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38W

[導語]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共含4篇,由本站的會員投稿推薦,小編希望以下多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

第1篇: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的寫法與格式是什麼?請參考以下這篇範文。

説實話,我最怕寫書評或讀後感之類的文字。好好的一本書,一百個人讀或會有一百種感受。每個人在讀的過程中都有結合自身經歷的感悟,無論你的讀後感寫得多好,説到底不過是一己之感,恐失偏頗。但看到好東西,總想與人分享,也是人之共性。所以很願意把自己最近讀的一本書推薦給朋友們。

這便是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文字清新,如詩如訴。看似平淡的敍述,娓娓中夾雜着摯愛,平靜中潛伏着激情。並無曲折複雜的情節設計,但一個弱小民族的一支小小部落,其百年風雨“未成曲調先有情”。作家筆下的森林、馴鹿、風雪、河流乃至日月星辰,無不充滿靈性,讀之如神遊白山黑水之間而忘一身所在。遊獵在森林中的鄂温克人,他們簡單卻快樂自足的生活方式、樸素卻濃烈直率的愛恨情仇、原始卻真摯堅定的對生命與自然的敬畏……是如此撼人心魄。每每合上書的時刻,都感覺身邊的一切彷彿那麼不真實。我們的所謂現代文明,或許是技術與物質生產的進步,但誰敢説不是距離我們的'內心,距離人性中最初的真實,漸行漸遠呢?

遲子建是個多產作家,很難説這本書就是她的巔峯之作。但正如作家自己所説,她寫這本書,無法在青島海洋大學的家中進行,而是在故鄉(漠河)的大興安嶺山間小屋裏完成的。面對着山林、月亮,呼吸着額爾古納河谷上吹來的風,作家彷彿獲得了無窮的創作源泉。為寫這本書,她曾經用三個月的時間呆在哈爾濱的圖書館裏閲讀鄂温克人史料,僅筆記就做了9萬餘字。我説這些,倒不是讚揚作家的勤奮,而是我相信她浸淫在歷史與鄉情中,已在精神中與她創作的人物合為一體,再憑藉如花妙筆,傳遞給我們的必然是觸及心靈深處的悸動。我無意也無法對本書所涉及的“民族史詩”探幽發微,只想在此説明,看慣了現代都市中的繁華表象,《右岸》猶如從山林深處不期而至的清風,拂開一角久蒙的心塵,使我們有機會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態度。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完稿之日,也是作家遲子建深愛的愛人車禍去世三週年之日。寫《右岸》的時候,作家的方桌上擺着一台電腦,還有她愛人生前最喜愛的一盆花。完稿那天晚上,她“在姐姐和弟弟的陪同下來到十字路口,遙遙地靜穆地祭奠着愛人。被焚燒的紙錢在暗夜中發出跳躍的火光,就像我那一刻顫抖的心”。20xx年,遲子建在愛人意外離去後,曾懷着極大哀痛寫就後來多次獲獎的中篇小説《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小説的第一句,女主人公説:“我想把臉上塗上厚厚的泥巴,不讓人看到我的哀傷。”遲子建曾坦言:“這篇小説(《夜晚》)寫了我想寫的,對愛人的哀思也滲透了進去。”我感覺,《右岸》依然滲透着這種“哀思”。經歷過生活的變故與情感的傷痛,遲子建説:故鄉,是上天送給我的愛人。鄉情、愛情、親情,糾變成一種特有的淡淡蒼涼,猶如額爾古納河的晨霧一樣籠罩着《右岸》,塑就了《右岸》渾然一體的悲憫風格。尤其是書中涉及多處生離死別的描述,筆調愈是平淡,愈是透人腑肺,每每令人掩卷,熱淚長流。

第2篇: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

給你一篇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的寫作範例,你可以參考它的格式與寫法,進行適當修改。

合上書,充滿堅韌、温暖和愛的故事如同燃燒的火把,在大自然遼闊的天地間釋放着光和熱,用那無限的能量,給人以安定的勇氣去生活、去奮鬥、去坦然面對這原本平凡的世界。

靜下心來聆聽茫茫林海中生靈的呼吸,安下心來靜靜體會純白雪原上天空的寧靜,自然與人依舊密不可分。

讀完《額爾古納河右岸》這本書時,正是20xx年的秋天,人們從田地裏收穫糧食,乾枯的秸稈安靜迴歸大地懷抱的時節。書裏,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匯成豐盈、光亮的額爾古納河,在我的面前靜靜流淌,竟比我眼前這收穫的景色更加生動、飽滿。

作者採用自述的形式,以簡約温婉的語言描述了一羣生活在額爾古納河右岸的鄂温克人,用壯闊如史詩般的場景勾畫了一幅少數民族艱難生存又飽含深情的華麗畫卷。作者筆下的鄂温克人以純樸的感情深沉地熱愛着這片森林、愛人、孩童,以及林中的馴鹿,並且用生命讓這民族的精神如月光般皎潔,如樂章般源遠流長。

生命的敬畏

在他們的眼中,馴鹿如同孩子般珍貴。作者用“白色的馴鹿在我眼中就是飄拂在大地上的白色雲朵”來形容馴鹿,甚至説“馴鹿一定是神賜予我們的,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連一頭馴鹿,都同樣受到尊重,這充分顯示出鄂温克人對生命的敬畏。對待死去的嬰兒:“我和瓦羅加再一次提起白布口袋,去埋藏魯尼和妮浩的骨肉。在我們眼中,他就像一粒種子一樣,還會發芽,長成參天大樹的。”妮浩在離開母親的風藏之地時説:“她的骨頭有一天會從樹上落下來——落到土裏的骨頭也會發芽的”。也許你會認為這有些荒謬,可恰恰是這種荒謬和固執的舉動,彰顯出他們對生命的虔誠。這種純樸的平等觀念更像是彌足珍貴的火種,從容抵達人們純淨的心靈世界,在這方淨土中蔓延、傳承。每一個生命,之所以能夠繁衍至今,必定有其存在的理由,值得人們去珍視、愛護。哪怕是樹枝上的一枚葉子,也擁有它綠色的閃着明亮光芒的生命。

生命的奉獻

妮浩作為薩滿,通過舞蹈的形式為族人溝通天地、達成願望,在挽救其他生命的同時,必須以犧牲自己的孩子為代價。儘管她心傷、淒涼、淚流滿面,但仍堅守原則,遵守她即將成為薩滿時承諾的“用自己的生命和神賦予的能力保護氏族”。妮浩懂得“天要那個孩子去,我把他留下來了,我的孩子就要頂替他去那裏”。為了挽救何寶林得了重病的兒子,兒子果格力從松樹上跌落;為了挽救被熊骨卡住喉嚨的馬糞包,女兒交庫坎託被馬蜂蟄死;為了挽救偷鹿少年的生命,無奈失去肚子裏的孩子;為了祈雨救火,最終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她在不斷的失去中,靈魂高度愈加上升,精神生命漸次充盈。還有很多人物,也為了保護別人而犧牲自己。這種在自身利益的釋然中淨化的純潔靈魂正如林中的白雪,在天地間浩浩蕩蕩、無怨無悔。

生命的傳承

小説中,一個個生動的人物陸續走向死亡,新生命不斷降生,藴含“生生不息”的深刻寓意。在如此原始的生活環境中,自然條件惡劣。“我”的第一任丈夫拉吉達為了給大家尋找馴鹿而凍死在馬背上,瓦羅加為了保護放映員被熊揭開了頭蓋骨,齊格達誤入捕獸的陷阱而摔死。太多的死亡,太多的失去,每一次都棰心泣血、悲慟不已,然而更多的,是一個個新生命的降生。作者用“它看上去就像落在大地上的一朵祥雲”來形容白色小鹿的降生,維克特、安草兒的輪廓更是氏族命脈的縮影,彷彿大樹的根系,日益盤結、蓬勃成長,為氏族注入鮮活的血液,讓永恆的精神在動盪中依舊流傳不息。

生命的堅韌

令小説如同史詩般壯闊的最重要原因,便是書中人們對待生活和困難的勇往直前。季節變換、野獸襲擊,都是他們面臨生存考驗的艱難時節,可是很少有人因為懼怕生活的艱難而退縮不前,更多的是,迎着風雪挑戰。作者沒有運用過多的筆墨描寫鬥爭場景,可對生命執著追求的信念卻從質樸而無華的語句中暈染開來。讓人們體會到在茫茫雪原和縱橫交錯的林間山路中,追求生命質樸之美的那種滄桑與豪邁。

生命的迴歸

書的結尾部分,作者寫到:“月亮升起來了,不過月亮不是圓的,是半輪,它瑩白如玉。它微微彎着身子,就像一隻喝水的小鹿……忽然,那條路的盡頭閃現出一團模糊的灰白的影子。接着,我聽見了隱隱約約的鹿鈴聲,那團灰白的影子離我們的營地越來越近。安草兒驚叫道,‘阿貼,木庫蓮回來了!’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雖然鹿鈴聲聽起來越來越清脆了。我抬頭看了看月亮,覺得它就像朝我們跑來的白色馴鹿;而我再看那隻離我們越來越近的馴鹿時,覺得它就是掉在地上的那半輪淡白的月亮。我落淚了,因為我已分不清天上人間了。”文中的“我”對馴鹿抱有特殊的感情,在經歷了一世風風雨雨之後,白色馴鹿在某個夜晚尋“我”而來,體現出“我”對生命本質的探究。究竟是遼遠如明月,還是實在如“我”心中至愛的白色馴鹿;抑或是堅貞純美如月光,還是跳躍活潑如鹿鈴,這些都是耐人尋味的結局。

也許人就是自然,而自然又賦予人力量。那些過往歷史的塵埃依舊會在陽光下熠熠發光,成為我們心中寬厚的基石,讓我們善待生命、尊重自然、博愛人間。

第3篇: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

給大家帶來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範文,供大家參考!

讀了《額爾古納河右岸》感觸良多,讓我體會最深的就是同一個烏力楞的人的相親相助,不同烏力楞的人也是攜手互助。

一個烏力楞代表一族,他們一個族的人雖然住在不同的木力楞(類似帳篷的居住所),但是他們一起打獵一起圍着火堆分享所得食物,高興時,欣然起舞,不管年齡如何,幾乎都是舞蹈高手。開心的、不開心的都不會憋在心裏,圍着火堆,講喜事和心中的不快一掃而光。

只是後來因為兩家人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他們才開始各自為食,我認為這也是他們失去這種純樸的開端。

現在的城市人被四副牆阻隔了別人的温暖,我們幾乎不敢隨意跟陌生人交往,甚至從不跟鄰居打交道。

很慶幸的是,我從小生活在農村,由於是在鄉鎮,也不至於太落後,我喜歡我們那裏自由的鄉俗。看了《額》之後,我更喜歡我的鄰居們,感謝他們陪我一起成長。

我們住在固水凝土的堅固房子了,每家都有一道門,但這道門我們幾乎能隨便出入。煮菜做飯的時候,缺三少四,我們總能在鄰居家借到。我們可以端着飯到鄰居家蹭菜,有時候還同用一鍋。小時候,不會做菜,鄰居們就會三五七地圍着我,告訴我他們煮菜的方法經驗,甚至親自下廚煮給我看。一家人有新奇好吃的,左右鄰居也跟着添光嚐鮮。

一家有困難,一條巷子的人都跟着着急,能幫忙的絕對不會袖手旁觀。

作為小孩子,最受不了就是大人們到你家打小報告,説你今天跟誰打架了,又到哪裏爬山下水,跟誰到屋頂上捉迷藏。

這樣家長即使不在家,也好像長了十八雙眼睛處處盯着你的一舉一動。特別自己擅自攀爬危險地方嬉戲的時候,只要是被大人看見了,不管認不認識,他都一副老氣橫秋的責罵。那時候不懂事,感到不高興,於是玩惡作具報復,大人們笑笑不理,我們也覺無趣,後來就不了了之。現在想想,那些鄰居真可愛,多想回到從前。

另一個讓我感觸最深的人是主人公的弟婦,妮浩,其中一個悲劇人物。她是他們那個烏力楞的薩滿,有點像我們常説的巫師。每當族中有困難,或者有人生病、死去等幾乎都要請她跳神,以求免除禍事或者治病。

先撇開這些神鬼論,我之所以喜歡妮浩,不是因為她擁有神祕的力量,而是她無私的精神。她一生有好幾個兒女,但是隻有一個害怕死亡而離家出走的女兒活下來。因為她每救一個人,她就會失去一個至親。

救了別人就會失去一個兒女,每一次她跳神的時候,都在無比的痛苦中掙扎,但每一次她都選擇了救別人。

當族人勸她把自己的孩子當成別人的孩子,把別人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她説出了讓我流淚的話:難道自己的孩子有危險就能至於不顧嗎?她指的自己的孩子實質是別人的孩子。後來,她每一次救人都會哭喊一聲,自己的孩子還有救,不能不救。於是她救了別人,她眼睜睜地看着自己的兒女一個個死去,從樹上摔下來的、胎死腹中的、被野獸咬死的。

她不敢再懷孕,精神也越來越凋蔽,雖然她終身活在苦海,但不後悔自己的選擇。

説到這裏,我雖然讚揚妮浩無私的精神,但我不贊同她的做法。我認為,人應該要有無私奉獻的精神,但是不應該將這種行為建立在別人的生命上。每一個孩子來到世上都有他專屬的生存權利,不因為父母的決定而隨意剝奪他們鮮活的生命。

雖然帶有神祕色彩,妮浩每救一個人就扼殺自己一個孩子的生命,這種以命易命的奉獻一點幾乎價值都沒有,而且有點可恨,因為她奉獻的不是自己的性命而且別人的性命,儘管那是她的孩子。

她用她孩子的性命來填補自己內心的慈悲,儘管得到別人的感激,但也已成了另類的膾子手。

我認為,一個正真無私奉獻的人,是將自己生命以外的任何人,放在等同的位置上去對待。除非是你身邊的人願意,否則你不能以自己的想法而剝奪任何人的權利。否則,在大多數人眼裏你是個英雄,但實際你已深深影響了某些人美滿的一生,那你的無私奉又算什麼呢?

我們可以為別人犧牲完全屬於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但是絕對不能未經別人同意就犧牲別人的任何東西,儘管那是你的至親。

第4篇: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

在本站可以搜索到更多關於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的精選範文。

有人曾經對我説:“你不是鄂温克人麼,看起來一點也不像呀。”這樣的話我確實也聽過了許許多多遍。不過這句話確實也不假,我的爺爺確實是一個土生土長鄂温克人,可是足骨老早就病逝了。我對與鄂温克人的瞭解,也僅僅不過是指導在乾隆時期俄國佔據了額爾古納河的東岸。可是我的家鄉到底是什麼樣的好像並未有人提起。我掛着這麼一個少數民族的稱號,住在了一個漢化的城市中。

在《額爾古納河右岸》中,記錄了大概從民國到文革時期的一位九十歲的老鄂温克的老婦人經歷的風風雨雨。幾位蒙古人,依靠着馴鹿打獵為生。從一個獨特的眼光看待了中國近代史。在中華人民中的一個微不起眼的民族中展現了一種中華人民的鮮有的骨氣與精神。在一個看似野人的生活習慣中有着對於生命的獨特體會。

對於中國文學來説《額爾古納河右岸》,可以算是一個文學中的純天然。全篇在描寫着那些或愛或恨的人們生活在森林中,那不為多數人知道的地方。躺在“烏力楞”中,透過排煙孔中仰望着漫天的星空,活在“四四方方的天空”中的人們怎麼能體會得到那種悠閒。劃在月光籠罩的湖水上,沉浸在怒吼的風聲中,跳舞在綠油油的草地上。

最使我震撼的是有許許多多的平凡的人,安詳地死去了被放入白布的口袋中,人到了向陽的山坡上。這一切好像並未想象中的那麼可怕,其中就有這樣一首神歌:“會領取了遠方的人呀,你不要懼怕黑也,這裏有一團火光,為你的行程照亮。魂靈去了遠方的人啊,你不要在惦念你的親人,那裏有星星,銀河,雲朵和月亮,為你的到來而歌唱”。他們的那種對與自然神靈與人類的靈魂的敬畏還是在現代還是鮮有的。

再開篇中作者寫下了“雨和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們看老了。”是呀,在這個斗轉星移世界中,人在隨着時間而變老而大自然卻不會。有人胸懷壯志想起青年時的那天馬行空的幻想,可是有時看起來是那麼可笑。有人説自己創造了偉大的事業與完美的家庭,可是有時看起來自己卻有時那麼的卑微。人性也在這幅畫的社會中漸漸萎縮。

可以説上篇是一個淳樸的鄂温克人的生活情景,中篇是與日本民族發生的碰撞,下篇是與漢族發生的碰撞。本來是安定的鄂温克人,用精神信仰征服了日本人,漢族人用着狂熱的對政府的崇拜破壞了鄂温克人,在鄂温克人對於薩滿的那種超自然的力量的崇拜中寄託了百姓對於美好的期望中,可是誰能猜到最後的結局只是選擇留下的是年俞九旬已風燭殘年的女人和智力始終如孩子卻很淳樸的安草兒。一個看似不美滿而且包含無奈的結局,一個曾經完美的文明彷彿在簡簡單單的九十年中衰亡。

在“貝加爾湖畔”的歌曲中有着這樣的一句“多少年以後,往事隨風走,那紛飛的冰雪留不下温柔,這一生一世,時間太少。”其實誰知一百年後誰還能想起那不知名的主人公與那曾近五千年的文明。而留下的也只是那片綠油油的草原,與潺潺的額爾古納河。

本站的小編希望你能喜歡以上4篇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範文,你還可以點擊這裏查找更多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