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做有故事的教育》心得體會3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12W

《做有故事的教育》心得體會1

《做有故事的教育》心得體會3篇

窗外淅淅瀝瀝下着小雨,輕柔,細膩,像極了春天的雨。夏夜,如此清涼,實屬難得,讓人不忍睡去。輕輕合上書本,捧於手心,再呆呆、細細地端詳一番,心中升騰出一股温暖。

《做有故事的教育》是王維審老師“覺者為師”系列圖書中的第四本,主要記錄了王老師用故事“經營”教育、“改造”教育的實踐以及從“教育敍事”到“敍事教育”的探索,直至提出“敍事教育”的基本理念與教育主張。

《做有故事的教育》相比前面的三本,理論性更強,讀起來更像是“論文”。但王老師用他最擅長的方式,將一個個精巧的故事妥善安放,讓人讀起來感覺專業、高大上的同時而又親切、接地氣。

讀書時我很喜歡讀“自序”與“後記”。甚至拿到一本書,先去找一找有沒有,如果有,先暢快地讀完再説。王老師的四本書,每一本都有自序和後記。可見王老師對他的著作極為珍視,傾注了深厚的感情。每每讀來,彷彿不是在閲讀相距甚遠的陌生人,而是聽一位老朋友訴説心裏的話,舒緩,安靜,讓人感動,充滿正能量。

《做有故事的教育》一書中,王老師沒有給後記取名字,但我卻深深喜歡這一篇。王老師用簡短的文字概括了他的成長路程,但每一個熟知、熱愛他作品的讀者都能夠從這“簡短”中讀出“厚重”。而後記中反覆出現的關鍵詞——認真,也讓我產生了更多的感觸。

王老師曾經將職業的成功僅僅囿於某次班級集體活動被領導表揚,某次考試取得了很好的名次或是某次評比排在了年級前列……他曾將此作為自己教師工作的全部追求。我也曾經這樣,甚至現在還是這樣……

很多時候,組織一些班集體活動,考慮最多的,不是孩子們的成長需求和興趣所在,而是領導的意向和趣味;為的也不是學生的全面發展與素質提升,而是得到個好名次或者一紙榮譽。帶着這樣的心態組織活動,只剩心浮氣躁,既感受不到活動的樂趣,也無法實現學生的成長。對於考試成績的過分關注,也是值得懷疑的。究竟關注的是學生的成績和未來還是成績對於自己“前途”的影響?如果是前者,那是學生的幸運也是老師的幸運——一羣單純的孩子遇見了一位美好的老師,難道不是彼此的幸運嗎?如果是後者,那很有可能會發生一些“悲劇”——一羣單純的孩子遇見了一位功利的老師,難道不是一場悲劇嗎?

“認真”二字值得推敲。吳非老師有一句話振聾發聵:一所學校最怕有一羣愚蠢的老師在兢兢業業。如果方向是錯的,走得越快則距離目標越遠。如果方法是錯的,我們越“認真”反而錯的越離譜。缺乏專業與理性的“認真”或是“兢兢業業”,不要也罷。“為別人而活”也要細看這“別人”究竟是誰。若是學生,則教師可能成為愛與奉獻的榜樣教師,也可能成為傾軋學生學習熱情、殺雞取卵式追求成績的典型代表。若這“別人”是行政權威的代表,則教師只會與“精神職稱”背道而馳,與詩意課堂、温潤行走漸行漸遠。

王老師用文字來記錄那些喜悦與疼痛,梳理、沉澱,繼而藉着文字的力量讓改變發生。而他也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專業寫作走上研究之路,慢慢地尋找到真正的自己。

大概成長的祕密裏,藏有“認真”二字。

《做有故事的教育》心得體會2

我閲讀了王維審老師的第四本教育專著《做有故事的教育》。他將故事在教育中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在敍事教育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用反思總結出了若干的教育智慧,用文字豐富了自己的教育生活和精神世界。這些也讓他成為了一種草根教師成長的典範。

     閲讀王老師的書讓我明白了,教師教書要以生動貼切的小故事為切入點,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在無形中把美德與力量耕植於學生的心靈深處。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是發生在王老師的一節晨會課上。事情是這樣的,在一個平常的早晨,王老師從辦公室向教室走時迎面碰到了英語老師,英語老師告訴他,班級裏有三個學生沒有完成昨天的課外作業,王老師的情緒瞬間被點燃,走到班級就是劈頭蓋臉的把學生訓斥一頓。直到有一次,一名學生匿名給王老師寫了一封信,信中説:“老師,您生氣的樣子好可怕。大清早的,你劈頭蓋臉的對全班呵斥一通,會掃了我們一天的興致。您有沒有想過,生氣會傷害您的身體,還會傷害我們的心靈......”從那時起您就明白自己需要改變,這樣您就在班級晨會中加入了故事元素,在剛開始的一段時間裏基本上是老師一個人在講述,讓學生自己感悟,在一次偶然的事件中王老師發現讓學生自己講故事,同學們聽得反而熱情高漲,紛紛舉手要講故事。不知不覺中,聽故事,已經成為學生堅持去上學的最大動力,從故事中,同學們慢慢的悟出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故事的魅力在於,它不是敲着我們的頭指指點點,而是將教育娓娓道來。

     書本是一樣的,但教書育人的方法卻有很多種。王老師就是這樣把一個個散落在教育之路上的故事,用最乾淨、質樸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下來,並用他那雙彷彿能透視教育的慧眼,從那些不被常人關注的現象裏,敏鋭地挖掘出教育的精髓;從那些尋常的細節裏,發現動人的教育力量,讓我們讀到了一種不一樣的教育,帶給了我們直抵心靈深處的觸動和對教育的自我審視與思考。讓我們繼續在教育生活中發現故事,記錄故事,分享故事,運用故事吧,讓更多美好的改變發生!

《做有故事的教育》心得體會3

暑期讀了王維審老師的《做有故事的教育》。深深地被王老師那執着的精神所感動了。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一件事情能夠這樣長期的堅持下去本身就很可貴了。

每個人,都會有一段孤獨的時光。那段時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忍受了很多寂寞,不被人理解,不被人看中的日子。這段日子裏沒有問候,沒有掌聲。在這樣一段時光裏,王老師選擇了寫作,冷清的生活用文字來解讀寂寞。讓精神和磨難一起在生活中紮根。讀到這裏,深深地共鳴,也可以説是慰藉了失落的自己。紮根的日子儘管艱苦,但是,等來時根深蒂固時,會感謝這段日子。作為一名普通的國小教師,工作的日子裏成天忙於班級,忙於孩子,回家很多時候都是累的倒頭就睡,三年來,時常覺得心力交瘁,在教學上也時刻不知如何是好,讀到王老師的這本書,我在疲憊中有了慰藉,也在迷茫中找到了方向,可以靜下來記事寫作,將自己的生活寫成小故事,在教育中滲透着故事。經過時間的沉澱,這些故事會成為教育生涯的寶貴財富,更會是自己的另一扇窗。

“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成為一個合格的班主任,具有嫻熟、足夠滿足班級管理要求的能力和智慧;通過深刻的思考和反思,發現自己的特長和專長,做一個有特色的班主任;通過不斷完善和張揚自己的特長,讓特長成為特色;通過品牌的鍛造和錘鍊,讓特色無限發展,做一個特色班主任。”王老師在書中指出,一個特色班主任的成長大概需要的基本路徑。我對號入座的發現,年輕的自己還走在第一階段的路上,何不去尋找自己的方向呢,就像王老師説的那樣,喜歡的東西要用自己的勞動去獲得;美好的東西與別人分享會得到更大的幸福和快樂。在第一章的閲讀中,我深深地發現,老師要善於觀察,並把觀察的記下來,學會分享。要做一個會寫故事的老師,任重而道遠。

讓故事能夠説話,就是以生動貼切的小故事為切入點,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在無形中把美德與力量根植於學生的心靈深處。於是,王老師嘗試在晨會中讓故事説話,他能夠把班級的事件故事化,和學生一起開發美好的故事,在國旗下講故事,用故事豐盈課堂,進行課前三分鐘的故事演講,開設故事型的家長會,並且在家長會中用故事答疑解惑,家長會結束前,又用故事引發思考。家校溝通不像學校教育,兩個成年羣體之間的溝通也無法通過健達的規範、約束和管制來完成,更不可能有誰管制誰的位置劃分。身份的對等,認知的各具特色,導致兩個羣體間的溝通只能用雙方可以接受的方式來實現,這樣看來,王老師的講故事,無疑是最恰當的一種。這也讓我思考,自己平時的家校溝通,實在欠缺,或是學生有特殊情況電話聯繫,或是孩子在學校表現不是很好,電話向家長“告狀”,最後事情還是沒有解決,反而讓家長害怕接到老師的電話,讓學生對老師也心生害怕,適得其反。王老師的這個方法解決了我長期以來的困惑,茅塞頓開,至少我可以循着這個方向走下去,學會用故事去經營常規的德育。

後面的幾章王老師主要寫了從“教育敍事”到“敍事教育”。王老師認為教育敍事有兩方面的內涵,一是在講述故事的基礎上,通過對故事進行感悟和反思,揭示內隱於生活事件、教育經驗以及背後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和教育信念;二是在對故事進行教育性設定的基礎上,通過使用具有教育意義的 故事、生活事件、教學事件來推動學習者的品德建構,從而促進學習者道德水平的提高。從價值上來看,教育敍事推動的不再是教師自身的成長,而是師生的共同發展。想起我們學習的敍事者團隊,在毛校長的帶領下,始終在進行,再堅持,努力做好一件事情,令人敬佩,更值得去學習。楊雪梅老師説“世界那麼大,總有些風景是是我們無法觸及;教育生活那麼平淡,失卻了追尋總有一天我們會感到厭倦。可是,因為有顆永不放棄成長的心,無須他人成全,無須外力牽引,我用讀和寫的方式,就這樣向着自己開出了一朵又一朵的花。”有着前輩的指引,在教育的路上我也會耐心的做好一件事,抱着初心始終走下去。