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思想與性情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63W

第一篇:思想與性情讀後感

思想與性情讀後感

思想與性情讀後感

閒時閲讀陸永建的新着《思想與性情》,早就知道他是個文章高手、攝影奇才。看了第三輯《硯邊閒談》14篇藝術評論後,讓我感到意外和驚喜,沒想到他還精通書畫藝術,真是個遺世大才。想來慚愧,我爺爺是鄉下秀才,一手好字,我父親也跟着學了點兒,家鄉每逢喜慶喪事,都請他們揮毫弄墨,可我愣着就是沒學會,可能是興趣不到位的原因。

最喜歡的還是第一輯《永恆的飛翔》,該輯文美境美,思想之深,性情之實,入世出世演繹感悟,為我不及,真應讀而拜之。因為也有個嚴厲的爺爺薰陶了我的詩詞格律,因此喜歡《我的爺爺》;后街是個社會,於童年卻真是個娛樂好場所;成由勤儉敗由奢,如今撿起來説了,《走進承德避暑山莊》兩年多前就講到了教訓;晚上睡時,《感覺是否可靠》讓我頗感驚悚;可惜啊,金駿眉因為北京法院的判決被褫奪了地標,兄弟鬩於牆兩敗俱傷;到了浦城縣城入口看見了匡山四賢雕塑,才知道《苦齋記》的出處……浦城真是個文化富礦啊!

《行走與思考》是第二輯,可以説是個感悟小集,只麟片爪,短小精悍,前14篇講現象,中間7篇講辯證,後8篇講景緻,之前我不太明白的是最後一篇《思想》,好象文序結構上很突然,現在想來是不是對前29篇的總結與思考?很喜歡《孤獨》,可能我終其一生,都是孤獨的行走者。我在西藏工作的很長一段時間,心靈的孤獨是無以言表的,我想永建兄能理解。“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孤獨,它使我們冷靜、清醒地思考我們在人生之中所遇到的問題”,謝謝永建兄,這篇美文説出了我很多心聲。

其實,在閲讀《思想與性情》之前,我承認對永建兄的瞭解和理解還不夠深入。多年的人生經歷,總結對人事的感悟,明白這個世界充滿了辯證,所以這本書很有教益。永建兄思想深邃不復雜,性情樸實且善美,斯世稱為兄當以同懷視之。

第二篇:《歲月與性情》讀後感

姓名:謝慧中

單位:順德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職務:質量控制管理科副主任

地址:順德區大良街道新基三路43號

郵編:528300

電話:0757-22268770

《歲月與性情》讀後感

《歲月與性情》,是周國平的一部心靈自傳。這是一部令人感同身受的成長史,一部滌盪生命的心靈之旅。這本書透過平常的語言與流暢的文字,詮釋了周國平敏感與淡泊、性情與超脱的真情流露,銘刻了其獨特的生活態度與精神追求。這其中有生活的掙扎,有靈魂的呼喊,還有冷峻的反思。有人説:歲月與性情即歲月磨練性情,歲月抹去浮華,歲月沉澱本真。我想這就是對這本書精華的提取。

《歲月與性情》留給我最深刻的就是“真性情”這三個字。在當今這個名與利的現實世界,“我從來不把成功看做人生的主要目標,覺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沒有虛度人生”成為了人們心底最原始的追求與最深刻的吶喊。還在讀書時,我就對“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這句話懷有深深的敬意與嚮往,一直在想

自己什麼時候才能修煉到如此境界。尤其在這個浮躁的空氣中,人們望“房”興歎,為升職絞盡腦汁,為搶奪利益爾虞我詐,為吸引眼球不擇手段。人們面對的並不是真實的自己,而是自己扮演的角色。淡泊名利似乎成為人們疲憊之後躲在角落的片刻反思,頭破血流之後仰天長歎的短暫寧靜,沉重的現實壓迫下的無奈奢望,甚至淪為人們美化自身形象的響亮口號。我不禁思考:這是社會轉型期的必經階段,還是人們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迷失。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所為就必有所不為。而人與人之間的巨大區別就在於所為所不為的不同取向。”人各有所求,地位也好,財產也好,藝術逍遙也罷,都有它存在的因由。物質追求滿足人的生存,而精神追求教會人如何生活。生活本身高於學問,人活着最重要的事不是做學問,而是熱情地生活,真誠地思考,以尋求內心的充實。這是郭世英的生活態度對周國平的啟發,也是對我們的告誡。

經常聽到有些人感歎前途渺茫,內心惶恐,精神空虛,追根究底不是因為追求的東西得不到,而是心底的追求並不明確,物質的追求無可厚非,但是為了自己活得更有價值,人應該有一些精神追求。叔本華曾經説過:一個人惟有當他拋棄一切虛偽自負並且求之於非矯飾的赤裸裸的存在時,才可以達到心靈的寧靜,而這種心靈的寧靜正是人類幸福的根基。其實,對於每個人而言,每一件事情的發生都會對內心

產生強烈的衝擊,旁人看來雞毛蒜皮,不值一提,在其本人觀之卻驚濤駭浪。然而無論在怎樣的處境中,周國平都安靜地守着自己的內心家園。

郭世英將作者引到了文學寶庫的大門之中,由此奠定了作者深邃的思想水平,建立了心中祕密的精神家園。“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顔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讀書是自我精神的重建,讀書中生出的快意,使得生命感領着本真的歡喜與虔誠、透悟與識見,如此方能在溪清如許中覓到源頭活水。工作繁忙之餘,觥籌交錯之間,運籌帷幄之中,把一本好書置於枕邊,書桌前,尋找那份久違的酣暢與沉靜。

之所以説《歲月與性情》是本好書,不僅僅是其令人心醉的娓娓道來,更是其無時無刻不在流露出的強大的精神力量。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讀完這本書,在自省的過程中明白原來自己曾經所經歷的一切困難、委屈都是一種歲月的磨練。我感謝生活帶給我的波折,感謝命運的衝擊,以平靜的心態迎接未來,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工作。就像周國平先生,在經歷了一系列磨難之後,仍能從他的字裏行間感受到他的滿足與幸福。合上書本,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是幸福的。

第三篇:讀歲月與性情有感

讀《歲月與性情》有感

作者就是一個真性情的作者,他沒有把我們當做讀者,而是一個上帝!這表現在他的誠實與勇敢。一個人真的只有在面對上帝和自我時才能和盤托出。看了後我也有想留住童年的慾望,我能留的方法只有用一張大白紙,用拙筆寫下那些童年的快樂與悲傷,那些童年的天真與幼稚!

我很喜歡他的“我最渴求的是書和人,我對人生的要求也只剩下了這兩樣,只要有充足的書籍和才智相當的同伴,我可以在任何地方生活。”我雖然上大學才愛上書籍,但一旦愛上就不忍割捨。雖然看的都是一些閒書,但自覺有意義,並且學到了很多老師沒有傳授的東西。我也堅持每個月買書有大半年了吧,收穫挺不小的。 看過餘秋雨的《借我一生》再看周國平的《歲月與性情》,我更喜歡後者,原因除了自己感受到的作者寫作過程中的誠實之外,還有緣於作者內心的那種很澄清很純淨的那種真誠,沒有功利,他在寫作的過程中始終有一種自信與從容,與自己的心靈對話、與自己心目中的上帝對話,只是闡述事實,沒有給人一種想向誰申辯什麼,或者想把自己搞得很完美偉大的那種迫切述説辯解的心情。就如周國平自己所説的“我的目的是給我自己以及我心目中的上帝一個坦誠的交代,我相信,惟其如此,我寫下的東西才會對世人也有一些價值,人們無論褒我還是貶我,都有了一份值得認真對待的參考。”確實如此,就我自己而言。看他的文章,宣泄自己的情緒,尋求一種共同的認知,最後感受心靈的安寧與平靜。

周國平在《歲月與性情》中寫了與自己三段婚姻相聯繫的三位女性,寫的篇幅並不多,不過對這三個女人都是滿懷感情,我感覺他內心中是想維護她們每一位。就如同他自己寫到的“有一點是我要請求原諒的,人生中最難忘的經歷實際上都是由與某些特殊他人的關係組成的,有若干人——包括男人和女人——在我的生活中曾經起過重要的作用,如果不寫他們,我就無法敍述自己的經歷。譬如説,在敍述我的情感經歷時,我就不可能避而不寫與我有過親密關係的女人。如果她們因此感到不快,我只能向她們致歉。不過,讀者將會看到,當我回顧我的生命歷程時,如果説我的心中充滿感激之情,我首先感激的正是曾經或正在陪伴

我的女人。”我很想知道的是那個“敏子”現在怎樣了?在我看來那是可愛的一位,很真、很善、很有代表性,我是説能夠代表一類真實存在、為數不少的女人。感情的事不可勉強,周並不愛她,不過最後周説她的行為贏得了他永遠的尊敬,是啊,敏子有什麼令周不尊敬的地方麼?沒有!她愛周,她的心想與她的行為是一致的,直到最後她本意裏應當是不想傷害誰(其實她自己已經受到了傷害),始終保持自己的尊嚴。

其實毫無疑問周國平是名人,一個有才華的人。他的作品影響了一批人,不過我從沒感覺到他高高在上,或者威嚴得不可親近,或者看了他的自我塑造的“偉大形象”就感覺自己的卑微與渺小。看他寫的東西總是能尋找到自己的影子,比如他文中寫的到“年輕時我是一個十分怕羞的人,每次要去見一個生人甚至並非太生的人時,我會在那個人的門外徘徊許久,好不容易鼓起勇氣敲門,如果那個人不在家,我反倒鬆了一口氣。現在見過了一點世面,臉皮厚了一些,但基本的性格是難改的,見生人仍使我感到不自在。”這彷彿説在説我自己。還有一些段落看後想叫好的,比如“我的發現是,極其自信者多半淺薄。對於那些在言行中表現出大使命感的人,我懷有本能的反感,一律敬而遠之。據我分析,他們基本上屬於兩類人,一是尚未得逞的精神暴君,另一是有強烈角色感的社會戲子。和他們打交道,只會使我感到疲勞和無聊。在我看來,真正的使命感無非是對自己選定並且正在從事的工作的一種熱愛罷了。遇見這樣的人,我的血緣本能就會把他們認做我的親兄弟。”

我羨慕甚至可以説是妒忌周國平的記憶力,能夠對自己從小到大的點滴事情,當然也都是深刻在作者腦海的東西,時隔多年依然歷歷在目。那是一份怎樣的感受和財富啊!那些兒時的記憶,那些讀書的日子,那些流年往事,能在甚至半個多世紀過去之後,還能清晰的浮現在自己腦海並與所有喜歡自己的讀者一起分享,這是一種怎樣的幸福啊!周國平在那裏娓娓道來,讓我們感覺象在聽父輩祖輩講舊時的故事,就像在翻閲一張張老照片,耳順之年的滄桑老人,帶着讀者一起穿越時空,回到舊上海,回到老北大,我們經過了南湖灣農場,看到了廣西資源縣的越城嶺又到了老北京。每一段時間每一個地方每一段性情,都讓人感覺那麼真實,彷彿觸手可及。

每一段記憶都是有載體的。照片,日記,文章,書信或者一件信物,這些都是將記憶穿起來的絲線,周國平靜靜的做着針線活,為讀者和自己編制了這件漂亮的外衣。而這些載體,就像人生走過的每一個腳印。有了這些“腳印”,我們回顧走過的路,才能清楚的記得每一步是怎麼過來的,才能歷久而不忘。這些,組成了每個人屬於自己的歷史和記憶,成了屬於每個人的一本書。

有時候,我們也想懷懷舊,想遙想一下當年,可是每次嘗試的時候,都會突然覺得自己的記憶就像斷了線的珠子,一下子斷開了然後散開了。這種感覺總是在自己想追憶的時候出現,接着是恐慌的感覺襲來,彷彿自己走過的路沒有腳印,有時候懷疑自己是否得了失憶症。是堅硬的路面留不下腳印,還是走得匆匆,沒有拾起這些片段?

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有點顧影自憐,又有些迷茫無助。在自己主宰的精神世界裏,我們是每一個童話的締造者,是每一首華章的編寫者,我們用我們的生命編寫着屬於自己的書。可是,我們只能自己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裏完成一次次艱難的閲讀,因為我們留下的載體很少。我們能什麼留給後人,就像周國平能夠留下《歲月與性情》?

讀完周國平的這本書,讓我開始懂了,屬於我們的歲月和性情因為我們走得匆忙而丟到了路上。我們暫時遺忘或者記憶出現斷層,是因為我們還沒有找到這些“腳印”和載體。我們該在生活的路上,更多的去做一些記號,留一些痕跡。時間老人會在某個時間召喚,召喚我們該做一個拾荒的孩子,就像在麥田裏撿起顆顆麥子一樣撿起我們的記憶,直到我們可以做一次豐收後的迴歸旅行。因為,我們不只是看客。

平淡或者説平實應該是周國平的作品或者説為人的特色,正如他之前的散文集《安靜》的名字,一個安靜的老人。從《守望的距離》到《妞妞》、《各自的朝聖路》等等作品,一以貫之着他的風格。周國平用撥開歲月風塵的雙眼和平靜的筆觸,安靜的平淡的給我們描述:生活,需要我們留下更多的腳印。

一生好景君需記,最是匆匆行路時。

第四篇:因為性情

因為性情

作者:賈鵬舉

我崇尚詩意因為我喜歡幽雅,喜歡傲岸,喜歡曠達。我尊崇曹操的霸氣,“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他最喜賢才,禮賢下士;因為要成就霸業,一統天下。我尊崇蘇軾的灑脱,“一蓑煙雨任平生”,“事如春夢了無痕”;因為人生並非一帆風順,前路未卜又何必憂心忡忡。我尊崇李白的浪漫,“平生不敢高聲語”;他的豪放,他的自信,“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我尊崇屈原的高潔,“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我喜歡,孟子“捨我其誰”的自信;喜歡許衡“梨雖無主,我心有主”的自制;喜歡范仲淹“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的悠遠;喜歡王維“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的自然率真。喜歡莊子“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的逍遙性情。

崇尚聖賢,因為他們大都是性情中人。追求自由是他們的性情。自由就是少受羈絆,展示性格,成為自我。因為性情,“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讓愛情如此悽婉悱惻。因為性情,“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讓傷感如此摧心剖肝。因為性情,“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讓意志如此氣吞山河。因為性情,“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讓豪情如此不必掩飾。因為性情,“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讓死亡不再困擾人心。因為性情,“白髮三千丈,緣愁是個長”可以與“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穿越時空而知己相逢。因為性情,“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可以與“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今年元夜時,花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跨越千載而醇香依舊。

人生開始於“認識自己”,完成於“成為自己”。自由是永恆追求就意味着它時常不易獲得。它是無形的,沒有最終的完成形態。追求自由是為了實現性情,而實現性情就是不斷追求自由的過程本身。過程的集合就是一個最終的結果。魯迅先生盛讚魏晉風度,説它崇尚自由,瑰麗奇魄,“越名教而任自然”,通脱爽朗,令人神往。因為性情高卓,品味獨特,所以俊逸灑脱,高朗疏闊。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何妨高清淡雅,做一個性情中人。

第五篇:竇桂梅的《激情與思想》讀後感

讀竇桂梅的《激情與思想》有感

在寒假期間我讀了特級教師竇桂梅的《激情與思想》使我受益匪淺,她告訴我們:“歲月可以讓我們的容顏變老,但是可以讓我們的激情依舊,我們的生命要為之綻放。”這是她永遠的追求。她還告訴我們,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怎樣去追求,作為一個人應該怎樣去生活。我覺得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竇老師是一個快樂的教師,更是一個創造快樂的人。而這一切,都源於她的激情與思想。

借來的火照不亮你自己的心,惟獨能拯救我們自己的就是我們自己。在書中竇老師告訴我們:“教師成長固然有賴於好的環境,但更重要的要取決於自己的心態和作為。我認為社會是課堂,實踐是礪石,他人是吾師,自身是關鍵,只要務實肯幹、積極進取、開拓創新,就會在現實生存的土壤中找到自己的生長點,並以自己的成長影響周圍。從這個意義上説,誰來給教師良好的成長環境?是我們教師自己,“借來的火照亮不了自己的心。惟獨能拯救我們自己的就是我們自己”是啊,我們常常抱怨環境不夠理想,常常抱怨學生不夠優秀,可是卻很少抱怨自己不夠努力,竇老師她來自農村,可就是靠着她的“韌”勁、“闖”勁和“恆”勁,在短短的幾年內就成為了特級教師。所以,我告誡自己,不管自己所處的環境如何,所帶的學生怎樣,都先要埋下頭來,靜下心來,相信自己,熱愛工作,熱愛學生,任勞任怨,腳踏實地,那就一定能夠做出成績,成長自己。

竇老師還提出了和賈志敏老師一樣的觀念——讀書,讀書是高級的精神美容,是最有效的營養劑,是啊,讀書就像女人護理自己的容顏一樣,它能修繕我們的靈魂,使心靈日益變得健康陽光;讀書能陶冶人的性格;能使人變得能言善變,作為教師相對於學生而言,是知識的播種者、智慧的促生者、心靈的塑造者、道德的引路者。我們不去不斷地學習,那憑藉什麼呢?就憑自己的僅有的知識經驗?那是遠遠不夠的,隨着時間的推移,這水也會慢慢的乾枯,沒有源頭的活水的不斷滋潤,很快就面臨“捉襟見肘”的窘迫,一個善於讀書的教師我覺得應該像一個巨大的“磁場”,走到哪裏,中心隨之轉移到哪裏。所以結合自己現狀我要不斷充電,填補自己腦子的那片空缺。

總之,不管是賈志敏老師也好還是竇桂梅老師也好,從他們身上我感受到了不少,在假期裏他們給了我最大的收穫,他們教給了我如何成為一個快樂的人和感染他人快樂的人。

Tags:讀後感 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