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育類書籍的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16W

説明:教育類書籍的讀後感共含10篇,由本站的會員投稿推薦,小編希望以下多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教育類書籍的讀後感

第1篇:教育類書籍的讀後感

給大家帶來教育類書籍的讀後感範文,供大家參考!

今天我要介紹的這本書是著名教育專家、特級教師孫蒲遠老師寫的《美麗的教育》一書,全書有八章,但與其他教育書籍不同的是,書中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個栩栩如生而紛繁多樣的師生現實生活,與我們的教育實踐更為貼近,看來感觸更深。書中讓我深深感受到的是,孫老師對學生那份濃濃的愛心。正如本書封面上寫到的:“班主任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可以説是至高無上的,孩子對自己的班主任簡直到了崇拜的程度。班主任提倡的東西將會釀成這個班的班風,班主任的好惡將回成為這個班學生的是非標準,班主任的要求將會成為這個班學生的習慣,班主任常説的話將會成為這個班學生的座右銘,班主任的言談舉止對學生性格氣質的形成都起着舉重輕重的作用……”也正是這個原因,孫蒲遠老師的感傷人格對其學生產生了非凡的影響力。這是一部生動形象的學生心理學和教育學,也是新的教育詩篇。

孫蒲遠老師的教育特色,在細微之處求效果。多年以前,孫老師發現學校給三好學生頒獎狀時,校長雙手把獎狀遞給學生,可有的學生卻用一隻手把獎狀隨意抽過去,晃晃悠悠地下了領獎台。孫老師感到難受,她認為,這不是孩子的錯,是班主任沒有盡到自己的職責。從此,她開始培養學生尊重別人雙手接物的行為習慣,並且每天訓練。每天發作業本時,孫老師總是雙手遞給學生,如果學生忘了,單手來接,她不會遞出去,直到學生伸出雙手。久而久之,她的學生們形成了習慣,遞給來勢的哪怕是一快小小的橡皮,也一定用雙手來遞。孫老師相信,這種良好的習慣會使孩子很有教養的對待長輩。閲讀了《美麗的教育——寫給年輕的班主任》一書,孫蒲遠老師在建設班集體方面的經驗對我有了很大啟發:

首先引導學生及家長特別注意欣賞和學習同學身上的優點,這幾乎成了孫老師的第一法寶。她説:“老師在班上常説什麼,常做什麼,對集體輿論起着導向作用。你常常看到同學們的長處,常常強化這些地方,同學們的情緒就會是愉快和穩重的。”人人都喜歡聽好話,沒有一個人願意整天被包圍在批評與指責中。我們班就有一個軟硬不吃,經常控制不住自己行為的小男孩。確實這樣的學生着實讓我頭痛,但與其整天他惹事,我來應付處理,還不如抓住教育的主動權,放開胸懷給自己一點信心,更給學生增加自信心。於是,我試着觀察學生各方面的閃光點,一但發現優點,就以各種表揚的方式有書面的,口頭的;個別的,集體的等等,從而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學生對班主任有了好感,老師所説的話就更有分量了做起工作來就變得事半功倍了,。正如孫老師説的:“老師對他的充分肯定,往往可以激勵他向更高的層次邁進;老師的一次賞識,也許就能引起他創造的源泉;老師的一句鼓勵,足可以喚起他抬起頭走路的自尊;老師的一句讚揚,説不定就點燃了他內心要求上進的火花。”善於把表揚作為班主任工作藝術的教師,就意味着贏得了教育上的主動權。因為這樣做,容易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能夠創設和諧寬鬆的課堂氛圍,有利於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有利於學生思維的發展,有利於後進生的轉變。

其次要培養批評與自我批評的習慣,努力形成明辨是非知錯就改的班風。孫老師在講到有關批評學生的話題時説:“當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不批評嗎?不是!沒有批評就等於放縱孩子的不良行為,但是批評的時候,一定要講清其要害,是在告訴孩子這樣做為什麼不可以,這樣做對別人、對自己、對集體有什麼不好。”孩子在犯錯誤中長大的,但這並不等於錯誤無所謂。能否認清是非對錯,是能否成長進步的關鍵。很多時候,我們一看到學生違規就氣不打一處來,批評了再説。其實這是很不明智的做法,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每次違規的背後肯定有一個理由,而班主任在下結論之前應該瞭解這個“理由”。老師可以將自己對某件事情的感受説給學生聽,用以感化學生。

讀完《美麗的教育——寫給年輕的班主任》一書,我受益匪淺。當然,孫蒲遠老師在樹中所體現的教育智慧,不是我三言兩語就能概括得了的,這是一本通俗易懂,卻又包含深刻教育內涵的班主任教科書,正如孫老師在後記中寫的“學生的進步是我最大的幸福。當我看到膽子小的孩子變得開朗了,攻擊性強的孩子變得文質彬彬了,不愛學習的孩子知道主動寫作業了,情感淡漠的孩子變熱情了……都會從內心產生由衷的喜悦。”老師愛學生,學生感到幸福,老師也會感到幸福;同樣,老師也得到了學生最真摯的愛。這就是所有班主任的幸福,這樣的教育也是最為美麗的教育。

第2篇:教育類書籍的讀後感

下面由本站的作者為你提供教育類書籍的讀後感的寫法。

《愛的教育》——這真是一本無與倫比的、能夠感動任何人的書!

當你看完這本書後,你就會深刻反省自己曾經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是否造成過不好的影響;是否破壞了與他人珍貴的友誼;是否不珍惜父母那温馨的關懷……

像最後的每月故事《海難》中寫道“‘要那個小的(“小的”指小男孩,即馬里奧)!船已經超載了,要那個小的!’水手喊”,馬里奧不是沒有生的機會,但當他看到朱莉埃塔胸前的血跡時,他也被震撼了,想到了朱莉埃塔在自己受傷時給自己包紮的那一幕。因此他在生與死的選擇中放棄了生的機會,他死留給自己,把生送給同伴。因為馬里奧知道,別人也許更比他需要“生”。

即使已經過去了四十四年,恩里科的父親也不忘他的國小老師,還專程來看望他,並像小時候那樣愛戴他、尊敬他。這是多麼好的一位父親!我頓時覺得恩里科很幸福,它擁有如此博學多識、如此温文爾雅的父親!

恩里科的同學們也很團結!正直的卡羅內,勤勞的柯萊蒂,用功的斯塔爾迪,勇敢的羅貝蒂,可愛的小泥瓦匠,品學兼優的德羅西……這是一羣多麼友善的好夥伴啊!

我現在想把這本書珍藏起來,希望在多少年之後,我還能把它找出來,重新閲讀這本書,從新感受從這本書中透露出的對國家、對朋友、對親人、對任何人的愛!

第3篇:教育類書籍的讀後感

以下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教育類書籍的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幫助到你。

上週四下午,我們學校請來了法院的工作人員上週四下午,我們學校請來了法院的工作人員,給我們講了一些青少年犯罪的案例,我們聽了大吃一驚。

一個個案件,讓我們知道了那些和我們年齡差不多大的青青少年是怎樣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我想,造成他們現在的樣子,直接原因是法律知識過低,認為自己做的是不會觸動法律,等到事情弄大了,才反應過來的時,已經太晚了,有很多青少年是一時衝動殺了人,如果當時靜下心來想一想,殺了人會帶來什麼後果,也就不會弄的一番不可收拾。

犯了罪,少則幾年,多則十幾年,甚至把自己的一生都毀了,人最寶貴的是生命,每個人的生命是不可重複的。青春時節,朝氣蓬勃,鬥志昂揚,是充滿激情與活力的美好時光。而有些人把着美好時光,全浪費在昏暗而沒有自由的小黑屋裏。

所以,我們要學習法律知識,明確法律知識,賦予的權利,學會依法保護我們的生命,不再作出傷害他人,傷害自己的事情。

第4篇:教育類書籍的讀後感

希望本站()能夠成為你學習與工作的好幫手!

媽媽給我買了本書,題目是《愛的教育》。我用3天的時間讀完了整本書。

這本書是教育人們怎樣做人的好書,內容是採用日記的形式,講述一個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長的故事,記錄了他一年之內在學校、家庭、社會的所見所聞。裏面有許多小夥伴,雖然有的貧窮,有的富有,有的殘疾,有的學習落後,但安利柯從不計較,與他們玩得很開心,並從快樂中得到了教育。

書中的小人物我都很喜歡,比如仗義善良的卡隆、品學兼優的代洛西、堅強勤奮的斯代第、滑稽的小石匠、雜貨店老闆的兒子卡羅非和有着非凡毅力與感人孝心的小鐵匠玻萊克西……寫的都是長輩們對孩子的教育和啟示,教育我們要永遠有一顆勇於進取而善良真誠的心,愛祖國,愛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與苦難。

我非常喜歡那篇《新老師》,尤其是新老師説的那段話:“我愛你們,希望你們也喜歡我!我不願意責備和懲罰你們當中的任何人,也相信你們會讓我感到欣慰,我會因為有你們這些學生而驕傲!”我希望自己也能遇上像書中那樣有愛心的老師。

讀完這本書後,我感覺自己沉浸在愛的海洋中。愛是黑暗中的一束陽光,只要你願意付出,得到的就是驚人的收穫。

第5篇:教育類書籍的讀後感

本文是本站的網友推薦,並由本站編輯整理的教育類書籍的讀後感範文精選,僅供寫作參考。

讀了於漪老師的《教育魅力》這本書,感覺受益匪淺。這本書太多的感動,太多的魅力,太多的藝術,需要我去追逐,去領會,去反思,去品悟。每一項修煉都讓我受到啟發和深思,它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平日自己日常的教學和教育工作中的細節,讀罷此書,我驚訝地發現,原來自己還有那麼多的地方做得不夠好。每個修煉都可以成為我今後教育教學工作的指領。在這裏我要介紹自己體會最深的五點:

一、教師要注意自身形象

有道是“形象就是宣傳:形象就是效益:形象就是服務:形象就是生命:形象就是一切!”新世紀的教師形象應該富有時代的朝氣。這種朝氣,集中體現了當代教師應該更懂得美、追求美、體現美。講究外在的美、儀表的美、風度美的教師對學生有着很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深受學生的喜愛。整潔、得體、典雅、美觀的着裝,也是完成教育任務的需要。教師站在學生面前亮相,自然而然的成為“審美的客體”,通過自己形象的示範,對學生進行美的薰陶。作為教師本身就是美的傳播者。因此,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和諧統一,是當代教師自我形象塑造應該追求的理想目標。

二、教師每天要反思一下自己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善於思考必定受益無窮。因為思考可以化解矛的癥結,使僵化的思維方式疏通,變得清晰,構建新的思維和理念。凡成大器的人都養成了善於思考的習慣。可關鍵是平時該怎樣做?這裏的意見為我指明瞭方向:要持續不斷、讀思結合、以寫促思、系統性。

三、教師語言要有親和力

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着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要使語言具有親和力,就要注意平時言談要和藹可親如春風化雨細細密密潤禾苗,如清泉小溪涓涓滴滴入心田;課堂上和學生進行知識和思想的交流,語言要自然親切,熱情明快,做到活潑而不庸俗,文雅而不晦澀;對學生的提問、輔導解答要不厭其煩;課下可以融入到學生中去,和學生進行無拘無束的交談。學生學習上有失誤或做了錯事也能夠循循善誘給予正確指導。學生生活中有苦惱或痛苦,教師要給予關愛,即使是一句温暖的話語,也會讓學生心中燃起暖暖的愛意。

四、教師要與家長常溝通

生活向學校提出的任務是如此的複雜,以致如果沒有整個社會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學素養,那麼不管教師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滿的效果。與家長聯繫,這是每一個教師經常要做的工作。但往往是有事的時候才聯繫,而且多半是作業不交或者出了什麼事故的時候才聯繫,所以,許多家長都條件反射似地怕接老師的電話。本書就提出很好的建議:教師應該在休息的時候,打兩三個電話,與家長閒聊一會兒,瞭解一下學生在家的表現,學生的思想動態,以及家長對老師有些什麼要求和建議等。平時加強與家長的聯繫,可以預防很多事故的發生,比“亡羊補牢”般的事後談話效果更好。

五、教師在教學中要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不同的教師在課堂上會演繹出不同的感染力和藝術效果,儘管有規定的教材和相應的教學內容及要求,卻沒有固定的台詞,課堂教學給予了教師充分的空間,可以自由馳騁,自由探索。從書上的例子可以得出要做到這點必須要求自己:設計獨樹一幟的個性化教學思路、尋求與眾不同的個性化教學藝術、塑造別具一格的個性化教學風格、展現略高一籌的個性化教學品位。

人們都説: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恐懼之中,他就學會了憂慮。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諷刺之中,他就學會了害羞。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學會了自信。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表揚之中他就學會了感激。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認可之中,他就學會了要有一個目標。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誠實和正直之中,他就學會了什麼是真理和公正。如果學生生活在友愛之中,他就學會了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可見教師的言行直接影響着學生的成功與失敗,表揚學生還是批評學生,促進學生進步還是抑制學生髮展,是我們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我又能給予學生怎樣的環境呢?這不禁讓我感覺到身上的責任重大。

最後我想用一句話來勉勵自己:讀書,是教師的一種生活,要天天看書,終生以書籍為友,這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着思想的河流。

第6篇:教育類書籍的讀後感

在本站可以搜索到更多關於教育類書籍的讀後感的精選範文。

愛是人類永恆的話題。愛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樑。最近讀了《愛的教育》一書,我的心久久被感動包圍着。

《愛的教育》是一本淨化心靈的書籍。吸引我的,是那平實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這部處處洋溢着愛的小説所藴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感人至深。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昇華。

愛,多麼温馨的字眼,在一生當中要經歷無數的愛:朋友之愛,父母之愛,夫妻之愛,子女之愛等等。當然,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也是這愛的長河中的一朵浪花。蘇霍姆林斯基曾説:“教育的全部奧祕就在於何熱愛兒童。”蘇聯教育家馬卡連軻曾説“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確,孔子有“仁愛”思想;墨子有“兼愛”思想;陶行知有“愛滿天下”的思想,他們都是偉大的教育家。教育中的愛是什麼?

托爾斯泰認為:如果一個教師僅僅熱愛教育,那麼他只能是一個好教師……如果一個教師把熱愛事業和熱愛學生相結合,他就是一個完善的教師。由此可知,師愛是師德的重要表現之一。也正像教科文總幹事馬約翰先生説的:“世界上只有一種教育――愛的教育。”身為教師對每一個孩子都要做到“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境地,讓教師永遠做`愛的播撒者。那麼,平凡的師愛就會產生非凡的力量。我開始對此感受並不深切,讀了《愛的教育》一書,我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書中説:師愛是一種依戀的心情,是一種奉獻精神,是一種極端負責的態度,也是一種巨大的力量。愛心能架起師生關係的橋樑;愛心能春風化雨,澆灌每個莘莘學子;愛心能薰陶,震撼學生的心靈,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和求知慾,養成其良好的情感品質,使之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是的,親密融洽的師生關係,敬愛的老師對自己的影響,常會令人終身難忘。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實驗的效應我想就是愛的結果。愛是神聖的,師愛偉大!愛像空氣,每天不可或缺的存在於我們的身邊,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愛,生命的始終都貫穿着愛。?

《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羣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這些孩子雖然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但他們身上卻都有着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意大利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這裏面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老師讀給那羣少年聽的“精神講話”。這一個個小故事,不僅使書中的人物受到薰陶,同樣讓我這個外國讀者也被其中所體現出的強烈的情感所震撼。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夏丐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説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鬆,每天也會有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於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讀《愛的教育》,我走進了恩里科的生活,看到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以及怎樣去愛的。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着對於生活的追求。

愛,是一次永遠沒有盡頭的愉快的旅行,一路上經歷着許許多多或快樂,或憂傷,或感動,或幸福的風景。它讓你感受到人生的絢麗多彩。教育中有愛,才會真正讓孩子,讓教師擁有更加豐盛的心靈。

第7篇:教育類書籍的讀後感

小編猜你正在找這篇教育類書籍的讀後感範文,但願你能喜歡。

讀了陳鶴琴的《家庭教育》一書後,深知“怎樣為人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是一門需要用熱心、用耐心、用真心堆積起來的學問。書中對於小孩的生活教育從醒到睡,從笑到哭,從吃到睡,從健康到生病,從待人到接物,從遊戲到學習等,種種問題都深入淺出的進行了講解,使我受益匪淺。

在家庭中如何培養教育孩子的問題,對於我們家長來説是一個非常嚴峻和複雜的問題。俗話説孩子的第一個老師是父母,那麼家庭教育的好壞就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發展和成長,它和學校教育有着同等的重要性,兩者缺一不可。所以説家庭教育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現在的孩子聰明,活潑,大方,好勝性強,自信心也很強,易於接受新鮮事物等。但是他們面對困難和挫折,往往顯得束手無策,也不聽別人的勸告。而現在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們都很愛自己的孩子,這種愛就會變成溺愛,這對孩子的成長沒什麼好處。“小孩子實在難養得很”,“小孩子不但是難養的,而稍明事理人,知道也難教得很”,在《家庭教育》中,作者提供了諸多養育孩子的方法,這些方法還是比較容易掌握的,而如何教育孩子則是一門更深的學問。

書中提到“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則”。孩子的觀察力和學習能力有時真是超乎想象,在不經意間我們教小孩子一套,而自己做得另外一套,這樣她就會用懷疑的眼光看着你問:“為什麼爸爸可以這樣、媽媽可以那樣?,我不可以呢?”

她的是非觀會混淆,對你以後的話也會將信將疑、不會那麼採納聽從的。所以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很重要,但以身作則説來簡單,實施起來卻着實不易,我們自己應在從生活習慣、待人接物方面改掉不良習慣,更稱職地為人父母。

自私似乎是現在小孩子的通病,在家裏她愛吃的東西最好只給她一人留着別人是不能碰的,喜歡的玩具也不肯給別人玩,而且有動不動就發脾氣的壞習慣。所以書中提到教育兒童要教他們掃除自私自利心理,對於食物不要爭多嫌少,對於玩具不要強奪霸佔,需善事曉喻,教兒童推己及人,引導他們設身處地的思想,養成大氣無私的習慣,認識到分享比獨佔更快樂。

書中的核心觀點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認識和尊重兒童生理和心理髮展的規律,倡導“遊戲式教育法”。作者認為:“小孩子是生來好動、以遊戲為生命的”,因此,做父母的應遵循這一規律,“遊戲就是學習,學習就是遊戲”。例如作者提出應該給孩子塑泥的機會,小孩子玩污泥,雖有時會污及身上的衣服,卻可以培養他們的創造性和想象力。對照今天很多孩子從上國小開始,就大大縮減了玩耍和遊戲的時間和機會,怎不令人感慨!

第8篇:教育類書籍的讀後感

精挑細選的教育類書籍的讀後感範文,但願能助快速寫好稿件。

如今的孩子,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都是家長的掌上明珠,在家庭的温室下成長,而同齡的玩伴很少。這就使孩子們進入學校以後不懂得如何與其他同學相處,造成這樣那樣的矛盾。作為老師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影響同學之間的團結友愛。再者,低年級的小朋友不知道如何學習,良好的學習方法這個概念對他們來説幾乎為零。因此,老師的職責是既要從小就培養學生怎樣為人處事,又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老師年長於學生,知識?處事都勝過學生,而且自古以來就有“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説法,所以我認為:老師=老媽+師長。作為班主任的我,在工作中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地履行老師的職責。可是我畢竟年輕,工作時間也不長,因此在教育學生某些地方做的還不夠好。有幸的是,假期裏讀:《卡爾·威特教育全書》,《1—2年級,決定孩子一生的100個關鍵細節》(以下簡稱《細節》)這兩本書給我以後的教育教學帶來了很多靈感。

卡爾·威特先生的書中説:“決定孩子成長的重要因素是教育而非天賦。”這句話我深表贊同,即使是資質平庸的學生,只要教育方法合理,也一樣能成為傑出的人。

書中還談到:“一定要尊重每一個學生,這是教育學生最重要的法則”。作為老師我深有感觸,千萬不能因為學生只有七,八歲或者他們有些幼稚的舉動而傷害到他們的自尊心。我從事低年級學生的教育工作,國小生的心敏感又脆弱,如果學生不小心犯錯誤了,在教育的過程中不可以當着許多學生或者家長的面批評,這樣不僅達不到教育的效果,還會適得其反。可以採取單獨和他談話的方法,給他講一些簡單易懂的道理,用真心去教育他,讓他認識並改正錯誤。當你用一顆真誠的心去對待學生時,學生也會給你回報。也許,一個人的一生會因為你的一句話而改變。

書中講述了一些當代的傑出人物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生”、“笨蛋”、“問題學生”等,但是他們後來卻成功了。這讓我從中悟到對每個學生都要充滿愛,我是有親身經歷的,我們班有個小女孩,家裏父母關係不是很好,對她的心理產生了影響,所以我就格外關心她、疼她。後來她的性格也變得開朗起來,與同學關係也越來越好,學習也用心多了,所以成績也漸漸好了起來。多給孩子一些寬容,讓他們在老師愛的眼光中充滿自信,健康地成長。對我們教師來説,沒有什麼比愛心更重要的。

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一節課最重要的不是看老師講了多少,而是看學生接受了多少。”低年級的學生不可能做到四十分鐘裏精神集中。如果老師只管滔滔不絕地講,學生跟不上節奏,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這種方式萬不可取。這就給我們老師帶來很大挑戰,老師必須要在比較短的時間裏把最重要的東西講透徹,要力求簡潔生動。然後讓學生通過舉例子,做練習來鞏固,這樣才能稱得上是一節有效率的課。貪玩,上課開小差是低年級小朋友的天性。上課時必須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如果學生上課總是心不在焉,是很難教授課程的,也就根本談不上效率。為了培養學生的注意力,書中提出要把課程設計的豐富多彩,富有趣味性。我以後教學生課文或古詩詞時,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在大腦裏想象課文中的情景,通過學與想結合,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書中認為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也是教育的重點。我聽到次數最多的一個例子是問學生雪融化了是什麼?標準答案是水,然而有個學生回答是春天,被老師以不符合答案為由判錯。事實上,我們老師不應該拘泥於標準答案,對學生進行思維上的限制,而是應該讓學生自由發揮,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和想象力,我們能做的只有引導學生,而不是簡單的對學生説“不”、“不能”。

《細節》一書中講到要重視對學生品德的培養。作為老師,我想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將自己的學生培養成正直、善良的人。試想,一個學生如果沒有美好的品德,即使他學習成績很好,將來他也不會取得成就,甚至誤入歧途。我提倡每人每週做一兩件力所能及的好事,要有“勿以善小而不為”的精神。比如校園裏的廢紙學生能主動撿起來放進垃圾桶裏這些小事。我會立即給予表揚,甚至碰到學生家長也會稱讚他們的孩子。這就會讓學生意識到做好事可以得到表揚,學生們就會樂意去做,從小養成助人為樂,正直善良的品格。

《細節》中還針對學生上課不願意舉手回答問題提出了應對建議。記得我讀書那會,上課時老師要我們回答問題就沒有幾個人舉手。這種現象在我們國家的課堂(從國小到大學)上比比皆是。書中給出的建議使我產生了共鳴:對膽小的學生,要教他們簡單的放鬆練習,當學生在課堂上為舉手而感到緊張時,就可以讓學生做深呼吸,同時在心裏對自己説放鬆,我可以的。也有部分學生認為自己的回答必須是正確的,害怕答錯了被老師或同學嘲笑,因而不舉手同樣保持沉默。可愛的孩子,如果你答錯了,老師不會因為你積極回答問題而批評你,反而會欣賞你大膽的勇氣。老師還可以提前佈置給學生下節課要學習的內容,讓學生猜老師可能會提的問題,幫學生做好準備,這樣學生會感覺有備而來,自然會舉手回答問題。如此,學生既有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又能預習新知識。

《細節》中講到語文學習的方法時,提出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啟發學生,讓學生明白一些道理。我認為讓學生聽故事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讓學生更多地接觸新的詞彙,如果我講故事時再把一些成語、名言名句加入到故事裏,學生聽多了説不定有一天他不自覺地也會使用了。以後授課時我會考慮每節課用五分鐘講個小故事。這可能短時間內看不出學生聽故事有什麼用,但是語文學習靠的是積累,半年、一年後,和聽不到故事的學生比起來,絕對是不同的。

這兩本書,對於班主任的我來説是提高自身素質和工作水平的重要讀物,有了它們就等於請來了一位幫助自己的老師。在教育學生的問題上,每個學生的性格各不相同,不能採用千篇一律的教育方法。而是要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根據他們的不同特點,因人施教。我們老師還要對學生的行為進行細緻的觀察,並以平等,坦誠的態度來對待學生,形成學生熱愛老師。老師關愛學生的和諧師生關係。同時,對我們年輕教師來説,年輕是筆財富,我們應該珍惜,不應該因為工作繁忙而忘記學習,充實自己。對於平時的教學工作,除了認真上好每堂課,課後備課,作好筆記,還要多閲讀專業期刊和一些教育書籍並作讀書筆記等等。這些都是精神財富的'積累和幫助自己成長的有效方法。只有這樣,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才能不斷提高,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

第9篇:教育類書籍的讀後感

本站小編推薦:更多教育類書籍的讀後感範文

以前人們總認為:師德高不可攀,師德遙不可及。所謂的師德楷模大多是讓我們自愧不如和望而生厭的“苦行僧”,更談不上什麼優美和陽光。讀過《修優美師德做陽光教師》後,才知道師德可攀,我們的教育實踐就是攀登的階梯;師德可及,它與我們的生活朝夕相伴;師德可為,它給我們創造的靈感、操作的智慧;師德可賞,它給我們心靈的感動、美的享受。

真正的師德更多的表現是植根於普通的、具體的、甚至是有些瑣碎的職業生活,能夠回答以人為本的顯現實生活世界的種種拷問。真正的師德尊重和張揚個性人格,充滿創造性。即使同為對學生的愛,在不同的老師那裏,卻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現:有對學生生命的尊重和關懷,有對學生過錯的寬容和理解,有對學生髮展的責任和義務。好老師是形形色色的,他們的“好”以不同形式體現在職業生活的不同領域。

正像前蘇聯一位着名美學家所説的那樣:付出與獲得平衡是最高的境界,稱之為“優美”,略高於則是“崇高”,付出大大高於獲得則成為不折不扣的“悲劇”。因為這其中有許多我們應該盡力避免的無謂和不必要的犧牲,過分弘揚和宣傳這樣的師德會讓老師們對師德望而卻步。只有優美的師德才是陽光的、親切的、有趣而有效的,因而也是充滿快樂的。

對我感受最深的一點是: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師德修養,我要做一個陽光教師,我要以我的快樂去快樂我的學生,我要以我的陽光去陽光我的學生,我要以我的品德去影響學生的品德。

第10篇:教育類書籍的讀後感

這篇教育類書籍的讀後感範文為本站註冊會員推薦,歡迎你來一起分享原創精品文檔。

從《卡爾·威特的教育》這本書中,我聆聽到了一位慈父娓娓道來的育兒故事,找到了一個非常成功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卡爾·威特的父親有一個基本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孩子的教育應該從學前抓起。

這位父親採取的教育方法其實也很簡單,所有的父母都能夠完全做到。作為德國鄉村的一位普通牧師,老威特一生都過着極為簡樸的生活。但是,這位鄉村牧師卻與別人有着不一樣的思維方式。看到周圍的許多人都在虛耗自己的生命,看到周圍的男男女女都沉溺在酒色之中,他既感到悲哀也感到驚訝。他想,“這些人都沒有運用上帝賦予給他們的智慧。如果他們有着智慧的頭腦,他們的生活就會是另外一種景象。問題的根源在於,他們都沒有受過很好的教育。從小時侯起,就沒有人教他們如何去思考,他們也就沒有明確的生活目標。對此,學校是應該受到責備的,但是更應該受到責備的是他們的父母親。假如他們的父母親很早就把真善美的東西教給他們,從小就培養他們對於知識的熱愛,他們今天就不至於過着這樣可憐的生活。”正是抱着這樣的家庭教育思想,老威特在兒子卡爾出生的時候就制定了一個早期家庭教育計劃。老威特有一個基本的教育主張:孩子從小就是一個會思考的動物。對於他所看到的、聽到的和接觸到的東西,他都要做出自己的判斷和評價。如果孩子從小不能形成正確的判斷,因而養成一些不良的愛好和習慣,成年後就很難改掉了。老威特的目標是在孩子還處於可塑階段的時候,去引導和開發孩子的理智思維——“讓孩子從小會正確思考”。

當兒子還在啞啞學語的時候,老威特就開始教他辨認身體器官和家中的各種用具並説出他們的名稱。隨着兒子逐漸長大,他可以磕磕絆絆地上下樓梯和走路之後,老威特就讓他走出家門,讓他能夠接觸到更多的新奇事物。

老威特總是鼓勵兒子不斷地提出問題。在回答兒子問題的時候,他又儘可能用一種討論的方式解釋清楚問題的來龍去脈。對於兒子提出的所有問題,他從來不會敷衍了事。他注意從小培養兒子對所有事物的分析鑑別能力。在平常同兒子的散步和談話中,老威特從來不像許多父母那樣,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口氣對兒子説話,也不會對兒子信口瞎扯。

語言是我們思想的工具。老威特提出,要儘早地教會孩子使用母語,能夠正確地發音和流利地表達。所有與孩子説話的大人,無論是父母還是家裏的親戚朋友,都應該注意自己的發音和用語,以便給孩子一個很好的示範作用。在這樣一種家庭教育的薰陶下,與同年齡的孩子相比較,卡爾不僅表現出一種超凡的理解力,而且還表現出一種少有的知識興趣。卡爾給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具有非常嚴密的邏輯思維習慣。他對許多事物都有着精確的理解和完整的把握,在使用語言方面也達到了十分熟練的程度。

卡爾的早期教育當然沒有僅僅侷限在語言和文學方面。為了使卡爾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老威特也非常注意培養兒子在藝術和科學方面的愛好。儘管他自己不是藝術家也不是科學家,但是他總是想法激起兒子對於與藝術和科學的熱情。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他經常帶着兒子游覽許多地方,去參觀各地的藝術畫廊、自然歷史博物館、動物園、植物園等。通過這種體驗方式,老威特讓兒子從中學到了活生生的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等知識。他讓兒子學會如何去發現各種事物之間的關聯性,如何去找到各種事物的最基本的原則,如何去認清各種事物的真相。

除了這些外出的參觀活動外,老威特還利用身邊的一些生活常識,對兒子進行系統的科學教育。他特別注意調動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養成一種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習慣。同時他也設計出一些小小的遊戲,讓孩子可以從中瞭解和熟悉不同學科的知識。當然,他十分清楚自己所追求的教育目的是什麼,他説“如果一開始我就告訴孩子去學習地理和物理等學科,孩子就會產生反感的心理。我儘量避免使用這一類的學科名詞,是為了不要嚇唬住孩子,也是為了增進他的自信心。”

正因為有了老威特對兒子的早期教育,卡爾在九歲的時候就已經掌握了許多知識。由於他的智力水平已經遠遠超出同齡的孩子,在還沒有滿14週歲就已經獲得了哲學博士稱號。16歲他就獲得了法學博士學位,同時被柏林大學聘為大學教員。

然而,我們傳統的教育理論是把孩子的正式教育推遲到“上學的年齡”。等到孩子上學之後,我們又急於把許多的東西灌輸給孩子,於是,過多的學習不僅剝奪了孩子快樂的童年,而且還給孩子造成了身心上的傷害。

在傳統的教育學觀念中,孩子智力的早期開發被忽略。由於不重視學前的家庭教育,使得孩子上學之後不堪重負。最新的科學研究證明了這樣一種全新的教育觀念,即孩子早期的學前教育將決定他今後一生的道路,因為孩子早期得到的印象是最持久的。如果家長忽視了孩子早期智力的培養和開發,將會給自己的孩子造成一生的智力缺陷。科學的教育觀念應該是,孩子的家庭教育開始得愈早,孩子的身心方面今後就發展得愈好。

美國著名的醫學心理專家史迪思博士提出,孩子的早期教育最好從兩歲或三歲開始。“兩歲或三歲是孩子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父母應該抓住這個關鍵的時期進行孩子的智力教育開發。如果耽誤了幼兒的早期教育,將是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父母應該做的是儘早喚醒孩子的知識興趣,因為這種興趣將會伴隨孩子的一生。讓孩子在知識的遊戲中獲取健康成長的養分,而不是讓孩子在那些毫無意義的遊戲中浪費時間。”

我們總是強調不要過早地對孩子的心靈施加壓力,不要過早地限制孩子智力的發育。其實這是一種極大的誤解。孩子需要父母的正確引導需要儘早的智力開發。只要我們從兩歲或三歲開始就注意培養孩子的知識興趣,讓他們的大腦得到不斷的鍛鍊,就像他們的其他身體器官在平時得到鍛鍊一樣,他們就會從早期的知識活動中得到一種快樂。當身心都得到了同步的發展之後,這樣的孩子往往會表現得非常快樂和健康。事實上,卡爾·威特的父親早就在推行這樣的科學新發現了。在傳統教育學理論統治着整個學校教育活動的時候,這位謙恭的德國鄉村牧師就對自己的兒子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早期教育。在我們今天逐漸認識到家庭教育必須先於學校教育,而且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的前提下,老威特的教育實驗自然就引起了世人的關注。這本書為所有的父母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家庭早期教育的範本。

當然,我們不能放棄工作,把時間全部花在孩子的早期家庭教育方面。不過我們做父母的只要讓家庭生活愉快和睦,注意引導孩子的興趣和行為,就可以使孩子在智力上和道德上健康成長。做父母的只需牢記老威特所説過的一句話:“儘早教育你的孩子,但是需要你去身體力行。”

本站的小編希望你能喜歡以上10篇教育類書籍的讀後感範文,你還可以點擊這裏查找更多教育類書籍的讀後感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