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通用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64W

關於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通用多篇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1

終於讀完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此書不愧是榮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的作品,讀完之後讓人感覺磅礴大氣,酣暢淋漓,就像一曲叩人心扉的命運交響曲,時而輕柔舒緩,如置身於月明風清或鳥語花香的原野,時而激昂震撼,如觀懸崖飛瀑或驚濤拍岸般,有着動人心魄的藝術之美。置身書中我們彷彿走入了顎温克民族生活居住的大森林,感受着他們為了生存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體會書中人物悲歡離合的無常命運和充滿了愛恨情仇的真摯情感,不由得為一個弱小民族在歷史長河中的歷經百年滄桑和時代變遷而發出深深地感慨。

以往讀的書,很多匆匆翻完便束之高閣,此書讀完卻有再翻一遍的慾望,因為只有再次翻閲才更能領會此書的意味與美妙。作品刻畫了一批有血有肉、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展現了顎温克民族頑強不屈的抗爭精神與生存信念。他們與馴鹿相依為命,信奉薩滿教,逐馴鹿喜食物而搬遷遊獵,在享受大自然恩賜的同時也備嘗艱辛,在嚴寒、猛獸、瘟疫等等的侵害下生存,在日本的侵略、“文革”的陰雲籠罩乃至種種現代文明的擠壓下求生存。“我嫁了一個男人,我的媒人是飢餓”,這句幽默而沉重的話語反映出了當時的社會背景,沒有食物,隨時可能會被餓死。

生活原本就很困難,而書中的他們無力反抗,剩下的就只有生存信念,以及不屈不撓的頑強精神。小説通篇充溢着死亡氣息,所以第一人稱的語氣中飽含滄桑和沉痛,因為這個女人經歷了太多親人和族人的死亡。眼看着親人一個個離她而去,悲傷的她依然充滿活力與熱愛,堅強地生存着。倘若不是有着極其堅強的生存信念,一個經歷瞭如此眾多人生打擊和挫折的女人,怎麼可能活到九十多歲?這種強烈的求生意識使我更加堅定了在工作中要堅持、堅定,不到最後一刻不放棄!

感謝作者奉獻出這麼精美的文字,讓我走進書中體會了一個全新的顎温克人的世界,對他們民族的命運進行了關注,領會了作者所要表達和彰揚的一些思想。同時發自內心地感覺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正如第七屆茅盾文學獎中授獎辭中所言“小説具有史詩般的品格和文化人類學的思想厚度,是一部風格鮮明、意境深遠、思想性和藝術性俱佳的上乘之作”。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2

讀《額爾古納河右岸》,我想,我對平等的認識,已由淺入深。平等是沒有種族界限的,人、草、木、石、獸都有共同的生存權利。平等文明無條件的,它像無聲的細雨,悄然滋潤萬物。

這本書講的雖是一個東北少數民族鄂温克族的生存故事和百年滄桑,但在他們與大自然的對話中,平等卻無處不在,它埋鋪在故事的字裏行間。

卷首的第一句是女主人公的心裏獨白:“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歲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們給看老了。”已過九旬的鄂温克族的最後一位酋長的女人,把雨和雪、跳動的火焰當作聽眾,故事從清晨講到了黃昏,她回憶了一生,從女孩到暮年。那句話像清風,吻了我心內的平靜湖面,蕩起陣陣感動的波瀾。在漫長的歲月裏,她和雨雪是相互作用的,她們成了老熟人。這一份跨越種族的平等,也愈鮮明瞭。我忽然想起了現代社會裏一直提倡的“人人平等”,理念很好,只是人類中心主義太根深蒂固,當人們提到平等時想到的幾乎都是人類之間的,但其實平等是無關種類界限的,不是嗎?人存在於天地之間,其他有生命和無生命的也同在這天地,萬物都平等地存在着的呀。

鄂温克族生活在中俄邊界的額爾古納河古岸,他們與馴鹿為伴,享受着大自然恩賜的同時也在艱難地生存,他們要征服自然嗎?不是。樺樹林是他們的皮膚,清溪流是他們的血液,馴鹿是他們的眼睛……大自然承載了他們的全部,他們把全部交付給了大自然。女主人公在小的時候,親眼見證了一頭灰色的馴鹿仔代替病重的姐姐列娜去了一個黑暗的世界。姐姐的“烏麥”找回來了,但那頭原本活蹦亂跳的小鹿卻再沒了生息。母鹿失去孩子的同時也失去了哺乳能力,直到姐姐意外死去,母鹿才重新有了奶和活力。馴鹿失,姐姐得;姐姐失,馴鹿得。人和動物,沒有任何一方是無償的付出和得到,生存權利誰都沒增,誰也都沒減,大家都是平等的。

火種是鄂温克族的希望之一,他們不管遷徙去哪都帶着,百年來從未變更。故事的末尾中,鄂温克族的生活方式和現代文明衝突不斷,生存環境漸劣,族人決定下山定居,卻沒帶走火種。他們説布蘇的房子裏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種了。不願意去定居而留在山上的女主人公獨自坐在火塘前無奈而憂愁:我們的火種是用鐮刀和石頭打出來的,而布蘇的火裏沒有陽光和月光,這樣的火,怎麼能使人的心和研究明亮呢。孫子安草兒往火塘裏添了幾塊柴,她又想起族人燒火從來不燒鮮木,只用樹木裏的枯枝斷木。他們看到漢人門房前後堆着滿滿的劈得整整齊齊的柴時會心疼不已,好像躺在那兒的不是柴,是他們。

列夫·托爾斯泰曾道“我們平等的相愛,因為我們互相瞭解、相互尊重。”鄂温克族在百年光陰裏握緊了自然的手,和它一起去感受變化、感受疼痛。平等不再只是“人人平等”,而是“眾生平等”,它們都基於對天地和諧的期望,都是對精神靈魂歸屬的尋求。於是,平等,讓所有的渺小成為不渺小,讓所有的平凡成為不平凡。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3

小説讀罷,放下案頭。讀這個小説用了半個下午加一個晚上,可以説是一氣呵成,好的小説魅力就在此,總讓人迷戀其中,不捨離開。

因為自己去年也曾去過離額爾古納河不遠的地方,小説中提到過的金河、滿歸我都親自到過,自己在大興安嶺深處了呆了好幾天,雖説現在沒有了原始森林那些粗壯的樹木,甚至小説中提到的各種狍子、鹿甚至水獺都沒有看見過,但是走在大興安嶺林區中間,依然能感受到大自然帶給人的一種靜謐感。以至於讀了遲子建的小説之後,產生深深的共鳴。

小説中通過一個年逾古稀的老酋長的女人的口吻,給讀者展現出一個渺小的鄂倫春氏族的集體生存的畫面,雖然“我”的描寫並不是很圓潤,但她卻是在講她百年來的見聞,而這個見聞正是這個以遊獵為主的民族的生存變遷歷史。歷史的真相無法還原,小説也是加入了創作的成分,但是我更加願意相信小説流露出來的大部分的故事都是有事實依據的。小説裏的人物儘管受了些現代文明的影響,在原始和現代之間尋找平衡,但是他們仍然生活在刀耕火種的狀態。而這種生活狀態下所表達出來的人性,必然是人性中最根本的東西,是沒有經歷過任何現代文明粉飾過的,他們既敢愛敢恨,達西可以拋棄家人跟一個剛剛守寡的歪嘴的女人生活在一起;伊芙琳可以把自己的嫉妒怨恨不加保留的展現在對手面前;他們也可以在瞭解自己過錯之後而揮刀自宮(抱歉,小説裏的鄂倫春人名字都記不住,但是看到之後會對上號);妮浩薩滿明知道救人會失去自己的孩子仍然不忘記自己的操守……總之,他們就是把對自己內心最想表達的東西毫無保留的表達出來,而又會在整個大家庭中充當自己的角色,服從組織的安排,他們有着共同的利益追求。就像作為族長的拉吉達讓伊芙琳在平分出來的肉先挑,她挑了兩次之後再也不好意思拿好的了,而每個人的任務分工都很明確,男人們總是願意出去打獵而把獵物等量的分給氏族裏的每一個人。

小説中描寫的鄂倫春人生活是那麼的和諧,雖然沒有強大的物質生活保證,可是他們卻並不像現代人那樣那麼貪婪,一味的剝奪他人的生存空間。他們會把用不了的東西存在樹上而不帶走,他們燒火用的木材不是筏自新鮮的大樹,而是撿那些已經枯萎落下的枝幹。他們已經達到的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多麼的可歌可泣。

還有一個比較震撼的就是他們可以很從容的面對生死,儘管瘋狂的愛過恨過,可是死對於他們來説感覺很平淡,或許是死亡經常毫無徵兆降臨的緣故吧,“我”的第一任丈夫死了以後,本以為不會再愛了,可是仍然和瓦羅加依偎在了一起,時間是一切解決不了問題的良藥,我們也應該從他們中間學習些什麼?大家總感覺死亡離大家很遙遠,有些人因為害怕死亡而不敢做一些稍微有點危險的事情。生命的本質不應該在此,活到哪裏就到哪裏。而且,生命是寶貴的,人們不應該輕易的放棄自己的生命,更不應該隨意的剝奪他人的生命。

鄂倫春人會在文明發展的大潮中充當千年一粟的角色,他們的語言會消失,他們的生活方式要不了幾十年就會從地球上消失而僅僅存在於教科書當中,因為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年輕人總是喜歡接收新鮮的事物,而那些保存了民族文化最真實的老人們則會逝去。遲子建一個時代的作家的作品大部分是描寫了時代烙印留下來的東西,如文革,如開放,而她卻把遊牧名族的活化石遞到世人眼前,她為我們保存了這最後一點純真,單從這點來説她就很偉大!人性總是相通的,我們沒有必要把很多事情搞得那麼複雜,相互謙讓和諧相處是最好的生活方式。我們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不要忘記了還有那麼一批人,他們對於這個花花世界並不感冒,他們更熱衷於自己的生活方式,哪怕再苦哪怕再悲,而我們不能稱之愚昧,因為這兩條線永遠是平行的,我們得到的並不是他們所追求的。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4

這是我用了一天下午的時間讀完的一篇小説,我似乎跌入了一次史詩般的旅程,而且伴着滿腔的熱淚。心底裏的某一處在咆哮着,忍着的嗚咽讓坐在我隔壁的朋友側目。但是我真的是承受不住心底裏的那股激烈的情感的流動,身臨其境般的令我震撼:這是一個90多歲的女人對自己一生所經歷過的事情進行的回顧,重新講述,就好像她的一生活過來了,再一次呈現在我的眼前……女人從出生到長大婚嫁,生孩子,孫子女的誕生成長,百年的滄桑歡愉,裏面夾雜着神祕的力量,嚴寒,艱辛的生活和清澈、深沉的摯愛,無比鮮活勾勒出一幅跨越時空的神祕畫卷,似一曲從額爾古納河右岸飄來的木庫蓮……

《額爾古納河的右岸》,是遲子建的一部長篇小説。故事作者以一個九旬老人、鄂温克最後一位酋長的女人的獨有經歷,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家族乃至一個民族的悠久歷史,從中向我們展現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裏面的嚴寒、猛獸、瘟疫等災難,男人和女人的原始和激烈的愛恨,原始的生活習性,藴涵着最真摯的人類情感……每一個民族都會隨着人類社會的發展而上演着歷史的改變。即使是這支數百年前自貝加爾湖畔遷徙而來,與馴鹿相依為命的鄂温克人。他們追隨馴鹿喜歡的食物而搬遷、狩獵,在享受着大自然恩賜的同時也備嘗艱辛。除了生活的艱辛,在世界這個大背景下,這個民族也經歷了日寇的鐵蹄和“文革”的陰雲乃至種種現代文明的擠壓,但是他們在命運面前雖是百般的無奈,卻仍殊死抗爭,顯示着一個民族無比堅強的意志和不屈不撓的生命力。

有人説這是一部民族的史詩。而在我的眼裏,我沒有看到上升成人類民族的話題。作為一位感情豐富的讀者,我只能説這是一部訴説生命和摯愛的作品。看完了它,我的內心有種很不真實的感覺。不是小説的故事不真實,而是發覺自己身為現代人活得不夠真實。自己誠然擁有了那些鄂温克人所沒有的物質上的安穩生活,卻發覺自己失去了一些生命所沿襲的熱情,一種對生命的激情,對感情深沉的摯愛。也許在目睹這一艱難而又瀰漫着強烈的愛恨的生活情景後,我似乎該改變一下自己對生活的態度了……這就是為什麼我的淚水不止的緣故吧,因為心靈在顫抖時,靈魂在戰慄時,那一股最真摯的溪流才會從眼裏湧動出來……

在這一次旅程裏,我看到了許多與現代鋼筋水泥不同的風景,那是來自遙遠時空的桃源:星辰,河流,綠地,山川,月亮,陽光,馴鹿,獸皮,白樺樹,薩滿跳神的舞步,線條簡單的巖畫,誠摯而堅定的眼神……一切是那麼的自然而然,一切又是那麼的直率激烈,連那的風聲,都顯得那麼的神聖而直率,裏面藴涵着對後裔的希冀和對愛人的深愛,沒有太多的情感算計和誘惑陷阱,既温柔誠摯,又狂風暴雨,這一切的風景是那麼的融洽,像血與肉不可分割一樣,一點都不突兀。

在這一次旅程裏,我感受到了太多的悲傷和死亡。天災中死去的林克,在冰天雪地裏死去的拉吉達,與熊搏鬥死去的瓦羅加……每個人的命運都在那片原始的山上一點點的上演。不斷有人誕生,不斷有人上演着死亡,重複着悲傷……讓我更加震撼的是他們民族裏的那股神祕的力量,所造成的沉重的悲涼與浩大的痛楚。當妮浩當上了薩滿的時候,為了拯救別人,跳神而引發的那股神祕的力量使她失去了自己的一個個孩子,在拯救別人和失去孩子的選擇中不斷的心痛,最後連自己也因為不想再承受這股傷痛,而用麝香抵制懷孕導致自己不能再生育……為了解救一個生命而另外一個生命就得代替他死亡,在驚訝這股力量強大的同時,也能感到這位母親的無比痛苦,這是怎樣的一種選擇啊。身為薩滿的責任,擁有神力救人的天職,身為一位母親對孩子的摯愛,無法理解當中,又無比的敬佩這樣的一個人。

在這一次旅程裏,對於愛情的表達依舊是最為動人的畫卷。主人公母親達馬拉與父親林克和伯父尼都之間的愛,激烈中後面有的更多的是無奈;“我”和兩任丈夫拉吉達、瓦羅加的感情,伊萬對娜傑什卡的以及魯尼和妮浩的等等,看着他們從長大到遇到彼此,成婚生孩子,演繹着彼此的命運歷程,有着那些刻骨銘心的愛,也有着刻骨銘心的恨。敢愛敢恨中,看破了多少生命的掙扎與無奈;彼此的生死離別又道盡了多少生命的脆弱,感情所要承受的沉重;生活依舊,族人不斷的隨着環境遷徙;生命誕生的欣喜,生命消逝的悲傷,一切都未曾離開那片遠古的時空……而我似乎也聽到了來自遠古時空的誠摯言語:男人的愛是火焰,你要讓你愛的姑娘永遠不會感受到寒冷,讓他快樂的生活在你的懷抱中!而女人的愛,會讓男人永遠的強壯!

我曾走過不少地方,看到了許許多多不一樣的風景。因求學從小離家是常事,可以説長這麼大除了學齡前,自己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外地度過的。親情於我並非是非常濃厚,這與家人眾多有關吧,但內心深處也是無比的渴望,但已經不是為了引起家人關注而任性的年齡了,也只有讓自己儘量不那麼的自私,多為他們着想吧。愛情,現在的我還是交白卷吧。並非是尼姑之心,而是屬於自己緣分未曾降臨,自己是不會為因孤單所造成的“情”而買單的。對於感情方面也許自己就是那種有潔癖的人,心底裏的那個位置就只能夠入住一個能讓他進入的人,摻不得一絲塵埃,容不得一點欺騙、褻瀆。我所要的也不過是一份彼此真誠的喜歡、誠摯的愛,也許別人會説這樣不夠現實,這樣太幼稚!也許每個人對感情的期盼是一樣的,但是每個人所能承受的卻不一樣,不是每個人能忍受那種一個人的孤單,不是每個人都認為默默等待是正確的,也不是每個人都承認這種感情的存在,尤其在現在離婚率60%如此高的境況下,現在也許最缺的就是那種暖入心脾的愛吧。

看完了《額爾古納河右岸》,現在最想做的就是好好的過日子。做好屬於自己的本分,守住自己的天性,不想讓自己那股依然存在的激情消失殆盡。無論別人説自己是怎樣的沒心沒肺,但是就是這樣的天性的我才是自己。遙遠的天空裏,飄來的那曲神祕的歌謠,我希望一直能夠震顫着我的心絃,讓我一輩子能為此拘一腔熱淚,澆灌心田……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5

説實話,我最怕寫書評或讀後感之類的文字。好好的一本書,一百個人讀或會有一百種感受。每個人在讀的過程中都有結合自身經歷的感悟,無論你的讀後感寫得多好,説到底不過是一己之感,恐失偏頗。但看到好東西,總想與人分享,也是人之共性。所以很願意把自己最近讀的一本書推薦給朋友們。

這便是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文字清新,如詩如訴。看似平淡的敍述,娓娓中夾雜着摯愛,平靜中潛伏着激情。並無曲折複雜的情節設計,但一個弱小民族的一支小小部落,其百年風雨“未成曲調先有情”。作家筆下的森林、馴鹿、風雪、河流乃至日月星辰,無不充滿靈性,讀之如神遊白山黑水之間而忘一身所在。遊獵在森林中的鄂温克人,他們簡單卻快樂自足的生活方式、樸素卻濃烈直率的愛恨情仇、原始卻真摯堅定的對生命與自然的敬畏……是如此撼人心魄。每每合上書的時刻,都感覺身邊的一切彷彿那麼不真實。我們的所謂現代文明,或許是技術與物質生產的進步,但誰敢説不是距離我們的內心,距離人性中最初的真實,漸行漸遠呢?

遲子建是個多產作家,很難説這本書就是她的巔峯之作。但正如作家自己所説,她寫這本書,無法在青島海洋大學的家中進行,而是在故鄉(漠河)的大興安嶺山間小屋裏完成的。面對着山林、月亮,呼吸着額爾古納河谷上吹來的風,作家彷彿獲得了無窮的創作源泉。為寫這本書,她曾經用三個月的`時間呆在哈爾濱的圖書館裏閲讀鄂温克人史料,僅筆記就做了9萬餘字。我説這些,倒不是讚揚作家的勤奮,而是我相信她浸淫在歷史與鄉情中,已在精神中與她創作的人物合為一體,再憑藉如花妙筆,傳遞給我們的必然是觸及心靈深處的悸動。我無意也無法對本書所涉及的“民族史詩”探幽發微,只想在此説明,看慣了現代都市中的繁華表象,《右岸》猶如從山林深處不期而至的清風,拂開一角久蒙的心塵,使我們有機會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態度。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完稿之日,也是作家遲子建深愛的愛人車禍去世三週年之日。寫《右岸》的時候,作家的方桌上擺着一台電腦,還有她愛人生前最喜愛的一盆花。完稿那天晚上,她“在姐姐和弟弟的陪同下來到十字路口,遙遙地靜穆地祭奠着愛人。被焚燒的紙錢在暗夜中發出跳躍的火光,就像我那一刻顫抖的心”。2002年,遲子建在愛人意外離去後,曾懷着極大哀痛寫就後來多次獲獎的中篇小説《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小説的第一句,女主人公説:“我想把臉上塗上厚厚的泥巴,不讓人看到我的哀傷。”遲子建曾坦言:“這篇小説(《夜晚》)寫了我想寫的,對愛人的哀思也滲透了進去。”我感覺,《右岸》依然滲透着這種“哀思”。經歷過生活的變故與情感的傷痛,遲子建説:故鄉,是上天送給我的愛人。鄉情、愛情、親情,糾變成一種特有的淡淡蒼涼,猶如額爾古納河的晨霧一樣籠罩着《右岸》,塑就了《右岸》渾然一體的悲憫風格。尤其是書中涉及多處生離死別的描述,筆調愈是平淡,愈是透人腑肺,每每令人掩卷,熱淚長流。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6

合上書,充滿堅韌、温暖和愛的故事如同燃燒的火把,在大自然遼闊的天地間釋放着光和熱,用那無限的能量,給人以安定的勇氣去生活、去奮鬥、去坦然面對這原本平凡的世界。

靜下心來聆聽茫茫林海中生靈的呼吸,安下心來靜靜體會純白雪原上天空的寧靜,自然與人依舊密不可分。

讀完《額爾古納河右岸》這本書時,正是2012年的秋天,人們從田地裏收穫糧食,乾枯的秸稈安靜迴歸大地懷抱的時節。書裏,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匯成豐盈、光亮的額爾古納河,在我的面前靜靜流淌,竟比我眼前這收穫的景色更加生動、飽滿。

作者採用自述的形式,以簡約温婉的語言描述了一羣生活在額爾古納河右岸的鄂温克人,用壯闊如史詩般的場景勾畫了一幅少數民族艱難生存又飽含深情的華麗畫卷。作者筆下的鄂温克人以純樸的感情深沉地熱愛着這片森林、愛人、孩童,以及林中的馴鹿,並且用生命讓這民族的精神如月光般皎潔,如樂章般源遠流長。

生命的敬畏

在他們的眼中,馴鹿如同孩子般珍貴。作者用“白色的馴鹿在我眼中就是飄拂在大地上的白色雲朵”來形容馴鹿,甚至説“馴鹿一定是神賜予我們的,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連一頭馴鹿,都同樣受到尊重,這充分顯示出鄂温克人對生命的敬畏。對待死去的嬰兒:“我和瓦羅加再一次提起白布口袋,去埋藏魯尼和妮浩的骨肉。在我們眼中,他就像一粒種子一樣,還會發芽,長成參天大樹的。”妮浩在離開母親的風藏之地時説:“她的骨頭有一天會從樹上落下來——落到土裏的骨頭也會發芽的”。也許你會認為這有些荒謬,可恰恰是這種荒謬和固執的舉動,彰顯出他們對生命的虔誠。這種純樸的平等觀念更像是彌足珍貴的火種,從容抵達人們純淨的心靈世界,在這方淨土中蔓延、傳承。每一個生命,之所以能夠繁衍至今,必定有其存在的理由,值得人們去珍視、愛護。哪怕是樹枝上的一枚葉子,也擁有它綠色的閃着明亮光芒的生命。

生命的奉獻

妮浩作為薩滿,通過舞蹈的形式為族人溝通天地、達成願望,在挽救其他生命的同時,必須以犧牲自己的孩子為代價。儘管她心傷、淒涼、淚流滿面,但仍堅守原則,遵守她即將成為薩滿時承諾的“用自己的生命和神賦予的能力保護氏族”。妮浩懂得“天要那個孩子去,我把他留下來了,我的孩子就要頂替他去那裏”。為了挽救何寶林得了重病的兒子,兒子果格力從松樹上跌落;為了挽救被熊骨卡住喉嚨的馬糞包,女兒交庫坎託被馬蜂蟄死;為了挽救偷鹿少年的生命,無奈失去肚子裏的孩子;為了祈雨救火,最終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她在不斷的失去中,靈魂高度愈加上升,精神生命漸次充盈。還有很多人物,也為了保護別人而犧牲自己。這種在自身利益的釋然中淨化的純潔靈魂正如林中的白雪,在天地間浩浩蕩蕩、無怨無悔。

生命的傳承

小説中,一個個生動的人物陸續走向死亡,新生命不斷降生,藴含“生生不息”的深刻寓意。在如此原始的生活環境中,自然條件惡劣。“我”的第一任丈夫拉吉達為了給大家尋找馴鹿而凍死在馬背上,瓦羅加為了保護放映員被熊揭開了頭蓋骨,齊格達誤入捕獸的陷阱而摔死。太多的死亡,太多的失去,每一次都棰心泣血、悲慟不已,然而更多的,是一個個新生命的降生。作者用“它看上去就像落在大地上的一朵祥雲”來形容白色小鹿的降生,維克特、安草兒的輪廓更是氏族命脈的縮影,彷彿大樹的根系,日益盤結、蓬勃成長,為氏族注入鮮活的血液,讓永恆的精神在動盪中依舊流傳不息。

生命的堅韌

令小説如同史詩般壯闊的最重要原因,便是書中人們對待生活和困難的勇往直前。季節變換、野獸襲擊,都是他們面臨生存考驗的艱難時節,可是很少有人因為懼怕生活的艱難而退縮不前,更多的是,迎着風雪挑戰。作者沒有運用過多的筆墨描寫鬥爭場景,可對生命執著追求的信念卻從質樸而無華的語句中暈染開來。讓人們體會到在茫茫雪原和縱橫交錯的林間山路中,追求生命質樸之美的那種滄桑與豪邁。

生命的迴歸

書的結尾部分,作者寫到:“月亮升起來了,不過月亮不是圓的,是半輪,它瑩白如玉。它微微彎着身子,就像一隻喝水的小鹿……忽然,那條路的盡頭閃現出一團模糊的灰白的影子。接着,我聽見了隱隱約約的鹿鈴聲,那團灰白的影子離我們的營地越來越近。安草兒驚叫道,‘阿貼,木庫蓮回來了!’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雖然鹿鈴聲聽起來越來越清脆了。我抬頭看了看月亮,覺得它就像朝我們跑來的白色馴鹿;而我再看那隻離我們越來越近的馴鹿時,覺得它就是掉在地上的那半輪淡白的月亮。我落淚了,因為我已分不清天上人間了。”文中的“我”對馴鹿抱有特殊的感情,在經歷了一世風風雨雨之後,白色馴鹿在某個夜晚尋“我”而來,體現出“我”對生命本質的探究。究竟是遼遠如明月,還是實在如“我”心中至愛的白色馴鹿;抑或是堅貞純美如月光,還是跳躍活潑如鹿鈴,這些都是耐人尋味的結局。

也許人就是自然,而自然又賦予人力量。那些過往歷史的塵埃依舊會在陽光下熠熠發光,成為我們心中寬厚的基石,讓我們善待生命、尊重自然、博愛人間。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7

橘子洲頭的千年一歎,塞納河畔的巴黎倩影,泰晤士河的帝國餘輝。河流記錄着時代的軌跡,與人類相守共榮,可謂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他們靜靜地流淌,向人類詮釋着永恆……

《額爾古納河右岸》記錄着一代代人的冷暖與離合。遲子建把這悲歡離合匯聚在一起,寫成了《額爾古納河右岸》。這篇小説是卷帙浩繁的當代長篇小説文庫中的翹楚文作。文字樸實無華,卻在無聲處勾着心絃,文章娓娓道來,寫出了鄂温克人的春花秋月,詩酒風雪,寫出了日月星辰、風雨雷電的獨特魅力。在她的筆下,馴鹿活潑靈動鄂温克人真誠善良,一草一木都是如此的珊珊可愛。不同於世界本有的駁雜,這片草地上洋溢着熱情,像個孩子,香培玉琢十分可愛,讓人流連忘返,我愛你——鄂温克的日月星辰。

“茅草屋頂下住着自由的人,大理石和黃金下棲息的奴隸”。日光温和,月華如雪聽着微風在呢喃私語,注視着天邊晚霞下盤旋的飛鳥,透着希愣柱的排煙孔看星空的微光,這是向而未往的生活,也是鄂温克人的生活。他們從自然中把身上沾染的世俗貪婪之氣,虛榮之氣和浮躁之氣,一點一點地洗刷乾淨。正應了莊子的話:“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便是永恆與自由的境界,我愛你——鄂温克的天地萬物。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年了,雨雪看我老,我也把它們給看老了”。雨雪帶給老人精神世界的子逸。她和雨雪共同成長,他深愛的這片草地和她的馴鹿。她守着那團火,她相信那樣的火能讓人的心和眼睛明亮,這團伙從未熄滅過像她那顆跳動的心,我深深地愛着你——鄂温克的人民。

這本書有悲傷,有歡欣,有死亡的痛苦,也有新生的喜悦,每一個鄂温克人都有故事,尼都薩馬為了林克,放棄了自己心心念唸的人兒;善良的妮浩和魯尼為了救人,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伊蓮娜在這片土地間尋找創作的靈感,伊芙琳用甘泉驅散對世俗的倦怠,用花朵的芬芳洗淨身體的污穢。命運對一些人是嚴酷的,但自然和馴鹿賜予他們擁抱生活的熱忱,讓他們有勇氣走進未知的翠林和未照面的川澤。

本書末尾,老人聽見了木庫蓮的聲音了,亦遠亦近,亦急亦緩,這是一個美好的結局,在木庫蓮之後,還有你達吉亞娜。達西,他們都回來陪着老人,陪着高山和川澤。

縱使舉世皆濁,眾生迷醉,還會有這片潔淨的土地,因為時間改變而萬物之美的永恆。我愛這片土地,更愛生活在這裏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