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全球通史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8.83K

全球通史讀後感【精品多篇】

《全球通史》讀後感1300字 篇一

我還記得,是在我讀大二的時候從華師圖書館借回兩冊書讀的,當時的封面設計跟現在的不一樣。當時讀的心情也跟現在不一樣,大二時,老師説這本書好,列為參考書目,就去讀;工作五年以來,無論是講課還是做題,處處都看到《全球通史》的影子,終於有暑假這樣長而悠閒的時間,於是買了最新版本,細細品讀。讀書的地點在我的老家潮州,由於母親意外骨折,我利用暑假的時間在家照料她。家務是做不完的,每天做一點點,節省下一些時間,除了練習揚琴,繡十字繡,就是看這套《全球通史》。儘管作者和譯者都非常努力,確保語言的流暢;但在愚鈍的我讀來,還是不能受外界半點干擾,才能集中精神把長句讀懂,把邏輯關係理清,所以讀起來非常慢。圈圈點點,停停頓頓,加上以“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為藉口的稍微休息,讀完這套書差不多花了一個半月的時間。效率很低,慚愧!

掩卷而思,《全球通史》給我留下了三點深刻的印象:

一、以全球史觀統領世界史。我們的教科書大多數陳述歷史事實,介紹各方的觀點,是普及性的讀物;而《全球通史》則是史實與理論結合,史實歸順了作者的史觀,是專業性的讀物,同時又不艱深晦澀,稍加理解即可讀懂。我平時上課所講的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還有中國史、英國史、美國史、法國史、德國史、俄國史,可以説是孤立的沒有聯繫的,但在作者筆下,以公元1500年為界統一了起來,就連1500年以前孤立的世界各地,也可以整理出古典文明、中世紀文明這樣的共性,作者的功力着實令人佩服!

二、中國的地位何其小,不應再自高自大。我們教科書上從沒有説,人類可能發源於非洲,再到中東,從而擴散到全世界。兩河流域出現文明是約公元前3500年,埃及約公元前3000年,印度約公元前2500年,中國約公元前1500年。中國在四大文明中是最遲的。作者不承認我們的夏朝,他把商朝作為開端。是的,我們要擺的是證據,拿不出證據是難以令人信服的。就算承認我們是最遲的,也沒有什麼丟臉的。泱泱大國,上下五千年,總是拿一些沒有實際意義的過去的輝煌來炫耀。我一直告訴學生,中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要熱愛我們的國家;殊不知愛國也要理性,敝帚自珍令我們心靈封閉,承認自己落後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要繼續向人家學習,才是理性的愛國。我想起08年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回顧起來,我們除了向世界展示四大發明這一點外,我們還有什麼東西拿得出手。不問歷史問現實,中國社會目前的現狀,依然有許多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現實問題等着我們去解答,整天陶醉於並不悠久的歷史傳統上曾經的小輝煌,又有什麼意義呢?

三、可歎伊斯蘭文明曾經的輝煌!在中世紀,穆斯林文明曾經橫跨歐亞,控制着以中東為中心的大陸,代表着當時最頂尖的水平,印度、波斯、阿拉伯半島、埃及、奧斯曼帝國,地跨三大洲。大學時期,我的室友阿芳對伊斯蘭教突發興趣,她用了一個學期左右的時間,專門研究這一主題,寫出了一篇論文,得到老師的嘉獎。當時的我,很佩服她的鑽研精神,感覺伊斯蘭教就算是三大宗教之一,就算影響挺深遠,畢竟離我們很遙遠。看了《全球通史》之後,我也對伊斯蘭文明心生敬畏和佩服,對文明的尊重,對信仰的理解,對歷史的反思,將指導我們更好地去看待今天所發生的新聞事件,以做出合適的反應。

是的,這個暑假對我來説,是收穫頗豐的,是意義深刻的,也是寧靜深思的。感謝《全球通史》,感謝這難得的精心讀書的機會!

《全球通史》讀後感1100字 篇二

從國小到中學到大學,一直都有歷史課。學過中國古代史、近代史、政治思想史、文化史、法制史,世界史的課程從國小到大學似乎也沒有間斷過。但一直以來都未能形成一個人類歷史的全景圖。中國史裏無世界,世界史裏無中國。不知道秦皇漢武與何人歐洲何人並立於世,不知道中國與世界何時開始的。最近閲讀美國斯塔夫裏阿諾斯所著《全球通史》算是稍稍彌補了以往的疑惑。

隨着歐洲人發現新大陸,世界才開始成為“一個世界”。人類諸種族的混合必然伴隨着動植物的相應混合,“今天,全球範圍內人類之間,動物之間和植物之間的混合仍在繼續”。可以想象,地球上的人種終將混同。不同人種之間的精子與卵子並不拒絕合作,正如酒精與水倒在一起變成你仲有無我中有你的混合物,所差的只是時間問題。

最初國際性的競爭舞台是現在的中東地區,四大文明中的埃及印度巴比倫,興衰輪替是歷史的必然,人無百日旺花無百日紅,還沒有那個王朝能夠維持百年霸權。現在的老大美國1914年也才剛剛有力量趁着歐洲內訌,紮緊自己的籬笆。亡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是他後來居上,其中有沒有規律?

從發現新大陸開始,人類歷史開始進入世界史。最初的引領者是伊比利亞半島的西班牙與葡萄牙。他們通過對美洲大陸的掠奪和通過新航路與東方的貿易中得到大量財富,由於長期的宗教戰爭,國立衰敗。由於大量財富流入,導致國內物價大漲,產品沒有競爭力,所以工業得不到發展。最終被西北歐的荷蘭、英國控制了經濟命脈。並在其國力衰敗之後,取代了其對海上航線的壟斷。

趁着歐洲大陸之間的攻伐不斷,悶聲大發財的英國後來居上。一方面內部工業革命提供了工業基礎,另一方面,海外殖民的競爭中取得較大優勢,成為日不落帝國,也把英語這個島國方言推上世界第一語言的寶座。當時世界發展的發動機無疑是歐洲,歐洲對待世界其他地區的手段是赤裸裸的掠奪。

面對歐洲的霸權,正如作者總結的那樣,有兩種反應:第一種割裂同入侵勢力的一切聯繫,撤回到與世隔絕的境地中,在傳統的信念和習慣中尋找安慰,“回到美好的從前”。第二種力圖採納外國社會的東西,“向西方學習,與西方戰鬥”。恰好是清王朝與日本的寫照。

恰如英國趁着歐洲大陸忙於戰爭,發展壯大。美國趁着英國陷入歐洲大陸的戰火,取得獨立,獲得壯大。美國何以取得世界霸權?不是這隻瞎貓碰到了歐洲內戰的死耗子這麼簡單。美國在歐洲革命的基礎上,建立了全新的政治制度,在新教基礎上形成以個體自由為中心的社會倫理。他脱胎於歐洲,並戰勝了歐洲。

今天的世界,遠未到達大同世界。國家之間的競爭不可避免,中國目前遠難談得上樂觀。是躲在傳統的幻想中尋找安慰,還是“向西方學習,與西方戰鬥”,答案似乎不難理解,實施起來卻不是那麼簡單。

全球通史觀後感 篇三

通過讀全球通史這一本書,讓我對西方文明有了進一步的瞭解並也有了深刻的反思。在16世紀之前東方的文明在全世界一直處於主導的地位,在16世紀之後西方的文明趕超了東方的文明領先於東方的文明。西方的文明開始不斷髮展始於古希臘時期由於當時的古希臘是由許多聯邦組成,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社會,因此在政治、建築、藝術、哲學等方面都有了許多新的表現,人們開始有了自然觀念與證明思想。

之後經歷希波戰爭,古希臘形成了特殊的地理環境,從而使得古希臘的文化、商業、政治發展了起來,社會的發展使人們有時間開始關注自然,關注民主思想,關注自然科學。因此當時產生了一大批自然哲學家,具有代表性的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師徒三人,但他們對自然科學的認知各有己見,這使得西方對自然科學方面的認知遠超於東方,這也是西方文明能超越東方的根本所在,西方人在不斷的追求事物的本源究竟是什麼。泰勒斯認為世界的本源是水,恩培多克勒認為世界的本源是氣,德默克裏特認為世界的本源是原子,可以看出西方在不斷的研究外在的事物外求中包含科學與技術,而東方在當時在研究內在,東方講究修身例如論語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並沒有繼續追求新事物而是事事從自身出發,因此在當時西方的科學文明得以快速發展。

全球通史觀後感 篇四

面對外侮,我們的骨氣

斯塔夫裏阿諾斯所著的《全球通史》雖是長篇鉅製,然主旨只有一個,便是介紹人類各階段文明的興衰之史。但我感到,在外敵入侵時,除了軍隊力量,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人自身的骨氣。

正如福熙元帥在“一戰”結束後説的:“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一戰”結束後,參戰的各國不得不按捺住自己激動的內心,暫作休整。雖然未再發生大型戰爭,但日本侵佔了滿洲,德國吞併了奧地利。這等於把它們置於“二戰”最有利的位置。這是為什麼?就是那些“元首”們膽小怕事,便將一種自相矛盾的政策展現給外人!

“二戰”揭開大幕,敦刻爾克大撤退後,便做出了他那“海獅計劃”,魔爪伸向了英倫三島。日復一日的狂轟濫炸,雖然一開始德軍收到了一些成效,但是所有英國居民,並未有一絲一毫的動搖,也不見有人心惶惶的時候。反而,這段轟炸時期堅定了所有人的信念,人們為皇家空軍的勝利歡呼,士兵們則更勇敢地投入新的戰鬥。終於,第一次沒有達到他的目的。看,這就是骨氣的力量!

回過頭來看我們中國,抗日戰爭期間,自1937年起,至1943年開始反攻,總是不斷地有人投向日本。我們的民族難道真是如此窩囊嗎?不!抗日名將英雄輩出。那麼,為什麼有叛徒?一言以蔽之,怕死!保命要緊。因而,這些人為後人所不齒。

戰爭,如此殘酷。正是因為這殘酷,它培育、磨礪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在這試金石上,人性如此全面的展現出來。

《全球通史》讀後感1300字 篇五

這是一本世界史入門級參考讀物,雖説歐洲部分佔了相當比重,但三位作者用風趣且不失嚴謹的語音,將全世界幾千年的文明發展歷史娓娓道來。作者廣博的知識讓人歎為觀止,從遙遠的刀耕火種到第二次科技革命都有詳盡的介紹。由於涉及到的內容太多,讀的時候並不能完全記住所有的細節,但是從一個更為宏大的角度來看,歷史確實是在不斷循環發展,隨着科技的進步,這種循環不斷變快。

讀完這本書也瞭解之前很多熟悉卻又陌生的城市以及事物的起源,同時作者從一個我並不熟悉的角度來書寫歐洲演變的歷史,那就是宗教。讓我認識到了以及伊斯蘭教對於西方世界格局的影響之重大。全書最後一部分又從整個人類的角度來着筆進行總結,追因人類的現在,暢想人類的未來。

開始想知道中國在西方世界的樣子,看來看去,主角只有一個---歐洲。其餘的諸如亞洲非洲美洲之所以能納入全球範圍,乃是其具有某種價值的需要,而非來自民族的或者文化的貢獻。還好,除了歐洲,還有稍大的篇幅關於我很好奇的穆斯林世界。起初,古代希臘人和羅馬人的世界只是地中海周圍的一圈之地。直到中世紀的世界,也不過是歐洲和其餘一小點地方。

但是歐洲之外,一塊土地就是一個世界,因為它們中的大多數很少知道或根本不知道還有外面的世界。於是,歐洲人目光所及的有限的歷史,無非是率先走向文明瞭的古希臘被後來者蠻族羅馬的征服史,以及隨着穆斯林世界的入侵,地中海世界東西方之勢此消彼長,是漫長的中世紀光明與黑暗互為主題的歷史。

雖然有極小的篇幅關於近東遠東的世界描述,但是文學極寥寥,不知是作者的知識結構所限,還是出於某種傲慢與偏見。十五世紀末,地理的大發現,列強對殖民地的侵略掠奪加劇。別指望作者用“侵略、掠奪”這些字眼,他眼裏,那是一種極高漲的愛國熱情。總之,歐洲資本原始積累如虎添翼。十八世紀下半葉,英國工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於是,資本主義制度首先在西歐確立。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歐洲國家率先進入壟斷階段,這裏也是帝國主義的大本營,當殖民地的爭奪與瓜分白日化,世界大戰成為必然。歐洲成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發源地和主要戰場一而中國的近代史,一面是專制統治下的腐朽與沒落,一面便是遠邦歐洲列強擴張史以及近鄰日俄侵略史的真實寫照。

其實,未必一定要知道別人眼中的中國,我更願意瞭解我所不瞭解的他國,我倒是喜歡了作者本書中的一段話:“對於認真的學生,過去的光輝將照耀前進的道路。”

總之,個人感覺本書的作者在行文當中仍然存在着一種對於西方社會、國家以及宗教的莫名“偏愛”。另外一點就是作為所謂全球通史,對於東方文明介紹不夠詳細客觀,不過終歸是瑕不掩瑜。書中有一段話説:“中世紀出現了一種有趣的現象:貧寒學者在數量上遠遠超過了富有學者,而很多一流的作家、學者或者政治家(包括某些教皇),都是從貧困男孩中脱穎而出,一步步走向事業的巔峯。”歷史再次證實古今中外,知識與智慧是強大的!子日:學而時習之,不亦悦乎。

西方歷史學的嚴謹,中國古代歷史的博大,東西合璧時候所迸發出的才氣。一個暑假,如果能讀下來這本書和呂思勉先生的兩本書,甚至不用記住書裏的內容,只要讀出味道,讀出中國歷史和西方歷史的不同,讀出他們融會貫通以後的有趣,就足夠了。如果真的需要用歷史來指導我們的未來,我希望,這些歷史經過思考。

《全球通史》讀後感1300字 篇六

其實在初高中的歷史習題上已經多次接觸過斯塔夫裏阿諾斯的《全球通史》了,那時候看見過很多能夠引起我共鳴的話。我很欣賞斯塔夫裏阿諾斯的有些觀點,獨特新穎而又犀利準確。於是利用這個暑假在家裏大致閲讀了一下這整本書,但是有些失落的是,是在網絡上閲讀的。我一直覺得,這種厚重的著作應該是捧一本書在手細細閲讀的,這樣才能靜下心來感受書頁之間凝聚的思想,而不該是對着冰冷冷的屏幕和各類透着的浮華和虛假的廣告。

“世界史不僅僅是世界各地區史的總和,若將其分割再分割,就會改變其性質,正如水一旦分解成它的化學成份,便不再成其為水,而成了氫和氧。”這是斯塔夫裏阿諾斯所著的《全球通史》引言中引用傑弗裏?巴勒克拉夫的一句話。這也揭示了這部被譽為“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經典之作”的作品的本質,作者採用全新的史學觀點和方法,將整個世界看做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的統一體,從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國家或某一地區的角度來考察世界各地區人類文明的產生和發展,把視野放在對人類歷史事件和他們之間的相互關聯、相互影響上,反映了局部和整體的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

作品分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後的世界》兩部分,從時間上來講述人類的歷史,而不是像以前的一些世界歷史著作一樣從各個地區講述然後整合,那樣的歷史是分裂的,不能讓人觀其全貌。該書從人類的初步階段--食物的採集者--開始一直論述到二戰後的第二次工業革命。與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相比,人類的歷史顯得如此短暫,但有顯得如此豐富,從公元前一萬年左右人類步入新石器時代至今的一萬兩千年中,人類以其特有的“智慧”成為了地球的主宰;在新石器時代以前的幾百萬年裏,我們的祖先--原始的人類--為了生存與惡劣的大自然進行鬥爭,那時的人類只有原始的慾望,而自從人類步入文明社會以後,人類為生存的鬥爭轉為人類內部之間,人類作為地球的主導者的歷史遂而拉開了序幕。

主導人類歷史的根本是人的“慾望”,而文明的出現助長了這種慾望,慾望推動着人類社會的進步,同時也是人類悲劇的根源;慾望導致了戰爭與征服,這個過程中同時也創造着人類文明,慾望是人的本質特徵,關於慾望的褒貶我們很難判定。人類歷史是一部戰爭史,至今我們無法否認這一點;人類都有和平和幸福的慾望,不幸的是歷史向我們展示的是另一幅畫境--戰爭和痛苦,這或許是人類自身的宿命,一方面滿懷希望、一方面希望又不斷破滅繼而陷入痛苦;然而,就是這種希望和痛苦的交織鑄造了燦爛的的人類文明和不朽的思想光輝,事實就是如此,我們為之驕傲的人類文明是從痛苦和不幸中壓榨出來的。

人類從歷史中一路走來,我們無法預知人類的最終命運,但站在二十一世紀,我們至少可以回瞬我們自己的成長經歷和展望我們自己的未來。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在評價《全球通史》時曾説過:“《全球通史》給了我強烈的現實感:它是可以用來救治我們現在所面臨的由於陶醉於技術進步而產生的深深的精神危機的一種思想武器;它有助於人們理解未來――包含各種可能性和選擇的未來。”

好的歷史著作除了能向人們展示各種歷史事件和人類的歷史文明,更應該讓人們能夠穿透歷史,看向未來,而《全球通史》無疑是這樣一部偉大的著作。

全球通史觀後感 篇七

《全球通史》可謂妙極。真正的是從全球範圍講歷史進程是如何緩慢發展的。在閲讀過程彷彿打通任督二脈,妙不可言。本書有一部分看了之後明白了之前想不明白的事情,有一部分迷迷糊糊,看得雲裏霧裏。

其一是歐洲帝國殖民擴張的歷史進程。就像一個冒險探索遊戲,之前不明白為什麼發現美洲新大陸是一件如此重要的事情,以及殖民擴張為何會導致英國等國家迅速富強起來。本書講得很透徹,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非洲大陸、美洲大陸富含資源,比如黃金。獲得其他大陸的資源簡直就像開了掛一樣,源源不斷的黃金流入。除此之外,還有通過貿易、原材料的加工生產和銷售等,獲利豈止百倍呢?所以殖民國家迅速富強起來,順帶拉動科技進步、工業革命也不足為奇。其二,一戰、二戰、冷戰至今的歷史事件講得飛快,看得雲裏霧裏。一個是因為篇幅有限,在短小的篇幅中講清楚這麼多年全球發生的大事,自然簡略。同樣的理由也能用之於上文,因為整個行文結構和行文風格是一致的。

但是前半部分所獲頗多,後半部分則不是很懂,是信息量造成的。歷史的前面部分,時間跨度上,事件稀少;歷史進程的後半部分,時間跨度上,事件密集。所以要理解後一半部分就更難些。★★本書結構很清晰,每編每章都分了小節。而每一事件的發生又都整整齊齊地列了原因。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的原因,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等。使得本書看起來很清楚。的確很適合做教科書。綜上,本書名副其實,而且寫得很流暢,一點兒也不晦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