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讀完《第56號教室的奇蹟》感受(精彩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8.2K

讀完《第56號教室的奇蹟》感受(精彩多篇)

《第56號教室的奇蹟》讀後感 篇一

閒暇之餘,我讀完了《第56號教室的奇蹟》這本書。讀了這本書,我發現無論是在哪兒教學,要想做一名好教師,尤其是做一位學生心目中永遠的好老師,是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甚至是自己所有的智慧、才能和精力的。雷夫就是一位這樣的好老師。雷夫·艾斯奎斯老師對孩子的愛,對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是令我深受感動,尤其作為一個老師,受益更大。第56號教室,這間普通的教室,卻又那麼不平凡。走進這間教室的孩子們是幸運的,他們的人生因雷夫的出現而與眾不同。雷夫在有限的空間裏,創造了無限的奇蹟。這本書最吸引我眼球的是“奇蹟”。“這個教室產生了什麼奇蹟?怎麼才會產生奇蹟呢?”我帶着這兩個問題開始了讀書之旅,我發現雷夫老師帶給孩子們太多的驚喜,也讓我看到了太多的不可思議。

我的震憾,首先來自於雷夫老師“幾乎每年48周,每週6天,每天12小時的和學生們湧進教室裏,沉浸在莎士比亞、代數和搖滾的世界裏”。其次,我的震憾還來自於雷夫老師那一次“教室裏的火”——教師上課上得竟然連自己的頭髮着火了都還不知道!竟有如此投入教學的老師!而且學生們“掄起胳膊使勁地打我的頭”時,他卻“覺着當老師棒極了”!而更讓我感到震憾的是,雷夫的學生們竟然都着迷般的每天提前2小時到校,放學後數小時內又仍不願離去。這是一種怎樣的“瘋狂之舉”,又是一種怎樣的教育奇蹟!

作者雷夫·艾斯奎斯老師,從教二十五年來,一直在一所叫霍伯特的國小擔任五年級老師。這所學校位於美國的洛杉磯,高達九成的學生家庭貧困,並且大部分來自非英語系的移民家庭。可是,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雷夫老師班裏國小生的成績高居全美標準化測試前5%,而且孩子們謙虛有禮誠實善良。長大後,他們紛紛進入哈弗、普林斯頓等名校就讀取得不凡的成就。作者的着眼點不在成功,而在過程上。他心態平和而自信地寫了許多發生在第56號教室中他和他的學生們零碎的事兒。這些小事兒,在許多教室裏都會發生,情形似乎大同小異,但是第56號教室卻讓這些小事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和意義。

這本書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雷夫先生為了讓孩子們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所付出了努力與艱辛讓我真正體會到了成功無捷徑的真諦。雷夫先生每天為了自己的學生早上三點多從家裏出發,倒好幾次車在早上六點多趕到教室,晚上六點離校。節假日還帶着學生到學校去上課,這些都是免費的。他那所謂的“魔鬼式訓練”、學習“8法則”——解釋、示範、模仿、重複、重複、重複、重複、再重複,都是建立在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出於對學生的那份愛的基礎之上的。愛好孩子是很容易的,但要愛那些調皮的孩子,就真的需要我們老師的愛心了。對於班上的任何一個學生,對他們的態度,雷夫先生都是不放棄,不拋棄。

在雷夫的用心、努力下,雷夫和他的學生受到了外界的高度讚揚。在我認為,雷夫心中最驕傲的應該是n年後他的學生還會回到56號教室去看望他、幫助他和他的學生們,這是多麼令人高興的事情啊!然而雷夫卻説最驕傲的是學生們“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於是我豁然了!忘也好,記也罷,只要真心付出了,付出得有意義,何必計較、在意那麼多呢?

很感謝學校為我們推薦的這本書《第56號教室的奇蹟》,因為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案例,還給我帶來了一個教育家典範、引起了我很多的思考和啟迪。感謝雷夫,因為他提醒了我,多一個角度去認識這個世界,還因為他用他的實際行動證明了教育的關鍵還在於不斷地實踐、反思、實踐,因為“要達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犧牲的,需要從錯誤中汲取教訓的同時付出巨大的努力。”

在美國的眾多名師中,很難有人如雷夫·艾斯奎斯一般給人以震撼與驚歎——他在同一所學校的同一間教室,年復一年地教同一個年齡段的學生長達20多年,獲得的榮譽不計其數,給他提供捐助的人也不計其數。他的事蹟轟動整個美國,而且還被拍成紀錄片,他的著作《第56號教室的奇蹟》成為美國最熱門的教育暢銷書之一,但他仍然堅守在他的56號教室,證明着一個人能夠在最小的空間裏創造出最大的奇蹟。一些孩子,他們有幸從這間教室走過,他們的人生,因此改變了走向,改變了高度……

成功無捷徑第56號教室的奇蹟讀後感 篇二

在教學崗位上“摸爬滾打”多年,以為自己對自己的工作已經“閲盡千帆”。當翻開《成功無捷徑》這本書的時候,作者雷夫老師用他的教學經歷,給我上了深刻的一課,讓我對自己的工作有了很多新的觀察視角和新的思考,受益匪淺。

雷夫通過對自己教學之路的總結,用自己的蜕變歷程告訴我們——成功無捷徑,必須面對挑戰,不言放棄,才能淬鍊出卓越的教學。書中涉及到雷夫老師成長道路上的多個方面的內容,由於國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使得美國的教育和我們的教育有不同之處,也有相似之處。

首先,對教師使命的思考。教學的最初,我也曾為自己受學生歡迎而感到沾沾自喜,好像這是一個很值得引以為傲的事情。我們信奉“親其師信其道”,這是有道理的。事實上,教學過程中,確實感受到,有的班級課堂孩子和老師的思維在一個頻道上,課堂效果很好,成績也不錯,往往在這樣的班級上完課,會有一個“當老師真幸福”的感覺。然而雷夫老師提出:教師的使命為何?學生踏進你的教室,可以學到什麼?可以帶走什麼?如果把精力放在討好學生上,是緣木求魚而已。最終,真正的教學要回歸對孩子的教育,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有益於我們的教學,不能把良好的師生關係作為教學的目標。雷夫老師提出的問題,作為一個道德與法治老師,我想孩子學到的不僅僅是心理知識,道德規範,法律國情,更應該通過潛移默化的課堂來培養他們的良好的品質和深厚的家國情懷。曾經有個班級,在學習完民族精神的那一課後,全班同學一起起立,主動要求共唱國歌。孩子們的歌聲告訴我,他們學到的不僅僅是民族精神的內涵……應該成為怎樣的老師?我想,要儘可能的帶給孩子成長所需的精神養料,幫助他們更好的成長,更好的適應社會生活。

其次,堅持自己的教學方式。雷夫老師説,閲讀是學生最重要的課程。的確如此。對於每個人來講,閲讀都是一件讓人心情愉悦的事情。為了讓學生熱愛閲讀,雷夫老師想盡一切辦法,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閲讀環境。在我的工作中,課堂上也常常引導孩子們進行閲讀,但是不可能用課堂時間進行,只能在涉及到一些相關內容的時候推薦一些書籍給他們,學習文化的時候推薦《紅樓夢》給他們讀,學習改革開放的時候推薦《平凡的世界》等等。雷夫老師經常進行户外教學,帶着孩子們去看電影,參觀,遠足等。在這些户外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還組織有特長的孩子進行音樂劇表演,這些活動,對學生的成長都是特別有益的。在我的教學活動中,很少能給學生户外活動的機會,由於種種原因,學生不得不長時間的待在校園裏。至於閲讀和音樂活動,孩子們參加學校組織的課本劇和各種晚會,他們有機會一展自己的風采。

再次,雷夫老師談到了一個現實的問題,就是教育中的挫折。是的,教育的挫折無處不在。這些挫折,有的是教師自身的教學方式造成的,有的是外在客觀條件所限造成的,也有的是學生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不可否認,作為教師,你自己做的再好,也會有失敗的案例。生活中,教師付出真心和努力,方式不對的話,未必一定得到學生的感恩。與學生相處過程中,要尊重他們,保護他們的隱私,才能得到他們的信任。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是起引導作用,絕不是主導作用。如果強力推銷老師的價值觀給孩子,恐怕會適得其反。作為教師,衡量學生是否優秀的標準是多角度的,決不能用是否“聽話”來衡量,正如雷夫所説“孩子不一定要當老師的應聲蟲”,就算和老師的想法南轅北轍,同樣可以當一個好學生。在我們國家當前的教育環境下,“不以成敗論英雄”還是有點難的,因為會考成績還是很重要的一個衡量標準,是每個孩子必須要過的一道坎。但是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單純以成績衡量孩子是錯誤的。每個孩子心底裏都有向上的渴望,坑底躺平的孩子就是心理學上所説的“習得性無助”所造成的。看到孩子向上的心,就能看見教育的希望。儘管,現在衡量教師的一個重要標準也是教學成績,但是我們不能為了追求教學成績而忽視學生的其他方面的發展和健全人格的培養。衡量一個教師是否合格,是看教學成績?還是看講課比賽?還是看課堂氣氛?還是學生和家長的評價?還是領導和同事的評價?可能都有。在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課堂上有良好的互動,師生能夠融洽交流,完成教學任務,最終學生考試成績也比較理想,我想,做到這些也算是一個合格的教師了。

踏上教學之路的最初,總是認為,師道尊嚴,不能讓學生看見自己的任何缺點,不能表現出一點錯誤,否則就會讓學生看不起老師,損害自己的為人師表的形象。後來隨着自己的不斷學習和成長,慢慢明白,勇於面對自己的不足,坦露自己的缺點,不故作姿態,學生反而喜歡這樣真實的老師。人無完人,工作中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不斷完善自己,改正教學中的一些缺點。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是在“拯救”學生,而是給學生提供“自救”的機會,老師不能包辦一切,解決一切問題。“教育不是萬能的”,有時候剛剛講完“防微杜漸”避免不良行為,就有學生抽煙被老師發現,作為道法老師感覺“啪啪打臉”。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挫折,真是處處都有,也時時提醒我,需要不斷學習不斷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

最後,工作和生活要平衡。在很多優秀老師事蹟中,我們常常看到他們為了工作不惜犧牲自己的個人利益,根本顧不上父母妻兒,雷夫老師也是如此,甚至累到大口吐血。作為一個普通人,首先要照顧好自己,然後才能做更多的事。放下工作,做自己喜歡的事,相當於給自己充電,然後才能更好完成自己的工作。處理好工作和生活的關係,才能有好的生活質量。

通過對這本書的閲讀,深刻感受到了“成功無捷徑”,唯有不斷學習才能走向成功。作為一個平凡的老師,一路走來,看見繁花似錦,看見碩果累累,偶有失落迷惘,還是心懷夢想,微笑向前。沒有成功的捷徑,也不必去尋什麼捷徑,踏踏實實走自己選擇的路吧!

成功無捷徑第56號教室的奇蹟讀後感 篇三

非常感謝名師工作室老師的推薦,讓我有幸讀到雷夫老師的《成功無捷徑:第56號教室的奇蹟》這本好書,這本書沒有過多華麗的詞藻,作者用樸實的語言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個精彩的真實教育案例,我驚歎於雷夫老師樂觀的精神、執着的信念和高超的教育智慧,對照之下能發現我在日常教育教學中的諸多不足。

我在上大學的時候,對教育滿懷熱忱與憧憬,我渴望教書育人,我期望能通過我的言傳身教,啟發、影響和改變我的學生們,於是我選擇了道德與法治學科,這一德育屬性最為明顯的學科。可是當我真正踏上三尺講台,真正成為一名人民教師、中學班主任,漸漸地,我發現,理想和現實總是有差距的。面臨會考的壓力,我也變得急功近利,慢慢放棄了最開始的教育理想,不再着眼於學生的長遠發展,而是為了短淺的教學目標即提高成績而努力。

這本書中的第二章“道德發展六階段”理論讓我深受啟發:第一階段,我不想惹麻煩——靠懲罰起作用;第二階段,我想要獎賞——靠賄賂起作用;第三階段,我想取悦於某人——靠魅力起作用;第四階段,我要遵守規則——靠自律起作用;第五階段,我能體貼人——靠仁愛之心起作用;第六階段,我有自己的行為準則並奉行不悖——靠人格修養的最高境界起作用。雷夫老師深信:着力孩子的品格培養,激發孩子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

看完這六階段,我發現我正處於最低級的第一階段,即靠懲罰起作用。我本人性格是比較隨和的,但在自己班裏卻非常“兇”,尤其是剛開學的時候,我急於給學生“立規矩”,於是特別嚴厲,只要我在的時候班裏紀律就很好,而別的老師卻經常管不住他們。開始的時候,我還為此竊喜。這麼做確實有效,可是孩子們除了害怕我的憤怒和權力之外,什麼也沒有學到。不僅如此,我和學生們的距離也越來越遠。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學校的教學任務非常繁重,我不可能一直在班裏。當我不在班的時候,整個班級就會亂哄哄,而且孩子們的“聽話”只是為了不受懲罰,班裏的花盆倒了他們不會關心,也不愛護掃把、班牌等一切公物,沒有責任心,沒有集體意識,當老師問責的時候,他們只會想着推卸責任以逃避懲罰。

文中有一句話:我們要孩子有良好行為表現的最終目的,是讓他們相信這麼做是對的,不是因為害怕懲罰才去做。”我們不能將懲罰當做教育的捷徑,否則孩子們永遠無法做到儒家所提倡的“慎獨”,我們應當以信任代替恐懼,對於孩子的教育要遵循學生成長髮展的規律,不急不躁,循序漸進。其實我們有的時候也會犯同樣的“錯誤”,我們也在為了某些規則去做一些事情,但並沒有真的認為做這些事對我們有好處。我們也要努力改變這樣的狀態,不因“遵守規則”而遵守規則,比如之前我也把學校安排的讀書活動單純當做一項任務,而當我真正意識到閲讀的好處,自己沉下心來認真閲讀時真的獲益良多,也真正地體會到“磨刀不誤砍柴工”的真諦。

透過這本書,我深刻地認識到“成功無捷徑”五個字,不僅對學生而言,學習的成功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潛心在閲讀和寫作上,對於老師而言,教育也是沒有捷徑的,不能為了短淺的教育目標而採取簡單粗暴的方式。我知道雷夫老師的教育高度我現在無法企及,但我憧憬着有一天,我能真正的做到以人為本,着眼於學生成長髮展的長遠目標,幫助學生找到自我,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

《第56號教室的奇蹟》讀後感500字以上 篇四

我讀了《第五十六號教室的奇蹟》,使我感受頗深,令我好奇和驚訝的是雷夫。艾斯奎斯在自序中寫着:“像所有真正的老師一樣,我經常失敗。我睡眠不足。我在凌晨時分躺在牀上睡不着,為着一個我無力教育的孩子而感到極度痛苦。當一個老師,真的會很痛苦。”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就感覺雷夫老師很有個性,儘管他已經是個非常優秀的教師了,身上已經被照上了許多美麗的光環,但他依然能把自己心底裏的話真實地表達出來,我一下就對這些產生好奇。我的內心就產生了很想要去閲讀它的心理需求, 是因為我從這本來自大洋彼岸的、以前從未知曉的教師的書中,竟然讀到那麼多熟悉的東西。

教室與教室原來可以如此不同! 一間教室能給孩子們帶來什麼,取決於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處流動着什麼。相同面積的教室,有的顯得很小,讓人感到侷促和狹隘;有的顯得很大,讓人覺得有無限伸展的可能。是什麼東西在決定教室的尺度——教師,尤其是國小教師。他的面貌,決定了教室的內容;他的氣度,決定了教室的容量。

看一下這位20多年如一日,堅守在第56號教室的雷夫·艾斯奎斯老師,他是個在教育中總能準確找到目標,從不偏離跑道的人。他對教育和學生有信徒般的堅持、父親般的親切,還有哲人的敏鋭、專家的自信、戰士的勇敢——他擁有智慧,擁有力量,所以他創造出奇蹟。他的第56號教室變得無比開闊,變成一個任由孩子們自由舒展,健康成長的樂園。

《第56號教室的奇蹟》讀後感600字以上 篇五

看到《第56號教室的奇蹟》這個題目,感覺有點新奇,對於教師來説教室是最熟悉不過的,《第56號教室的奇蹟》,為什麼是56號 奇蹟是什麼呢? 帶着這些疑問我開始認真地研讀起來,然後也慢慢地走進了這間教室……

一間教室的容量可以很大很大,他可以帶給孩子無限多的東西。是一位特殊的也很成功的外國老師説的,從他的身上我懂得了教室和教室是不一樣的。

一間教室能給孩子們帶來什麼,取決於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處流動着什麼。相同面積的教室,有的顯得很小,讓人感到侷促和狹隘;有的顯得很大,讓人覺得有無限伸展的可能,而決定教室的尺度是老師,尤其是國小教師。他的面貌,決定了教室的內容;他的氣度決定了教室的容量。

有的人在講台上站了一輩子,甚至取得了很高的學歷,職稱,卻始終是個門外漢。他可能幹的風風火火,卻不過是一個附庸者,所以也是無力者,這些你可以從身邊的那些年年被評為優秀教師,但班裏的學生確實天天叫苦連天,甚至連自己的孩子也成問題的老師身上得到驗證,這樣的人,教室與他們而言只是一個講課的場所,他們天天站在教室裏,卻從來不能影響到教室,40平米的教室永遠只有40平米。

而雷夫老師的教室卻是無比的寬敞,與這位“外老師”比起來,我心理很慚愧,開學僅僅三天,衞生紀律學習已經開始壓上了他們,與“外老師”的學生相比,我的孩子顯得無比的可憐,這是我在操作着,可是我又是被誰操縱着呢 以後要儘量向這位“外老師”學習,讓56號教室的根基延伸到我家,給孩子們一個自由舒張,健康成長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