩子的自主權,不及格就可能成為一種獨立的象徵。還真是,每每完不成作業的孩子都是一些成績不太好的,家長在家喋喋不休的喊孩子寫作業的,原來原因在於此啊,回頭一定要和這部分家長好好交流,告訴他們“家庭作業對於孩子來説,就像自己的工作一樣,都是一種個人的責任”,還要和家長交流要向文章中的例子中的媽媽不要為作業而爭吵,威脅。要給孩子提供選擇,比如“你可以放學後馬上做作業,也可以在晚飯後、看電視前寫作業。你自己決定”我把自己讀到的這些經驗與做作業拖拉的孩子家長進行溝通交流,結果我們班的翔同學從以前做家庭作業需要3、4個小時,到1個小時即可完成的很好!這就是尊重的力量!

在這一章還有一個小故事我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忘記做家庭作業了,孩子要媽媽給他編一個藉口,媽媽拒絕了,而是建議孩子把真相寫下來,並且簽上媽媽的名字。目的讓老師明白,作為家長會理解人有時候會忘記事情的。孩子有了此便條,滿意的上學了,這位媽媽明白:在危機發生的時候,做好給予幫助,而不是説教。這讓我想起自己的兒子,有一次週末作業他忘記了一項,我很生氣,嚴厲的批評了他,並且一生氣,撒手不管了。孩子就帶着一顆忐忑的心去上學了,跟老師溝通,才知道,他對沒有完成作業的原因自己撒謊了,説是因為自己感冒了沒有做。如果,我早讀到此書,就不會發生如此的事情了。靜下心來反思自己,是自己錯誤的方法導致不知所措的兒子為了避免老師的批評而撒謊了。事後,我找兒子談了心,承認了自己的錯誤,然後保證以後不會這樣去做,兒子看到我誠懇的態度,他也對自撒謊的表示悔恨,要徹底改掉。

書中還有很多值得去學習、反思的經典,一句“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如此輕鬆,也如此沉重!領悟技巧,孩子才會主動地把手交給你,讓你帶他領略四季的變化,讓我們一起感受這個世界的輕鬆自如。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的讀後感 篇四

自己為人師已經15年,為人母也有八年了。這麼多年來自己不斷地探索,不停地努力,雖然有一定的收穫,但每每和同事聊起來還是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現在的孩子不好教,不好管理。不久前一位同事向我推薦了一本書《孩子把你的手給我》,看後感覺受益匪淺。這本書一共有10個篇章,每一篇章都是圍繞一主題,用實際生活中的常發生的小矛盾去指導家長,及時給予家長使用日常語言上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和小妙招。掩書而思,書中的家長理解孩子、鼓勵孩子的方法在我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們要針對孩子的感受作出反應,而不是針對其行為。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九歲的男孩,怒氣沖天地回到家裏,他的班級本來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的父親總是説一些讓事情變得更遭的話:“天氣不好,哭是沒有用的。以後會有玩的時候。又不是我讓它下雨的,你為什麼要衝我發火?”然而這次這位父親打算用一種新的方法,他想:我的兒子對錯過野餐反應很強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氣向我表現他的失望,我可以幫助他,只要對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於是他對兒子説:“你看上去很失望。”“我當然很失望。”“你已經準備好了一切,該死的卻下雨了。”“是呀!”當孩子處於強烈的情感中,他們不會接受任何安慰,也無法接受任何批評。他們希望我們能理解他們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因而我們應該針對孩子的感受作出反應,而不是針對其行為做出不恰當的評價。

作為家長應該理解和尊重孩子,我想作為老師,我們就更應該如此。平時對帶有情緒,有怒氣的學生,我們通常的做法是:冷處理,把他放一邊,或是馬上強制他不準發火。現在,我們也不仿換一種方式,説一些理解他的話,如:“這件事的確讓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難受吧!”我想這些理解的話,立即能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心和他在一起,我們理解他,這樣學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緒也會緩和,師生的情感關係自然會提升很多。給孩子一定地理解,他們的孤獨和傷痛就會減少,誠懇地承認孩子的困境,承認他們的情緒和抱怨,説出他們的失望。説教和批評是毫無效果的,不能起到一點好作用,並且會產生距離和怨恨,因此我們需要學習用關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談,做到尊重和理解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